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学琼林》教学心得

《幼学琼林》教学心得

《幼学琼林》教学心得
《幼学琼林》教学心得

读《幼学琼林》有感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好比交了一个益友。《幼学琼林》包罗万象,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际交往中应该如何尊重老师的内容。

《幼学琼林》中“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告诉我们,老师教导我们,让我们像坐在感化万物的春风中一样。我们学业有成,是因为受到老师及时雨般的教导。老师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精力和知识,让我们学业有成,我们应该感谢老师,尊重老师。就像《幼学琼林》中“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中写到的那样。

“立雪程门”故事中,四十多岁的杨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正赶上程颐在屋中打坐,为了不打扰老师,两人静立在门口,等老师醒来,不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两人却仍立在雪中,冻得发抖。老师程颐醒来时,门外雪已经积一尺。我想,我们也应该向杨时、游酢学习,尊敬老师。俗话说,师徒如父子。我们对待老师应该像敬爱父母一样。路上遇到老师,要立正敬礼问好;老师讲话时,应认真聆听。课堂上,我们应该虚心听老师的每一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都是对老师的尊重。读《幼学琼林》,

让我明白了如何尊重老师。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来,同学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愉快地阅读吧!

《幼学琼林》读后感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原着是明代的程登吉,清人邹圣脉做了增补,后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这本书囊括了当时的自然知识、历史传说、生活常识,可以称得上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

最近我读了《幼学琼林》,我把原文、注释、译文相互对照着仔细地阅读着、理解着,我慢慢地发现我如同置身于中华古国悠悠的文明长廊中,举凡天文地理、衣食住行、制作技艺、神仙传说,在幼学琼林中无不涉及,的确不愧有“琼林”之美誉。

通过阅读《幼学琼林》使我掌握了书中许多成语故事,而且还知道其出处,以后运用这些成语时一定是轻车熟路。班门弄斧,不知分量;小过必察,谓之吹毛求疵;乘患相攻,谓之落井下石;将进好处,曰渐入佳境;无端倨傲,曰旁若无人,书中上千个成语典故,令人眼界大开,极具吸引力。

书中勾勒出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寓意深刻。有的代表着伟大的母爱、有的代表着忠孝、有的代表着英雄气节、有的代表着勇敢,这些精神鼓舞着我、激励着我、指引着我的学习与成长,一股向上的正能量终生与我相伴,让我受益终生。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我仿佛看见一位慈祥的母亲倚在门前,盼望着儿子平安归来;韩信受跨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我仿佛看到了两位忍辱负重终成大将的两位志士;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我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折服,至若缇萦上书而救父,卢氏冒刃而卫姑,我被她们的勇敢孝顺而感动

幼学琼林读后感2

寒假里我读了《幼学琼林》。小的时候这本书是我的睡前小故事,妈妈讲,我听,朦朦胧胧地知道了一些历史故事。现在我认识字了,自己读起这本书,另有一番收获,懂得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程登吉编著,全书分为四卷,涉及天文地理、岁月时辰、朝廷内务、文臣武职、家庭婚姻、亲眷有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内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集中展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各个侧面。中国一

直流传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能熟背《幼学琼林》,足见《幼学琼林》的影响力之大。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我为项羽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所折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知道了做人要有傲骨,要做品德高尚的人;“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我为匡衡珍惜时间的行为所感动,体会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真正含义……

其次书里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介绍,可以让我们掌握了不少的成语典故和四字词语,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其中有杞人忧天、少见多怪、精卫填海、朝三暮四、前倨后恭、凿壁偷光、毛遂自荐、言过其实、破釜沉舟、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前车之鉴、饮水思源、才高八斗等等。另外我还了解了一些民俗,如牛郎织女、正月十五画门神、端午节的传说、重阳登高等。

最后书里展示的处事哲学让我受益匪浅。“精卫填海”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不畏艰难、坚韧不拔、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朱熹拜师求学”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有虚心好学,向人请教,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状元可丢,朋友不能弃”告诉我们在世界上最值得珍惜拥有的不是官禄,而是情义。“唾面自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一

颗宽广的心,一定能取得他人的敬重。“曹操不违生死约”展示给我们“守诺如金”的高尚品德。

书中的精彩篇章不胜枚举,令我如同置身于悠悠中华古代文化的长廊中。

《幼学琼林》读后感

打开《幼学琼林》,才发现其内容广博,包罗万象。人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籍制度、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体制、文事科第等等,与人们的日常息息相关。而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之前并不了解的知识。

原来古时认为泰阶星平是天下安然无事的象征,因此称“天下泰平”;原来称亡母为妣,是因为妣同比,即称颂母亲比得上父亲的德馨;原来笔也称毛颖,管城子,中书君,皆是因为韩愈的《毛颖传》……

虽然是古代幼儿的启蒙教材,语言表达相对通俗,内容也相对浅显,可我还是一边对照注释,一边查询典故,才慢慢读下来……想想不禁有些杞人忧天,我学的是中文专业,毕业后也没有放下书本,可是一本幼学下来,依然磕磕绊绊,经历了一代代历史长河的淘沙与沉淀的中华文明,到了当代,有多少人在坚持着?有多少人还能写一手好书法,有多少人知道诗的格律词的曲调,有多少人听得懂管弦呕哑余韵

悠扬.....

