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案:第1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案:第1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案:第1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案:第1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概括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是其演变的根本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2、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资源]

岳麓版课本和教师用书,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2、商周时期

3、战国以后

二、土地兼并

1、原因

2、危害

3、措施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田庄制

2、租佃制

(1)原因

(2)普遍化的过程

(3)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

(4)积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演变:井田制商代就已出现,因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形,所以得名,西周时期达到鼎盛,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特点: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破坏

原因: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现: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间争夺土地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3.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私有主要是通过各国的变法改革得以实现的。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制,并允许土地买卖。同时,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即奖励军功,培植了一大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这样,通过变法运动,土地私有制在各国普遍确立起来,并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制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三部分。

2.君主的私有土地,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3.地主土地所有制,其土地有多种来源,后来,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更加剧烈,明清则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兼并因此而更加严重。

4.均田制的实行

(1)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2)内容: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北魏均田令规定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等。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深化?拓展】

想一想: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决呢?

提示: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并不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演变

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汉代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就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2.作用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提高。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与市场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深化?拓展】

1.想一想: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归纳一下东汉田庄经济有哪些特点?

提示: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庄园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田庄经济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3.东汉时期田庄中的劳动者对豪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与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

提示: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内的劳动者大多数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他们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明清时期,租佃经营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的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和演变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深切的体会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农民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深了我们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一步步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文明的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在本课整体设计思路上用以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对苏联领导人及苏联改革的追踪报道为线索,跟着《时代》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程。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本人主要运用历史建构主义理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本课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 3. 教材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三大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这三大改革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教学难点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4.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中讲述较详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且本课内容涉及航海家们的探险活动,学生较有兴趣。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届下的过渡衔接作用,必须引导学生学好。 教学方法 1.课前发给学生该课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教材,做好预习工作,同时课上学习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 2.让学生课下自制新航路开辟动态示意图,通过课上演示,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新航路开辟过程的艰险,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使学生记住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航线。 3.教师可通过设问提出问题,学生课堂阅读、讨论、探究;教师再适当补充史料,点拨释疑,归纳升华。课堂小结可采用表格旧类、图示归纳的方式提炼重要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学习方法 1.学生先根据学案预习教材,搜集航海家探险的故事和图片资料等相关资料,以便课上交流。 2.利用学生用多媒体制作的新航路开辟的动态演示图,让学生分组介绍四位航海家航海的历程。 3.利用老师补充的资料,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 4.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通过谈话法教学,在谈话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开辟新航路的目的和条件等知识。 3.对于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读书法,理清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以及相关材料,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以及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探究、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以及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概况,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和殖民主义的罪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到一起,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学习,学习西欧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人文主义精神。 重难点分析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过程。 难点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社会背景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南海中)共有7459座岛……亦有调味香料,种类甚多。例如胡椒.色白如雪,产额甚巨,即在此类岛屿也。由是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备课资料: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设置的官职备课资料 一、中央 “三公” (1)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2)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①中尉 ②“九卿” a.卫尉:皇宫保卫。 b.郎中令:宫廷警卫。 c.太仆:宫廷车马。 d.廷尉:司法。 e.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f.奉常:宗庙礼仪。 g.宗正:皇室内部事务。 h.少府: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 I.治粟内史:全国财政税收。 (3)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二、地方 1.郡 (1)郡尉(2)郡守(3)监察史 2.县 (1)县尉(2)县令 3.乡 (1)游徼(2)三老(3)啬夫(小乡)(4)有秩(大乡) 4.亭 亭长 5.里 里正 关于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设计类似的游戏:“秦有一壮士,身高八尺,是真还是假。”使学生了解古今度量衡标准的差异。也可以借助“历史假设”,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学生兴趣盎然,进入角色,“扮演古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学生在讨论、争论和思考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并体会秦始皇采取措施巩固统一的必要性。 时空隧道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古代文字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字写法也没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规律。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了重重阻碍。到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秦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3,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农业,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老死不相往来; 4,脆弱性:容易受政策、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成就: 1,14-18世纪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衣食结构变化:双季稻的扩种与增产,玉米番薯的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 3,赋役制度变革: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前期摊丁入亩,标志着赋役制度的成熟; 4,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大量增长; 5,农业科技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近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学情分析 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讲,这一专题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较长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因此本专题的学习,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的愿望也相对较强。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只要注意引导,层层剖析,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互相展示。 2.本课知识点虽然比较多,但脉络清晰,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与资料,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 1.在课堂上展示课前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并说明展示图片的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近代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工业文明对近现代中国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充分利用老师展示的多媒体资料和教师设置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与相互讨论,分析近现代人们在衣、食、住、风俗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原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三水中学历史科组何丽珊 一、教学背景: (一)设计理念 突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通过由史及论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岳麓版教材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内容,学习本课实际上是学习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的重要内容。第一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重点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特点。第二目“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介绍了日伪政权破坏沦陷区经济的政策、措施及其对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危害。第三目“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主要阐述了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排挤和打击。 本课三目内容阐述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且从中分析总结出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课内容既是前面第10课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乃至高中学习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和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所以对本课的背景知识并不陌生。但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历史时期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点难度。但近年有关民族工业史料增多,较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老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探求历史知识。效果较佳。 (四)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 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到来的原因、表现和特点;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方针、手段及危害;三座大山对民族业的打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订因素,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 (1)以佛山南海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贯穿全课,真实再现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料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调整学生兴趣。 (2)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3)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6.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

