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祛邪: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运化:表证:六淫:奇经八脉:气机:八纲:瘀血:肝肾同源:元气:常色:体质:藏象:气逆:潮热:经络:肺朝百脉:相生

二、填空题

1.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

2.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中:土能克。

3.五脏中,有“君主之官”之称的脏是。

4.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

5.若某种致病因素使阴或阳的一方衰减,则会导致阳不制阴或阴不制阳,从而形成阳虚则寒或的病理变化。

6.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称。

7.古人把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为有胃、有神、。

8.正常舌象简称为、薄白苔。

9.心悸是指病人自觉的症状。

10.血病类证主要包括血虚、、血热、血寒四种证候。

11.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

著作的

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

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辨证论治。

13 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中:木生。

14. 津液是人体一切的总称。

15. 有“相傅之官”之称的脏是。

16.风为,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17.湿性趋下,易袭。

18.疠气是一类具有的外感病邪。

19.若某种致病因素使阴或阳的一方衰减,则会导致阳不制阴或阴不制阳,从而形成“”或“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

20.观察的变化是望神的重点。

21.金元时期、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

四大家”。

2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

交感、阴阳的消长平衡和阴阳的转化。

23.“气海”,是在胸中积聚之处。

24. 、血液充盈、脉道通利是正常血液循环必备的三个条

件。

25.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交接。

26.寒性,主痛。

27.七情所伤影响脏腑气机,其中喜则。

28.饮食所伤主要包括、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29.气逆病变以、胃、肝等脏腑为多见。

30.正常舌象简称为、薄白苔。

31.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

著作的

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

3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交感、阴阳的消长平衡和阴阳的转化。

33.心气充沛、、脉道通利是正常血液循环必备的三个条

件。

34.同名手足阳经在交接。

35.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悲则。

36.饮食所伤主要包括饮食不节、、饮食偏嗜。

37.气逆病变以肺、、肝等脏腑为多见。

38.正常舌象简称为淡红舌、。

39.心悸是指病人自觉的症状。

40.血病类证主要包括、血瘀、血热、血寒四种证候。

42.风为阳邪,其性,易袭阳位。

43.古人把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为有胃、、有根。

44.血病类证主要包括血虚、血瘀、、血寒四种证候。

45.饮食所伤主要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

46.气逆病变以肺、胃、等脏腑为多见。

47.手足阴经在交接。

48.心气充沛、血液充盈、是正常血液循环必备的三个条

件。

4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交感、阴阳的消长平衡和。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淡白舌的主病:

A.血虚 B.阳虚 C.气血两虚 D.寒证

()2.阴虚潮热的特点是:

A.高热不退 B.午后低热

C.身热不扬 D.夏季微热

()3.两目干涩,视物不清,面部烘热,脉弦细数,应诊断为:

A.肝血虚证B.肝阳上亢证

C.肝火上炎证 D.肝阴虚证

()4.“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泄泻B.肾虚泄泻

C.食积泄泻 D.气虚泄泻

()5.易生风动血的病邪是:

A.火邪 B.风邪 C.暑邪 D.燥邪

()6.内脏下垂的病机是:

A.气陷 B.气脱 C.气滞 D.气闭

()7.健康之人应为:

A.偏阳性 B.偏阴质

C.气郁质 D.平和质

()8.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A.心肝肾经 B.胆胃三焦经

C.心肺心包经 D.心胆小肠经

()9.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张景岳

()10.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11.肾病传肝属于:

A.母病及子 B.子病及母 C.相乘 D.相侮

()12.下列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

A.胃液 B.肠液 C.涕液 D.血液

()13.既属于六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之一的是:

A.三焦 B.脉 C.胆 D.女子胞

()14.五脏功能中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的是:

A.肾 B.心 C.肺 D.脾

()15.制定“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

A.脾运化水液 B.肺通调水道

C.大肠传化糟粕 D.小肠泌别清浊

( )16.病人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此为: A.得神B.少神C.失神D.假神

