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与利益有关系吗?乍遇到这个问题,恐怕好多人都要在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们认为明确地提出了制度(正式和非正式的)是企业文化赖以生成的重要条件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然而,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思考的是:为什么制度能够驱动组织人去努力工作,或者起码不违背企业的基本制度?许多可以不接受企业制度、可以获得较多自由的人,为什么可能自愿地接受企业制度的约束?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惟一的答案就是:遵守或者不违背制度,能够获得利益,而且能够获得比一个人、在任何自由的情况下所获得的都多一些的利益。实际上,关于这一点,制度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不管是经济人假设,还是社会人假设、人的有限理性等等,都将人的趋利行为作为组织制度建设的基本条件。

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这条新闻说的是在东北的某地有一个依山而居的村庄。山上的树木很多,是这个村庄的集体财产。但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山上的树木被偷砍乱伐得不成样子。遇到偷砍乱伐的人,如果村民上前制止,这些人都会很强硬地说:“这又不是你们家的树,少管闲事!不然对你不客气!”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村民就知难而退了。后来,村里有三个老党员坐不住了,他们认为,如果再不对这种偷砍乱伐加以制止,村里的树很快就被砍光了。于是,三个党员一合计,做出了一个近似于当年安徽小岗村村民的决定:将山上的树按全村人口平均分给各家各户!为了保密和保护自己,全村每家都在决定书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树木分到各家各户后,再听到或看到山上有砍树的,大家会互相通报,被砍树的人家会理直气壮地阻止砍树的人:“再砍我们家的树,我和你玩儿命!”在这种情况下,砍树的人马上就灰溜溜地走了,全村的树木就这样被保护好了。而且,村里的协议还规定,树虽然分给各家了,但是每家只有保护树木的权利,不能砍伐。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启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来反思这个问题:当树木属于全村集体所有时,虽然人人都知道其中有自己的一份,但产权边界却是模糊的。所以,当集体的利益受损害而又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切身利益时,大家便没有“舍身护林”的勇气和行动。而当树木分到每一家时,大家就理直气壮地、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无所畏惧地斗争了!所以,企业文化的理念要落到实处、企业文化要真正起到驱动员工积极工作的效果,就必须和每一个人的具体利益直接牵连起来!当然,这其中的直接媒介,就是企业的制度或者规则。有一家企业文化建设很成功的公司,制度健全、执行力很强、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在其总结会上,我提出了一个较为尖锐的问题:“如果我们每月只有300 元的工资,我们公司的文化还会是这样的吗?”大家的回答简直是异口同声:“不可能!”会下,大家还对此议论纷纷,其核心观点是:这个公司的工资水平几乎是全市企业中最高的,所以,大家手里捧的是一个金饭碗。为了保住这个金饭碗,在工作中自然会小心谨慎,人人用心了!

其实,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事实胜于雄辩,在此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那么,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用利益的杠杆撬动员工的积极性呢?如何形成人人关心企业发展、人人积极努力工作的群体性思维与行为模式呢?我们认为,首先是确立理念,其次是修改规则。说到底,还要是和企业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结合起来。

确立理念

由于长期的集体主义传统教育,现在还有许多企业羞于直截了当地提岀和承认人的自利性”问题,不敢或者不愿意承认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实际上,包括老子早就提岀的无私就是大私”、我们俗语里说的无利不起早”等等,都十分明确地反映了这一概念。所以,企业文化理念的首要任务,就是承认和确认人的自利性,承认人是首先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别人的,鼓励大家通过正当的途径、方法和辛勤的工作合理地追求自身利益。从一个组织的文化建设来说,就是要承认、确认和保护每一位员工的正当利益,并通过合理的规则,弓I导大家持续地追求更高、更多的利益。

当然,在理念建设方面,与利益追求直接相关的,还有一个公平观”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平等”几乎是每次农民企业的理念口号,那是封建专制统治下劳动人民终日劳作却不得温饱的真实呐喊。但是,在现在社会,我们却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工作与分配过程中,许多人坚持着不计能力前提、不计过程前提的简单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造成了企业激励机制方面的若干问题。因此,在一个研讨班上,一个学员提岀了一个十分值得称道的说法:简单的平均主义分配,实

际上是对能力强的人产生的一种变相剥削。”所以,在以利益驱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公平观的教

育和引导必不可少。

利益驱动的制度建设

从总体上说,企业就是一个通过集合性的、组织化的方式来攫取和放大利益的组织。关于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利益机制,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说:

一是正向激励,通过制定以物质拉动为主的激励机制,让能够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积极思考、积极工作的人得到实惠。如果在原野上岀现一只野兔,看到的人会不会去追?答案是一般会或肯定会。同样的一批人,如果在菜市场上看到关在笼中的兔子,大家会不会去抢?答案是一般不会或肯定不会。原因是,前者没有归属,谁抓到算谁的;而后者是有归属的,去抢有悖常理和法度。所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经常放岀没有归属的野兔”,是正向激励的重要手段。

二是负激励,也就是通过制度规范产生惩戒效用。一家企业的老板见到员工往很不卫生的车上装食品,就认为员工不负责任,没有主人翁精神,认为得加强教育。我却认为,责任心不是凭空来的,也不大可能是教育岀来的。这一方面责任心的加强,关键也是要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挂起来。怎么办呢? 自然是要在装卸流程中加入卫生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这样一来,为了不使自己受到惩罚,员工们自然就会豫对自己家的事情”一样关注车辆的卫生问题了。

