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至2020音乐中考复习大纲.pdf

至2020音乐中考复习大纲.pdf

至2020音乐中考复习大纲.pdf
至2020音乐中考复习大纲.pdf

姜堰四中音乐中考复习大纲

中考10首演唱曲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2.《龙的传人》

3.《茉莉花》(一)

4.《我和你》

5.《彩云追月》

6.《青春舞曲》

7.《爱我中华》

8.《赶圩归来啊哩哩》

9.《大海啊,故乡》10.《踏浪》。

欣赏和音乐常识部分

七年级上

一、欣赏部分

1、《伙伴进行曲》(管乐合奏):熟悉主题一,德国作曲家卡尔.泰克作于1889年,进行曲速度。

2、《金蛇狂舞》(民乐合奏):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祖籍云南玉溪,1912年2月出生于昆明。1933年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和《卖报歌》;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创作了《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码头工人歌》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1935年,他写下了《梅娘曲》《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于1934年根据江南丝竹《倒八板》改编而成。乐曲高潮部分采用民间锣鼓“螺蛳结顶”的手法。熟悉主题一和主题三。情绪:热烈地。

3、《红旗颂》(管弦乐);此曲以红旗为主题,用宏伟庄严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积极向上的革命气概,热情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深情憧憬了伟大祖国的美好未来,整首乐曲有气壮山河之势。

作品以《国歌》号角的音调开始,以颂歌及进行曲的风格,采用主题贯穿和变奏的手法塑造了乐曲的主要音乐形象。

4、《图兰朵》:(女声合唱)

1.普契尼: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十九世纪意大利音乐的主要领域是歌剧,普契尼是继罗西尼、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著有《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等12部歌剧。他在歌剧《图兰朵》中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和《妈妈娘好糊涂》的曲调,作为渲染异国情调的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他的这部歌剧能受人欢迎、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2.三幕歌剧《图兰朵》由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作于1924年(未完成)。这是普契尼最

后一部歌剧,在这部歌剧创作即将完成之际,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这部作品的最后一场由他的学生阿尔法诺于1926年替他完成。

《图兰朵》取材于意大利作家卡洛·戈齐的同名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北京的杜撰故事。美丽的中国公主图兰朵向她的求婚者宣布:有谁能猜出她所出的三个谜语,她就嫁给谁,但如若猜不中就将被处死。很长时间,三条谜语没有一个人能猜出,许多人成了这个残酷游戏的刀下鬼。年轻的鞑靼王子卡拉弗深慕公主的美貌,乔装打扮,猜破了谜语,但图兰朵却不愿履行诺言。最终,卡拉弗用他的勇敢和智慧以及火热的爱情征服了图兰朵。这首女声合唱选自歌剧第一幕,当宫中官员宣布波斯王子没有猜中谜语要被处死时,姑娘们用《茉莉花》的曲调唱出了对王子的同情。

5、《思乡曲》:(小提琴独奏)(作曲:马思聪)

1.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是马思聪于1937年创作的管弦乐曲《内蒙组曲》中的第二乐章。乐曲采用带有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运用了我国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

2.马思聪

马思聪(1912-1987),我国最早的小提琴家之一。他着力于提琴音乐的民族化,促进了我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等,还作有《春天大合唱》《祖国大合唱和管弦乐《山林之歌》等,在民族风格和西欧作曲技巧的结合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二、音乐常识部分

1、人声分类:人声可分为童声、男声、女声。

2、音名与唱名:

3、音符

4、京剧:

①京剧的唱腔:京剧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分为:西皮和二黄。

②京剧的板眼:在我国传统音乐中,于强拍处击板称“板”,于弱拍或次强拍处以鼓签击板鼓称“眼”。

③京胡是京剧中的主要伴奏乐器。

5、节拍

6、附点音符

7、民歌

汉族民歌主要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8、五声音阶

1 2 3 5 6

宫商 jue角 zhi徵羽

9、速度、力度记号

速度术语表明速度的记号,用以指示乐曲的大致速度以及速度的临时变化。通常有两种方式:⑴用文字说明,如“慢板”、“中板”、“快板”等;⑵用数字表示,如 = 84,表示每分钟唱(奏)84个四分音符。

下面是常用的速度术语:

力度

音乐进行时的强弱程度,是塑造音乐形象、营造气氛、表达思想感情的又一重要手段。常用的力度记号如下

10、常见的演唱形式

独唱一个人的演唱称“独唱”,如男高音独唱、女中音独唱、童声独唱等。

对唱两个人或两组人对答式的演唱称“对唱”,可分为女声对唱、男声对唱、男女声对唱等。

重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不同的曲调,且每个声部只有一个人担任的演唱形式称“重唱”。