( )17.下列哪项常见于肝气郁结:

A.少气B.太息C.嗳气D.短气

( )18.阴虚的典型舌象:

A.舌红脉细B.舌红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 )19.满面通红多见于:

A.实热证B.虚热证

C.阳虚证 D.戴阳证

( )20.“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当属:

A.调理脏腑B.治病求本

C.既病防变 D.调整阴阳

( )21.下列哪项常见于肝气郁结:

A.少气B.太息C.嗳气D.短气

( )22.下列哪项不属于里证的特点:

A.脏腑的证候明显B.病情一般较重

C.发热恶风汗出 D.恶寒发热不并见

( )23.六淫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

A.风 B.寒 C.暑 D.燥

( )24.阴阳偏衰的病机中,阴偏衰出现的是: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 )25.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热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 )26.下列不属于既病防变的是:

A.阻止疾病传感B.早期诊断

C.人工免疫 D.先安未受邪之地

( )27.“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是根据……而确定的用药原则: A.因时制宜B.因人制宜

C.病治异同 D.因地制宜

( )28.导致机体发病的基本病机是: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失调 D.阴阳离决

( )29.七情致病,引起气消的情志是:

A.恐 B.悲 C.思 D.喜

( )30.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脉 D.十二经筋

( )31.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

A.冲脉与任脉 B.足阳明与足少阴

C.阴维脉与阳维脉 D.手太阳与手少阴

( )32.肾气亏虚所致症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小便失禁 B.小便清长

C.遗尿 D.小便涩痛

( )33.心脉痹阻证中以胸部胀痛为特点者,属:

A.气滞心脉 B.热郁心脉

C.瘀阻心脉 D.寒凝心脉

( )34.下列何项属反治法:

A.实则泻之 B.通因通用

C.虚则补之 D.培土生金

( )35.易于阻遏气机而见胸闷脘痞的病邪是:

A.寒邪 B.暑邪 C.瘀血 D.湿邪

( )36.阴阳偏衰的病机中,阳偏衰出现的是: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 )3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A.可变性 B.稳定性

C.全面性 D.普遍性

( )38.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

A.十五别络 B.浮络 C.孙络 D.正经

( )39.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 )40.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新修本草》

C.《千金要方》 D.《神农本草经》

( )41.属于“阳证”范围的是:

A.寒证 B.虚证 C.表证 D.里证

( )42.下列属于先天之气的是:

A.营气 B.宗气 C.卫气 D.元气

( )43.具有司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

A.营气 B.宗气 C.卫气 D.元气

( )44.各脏阴阳的根本在于:

A.肝 B.心 C.脾 D.肾

( )45.肺朝百脉是指:

A.百脉由肺统帅 B.肺将血液输送至全身

C.百脉会聚于肺 D.百脉之血汇聚于肺,经气体交换,输布全身

( )46.藏象的基本含义是:

A.五脏六腑的形象 B.内在组织器官的形象

C.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D.藏于内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47.下列哪项不属于奇恒之腑:

A.脉 B.女子胞 C.三焦 D.胆

( )48.“血府”是指:

A.心 B.肝 C.脉 D.冲脉

( )49.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足厥阴肝经

( )50.我国第一部药典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千金要方》

( )51.五行相克的规律是:

A.木火土水金木

B.木土水火金木

C.木土金水火木

D.水火土金木水

( )52.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主要通道是:

A.肾 B.三焦 C.膀胱 D.脾

( )5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络脉 B.孙脉 C.经脉 D.别络

( )54.主司二便的脏是:

A.脾 B.肾 C.小肠 D.大肠

( )55.胆汁的化生和排泄主要依赖于:

A.脾主运化功能 B.肾主藏精功能

C.肺主宣发功能 D.肝主疏泄功能

( )56.舌苔黄厚而腻,多为:

A.风寒表证 B.食滞 C.湿热证 D.瘀血

( )57.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

A.天地 B.日月

C.水火 D.日光的向背

( )58.五方之中属于木行的是:

A.西 B.南 C.东 D.中

( )59.下列不属于正常津液排泄途径的是:

A.汗 B.尿 C.呕吐物 D.呼气

( )60.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61.干咳少痰,证属:

A.肺气亏虚B.寒邪客肺

C.阴虚肺燥 D.热邪犯肺

()62.下列哪项是濡脉与弱脉的共同特征:

A.脉来有力B.沉而无力C.浮而无力 D.细而无力

()63.便溏,脘腹胀闷,纳呆呕恶,头重如裹,苔白腻,诊为: A.湿热蕰脾证B.风湿犯表证C.脾阳虚证 D.寒湿困脾证

()64.“塞因塞用”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腹胀A.肾虚尿闭

C.阴虚便秘 D.气郁腹胀

()65.下列病因中,哪种病因致病最易伤肺: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66.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闭

()67.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A.平和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气郁质

()68.“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

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

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

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

D.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

()69.下列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四大家”:

A.张元素 B.刘完素 C.朱丹溪 D.李东垣()70.以下哪种情况不能组成一对阴阳:

A.上与下 B.上升与外出 C.动与静 D.寒与热()71.下列哪项外均属于五行之“土”:

A.五脏之脾 B.六腑之胃

C.五官之口 D.五志之悲

()72.性质清稀布散于皮肤孔窍血脉主要起滋润作用的称为: A.精 B液 C.血 D.津

()73.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

A.血液的营养 B.津液的滋润

C.水谷精微的充养 D.肾中精气的充盈

()74.脾统血的作用机制是:

A.起的固摄作用 B.气的温煦作用

C.气的推动作用 D.气的卫外作用

()75.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的医家是:

A.张子和 B.刘完素 C.朱丹溪 D.李东垣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六淫的致病特点。

2.试述气的功能。

3. 试述望舌色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试述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 试述问现在症的主要内容。

6.七情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7. 何谓气虚证?气陷证?两者的临床表现各如何?

8.简述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9.试述望面色五色主病的内容。

10.何谓脾主运化?脾主运化包括哪几个方面?

11.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12.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

13. 试述诊脉时医生的布指方法。

14. 何谓正治与反治?

15.瘀血的致病的共同临床特点有哪些?

五、辨证分析题

1、某患者,男,68岁,诉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尤下肢为甚,精神萎靡,大便

久泻不止,完谷不化,查面色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

请分析病症,并判断证型。(按脏腑辨证)

2、某患者,女,32岁,诉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乳房常作胀疼痛,且月经不调。查舌苔薄白,脉弦。

请分析病症,并判断证型。(按脏腑辨证)

3、某患者,男,30岁,诉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剧,查面色淡白,舌淡

苔白,脉虚。

请分析病症,并判断证型。(按脏腑辨证)

4、某女,28岁。诉经常月经过多,常感觉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查其舌淡苔白,脉弱。

请分析病症,并判断证型。(按脏腑辨证)

5、王某,男,36岁。诉经常肛门下脱,久立或行走加剧,有时入厕出血,历时四、五年之久。常感觉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诊其脉虚无力,

舌苔薄白。

请分析病症,并判断证型。(按脏腑辨证)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绪论 1,《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该书成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其包含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二) 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其在阴阳二气运动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则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等。 (三)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如外为阳、内为阴,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等等。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孳生助长对方。认为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四)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五)阴阳相互转化其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如昼夜的变化。阴阳转化表现为渐变形式和突变形式两种。 4,五行各自的特性 (一)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00541语言学概论 简答题分析题 笔记小抄