检察院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专项整治活动心得体会

检察院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专项整治活 动心得体会 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和本院工作实际,院党组决定20xx 年11月上旬至20xx年1月上旬,利用2个月时间,在全院开展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专项整治活动。通过参加局组织的动员教育,学习整治活动方案,听取同事们的讨论发言,作为一个新加入xx检察的干警,很受教育和启发。 一、活动意义重大。这次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专项整治活动,是我院根据荆州市院汪检指示和我院工作实际,自主组织开展的一次自查自纠活动。我感到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意义:开展此次专项整治活动有利于提高xx检察院的执法公信力;有利于进一步落实荆州市院“6.25”会议精神,强化执法规范化,规范执法行为;有利于加强自身的监督,自主解决20xx年以来执法办案、经费管理、作风转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端正工作作风特别是执法作风,树立xx 检察院的良好形象。我是一名检察新兵,一定积极主动参加好这次专项整治活动,真正让思想和行动与院党组的要求和部署保持高度一致。 二、履行自身责任。这次专项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四对照四查找四处理一完善”,切实解决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办案质量不高、作风转变不快、节约意识不强等问题,真正做

到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为我院全面建设健康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观念、机制制度基础。我作为一名检察新兵,加入检察队伍才一年时间,虽然在执法办案上没有更多的话语权,但可以通过参与活动,学习同事们的办案经验,了解执法办案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利于自己以后在执法办案、处理事情、遵章守纪中不走弯路,不出瑕疵和漏洞。 三、筹划工作目标。院活动方案中,专门安排时间要求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和完善业务工作运行、执法质量保障、业务考核考评等制度规范;修改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三公”经费开支规范规定;建立长效机制,转变工作作风。作为我个人,在积极参与院、局活动的基础上,也要对自身的工作和发展作一次清理和规划。人无目标,必然昏庸,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要利用这次整治活动的机会,列出当前主要工作、任务目标,近期一段时间的工作打算和实现目标,并且把实现目标与院、局目标一致起来,具体工作朝着既定目标努力。 四、切实转变作风。把这次活动与中央的“八项规定”结合起来,进一步改进自身执法作风、增强节约意识、严格财务管理、保证办案质量。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查找原因,制定和完善现有的制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努力使自身工作符合院党组、局党支部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

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中的利益驱动现象探究

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中的利益驱动现象探究论文关键词:检察机关利益驱动成因分析应对措施论文内容摘要:检察机关执法中的利益驱动,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的权威和形象,损害了法律监督的公正性,从根本上削弱了检察权的权威。得不偿失。对检察机关执法过程中的利益驱动现象进行一番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厘清现象背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为检察机关减少和防止为自身利益而执法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般认为,所谓检察机关执法中的利益驱动,是指检察机关在执法活动中以获取小集体或个人的利益为动力。以自己的职权换取财物及其他物质利益的行为。笔者文中指称的利益驱动,即是这个意义上的。 一、检察机关执法中的利益驱动现象的主要表现 从每年开展的执法质量和效果考评结果看,检察机关执法中的利益驱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越位司法,越权办案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少数检察院超管辖权限办案,对本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案件争着办、抢着办。本来按刑事诉讼法规定应当属

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管辖范围的案件,有的检察院和检察人员无视法律,越权介人侦查,在收取款项后再以看似合法的形式结案。如某基层检察院就曾经以涉嫌行贿的罪名办理了一起本该由公安机关办理的涉嫌合同诈骗案。虽然立案罪名是行贿罪。但所有的侦查活动却全部是围绕合同诈骗来进行,各种文书材料中根本看不到嫌疑人有涉嫌行贿的任何记载。最终,该案以存疑不起诉而结案,而该院则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追缴了该嫌疑人及其他相关人员违法所得。 (二)超越分工,争办“油水案” 在一些检察院内部,各个部门超越分工,争相受理、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尤其是争办有“油水”的经济犯罪案件。检察院内,各部门不论是否具有办案职能、办案人员不论是否具有办案资格,都争相参与或直接办理自侦案件,以便在财政追缴返还款中予以分成。在个别检察院,政工、纪检、法警等部门为了得到分成,也参与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执法检查中还发现,部分检察院内部存在的争夺管辖权问题非常严重,同一个案件,不仅反贪部门查,反渎部门查,而且监所查,民行查,由于政出多门,证据方面问题不断,导致案件侦查后期互相推诿扯皮。 (三)利用检察职权,谋取非法利益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违规行使检察处分权,收钱结案。在一些检察院。无论职侦部门还是审查起诉部门,对案件经常不是作

影响区位选择主要机制

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产业区目标驱动机制。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 面。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 2、利益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无论杜能、韦伯,还是胡佛、艾萨德的理论中,所强调的都是如何实现布局利润的最大化,亦体现了利益驱动型布局的这一指导思想。 3、宏观调控机制。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方向。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 4、市场调控机制。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采用的技术、选择的地点,都是由企业法人来决定。去也法人通过衡量不同地区的收益收入,并对投资进行风险分析,最终确定所选区位。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若是棉花种植,则可以加上棉花生长后期多晴天,有利于棉花采摘)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棉花种植则突出:沙性土壤,排水性好)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湖泊或冰川融水、地下水充足),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附近有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场所)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农业区,如我国的水稻种植业) 其他: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适宜发展商品农业,如中国东北、美国中部平原)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如:所有季风气候区发展农业最有利的条件都有:雨热同期。不利条件:多干旱和洪涝灾害。 地中海式气候区发展农业有利的条件:光热充足。不利条件:雨热不同期。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特别像钢铁厂、化工厂等) 2.经济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利益驱动企业文化 利益驱动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与利益有关系吗?乍遇到这个问题,恐怕好多人都要在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得出自己结论。 我们认为明确地提出了制度(正式和非正式)是企业文化赖以生成重要条件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然而,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思考是:为什么制度能够驱动组织人去努力工作,或者起码不违背企业基本制度?许多可以不接受企业制度、可以获得较多自由人,为什么可能自愿地接受企业制度约束?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惟一答案就是:遵守或者不违背制度,能够获得利益,而且能够获得比一个人、在任何自由情况下所获得都多一些利益。实际上,关于这一点,制度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答案。不管是经济人假设,还是社会人假设、人有限理性等等,都将人趋利行为作为组织制度建设基本条件。 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个有意思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这条新闻说是在东北某地有一个依山而居村庄。山上树木很多,是这个村庄集体财产。但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山上树木被偷砍乱伐得不成样子。遇到偷砍乱伐人,如果村民上前制止,这些人都会很强硬地说:“这又不是你们家树,少管闲事!不然对你不客气!”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村民就知难而退了。后来,村里有三个老党员坐不住

