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导论 张承芬主编 全本导师笔记

心理学导论 张承芬主编 全本导师笔记

心理学导论 张承芬主编 全本导师笔记
心理学导论 张承芬主编 全本导师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

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依据刺激物的性质不同可以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

两种: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和

动物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条件刺激物而建

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色变”。

例子:望梅止渴望虎生威第一信号系统

谈虎色变第二信号系统

11、(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12、(简答)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1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1)观察法;

(2)实验法;

(3)心理测验法;

(4)调查法。

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是:有无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注意:定义不用记忆,只要会区别就可以了。重点是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

第二章认识过程

第一节注意

1、注意(名解):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指向(名解):所谓指向,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

一定的对象。

3、集中(名解);所谓集中,是指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性。

4、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性。

任何心理过程离开了注意都无法进行。

5、注意的功能(填空)———(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

(3)整合功能;(4)调节功能。

如果是出的是三个空的话————(1)选择;(2)维持;(3)调节监督。

6、注意的品质是什么?(07年考过)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受注意对象的排列规律和个人知识经验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2)注意的紧张性;

(3)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持久性,指的是人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上所能保持时间的长短。

在整个注意过程中,注意的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多种活动时,注意能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实现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活动达

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

二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5)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7、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名解):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影响和维持无意注意的因素: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另一类是人的主观状态。

(三)客观刺激物的特点(简答):(1)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比绝对强度更具意义)

(2)刺激物的新颖性;

(3)刺激物的变化;

(4)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例子: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四)人的主观状态包括什么?(1)人的需要和兴趣;

(2)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3)人的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

(一)有意注意(名解):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

努力的注意。

(二)有意后注意(名解):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态,它同时具备了无意注意

和有意注意两者的优点。

(三)(简答)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或怎样保持人的有意注意?

(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3)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4)主体的意志努力。(意志努力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8、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题或论述题)

简答:要点加三言两语

论述:要点加具体阐述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对教学活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一种是消极的干扰作用,分散了学

生的注意力,妨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另一种是积极的组织作用,突出物体的特点,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注意演讲技巧;

首先,教师讲课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避免平淡、呆板;

其次,教师表达时的音量要适中,声音过弱无法使所有学生都听到,过强则容易

造成学生听觉的疲劳;

第三,对重点内容要在音量、音调上予以突出,并且给以必要的重复;

第四,讲课时,应伴以适当的手势、表情,避免过于单调、枯燥。

(2)注意板书技巧;

首先,要控制合理的使用量。

其次,要重点突出。

第三,字迹要清晰醒目。

(3)注意教学形式多样化;

多样化的活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还应穿插使用其他教学形式,如个别

提问、集体讨论、角色扮演、动手实验等。

(4)注意教具的使用;

配合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具,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

趣,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5)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

能够满足需要、符合兴趣的刺激物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因此教师在组织教

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如果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都容易使学

生产生分心现象。

(6)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注意集中情况,一旦发现学生走神,应及时予以制止。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学习,首先要尽量避免和排除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教学环

境要尽可能保持安静、整洁。

(2)培养间接兴趣;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本课知识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以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

的兴趣,从而积极调动有意注意。

(3)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并使学生理解其意义。

(4)合理地组织注意活动。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

其二,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5)关注学生身体和精神状况。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作息情况和情绪状态,劝说他们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

心态,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1、感觉(名解):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名解):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例子:白色的杯子

白色的杯子指的就是人的知觉,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白色的指的就是人的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的反映。

(1)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之上。

(2)知觉是感觉的综合反映。

3、感觉与知觉的意义?(了解即可)

感觉与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是人类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感知觉的作用在于从外部世界或从自身获取信息,以便让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评定,从而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对自身的反映和自我状态作出评价和获得新的知识。

4、知觉的特性?或特征?(注意:此个知识点出现的频率较高,会出名解、简答、论述、(举例说明)、选择等题,范围比较广,要重视)07年考的就是简答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们能迅速地从知觉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从知觉背景中分出对象来,受下列各种因素的影响。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强度大而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一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2)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包括知觉者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目的任务等。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然保持完整的认识。

注意的是出现的刺激一定是这个事物的突出关键因素。

(三)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能用语言将它揭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受以下个因素的影响:

(1)知识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可以提示知觉的方向,明确知觉的内容。

(3)实践活动的任务。

(4)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映像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附加内容:

5、观察: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如何培养观察能力?

(1)目的和任务越明确具体效果越好。

(2)相应的知识准备。

(3)有计划,有方法的观察。

(4)培养观察的兴趣。

(5)实地观察训练。

第三节记忆

1、记忆(名解):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例子识别)

(一)根据记忆映像的性质或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1)形象记忆;

(2)动作记忆;

(3)情绪记忆;

(4)语词逻辑记忆。

(二)根据信息在人脑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可分为: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存时间极为短暂,视觉——一秒以下,听觉——四到五秒之间;(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信息保存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五到九个单位或组块;

(3)长时记忆

(三)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未意识到其存在而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3、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

(一)识记

识记是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识记的种类: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意义识记也叫做理解识记,是在主体活动思维之上,优于机械记忆。

影响识记的条件是什么?或识记效果的好坏受哪些因素影响?