30.以下面几个组合为例,说明消除歧义的常用方法。 烤红薯我想起来了鸡不吃了 33.利用以下材料分析什么是变音类型中的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33.考察下列词语的读音,根据语流音变的类型将其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①分[f?n]+配[p‘ei]→分配[f?m p‘ei] ②喇[lA]+叭[pA]→喇叭[1A b?] ③豆[t?u]+腐[fu]→豆腐[t?uf] ④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 mar] ⑤look[luk](看)+ed[d](动词过去时)→looked[lukt] ⑥in[in](在……上)+bed[bed](床)→in bed[im bed] A.同化:①⑤⑥ B.异化:④ C.弱化:② D.脱落:③ 30.请先将下表绘制在答题卡上,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并分析其音节结构(填表) 31.按照传统“六书”理论,分析下面汉字的结构: 33.比较和归纳下列汉语普通话音节和英语音节在音节类型上的异同。

34.请分别指出下列两个语言片断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说明这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在语音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A.想起来了 B.北京人多 33.根据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将下列复合词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34.用义素分析法的矩阵图分析和描写“叔叔、舅舅、姑姑、婶婶”这组亲属词语的语义差别。在答题纸上列表作答。 30.找出下面各项中的成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走了员工好吗胖乎乎朋友 答:成词语素:走了好吗胖 不定位语素:走员工好胖朋友 32.分析下面组合中变元的语义角色 答:吃食堂喝开水写文章飘雪花涂蜡笔读课文 (住所)(受事)(结果)(随事)(工具)(受事)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A.曲直 B.炎上 C. 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教育学简答题汇总(双面打印小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校的产生?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特点?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森严的等级性.三,学校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确的保守性.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3.现代教育的特点?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4.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 5.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一,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二,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三,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制约 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二,政治决 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四,教育相对 于政治经济制度. 7.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培养合格公 民,造就政治人才.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三 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8.教育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一,教育是实现 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 识再生产的手段.三,人力资本理论. 9.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一教育不 能无视生产力发展提供的条件而盲目发展,生 产力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决定着教育发展的 水平和质量.二教育也不能脱离了生产力发展 的需要而加速或滞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需 要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需要.三,如果教育的发 展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需要改造的是教 育而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10.生产力如何对教育起决定作用?一生产力 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二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三生产 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 制约作用.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 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11.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一,教育能完 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 制化.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四,教育 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一,教育是社会文化得 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促进社 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三,教育是社 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身心发展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 发展的不均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互补性. 17.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形式?个体 身心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征,表现在 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 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均衡的二是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18.遗传的意义?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 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 遗传素质是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 响作用.三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是不能忽 视. 19.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为个体的发展 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二,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三,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 被动的. 20.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 发展的方向及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二,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三,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四,学 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 功能. 第六章课程 32.制定课程的理论依据?人本主义与社会再 造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和活动中心课程论.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 33.学科课程的优缺点是什么?优点:一.它以 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能 最大程度地保证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 知识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二,它符合学校特 定任务的要求,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曾经接受过 学科的训练,适合于教师组织教材的特长.三, 按科目组织课程易于编订教材,可以使学习材 料清楚地列出,并且易于评价.缺点:一,学校 在课程中逐渐形成传统之后,对纳入课程的新 科目往往作出抗拒或排斥,以至于对课程改革 造成障碍.二,因为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课程 的编制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对成人生活的分 析和准备,容易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常常 会把非学科的知识排除在课程之外,在进行学 习时,远离学习者的现实生活,不利于学生与 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不易唤起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阻碍了他们 的全面发展.三,学科课程把知识切割成零碎 而孤立的科目,忽视了生活是一个整体,使学 习者很难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不利于学 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也与当代科学高度分化 又高度综合的特点不相适应.四,它常常忽略 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 习惯于被动的学习方式,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 教师也习惯于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很少关注 问题解决和知识的获得过程. 第七章教学(上) 38.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 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和 谐发展.39.教学过程的特点(规律/规律性/ 必然联系/本质联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 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 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 智力相统一(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 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 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教学过 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 动性相结合. 40.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与地位(老师主导作 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 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发 展,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关系. 41.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一教师决定 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 还引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二还对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发挥着作 用.三还影响着学生的个体以及人生观,世界 观的形成. 42.教学过程结构?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3.运用教学过程应注意?视具体情况灵活运 用.不要割裂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阶段 对整体的功用. 44.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 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学基础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 A.心 B.肝 C.脾 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