了,他们认为,如果再不对这种偷砍乱伐加以制止,村里树很快就被砍光了。于是,三个党员一合计,做出了一个近似于当年安徽小岗村村民决定:将山上树按全村人口平均分给各家各户!为了保密和保护自己,全村每家都在决定书上按上了自己手印。树木分到各家各户后,再听到或看到山上有砍树,大家会互相通报,被砍树人家会理直气壮地阻止砍树人:“再砍我们家树,我和你玩儿命!”在这种情况下,砍树人马上就灰溜溜地走了,全村树木就这样被保护好了。而且,村里协议还规定,树虽然分给各家了,但是每家只有保护树木权利,不能砍伐。 企业文化建设核心目,就是启动所有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上面故事中我们可以来反思这个问题:当树木属于全村集体所有时,虽然人人都知道其中有自己一份,但产权边界却是模糊。所以,当集体利益受损害而又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切身利益时,大家便没有“舍身护林”勇气和行动。而当树木分到每一家时,大家就理直气壮地、为了保护自己财产而无所畏惧地斗争了!所以,企业文化理念要落到实处、企业文化要真正起到驱动员工积极工作效果,就必须和每一个人具体利益直接牵连起来!当然,这其中直接媒介,就是企业制度或者规则。有一家企业文化建设很成功公司,制度健全、执行力很强、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在其总结会上,我提出了一个较为尖锐问题:“如果我们每月只有300元工资,我们公司文化还会是这样吗?”大家回答简直是异口同声:“不可能!”会下,大家还对此议论纷纷,其核心观点是:这个公司工资水平几乎是全市企业中最高,所以,大家手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修订版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修 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企业文化建设与利益有关系吗?乍遇到这个问题,恐怕好多人都要在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们认为明确地提出了制度(正式和非正式的)是企业文化赖以生成的重要条件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然而,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思考的是:为什么制度能够驱动组织人去努力工作,或者起码不违背企业的基本制度?许多可以不接受企业制度、可以获得较多自由的人,为什么可能自愿地接受企业制度的约束?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惟一的答案就是:遵守或者不违背制度,能够获得利益,而且能够获得比一个人、在任何自由的情况下所获得的都多一些的利益。实际上,关于这一点,制度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不管是经济人假设,还是社会人假设、人的有限理性等等,都将人的趋利行为作为组织制度建设的基本条件。 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这条新闻说的是在东北的某地有一个依山而居的村庄。山上的树木很多,是这个村庄的集体财产。但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山上的树木被偷砍乱伐得不成样子。遇到偷砍乱伐的人,如果村民上前制止,这些人都会很强硬地说:“这又不是你们家的树,少管闲事!不然对你不客气!”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村民就知难而退了。后来,村里有三个老党员坐不住了,他们认为,如果再不对这种偷砍乱伐加以制止,村里的树很快就被砍光了。于是,三个党员一合计,做出了一个近似于当年安徽小岗村村民的决定:将山上的树按全村人口平均分给各家各户!为了保密和保护自己,全村每家都在决定书上按上了自己的手