(1)识记的目的与识记效果;

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

(2)识记任务与识记效果;

识记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完成活动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3)识记态度与识记效果;

消极的态度或积极的态度。

(4)识记材料的特点与识记效果;

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也就越多。

材料的性质不同,直观形象比抽象易记,视听比听觉易记。

(5)识记方法与识记效果。

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有重大的影响。

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二)保持与遗忘

1、保持(名解):保持就是对识记过的材料的进一步巩固的心理过程。

2、遗忘

遗忘(名解):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现或再认,或者错误地再现和再认,就叫遗忘。。

(1)遗忘的规律(名解或填空)

德国艾宾浩斯运用无意义音节来考察遗忘的规律。

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制成的曲线叫做艾宾浩斯曲线。

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遗忘得较快,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遗忘逐渐慢下来,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的方法及识记的程度等;

不符合人的需要的东西,容易被遗忘;

有关事物的细节容易忘;

使人感兴趣,又具有情绪作用的东西不易忘;

比较复杂的材料,两头不易忘而中间易忘。

(2)遗忘的原因

(填空)有关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解释,即干扰说和消退说。

常见的干扰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名解):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名解):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3)怎样防止有益知识的遗忘?或怎样复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复习是克服遗忘的重要条件。

一是及时复习;

由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所以复习必须及时。

二是经常复习;

仅有及时复习还不能保持材料的持久不忘,为此还应经常复习。经常复习时要注意做到每次复习之间的间隔不宜过短。

“学而时习之”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三是复习形式要多样化;

四是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五是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六是提倡过度学习。

(三)再认与再现(先再认后再现,再现的水平更高一些)

再认(名解):当过去识记过的事物重现时感到熟悉,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称为再认。

再现(名解):再现又称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但能把它从头脑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4、附加内容:

表象(名解):表象也叫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再现出的该事物的形象。

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介形象。

表象的特点是概括性和形象性。

第四节思维与想象

1、思维(名解):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的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

2、思维的形式——根据个体思维的发展水平,把思维分为如下三种形式:

(1)动作思维(0——3岁)

主要解决的是操作性的问题,随着动作的停止而结束。

例子:小孩子“抱娃娃”和“骑马”;机械师修理机器都属于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3——6、7岁)

运用已有表象进行思维,运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

例子:只列举个别事例比如“什么是火车”——儿童通常就只能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去表述“火车很长”“火车冒烟”等等这些都是火车的个别形象。

(3)抽象思维(6、7岁以后)

抽象思维是人来所特有的高级思维。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名解):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按创造性的程度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而创造思维又可分为聚合思维(求同)和发散思维(求异)。

发散思维的三个维量(即特点)——流畅性;变通性;新异性(最难做到)

以上这三个维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

创造性思维并不完全等同于发散思维,它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只是更多地或者首先表现在发散性上。

(简答)创造性思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沃拉斯于1926年提出了解决问题过程的一个粗略模式。他认为创造性过程包括准备、孕育、明朗、证实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孕育阶段;

(3)明朗阶段;

(4)证实阶段。

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其一,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在鼓励独立性、创造精神,主张男女平等的开放性社会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水

普遍较高平且男女差异也较小;而在强调专制、服从、男女地位悬殊的封闭性社

会中,儿童创造性思维水平普遍较低,男女差异也较大。

其二,学校教育的作用。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的作用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思维的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

需要教师进行培养。

培养方法:(1)尊重学生意见,允许大胆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注意因材施教

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2)教师教育观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水平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3)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其三,家庭因素的作用。(对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父亲的影响大于母亲)

(1)家长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态度。

(2)民主地平等地尊重孩子。

(3)家庭气氛活跃。

(4)宽松的心理环境。

(5)亲子关系。

其四,个性因素的作用。

具有创造性的人,首先必须能自我激励。其次要有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最后

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的特征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更偏向于发散

思维。)

(1)侧向思维。

(2)逆向思维。

(3)多路思维。

(4)直觉思维。

(5)灵感思维。

6、想象

(一)想象(名解):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形象思维形式。

(二)想象的种类(重点看例子)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识,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

例子:看到天上的白云不自觉地想象为奇峰异兽,或构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等等,

都属于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梦。

2、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

例子:学生作文训练中的看图作文;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构思。

根据想象内容的创造性成分还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三类。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名解):再造想象是指根据现有的描述或图样,在大脑中形成相

应形象的过程。

诗句形象就属于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产生的两个条件是:其一,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

其二,要丰富地储存表象材料。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名解):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例子:作家创作出一个人物形象——鲁迅创作《阿Q 正传》中阿Q 这个人物形象。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简答)

(1)创造动机。

(2)表象的积累与储备。

(3)积极的思维活动。

(4)原型启发以及灵感。

创造想象的形象的组合方式有哪些?