齐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同时演唱相同的曲调称“齐唱”。

合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不同的曲调,而每个声部都由若干人担任称“合唱”。混声四部合唱是最常见的合唱形式,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组成。此外,还有一领众和的“领唱、合唱”和不用乐器伴奏的“无伴奏合唱”等形式。

轮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错开一定的时间,先后唱同一曲调称“轮唱”,分二部轮唱、三部轮唱和四部轮唱等。

11、德沃夏克

捷克作曲家。《念故乡》一歌是根据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代表作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又译《新世界交响曲》,1893)第二乐章的主要旋律改编而成的。他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主题。(熟记)主要作品:《自新大陆交响曲》《狂欢节序曲》歌剧《水仙女》《国王和旷工》等。

12、李叔同(1880--1942) 音乐、美术教育家。浙江平湖人。世称弘一法师。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他作曲填词,是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人。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作品有《念故乡》《送别》《西湖》

《春景》《祖国歌》《出军歌》等。

13、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很多主要有9部交响曲,其中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

32首钢琴奏鸣曲中以《悲怆》《月光》《热情》最为人们熟知,还有歌剧《菲岱里奥》序曲《爱格蒙特》及《庄严弥散曲》等。

七年级下

一、欣赏部分

1、《春之声圆舞曲》(管弦乐曲):熟悉主题一和主题二。

约翰·斯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所作圆舞曲400多首,除《春之声圆舞曲》,还有《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2、《流水》(古琴)。熟悉主题。“伯牙鼓琴”的故事: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俞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

3、《二泉映月》是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的二胡代表作,也是江南民间独奏艺术的经典作品。“二泉”是江苏无锡惠泉山的一处风景名胜。1950年杨荫浏先生为阿炳录音后商量曲名,征得阿炳同意后定名为《二泉映月》,可见早期的《二泉映月》并非标题性音乐。《二泉映月》是一首变奏曲,全曲六段,由引子、主题和五次变奏组成。乐曲以高低起伏、委婉流畅、深邃悠远的曲调,表露了作者的愤懑情绪和倔强性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4、《紫竹调》:江南丝竹乐,熟悉主题。情绪:欢快地。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的呈现很有即兴演奏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也有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

“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等;

“竹”——笛、箫、笙;

其它——板、板鼓、碰铃。

5、《丰收锣鼓》民乐合奏曲。曲作者:彭修文、蔡惠泉。熟悉主题一。主题一情绪:欢快地

二、音乐常识部分

1、古典主义

①古典主义:特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

也纳乐派”的经典作品与风格。

②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主要作品有:《惊愕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

③莫扎特 (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短暂一生中共创作了近千首音乐作品,其中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20余部,交响曲50余部,协奏曲30余部。

④贝多芬(见七上)

2、变音记号

:升记号,表示将原音升高半个音;

:降记号,表示将原音降低半个音;

:还原记号,表示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3、民族乐器分类

拉弦乐器组:二胡、中胡、高胡、板胡、拉阮等

二胡京胡板胡高胡

弹拨乐器组:琵琶、古筝、古琴、扬琴、月琴、三弦、柳琴等

琵琶扬琴柳琴

古琴

古筝

吹管乐器组:笛子、管子、唢呐、海笛、笙、埙等

竹笛萧笙唢呐埙

打击乐器组:鼓、排鼓、编钟、木鱼、锣、铙钹等。

大鼓锣钹木鱼

少数民族乐器:热瓦甫(维吾尔族)、葫芦丝(傣族)、马头琴(蒙古族)

热瓦普马头琴葫芦丝

4、戏曲知识

(1)京剧的四大名旦:梅兰芳(他是带着中国京剧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2)京剧的行当:生、旦、净、丑

“生行”为男性人物,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行”为女性人物,又分为青衣、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净行”为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

物,又分为铜锤、架子花脸、武净等。“丑行”有男有女,为反派或诙谐、滑稽的人物,又分为文丑、武丑、彩旦(俗称丑婆)。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

花旦青衣刀马旦老旦

包公(铜锤花脸) 钟馗(架子花脸)

文丑武丑

(3)京剧的四功:唱、念、做、打

(4)京剧的唱腔:京剧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分为:西皮和二黄两种唱腔。

(5)京剧的五法:手、眼、身、法、步

(6)京剧的伴奏:又叫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指的是管弦乐器部分,主要用以唱腔;武场指的是打击乐器部分,主要用以伴奏武打和身段表演。

(7)京剧的文场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

(8)代表性剧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锡剧(《双推磨》)、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等。

5、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打击乐器

八年级上

一、欣赏部分

1、《花儿与少年》(管弦乐):根据青海民歌“花儿”的曲调改编的管弦乐小品。主题一情绪欢快,当中主奏乐器是双簧管;主题二情绪抒情地。能哼唱两个主题。

2、《年轻的朋友》(女声独唱):藏族酒歌。我国著名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熟悉旋律。

