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1引导区病毒

实验1引导区病毒

实验1引导区病毒
实验1引导区病毒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引导区病毒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系统启动过程

2.学习实模式下DEBUG命令的相关操作

3.了解引导区病毒的基本原理

4.学会如何修复引导区

二.实验原理

一.引导型病毒定义

引导型病毒,也叫开机型病毒,主要感染计算机主引导扇区和引导扇区的一类计算机病毒;其中,感染主引导扇区的病毒称作MBR病毒,感染引导区的病毒称为BR病毒。

二.计算机的启动过程

在计算机系统启动时,BIOS加电自检及设备初始化成功后,BIOS将启动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的主引导记录(MBR)加载到内存物理地址0000:7C00(文档中的内存地址均采用16进制表示),并检查物理地址0000:7DFE处的字是否为0xAA55(引导区有效标记),若不相等给出“No Rom BASIC”提示,然后死机,若相等执行主引导程序,主引导记录(MBR)先将自己复制到内存的其他地方以让出0:7C00处的512B的空间,然后在主分区表中搜索标志为0x80(分区已被激活,0则表示未被激活)的激活分区,如发现没有或有多个激活分区,则提示“Invalid partition table”,并停止,否则将激活分区的第一个扇区(即系统引导扇区DBR)读入内存物理地址0000:7C00,并查找物理地址0000:7DFE处的字是否等于0xAA55,若不等于,则显示“Missing Operating System”然后停止,否则继续执行操作引导程序,引导计算机进入操作系统,完成整个引导过程。

三.中断

中断就是CPU暂停当前程序的执行,转而执行处理紧急事物的程序,并在该事物处理结束后能自动恢复执行原先程序的过程,在此,称引起紧急事物的事件为中断源,称处理紧急事件的程序为中断服务程序或中断管理程序。

中断的分类很多,按触发的原因,有硬中断和软中断之分。硬中断有实际的硬件事件引起,例如,除以零、算术溢出、按下键盘键等;软中断是因程序执行了计算机的INT指令造成的,例如,INT 21H将执行21H中断,这里21H称作中断号,其中“H”表示该数据为16进制。系统就是通过中断号来找到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的。软件中断包括BIOS中断(提供系统最底层硬件调用例程),DOS中断(系统中断服务例程)和用户自定义中断等。

CPU为了处理并发中的中断请求,规定了中断优先权。

单步中断

规定了中断优先级后,当多个中断同时发生的时候,CPU就会按中断优先级的顺序来处理中断请求了。当处理某一中断过程中,有比当前处理的中断优先级高的中断请求时,CPU 会响应更高级的中断。

中断向量表(Interrupt Vectors)是一个特殊的线性表,它保存这系统所有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偏移量和段地址)。中断向量表占用内存最低端的0000H到03FEH的1KB 物理地址空间,存放这256个元素,即远指针(中断向量),标号从00H到0FFH,每一个中断向量的入口地址占4个字节,高2字节存放中断向量的段地址,低2字节存放中断向量的偏移地址。一个中断向量指向一个中断服务处理程序。中断程序调用方法通常为,利用MOV 指令对中断程序需要用到的寄存器赋值,然后调用INT n执行中断,n为调用中断程序的中断号。

四.内存寻址技术简介

现在的内存寻址模式主要分为两类:实模式寻址和保护模式寻址。

(1)实模式

实模式寻址采用“段地址左移4位+偏移地址”的方式进行内存物理地址的计算,其中段地址使用的是16位寄存器(如CS,DS,SS,ES等),偏移地址使用16位寄存器(AX,BX,CX,DX等),因此其有效访问内存空间只能达到220=1MB,通常在系统启动时,采用的是实模式内存寻址方式。

(2)保护模式

保护模式下,内存寻址完全变成了对虚拟内存地址的访问,保护模式下的内存管理程序,负责管理着应用程序对访问内存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因此程序访问的内存地址将不再真实的对应到相应的物理内存地址。这样做的好处是:虚拟内存管理器通过虚拟地址的访问请求,控制全部物理地址访问。使用虚拟内存,简化了应用软件内存操作,实现了内存访问的权限控制,并可以弥补物理内存的不足。保护模式下使用的是32位寄存器(64位CPU中使用的是64位寄存器),存储内存偏移地址,16位段寄存器中存储的将不再是段地址,而是内存“选择子”。

五.引导区病毒原理

从计算机启动引导的过程可以看出,系统BIOS完成相关检测、初始化后,读主引导扇区/引导扇区到内存固定位置0:7C00处,并转交系统控制权。控制权转交是以物理位置为依据,而不是以扇区为依据,转交的条件是扇区的有效性标志0xAA55。引导型病毒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通过感染主引导扇区和引导扇区,在启动系统时即获取控制权。

由于只有在启动系统时才读取引导型病毒的病毒体,因此,引导型病毒要繁殖,必须驻留内存,并伺机传染发作。既然要驻留内存,病毒就要在内存中为自己营造一个驻留空间,这正是原理图中,病毒将0:413内存单元中的值减少1KB或nKB的目的。因为系统BIOS加电自检时,将常规内存大小存入0:413处,减少nKB后,系统将不再访问最高端的nKB内存。n一般稍大于病毒体的大小。

病毒要隐藏自己,也是为了能繁殖出更多个体,引导型病毒必须负责完成余下的系统正常引导。由于病毒在占用原主引导扇区/引导扇区时已将原扇区备份到其他的扇区,并在文件分配表中将该扇区标记为坏簇,以防止被文件系统所覆盖。有一些病毒甚至将这个引导程序的备份进行了加密处理。

由于病毒先于系统运行,并修改了INT 13H中断,所以每一次磁盘读写操作都会激发病毒代码的一次运行。

当前由于Windows NT系列系统对内存管理,磁盘读写等功能进行了严格的权限控制,原来在实模式下运行的引导区型病毒在现在的主流操作系统中已经非常少见,可以说已经基本消失了,但不排除有新类型的引导区病毒的出现,而引导区的数据隐藏特性,仍然是当前防盗版程序、产品标识、虚拟硬件设备检测程序所驻留的主要场所。