(1)联合法;

(2)粘合法;

(3)漫画法;

(4)假设法

(3)幻想

幻想(名解):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幻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的幻想(空想);一类是积极的幻想(理想)。

第三章情意过程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1、情绪和情感(名解):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简答)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是如何的?

情绪、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情绪、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构成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之一。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是什么?(重点简答)

(1)动机功能;

具有增力和减力的作用。

(2)信号功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

(3)调节功能。

4、情绪与情感的种类(重点是各个种类的定义并会识别)

(一)情绪的分类

根据情绪发生时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外部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名解):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恰当地道出了心境的弥散性的特点。

2、激情

激情(名解):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3、应激

应激(名解):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的分类

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类。

1、道德感(名解):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的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例子:义务感、友谊感、同情感等。

2、理智感(名解):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例子:好奇心、求知欲、新异感等。

3、美感(名解):美感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第二节意志

1、意志(07年考过):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常把有意志参加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简答)意志行动的特征是什么?

(1)意志行动是具有自觉目的性的行动;

(2)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

(3)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

意志行动最关键最核心的特征是自觉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如果是填空的话就回答克服困难。

3、意志行动的分析:

意志行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把意志行动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掌握定义并学会识别判断)

在这个阶段中,首先要解决动机争斗问题,然后是确定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达到目的的方式与计划。

动机斗争;

动机斗争可分为四种———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1)双趋冲突

当一个人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样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叫做双趋冲突。

例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

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叫做双避冲突。

例子:学生犯错时该不该给老师承认错误时的心理;

前怕狼后怕虎。

(3)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对同一个目标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所产生的冲突叫做趋避冲突。

例子:学生想参加体育活动,又怕耽误学习;

想考学又害怕考不上。

(4)多重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时,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由此而引起的动机冲突叫做多重趋避冲突。

例子:逛街。

确定行动的目的;

通过动机斗争,解决了思想矛盾,行动的目的也就确定下来了。目的越明确、越自觉,这个目标所引起的毅力也就越大,意志行动也就越坚决。

选择达到目的的方式;

选择达到目的的计划;

指定计划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同时也准备好各种应急措施。

(二)执行决定阶段(关键阶段)这一阶段要经历两个环节:

(1)克服内外困难;

困难可能来自内部,即内部困难。如知识经验的不足,消极心境的影响等等;

困难可能来自外部,如物质条件的不足,时间和空间的不利,人为的干扰等。

(2)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这就需要运用意志来调节成功或失败的心理反应。

4、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判断其品质以及相反的品质表现)

(1)自觉性;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盲目性和独断性。盲目性表现为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独断性表现为一意孤行。

(2)果断性;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表现为缺乏勇气,缺乏主见,意志薄弱。(3)自制性;与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任性,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放纵自己,肆无忌惮。(4)坚持性。(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意志坚持性的表现)

相反的品质是动摇性和顽固性。动摇性表现为虎头蛇尾;顽固性表现为我行我素,

固执到底。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如何培养意志品质?(可出简答和论述)

(1)明确切实可行的学习目的。

只有当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并深刻体会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意义时,会以

高度的上进心、顽强的毅力去排除和抑制与学习目的无关的活动。

(2)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离开了实践活动,就谈不上意志的锻炼。

在学习实践中锻炼意志。体育活动是锻炼意志的重要手段。

(3)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力量。

学校的集体生活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良好环境。在集体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的。

(4)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内在)

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磨练意志,把自己磨练、锻炼成为一个意志

坚强的人。

(5)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意志锻炼。

人的意志不仅同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紧密相关,而且同人的个性特征也密切相关。

因此,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意志的锻炼。

第四章个性

个性(名解):个性是指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可以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类。

个性倾向性(名解):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包括需要、动机

兴趣、理想、人生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名解):是指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稳定的特点。它包括性格、气质和能

力。

第一节性格

1、性格(06年考过):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核心———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2、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一般性考题)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

(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

(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

就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

和发展。在性格的表现上,又带有各自气质的特色。

性格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首先,

气质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其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

质;再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为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

比如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3、性格的结构(1)(2)(3)(4)(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劳动成果方面的态度

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

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

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

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4、性格的类型(了解即可)

(1)心理技能类型说;(培因、里波特)

(2)向性类型说(容格)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斯普兰格)

(4)独立———顺从说(魏特金)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5)特质分析说(阿尔波特、卡特尔)卡特尔发明了“16项人格因素测量表”

16 PF量表

5、(稍看)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或如何培养学生的性格?

