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相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民俗四种学说:1、文化遗留物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集体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2、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及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的扩布性则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伸展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扩布性,也称传播性,它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变异性也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4、民俗的类型性: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5、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是民众生活中约定俗称的,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

服务性功能:(1)首先,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

(2)其次,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3)其三,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

1、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2、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3、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4、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里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如: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人们在节日里饮酒狂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这时全被打破。婚礼上的“闹房”,葬礼中的哭丧,都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宣泄。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物质生产民俗(名词解释)

1、定义: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现象。

2、特征:(1)地域性(2)季节性(3)功能性(4)科学性

3、分类: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

二、“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最有名。

三、职业行话:亦称“行业语”,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

四、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2、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五、集市

这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我国定时、定点的集市贸易,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民间服饰主要包括:1、衣着(衣、袍、裤、裙、帽、袜、鞋)

2、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夹、簪、钗、梳、耳环、耳坠、项圈、项链、胸针、腰佩、臂钏、手镯、戒指、脚铃)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缠足、文面、文身等)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各种佩刀、腰刀、弩弓、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扇、伞、以及孩子的背带、背兜等)。

二、服饰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

三、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四、中国民居建筑共同的民俗特点:

1、聚族而居

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行社

4、民房低于官府

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通常指有意识的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例如军队、企业。这里的“社会组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式稳定互动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行会、帮会、钱会、老会、十姊妹、秘密宗教和庙会组织。

二、五服九族

在宋代以前,贵族和官宦的血缘组织可以形成世家大族,而普通人的族常指“五服”和“九族”。

“五服”:即斩衰(cuī)、齐衰(zīcuī)、大功、小功、缌麻

用五种丧服作为差等标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后来,在民间,五服的范围即血缘组织的范围,“出五服”就不算一家人了。宋代以前,宗族祭祀以高祖为限,因而,“五服”指称同一高祖的血缘关系祭祀群体,通常若干个家户组成的一个家族,若是“五代同堂”,这就是一个大家庭了。

九族:上亲父,下亲子,并己为三,所谓“亲亲”;父上亲祖,子下亲孙,所谓“以三为五”;上加曾祖高祖,下加曾孙玄孙,所谓“以五为九”。

三、家族组织的七大民俗要素:丁口、族谱、祠堂、祖坟、祖产、家训族规、族房长

四、家族组织架构建立遵循的习俗惯制

1、分家:宗族在结构上的总趋势是,一方面不断分蘖,维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另一方面,宗族不断合组、发展成越来越庞大的组织。

2、立族 :立足通常需要设立族产(如祖墓、坟山、祭田、祠堂等),编修族谱(包括订立成文族规),成立宗族管理班子(族长,房长、庄正或理事等)。立族的方式通常不是直

接把各个家庭网罗在一起,而是按血缘序列用树状结构把各个家庭归属于一层层的“房”或“支”,由房或支构成族。

3、入族:关于入族的习俗主要涉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的程序。

4、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它们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教组织,此为“合谱”。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二、岁时节日的要素:1、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2、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三、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1、自然崇拜 2、灵魂崇拜

3、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四、岁时节日的发展:1、神话传说的嵌入

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4、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五、岁时节日的特点:普及性、群众性、全民性

六、岁时节日的活动: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七、传统的民俗特点: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二、诞生仪礼:可以看做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1、求子仪式:(1)向神灵求子: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民间虚造有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如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华夫人、子孙娘娘、张仙等,并为之立庙建祠。不育妇女,带香烛、纸蜡等,到神像前默祷以求得孕生子。

(2)由旁人送子。求子习俗中还有一类常见的形式是由亲友或特殊人物向盼望得子的家庭及妇女本人作出象征性“送子”的举动。

(3)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民间还有一类求子信仰活动,大致属于原始生殖崇拜的遗风。即在某种神圣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对某种生殖器象征物加以祭拜和进行女媾。

2、孕期习俗:(1)孕妇禁忌。比如饮食方面禁食一些动物的肉,认为吃公鸡会导致生下的孩子夜里啼哭,吃螃蟹会导致胎横难产等。

(2)孕期馈送。各地有许多颇有特色的催生习俗一般在产期将届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食物品。

(3)接生方式。产妇将要分娩的时候,常请来接生婆,这对于稳定产妇的情绪和婴儿顺利出生都有很大帮助

3、庆贺生子:(1)生命降生仪式:“洗三”

(2)进入人群仪式:“满月”

(3)预卜前程的仪式:“周岁”

二、成年仪礼

1、成年仪礼的考验方法、手段:

(1)环境的突然改变,十几岁的年轻人要被带往远离父母与亲人的陌生地方。

(2)置身于人为的艰苦生活当中,饮食、睡眠、说笑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3)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与耐力培养,如进行长距离行军等