三.实验步骤

一.实验流程

「注」实验中的指令代码,参见所开汇编课程教材或实验原理部分。

本实验步骤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手动清除引导区病毒。引导区病毒已存在DOS系统环境的C:\T目录下,文件名为MVBT.EXE,在执行病毒程序前首先将磁盘(硬盘)的MBR备份至软盘。感染病毒后,要求学生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清除引导区病毒,即恢复MBR。

二.使用DEBUG查看MBR

(1)打开实验系统环境进入DOS命令提示符“C:\>”下。

命令行下输入如下代码,(A命令中输入汇编指令前的地址已略去)。

命令会中断在调试中断指令INT 3处,记录AX寄存器内容

(2)使用“D 200”命令查看读出的MBR,使用“U 200”查看反汇编后的MBR指令,理解如下代码段的含义

三.保存MBR至软盘

重新进入DEBUG控制台,输入RCX指令修改CX寄存器中值为十六进制200(十进制512,MBR扇区大小),输入RBX指令修改BX寄存器中值为十六进制0,使用“n A:\a.dat”指定输出文件路径名称,使用“W 200”命令保存刚才导出的MBR数据。如果操作成功,将会有写入磁盘数据数量的提示信息。

使用“Q”退出DEBUG

四.感染引导区病毒

实验中使用的MVBT.EXE病毒,其特点是,感染系统以后,修改系统13H中断,将原MBR 拷贝到C:0,H:0,S:2扇区,当系统时间大于12:00且有磁盘读写操作时,病毒执行激活代码,显示“VIRUS IS ACTIVED!”,并死机,否则在启动时显示“THIS IS A VIRUS TEST!”等提示信息。

进入C:\T目录下,输入MVBT.EXE启动引导区病毒,使用shutdown -r命令重新启动系统,注意观察系统,当DOS启动前出现“THIS IS A VIRUS TEST!”提示时表示病毒感染成功。

通过如下方法来测试病毒激活:使用time 12:00 将系统时间设置为12:00,重新启动系统,当系统启动调用INT 13H中断时病毒代码激活,出现病毒发作特征。

五.利用DEBUG清除引导区病毒

在清除病毒之前,首先调整DOS系统当前时间,具体做法如下:使用虚拟机工具重启按钮重新启动虚拟机,当系统刚启动时,按F2进入虚拟机BIOS设置程序的Main页面下(点完重启键应让鼠标点入虚拟机,使键盘输入焦点移到虚拟机中,否则虚拟机不会响应键盘操作。)使用↑↓键移动光标(按回车在子项中移动光标)到System Time:处调整系统时间到10:00,按F10并按回车保存设置,重新启动系统,进入C:\>命令行,启动DEBUG 准备进行下一步操作。

这里我们提供三种清除引导区病毒的方式,也是三种恢复MBR的方式。

(1)使用DEBUG恢复存储在C:0,H:0,S:2扇区的备份MBR,实现系统恢复。在DEBUG控制台下输入指令A(进入汇编编辑模式)后继续输入如下

然后再启动DEBUG利用D 200和U 200命令查看MBR分区数据,并与导出到A:\a.dat文件中的数据比较是否一致。重启系统验证病毒是否已被清除。

查看a.dat文件数据代码如下:

(2)使用DEBUG和备份的A:\a.bat文件恢复MBR,实现系统恢复。

重新启系统验证命令执行结果。

(3)使用FDisk 命令修复引导扇区,实现系统恢复。

命令行下输入命令:fdisk /mbr,修复MBR(主引导记录),重启系统验证实验结

实验感想:

通过此次试验使我对引导区病毒有了基础的认识,对引导区病毒的启动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当遇到引导区病毒时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方法恢复1、使用DEBUG恢复存储在C:0,H:0,S:2扇区的备份MBR,实现系统恢复。2、使用DEBUG和备份的A:\a.bat文件恢复

MBR,实现系统恢复。3、使用FDisk 命令修复引导扇区,实现系统恢复。

网络安全实验报告-冰河木马实验

网络安全实验报告 冰河木马实验 网络10-2班 XXX 08103635 一、实验目的 通过学习冰河木马远程控制软件的使用,熟悉使用木马进行网络攻击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在计算机A上运行冰河木马客户端,学习其常用功能; 2、在局域网内另一台计算机B上种入冰河木马(服务器),用 计算机A控制计算机B; 3、打开杀毒软件查杀冰河木马; 4、再次在B上种入冰河木马,并手动删除冰河木马,修改注 册表和文件关联。 三、实验准备 1、在两台计算机上关闭杀毒软件; 2、下载冰河木马软件; 3、阅读冰河木马的关联文件。 四、实验要求 1、合理使用冰河木马,禁止恶意入侵他人电脑和网络; 2、了解冰河木马的主要功能; 3、记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

解决方法; 4、总结手动删除冰河木马的过程。 五、实验过程 作为一款流行的远程控制工具,在面世的初期,冰河就曾经以其简单的操作方法和强大的控制力令人胆寒,可以说达到了谈冰色变的地步。鉴于此,我们就选用冰河完成本次实验。 若要使用冰河进行攻击,则冰河的安装(是目标主机感染冰河)是首先必须要做的。 冰河控制工具中有三个文件:,,以及。 简单介绍冰河的使用。是监控端执行程序,可以用于监控远程计算机和配置服务器。是被监控端后台监控程序(运行一次即自动安装,开机自启动,可任意改名,运行时无任何提示)。运行后,该服务端程序直接进入内存,并把感染机的7626端口开放。而使用冰河客户端软件()的计算机可以对感染机进行远程控制。 冰河木马的使用: 1、自动跟踪目标机屏幕变化,同时可以完全模拟键盘及鼠标输入,即在同步被控端屏幕变化的同时,监控端的一切键盘及鼠标操作将反映在被控端屏幕(局域网适用)。 2、记录各种口令信息:包括开机口令、屏保口令、各种共享资源口令及绝大多数在对话框中出现的口令信息。 3、获取系统信息:包括计算机名、注册公司、当前用户、系统路径、操作系统版本、当前显示分辨率、物理及逻辑磁盘信息等多项系统数据。 4、限制系统功能:包括远程关机、远程重启计算机、锁定鼠标、锁定系统热键及锁定注册表等多项功能限制。 5、远程文件操作:包括创建、上传、下载、复制、伤处文件或目录、文件压缩、快速浏览文本文件、远程打开文件(正常方式、最小化、最大化、隐藏方式)等多项文件操作功能。 6、注册表操作:包括对主键的浏览、增删、复制、重命名和对键值的读写等所有注册表操作功能。