还好,慢慢的,《三字经》、《弟子规》等,被一一列入了小学读物,让孩子们坚持诵读国学经典,亲近国学精粹,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各个机关企业也开始关注文化建设,组织诗词比赛,书画展览,为营造学习国学文化氛围;而中央台推出《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一系列大型文化类节目,掀起一波国学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道德仁义,无礼不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言论和思想传承,教会我们修身,立德,是我们国学的精粹,是我们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抛去浮躁,打开书本,重拾圣贤的教导,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成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读后感四

暑假里我读了《幼学琼林》这本书。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经常拿这本书给我讲里面的故事。现在我认识字了,自己读起这本书,加上书上还有漫画,不认识的字还有拼音,现在我慢慢的自己看懂了这本书上的故事,比妈妈讲给我听的有了更深的感受,也从中懂得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传说和人物故事。其中我对“刘勰翻墙夜读书”和“管鲍分金”二个故事很感动,第一个故事讲;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刘勰,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家里很穷,没钱买灯油,经常是晚上跑到十几里外的金华寺借着佛灯看书。后来刘勰写了著名的《文心雕龙》。我现在的学习环境比刘勰好的不止百倍,但我有时候还不好好学习,还要爸爸妈妈督促去学,想想刘勰真是感触颇深啊。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的二个名人,管仲和鲍叔牙,二个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出的本钱少,鲍叔牙出的本钱多,但赚钱后,鲍叔牙却分了一大半的钱给了管仲,自己得一小半。鲍叔牙的管家很生气,要找管仲理论,鲍叔牙对他的管家说:“管仲家里条件不好,多分一些给他就能减轻一点他的负担”。鲍叔牙的管家听后十分佩服,也就不提这事了。通过这个小故事让我觉得,对朋友要真心对待,多为他人着想,不要斤斤计较。想想有时候和小表弟为一颗糖而不开心,真是惭愧啊。

书上还有其他的故事对我也很有启发如“精卫填海”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不畏艰难、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朱熹拜师求学”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有虚心好学,向人请教,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通过阅读学习《幼学琼林》,我收获了知识,树立了信念,我今后一定好好传承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

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幼学琼林

国学启蒙经典诵读篇目之九 芦洋小学推荐学生生诵读 2009年9月 幼学琼林 【导读】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 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曾风行于世。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 (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 凡四卷, 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 这本蒙书, 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之处,其中奥妙,值得今人深味。 juàn 卷 yī 一 ti ān 天 w ?n 文 x u ě 雪 h u ā 花 f ēi 飞 l i ù 六 c h ū 出 , x i ān 先 z h ào 兆 f ēn ɡ 丰 n i án 年 ; r ì 日 s h àn ɡ 上 y ǐ 已 s ān 三 ɡān 竿 , n ǎi 乃 y ún 云 s h í 时 y àn 晏 。 p ī 披 x īn ɡ 星 d ài 戴 y u a 月 , w ai 谓 z ǎo 早 y a 夜 z h ī 之 b ēn 奔 c h í 驰 ; m ù 沐 y ǔ 雨 z h ì 栉 f ēn ɡ 风 , w ai 谓 f ēn ɡ 风 c h ?n 尘 z h ī 之 l áo 劳 k ǔ 苦 d ì 地 y ú 舆 b ěi 北 j īn ɡ 京 y u án 原 s h ǔ 属 y ōu 幽 y àn 燕 , j īn 金 t ái 台 s h ì 是 q í 其 y ì 异 h ào 号 ; n án 南 j īn ɡ 京 y u án 原 w ?i 为 j i àn 建 y a 业 , j īn 金 l ín ɡ 陵 y ?u 又 s h ì 是 b i ? 别 m ín ɡ 名 。 z h a 浙 j i ān ɡ 江 s h ì 是 w ǔ 武 l ín 林 z h ī 之 q ū 区 , y u án 原 w ?i 为 y u a 越 ɡu ? 国 ; j i ān ɡ 江 x ī 西 s h ì 是 y ù 豫 z h ān ɡ 章 z h ī 之 d ì 地 , y ?u 又 y u ē 曰 w ú 吴 ɡāo 皋 。 f ú 福 j i àn 建 s h ěn ɡ 省 s h ǔ 属 m ǐn 闽 z h ōn ɡ 中 , h ú 湖 ɡu ǎn ɡ 广 d ì 地 m ín ɡ 名 s ān 三 c h ǔ 楚 。 d ōn ɡ 东 l ǔ 鲁 x ī 西 l ǔ 鲁 , j í 即 s h ān 山 d ōn ɡ 东 s h ān 山 x ī 西 z h ī 之 f ēn 分 ; d ōn ɡ 东 y u a 粤 x ī 西 y u a 粤 , n ǎi 乃 ɡu ǎn ɡ 广 d ōn ɡ 东 ɡu ǎn ɡ 广 x ī 西 z h ī 之 y ù 域 。 h ? 河 n án 南 z ài 在 h u á 华 x i à 夏 z h ī 之 z h ōn ɡ 中 , f àn ɡ 放 y u ē 曰 z h ōn ɡ 中 z h ōu 州 ; s h ǎn 陕 x ī 西 j í 即 c h án ɡ 长 ān 安 z h ī 之 d ì 地 , y u án 原 w ?i 为 q ín 秦 j ìn ɡ 境 。 s ì 四 c h u ān 川 w ?i 为 x ī 西 s h ǔ 蜀 , y ún 云 n án 南 w ?i 为 ɡǔ 古 d i ān 滇 。 ɡu ì 贵 z h ōu 州 s h ěn ɡ 省 j ìn 近 m án 蛮 f ān ɡ 方 , z ì 自 ɡǔ 古 m ín ɡ 名 w ?i 为 q i án 黔 d ì 地 。 d ōn ɡ 东 y u a 岳 t ài 泰 s h ān 山 , x ī 西 y u a 岳 h u à 华 s h ān 山 , n án 南 y u a 岳 h ?n ɡ 衡 s h ān 山 , b ěi 北 y u a 岳 h ?n ɡ 恒 s h ān 山 , z h ōn ɡ 中 y u a 岳 s ōn ɡ 嵩 s h ān 山 , c ǐ 此 w ?i 为 t i ān 天 x i à 下 z h ī 之 w ǔ 五 y u a 岳 ; r áo 饶 z h ōu 州 z h ī 之 p ? 鄱 y án ɡ 阳 , y u a 岳 z h ōu 州 z h ī 之 q īn ɡ 青 c ǎo 草 , r ùn 润 z h ōu 州 z h ī 之 d ān 丹 y án ɡ 阳 , a 鄂 z h ōu 州 z h ī 之 d ?n ɡ 洞 t ín ɡ 庭 , s ū 苏 z h ōu 州 z h ī 之 t ài 太 h ú 湖 , c ǐ 此 w ?i 为 t i ān 天 x i à 下 z h ī 之 w ǔ 五 h ú 湖 。 c ān ɡ 沧 h ǎi 海 s ān ɡ 桑 t i án 田 , w ai 谓 s h ì 世 s h ì 事 z h ī 之 d u ō 多 b i àn 变 ; h ? 河 q īn ɡ 清 h ǎi 海 y àn 晏 , z h ào 兆 t i ān 天 x i à 下 z h ī 之 s h ēn ɡ 升 p ín ɡ 平 。 w àn ɡ 望 r ?n 人 b āo 包 r ?n ɡ 容 , y u ē 曰 h ǎi 海 h án 涵 ; x i a 谢 r ?n 人 s ī 思 z ? 泽 , y u ē 曰 h ? 河 r ùn 润 。 w ú 无 x ì 系 l ai 累 z h ě 者 , y u ē 曰 j i ān ɡ 江 h ú 湖 s ǎn 散 r ?n 人 ; f ù 负 h áo 豪 q ì 气 z h ě 者 , y u ē 曰 h ú 湖 h ǎi 海 z h ī 之 s h ì 士 。 p ín ɡ 凭 k ōn ɡ 空 q ǐ 起 s h ì 事 , w ai 谓 z h ī 之 p ín ɡ 平 d ì 地 f ēn ɡ 风 b ō 波 ; d ú 独 l ì 立 b ù 不 y í 移 , w ai 谓 z h ī 之 z h ōn ɡ 中 l i ú 流 d ǐ 砥 z h ù 柱 。 h ēi 黑 z ǐ 子 d àn 弹 w án 丸 , m àn 漫 y án 言 z h ì 至 x i ǎo 小 z h ī 之 y ì 邑 ; y ān 咽 h ?u 喉 y ?u 右 b ì 臂 , j i ē 皆 y án 言 y ào 要 h ài 害 z h ī 之 q ū 区 。 s h ì 事 x i ān 先 b ài 败 ?r 而 h ?u 后 c h ?n ɡ 成 , h u í 回 s h ī 失 z h ī 之 d ōn ɡ 东 y ú 隅 , s h ōu 收 z h ī 之 s ān ɡ 桑 y ú 榆 ; s h ì 事 j i ān ɡ 将 c h ?n ɡ 成 ?r 而 z h ōn ɡ 终 z h ǐ 止 , y u ē 曰 w ?i 为 s h ān 山 j i ǔ 九 r an 仞 , ɡōn ɡ 功 k u ī 亏 y í 一 k u ì 篑 。 y ǐ 以 l í 蠡 c a 测 h ǎi 海 , y ù 喻 r ?n 人 z h ī 之 j i àn 见 x i ǎo 小 ; j īn ɡ 精 w ai 卫 x i án 衔 s h í 石 , b ǐ 比 r ?n 人 z h ī 之 t ú 徒 l áo 劳 。