3、《上去高山望平川》(男声独唱):青海民歌。“花儿”的代表作,“花儿”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熟悉旋律。

4、《歌唱美丽的家乡》(女声独唱):贵州苗族飞歌,熟悉旋律。

5、《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主题一情绪抒情地;主题二情绪活跃地。熟悉主题一和主题二。

6、《五月蝉虫唱得好》(侗族大歌),贵州地区。无伴奏合唱

7、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序曲(无伴奏男声六重唱):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主题一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地;主题二速度中速;主题三情绪活泼地。

二、音乐常识部分

1、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特点:节奏自由,句幅宽大,旋律舒展悠长,腔长字少,常用特色衬字,大多为散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短调特点: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有的带有舞蹈性。(《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歌曲)

2005年蒙古族长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3、王洛宾(1913-1996),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北京人。他为传播和发展祖国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西部歌王”。代表作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青春舞曲》等。

4、音程、度数

两音之间音高的距离叫“音程”。

音程的大小用“度”来说明,度数指两音之间包含的音级数量。

5、少数民族乐器

苏奈尔(木唢呐)热瓦普艾捷克手鼓

6、大调式、小调式

大调式:由七个音级组成,主音与其上方三度之间构成大三度音程,色彩比较明亮。如:主音是C的大音阶叫C大调音阶。

1 2 3 4 5 6 7 ⅰ

小调式:由七个音级组成,主音与其上方三度之间构成小三度音程,色彩比较柔和。如:主音是a的小音阶叫a小调音阶。

6 7 1 2 3 4 5 6

7、合唱的类型

合唱按声部多少分为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八声部合唱等形式;按人声分为同声合唱和混声合唱两大类。同声合唱由同一音色的人声组合而成,可分为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三种。混声合唱由不同音色的人声组合而成,混声四部合唱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组成,由于其音色丰富、声部均衡、表现力强,故最为常见。另外,还可分为有伴奏合唱与无伴奏合唱等。

八年级下

一、欣赏部分

1、《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陕北民歌

2)屠冶九编曲

3)体裁:(西洋)管弦乐

4)速度、表情主题一:宽广、抒情地

主题二:快板、热烈地

5)主奏乐器主题一:双簧管

主题二:大提琴、小提琴、板胡

6)主题一、主题二分别为两首“信天游”改编

7)“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属于一般山歌类。流行于陕西北部、宁夏东部和内蒙西部部分地区。歌词一般为七言两句体,上句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这是信天游的显著特色。曲式多用上下句。上句经常分为两个短句,一扬一抑,下句则一气呵成。下句常用重复或变化重复上句的上句手法,形成对比。

2、《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1)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

2)速度:“サ”,散板

3)板式: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形式。有慢、中、快、散等多种样式。

“板”——强拍

“眼”——弱拍

“一板一眼”——原板

稍快的——二六板

“一板三眼”——慢板

“有板无眼”——快板

自由节拍——散板

紧拉慢唱——摇板

大段常以散—慢—中—快—散的顺序组合。

4)现代京剧:“五四”以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京剧,今指戏曲改革后创作的反映社会现

实生活的京剧新作品。其中如革命题材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也有《谢瑶环》、《海瑞罢官》等新编历史剧。

3、《游击队歌》

1)贺绿汀作曲:作品《嘉陵江上》、管弦乐《森吉德玛》、钢琴曲《牧童短笛》

2)体裁:木管五重奏(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

3)速度:进行曲速度

4)情感:昂扬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重整河山待后生》

1)林汝为作词雷振邦、温中甲、雷蕾作曲

2)速度、表情:稍慢、高亢、悲壮地

3)体裁:京韵大鼓

4)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形成于清末,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因演员演唱时兼打檀板和皮鼓,且用北京语音演唱而得名。其音乐柔婉细腻、清新流利,唱腔与伴奏融为一体,是鼓词类的典型曲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京、津地区,唱腔属板腔体,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为主。京韵大鼓名家有刘宝全、骆玉笙等。

5)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

6)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艺名“小彩舞”。被誉为“京韵泰斗”,她的演唱音域宽广、音质浓郁、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具有独特的风格。其代表作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等。

5、《第五(命运)交响曲》

1)[德]贝多芬作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交响曲,都享有盛名。在欧洲音乐史上,他起到了“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作用,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2)表达了贝多芬敢于和命运抗争,“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心声

3)速度、表情主题一(“命运在敲门”):快板、有活力地

主题二:中速、柔和地

二、音乐常识部分:

1、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属于一般山歌类。

2、汉族民歌的分类

汉族民歌按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类。

3、五声音阶

五声音阶由do、re、mi、sol、la五个音组成,它们分别叫做宫、商、角(jue)、徵(zhi)、羽。由这五个音构成的调式,叫做五声调式。

4、西洋管弦乐队

5、板式: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形式.有慢、中、快、散等多种样式。所谓“板”即强拍,“眼”即弱拍。如原板为一板一眼,少快的叫二六板;慢板为有板无眼;自由节奏为散板;紧拉慢唱的叫摇板。大段唱常以散-慢-中-快-散的顺序组合。

6、现代京剧:原指五四以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京剧,今指戏曲改革后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京剧新作品。其中如革命题材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也有《谢瑶环》《海瑞罢官》等新编历史剧。

7、东北二人转:流行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是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形式,迄今大约已有200年的历史。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指唱、说、做(或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苏州评弹: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流行于江浙一带。苏州弹词通过说、噱、谈、唱交代故事情节,抒发人物感情。曲调优美流畅,富有江南地方特色。伴奏乐器以小三弦、琵琶为主,有单人、双人和多人等表演形式。为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曲艺之一。

9、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演员演唱时兼打檀板和皮鼓,且用北京语音演唱而得名。音乐柔婉细腻、清新流利,唱腔与伴奏融为一体,是鼓词类的典型曲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京、津地区,唱腔属板腔体,伴奏以三弦、四胡为主。京韵大鼓名家刘保全、骆玉笙等。

10、非洲音乐:复杂多变、强烈奔放的节奏是非洲音乐的灵魂。鼓是了解非洲音乐文化最重要的窗口。

11、拉丁美洲音乐:印第安民间音乐、非洲音乐和土著与印欧混血人的民间音乐的混合体。歌舞是拉丁美洲民族民间音乐的灵魂。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恰、桑巴、斗牛舞、牛仔舞都起源于拉丁美洲。

九年级上

欣赏部分

1、《“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1)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民族乐派)

(2)哼唱主题一

2、《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1)哼唱主题

(2)主题情绪:优美地

3、《阳关三叠》

(1)熟悉旋律

(2)这是一首琴歌。

4、《扎红头绳》

(1)熟悉旋律;

(2)选自歌剧《白毛女》(中国第一部新歌剧)

(3)这一唱段是歌剧《白毛女》中女主人公喜儿和躲过了年关才回家的老父亲杨白劳相聚时的一段动人对唱。

5、《天鹅湖》(管弦乐)

(1)熟悉天鹅主题;

(2)舞剧: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形成于17世纪的法国,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文学、舞台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音乐是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舞剧的灵魂。

(3)柴可夫斯基: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代表作品有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交响序曲《1812序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音乐史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9年版。 2.《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3.《先秦音乐史》,李纯一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4.《溯流探源》,黄翔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5.《中国乐律学探微》,陈应时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蔡仲德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7.《历代乐志乐律校释》,丘琼荪校释,中华书局,第一分册,1964年版;第二分册,1999年版。 8.《古乐书佚文辑注》,吉联抗辑注,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9.《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 10.《琴曲集成》(六朝、明、清琴谱),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中华书局,1981年始陆续出版。 11.《教坊记》,崔令钦著,中华书局,1962年任丰塘笺订本。 12.《羯鼓录》,南卓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点校本。 13.《乐府杂录》,段安节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点校本。 14.《新校正梦溪笔谈》,沈括撰,胡道经校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15.《乐书》,陈旸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东京梦华录》,孟元老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点校本。 17.《都城纪胜》,耐得翁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武林旧事》,周密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点校本。 19.《燕乐考源》,林廷堪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20.《宋元戏曲考》,王国维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1.《顾曲塵谈》,吴梅著,岳麓书社,1998年版。 22.《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杨荫浏、阴法鲁著,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计算机092 09416403 胡丽萍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都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乐器上的差异。西方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等制成。诸如管、号、笛,大部分都为金属质地,小部分是由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金属又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不同的合金,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则以天然材料为主。除了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旋律编钟和非旋律性的打击乐器,如锣、铃、铛、钹等外,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如萧、笛、笙、瑟、筝、阮、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而自然本身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人们无法对它们作质料上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于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中国乐器就特别注重音色的独特个性。再从发声原理上看,中西乐器也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不同。西方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要求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要减少材料在乐器发音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参与发声时的振动。西方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这样,西方乐器在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又排除了以上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乐器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对于艺术的态度,东西方之间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再者,是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最后,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因此,形成完全不同放的风格。 东西方的音乐有这么大的差距,根源来自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纵览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近现代,由于前辈们的不断开垦与探索,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和经验,迄今已发展成为音乐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端可以说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其中的《古乐篇》记载了远古至周代先民的音乐活动。西汉时,司马迁《史记?乐书》建立了官修史书的“乐志”体例,不仅记载了本朝的音乐,也记载了前朝的音乐。到了唐代,杜佑的《通典?乐》开创了通史性质的音乐史学著作。同时,私家音乐史学著作不断出现,如南朝陈代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北宋陈肠的《乐书》,北宋朱长文的《琴史》,清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全面记述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著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重要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著作有: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1922),郑瑾文《中国音乐史》(1929),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1),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1937),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1952),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1956),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史》(1964),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1981),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1983),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刘