冰河木马的入侵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安全扫描技术 实验名称:冰河木马的入侵和防御 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09 级计算科学与技术本科班 学号:_ 姓名:_____ __ 指导教师:____李启南_ 成绩: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2011年9月21日

一、实验名称 冰河木马的入侵和防御 二、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并和木马软件在局域网中扫描发现网络中有安全漏洞的主机,植入木马程序,控制远程主机。 通过入侵实验理解和账务木马的传播和运行机制,动手查杀木马,掌握检查木马和删除木马的技巧,学会防御木马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木马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实验内容 安装、卸载、使用冰河木马。 四、实验原理 冰河木马使用c++builder 写的冰河的服务器端程序为G-server.exe,客户端程序为G-client.exe,默认连接端口为7626。冰河木马程序属于第二代木马,它具备伪装和传播两种功能,可以进行密码窃取、远程控制。 木马是隐藏在正常程序中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恶意代码,它可以自动启动并在某一端口监听来自控制端的控制信息。 一般木马都采用C/S运行模式,即分为两部分:客户端和服务端木马程序。当服务器端程序在目标计算机上执行后会打开一个默认端口监听,而客户端向服务器端秘密提出连接请求,获取服务器端的相关信息。 五、实验平台 冰河ROSE 版。 两台装有Windows 2000/XP/7系统的计算机,机房局域网。 六、实验步骤 1、在服务器端计算机上运行冰河服务器程序G_Server.exe。 2. 连接登陆远程主机。 在另一台计算机上打开冰河木马程序客户端,如图1所示。 图1 冰河木马程序客户端 选择“文件—>搜索计算机”,如图2所示设置起始域,起始地址和终止地址,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一) ●考点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常见病毒的感染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内容讲解】 第一节概述 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1.大小和形状: 大小:测量单位用纳米表示,一般在20-300nm之间。 形态大致可分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弹形、砖形、蝌蚪形等。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2.结构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病毒的增殖 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

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 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 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不能组装和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缺陷病毒: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 (三)噬菌体 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细菌表面受体,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 溶菌周期和溶源性周期。

慢病毒包装实验步骤

慢病毒包装实验的要点: 1:良好的293FT细胞状态是转染成功的首要因素,细胞代数不宜超过30代; 2:细胞铺板需均匀,避免细胞成团,影响转染效率;尽量多的细胞转入质粒,产生的病毒就越多; 3:细胞换液和共转染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细胞漂浮。尽量少的细胞死亡,产生的病毒就越多; 实验前要准备的试剂、耗材和仪器; 试剂准备:10%灭活胎牛血清+90%DMEM配好的完全培养基,0.25%胰酶,PBS,TRL转染试剂,包装质粒,目的质粒,无血清培养基。 耗材准备:10cm细胞培养皿,6孔细胞培养板,吸头规格1ml、200ul、10ul,10ml移液管,离心管规格15ml、5ml、1.5ml,0.22um PVDF滤膜和10ml无菌注射器,试管架。仪器准备:倒置荧光显微镜,普通光学倒置显微镜,电动移液器,吸引器,移液枪,二级生物安全柜,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 第一天:上午(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前,293FT细胞复苏后至少让其传代两次以上,293FT 细胞能成倍的增长,确定细胞状态好); 实验前准备: 安全柜开紫外灯照30分钟; 把培养基和试剂放置常温; 消化细胞: 从37 5%的co2细胞培养箱拿出细胞状态良好的293FT细胞,吸出原培养基,加入PBS 1ml略洗之后吸出,加入1ml胰酶消化1-2min,轻轻拍打培养皿,再加入3ml新鲜培养基终止消化,将培养皿中的细胞转移至15ml离心管内离心1000r /5min,吸出上清液,加入10ml PBS 吹打混匀后,离心1000r /5min, 吸出上清液。 细胞铺板: 在10cm细胞培养皿上标记细胞名称、细胞代数、时间和操作人,将计数好大约2.5×106个293FT细胞吸入15ml离心管,再加入完全培养基至10ml充分混匀,然后把混匀的293FT细胞移入10cm培养皿)。放置培养箱中培养48h。 插入铺板后图片