《幼学琼林》经典诵读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二年级经典诵读计划 一、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国的古典诗文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简意丰,也包含很多哲理。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文化底蕴,同时亦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久经历史考验的教科书。学生背诵经典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依托“读书明理”、“读书做人”,强化素质教育。大力营造我校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我校德育处积极倡议全校师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现计划如下: 二、目的要求 1、读书明理。从古诗文中吸取中华文化的智慧,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应当进入文学化的境界,远离低俗,升华自己; 2、学习读书方法,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提高注意力; 4、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陶冶高雅情操; 5、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6、变化气质,提高心理素质,使人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 7、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需要大道小学全体老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三、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我们提倡手抄口诵,达到最佳效果。班主任负责本班每周的诵读组织与检查工作。班长协助检查。 四、措施 学生诵记的诗文,也许会忘,但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候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每天在校20分钟的诵读时间。早读10分钟,午读10分钟。 4.墙报栏专门开辟“经典诵读”板块,加深学生的印象。 5.给家长发信息联系,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搞好此项活动。 诵读内容:《幼学琼林》和《增广贤文》。 周次安排:(附后)

《幼学琼林》释译(地舆)

幼学琼林》释译(地舆) 【原文】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注释】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 都邑: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 夏禹治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不仅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译文】自从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什么叫王都,什么叫城邑,才有了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高的叫山,大的叫川,才奠定下来。 【原文】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注释】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译文】天地间的山川河脉从来不曾更改,然而古往今来各个地方的名号却各有不同。 【原文】北京原属幽燕,金台乃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 【注释】金台:又称燕台、黄金台。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筑建土台,上置黄金千两,礼聘天下名士。北京在历史上前后共拥有六十多个正名和别称,其历史名称有二十七个蓟、燕、广阳、广有、伐戎、幽州、涿郡、范阳、幽都、蓟北、南京、燕京、永安、析津、宛平、燕山府、圣都、中都、大兴、大都、汗八里、北平、北京、顺天府、行在、京师、京兆。此外,还有三十多个别称,如蓟门、蓟宛、燕都、燕城、春明、日下、京华、京邑、都城、北都、帝城、帝京、天京、天都、金台等。“幽燕”可以说是作为北京历史地名的一个统称。 南京:南京名称始于明代。历史上先后称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 【译文】北京古时称幽州或称燕国,别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业别名又叫金陵。 【原文】浙江系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郡,又号吴皋。 【注释】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以武林山得名。杭州西边有武林山(灵隐山),因此古代又称武林。 越国:古国名。亦作代称浙江或浙东地区,也专指绍兴一带。 豫章:古代郡名,汉初设置,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一带,后用豫章指代江西。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吴皋:这里指吴国的边界。皋,岸,水边的高地。江西在春秋战国时曾是吴越两国的交界地区,所以用吴皋来指代江西。是江西丰城旧称。亦作江西旧称。