事件驱动对股票股价的影响

事件驱动对股票股价的影响 出于上市公司自身、其控股股东或管理层等方面的利益驱动,上市公司可能进行对其有利的会计政策选择或信息披露,导致这些操纵动机成为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公开信息可以清楚地判断上市公司的部分操纵动机,可以利用相应的事件驱动投资策略获取超额收益。 我国上市公司的各类重大事件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投资界长期以来也在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利用各类公告组建事件驱动投资策略。然而,大部分策略依赖于金融工程的方法来测算某事件公告后的历史回报,预期该策略未来也会产生与历史均值相似的超额回报率,而未对超额回报产生的背后原因进行深度分析。 基于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对多家公司的个案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许多重大事件公布前后的股票异常走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自身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诉求。上市公司往往会配合其需要进行有利的会计政策选择或信息披露,从而影响股价走势。分析上市公司自身、控股股东、管理层、以及其他关联方的利益驱动,有助于判断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和公布业绩时的操纵动机,可以利用相应的事件驱动投资策略获取超额收益。 2013 年11 月末齐鲁证券的金融工程研究小组发布了" 从上市公司利益诉求角度选股" 的2014 年年度度投资策略报告。该小组选取了上市公司和关联方对股价的利益诉求较强的三类事件进行分析:股权增发、股权激励和限售股解禁。他们发现:定向增发实施事件前后各100 个交易日的超额收益分别为9.6% 和3.4%,且股权激励实施后两年的超额收益高达30.8%,但对于限售股解禁事件并未发现好的策略机会。齐鲁证券的研究报告说明业界已开始从上市公司操纵动机的思路进行选股,但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事件前后收益率的层面,并未进行系统的深层次思考。 国际对冲基金的事件驱动策略 事件驱动策略(Event Driven Strategies)是国际对冲基金较为成熟的策略之一,它往往依赖于影响公司价值的短期具体事件,如公司并购、破产、重组和重大资本结构变动等等。事件驱动型基金在整个对冲基金行业管理资产规模的比重高达25% 以上。该策略的收益与大盘的相关系数一般较低,往往可以取得独立于大盘的较好收益。例如在兼并套利策略中,会买进被并公司股票、同时卖空主并公司的股票。通常当一家公司宣布收购另一家公司时,被并方的股价通常将大涨,而主并方的股价将略微下跌。但是,由于收购中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被收购方的股价将低于收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兼并套利基金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和历史数据,预测兼并成功的概率,并据此进行交易。 在2013 年,由于以往市场定价的可循规律多被美国等政府大量干预所打破,对冲基金使用的许多传统策略,如宏观、大宗商品和短仓股票策略的有效性被大大削弱。然而,事件驱动的股票策略仍实现了14% 左右的回报率,在所有策略中业绩最好的。 我国业界的事件驱动策略 我国的制度背景与美国等成熟市场迥异,事件驱动策略的运用也截然不同。首先,我国缺乏个股层面的有效做空机制,实务中多数事件驱动策略仅为买入。即使是同时运用股指期货进行卖空对冲,也不能较好地控制事件涉及公司的行业等其它风险。其次,我国上市公司各类重大事件的驱动因素及机理与国外市场大为不同,且受制度变动影响甚大,造成事件驱动策略的长期稳定性不佳。比如国外流行的兼并套利策略在我国就无法进行,而破产证券交易策略也由于我国独特的ST 制度变为" 炒重组" 概念了。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企业文化建设与利益有关系吗?乍遇到这个问题,恐怕好多人都要在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们认为明确地提出了制度(正式和非正式的)是企业文化赖以生成的重要条件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然而,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思考的是:为什么制度能够驱动组织人去努力工作,或者起码不违背企业的基本制度许多可以不接受企业制度、可以获得较多自由的人,为什么可能自愿地接受企业制度的约束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惟一的答案就是:遵守或者不违背制度,能够获得利益,而且能够获得比一个人、在任何自由的情况下所获得的都多一些的利益。实际上,关于这一点,制度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不管是经济人假设,还是社会人假设、人的有限理性等等,都将人的趋利行为作为组织制度建设的基本条件。 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这条新闻说的是在东北的某地有一个依山而居的村庄。山上的树木很多,是这个村庄的集体财产。但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山上的树木被偷砍乱伐得不成样子。遇到偷砍乱伐的人,如果村民上前制止,这些人都会很强硬地说:“这又不是你们家的树,少管闲事!不然对你不客气!”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村民就知难而退了。后来,村里有三个老党员坐不住了,他们认为,如果再不对这种偷砍乱伐加以制止,村里的树很快就被砍光了。于是,三个党员一合计,做出了一个近似于当年安徽小岗村村民的决定:将山上的树按全村人口平均分给各家各户!为了保密和保护自己,全村每家都在决定书上按上了自己的手

印。树木分到各家各户后,再听到或看到山上有砍树的,大家会互相通报,被砍树的人家会理直气壮地阻止砍树的人:“再砍我们家的树,我和你玩儿命!”在这种情况下,砍树的人马上就灰溜溜地走了,全村的树木就这样被保护好了。而且,村里的协议还规定,树虽然分给各家了,但是每家只有保护树木的权利,不能砍伐。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启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来反思这个问题:当树木属于全村集体所有时,虽然人人都知道其中有自己的一份,但产权边界却是模糊的。所以,当集体的利益受损害而又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切身利益时,大家便没有“舍身护林”的勇气和行动。而当树木分到每一家时,大家就理直气壮地、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无所畏惧地斗争了!所以,企业文化的理念要落到实处、企业文化要真正起到驱动员工积极工作的效果,就必须和每一个人的具体利益直接牵连起来!当然,这其中的直接媒介,就是企业的制度或者规则。有一家企业文化建设很成功的公司,制度健全、执行力很强、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在其总结会上,我提出了一个较为尖锐的问题:“如果我们每月只有300元的工资,我们公司的文化还会是这样的吗” 大家的回答简直是异口同声:“不可能!”会下,大家还对此议论纷纷,其核心观点是:这个公司的工资水平几乎是全市企业中最高的,所以,大家手里捧的是一个金饭碗。为了保住这个金饭碗,在工作中自然会小心谨慎,人人用心了!