2011—2013年辽阳市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2011—2013年辽阳市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09T14:43:02.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作者:刘婧媛 [导读] 2011-2013年两年间辽阳市均有流感病毒流行,通过实验室检测得知两年的流行病毒毒株型别不同,证实了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特性。 刘婧媛 (辽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量管理科辽宁辽阳 111000) 【摘要】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传播迅速,常会引起暴发,甚至造成世界大流行。上世纪流感病毒就引起四次世界大流行,造成相当严重的损失[1]。目的为了探究流感病毒流行和变异规律,了解其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P),M1蛋白抗原性和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2],病毒具有抗原性变异的特性,提供控制流行的科学依据,对 2011—2013年度辽阳市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real time-PCR进行核酸检测,分别用人红细胞、狗肾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方法(HAI)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结果 2011年4月~2012年3月共检测辽阳市流感哨点医院咽拭子标本388份,核酸检测PCR阳性13例,分离到流感病毒10株,阳性分离率为2.58%,经分型鉴定A型H3N2亚型2株(20%),B型Victoria5株(50%),B型Yamagata3株(30%),A型H1N1亚型、新H1N1未检出;2012年4月~2013年3月共检测辽阳市流感哨点医院咽拭子标本593份,核酸检测PCR 阳性40例,分离到流感病毒30株,阳性分离率为5.06%,经分型鉴定A型H1N1亚型2株(6.67%),A型H3N2亚型,15株(50%),新H1N112株(40%),B型Yamagata,1株(3.33%),B型Victoria未检出。结论:2011~2012年度流感流行季节中辽阳市有流感流行,流行的优势毒株为B型,同时有A型H3N2亚型毒株的存在;2012~2013年度流感流行季节中辽阳市有流感流行,流行的优势毒株为A型H3N2亚型和新H1N1,同时有A型H1N1亚型、B型Yamagata毒株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179-02 1.材料和方法 1.1标本 2011年4月1日-2012年3月31日采集的辽阳市中心医院咽拭标本388份;2012年4月1日-2013年3月31日采集的辽阳市中心医院咽拭标本593份。 1.2流感病毒核酸 real time-PCR 1.2.1采用Quant One step RT-PCR kit RNA 提取试剂盒提取流感病毒样本核酸。 1.2.2QIAGEN real time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试剂盒扩增病毒核酸,反应体系见表1 组分体积(μl) 2×QuantiText Probe RT-PCR Master Mix12.5× 上游引物(40μM)0.5× 下游引物(40μM)0.5× Probe (10μM)0.5× QuantiText RT Mix0.25× Rneasy Free Water UP to 25 病毒核酸RNA 5.0× 1.2.3将上述加好的反应体系的反应管放于PCR仪进行反应,反应程序如下:见表2 步骤反应温度(℃)时间(min)是否采集荧光循环数 逆转录酶605否1 5030否1 预扩增9515否1 950.25否45 扩增及荧光收集550.5否45 720.5是45 725否1 1.2.4结果判定及标准 对照:阴性对照无CT值或CT值为零,阳性对照CT值<30。 样品:CT值≤35报告为阳性。 样品:37≤CT值≤40为灰区,需重新采样检测。 样品:无CT值或CT值为零报告为阴性。 1.3流感病毒分离 上述PCR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接种培养好的MDCK细胞生长液,观察细胞病变情况。 1.3.1将已长成单成的MDCK细胞生长液,用DPBS液洗两遍。 1.3.2每瓶接种标本0.5ml,每个标本接种1瓶,轻摇,使标本完全覆盖细胞,置35℃吸附2小时。 1.3.3倒掉感染液,用DPBS液洗两遍,每瓶加入含2μg/ml胰酶的病毒维持液10ml,35℃培养。 1.3.4次日起每天观察有无细胞病变(CPE)并记录,如病变明显细胞脱落可收获并做血凝,如未有病变,继续观察7日收获做血凝。 1.4血凝实验

冰河木马 病毒 入侵与防范 详细实验报告 图文教程

目录 简介 (1) 工作原理 (1) 步骤流程 (5) 功能 (18) 清除方法 (19) 结论 (20)

简介 冰河木马开发于1999年,在设计之初,开发者的本意是编写一个功能强大的远程控制软件。但一经推出,就依靠其强大的功能成为了黑客们发动入侵的工具,并结束了国外木马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国产木马的标志和代名词。 在2006年之前,冰河在国内一直是不可动摇的领军木马,在国内没用过冰河的人等于没用过木马,由此可见冰河木马在国内的影响力之巨大。目的:远程访问、控制。选择:可人为制造受害者和寻找"养马场",选择前者的基本上可省略扫描的步骤。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冰河是最有名的木马了,就连刚接触电脑的用户也听说过它。虽然许多杀毒软件可以查杀它,但国内仍有几十万中冰河的电脑存在!作为木马,冰河创造了最多人使用、最多人中弹的奇迹!现在网上又出现了许多的冰河变种程序,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其标准版,掌握了如何清除标准版,再来对付变种冰河就很容易了。 冰河的服务器端程序为G-server.exe,客户端程序为G-client.exe,默认连接端口为7626。一旦运行G-server,那么该程序就会在C:/Windows/system目录下生成Kernel32.exe和sysexplr.exe,并删除自身。Kernel32.exe在系统启动时自动加载运行,sysexplr.exe和TXT文件关联。即使你删除了Kernel32.exe,但只要你打开TXT 文件,sysexplr.exe就会被激活,它将再次生成Kernel32.exe,于是冰河又回来了!这就是冰河屡删不止的原因。 工作原理 冰河木马是用C++Builder写的,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将用相对比较简单的VB来说明它,其中涉及到一些WinSock编程和Windows API的知识,如果你不是很了解的话,请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一、基础篇(揭开木马的神秘面纱) 无论大家把木马看得多神秘,也无论木马能实现多么强大的功能,木马,其实质只是一个网络客户/服务程序。那么,就让我们从网络客户/服务程序的编写开始。 1.基本概念: 网络客户/服务模式的原理是一台主机提供服务(服务器),另一台主机接受服务(客户机)。作为服务器的主机一般会打开一个默认的端口并进行监听(Listen), 如果有客户机向服务器的这一端口提出连接请求(Connect Request), 服务器上的相应程序就会自动运行,来应答客户机的请求,这个程序我们称为守护进程(UNIX的术语,不过已经被移植到了MS系统上)。对于冰河,被控制端就成为一台服务器,控制端则是一台客户机, G_server.exe是守护进程, G_client是客户端应用程序。(这一点经常有人混淆,而且往往会给自己种了木马!)

