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对比研究之人称与物称

英汉对比研究之人称与物称

英汉对比研究之人称与物称
英汉对比研究之人称与物称

英汉对比研究之人称与物称

13级师范3班豆康丽131140943014

摘要:由于受思维习惯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的区别,英语中的常用物称表达法,既不用人称主语来叙述,而是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而汉语则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与我”做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既英语重物称,汉语种人称。

关键词:英汉翻译,物称,人称

英汉物称与人称的语言形式及差异(1)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英语用非人称主语表达时,往往

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话汉语则较常用人称主语表达,往往注重“什么

人怎么样了”。(连.2010.105页)

例1: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my father.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

例2: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this courtyard and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stickling down my cheek.

(我)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留下眼泪。

析: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而汉语常用人称主语,上述例1中,用“it”这一非人称主语来充当句子的主语,而汉语常常使用人称主语,因此,在英文译文中将“我”放到主语位置,从而体现了汉语重人称的做法;在例2中,英文例句使用“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这一非人称主语作为这句话的主语,但在汉语译文中习惯将人称主语“我”放到主语位置,另外“and”后的“thought of grandma”也为非人称主语,但在译文中译为“我想起”这一做法也体现了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

(2)英语这类非人称主语句采用“无灵主语”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

名称等,但谓语却常常使用“有灵动词”而汉语的“有灵动词”一般只能与人称搭配。(连.2010.107;108页)

例1: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

我们什么也没听到

例2:Alarm began to take entire possession of him.

他开始变得惊恐万状。

例3:A strange peace came over her when she was alone.

她独处时感到一种特别的安宁。

析:英语这类非人称主语句常采用“无灵主语”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但谓语却常常使用“有灵动词”来表示人或社会团体的动作和行为;而汉语的“有灵动词”一般只能与人称搭配。如例1中英文主语为非人称“无灵主语”“sound”来做句子主语,而谓语动词为“有灵动词”“reach”,在汉语译文中使用“他”这一“有灵主语”同时使用“听到”这一“有灵动词”;在例2 中,使用“alarm”这一“无灵主语”来做句子主语,而谓语动词使用“begin”这一“有灵动词”,在汉语译文中同样使用了“他”这一“有灵主语”和“有灵

动词”“变得”;在例3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一原则的运用。

(3)英语常用被动句式,采用非人称表达法;而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连,2010,114页)

例1:The meeting is scheduled for April 6th.

会议定于四月六日举行。

例2:Water can be changed from a liquid into a solid.

水能从液体变成固体。

析:英语往往习惯用被动语态来表达,而汉语则用主动语态来表达,英语中被动使用十分广泛,因此,在英译汉时,大量被动句子需要通过种种方法加以处理,以保证译文通顺流畅。在例 1 中我们可以看到,英文使用了“is scheduled”这一被动语态,但在汉语译文中我们常常使用主动语态,译为“会议什么时候举行”而不说“会议被举行什么时候”这样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在例2中,同样使用被动语态“be changed”“被改变”,但在汉语译文中我们没有发现被动句式,将其译为主动句“水能从液体变成固体”,这一翻译方法体现了英语常用被动式,而汉语常用主动式的原则。

参考文献:【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1

【2】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The way of thinking,Performance method, rhetorical device,translation skill,logical thinking,abstract think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rlocking, So the translation often join conjunctions and extens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entence on the contrary, the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without procrastination, so in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 English sentence often needs to be decomposed and detached and reassembled. English articles for the length of sentence interla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ual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is also helpful. 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need to be noted,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得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得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得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就是一件很难得事情。笔者根据多年得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得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得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与表达方式而言,英语就是一种形合性得语言,而汉语则就是一种意合性得语言。英语得句子一般就是按照固定得结构与方式来组织与表达得,偏重于形式;汉语得句子则就是按照其字词得含义来组合与连接得,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得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就是一个由and连接得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得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得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reducedby many times thesizeof theputerofwhich itforms a part, thu s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of portable mini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得组成部分,使计算机得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得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就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与一个分词状语组成得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得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与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得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得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与运用“使”、“从而”得词意把各句之间得层层递进得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得差异就是做好英汉互译得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得基础上,打乱其原有得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读完课本的绪论和第一章之后,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另外,西方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中国汉民族重具象思维。西方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象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然后就是课本,英汉对比语言学。绪论部分写的是语言与文化。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是由行异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那么文化又是什么呢?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绪论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英汉对比研究