《幼学琼林》全文及解释(卷四)之令狐文艳创作

《幼学琼林》全文及解释(卷四) 令狐文艳 卷四 文事 【原文】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德,学富五车。 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八索九丘,是八泽九州之志。 书经载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书;易经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系,故曰周易。 二戴曾删礼记,故曰戴礼;二毛曾注诗经,故曰毛诗。 孔子作春秋,因获麟而绝笔,故曰麟经。 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铖,乃春秋一字之贬。 缣缃黄卷,总谓经书;雁帛鸾笺,通称简札。 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 雕虫小技,自谦文学之卑;倚马可待,羡人作文之速。

称人近来进德,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羡人学业精通,曰面璧九年,始有此神悟。 五凤楼手,称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誉才高,曰今之班马;羡诗工,曰压倒元白。 汉晁错多智,景帝号为智囊;高仁裕多诗,时人谓之诗窖。 骚客即是诗人,誉髦乃称美士。 自古诗称李杜,至今字仰钟王。 白雪阳春,是难和难赓之韵;青钱万选,乃屡试屡中之文。 惊神泣鬼,皆言词赋之雄豪;遏云绕梁,原是歌音之嘹喨。 涉猎不精,是多学之弊;咿唔呫[che,tie]毕,皆读书之声。 连篇累牍,总说多文;寸楮尺素,通称简札。 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文章全美,曰文不加点;文章奇异,曰机杼一家。 应试无文,谓之曳白;书成绣梓,谓之杀青。

袜线之才,自谦才短;记问之学,自愧学肤。 裁诗曰推敲,旷学曰作辍。 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风云;典籍储藏,皆在兰台石室。 秦始皇无道,焚书坑儒;唐太完好文,开科取士。 花样不同,乃谓文章之异;燎草塞责,不求辞语之精。 邪说曰异端,又曰左道;读书曰肄业,又曰藏修。 作文曰染翰操觚,从师曰执经问难。 求作文,曰乞挥如椽笔;羡高文,曰才是大方家。 竞尚佳章,曰洛阳纸贵;不嫌问难,曰明镜不疲。 称人书架曰邺架,称人嗜学曰书淫。 白居易生七月,便识之无二字;唐李贺才七岁,作高轩过一篇。 开卷有益,宋太宗之要语;不学无术,汉霍光之为人。 汉刘向校书于天禄,太乙燃藜;赵匡胤代位于后周,陶谷出诏。 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扬雄梦吐白凤,词赋愈奇。 李守素通姓氏之学,敬宗名为人物志;虞世南晰古今之理,太宗号为行秘书。

读幼学琼林有感

读幼学琼林有感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读《幼学琼林》有感 龙山三小 502班:吴剑兰书目:《幼学琼林》 主编:蓝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畅游书海,浸润书香,那是人生之中非常幸福的事情。前几天,我就读了一本叫《幼学琼林》的书籍。 《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之为《成语考》、《故事寻源》,作者是明朝末年的程登吉,后来清代的邹圣脉做过增补,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它与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等同为启蒙必读书籍,是我国文学历史上的一颗明珠。 说实话,当我看见这本书的封面时,就被那精美的图片吸引住了,心里不由得大吃一惊,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呀?强烈的好奇心迫使我赶紧翻看书页,用眼睛贪婪地扫视着书本的字里行间。 这本书里讲述了很多成语的典故,如“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书中道出了许多生活常识,如“酒系杜康所造,腐乃淮南所为”,书中还阐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所以,古人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由此可见《幼学琼林》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广。令我最感兴趣的故事就是书中的《三顾茅庐》。汉末,天下大乱,刘备攻打曹操失败,跑到荆州投奔刘表。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刘备四处招揽人才。他听司马徽说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有雄才大略,只要得到他的辅

助,就足以一统天下了。于是,带上关羽、张飞三兄弟一起去隆中请诸葛亮下山。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空手而归;第二次,诸葛亮出远门,徒劳无获;第三次,刘备又要前往,关羽、张飞俩兄弟都发起牢骚来了,要打退堂鼓,可刘备心意已决,说服兄弟二人,冒着严寒执意请教,来到诸葛亮家中,正碰上诸葛亮午睡,刘备叮嘱兄弟二人不要草莽行事并没有吵醒他,只是站在门外足足等了多个时辰。诸葛亮一觉醒来之后,被刘备这种虔诚之心所感动,最后允诺了当刘备军师的请求,应邀出山,共创天下。当我读到这个经典故事时,被刘备作为一代英雄谦虚谨慎、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优秀品质所折服。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难免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很多时候并没有选择坚持下来,而是变成了一只只缩头乌龟,那自然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如果我们能像刘备那样一而再,再而三,不放弃,勇敢坚持下来的话,我坚信,再大的困难也会被我们克服的! 读完《幼学琼林》这本书,给我的启迪很多。以后,我一定要多拜读些中华古诗文经典读物,将文化、智慧的种子播撒在心中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