第一,要摸清学生性格中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积极的性格。

第二,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或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清原因,对症下药。

第三,性格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必须适当照顾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进行性格教育。

第四,利用集体教育培养性格。

第五,利用榜样人物的影响,用性格来培养性格。

第六,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节气质

1、气质(名解):所谓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

(可以说,气质是个人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活动指向性特点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

3、气质的学说

(1)体液说(希波克拉底)

(2)体型说(克瑞奇米尔、谢尔登)

(3)激素说

(4)气质的活动特征说(巴斯)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4、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

强而不均衡型———胆汁质(不可遏止型)

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活泼型)

强、平衡、不灵活型———粘液质(安静型)

弱型———抑郁质(抑制型)

对照表

强型不平衡(不可遏止型)胆汁质

平衡灵活性高(活泼型)多血质

灵活性低(安静型)粘液质

弱型(抑制型)抑郁质

5、不同气质类型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会出选择,让你辨别)

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好冲动,反映迅速,情绪反应强

烈,外倾性明显。(但缺乏耐心)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情绪易于改变。

粘液质———心理反应速度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情绪不易外露。

抑郁质———细腻,易多愁善感,行为孤僻,不善交际,反应迟缓。

6、气质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是什么?或意义?

(1)气质是人才选拔的依据之一;

(2)气质是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

(3)气质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4)气质可以协调人际关系;

(5)气质类型可能成就一个人的事业。

7、正确的认识气质的意义。

(1)不具有评价意义。

(2)不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水平。

8、气质类型的教育含义?

(1)教师要善于区别和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2)针对学生的具体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施教。(因材施教)

(3)按照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智力和知识技能的教育。

第三节能力

1、能力(名解):

能力是指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流体能力依赖于先天禀赋,晶体能力依赖于后天的学习。

3、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稍看)

三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技能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操作方式。

其次,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掌握并不是同步的。

三者之间的联系:

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

其次,能力直接影响着知识、技能掌握的速度、难度和广度,也影响着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再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会促进能力的提高。

4、能力的结构学说:(稍看)

(1)独立因素说(桑代克)

(2)二因素说(斯皮尔曼)

(3)群因素说(塞斯顿)

(4)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5、能力测验可分为一般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验即智力测验。

智商IQ=智力年龄MA(除)实足年龄CA(乘)100———比率智商

缺点是当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智力可能不再增长。

离差智商优于智力年龄概念。

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

离差智商的依据是人群总体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IQ=100+15Z

Z=(X—X) 除S

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

X代表个体测验得分

_

X表示平均分

S则为标准差

6、能力的个别差异(举例说明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结构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7、形成能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稍看)

(1)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2)另一方面也受到后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和个人主观努力的影响,能力最终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并发展起来的。

第五章学习的概述

1、动机(名解):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们去行动的内部动力,称为动机。

2、学习动机(名解):学习动机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

3、奥苏贝尔指出,在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

4、学习动机的作用?或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首先,动机的中等程度的唤醒水平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第二,同样的学习动机在不同类型的学习中作用不同。

第三,不同类型的动机在同样的学习任务中作用也不同。

5、动机的功能是什么?

(1)唤起行动的功能;

(2)维持行动的功能;

(3)激励行动的功能。

6、学习动机的培养?(可出简答和论述)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遵循学习需要形成的一般规律。

(一)学习需要的形成

(1)定向反射是产生学习需要的生理学基础。

(2)原有学习需要获得满足的经验能够促进更高水平的学习需要的产生。

(3)学习需要也可以从其他需要转化而来。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通过提供学习榜样或展示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

(2)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明确表述对学生的期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学习动机的激发?(论述)

(一)学习需要唤醒。

(1)通过设置情境,提供适当的诱因。(2)创设新异情境。

(3)将长期目标划成小步子。(4)明确任务价值。

(5)引发认知失调。(6)组织竞赛活动。

(二)强化技术的运用。

根据行为是否出现而给予奖励或惩罚,以加强或削弱某一行为的动机。当某种行为出现时,如果给予奖赏,就可能使行为动机增强;如果给予惩罚,则会使行为动机削弱。

(三)归因训练。

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的判断或认识。

(四)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06年考过)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项活动并完成任务的主观判断。

通过以下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会到学习成功的经验。

(2)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榜样,使其获得替代性经验。

(3)言语说服。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成败归因也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

8、学习迁移(名解):学习迁移又称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从影响效果上看,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可能会产生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也可能产生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

———积极影响正迁移

消极影响负迁移

第六章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习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什么?(08年考过)

(1)动机强度;

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过强的动机水平会导致高度焦虑,从而限制了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2)知识容量与结构;

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没有相应的知识,要解决有关问题是不可能的。

(3)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名解):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了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认知操作。

定势的作用还明显地表现在“功能固着”上。

(4)酝酿效应;

(5)思维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过程的最直接因素是思维策略。

(6)问题情境;

如果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问题解决者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7)问题本身的具体性。

2、态度(名解):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它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动力性影响。

3、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观点

社会学习论(由班杜拉提出)替代化强化

4、不良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

具有品德不良行为的学生转化过程上大体能够分为———醒悟、转变和自新。

第七章青少年心理

1、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有哪些?(稍看)

(1)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

(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有限的矛盾。

(3)意志自觉性提高与冲动性和极易受暗示性并存的矛盾。

2、青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有哪些?