刚性与柔性 通过学习语言与文化和前一章的综合语与分析语,我对英汉对比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本章的内容更让我受益匪浅。 课堂篇 刚性表达那些英语语法概念的曲折形态,英语句法结构的刚性表现在:1、英语的句法结构必须是主谓结构,即主语和谓语必不可少,省略除外(英语的省略也有刚性,即有严格限制。a、条件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以省略b、祈使句中c、并列句中d、感叹句中。)。2、主谓之间通常具有逻辑关系。3、英语的句法结构严格分为五个基本句型,它们规定了基本句型要素必不可少以及顺序和语序。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是形合意合,汉语是形散意不散,英语将两个有关系的实体词用关联词或曲折形态表现出来,汉语只需将实体词连接在一起。 世界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不可知的,语言的结构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结构。 英语学家认为词没有定类,汉语学家认为词有定类,,其实词有所指,但无定指。 汉语喜欢用具体的事件去揭露一个普遍的规律,如,上梁不正,下梁歪。 从语义学上讲,句子是语篇的最小结构,完成交流目的,词是最小的可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单位。从语用学上讲,句子的功能是表达陈述、命令、问候、承诺、拒绝。语用学意指另有用意,并且是隐含的,需要仔细分析,即言外之意,隐含之意。语义学意指表面所陈述的事情。句法学研究某个句子的表达和规律。句子是词按规律组合起来的,词的意义是概念和职称,句子从语义学上讲是概念组合结构,是述谓结构:变元+谓词,从句法上讲是主谓结构。同一意思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即使表达方式、句法结构不同,但在语义学上都是述谓结构。 隐喻逻辑即共性逻辑是指在弄清楚原始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与原始意义的某些共性而产生多个新的意义,这种逻辑能非常有效充分的利用已有的词汇资源。

英汉语言八大差异

英汉语言的八大差异。 一、英语为静态语言,汉语为动态语言 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汉语则有使用动词的固定习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汉语往往大量采用兼动式或连动式的说法。英语的静态特征表现是多维的,但简而言之,不外乎句法方式或词汇方式两种。前者如使用非谓语动词或非限定动词,省略动词以及将动词名词化等;后者如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介词及副词等等。相对而言,汉语的动词由于无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变化,若要表达动作意义,往往别无选择,只能采用动词本身。如: 1.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 or else you must be going to a very bad teacher. 你一定很不善于学习,要不然就是教你的人很不会教。 2.I am afraid of you misunderstanding me. 我担心你误解我。 3.The computer is a far more careful and industrious inspector than human beings. 计算机比人检查得更细心、更勤快。 二、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 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英语的抽象表达法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含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这主要因为汉语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1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明、直、显、形、象的表达的法,即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叙述直接,常常借助于比喻和形象,因而比较平易、朴实(down-to-earth style)。如: 1. 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从形式上看, absence , intelligence 和indication这三个词都是抽象名词,但译成汉语时,应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应化静为动,分别译成了“没有”,“消息”,“表明”,这样既表达了英语原句的具体内容,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 Again, therefore, she applied herself to the key, and after moving it every possible way, for some instances, with the determined celebrity of hope’s last effort, the door suddenly yielded to her hand. (J.Auten: Northanger Abbey,Ch.6,V.II)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

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众所周知的,虽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句典型的中式英语也广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典型的不顾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误译。其实,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应该这样表达:It’s a long time since