会计制度设计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小抄全

1.会计制度:由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通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会计行为准则和规范。 2.综合性会计制度:指规范全国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3.业务性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方法和程序方面的制度。 4.会计人员制度:规范会计工作者行为和会计人才选拔、管理方面的制度。 5.统一会计制度:由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或地方财政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 6.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会计主体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结合本单位经济活动特点制定的各项会计工作规章制度。 7.企业会计制度:规范营利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制度。相对应的是预算会计制度。 8.内部会计控制: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 9.会计制度设计依据:会计制度设计人员在设计会计制度内容时所据以确定的根据。 10.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它对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作出规定,通过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依据。 11.会计制度设计程序:会计制度设计工作从开始到完成全过程的顺序和步骤。 12.会计制度总则:也称为总说明,是会计制度最前面的概括性的适用于会计工作各个环节的总的原则。 13.会计制度制定前提:会计制度制定的目的、依据、实施的范围和要求。 14.会计工作的一般原则:依据会计基本准则规定,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 15.会计基础工作: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人员职责的明确以及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 16.会计工作任务:对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以法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形式将会计目标具体化会计工作的内容,形成会计工作任务。 17.会计科目设计步骤:就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根据每一类经济业务性质和核算内容确定会计科目的性质和名称,规定用途和使用方法以及进行会计科目的编号。 18.会计科目分类:就是按照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科学的分类。 19.会计科目设置:就是根据会计对象要素分类项目设置会计科目。 20.会计科目编号:就是确定会计科目的号码。 21.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是对每一个会计科目的使用范围、核算内容、经济用途、核算方法、主要会计事项的处理等进行的文字表述。 22.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组织、记账方法和记账程序结合的形式。 23.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用来登记账簿的依据。 24.会计账簿:由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于连续、系统、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簿籍。 25.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已发生或业已完成的会计凭证。 26.记账凭证: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确定会计分录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会计凭证。 27.序时账簿: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28.分类账簿:对全部经济业务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 29.备查账簿: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未能记载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30.联合账簿:将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结合在一起的账簿,如日记总账。 31.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 32.会计循环:从经济业务发生起,直到编制出会计报表止的一系列会计处理程序,也即企业周而复始地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 33.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其是时点报表,是静态报表,是月度报表,是对外报表。 34.利润表:又称损益表,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的报表。其是时期报表,是动态报表,是月度报表,是对外报表。 35.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及其净额的报表。其是时期报表,是动态报表,是年度报表、是对外报表。 36.内部报表:是为企业各管理部门提供的报表。其作用在于为企业管理提供必要的决策、分析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37.货币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停留在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38.备用金:财会部门按企业有关制度的规定,拨付给所属报账单位和企业内部有关业务与职能管理部门,用于零售找零、收购零星商品物资或日常业务零星开支的备用现金。39.未达账项:由于结算凭证传递的时间关系,使得企业和银行一方入账另一方尚未入 账的款项。 40.其他货币资金:除现金和银行存款之外的货币资金。 41.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各种有形资产,包括库存 的、加工中的和在途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委托加工材 料、外购商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发出商品等。 42.永续盘存法:也称账面盘存法(账面盘存制),其通过设置详细的存货明细分类账, 逐日逐笔地记录存货收入的数量和金额、发出的数量,能够随时结出结余存货的数量并 从账面上求出期末结存金额。 43.实地盘存法:也称定期盘存制(定期盘存制),它在平时只记录存货收入的数量和 金额,不记录发出的数量和金额,期末通过实地盘点来确定存货的实际结存数量,并据 以计算出期末存货的成本和当期发出存货的成本。 44.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时,期末存货按可变 现净值计价并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存货成本时,期末存货按 成本计价。 45.低值易耗品:劳动资料中单位价值较低,使用时间较短的那部分用具和设备。 46.产品生产成本:工业企业为了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它一 般包括三部分内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劳动资料磨损转移价值和 劳动者为自己的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47.实际成本会计制度:以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进行成本计算的会计制度,它 强调在“实际费用”的基础上进行成本计算和管理。 48.计划成本会计制度:事前根据产品所需各项材料和劳动的数量与计划计算出产品的 计划成本,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的一种会计制度。 49.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将产品生产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相结合的一种产品 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系统。标准成本会计制度主要包括制订标准成本、计算标准成本以 及分析成本差异等内容。 50.标准成本:称为目标成本,它是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技术测定制订的。 它是从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方面的标准消耗量结合可行的标 准价格制订的。 51.投资:是指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 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按照投资对象的可变现性和目的的不同,投资可分为短期投 资和长期投资。 52.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在会计期末将短期投资的成本与市价相比较,当市价低于 成本时按市价计价,当市价高于成本时则按成本计价,并将其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一种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方法。 53.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是指以长期股权投资的实际成本作为登记“长期股权投 资” 账户的依据,投资金额不受被投资单位权益变动的影响。 54.长期投资核算的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金额要随被投资单位的盈亏状况 进行相应调整,以完整反映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拥有的实际权益。 55.固定资产卡片:是为了反映、监督每项固定资产而开设的固定资产专用明细账,它 相当于固定资产的三级账。 56.固定资产登记簿:是按固定资产类别开设的、用以记录各类固定资产增减变化和结 余情况的账簿。 57.责任会计:是一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通过它,企业能有效地控制各责任中心的职 责履行情况,并能及时有效和正确地反映、评价和考核各责任中心的实际经营业绩。 