《幼学琼林》原文

《幼学琼林》原文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在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属于封建时代的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天文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①。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②。 虹名螮蝀[dì dōng],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chán chú],是月魄之精光③。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④。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⑤。 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⑥。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⑦。 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téng]六⑧。 欻[xū]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⑨。 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⑩。 甘霖、甘澍[shù],仅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 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 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 参商[shēn shāng]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 后羿[yì]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 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zhì]风,谓风尘之劳苦。 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 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xiàn pù zhī chén];托人转移,曰全赖回天之力。 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诵再生之德,曰二天。 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

幼学琼林名句

幼学琼林名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为人所弃。——《幼学琼林·卷四·花木》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幼学琼林·卷三·器用》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幼学琼林·卷一·地舆》 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几者非明哲。——《幼学琼林·卷三·人事》 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幼学琼林·卷三·人事》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幼学琼林·卷一·岁时》 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幼学琼林·卷一·天文》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幼学琼林·卷一·地舆》 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知识不广。——《幼学琼林·卷三·人事》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幼学琼林·卷二·衣服》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德,学富五车。——《幼学琼林·卷四·文事》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幼学琼林·卷四·花木》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幼学琼林·卷三·人事》 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相资,曰丽泽。——《幼学琼林·卷二·朋友宾主》藏世界于一粟,佛法何其大;贮乾坤于一壶,道法何其玄。——《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 刻舟求剑,固而不通;胶柱鼓瑟,拘而不化。——《幼学琼林·卷三·器用》肝胆相照,斯为腹心之友;意气不孚,谓之口头之交。——《幼学琼林·卷二·朋友宾主》 当知器满则倾,须知物极必反。——《幼学琼林·卷三·人事》 在世百年,那有三万六千日之乐。——《幼学琼林·卷二·老幼寿诞》 不凡之子,必异其生;大德之人,必得其寿。——《幼学琼林·卷二·老幼寿诞》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幼学琼林·卷一·天文》 欲心难厌如溪壑,财物易尽若漏卮。——《幼学琼林·卷三·人事》 世间最难得者兄弟。——《幼学琼林·卷二·兄弟》 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 木屑竹头,皆为有用之物;牛溲马渤,可备药石之资。——《幼学琼林·卷三·人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幼学琼林·卷二·师生》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幼学琼林·卷一·天文》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幼学琼林·卷二·师生》 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兴平之梁肉,德教为先。——《幼学琼林·卷四·讼狱》贫士之肠习黎苋,富人之口厌膏梁。——《幼学琼林·卷三·贫富》 第1页共1页

《幼学琼林》卷二叔侄原文及译文

《幼学琼林》卷二·叔侄原文及译文 作者:xx 曰诸父,曰亚父,皆叔父之辈;曰犹子,曰比儿,俱侄儿之称。 阿大中郎,道韫雅称叔父;吾家龙文,杨素比美侄儿。乌衣诸郎君,江东称王谢之子弟;吾家千里驹,符坚羡苻朗为侄儿。竹林叔侄之称,兰玉子侄之誉。 存侄弃儿,悲伯道之无后;视叔犹父,羡公绰之居官。卢迈无儿,以侄而主身之后;张范遇贼,以子而代侄之生。 译文 “诸父”、“亚父”都是称呼叔父辈的人;“犹子”、“比儿”都是对侄子辈的爱称。 谢道韫称自己家的叔父辈为“阿大中郎”,杨素称赞他的侄儿杨愔为“吾家龙文”。 江东望族王导、谢安的子弟们都住在乌衣巷,人称他们为“乌衣诸郎君”;前秦皇帝苻坚夸奖他的侄儿苻朗为“吾家千里驹”。 “竹林”用来指代叔侄,“兰玉”用来比喻优秀的子弟。 把侄儿带走,把儿子抛弃,这是晋代邓攸的义举,人们都可怜他没有后代;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叔父,这是唐人柳公绰做官之后的德行,人们都羡慕他懂得孝道。 卢迈没有儿子,他却说兄弟的儿子就像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将来可以照料他;张范的儿子和侄子被盗贼抓走,只把儿子交还给他,他却提议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侄儿去死。 注释 诸父:统称,指诸位伯父、叔父。亚父:仅比父亲差一点,对叔伯的尊称。犹子:像儿子一样。比儿:跟儿子类似。阿大中郎:东晋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嫁给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她觉得不称意,谢安问起时,她说:“一门叔父,

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指谢韶、谢朗、谢玄、谢琰四人),不意天壤(天地)之中,乃有王郎!”见《世说新语·贤媛》。龙文:骏马名。 比喻才能出众的儿童。《北齐书·杨愔传》:“此儿驹齿未落,已是我家龙文;更十岁后,当求之千里外。”这是杨愔的叔父杨昱(这里误作杨素)赏识侄儿的话。 乌衣诸郎君:指东晋贵族王导、谢安的子弟,他们都住在乌衣巷,被人称为“乌衣郎君”。千里驹:前秦皇帝苻坚曾夸奖他的侄儿苻朗为千里驹。阮籍 竹林:魏晋时的竹林七贤中,阮籍、阮咸是叔侄,后人就借用竹林来指代叔侄。兰玉:即芝兰玉树,常用来比喻优秀的子弟。谢安曾问他的侄子们:“你们又何尝需要过问政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子弟?”大家都不说话,只有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见《晋书·谢安传》。 存侄弃儿:晋代邓攸,字伯道,在战乱时去南方避乱,途中遇到盗贼,他只能带一个孩子逃走,他弟弟早已过世,于是他就把弟弟的孩子带走,把自己的孩子抛弃。视叔犹父:唐人柳公绰和其子柳仲郢对叔父非常尊重,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 卢迈:唐代人,字子玄。他娶了两房妻室都没有生出儿子,别人劝他纳妾,他说:“兄弟的儿子就像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将来可以照料我。”张范:三国时魏国人。曾有盗贼抓取他的儿子和侄儿,他去说情,强盗把儿子交还给他,他却提议用自己的儿子交换侄儿,于是强盗将他的儿子侄子都放了。