人本管理:驱动和激活乡村教师内生动力

人本管理:驱动和激活乡村教师内生动力 作者:张鸿昌刘禹清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2年第6期 文重庆市云阳县教育委员会张鸿昌重庆市云阳县渠马镇渠马小学刘禹清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报道,目前我国共有846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乡村学生的教育培养任务,占全国中小 学教师人数的八成。在这些乡村教师中,许多人忠于职守、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是“最美乡村教师”;而另一部分则坚 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守望的姿态面对纷繁的工作,以迷茫的状态面对生存环境。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乡村 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四感”。 一是职业倦怠感。有些教师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普遍缺乏理想信念。与浮躁的社会现实相比,他们怨天尤人,埋怨待遇差,社会地位低。甚至个别教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荒于精神世界的耕耘,攀比心理严重,怨怼迷茫,缺 乏成功和幸福的体验。 二是工作危机感。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生生命安全成为家校矛盾的焦点。有些教师不知道怎么管学生,管多了不是,管少了不是,“难管”成为他们的共识。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惹出教育事故,碰上安全责任,又怕触到了“高压线”,教育过程的“风险”增大。 三是事业失败感。每个班都有一大批留守儿童或者学困生,在村小教师的班上甚至达到80%以上,这让教师虚耗 心力却收效甚微。如果遇到领导点名批评,教师们更是感到委屈与惆怅,工作的成就感大打折扣,内心产生挫败感。 四是精神失落感。学校评价机制建设滞后,重结果和甑别,用知识代替能力,用理性代替遐想,用标准取代多元。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决定着教师工作绩效,学生成绩成为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唯一标准。在个人利益驱动下,某 些教师搞疲劳战术,布置作业让学生苦磨苦练,死记硬背,造成教师精神失落,同时也脱离了教育本真的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乡村学校校长又该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人本管理理念,驱动和激活乡村教师内生动 力呢? 一、确立“一个理念”:即管理就是服务 校长是教师群体的领头雁,是学校的精神领袖,是受组织信任、得到同事赞同的教师代表。校长通过挥洒才情, 将学校建成师生心灵向往的地方、精神生长的地方和终生眷念的地方。所以说,校长身上有学校的影子,一个好校长 就是一所好学校。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管理,首先是思想的管理,其次才是行政上的管理。”校长必须去除官本位思想,视教师为亲人、贵人和恩人,并深刻认识到校长的权力是教师赋予的,教师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在工作中,校长 必须确立一个理念,即管理就是服务,就是奉献。校长必须俯下身子贴近师生,抓纲务本,通过服务、通过奉献来统 一思想认识,统一工作步调,把管理作为关心教师成长、服务学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强有力手段,赋予学校灵魂,让校园流淌生命的灵动和职业的乐趣。所以,校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是学生和教师,并按照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为本,肯定人、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和造就人。 二、落实“两个待遇”:即玫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学校是教师生活安顿之所、事业栖居之屋,教师是学校宝贵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源动力量。校长在管理工作中,务必视教师的一切为自己的所有,在工作上关注教师,在生活上关心教师,真正落实教师的政治 和经济待遇。 校长要发挥工会和教代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成绩,落实教师的政治待遇。充分保障教师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知情权和建议权等政治权利。但凡关系学校发展、教师切身利益的大事,如财务、人事、职称、提拔、宿舍、福利奖金等教师敏感的方面,一定要走民主路线,开好教师会、教代会和行政会,广开言路,广纳雅言,不偏不倚,不将个人意思强加为集体意志。

顶级销售的两大成交秘诀= 人情做透 + 利益驱动

销售两大成交秘诀= 人情做透+ 利益驱动 销售两大销售思路: 思路一:人情做透+ 利益驱动= 夺单 思路二:常规思路做透+ 非常规思路= 项目操盘成功 所谓的人情做透,有位销售高手说得好:“经常去拜会客户,关怀客户。维护老客户的成本绝对比新开发客户的成本低。收集信息越细越好,比如客户身份证号,生日前发送祝福;每周介绍好吃的好玩的,做生活好帮手;而更高层次则是,哪天客户打电话让你帮忙接一下小孩,你,成功了!”一句话,客户= 我的朋友+ 师兄弟+ 哥们+ 铁子….. 取得客户信任是无价之宝,因为一切销售都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呵呵,人都搞定了,事情还不能搞定? 所谓的利益驱动,则指在利益交换基础上,挖掘或创造客户需求,乙方提出完美解决方案,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利益驱动,需要一些策划本事和深度挖掘产品卖点,找到与客户的共鸣点。 保证做好人情做透和利益驱动两大方面,即使在残酷商战环境中,即使面对如狼似虎竞争对手,咱们的销售都将无往不利,所向披靡! 做销售开单= 人情做透+ 利益驱动(满足客户需求) 等人情做透,大家成为朋友之后,再用利益驱动来说服客户,也就是提供的产品、价格、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其中,人情做透决定你是否能开单,利益驱动决定你开单大小。 利益驱动= 品牌+ 质量+ 未来预期(客户利益)+ 价格+ 付款方式+ 售后服务(含增值服务)+ 供货周期+ 货源稳定+ 其他因素。