58.责任中心:是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企业内部单位。责任中心 的基本特征是责、权、利相统一。 59.贡献毛益:是毛利额减去直接费用后的差额。这里的直接费用是指那些由于特定部 门的业务所引起,能直接归属于该部门并能为该部门所控制的费用。 60.剩余收益:是一个部门的营业利润超过其最低预期收益的部分。剩余收益的计算公 式为:剩余收益=营业利润-最低预期收益=营业利润-投资占用额×最低预期报酬率。 61.责任预算: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以其可控的收入、成本和利润等为内容编制的预 算。它既是责任中心的努力目标和控制依据,又是考核责任中心业绩的标准。 62.可控成本:是责任中心自身能够控制的各种耗费。它是相对于不可控成本而言的, 成本的可控与不可控与责任中心所处管理层次的高低、管理权限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63.会计制度设计方案:是指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涉及的范围,所形成的系统、框架 和规划。 64.单独设计:是指由单位指定有设计能力的会计人员担当设计工作,或者聘请合格的 会计师负责设计。 65.共同设计:是指由单位选派高级会计人员及聘请合格的会计师,共同参加设计工作。 66.集体设计:是指由合格的会计师或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设计小组或委员会 来承担设计任务。 67.会议设计:是指使用行政命令方式,召集有关会计人员开会拟订草案加以讨论,另 聘专家学者为顾问以备咨询,经全体通过后上报批准,公布实施。 68.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过程。 69.会计岗位责任制:是指明确各项会计工作的职责范围、具体内容和要求,并落实到 每个会计工作岗位或会计人员的一种会计工作责任制度。 70.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据以登记账簿的 书面文件。 71.记账凭证:是指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确定会计分录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会 计凭证。 72.日记账:序时账簿是指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 账簿,故也称日记账。 73.分类账簿:指全部经济业务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 74.备查账簿:是指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未能记载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补充 登记的账簿。 75.会计核算形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账簿体系为核心,将会计凭证、账簿组织、 记账方法和记账程序有机结合的形式,或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76.货币资金: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 77.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库存商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 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 78.投资:是企业单位为了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了谋求其他利益将资产让渡给其 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 79.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 资。包括短期债券投资、短期股票投资和短期其他投资。 80.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符合到期日和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 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8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 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账款;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 82.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 包括长期股票投资其他长期股权投资。 83.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84.债券契约:是明确债券持有者与发行企业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件,是对债 券发行企业的各种限制条款及保护债券持有者利益的措施。 85.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 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86.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87.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经营发展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银行借款等形 式筹集资金的活动。 88.成本:是指为取得各种特定成果而耗费的那一部分价值。 89.成本预测:是指依据掌握的经济信息和历史成本资料以及成本与各种技术经济因素 的相互依存关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作出的科学推测。 90.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成本预算对各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 行审核、控制,将其限制在计划成本之内,防止超支、浪费和损失的发生,以保证成本 预算的执行。 91.销售与收款业务: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并取得货款的行为。 92.财务报表: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 成果、现金流通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93.会议设计:使用行政命令方式,如今有关会计人员开会拟订草案加以讨论,另聘专 家学者为顾问以备咨询,经全体通过后上报批准,公布实施。但只适用于政府部门。 94.设计方案:是根据企业会计涉及的范围,所形成的系统、框架和规划。具体可分为 全面设计和局部设计。 95.全面设计:为企业设计一整套会计制度,一般在新建的企业或改制、兼并与收购后 的企业里需要进行。 96.局部设计:对个别部门的组织机构和会计核算资料,或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所 进行的设计,可分为补充性和修订性。 97.设计思路:是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采用的行动准则。 98.会计组织机构:是开展和组织企业会计功过的只能部门,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职的 会计人员组成 99.责权对等原则:是指在设计会计岗位责任制时,必须明确规定每一位管理者应负责, 并相应地赋予其一定的权利,做到有职必有权,有权必有责,权责相对等。 100.适应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组织机构及其岗位责任制的设计应与企业生产经营规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2、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4、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阴阳三分法: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 6、阴阳总述: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的。阴阳的对立互根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说明了事物之间既相反又相成的关系。事物之间的阴阳两个方面通过对立制约而取得了平衡协调,通过互根互用而互相促进,不可分离。阴阳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万物就在阴阳交感过程中产生。阴阳的互藏则是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同时也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出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的动态平衡由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及其消长转化来维系,而阴阳自和表达了其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这一动态协调平衡的能力与趋势。如果阴阳的这种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又失去了自和的能力,在自然界就会出现反常现象,在人体则会由生理状态进入疾病状态,甚至死亡。 7、五行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8、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9、五行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 10、相乘与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 11、精,按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言其分布部位,则有各脏腑之精;以其特殊功能,则有生殖之精。 12、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13、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要熟背) 5、中介作用 14、人体之气分类: 1、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3、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4、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15、血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血的功能(重点):濡养、化神