《幼学琼林》典故

《幼学琼林》典故 1、阳春有脚:唐朝宰相宋璟品行高洁,清廉爱民,人们便称赞他就像春天长了脚的阳光一样,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2、辩士论天:这个典故是说,三国时期,吴国的张温想刁难能言善辩的蜀国谋士秦宓,问他天是否有头有脚,秦宓引用《诗经》中的“乃眷西顾”和“天步艰难”巧妙作答,证明天是有头有脚的。 3、孟嘉落帽于龙山:孟嘉是东晋时期著名文人。一次,大将军桓温带着下属和孟嘉一起登上龙山赏菊。因风大,孟嘉的帽子被吹落了,他却毫无觉察。当时,不戴帽子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桓温就让下属写了一篇嘲笑孟嘉落帽失仪的小文。孟嘉看到后,不动声色地戴好帽子,提笔写了一篇答词。这篇答词诙谐而文采华美,大家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后来,“孟嘉落帽”这一典故,就用来称颂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 4、韩信受胯下之辱:西汉开国名将韩信,年轻时喜欢配剑,有个屠夫向他挑衅说:“你不怕死就刺我一剑,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不想杀人,就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5、张良有进履之谦: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让鞋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给自己穿上。张良拾起鞋,跪着给老人穿好后,老人送给他一部《太公兵法》。 6、生子当如孙仲谋:东汉末年,曹操和东吴交战,曹操看到东吴阵容齐整,孙权英武异常,不由赞道:“生的儿子就要像孙仲谋那样!”后人常以这句话表示对晚辈的赞扬或激励。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7、“生子须如李亚子”句: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他英勇善战,率军大破梁军。梁太祖朱温感叹道:“生的儿子就应该像李亚子那样,李家不会灭亡啊!” 8、“和丸教子”句:唐代柳仲郢的母亲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她曾把苦参、黄连和熊胆制成小丸,让柳仲郢夜间读书时吃下,用来提神。 9、“戏彩娱亲”句:春秋末年,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敬父母,他七十三岁时身着五彩衣服,手持拨浪鼓像小孩一样戏耍,逗父母开心。 10、“毛义捧檄”句:东汉人毛义以孝著称。他接受朝廷的任命去做县令,是为了养活母亲。母亲死后,他就辞官回家了。 11、“伯俞泣杖“句:东汉人韩伯俞非常孝顺。有一次他犯了错,母亲用手杖打他,他发现母亲打得不痛,知道母亲年老无力了,顿时哭泣起来。 12、“东征破斧”句:西周时,周武王死后,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当国期间,他的兄长管叔、弟弟蔡叔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大义灭亲,一举平定了叛乱。破斧,战破了斧头,指战争的艰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 13、“斗粟尺布”句: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被流放到蜀郡,在路上他绝食而死。民间作歌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后人便以“斗粟尺布”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14“不弃糟糠”句:东汉光武帝刘秀想让大臣宋弘抛弃妻子,改娶湖阳公主,宋弘以不能抛弃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为由,婉拒了光武帝。糟糠、酒渣、米糠等粗陋的食物,这里借指跟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 15、“乌衣诸郎君”句:东晋两大豪门大族王导、谢安都居住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后人便称他们两家的子弟为“乌衣郎君”,即乌衣巷的子弟。 16“吾家千里驹”句:前秦皇帝苻坚曾夸奖他的侄儿苻朗说:“这是我们家的千里驹。”意思是称赞苻朗年少有为,就像日行千里的良马一样。

《幼学琼林 科第》“士人入学曰游泮”原文逐句翻译

《幼学琼林科第》“士人入学曰游泮”原文逐句翻 译 导读:士人入学曰游泮,又曰采芹;士人登科曰释褐,又曰得隽。 书生中了秀才,入学读书叫做游泮,又叫做采芹士人应考登了进士科,可以脱去布衣换上官服称为释褐,又叫得隽。 宾兴即大比之年,贤书即试录之号。 三年一次考举人的乡试,称大比之年,又称为宾兴贤书是乡试取中者的名单。 鹿鸣宴,款文榜之贤;鹰扬宴,待武科之士。鹿鸣宴是款待文进士的宴会;鹰扬宴是款待武进士的宴会。 文章入式,有朱衣以点头;经术既明,取青紫如拾芥。 文章符合要求被选中,有朱衣老人在暗中示意;经书弄明白了,获取官职就像拾取芥子一样容易。 其家初中,谓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谓之出头地。 某地第一次有人考中进士称破天荒读书人出类拔萃称出头地。 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 考中状元叫独占鳌头考中解元称名魁虎榜。 琼林赐宴,宋太宗之伊始;临轩问策,宋神宗之开端。 在琼林苑赐宴新考中的进士,这是从宋太宗才开始有的;亲临殿前提问应试的新进士是从宋神宗才开始的。 同榜之人,皆是同年;取中之官,谓之座主。