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1989),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199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1994)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在以往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习中所用的教材大多采用通史的体例, 这本书也不例外。此书作者为郑祖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 郑祖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1998)《华夏旧乐新证――郑祖襄音乐文集》(2005)《华夏旧乐新探――郑祖襄音乐文论集》(2008)等。此外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有《姜白石歌曲研究》《“徽”字与徽位》《一部仍具学术价值的“旧著”――谈杨荫浏先生的》《“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及其他》《伶州鸠答周景王“问律”之疑和信》《试述中国音乐起源的多民族、多地域现象》《唐宋“雅、清、燕”三乐辨析》《相和歌文字的标点及释义》《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阮籍评析》《“南九宫”之疑――兼述与南曲谱相关的诸问题》等,并兼任《音乐研究》编委,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 这部著作在秉承了音乐史学通史体例的同时,又具有一 些独特新颖的特点。 一、秉承传统体例,按朝代分章编写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乐律学 1.三分损益法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 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 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其方法是:先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班级:电子101 学号:10446301 姓名:丁林玲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前人定义音乐的形式是音乐活动在其无数次重复后所逐渐形成的技巧、结构、程序和模式,是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做出物化表现的。因而要想使音乐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 越是高度发展的音乐,我们就越是有必要将其与最初创造它的文化、生命相接通,本文就仅从中西音乐的调式、织体和节奏等方面的细节特征,来探视一下它们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联系。 一、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 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有3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由这3种不同的四音音列可组成12个调式,这些调式被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后来,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专业音乐创作和民间音乐中爱奥尼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和混合利底亚调式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大调,伊奥利亚调式、弗利及亚调式和多利亚调式也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小调。并由于自然大、小调相互渗透,又逐渐形成了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 “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和特征是五声性,其构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组。这三音小组共分两类,第一类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第二类则由两个大二度构成。第一类三音小组在这个音乐体系中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这是它所特有的。此类三音小组又分为两种,第一种的结构是小三度在上方,大二度在下方,第二种恰好相反。由这两种三音小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可构成宫、商、角、徵、羽五种五声调式。” 这两种调式比较而言,五声体系和七声体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前者比较单纯、质朴、简洁,后者比较复杂、丰富、精致;前者适合于表现明朗、刚劲、粗犷的风格,后者适合于表现细腻、婉曲、华丽的色彩。但这个差别仅仅具有风格上的意义,而不具有判别高下、优劣的能力。复杂的、精致的不一定就好,就先进;简单的、质朴的不一定就差,就落后。然而,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七声音列,自先秦起,中国即有许多乐器(如古琴、古筝等)能够演奏七声音列。甚至连十二音音列也已经早在先秦即已出现,比西方的十二音体系要早1800多年。就是说,在中国音乐活动中很早就已出现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但中国音乐并没有选择它们,而是选择了五声体系。 而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疏旷、单纯、简洁和明快。中国人不喜欢拐弯抹角,不喜欢繁琐论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艺术上,他们都尽可能的直截了当,追求顿悟见性,洞察本质,总是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内容,以最少的笔墨来制造最动人的韵味。返朴归真,确实是中国人生活的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因此,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首先,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章节题库(第9章 繁盛的燕乐和衰微的雅乐)【圣才出品】

第9章繁盛的燕乐和衰微的雅乐 一、选择题 1.《霓裳羽衣舞》是我国()代著名舞蹈作品。 A.汉 B.唐 C.宋 D.元 【答案】B 【解析】《霓裳羽衣舞》相传为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是唐朝大曲中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唐代大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A.《兰陵王》 B.《秦王破阵乐》 C.《霓裳羽衣舞》 D.《太平乐》 【答案】C 【解析】《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汉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相结合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全曲由36段组成。但唐大曲的段数多寡不等,有数段、十数段或数十段者。 3.隋唐至宋,在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称为()。 A.燕乐 B.清商乐 C.西凉乐 D.龟兹乐 【答案】A 【解析】中国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称为“宴乐”也称“燕乐”。 4.“七部乐”设立于以下哪个朝代()。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答案】A 【解析】隋文帝极重视音乐,文帝开皇初(约581~585)制七部乐:(1)《国伎》、(2)《清商伎》、(3)《高丽伎》、(4)《天竺伎》、(5)《安国伎》、(6)《龟兹伎》、(7)《文康伎》(即(礼毕))。大业七年,隋炀帝在七部乐之上扩设《九部乐》。