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进展

·190·星堕墅墅盘查!!!!生篁!!鲞釜i塑!里!』曼!!丛!!至!坠:!!塑!!!!:!!:堕!:! 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进展 李月越陈杭薇李兵 【摘要】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在人群中蔓延快,且具有高发病率及致死率的特点。流感的诊断不仅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其确诊还有赖于实验室检查。流感病毒的检测技术大致分为4个方面,即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现代免疫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现分别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流感病毒;检测方法 Lab帅torialmethods狮dp哪哪艄0fd咖tiIlgiIIflu眦avin麟Uy访y獬,CHEN协咒g-讹i,UBi恕g.&加仃批,zfo,尺Ps加m£o删M毒d觑九8,&巧i挖gCDm凇挖d&咒8m£Hospi£nZo,PLA,&巧锄g100700,吼i御 (乃rr已s户D行矗i729口“腩or:(HE小,H口ng一议,Pi 【AbstI’act】Influenzavirusescauseanacuterespiratorydiseasethatspreadsepidemicallyinthehumanpopulation.CharacterofInfluenzaishighmorbidityandmortality.DiagnosisofinfluenzadependsonnotonlyclinicialsymptomsandsingsbutalsolaboratoriaIdetections.Viralcultureandisolation,serodiagnosis,immumolo—gicalassayandmolecularbioIogicaldiagnosisarefourmethodsthatcommonlyusededforinfluenzavirusdetection.Laboratorialmethodsandprogressesofdetectinginfluenzavirusesaresummarizedinthef01lowingtext. 【Keywords】Influenzaviruses;Detectionmethod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蔓延快,其抗原易变异, 对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 群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危害很大。流感病毒 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变异大的、危害重的主要是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尤以甲型为主,常可引起较大 范围的流行[1]。 流感的诊断不仅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还需 要实验室检测来证实。病毒诊断技术大致分为4个 方面,即病毒分离、血清学诊断、现代免疫学诊断及 分子生物学诊断瞳]。现分别进行介绍。 l病毒分离培养 病毒分离培养是诊断流感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因流感病毒能够在鸡胚中良好生长,所以早期多用 鸡胚分离流感病毒,一般用9日龄至11日龄的鸡胚 通过羊膜腔或尿囊腔接种分离病毒,接种后24~96h 收集鸡胚尿囊液,24h内死亡的鸡胚弃掉,用鸡的 红细胞检测尿囊液或细胞培养液的血凝活性来证实 病毒的增殖和存在,如初次分离不到病毒,可盲传2 代再进行检测;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 展,发现通过鸡胚所分离到的流感病毒,其抗原性与 原始标本有所不同,而通过马一达犬1肾细胞(MDCK) 作者单位;100700北京军区总院呼吸内科 通讯作者:陈杭薇.综述. 分离病毒的抗原性与原始标本相似,另外由于 MDcK细胞对“o”相毒株的敏感性比鸡胚高很多, 故MDCK细胞已成为流感病毒分离不可缺少的一 种宿主系统,现亦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MDCK分 离的病毒在很多国家尚未批准用于疫苗生产,因此 病毒分离现同时采用鸡胚及MDCK细胞两套系 统口]。但无论是以上哪种方法对标本中病毒采集、 运输及保存条件要求均较高,病毒样品如能在48h 分离,可在4℃保存,如果样品要存放较长时间必须 低温冻存(一70℃);且要求标本中的病毒含量高, 必须达到鸡胚或MDCK培养法所需要的病毒含量, 分离培养较为复杂、耗时且不稳定,也不能在普通实 验室进行,要确诊需要较长时间,故对流感早期诊断 及临床指导意义不大。 Shih等H3将一种新的实验室培养技术——离 心培养技术(shellvialculture,SVC)应用于流感病 毒的培养,其与传统培养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 点为在标本接种后进行长时间的低速离心,使标本 中含病毒的颗粒在外力作用下被压挤吸附于培养细 胞,从而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并提高了敏感性。在 国内倪安平等口]亦采用SVC技术快速诊断流感病 毒,结果显示该技术能在24h内获得流感病毒培养 结果,可以快速确诊流感患者。 郭元吉等[63建立了一种流感快速诊断方法,具 体为:采集标本经成片MDCK细胞扩增,使细胞表万方数据

慢病毒生产及使用操作手册

慢病毒生产及使用操作手册 一、实验流程 制备慢病毒穿梭质粒及其辅助包装原件载体质粒,三种质粒载体分别进行高纯度无毒素抽提,共转染293T细胞,转染后6 h 更换为完全培养基,培养48和72h后,分别收集富含慢病毒颗粒的细胞上清液,病毒上清液通过超离心浓缩病毒。以下容由汉恒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精心整理总结。 二、实验材料 (一)慢病毒载体、包装细胞和菌株 该病毒包装系统为三质粒系统,组成为pspax2, pMD2G, pHBLV TM系列质粒。 1、载体信息(见附录) 2、细胞株293T,慢病毒的包装细胞,为贴壁依赖型成上皮样细胞,生长培养基为DMEM(含10% FBS)。贴壁细胞经培养生长增殖形成单层细胞。 3、菌株大肠杆菌菌株DH5α。用于扩增慢病毒载体和辅助包装载体质粒。 三、包装细胞293T细胞的培养 (一)293T细胞的冻存 随着传代的次数增加,293T细胞会出现生长状态下降、突变等。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我们需要在开始就对细胞进行大量冻存,以保证实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细胞对数生长期进行冻存,增加细胞复苏成活率。 1、去掉上清液,加入PBS洗去残留的培养基; 2、加入0.25%的胰酶,消化1~2min后,镜下观察细胞变圆,细胞间间隙加大时,去除胰酶,加入新鲜培养基吹打混匀,移入离心管中。 3、细胞计数,将细胞全部晃下,加入3mL 37 ℃预热的10%DMEM,用10mL 移液管进行吹打,较大力吹打6~8 次即可,不留死角,之后,将所有细胞吸出,置于15mL 离心管中,取50ul 混匀后的细胞于1.5mL eppendorf 管中,加入450ul 10%DMEM,即为10 倍稀释,混匀,取10ul 细胞于计数板中计数。计数板上共4 大格,每大格16 小格。计数时,4 大格均计数,总数除以4(得每大格细胞数),再乘以10(10 倍稀释),即为实际n万/mL 细胞浓度。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摘要: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 RT-PCR,基因芯片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RV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死亡,表现为高度嗜神经性。脑组织感染RV后遭到破坏,使得狂犬病感染的病死率几乎 100%。 据WHO数据显示狂犬病在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狂犬病病例。尽管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预防,全世界每年仍有超过 5.5 万人死于该病,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1]。中国狂犬病疫情较严重,居世界第2位[2~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现回升的趋势[4]。检测狂犬病抗原抗体、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并建立高效、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下面主要针对RV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及主要的检测技术进行概述。 1、狂犬病病毒形态特征 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血清/基因 1 型,单股负链RNA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长160~240nm,一端钝圆,另一端平凹,整体呈子弹状[5]。病毒有双层脂质外膜,其外面镶嵌有1072-1900个8-10nm长的纤突(spike),为糖蛋白,每个糖蛋白呈同源三聚体形式,电镜还显示了糖蛋白具有“头”和“茎”结构。病毒双层脂质包膜的内侧主要是膜蛋白