英汉对比研究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直觉性与逻辑性 摘要:在中国与外国文学领域中,英汉诗歌的音律节奏以及篇章结构截然不同,因此译界对英译中国古诗的可能性一直争论不休。东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存在直觉性与逻辑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模糊性与精确性三大主要差异,以上差异皆会造成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甚至是不可译现象。 关键词:直觉性与逻辑性;思维差异;古典诗歌;可译性限度 正文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凝炼的文学体裁,其意境丰富,形式工整,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和内涵。由于英汉两种诗歌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二者在音律节奏、篇章结构以及意象构造方面各有特点,使得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困难重重,也引发了对中国古诗可译性的争论。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发展和使用都受制于思维。正如包惠南所指出的,“翻译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思维规律的共同性,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因此,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是极为重要的途径。本文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视角,对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 一、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乔纳森·卡勒曾指出,“诗歌居于文学经验的中心,诗的特殊性使之与一般的言语相区别,诗的文字记录虽属语言交流的范畴,然而,诗的特殊性已经改变了这一语言交流的范畴。诗的形式规则,诸如诗行断句、节奏、韵律等程式使之与普通话语有别。”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讲,诗歌也一度被认为是可译性最小的一种文学形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LFrost)明确提出,“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iswhatis lostintranslation)”。雪莱(PercyByssheShelley)在其论文《诗辩》中指出,“译诗是白费力气”。切斯特顿(GilbertKeithChesterton)则认为,“要求诗的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准确的等同物,就这样的意义来说,诗歌的翻译实在是不可能的。”在国内,持诗歌不可译论者也大有人在。王以铸先生认为,诗歌不能翻译,因为“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穆诗雄在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诗体与散体之争进行了分析讨论之后,阐释了中国古诗形式的不可译性。他认为英诗的行数和每行的音步数固定,外型上呈长短句式,无法再现中国古诗呈方阵的外型;而且英汉两种诗歌的句法差别太大,使古诗的音韵、节奏都难以再现。另外,由于中国古诗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因此“表达特殊的诗句,不要说再现,有时要解释清楚都难”。正如萨丕尔所言,“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从语言艺术层面来看,诗歌等文学语言是要“充分挖掘和运用语言的各种因素和潜能,尤其是在语言的审美形式方面,它有着不同于实用语言的特殊要求”。因此,诗歌在其语言形式以及意境传达方面皆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限度。 二、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诗歌翻译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深受思维支配,汉英思维差异必然影响着汉英语言的存在。承认汉英思维语言上的共性,可为翻译之可能提供理论基础,但只有寻求差异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并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英汉民族生长的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都截然不同,因此在其思维形式、方法及程序上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直接会导

5.翻译练习-物称与人称

5.翻译练习: 物称与人称 班级:英语翻译2班姓名:贺秀娣学号:22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underlined part of each sentence. 1.Night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 preaching place. 夜幕降临时,他离他指定的讲道地点还有好几英里。 2.His addition completed the list. 她的加入完善了这张名单。 3. Not too much can or should be read into the percent. 不是很多可以读成百分数。 4. Blood spilled on both sides. 血流了满地。 5. His action was prompted by the fear of being attacked. 他害怕被拘捕的情绪导致了他的行为。 6. A second term would give the President more power than was safe for republic institutions. 再一次的期限没有了共和国体系带来了安全而是给了总统更多的权利。 7. The evening of the speech contest saw his efforts in improving his spoken English bearing fruit. 演讲比赛的那天晚上,见证了他在提高英语口语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收获。 8. That night sleep eluded him. 那天晚上他一点困意都没有。 9. Dawn met him well along the way. It was a pleasant uneventful ride. 一路上有黎明陪伴着它,那是一个令人愉快而又平静的行程, 请将下列句子译成英文。 1. 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是一个不诚实的人。 She has never thought that he is a dishonest person. 2.热烈欢迎世界各地客商来此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 Warm welcome to the all the business mercha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come here to develop deeper cooperation, build up and develop the relationship of trade. to up a relation of peace. 3.这位母亲很为有个聪明漂亮的女儿骄傲。 This mother is very proud of his smart and beautiful daughter. 4.一个星期前我遇上了一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An inconceivable thing was happened to me last week. 5.因为天气太糟,未能成行。 The trip was quitted for the bad weather。 6.我见到他就恶心。 As soon as I saw her,I feel sick。 7.他们的表演很成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They get widely attention of media with the success of their performance. 8.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Not afraid of ten thousand but just in case.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 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中英语言差异

中英语言差异 霍红丽 12外21 12042024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引言学一门语言,必须去掌握它所反映的文化。即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同时,也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什么是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中国的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语言又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出来并为他们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价值和政治观念等社会要素的制约,是不能脱离社会独立、自由发展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家指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则鲜明的反映到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下面就此分析中英语言差异。 关键词中英语言差异文化 一、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 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摘要: 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实例为出发点,力求多方位,全角度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特征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汉语为突出主题,注重意合,具有静态性,实说性和临摹性的分析语;而英语为突出主语,注重形合,具有动态性,虚用性和剪辑性的综合分析语。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特征有助于英汉互译工作,并能促进英语学习。 关键词:英语特征;汉语特征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is atopic prominent , paratactic , dynamic, concrete, and chronicle, analytic language while English is a subject prominent, hypotactic, stative, abstract, non chronicle, 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s a great help to translation.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正是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类型、文字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词法上的差异,因此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译汉时必须使用汉语的句法来表达英语的意思。如果按照英语句法直译,译文将受到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违反汉语表达习惯。反之,汉译英时也必须采用英语的句法来表达汉语的意思,尽可能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熟悉英汉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对正确地进行英汉翻译十分重要。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特征上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所谓形合是指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是指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英语句法特征是“形合”,注重语法形式和功能。句子要按照语法规则来组织