你看这个利益驱动的公式啊,除了价格,还有质量、付款方式、售后服务、供货周期等等单项啊,这里面肯定就有你们的优势了,激发自身优势,打击对手痛点,咱们机会肯定是有,你加盟公司之前,产品一直在出货吧,那么那些客户不嫌弃咱们价格没有优势吗? 销售说来说去,万变不离其宗。书店里无数介绍销售技巧的书籍,在我看来大都把销售神秘化了,一些所谓的专家把销售搞得神乎其神,变化莫测,甚至总结几百条原则,其实都是给销售盖上一层神秘面纱而已。有那么高深莫测吗?想当年李嘉诚卖塑料花时,读过什么销售书?王永庆办台塑厂时,上过MBA吗?你只要领悟好两条思路,时时对照着实践,将来也会成为销售高手和创业能手。很多人告诉我,他们正在学习实践,而且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功。 做事方法好比是钓鱼技术+ 鱼饵制作。我们认为两大成交秘诀是人情做透+ 利益驱动,所有的做事方法都是围绕人情做透和利益驱动来行事。我们分两点来做解释。 第一,人情做透= 钓鱼技术!钓鱼高手知道在鱼塘什么位置下杆最合适,知道什么时间段垂钓收获最大,知道浮漂怎么动就有鱼儿在吃钩子,高手们一出手就有收获啊。钓鱼技术越高,说明咱们人情做透的方法越好,往往能四两拨千斤,一出手就是绝活。 第二,利益驱动= 鱼饵制作。为了吸引更多鱼儿来吃食,需要制作味道上乘的鱼饵,正所谓一方鱼吃一方饵,一方饵钓一方鱼,制作素食鱼饵与蚯蚓鱼饵,钓上来的鱼不尽相同。这就好比咱们需要找寻各种利益来满足客户需求,达到驱动双方合作的目的。 【实战应用】 前些天,在群里对两大成交秘诀的人情做透+利益驱动进行了理论分析,今天举一个我们在工作中实际运用该理论的成功案例。 1,A地产是浙江房地产企业,13年底开始进入山东市场拿地建房,从该客户拿地开始我就进行跟踪维护,因为经常过去拜访,该客户内部员工我基本都很熟络,时常约出来喝酒,唯独该客户的营销总监一直对我不冷不热,送礼物也不收。这让我郁闷了许久。 在房地产企业中,营销总监在广告投放中起关键性作用,但我迟迟没有攻下这个人,有点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与利益有关系吗?乍遇到这个问题,恐怕好多人都要在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们认为明确地提出了制度(正式和非正式的)是企业文化赖以生成的重要条件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然而,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思考的是:为什么制度能够驱动组织人去努力工作,或者起码不违背企业的基本制度?许多可以不接受企业制度、可以获得较多自由的人,为什么可能自愿地接受企业制度的约束?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惟一的答案就是:遵守或者不违背制度,能够获得利益,而且能够获得比一个人、在任何自由的情况下所获得的都多一些的利益。实际上,关于这一点,制度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不管是经济人假设,还是社会人假设、人的有限理性等等,都将人的趋利行为作为组织制度建设的基本条件。 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这条新闻说的是在东北的某地有一个依山而居的村庄。山上的树木很多,是这个村庄的集体财产。但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山上的树木被偷砍乱伐得不成样子。遇到偷砍乱伐的人,如果村民上前制止,这些人都会很强硬地说:“这又不是你们家的树,少管闲事!不然对你不客气!”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村民就知难而退了。后来,村里有三个老党员坐不住了,他们认为,如果再不对这种偷砍乱伐加以制止,村里的树很快就被砍光了。于是,三个党员一合计,做出了一个近似于当年安徽小岗村村民的决定:将山上的树按全村人口平均分给各家各户!为了保密和保护自己,全村每家都在决定书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树木分到各家各户后,再听到或看到山上有砍树的,大家会互相通报,被砍树的人家会理直气壮地阻止砍树的人:“再砍我们家的树,我和你玩儿命!”在这种情况下,砍树的人马上就灰溜溜地走了,全村的树木就这样被保护好了。而且,村里的协议还规定,树虽然分给各家了,但是每家只有保护树木的权利,不能砍伐。

利益驱动的理论认为会计造假

1、利益驱动的理论认为会计造假、会计不诚信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 2、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 以“证明”其盈利能力正确 3、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利益论、(环境论)、体制论、成本效益论 责任推卸动机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采取强化资源配置本地化和保护本地市场等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性措施,增加本地区的局部利益。(错误) 4你认为目前我国道德缺失的最主要原因是(道德环境恶化)。、 5、1999年3月25日以前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规定,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15%。(错误) 6、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利益论、(环境论)、体制论、成本效益论 体制论认为企业做假账是制度上的问题,是政策导向问题正确 7、环境论认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 8、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环境论、利益论、体制论、成本效益论等。(正确) 9、从“造假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会计造假的原因,是因为在我国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预期成本。(正确) 在会计领域同样也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目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纳税筹划动机)、业绩考核动机、信贷资金获取动机、股票发行动机和上市资格维持动机、政治利益动机、责任推卸动机。 会计造假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因此,其根源都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错误) 利益论认为会计造假、会计不诚信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正确) 责任推卸动机之一是发生自然灾害时,或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财务报表。正确) 1999年3月25日以前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规定,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15%。(错误) 对于企业而言,产品质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是其市场竞争取胜的四大要素。(正确)责任推卸动机主要表现之一是更换高级管理人员时,有可能粉饰财务报表。(正确) 在首次发行(IPO)情况下,《公司法》规定企业必须连续两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较突出。(错误) 从“造假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会计造假的原因,是因为在我国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预期成本。(正确) 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盈利能力。(正确) 基于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是最常见的动机。(正确) 我国的会计法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缺乏法律保障。(正确) 1999年3月25日以前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规定,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15%。(错误) 会计造假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因此,其根源都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错误) 某公司为获得一项工程合同,拟向工程发包方的有关人员支付好处费8万元,公司市场部持公司的批示到财务部领取该笔款项。财务部经理谢某认为该项支出不符合有关规定,但考虑到公司主要领导已做了批示,遂同意拨付了款项。下列对谢某做法的认定中正确的是(谢某违反了坚持准则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敬业教育、乐业教育、严谨细致、实事求实等。(错误) 会计职业道德的检查可以通过(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方式进行。 自律是目的,而他律是手段。(正确) 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包括:会计职业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幸福感等。(正确) 初级会计的他律和自律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两大基石。(正确)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接受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24)。 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不包括积极实践。(错误)