实用指导(二):慢病毒感染贴壁细胞实验步骤

实用指导(二):慢病毒感染贴壁细胞实验步骤 和元生物|2016-03-1513:51 慢病毒慢病毒(Lentivirus)是一类改造自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病毒载体,基因组为RNA,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感染能力。慢病毒基因组进入细胞后,在细胞浆中反转录为DNA,形成DNA整合前复合体,进入细胞核后,DNA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后的DNA转录成mRNA,回到细胞浆中,表达目的蛋白;或产生小RNA。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表达或小RNA干扰作用持续且稳定,并随细胞基因组的分裂而分裂。 以24孔为例: 第一天:准备细胞将状态良好的目的细胞接种到24孔板中,细胞计数后,进行铺板,每孔加入500ul培养基。保证第二天感染病毒时融合效率达到30-40%。通常,24孔板内以 5-8*10^4cells/孔的密度铺板。 第二天:病毒感染,换液1计算病毒加药量 选择合适MOI值,进行病毒感染。 加药量计算方法:(细胞数×MOI值/病毒原液滴度)×10^3=病毒加药量(μl)。 2弃去部分培养基 将每组中加入的病毒及感染增强剂的体积去掉,保证加入病毒和感染增强剂后,每孔中仍保持500ul的液体量。 3加入慢病毒加药量计算方法

(细胞数×MOI值/病毒原液滴度)×10^3=病毒加药量(μl),培养基的总量必须充分覆盖住细胞。 4添加感染增强剂polybrene,保证终浓度为5ug/ml Polybrene是一种聚阳离子,可以中和电荷以促进假病毒外壳与细胞膜的作用。Polybrene 最佳浓度因不同细胞株而异并应根据经验而定(通常范围为2-10μg/ml)。过长时间暴露于Polybrene(>12小时)可对某些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5病毒感染8~12小时后,观察细胞状态。 如细胞状态差,尽快换新鲜培养基;如细胞状态良好,可以在24小时内换液,但不宜超过24小时。弃去培养基后每孔加入500μl新鲜的完全培养基。5%CO2培养箱培养。 第五天:观察荧光表达情况病毒感染细胞72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估计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的效率。若荧光弱,可到96h后观察。如果96h仍无荧光,即感染实验失败。

第五节 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第二章病毒 第五节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畜禽病毒性传染病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疫病,给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大。除少数如绵羊痘等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变作出诊断外,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的确诊,必须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诊断,以确定病毒的存在或检出特异性抗体。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和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一样,都需要在正确采集病料的基础上进行,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包涵体检查、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等。 一、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病毒病病料采集的原则、方法以及保存运送的方法与细菌病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方法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病毒材料的保存除可冷冻外,还可放在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保存,液体病料采集后可直接加入一定量的青、链霉素或其他抗生素以防细菌和霉菌的污染。 二、包涵体检查 有些病毒能在易感细胞中形成包涵体。将被检材料直接制成涂片、组织切片或冰冻切片,经特殊染色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这种方法对能形成包涵体的病毒性传染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但包涵体的形成有个过程,出现率也不是100%,所以,在包涵体检查时应注意。(能出现包涵体的重要畜禽病毒见表2-3) 表2-3 能产生包涵体的畜禽常见病毒 病毒名称感染范围包涵体类型及部位 痘病毒类 狂犬病病毒 伪狂犬病病毒 副流感病毒III型 马鼻肺炎病毒 鸡新城疫病毒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人、马、牛、羊、猪、鸡等 狼、马、牛、猪、人、猫、羊、 禽等 犬、猫、猪、牛、羊等 牛、马、人 马属动物 鸡 鸡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皮肤的棘层细胞中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神经原内及视网膜的神经节 层的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脑、脊椎旁神经节的神经原中 嗜酸性,胞浆及胞核内均有,见于支气管炎、肺泡 上皮细胞及肺的间隔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肺间 隔细胞、肝细胞、淋巴结的网状细胞等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支气管上皮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中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将采集的病料接种动物、禽胚或组织细胞,可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供接种或培养的病料应作除菌处理。除菌方法有滤器除菌、高速离心除菌和用抗生素处理三种。如用口蹄疫的水疱皮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时,将送检的水疱皮置平皿内,以灭菌的pH7.6磷酸盐缓冲液洗涤数次,并用灭菌滤纸吸干、称重,剪碎、研磨制成1∶5悬液,为防止细菌污染,每毫升加青霉素1000IU,链霉素1000μg,置2~4℃冰箱内4~6h,然后用8000~10000r/min速度离心沉淀30min,

网络安全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课程报告 (2016至2017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网络信息安全 专业名称: 行政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赵学民 报告时间:年月日

实验一:分组密码-DES实验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成绩: 1、实验目的 通过用DES算法对实际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来深刻了解DES的运行原理2、实验要求 编程实现DES密码。 3、实验原理 DES对64(bit)位的明文分组M进行操作,M经过一个初始置换IP置换成m0,将m0明文分成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m0=(L0,R0),各32位长。然后进行16 轮完全相同的运算,这些运算被称为函数f,在运算过程中数据与密匙结合。经过16轮后,左,右半部分合在一起经过一个末置换 DES算法框图 4、实验步骤 1、打开控制台,进入L001001013xp01_1虚拟环境。

2、使用默认用户名administrator,密码:123456登录到windows xp系统。 3.桌面找到Visual C++ 6.0双击打开 4.点击“文件”——“新建” 5.创建一个win32控制台工程,工程名称和位置自定。 6.左侧工作区,选择“FileView”选项卡。