中医学基础期末试题(2016-2017)及答案

灵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护理一年级《中医学基础》试题(卷) 一、名词解释(2×5=10) 1.阴阳 2.藏象 3.胃气 4.主诉 5.大汗 二、填空题(1×20=20) 1.土之母为,之子为。 2.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奇恒之府。 3.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4.经络系统是由、、连属部分组成。 5.面部赤色主和戴阳证。 6.脉诊时常采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寸、、尺三部,两手共六部脉,分候各脏腑,左寸候,左尺候,右关候,左关候。 7.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明润含蓄。 8.正常舌象常概括为“淡红舌、”。 9.以寒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湿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风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三、单项选择题(30×1=30分,注意选准后请将答案依次写在下面的方框内,否则不得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脉经》 E.《本草纲目》 2.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说法都不对 3.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 曲直 4.阴阳的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偶然的 D.必然的 E.以说法上都对 5.五行相侮正确的是() A.木侮土 B.水侮火 C.金侮火 D.水侮木 E.土侮金 6.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的生理功能() A.主神志 B.主血脉 C.主藏血 D.其华在面 E.开窍于舌 7.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是() A.心肝肾 B.肺脾肾 C.心肝脾 D. 肝脾肾 E.脾胃肾 8. 有“后天之本”之称的是() A.肝 B.心 C.脾 D.胃 E.肾 9.具有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气是() 第 1 页共6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