(1)封闭性与交往需要扩大的矛盾。

(2)求知欲强与识别能力差之间的矛盾。

(3)情绪冲动性强与理智控制水平低的矛盾。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第八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08年考过)

(1)认识正常;(2)正确的自我观念;

(3)人际关系和谐;(4)情绪生活健全;

(5)意志坚强;(6)行为表现正常;(7)人格发展健全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关于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一直觉得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现在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本文是《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 以前我对心理学一直抱着厌恶的态度,觉得心理学很枯燥无趣。但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戴维·迈尔斯的《心理学》。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慢慢地喜欢上了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心理学与生活》作者菲利普。津巴多说过: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整个心理学界无人可比。他撰写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和社会心理学教材都无一例外极为畅销。 从内容上看,该书既包含传统的主题同时又与时俱进。这本教科书包括序幕,共有19章,其内容依次为心理学的故事、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神经科学与行为、行为的天性与教养、人的发展、感觉、短觉、意识状态、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智力、动机与工作、情绪、压力与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学。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而且还阐述了大量的心理学应用的内容;不仅阐述了普通心理学的传统主题,而且还反映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这些传统主

题的新的发展趋势。与第6版相比较,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有新的变化,特别是新增了进化论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这本书不仅对于大家了解人“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书中的内容非常的丰富饱满。在此,只截取片段分享: 1、“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一个人会如何行事,但却可以对人的一般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个体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 2、解释分为不同层面,“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为不同的学科只是屈服了人类的软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神学 3、价值观—需求利益—态度—认知—行动,是相互影响的,这对影响力研究有重大的启发。 4、社会心理学研究要区分好“相关”与“因果”的关系。推理要有确凿的逻辑性。 5、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并非天生理性。人具有很多弱点。 6、社会冲突性的根源与和解的方式。社会心理学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必然有深刻的影响。 7、物质主义的富裕并无代表着幸福。人的幸福感是与人们的适应能力以及社会比较倾向紧密联系的。金钱既能增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带着对现实的更多个人的迷惑以及本着工作上的需要,我参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活动。通过《人格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学习,自觉心灵有所成长,而对于人格心理学理论常识也有所增加和深化。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收获及感想。 在学习之初,课本中“人格心理学的应用就是将人格心理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使人们的生活更快乐、健康,并更具创造性。”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得多好啊,而我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之一。 通过教授的讲解,结合系统的读书学习,我对人格心理学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通过学习我知道:人格特质理论重点关注人格的较为表层的描述和比较问题;人格生物学理论则从身体上寻求对人格的解释;人格精神分析理论则是对人内心的人性进行最深层挖掘,关注内在的潜意识;而人格行为主义理论则摒弃心灵主义的东西,强调外显的行为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决定影响,看重外在强化的作用;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注重人的主观自由意志的力量不同,研究人的本性、价值、潜能与创造力,在人的层面上来研究人格;人格认知理论则主要关注内在的认知能力及其与动机和情绪的关系,重视个体的

社会情境以及自身的生理特征,从认知---情感过程与外在情境互相作用结果的角度来分析人格。每种理论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都有给后人启示的地方,而我个人更看重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人性的方法,虽然它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都是既有贡献也有会受到批评的地方。 一、人本主义理论基本含义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势力。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最近,我读完了《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导师级别的大师作品,我也是后来听了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公开课之后,才逐渐发现大师在心理学领域所受的争议,正如这本书一样。该书大部分的文字在中国现在的社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是绝对非常难以拿出手的。 佛洛依德将人类所有的行为以及心理行为都建立在性之上。这样的理论未免太过极端,又太过邪恶,这也是引起世人争议的源头。虽然我也很不想承认我们人类依然只是如动物那么低级,一切以性为始。当然更不愿意相信本书中讲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即所有人类的性起源都来自父母。那种所谓所有小男孩都想弑父娶母的梦想,谁又能轻易接受呢。但随着研究心理学的程度逐渐深入,就会越来越赞成这本书的所站的立场。人类所有邪恶的本源,所有的杀缪,所有的欲望,所有太过变态的行为,皆为性为起点,或者说隐藏在性之后。 我们的潜意识,太过强大,不要试图去看穿它,其实我们全都是有缺憾的动物。这才是上帝制造我们的乐趣。食色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所以在了解自己喜欢吃什么的基础上也要了解一下身体。通过精神分析表明,这些症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只是来自或者完全地来自那些所谓的正常的性行为。它代表的是那些更广泛意识上的性变态行动——能够直接表现在意识的幻想里或表现在行动中。 所以,这些症状可以说某些是变态性欲的代价,换种说法即所谓神经症是性变态的负面或被动性表现(性变态者意识当中的清晰幻想“在优势条件下可能会直接变成行动”、妄想症患者由于妄想而产生的恐惧“来源于本身而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敌对感”、歇斯底里症患者潜意识幻想“这是精神分析法通过其