同榜取中之人互称为同年,进士举人称自己的主考官为座主。 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 应试没有取中,如同鲤鱼没有跳过龙门,触额而返,故称为龙门点额。唐代进士及第后,把姓名写在慈恩寺雁塔上,后人便称登科为雁塔题名。 贺登科,曰荣膺鹗荐;入贡院,曰鏖战棘闱。 祝贺别人考中登科,叫荣膺鹗荐考场如战场,所以进贡院应试,谓之鏖战棘闱。 金殿唱名曰传胪,乡会发榜曰撤棘。 殿试后金銮殿上传唱新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叫做传胪。乡试会试到发榜期叫做撤棘。 攀仙桂、步青云,皆言荣发;孙山外,红勒帛,总是无名。 攀仙桂、步青云都是进士及第,荣耀发达的代称。孙山外、红勒帛都是说榜上无名、没有考取的婉转之辞。 英雄入吾彀,唐太宗喜得佳士;桃李属春官,刘禹锡贺得门生。 唐太宗看到新进士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满城都是桃李,是刘禹锡道贺礼部侍郎选拔了一批新门生。 《诗经》以采伐积聚木柴以备燃烧来比喻 汇,类也;征,进也;是连类同进之象,故进贤谓之汇征之途。 《易经》泰卦说:以其汇,征吉。讲的就是连类同进的卦象,后把举荐人才称汇征之途。 赚了英雄,慰人下第;傍人门户,怜士无衣。

《幼学琼林》(将略)原文与翻译

《幼学琼林》(将略)原文与翻译 【原文】 治世以文,弼亮之臣攸赖;勘乱以武,熊罢之士宜先。 【译文】 以文化来治理天下,辅佐启导的文臣,最为可靠;以武力来平定祸乱,如态如罴的猛将在所当先。 【原文】 起、剪、颇、牧、秦赵之干城;卫、霍、英、彭,炎刘之上将。 【译文】 白起、王剪、廉颇、李牧是秦赵两国的名将;卫青、霍去病、英布、彭越是炎汉一朝的上将。 【原文】 太公黄钺白旄以董六师,武侯葛巾羽扇而临大敌,将在谋而不在勇;曹公渡江八十万,败于周瑜,先主连营七百里,破于陆逊,兵在精而不在多。 【译文】 姜太公左持黄金钺右执白令旗,替周武王督率六师,诸葛亮头戴葛布巾,手执羽毛扇,自己亲身兵临大敌,可见为将之道不在乎是否有勇,而在乎是否多谋;曹操渡江有八十万人,被周瑜以三万人杀败,刘备连营有七百里远,被陆逊用火攻打破,可见用兵之道,不在乎兵多而在乎兵精。 【原文】 炽牛尾以冲燕,窃虎符而救赵,为轰雷掣电之师;雅歌投壶以临戎,轻裘缓带而拒敌,乃镇静雍容之将。 【译文】 齐人田单用火车阵冲破了燕军,魏信陵偷窃兵符去救了赵国,这都是轰雷掣电的兵马;汉祭遵临兵事,还是雅歌投壶,晋羊佑为将军,却是轻裘缓带,这都是镇定从容的大将。 【原文】 韩信囊沙以破楚,邓艾踰崖以袭蜀,孙膑收减灶之功,马援定聚米之策,此多算而胜之验也;飞将军一见而魂销,眞天威七擒而心服,郝玼怖小儿之啼,石虔愈病夫之疟,此威名素着之征也。至于济河焚舟,誓死不回而报晋;卧薪尝胆,深谋积虑以平吴。 【译文】 韩信襄沙决水大破楚军,郑艾暗度阴平龙取蜀都,孙膑战败庞涓,是用了减灶增兵

的计策,马援讨灭隗器,是用了聚米为山的方法,这些都是多算而胜的效验;李广号称飞将军,敌人一见便魂消魄散,孔明可算真天威,南蛮被擒终于心服,郝玼威名可以用来恐吓小儿的啼哭;石虔形状可以治愈病人的疟疾,这些都是声望素着的明征。至于秦穆公渡过了河,就烧去了船只,宁可战死,也不肯退回玼,最后终于报了晋国的前仇,越王身卧积薪口尝苦瞻,深用谋略久积思虑,才平了吴国的土地。 【原文】 鸣琴拥篲,无兵而示以莫测,唱筹量沙,不足而见其有余。 【译文】 诸葛亮自己在城墙上弹琴,遣人在城门下扫地,虽然没有看见兵卒,却令人猜度不出实情;南宋檀道济北伐魏,军至历城军中粮尽,却装出有余的样子,夜半唱筹量沙,以所余之米散铺其上,魏人见其有粮,遂不敢逼。 【原文】 班定远三十六人,收西域五十余国,不费斗粟以成功,实建不世之业;曹武惠二十万众,下江南四十余州,不杀一人而定国,乃称王者之师。 【译文】 班超带领三十六人,收复西域五十余国,不曾费一斗粮就奏了功,实在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功业;曹彬统兵二十万,破江南四十余州,不妄杀一个人就定了国,可称为是王者的义师。 【原文】 是以信陵归魏,强秦不敢加兵,乐毅去燕,全齐得而复失;每觇后杰之行藏,可卜邦家之贞悔。 【译文】 所以信陵君回到了魏国,从此强秦不敢再来侵犯,乐毅离开燕国,已得的整个齐仍旧失去;每看后杰的一行一藏,可以预卜国家的吉兆、凶兆。