【公开课教案】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理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过程;识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理解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识记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理解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春秋战国起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大土地使用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土地兼并获得土地。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租佃关系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租佃关系从秦朝产生后,在各朝代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各朝代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自耕农大量破产,佃户的队伍不断扩大而迅速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设计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展示“井”和“田” 这两个字在甲骨文 中的写法,以此抓 住学生的情绪,打 开学生的思路。 组织学生阅读教 材,思考相关的几 个问题:(1)中国 古代土地制度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 (2)井田制是什 么性质的土地制 度?(3)井田制 后来是如何瓦解 的? 展示井田制图片, 思考回答问 题。 学生分组讨 论。 原始社会实行 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实行 井田制;春秋 以后,井田制 逐步瓦解,封 建土地私有制 逐步建立起 承上启 下。 学生初步 掌握划分 层次、概 括层意的 阅读方法 和获取信 息的能 力。 多媒体导 入图片。 学生合作 学习与教 师讲解相 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预习提纲 (一)、背景:从群雄逐鹿到大统一 1、周王室衰微,出现群雄逐鹿的局面 年,周平王迁都,西周灭亡,春秋时期开始。旧有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旧的统治秩序被打乱,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公主的局面,分封制瓦解的主要表现是,宗法制瓦解的主要表现是。 2、秦国经过变法,逐步强大 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3、公元前221年,秦王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机构:皇权至上,表现为和。 中央政府机构三公指,各负责。 九卿指,分管着。 中央机构的特点是。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 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特点是。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秦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历史影响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内容及其影响。 2.难点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四、线索勾勒 1、基本线索

2、延伸拓展 (1)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建立原因、历史影响。 (3)结合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认识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五、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过程中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 A.韩、赵、魏、燕、楚、齐 B. 韩、赵、魏、楚、齐、燕 C. 韩、赵、魏、楚、燕、齐 D. 韩、赵、魏、楚、燕、齐 2.对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从上到下顺序表述正确的是() A.郡、县、乡、里 B.郡、县、州 C.郡、县、州、乡 D.州、郡、县 3.秦朝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 A.改称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4.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度量衡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D.颁布秦律 5.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就论证度量衡而言,下列最有力的证据是() A.古籍的记载 B.实物史料 C.政府的声明 D.历史学家的阐释 6.秦朝时,掌管司法和监察的最高长官是() A.丞相 B.太尉 C.尚书 D.御史大夫 7.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县以下不设基层组织 D.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8.周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两者() A.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B.都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C.都在短时间内被废除 D.都有利于历史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时间轴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魏晋 东汉 南北朝 唐 南宋 北宋 清 元 明 原始社会末 1840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宋朝不抑兼并 重 农 抑 商 有 所 放 松 重心南移完成 王一景牛治一理人 黄 河 经 济翻重 心车 开 始 南 移 曲辕犁犁评筒车 石器锄耕 土地国有制(贵族) 集体耕作 西周·井田制 重 农 抑 商 开 始 土 地 私 有 制 确 立 商 鞅 变 法 都 江 堰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牛 耕 推 广 早期:耦 犁 中期:犁 壁 晚 期:二 牛 抬 杠 北魏均田制 土均南地田方兼制超并崩过严溃北重 方 (中唐)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铁犁牛耕出现、自耕农 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青铜器出现 官营手工业 工商食官 木 炭 冶 炼 铁 钢 私 营 手 工 业 出 现 家 庭 手 工 业 出 现 炒钢法 青瓷、水排 丝国、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灌钢法、白瓷 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普遍用煤冶铁、瓷都 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出现 开始焦炭炼铁 黄道婆 彩瓷:青花瓷、釉里红 资本主义萌芽 五彩、斗彩、松江(棉布) 粉彩、珐琅彩 西 周 ————明 中 期, 官 营 手 工 业 占 社 会 主 导 地 位 明中期后,私营手 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商出现 工商食官 (秦—唐以前)重 农 抑 商,商 业 发 展 缓 慢 唐朝繁荣: 邸店、飞钱、柜坊 周——唐,实行坊市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集市有空间(坊市分开)和时间限制(日中为市) 宋朝出现纸币、打破坊市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集市,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瓦子、勾栏)。元朝商业繁荣,宋元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但实行海 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发展。 1765—1850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课时)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农业和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古代中国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冶铁、纺织、陶瓷等,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可以概括出它的几个重要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特别是对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学生并不陌生。我国丝绸、陶瓷闻名于世,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物也比较多,通过各种媒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在讲授本课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知名文物的图片,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对官私手工业的消长,有些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加强点拨。 教学方法 1.适当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代表古代手工业较高水平的文物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直观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2.采用情境设置、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通过比较法,设计表格,从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发展情况、作用等几个方面比较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让学生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 学习方法 针对本课内容学生较熟悉的特点,在学习中,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地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所有制,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厂手工业时代。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中国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周到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市场规模不大;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乡村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经营范围限制,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政府放松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和工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流通扩大,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4.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维护社会的稳定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明清时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闭国锁国政策尽管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课本版】 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②明清时期专制统治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③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 ④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总结版】 ①市场因素: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导致国内市场狭窄。 ②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将赚来的钱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③政策因素: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对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中外经济交流,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④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7.近代前夜的危机 ①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西方工业文明巨大飞跃。 ③到19世纪,英国退市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材主要介绍社会主义建设的前二十多年中,中国共产党由于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加之后来“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二十余年间中共领导下取得的建设成就与挫折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基本史实,同时还应学会分析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和遭遇挫折的原因,并吸取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三单元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已经有较明确的认识。必修I 中讲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方针,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走上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挫折的原因,教师应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情境设疑,合作探究法,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如“一五”计划的成就,“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图片。利用图片和数据,在教学中逐步展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与教训。 学习方法 要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即在曲折中发展。掌握发展的表现,分析曲折的原因,同时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20世纪0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2.正确认识建国后到1976年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失误,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法:在教学过程中展示1949~1976年的相关图片,成功再现当