症状发现的”,三者在细节上如出一辙)。所以,在神经症患者的性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研究过的所有性变异现象包括正常范围内的变异和病态性生活的表现。 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清楚,爱是与生俱来的基因,还是后天培育发展的产物。尽管孔子曾说“人之初,性本善”,善是爱的基础,有爱的成分,但它毕竟不是爱。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人与生俱来带着古朴的爱的因子,但若没有后天对爱的开启、激活、培植、引导、教育、升华,一个人的爱不会变得完善。爱是一门艺术,不学习达不到境界。爱更像是一门实践,只有在爱中才能学会爱。爱是与生俱来的,爱的能力却不是。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经营爱情都需要修行, 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明白了,不幻想刚开始恋爱就能遇到与我白头到老的人,世界上没有绝对合适的人,两个人花在对方身上的时间与心意才会使之成为最合适最正确的人;也不要因为害怕伤害而不敢付出,只要双方都认真的爱了,都在这段恋爱中成为了更好的人,这段爱情就是成功的。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北大新生必看!通选课攻略!北大十年师兄师姐的吐血总结!求扩散,让师弟师妹们受益

北大新生必看!通选课攻略!北大十年师兄师姐的吐血总结!求扩散,让师弟师妹们受益 北大新生必看!通选课攻略!北大十年师兄师姐的吐血总结!求扩散,让师弟师妹们受益!中国政治与政府过程:徐湘林 老师上课还不错,一个学期的课上完,把中国的政治结构问题都梳理清楚了。 考试复习不是很吃力,很容易拿到分 中国古代文化:陈剑课程内容的线索不是历史朝代,而是几个部份中国古文文化中重要的小东西:比如姓名氏字,祭祀,官职,器皿等,这些知识对阅读中国古代文献很有益处,对实际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最后需要写一篇论文,只要多翻阅资料,用心写肯定可以获得90+。 印度社会与文化:陈峰君可能要点名,课上很无聊,几乎学不到什么知识。考试开卷,题目简单的出奇;写一篇小论文,如果你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到台上去发发言加分,会有有专门两节课同学发言。给分还可以。 中国美术史及名作赏析:白巍讲的很好的一门课,容易明白,很文艺青年的一门课。最后考核,50%一篇展览观后感,不一定写的很学术,只是督促大家去看展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审美能力。50%闭卷考试,三道问答题。只要好好听课,就没有什么问题,给分很好的 中国历史地理:韩茂莉很好的一门课程,A类偏文科的课程,能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历史纵深的了解,学到很多东西,考核是写一篇小文章,不要超过一页,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方面,什么题目都行。考试很简单,按老师讲的记一下就可以轻松得到90+了。 基本乐理和管弦乐基础:马清乐理讲的特别清楚,老师为人耐心,可以随时打电话请教问题。只有期末考试,分为三部分:一、乐理(之前会做一张难一点的复习卷,都搞懂了就行)二、识谱辨乐曲(最后一节课大家会一起唱一唱的)三、作曲(1四音对一音,2以高山流水为主题创作32小节的乐曲。)、给分还不错,对于一个音乐菜鸟来说这个分很值得医学发展概论:这堂课还很好地普及医学知识,不管有没有选课的同学都可以当医学讲座去听听。最后只要写一篇文章,可以写听课感想,也可以写某一领域的小论文,3 000字左右。没有考勤。给分很适中 社会学导论:刘爱玉老师人很好,一学期下来就算什么都听不懂,也能知道几个社会学专业名词考核:论文和闭卷考试,得分很容易,轻松90分

范逢春-管理心理学-重点笔记

四川大学考研重点笔记 管理心理学 范逢春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1、管理心理学: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个体管理心理(知觉与信息加工;能力、技能、个性和工作价值取向;工作激励的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工作态度) 群体管理心理(群体动态发展;群体间动力学;团队管理;群体沟通和协调) 组织管理心理(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和战略管理) 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见课件 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的侧重点、理论基础、形成背景 联系: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上的联系。 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工业心理学—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关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未来趋势:组织变革和发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相关研究、试验和发展研究)P19 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验法(罗夏氏、主题统觉)、问卷法、个案法 第二章个体心理的原理 个体认知原理 个体情绪与感觉原理 个体意志原理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适应性—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的变化,表现在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是指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值) 3)感觉的相互作用性—指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 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 2、常见的错觉 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如视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第九课公开课观后感-东华大学邓伟舜