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 (当这一概念应用于企业时;就成为一种广为运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企业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转机建制",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见管理机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特征 1.内在性 管理机制是管理系统的内在结构与机理,其形成与作用是完全由自身决定的,是一种内运动过程。 2.系统性 管理机制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具有保证其功能实现的结构与作用系统。 3.客观性 任何组织,只要其客观存在,其内部结构、功能既定;必然要产生与之相应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的类型与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 自动性 管理机制一经形成,就会按一定的规律、秩序,自发地、能动地诱导和决定企业的行为。 5.可调性 机制是由组织的基本结构决定的,只要改变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或结构,就会相应改变管理机制的类型和作用效果。 二、构成 1.管理机制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组织的结构为基础,由若干子机制有机组合而成的。例如,依据经济规律,会形成相应的利益驱动机制;依据社会和心理规律,会形成相应的社会推动机制。管理机制的自动作用,是严格按照一定的

客观规律的要求施加于管理对象的。违反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必然受到管理机制的惩罚。 2.管理机制以管理结构为基础和载体。 一个组织的管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组织功能与目标; 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 组织结构; 环境结构。 3.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管理机制主要表现为这三大机制。 (1)运行机制是指组织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系统功能和运行原理。其本身还具有普遍性。 (2)动力机制是指管理系统动力的产生与运作的机理。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①利益驱动是社会组织动力机制中最基本的力量,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例如:在一个企业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员工为了"多得"而"多劳"。 ②政令推动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例如:管理者通过下达命令等方式,要求员工完成工作。 ③社会心理推动是由社会与心理规律决定的。例如:管理者通过对员工进行人生观教育,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约束机制是指对管理系统行为进行限定与修正的功能与机理。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约束因素。 ①权力约束既要利用权力对系统运行进行约束,又要对权力的拥有与运用进行约束。 ②利益约束既要以物质利益为手段,对运行过程施加影响又要对运行过程中的利益因素加以约束。 ③责任约束指通过明确相关系统及人员的责任,来限定或修正系统的行为 ④社会心理约束指运用教育、激励和社会舆论、道德与价值观等手段,对管理者及有关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

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 目录 [隐藏] ? 1 管理机制的涵义与特 征 ? 2 管理机制的特征[2] ? 3 管理机制的构成 ? 4 管理机制的现实应用 价值。 ? 5 参考文献 [编辑] 管理机制的涵义与特征 管理机制的涵义,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1] 当这一概念应用于工商企业时,就成为一种广为运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企业经营机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转机建制”,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见,管理机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编辑]

管理机制的特征[2] (1)内在性。 管理机制是管理系统的内在结构与机理,其形成与作用是完全由自身决定的,是一种内运动过程。 (2)系统性。 管理机制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具有保证其功能实现的结构与作用系统。 (3)客观性。 任何组织,只要其客观存在,其内部结构、功能既定,必然要产生与之相应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的类型与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自动性。 管理机制一经形成,就会按一定的规律、秩序,自发地、能动地诱导和决定企业的行为。 (5)可调性。 机制是由组织的基本结构决定的,只要改变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或结构,就会相应改变管理机制的类型和作用效果。 [编辑] 管理机制的构成 一、管理机制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组织的结构为基础,由若干子机制有机组合而成的。

例如,依据经济规律,会形成相应的利益驱动机制;依据社会和心理规律,会形成相应的社会推动机制。管理机制的自动作用,是严格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施加于管理对象的。违反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必然受到管理机制的惩罚。 二、管理机制以管理结构为基础和载体。 一个组织的管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组织功能与目标; 2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 3组织结构; 4环境结构。 三、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 管理机制主要表现为这三大机制。 1.运行机制是指组织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系统功能和运行原理。其本身还具有普遍性。 2.动力机制是指管理系统动力的产生与运作的机理。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利益驱动是社会组织动力机制中最基本的力量,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例如:在一个企业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员工为了“多得”而“多劳” ?政令推动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例如:管理者通过下达命令等方式,要求员工完成工作 ?社会心理推动是由社会与心理规律决定的。例如:管理者通过

管理机制与管理方法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Yibin V 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教学过程

2.管理机制的特征 内在性 管理机制是管理系统的内在结构与机理,其形成与作用是完全由自身决定的,是一种内运动过程。 系统性 管理机制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具有保证其功能实现的结构与作用系统。 客观性 任何组织,只要其客观存在,其内部结构、功能既定,必然要产生与之相应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的类型与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动性 管理机制一经形成,就会按一定的规律、秩序,自发地、能动地诱导和决定企业的行为。 可调性 机制是由组织的基本结构决定的,只要改变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或结构,就会相应改变管理机制的类型和作用效果。 3.管理机制的构成 一、管理机制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组织的结构为基础,由若干子机制有机组合而成的。 例如,依据经济规律,会形成相应的利益驱动机制;依据社会和心理规律,会形成相应的社会推动机制。管理机制的自动作用,是严格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施加于管理对象的。违反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必然受到管理机制的惩罚。 二、管理机制以管理结构为基础和载体。 一个组织的管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组织功能与目标; 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 组织结构; 环境结构。 三、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

管理方法的分类。管理方法可按以下标志分类: (1)按作用的原理,可分为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社会学心理学方法管理方法的分类, (2)按管理方法适用的普遍程度,可分为一般管理方法和具体管理方法。 (3)按方法的定量化程度,可分为定性管理方法和定量管理方法。 (一)经济方法是指依靠利益驱动,利用经济手段,通过调节和影响被管理者物质需要而促进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 特点: 1. 利益驱动性 2. 普遍性 3. 持久性 局限性: 可能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 形式: 价格、税收、信贷、经济核算、利润、工资、奖金、罚款、定额管理、经营责任制等 二)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权威,借助行政手段,直接指挥和协调管理对象的方法 特点: 1. 强制性 2. 直接性 3. 垂直性 4. 无偿性 局限性: 由于强制干预,容易引起被管理者的心理抵抗 形式: 命令、指示、计划、指挥、监督、检查、协调等 (三)法律方法是指借助国家法规和组织制度,严格约束管理对象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一种方法 特点: 1. 高度强制性 2. 规范性 局限性: 局限性是对于特殊情况有适用上的困难,缺乏灵活性