5.下列哪一乐部为隋代“七部乐”中所没有()。 A.文康伎 B.康国伎 C.安国伎 D.西凉伎 【答案】B 【解析】隋文帝极重视音乐,文帝开皇初(约581~585)制七部乐:(1)《国伎》、(2)《清商伎》、(3)《高丽伎》、(4)《天竺伎》、(5)《安国伎》、(6)《龟兹伎》、(7)《文康伎》(即(礼毕))。 6.唐代“十部乐”中最后加入的一个乐部是()。 A.高昌伎 B.康国伎 C.疏勒伎 D.礼毕 【答案】A 【解析】唐高祖武德初,继承了隋代的九部乐,月制、舞制都相同。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废除了《礼毕》;贞观十六年宴请百官时加奏《高昌伎》,自此演变成为十部乐。

中西方音乐地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音乐是人类文化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珍宝。历史中东西方文明长期隔离,因此,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紧密关系着音乐文化,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我 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 ,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 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 ,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 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 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 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 乐。 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历史,地域等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 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 国音乐讲究音乐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应用较少。再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 歌等姊妹艺术也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

《《六代乐舞》》,唐朝的歌曲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舞蹈结合古代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诗歌 的功能有了分化。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 中国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着重于情韵,而西方音乐注重则是音乐本身 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 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灵,略语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 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中西音乐渊源各异,除了因民族性所产生的色彩差异之外,溯本求源,西洋的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性及数理协调性;而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甚或是源于古代的钟鼎的花纹及原始壁画的动物 飞腾之象。因为,飞舞跃动之美始终是中国诸艺术的主要特色,当代美学界巨虐宗白华也认为:舞是中国艺术的意境灵魂。归根结底,中西方的宇宙观,世界观 的不同,是音乐风格形成各异的根本原因。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 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 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

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文化差异研究报告

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文化差异研究报告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类的艺术作品也通过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展现不同人对时代和文化的认知与看法。中西文化的差异是融入到其艺术产物中的,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的课题通过分析比对中西电影与音乐的差异看到中西两地的文化差异。 一、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事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而这些便统统保留在了电影作品里,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正是海外的电影多为科幻片,魔幻片,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相比中国电影就非常的沉稳,以故事片主,讲究一个“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少了那分西式电影中的刺激感。但凭这些我们并不能否定华语影视的市场,它正以飞速发展。因此,对于对形成的文化观念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加于夸大,也不能过于缩小,既不能过于强调,也不能随意忽视,而应该客观、公正。正如罗素所说的“目前的科学不能完整地说明国民性问题。气候和经济环境虽说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相和歌 汉代汉族各种民歌的总称。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的“徒歌”,后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终形成了以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晋书·乐志》载:“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是指在弹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伴奏下击节而歌,可见此时的相和歌已经发展成唱奏并重的形式。事实上,这几种歌曲形式并无绝对的界限,只是艺术加工的程度不同而已。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主要的三种调式为清、平、瑟三调。相和歌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乐府 我国古代音乐机构。据《汉书·礼乐志》载,乐府创立在元鼎五年(公元112年),但从出土文物看,乐府于秦朝始建,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或改建。汉代乐府是主管俗乐的机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加工配乐,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和演奏。至汉衰落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撤销乐府,汉代乐府共存在了105年的时间。汉代乐府重视民间音乐的态度,不仅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高度繁荣,而且对其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此后几朝的乐府在此方面大为逊色,晋代有太乐乐府,《隋书》中太乐和乐府不分,至唐代大乐署之外无乐府,此后也不再有乐府机构。 《光明行》 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31年,1932年发表于《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十期。全曲由四个主体段落加引子、尾声组成。在创作中吸收了欧洲音乐大三和弦的琶音进行和转调等手法。演奏技巧上采用顿弓和大段的颤弓技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具有首创意义。乐曲音乐风格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旧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情。 郑卫之音 原指郑、卫等地区的民间歌舞音乐。郑、卫两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自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 法曲 隋唐时期的一种音乐形式。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得名。梁以后,形成以清商乐为主的法乐,至隋称为法曲,在唐代又吸收了道曲的部分,并受到极大重视。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法曲接近于汉族民间音乐,所用的曲调和乐器近于汉族的清乐系统,风格优雅。《中国音乐词典》中将法曲视为大曲的一个品种,曲式结构与一般燕乐大曲无异。而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则认为法曲是区别于大曲的以器乐演奏为主的纯音乐形式,常从大曲中选出器乐与歌唱部分演奏和演唱。 正声音阶