耶鲁大学公开课-进化,情感和理性:爱观后感 在看完耶鲁大学彼得院长关于爱的演讲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从来没有想到对于爱这一极为广泛的词语竟然被剖析的如此透彻,引用塔夫斯大学的院长斯滕伯格用亲近,激情和承诺三个因素来描述爱,并且将爱分类,仔细对于爱进行分析,然后分类,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她人的好感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真正的爱。 这段时间也一直被感情困扰,那种痛彻心扉,血压升高,全身战栗的感觉实在是极度难受,或不舍,或失落,再加上由于要考研一直在强制性的逼迫自己把重心转移到学习上而又不得,导致几乎喘不过气来。于是在一天的早上想起了王老师推荐的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课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看了,然后惊讶的发现爱竟然是如此如此,自己终究还是太年轻,很冲动的就认为那个人就是能够陪伴自己一生的人,在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下痛苦不堪。这种感情也许正如彼得院长所言真正伤害我们的,是原先对我们很好,但是之后对待的态度不好了,冷淡了,这种伤害才是最大的。态度的改观比一开始的想法更重要。然而感情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要想拔去,就必须痛的流血。 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理性的人,有爱就说出来,虽然一次次的受伤,但是依旧顽强。顽强到最后每次都是冷静近乎冷血的告诉自己,她不值得,不值得,尽管每一次的伤害都来自于同一个人,来自于她的不在乎。但是自己无法摆脱。正如彼得院长所说,一直认为能够长久的陪伴是依靠温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风趣幽默,是依靠真心,其实有时候长相还是占了大多数的作用,乃至决定性作用,终究自己还是败在了之前不在意的外表上了。 得到与失去,彼得教授四大因素中的第三个因素,得到总是喜悦的,但是失去也是必然了,终究还是不能永远拥有,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如彼得说的理性看待爱情吧。 感情的产生是来源于三个因素的影响:空间距离,相似度,熟悉感。自己剖析自己的感情,因为是自习同桌,所以空间距离上太近了,近的几乎没有彼此的私人空间。而且太相似了,都是考研,都是独生子女,喜欢的考研辅导老师一样,甚至生活作息都彼此影响以至于近乎一样。相处的太久太熟悉了,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懂对方的意思。这种三种都有的感情注定根深蒂固。 能力终究还是一个吸引人的关键因素,越有能力,越让人崇拜,在各个方面都很出色,甚至有时候出个洋相,都被认为这是接地气,更值得崇拜。所以在爱的角度上来分析,如果要吸引到自己喜欢的人,那就努力,努力变得优秀,成为未来更优秀的自己,然后到时候要不要出洋相以获得更高人气都只是看自己的想法,想就能做,不想也不会咋样。能力终究很重要 另外,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自然选择会垂青学习心理学导论的人,这些人可以将心理学导论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经验知识准备成功率还是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的。 这个读后感因为某些个原因没能一次性写完,在又经过了几天之后情绪也确实好转了,再来写这个读后感的时候对与彼得院长的所言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既然将爱剖析的如此清楚,那么我们就能够辨别出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么,然后用处理一件事情的态度去处理一件感情,这样能够更加理性的对待,人固然是一个感情动物,但是也正是因为是一个感情动物所以很容易被感情所伤害。在受伤的时候仔细去分析也许不一定分析正确,但是一定好受很多。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三个概念: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 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个体发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化。需要: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动机: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12)认知过程: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情绪: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智力: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人格心理:称个性心理。指一个人独特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心理过程的科学。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有朋友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好厉害!”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化了,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心理学并不仅仅来源于哲学,它也来源于一些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生理学等。《心理学导论》作为一本心理学入门书,就是要“使得心理学被正确地理解”,并且要避免堆砌大量的心理学文献,而应该呈现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和主题。它就是以均衡的、科学的方式呈现了这些重要主题,同时辅以该主题的经典研究和最新进展。 《心理学导论》几乎每三四年修订一次。在美国,该书使用者已经超过250万人,堪称为心理学入门的经典教材。随着近年来心理学的飞速发展,作者对该书进行了及时的修订。2007年第11版在全球正式面世。新版不仅融入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而且对各章内容的表述方式、组织架构、案例材料等都进行了大 幅度的更新。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以读者为本,利于学习。作者都