会计主体利益驱动下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

摘要:本文认为,财务报告的舞弊是企业管理层所为,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规范是企业管理中的自律行为,不能治理财务报告的舞弊。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源是利益驱动,舞弊的方式是满足业绩考核指标(财务指标)的要求,同样业绩评价体系影响着会计主体特定利益动机,决定着会计舞弊的方式、重点、特征。治理财务报告舞弊需要完善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舞弊项目审计,健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改善业绩考核标准。 关键词:财务报告舞弊业绩考核利益动机审计重点 一、财务报告舞弊研究文献评述 财务报告舞弊是世界性关注的会计难题,西方学界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我国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zabihollah rezaee(扎比霍拉哈?瑞扎伊,2005)认为财务报告舞弊是指公开交易公司采取的,通过伪造财务信息以达到欺骗公司外部有关主体为目的的蓄意犯罪行为或不道德行为。中国专门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不多,朱国泓(2001)认为,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的激励不足、激励错位、激励权配置的失当和内部会计控制、外部会计控制的虚化是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文献有:张文贤(1997)认为会计造假的原因可以概括为:法制不健全,没有形成“造假犯法”的法制环境;“集体利益”保护色;“官出数字,数字出官”;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社会监控系统不健全;对贪污腐败行为打击不力;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准则、政策、法规制度不了解,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蒋义宏、李树华(1998)认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为: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时提高发行价格;为获得配股资格;为避免连续3年亏损公司股票被摘牌等。何红(2002)对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因素分析,以心理学中认知行为学派的abc的理论为切入点,运用西蒙教授“有限理性”理论的程序理性观点,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进行过程研究,从诱发因素(利益驱动下股权融资)、基本因素(财务状况)、决定性因素(制度和职业道德)三方面探讨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的产生,认为利益驱动是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产生的本质诱因,股权融资是直接的诱发因素,财务状况是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产生的基本因素,而制度和职业道德则是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何红(2002)对舞弊财务报告的定义:管理当局通过违背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故意编制和披露虚假财务信息及有意忽略其他财务信息,以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并实现自身目的的犯罪行为。綦好东(2002)认为会计舞弊行为是人的趋利行为和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说到底是人们心理动机和各种制度碰撞的结果。娄权(2004)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四因子假说及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认为当文化、动机、机会和权衡四个影响因子皆备时,财务报告舞弊就会发生。司茹(2007)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的视角,认为中国产生舞弊的根源是大股东的控制,治理舞弊的关键是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聘任权等职责在经理层、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之间重新配置,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股权结构、独立董事特征、审计委员会成立动机、治理效率、董事会特征和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分析。岳殿民(2008),通过实证研究中国上市公司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1)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利益驱动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与利益有关系吗?乍遇到这个问题,恐怕好多人都要在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们认为明确地提出了制度(正式和非正式的)是企业文化赖以生成的重要条件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然而,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思考的是:为什么制度能够驱动组织人去努力工作,或者起码不违背企业的基本制度?许多可以不接受企业制度、可以获得较多自由的人,为什么可能自愿地接受企业制度的约束?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惟一的答案就是:遵守或者不违背制度,能够获得利益,而且能够获得比一个人、在任何自由的情况下所获得的都多一些的利益。实际上,关于这一点,制度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不管是经济人假设,还是社会人假设、人的有限理性等等,都将人的趋利行为作为组织制度建设的基本条件。 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这条新闻说的是在东北的某地有一个依山而居的村庄。山上的树木很多,是这个村庄的集体财产。但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山上的树木被偷砍乱伐得不成样子。遇到偷砍乱伐的人,如果村民上前制止,这些人都会很强硬地说:“这又不是你们家的树,少管闲事!不然对你不客气!”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村民就知难而退了。后来,村里

有三个老党员坐不住了,他们认为,如果再不对这种偷砍乱伐加以制止,村里的树很快就被砍光了。于是,三个党员一合计,做出了一个近似于当年安徽小岗村村民的决定:将山上的树按全村人口平均分给各家各户!为了保密和保护自己,全村每家都在决定书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树木分到各家各户后,再听到或看到山上有砍树的,大家会互相通报,被砍树的人家会理直气壮地阻止砍树的人:“再砍我们家的树,我和你玩儿命!”在这种情况下,砍树的人马上就灰溜溜地走了,全村的树木就这样被保护好了。而且,村里的协议还规定,树虽然分给各家了,但是每家只有保护树木的权利,不能砍伐。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启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来反思这个问题:当树木属于全村集体所有时,虽然人人都知道其中有自己的一份,但产权边界却是模糊的。所以,当集体的利益受损害而又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切身利益时,大家便没有“舍身护林”的勇气和行动。而当树木分到每一家时,大家就理直气壮地、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无所畏惧地斗争了!所以,企业文化的理念要落到实处、企业文化要真正起到驱动员工积极工作的效果,就必须和每一个人的具体利益直接牵连起来!当然,这其中的直接媒介,就是企业的制度或者规则。有一家企业文化建设很成功的公司,制度健全、执行力很强、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在其总结会上,我提出了一个较为尖锐的问题:“如果我们每月只有300元的工资,我们公司的文化还会是这样的吗?”大家的回答简直是异口同声:“不可能!”会下,大家还对此议论纷纷,其核心观点是:这个公司的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