7.右键工程文件名称,选择“添加文件到工程”。可到d:\tools\51elab1007B\des 中找到相关代码(G_des.c,test.cpp,des.h)。 8.根据原理编写程序,并编译运行(依次点击下图左起三个显性按钮进行编译、建立、运行)。 7、依次按要求输入qwqw、wq、回车、qw,对实验进行验证。 5、实验结果及总结

实验二:文件加解密实验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成绩: 1、实验目的 熟悉用对称加密的方法加密和解密,学会使用工具OpenSSL,熟悉利用RSA非对称密钥对文件进行加密与解密。 2、实验要求 使用工具OpenSSL,熟悉利用RSA非对称密钥对文件进行加密与解密。 3、实验原理 对称加密原理 对称加密算法是应用较早的加密算法,技术成熟。在对称加密算法中,数据发信方将明文(原始数据)和加密密钥一起经过特殊加密算法处理后,使其变成复杂的加密密文发送出去。收信方收到密文后,若想解读原文,则需要使用加密用过的密钥及相同算法的逆算法对密文进行解密,才能使其恢复成可读明文。在对称加密算法中,使用的密钥只有一个,发收信双方都使用这个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这就要求解密方事先必须知道加密密钥。 RSA非对称加解密算法原理。 RSA密码体制描述: (1).密钥的生成 选择p,q,p,q为两个大的互异素数,计算n=p*q, j(n)=(p-1)(q-1), 选择整数e使gcd(j(n),e)=1,(1

冰河木马实验报告13002724

网络安全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冰河木马 专业物联网工程 学号 13002724 姓名赵鹏 指导教师孟超 日期 2015-10-22

评 分分 细 评分项优秀良好中等差遵守机房规章制度 实验原理分析与设计 课题功能实现情况 设计验收与答辩 课程设计报告书 写 简 短 评 语 教师签名: 年月日评 分 等 级 备 注

一、实验目的 (1)构建一个安装冰河木马服务器端程序的环境,利用客服端对服务器进行入侵或攻击; (2)利用网络安全工具或设备对入侵与攻击进行检测 二、实验要求 键盘记录, 定时把邮件内容成功发送到某邮箱中, 关闭某些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开机自动隐藏运行, 开启2233端口取得CMD权限,实现对目标机器的文件操作, 开启3389端口,并替换系统目录下的sethc.exe为cmd.exe, 实现登录不要密码, 添加管理员等功能 三、实验过程 (1)攻击,入侵目标主机首先运行G_Client.exe,扫描主机。查找IP地址:在“起始域”编辑框中输入要查找的IP地址,例如欲搜索IP地址“10.100.122.1”至“10.100.122.255”网段的计算机,应将“起始域”设为“10.100.122.1”,将“起始地址”和“终止地址”分别设为“1”和“255”然后点“开始搜索”按钮,在右边列表框中显示检测到已经在网上的计算机的IP地址。选择可以入侵的主机。

(2)击键记录 选择目标主机后,点击命令控制台下击键记录,可以对目标主的键盘使用记录实现监控 (3)并定时把邮件内容成功发送到某邮箱中

(4)关闭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5)开机自动隐藏运行,

慢病毒感染细胞 操作手册

慢病毒感染细胞实验方法

一、实验概述 培养生长状态良好的目的细胞,根据慢病毒感染预实验结果设计各组实验条件,进行正式感染。若为荧光标记的慢病毒感染,参照预实验确定的感染时间点,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情况,荧光率达70-80%左右,细胞汇合度达80%左右,收集细胞进入下游实验。若为抗性基因(如Puromycin)标记的慢病毒感染,感染48 h-72h后,使用抗生素筛选48h,收集细胞汇合度70%-80%左右的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进行下游实验。 二、实验材料 1.主要试剂 试剂名称试剂来源cat.No. 胎牛血清Ausbian VS500T DMEM Corning 10-013-CVR 胰酶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T0458-50G Puromycin Clontech 631305 D-Hanks 上海吉凯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配制 2.主要仪器 仪器名称仪器来源cat.No. 荧光显微镜奥林帕斯IX71 CO2培养箱日本三洋SANYO MCO-175 倒置显微镜上海蔡康光学仪器有限公司XDS-100 离心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Fresco 21 生物安全柜上海振样创空气净化设备有限公司Bio 1200-Ⅱ-A2 三、实验步骤 1.准备目的细胞 (1)从液氮罐中取出细胞冻存管,迅速放入37℃水浴中,并不时摇动使其尽快解冻。(2)完全解冻后,1300 rpm,离心3 min,75%酒精擦拭冻存管消毒后,移至生物安全柜。 (3)吸去冻存液上清,加入1 mL新鲜的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将细胞悬液接种至含有3 mL完全培养基的6-cm dish 中,轻轻晃匀后置于37℃、5% CO2培养箱。(4)24 h后更换一次培养液继续培养,待细胞汇合度达80%左右传代培养,保持细胞良好的生长状态。