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征是以陆地为主,丘陵和大山很多。而英国是一个岛国,有典型的海洋性特征。它们地理环境的不同引起了气候也很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就会受到不同影响,而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首先,我国是农耕文化特征,而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所以生活中中国的东西很多都和土有关,而英国的则和水有关。下面是实例分析:a drop in the bucket(ocean)(九牛一毛),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顶天立地),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drink like a fish(牛饮)。 其次是地势方面,我国丘陵和大山多,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所以我国是产茶大国之一。有关茶文化的词就很多,如茶道、茶馆、大碗茶,人走茶凉;茶余饭后等,大街小巷都有很多茶馆。英国不适宜种植茶叶,它们的主要饮品就是咖啡和茶。在英语中时常有这样的句子:Let's talk over coffee,而不是'tea'.在英国街上最常见的就是咖啡馆了。 最后是气候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属亚热带,适合水稻栽种,大米是主食。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农作物主要是小麦,英国人的主食是面包。比如:我们说胃是“饭口袋”,而英国人说'bread basket'.实业中国说“丢了饭碗”,英国说“out of bread”。我们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用米代钱,而英国说‘bread and butter’是生计,‘bread’是钱。另外,我国适合种竹子,而

英国气候中多雨,蘑菇生长快,所以说某事物生长发展快,中国说“如雨后like mushrooms春笋,快马加鞭(竹子的地下茎叫“鞭”)”,而英国说“sprin uP like mushrooms,like mushrooms"

英汉对比研究

2011届民生英语师范3班李真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 【摘要】本文就《英汉对比研究》中下篇中西思维方式做出了观后感,其中包括对从十个方面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及中西思维方式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等对翻译课程的影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what the author learned after reading the book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article consist of ten aspects of the mode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how the mode of thinking influence the translating course. 【关键词】汉英思维中西对比翻译影响 【书籍简介】《英汉对比研究》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论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作者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进行了对比分析。作者,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正文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我们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人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思维活动。

第8章 抽象与具体(英汉对比研究)

第八章抽象与具体 (Abstract vs.Concrete) 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G.M.Young曾指出,“an excessive reliance on the noun at the expense of the verb will,in the end,detach the mind of the writer from the realities of here and now, from when and how and in what mood the thing was done.and insensibly induce a habit of abstraction, generalization and vagueness.” 英语的抽象表达法(method of abstract diction)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 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因而便于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 如: 1)The signs of the times point to the necessity of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on.(“Times”)( =It is becoming clear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must be,modified) 管理体制需要改革,这已越来越清楚了。 2)No year passes now without evidence of the truth of the statement that the work of gover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Spectator”)(=Every year shows again how true it is that…) 行政管理工作已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每年都证明确实如此。 3)There seems to have been an absence of attempt at conciliation between rival sects.(“Daily Telegraph”)( =The sects seem never even to have tried mutual conciliation) 对立的派别似乎从来就没有试图去谋求和解。 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 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这种表达法得以流行,还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superior mind),是文明人的一种象征(mark of civilized man).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文明社会的进步,原有的感性表达方式已不足以表达 复杂的理性概念,因而需要借助于抽象、概括的方法。这正如H.Jacobi所说的:‘‘abstract methods of diction were more and more needed as the sphere of ideas to be expressed became narrower and narrower.” 此外,许多作者为了显耀其思想深奥而故弄玄虚、追随时尚,也 嗜好抽象表达法。例如: 1)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No news is good news) 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2)Was this the realization of an anticipated liability?(=Did you expect you would have to do this?) 你有没有预料到你必需做这件事? 3)The actual date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urchase should coincide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new facilities.(=The purchase should not be completed until the new facilities are available) 必须等到有了这些新设备,才能购买这批货。 4)A high degree of carelessness,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on the part of some of the hospital staff,took place.(=Some of the hospital staff were very careless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医院某些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后都非常粗心。 5)The lack of figures may prove to be an obstacle to the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of t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