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他们在书中对有关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系统地讲述了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运态。在撰写方式上,他们力求将一门严肃的学科赋予生动活泼的表达,同时指引人们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当我们把书中抽象的文字变成鲜活的体验,学习心理的过程将是那么轻松快乐,不失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学知识终身受用,引导自己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好。 《心理学导论》涵盖了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测量等心理学各领域,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前沿进展和跨学科研究等进行了整体介绍,使读者能够对心理学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为人们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科学的基础。 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理的了解。人的心理是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人的认识过程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注意则是伴随在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特性,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情绪 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 第四章个性 第一节性格 一、性格(06年考过):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核心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一般性考题)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 就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在性格的表现上,又带有各自气质的特色。 性格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首先,气质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其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再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为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比如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三、性格的结构(1)(2)(3)(4)(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劳动成果方面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 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的类型(了解即可) (1)心理技能类型说;(培因、里波特) (2)向性类型说(容格)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斯普兰格) (4)独立顺从说(魏特金)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5)特质分析说(阿尔波特、卡特尔)卡特尔发明了16项人格因素测量表16 PF量表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带着对现实的更多个人的迷惑以及本着工作上的需要,我参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活动。通过《人格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学习,自觉心灵有所成长,而对于人格心理学理论常识也有所增加和深化。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收获及感想。 在学习之初,课本中“人格心理学的应用就是将人格心理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使人们的生活更快乐、健康,并更具创造性。”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得多好啊,而我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之一。 通过教授的讲解,结合系统的读书学习,我对人格心理学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通过学习我知道:人格特质理论重点关注人格的较为表层的描述和比较问题;人格生物学理论则从身体上寻求对人格的解释;人格精神分析理论则是对人内心的人性进行最深层挖掘,关注内在的潜意识;而人格行为主义理论则摒弃心灵主义的东西,强调外显的行为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决定影响,看重外在强化的作用;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注重人的主观自由意志的力量不同,研究人的本性、价值、潜能与创造力,在人的层面上来研究人格;人格认知理论则主要关注内在的认知能力及其与动机和情绪的关系,重视个体的社会情境以及自身的生理特征,从认知---情感过程与外在情境互相作用结果的角度来分析人格。每种理论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都有给后人启示的地方,而我个人更看重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人性的方法,虽然它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都是既有贡献也有会受到批评的地方。 一、人本主义理论基本含义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势力。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意识和注意 第四章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指人所持有的反映现实的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就是说意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高级心理部分。 无意识:是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综上,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引起的无意识觉察。

(二)意识的分类 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它还存在着一般性的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三)意识的功能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被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的身心起着调节的作用。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世界的意义。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佳判断和行为。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它使人们在经验基础上,开展高级的心理过程。 (四)睡眠与梦(意识的特殊状态) 1. 睡眠 睡眠是一种与觉醒对立的意识状态。当一个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其大脑的生理活动会发生复杂的变化。 在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高频低幅(14~30Hz)的波,安静时变为波(8-13Hz),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脑电波的频率和振幅都比较低的浅度睡眠阶段,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波时,即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前半夜长后半夜短。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在一个多世纪的进化发展中,涌现出众多的心理学家和他们各具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为使叙述更为简明,下面将结构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六大主要学派就创立者以及研究的目的、基础、对象、方法、不足、意义七个方面进行浅显的对比,并就精神分析学派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心理学理论结构主义心 理学机能主义心 理学 精神分析学 派 行为主义心 理学 人本主义心 理学 认知心理学 创立者冯特詹姆斯、杜威 (美国)弗洛伊德(奥 地利) 华生(美国)马斯洛、罗杰 斯(美国) 奈瑟 研究目的研究和分析 心理的元素、 心理复合体 的结构和心 理元素结合 的规律意识的功能 和目的 发现病人在 无意识中存 在的问题,达 到治疗目的 寻找预测和 控制行为的 途径 通过研究人 的潜能,促进 人类进步 了解人的认 知活动的心 理机制 研究基础机械主义、经 验主义和实 证主义为内 容的“科学主 义”生物进化论 是自然科学 基础、实用主 义哲学是哲 学基础 从变态心理 角度提出的 泛性论 条件反射学 说是自然科 学基础,实证 主义哲学是 哲学基础 自由行动者 且趋于实现 自己潜能的 人性观 计算机科学 的发展 研究对象“人直接体 验到的经验”意识状态的 描述及解释 精神病患者 的无意识水 平 人和动物可 观察的行为 人的本性、潜 能、尊严和价 值 人的认知活 动的心理机 制 研究方法实验法、内省 法差异的比较 法 精神分析治 疗 观察法、条件 反射法、口头 报告、检验法 等实证性的 方法,以刺激 →反应为基 本研究方法 分析、思辨的 现象学方法 计算机模拟 和类比、反应 时法、 研究不足割裂了心理 的整体性和 各元素之间 的关联性带有机能主 义和实用主 义的倾向 过分强调本 能作用,过分 强调性欲压 抑是精神病 产生原因 过分强调环 境的决定作 用,造成“无 心”的心理 学 用语模糊,具 有主观性,难 以下操作性 定义 研究局限于 实验室 研究意义奠基性的作 用,思想方法 上取得突破提出“意识 流”,并概括 得意识的五 点基本特征 深刻认识潜 意识、防卫机 制,对精神病 学、临床心理 学影响广泛 科学实验的 研究取向,有 助于摆脱思 辨的性质,反 应模式容易 做数量上的 描述 开创了心理 学中的整体 论观点,促进 了自我意识 研究的发展 转变了研究 对象,研究方 法也得到创 新,对心理活 动认识更为 清晰。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 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 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