常用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比较

常用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比较 摘要目的通过对四种常用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确定适用于常规监测及疫情暴发时的检测方法。方法用四种方法对随机抽取的50份样品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胶体金法虽简单快速,但漏检率较高(20.00%);RT-PCR法灵敏快捷,准确度高(34.00%);细胞培养法费用适中,检出率较高(14.00%);鸡胚培养法检出率最低(2.00%)。结论胶体金法适合疫情现场检测,RT-PCR法适合实验室内快速检测,组织培养法适合常规监测,鸡胚培养法适合流感疫苗生产。 关键词组织培养;鸡胚培养;病毒分离;RT-PCR;流感病毒 现在实验室对流感病毒的检测手段有很多种,在本科室常用的方法有胶体金法、细胞培养法、鸡胚培养法、RT-PCR法四种。为实际工作中找到最适合的检测方法,更及时准确的提供检测结果,对实验室常用的四种流感病毒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检测样品2014年1~4月份本院对就诊的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未服用过抗病毒药物[1])采集的鼻咽拭子,随机抽取50份。流感病毒采样管由北京友康恒业科技有限公司购买。 1. 2 实验方法 1. 2. 1 胶体金法美国QUIDEL公司,QuickVue Influenza A+B Test,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 2. 2 细胞培养法MDCK细胞由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样品前处理:将采样管漩涡震荡10 s,反复挤压拭子头后弃去拭子,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制霉菌素,4℃静置2 h。细胞传代及病毒接种按照郭元吉等所著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实验技术》操作[2]。样品接种MDCK细胞培养出的第一代病毒培养液用1%豚鼠血红血球进行微量血凝实验(haemagglutination assay,HA),HA≥1:8的第一代病毒培养液用血凝抑制法(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进行流感病毒分型鉴定(鉴定试剂盒由国家流感中心提供)。HA<1:8的第一代病毒培养液再次接种MDCK细胞增毒,增毒后HA≥1:8的第二代病毒培养液用HI法进行流感病毒分型鉴定,HA<1:8的第二代病毒培养液用RT-PCR法进行流感病毒分型鉴定。第一代病毒培养液HA为阴性的再次接种MDCK细胞,盲传一代后仍为阴性的报告未检出流感病毒。 1. 2. 3 鸡胚培养法9~11日龄无特定病原菌(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鸡胚蛋由北京梅里亚维通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购买。双腔接种法按照郭元吉等所著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实验技术》操作[2]。样品前处理、增毒、盲传、

电子商务安全与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系统安全设置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本地安全策略的设置 2、掌握系统资源的共享及安全的设置技术 3、掌握管理安全设置的技术 [实验容] 1、本地安全策略 2、资源共享 3、管理安全设置 [实验步骤] 一、本地安全策略 “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如图1-1。 图1-1 本地安全设置图1-2 拒绝本地登录在“用户权利指派”中查看:哪些用户不可以在本地登录?哪些用户可以从网络访问计算机?哪些用户可以关闭计算机? 答:分别见图1-2,1-3和1-4。

图1-3从网络访问计算机图1-4 关闭系统 在“安全选项”中查看:如何使计算机在登录前必须按“CTRL+ALT+DEL”?未签名驱动程序的安装是如何设置的?如何禁止网络用户访问CD-ROM? 答:找到“交互式登录:不需要按CTRL+ALT+DEL”,双击打开,选择“已禁用(S)”后单击“确定”按钮。 找到“设备:未签名驱动程序的安装操作”,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允许安装但发出警告”,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找到“设备:只有本地登录的用户才能访问CD-ROM”,打开选择“已启用(E)”,点击“确定”按钮即可。 二、文件共享 如何设置共享文件,并通过网上邻居访问共享文件? 设置共享文件: 方法一:“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使用简单文件夹共享”。这样设置后,其他用户只能以Guest用户的身份访问你共享的文件或者是文件夹。 方法二:“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在“计算机管理”这个对话框中,依次点击“文件夹共享--共享”,然后在右键中选择“新建共享”即可。 选择你要共享的文件,右击选择“属性”,打开如图1-5显示的窗口。勾选“在网络上共享这个文件夹”即可在网络邻居访问这个文件。 图1-5 文件夹属性 三、管理安全设置 1、对“Internet选项”中的“安全”设置进行分析。为了保证浏览网页的方便,你认为哪些设置必需放开?而哪些设置又可能引起安全问题? 我认为对于网络的大部分设置应设为启用可方便浏览网页;对于ActiveX控间和插件的设置若设置为禁用可能会引起安全问题。 2、windows防火墙中的“例外”是什么意思?如何让某个应用程序不受防火墙限制?

最新整理慢病毒包装实验步骤讲解学习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慢病毒包装实验的要点: 1:良好的293FT细胞状态是转染成功的首要因素,细胞代数不宜超过30代; 2:细胞铺板需均匀,避免细胞成团,影响转染效率;尽量多的细胞转入质粒,产生的病毒就越多; 3:细胞换液和共转染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细胞漂浮。尽量少的细胞死亡,产生的病毒就越多; 实验前要准备的试剂、耗材和仪器; 试剂准备:10%灭活胎牛血清+90%DMEM配好的完全培养基,0.25%胰酶,PBS,TRL 转染试剂,包装质粒,目的质粒,无血清培养基。 耗材准备:10cm细胞培养皿,6孔细胞培养板,吸头规格1ml、200ul、10ul,10ml移液管,离心管规格15ml、5ml、1.5ml,0.22um PVDF滤膜和10ml无菌注射器,试管架。 仪器准备:倒置荧光显微镜,普通光学倒置显微镜,电动移液器,吸引器,移液枪,二级生物安全柜,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 第一天:上午(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前,293FT细胞复苏后至少让其传代两次以上,293FT 细胞能成倍的增长,确定细胞状态好); 实验前准备: 安全柜开紫外灯照30分钟; 把培养基和试剂放置常温; 消化细胞: 从37 5%的co2细胞培养箱拿出细胞状态良好的293FT细胞,吸出原培养基,加入PBS 1ml略洗之后吸出,加入1ml胰酶消化1-2min,轻轻拍打培养皿,再加入3ml新鲜培养基终止消化,将培养皿中的细胞转移至15ml离心管内离心1000r /5min,吸出上清液,加入10ml PBS吹打混匀后,离心1000r /5min, 吸出上清液。 细胞铺板: 在10cm细胞培养皿上标记细胞名称、细胞代数、时间和操作人,将计数好大约2.5×106个293FT细胞吸入15ml离心管,再加入完全培养基至10ml充分混匀,然后把混匀的293FT细胞移入10cm培养皿)。放置培养箱中培养48h。 插入铺板后图片 刚铺板后 铺板1天后 第三天:上午 细胞转染: 细胞铺板48h后,从培养箱取出293FT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密度达90%左右; 吸出原有培养基,沿皿壁缓慢加入8ml完全培养基,放置于培养箱中,待转染。 取出2个1.5ml的离心管,一份加入142ul的无血清培养基和58ulTRL转染试剂,吹打混匀。另一份加入包装质粒18ul、目的质粒10ul和无血清培养基总体积200ul充分混匀。 将2个离心管液体吹打混匀,室温静置20分钟 精品文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