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根源中西文化差异 电子商务102班瞿小康3100113059 摘要: 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根源在于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的审美差异、音乐创作理念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 审美上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中国注重生命本体、讲究意境。 音乐创作理念上西方讲究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 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 音乐是人类文化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珍宝。历史中东西方文明长期隔离,因此,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紧密关系着音乐文化,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一、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 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二、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章节题库(第30章 说唱音乐)【圣才出品】

第30章说唱音乐 一、选择题 1.一般认为,说唱艺术“弹词”是由()发展而来。 A.鼓子词 B.唱赚 C.诸宫调 D.陶真 【答案】D 【解析】弹词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曲艺。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文学形式。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开始出现于明中叶,至清代极为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 2.蒲松龄俚曲共有()部作品。 A.13 B.14 C.15 D.16

【答案】C 【解析】蒲松龄坐馆三十余年的西铺毕家是豪门贵族,一直就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这给蒲松龄编写俚曲故事准备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蒲松龄集一生之阅历,汇明清俗曲之精华,取诸宫调、南北曲的曲牌联套成曲,于完成了15部俚曲的创作。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这些俚曲均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名词解释 1.蒲松龄俚曲 答:蒲松龄俚曲是清代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清代初叶,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元、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小曲,编写成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为其家乡(山东淄川一带)群众世代传唱,人称“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蒲松龄俚曲共有《墙头记》、《磨难曲》等14部作品,目前已搜集起13部,最有代表性的当推《磨难曲》。蒲松龄俚曲中共用了53个曲牌,主要来自元明以来的小曲(如《耍孩儿》、《玉娥郎》等),少数来自明清的戏曲(如梆子腔等)以及一些船歌、山歌和少数民族乐曲,目前搜集到的有《耍孩儿》、《银纽丝》等12个曲牌。蒲松龄俚曲较多地运用了拖腔、装饰音和滑音,并结合淄川方言,在唱腔韵味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伴奏形式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表演时往往只有一个演员演唱或说白。其音乐风格质朴、优美,体现了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 2.简要介绍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发展情况。 答: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十分盛行,在众多的说唱音乐中,影响较大的有弹词、鼓词和牌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问答

1、诸宫调:北宋时期由民间艺人孔三传创造的新型说唱,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 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其出现标志我国古代说唱音乐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1、上海国立音乐院(5 分)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箫友梅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标志着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端。 2、秧歌剧(5 分)将话剧、戏曲和秧歌糅合在一起。基本对象是农民,内容反映他们的生活。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3、《海韵》(5 分)徐志摩词,赵元任曲。是一首大型艺术性合唱曲。歌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情感各异的乐段加尾声组成,音乐生动地表现了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家,在海滩上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的情景。 4、《森吉德玛》(5 分)40年代贺绿汀所作小型管弦乐曲。用同名内蒙民歌改编而成。其复调和配器手法的出色运用,使其成为近代小型管弦乐的佳作 5、相和歌(5 分)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由无伴奏的民间歌谣“徒歌”,发展成“一人唱,三人和”的“旦歌”,然后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式,是一种众人唱和,有丝竹乐器伴奏,并且有节奏性乐器“节”的“相和歌”。 6、学堂乐歌(5 分)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7、减字谱(5 分)唐代曹柔将文字谱改革为一种新的谱式,它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音位演奏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8、《黄河大合唱》(5 分)《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中里程碑式的杰作。作品以九个乐章组成,由朗诵词和器乐音乐贯穿。全曲音乐建立在力量、崇高、苦难三个主题上,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具。 9、八音(5 分)周代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性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八音”。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10、歌舞戏(5 分)歌舞戏是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11、乐府(5 分)出现于秦兴盛于汉,收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代表人物有李延年、司马相如 12、《二泉映月》(5 分)是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中音乐主题(分为三个乐句),与主题的五次变奏构成整首作品。表现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怆心情与倔强性格。 13、姜夔(5 分)姜夔是宋代词人、音乐家,《白石道人歌曲》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以游记、咏物为多,内容多概叹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偶有爱国情思。 14、《酒狂》(5 分)魏晋时期阮籍的古琴作品。反映阮籍郁郁不得志,又不甘心随波追流,只好寄托酗酒的情怀。打谱为三拍子,音乐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在不同的高度变化重复。 15、《我住长江头》(5 分)宋代李之仪词,青主曲。以简练的音型、节奏,表达出质朴真挚的情感。这首作品是近代古典诗词歌曲的佳作

2016中国音乐史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中国音乐史概论”课程是艺术系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的必修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使学生全面而客观地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掌握有关基本知识;通过欣赏中国音乐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经典作品,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国音乐文化,加深对本国音乐文化的感情。 2.设计思路: 按照历史时代顺序,把时代背景同音乐事项相结合讲授,把音乐史置于文化史大环境下,促进学生全面理解。 把课本知识同音乐文物、文献、音响作品和部分前沿科研成果结合,讲活态传承,避免变为“哑巴”音乐史。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具有内在联系。区别在于本课程讲授纵向历史脉络,为学生建构起基本历史坐标。而后者主要讲授近现代至当下现存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类型。讲授过程中,注意联系关联课程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两门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音乐的基本发展脉络。 2,学习以钟磬乐(金石之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欣赏经典作品。 3,学习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欣赏经典作品。