年的历史事实,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评价。 2.深入探究法:通过阅读“一五”计划的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引导学生探究“一五”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深远影响。 3.社会调查法:引导学生向身边的人调查,特别是了解父辈的亲身经历,以加深理解教材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建设史实,使学生铭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2.学习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实,感悟党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最终都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经济建设不断前行。 重难点分析 重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三大改造。 难点 三大改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及由此而建立起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武汉长江大桥》图,同时利用“大跃进”时的壁画,或《坐在稻穗上的姑娘》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照(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我们该怎样评价这些信息及其反映的时代呢? 教学新课 教师要求学生通读一遍教材,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建国后至1976年四个阶段的经济建设史实,填写下表: (学生回答,教师完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一五”计划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 2.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二者的相同点是() A.消灭了农村的土地私有制 B.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公私合营的改造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优先发展重工业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进行了公私合营D.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益源庆醋厂是太原市一家久负盛名的老字号,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1956年,益源庆被收归到太原市新星食品酿造厂,成为该厂专门制醋的一个车间。国家对益源庆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 A.走集体化道路B.没收为国营企业 C.全行业公私合营D.资本家自愿捐献 5.下图是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湖北省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第二生产队“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1斤=0.5千克)”的报道。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创新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C.生产急于求成 D.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6.下面是1953—1975年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比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测试1.为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英美两国于1943年7月分别发表了各自的战后方案,即美国的“怀特方案”和英国的“凯恩斯方案”。战后,英美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美国允诺给英国巨额贷款的诱压下,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充分说明()A.国家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B.美国与英国共同分享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C.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中心D.英国顾全大局,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2.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广东省政府2002年推出了一个大规模的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计划用八年时间投资相当于50多亿美元在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城镇兴建污水处理系统。如果这一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资金上的问题,可以向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申请贷款()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世界贸易组织D.关贸总协定3.2009年3月23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文章,提出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下图为反映多国响应中国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一幅漫画,图中文字为“随意操纵,转嫁危机,损人利己,应该替代你!”有关美元在历史上的世界中心货币地位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布雷顿森林会议后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B.此地位加强了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C.为世界货币

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D.美元地位建立初期促进了世界贸易4.维克多·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欧洲统一有很深历史渊源B歌颂拿破仑的对外战争C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共处D主张建立欧洲联盟5.一位英国老太太因为论磅和盎司来卖菜,涉嫌破坏欧盟所有成员国在贸易中必须使用标准化公制单位的有关规定,从而面临犯罪指控和高达13万美元的罚款。欧盟对这一“小事”所做的严厉判罚,其根本出发点是() A.维护标准化公制单位的规范使用B.依法维护欧盟内部的经济统一C.限制普通百姓的商业经营自由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节6.读右图漫画,对其阐释错误的是() A.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B.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C.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D.美国为经济全球化背负沉重负担7.《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话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习俗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