《幼学琼林》卷四·文事原文及译文

《幼学琼林》卷四·文事原文及译文 作者:程登吉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德,学富五车。《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八索》《九丘》,是八泽九州之志。《书经》载 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书;《易经》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系,故曰《周易》。二戴曾删《礼记》,故曰《戴礼》;二毛曾注《诗经》, 故曰《毛诗》。 孔子作《春秋》,因获麟而绝笔,故曰《麟经》。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铖,乃《春秋》一字之贬。缣缃黄卷,总 谓经书;雁帛鸾笺,通称简札。 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雕虫小技,自谦文学之卑;倚马可待,羡人作文之速。称人近来进德,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羡人学业精通,曰面璧九年,始有此神悟。五凤楼手,称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誉才高,曰今之班马;羡诗工,曰压倒元白。 汉晁错多智,景帝号为智囊;高仁裕多诗,时人谓之诗窖。骚客 即是诗人,誉髦乃称美士。自古诗称李杜,至今字仰钟王。白雪阳春,是难和难赓之韵;青钱万选,乃屡试屡中之文。惊神泣鬼,皆言 词赋之雄豪;遏云绕梁,原是歌音之嘹喨。涉猎不精,是多学之弊; 咿唔呫毕,皆读书之声。 连篇累牍,总说多文;寸楮尺素,通称简札。以物求文,谓之润 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文章全美,曰文不加点;文章奇异,曰机杼一家。应试无文,谓之曳白;书成绣梓,谓之杀青。袜线 之才,自谦才短;记问之学,自愧学肤。裁诗曰推敲,旷学曰作辍。 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风云;典籍储藏,皆在兰台石室。秦始皇无道,焚书坑儒;唐太完好文,开科取士。花样不同,乃谓文章之异; 燎草塞责,不求辞语之精。邪说曰异端,又曰左道;读书曰肄业,又

《幼学琼林》器用解读

《幼学琼林》器用 全文 一人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但用则各适其用,而名则每异其名。 管城子、中书君,悉为笔号;石虚中、即墨侯,皆为砚称。墨为松使者,纸号楮先生。纸曰剡藤,又曰玉版;墨曰陈玄,又曰龙剂。共笔砚,同窗之谓;付衣钵,传道之称。笃志业儒,曰磨穿铁砚;弃文就武,曰安用毛锥。剑有干将莫邪之名,扇有仁风便面之号。何谓箑?亦扇之名;何谓籁?有声之谓。小舟名舴艋,巨舰曰艨艟。金根是皇后之车,菱花乃妇人之镜。银凿落原是酒器,玉参差乃是箫名。刻舟求剑,固而不通;胶柱鼓瑟,拘而不化。 斗筲言其器小,梁栋谓是大材。铅刀无一割之利,强弓有六石之名。杖以鸠名,因鸠喉之不噎;钥同鱼样,取鱼目之常醒。兜鍪系是头盔,叵罗乃为酒器。短剑名匕首,毡毯曰氍毹。琴名绿绮焦桐,弓号乌号繁弱。香炉曰宝鸭,烛台曰烛奴。龙涎鸡舌,悉是香名;鹢首鸭头,别为船号。寿光客,是妆台无尘之镜;长明公,是梵堂不灭之灯。桔槔是田家之水车,袯襫是农夫之雨具。 乌金,炭之美誉;忘归,矢之别名。夜可击,朝可炊,军中刁斗; 云汉热,北风寒,刘褒画图。勉人发愤,曰猛著祖鞭;求人宥罪,曰幸开汤网。拔帜立帜,韩信之计甚奇;楚弓楚得,楚王所见未大。董安于性缓,常佩弦以自急,西门豹性急,常佩韦以自宽。 汉孟敏尝堕甑不顾,知其无益;宋太祖谓犯法有剑,正欲立威。

王衍清谈,常持麈拂;横渠讲《易》,每拥皋比。尾生抱桥而死,固执不通;楚妃守符而亡,贞信可录。温峤昔燃犀,照见水族之鬼怪;秦政有方镜,照见世人之邪心。车载斗量之人,不可胜数; 南金东箭之品,实是堪奇。传檄可定,极言敌之易破;迎刃而解,甚言事之易为。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分段解读 【注释】 (01)备:准备。 (02)用则各适其用:器物的用途各不相同。 (03)管城子:唐代韩愈曾写《毛颖传》,说毛笔被封在管城,叫“管城子”。后管城子成为毛笔的代称。 (04)中书君:古代笔的别称。秦始皇封蒙恬于管城,并累拜中书之故,后人遂别称笔曰“管城子”或“中书君”。 (05)石虚中、即墨侯:砚的别名。《文房四谱·砚谱》引文嵩《即墨侯石虚中传》云:“石虚中,字居默,南越

《幼学琼林》注音版_传统诵读

幼学琼林 【导读】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曾风行于世。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 凡四卷,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 这本蒙书,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之处,其中奥妙,值得今人深味。

目录 卷一 ...................................................................... - 4 -天文 .. (4) 地舆 (7) 岁时 (11) 朝廷 (15) 文臣 (17) 武职 (21) 卷二 ...................................................................... - 24 -祖孙父子 (24) 兄弟 (26) 夫妇 (28) 叔侄 (30) 师生 (31) 朋友宾主 (32) 婚姻 (35) 妇女 (36) 外戚 (39) 老幼寿诞 (40) 卷三 ...................................................................... - 44 -身体 .. (44) 衣服 (50) 人事 (52) 饮食 (64) 宫室 (67) 器用 (70) 珍宝 (73) 卷四 ...................................................................... - 76 -贫富 .. (76) 疾病死丧 (78) 文事 (82) 科第 (87) 制作 (89) 技艺 (91)

《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

《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 幼学琼林 明程登吉 《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在清朝的嘉靖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全书共分四卷。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全书内容广博,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 古人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意思就是读了《幼学》之后,天下大事大都知晓,天下大可去得。这从我下面贴出的目录就可以知道,这话不算很夸张,读玩幼学之后,的确对天文,地理典章之类都会有大概的了解了。 好,废话不多说,开始一起来读《幼学》。这里用的底本是岳麓书社的清朝邹圣脉增补本,共分四卷,三十三科。 这是目录:卷一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

职卷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 老幼寿诞身体 衣服卷三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四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 我这里先将原文单独列出,再在后面每句单独来讲讲。卷一:天文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日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雷部至捷之鬼日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日阿香。 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歘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甘霖、甘澍,俱指时雨; 玄穹、彼苍,悉称上天。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后羿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