4,学习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欣赏经典作品。 5,学习以借鉴西方高度声乐化和高度器乐化为代表的近代专业音乐创作阶段,欣赏经典作品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原则,把中国音乐放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认识。主要讲授中国音乐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发展脉络。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图文并茂地理解“中国音乐史概论”的课堂教学内容。 四、教学进度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年第1版。 2、主要参考书

在中西比较中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

在中西比较中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 ——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读后 张巨斌 摘要:管建华的《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是近年来出版的一部学术含量较高的有关中西音乐比较的理论著作。该书用比较音乐学的理论观点,对中西音乐的形态特征、文化背景、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比较研究。其最大特点有二:一是在比较研究的实践中努力重建比较音乐学;二是在比较研究的实践中努力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理论体系。 关键词:管建华;中西音乐比较;比较音乐学;中国音乐理论体系 20世纪以来,随着整个西方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西方音乐的文化模式广泛影响着中国的音乐文化生活,并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为此,中西音乐关系成为一个热门的争论性话题,中西音乐比较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众多当代学者中,管建华先生用比较音乐学的理论观点,对中西音乐的形态特征、文化背景、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比较研究,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其《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通过中西比较,作者旨在用一种更为开阔、更为深远的视野关注人类的音乐,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体现在音乐理论研究的实践之中。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实际是一本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中西音乐比较的文章29篇,并按相关主题构成七章:比较思路的发端;音乐人类学视角的比较;中西音乐特征的比较;比较音乐学的探究;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及地位的探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批评;寻求更开阔的音乐文化和学科视野。虽说这29篇文章只是作者个人有限的比较研究,但这种个人的心路历程却是伴随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这种心路历程的变化“是一种从中西音乐关系的思考转向全球音乐文化研究的视野,一种从单一的、二元的音乐文化思想转向多元文化音乐的思考,是一个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思考的心路历程。究其根本,这种个人的心路历程只不过是映照了时代潮流变化的一点一滴。”因此,通读或研读此书不仅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浅析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浅析 音乐是人类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都可以通过音乐交流情感,因为在音乐中可以听到快乐和欢喜,可以读出忧愁和伤悲。在同样的战争年代,同样的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西方两位作曲家都将自己的思绪寄予自己作品之中,创作出了感人的旋律,流传至今。笔者将以《c 小调革命练习曲》和《松花江上》这两首战争中诞生的佳作为例,带领读者走进作曲家的内心,去领会这背后的文化之美。 一、《c小调革命练习曲》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 1810―1849)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c小调革命练习曲》写于1831年9月,华沙起义失败后,是肖邦27首钢琴练习曲中以革命战争为创作背景的曲目。波兰沦陷,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巨大的打击,他怀念祖国,心中的痛便借由钢琴抒发,于是创作了这首充满强烈的悲剧性色彩的练习曲。整首曲目由低声部快速的回旋式旋律以十六分音符急速下行,以及高声部坚定有力的和声进行来表现作者激动、悲愤的情绪。 谱例1: 此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高声部不稳定的和弦以强劲的力度开启每一次动机,好似战场上的战士们发动进攻的呐喊声。而低声部由高音区翻滚着、咆哮着的十六分音符急速下行至低音区,再低音区跳回高音区重复着这种波澜,形象的描绘了战火交融的场面。第二部分,音乐在高声部上出现了歌唱性的旋律,低声部依然为十六分音符的急速跑动。在声音效果上体现了作曲家沉痛的心情,和为战争带给人类的悲伤和愤怒感。曲式一再转调,描绘了作曲家激动的心情和在悲痛中痛定思痛的心绪。第三部分再现第一部分战场上的画面,左手在低高音区间不断的以十六分音符快速翻滚着好似海面层层波浪,席卷着、涌动着,描绘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烟火。曲终,在悲愤中,在哀痛中,双手旋律由弱突然到强同样由高音区以十六分音符急速翻滚跑向低音区后在四个强劲的和弦声中结束,表现了作曲家激动的心情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c小调革命练习曲》全曲壮阔激扬,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可以嗅到作曲家激动的情绪。肖邦借助这首曲目毫无保留的释放着他的爱国情怀。他激动、沉痛、愤怒的心情在曲目中通过一个个强有力的和弦和一叠叠汹涌澎湃的浪潮抒发着,无尽无余的展现着他的爱国精神,以及对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平等、自由的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