(4)接受鞭打等肉体痛苦和施行损伤性手术,如割礼、文身、凿齿等

(5)制造恐怖场面,使年轻人受到惊吓

2、成年礼考验的意义:使那些将承担社会责任的年轻人得到身心磨练,从而具有迎接未来艰苦生活的能力,但从情绪感受的角度来看,年轻人在仪式中所遭受的痛苦越大,就越会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社会地位正发生急剧变化,同时加强他与现场周围人的连带感。此外,这些考验本身具有“死亡与再生”的象征意义,是社会使年轻人从依赖父母的状态中分离出来的仪式。

3、成熟的标志:改变发式和服装、佩戴特殊装饰品、文身与凿齿等身体变形,新命的名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也是表明年轻人身份发生变化的寻常标记。

三、婚姻仪礼

1、婚姻形态:(1)一般的婚姻形态

(2)特殊的婚姻形态:抢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典妻、不落夫家、表亲婚。

2、中国人的婚姻观:(1)老成持重的媒人观

(2)才子佳人的爱情观

(3)中国传统的弃妇观

(4)门当户对的观念

3、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

4、婚礼发生的变化:(1)由别人的事变成自己的事(2)封建迷信减少,没有了“六礼”的繁文缛节(3)开始借鉴西方的仪式,中西合璧(4)由简朴到华丽

5、婚礼发生变化的原因:

(1)社会的进步和变化:a、民众思想观念的改变 b、由愚昧到科学理性

c、突显个人,个性回归

d、物质发展水平的制约

(2)外来文化的影响——文明的交融、选择

6、中国丧葬习俗中的传统观念:

(1)宗法伦理的观念——体现在正统的儒家丧葬制度,特别是丧服制度中

(2)灵魂不死的观念(3)祭死祝生的观念(4)祥瑞辟邪的观念

(5)葬先荫后的观念(6)魂归故里的观念——体现在墓口朝向上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二、信仰对象:1、灵魂 2、自然神

3、图腾:图腾是原始信仰之一,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在统一图腾内禁止通婚,有一定的祭祀和禁忌。

4、祖先神

5、生育神

6、行业神

三、巫的种类:1、巫觋(xi二声):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巫觋特点被认为能通鬼神,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清神附体,另一种

是过阴。

2、祭司

3、术士

四、巫的职能:1、预测人的命运的好坏 2、主持祭祀活动 3、驱疫求吉巫术

4、主持人生礼仪

5、主持神判,处理纠纷。

五、信仰表现方式:1、预知 2、祭祀

3、巫术:巫术师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很第几的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民间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

六、民族信仰的基本特征:1、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

2、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

3、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

4、民间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

5、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一、《本草纲目》: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了作者的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本书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1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的集大成者。

二、《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为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南朝著名道教人物陶弘景补充修订了此书,将原有的365种药物扩充到730种,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

一、神话

1、定义: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它是当时人们在原始思维基础上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

2、分类:(1)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神话(2)自然起源神话

(3)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4)图腾神话(5)神和神性英雄神话

(6)文化起源神话

二、古代神话和其他故事体裁发生变化的五种形式

1、主人公性格基本定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故事数量不断增加,流传地域不断扩大。

2、故事主题或主人公性格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发生重大转变

3、故事的中心母题不变,在传承中各种成分不断变化

4、在传承中不断吸收其他故事的情节和母题。

5、故事流传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续新的内容,是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

第十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一、民间诗歌的功能:1、宣泄与补偿功能 2、教化、模塑与规范功能

3、最为直接的社会实用功能

4、特殊的认识功能

5、各类活态民间诗歌,在分别体现以上功能的同时,几乎都具有强弱不同的娱乐性功能。

二、古籍记载和歌节活动的分类

1、有庄严的祭仪,以群歌共舞的形式,祭祀分管生产的神灵,意在保生产丰收而娱神。

2、有庄严的祭仪与祀神活动,祭后,男女才共歌舞(或歌与舞分离),活动已趋歌化。

3、祭仪简化或无祭仪,只是以唱祭仪开个头,然后就是男女对唱情歌,或同欢共舞。

4、歌唱活动与祭礼礼仪、祭祀内容完全脱离,突出体现人为主体、“视唱歌为人生之切要”(刘锡蕃《岭表纪蛮》)的审美观念,反映人们日益广泛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5、新的歌节。

三、歌节的演化过程

1、以祓禊(fu xi 二声四声)、丰收、求子为主要目的,后来重在娱神,向神人共娱过渡。

2、突出的是男欢女爱的求偶需求

3、群众性娱乐活动和经济文化交流相结合,文化、经济功能日趋强化。

第十一章民间语言

一、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语套语。

二、常用型民间熟语:指在民众中普遍流传的日常生活习用语,它使用率高,流行面广,是民间语言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常用的部分,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流行语等。

三、特用型民间熟语:指专用于某种特定的群体或场合的较为定型的词语,包括行话、黑话、暗语、吉祥语、忌讳语、咒语、绕口令等。

第十二章民间艺术

一、四大名绣:湘绣、苏绣、蜀绣、粤绣

二、四大名锦: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

民俗学

民俗学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概要 民俗学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它源自英语的Folklore。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 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成“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学的认知与阐述,是当今国际学术研究极为重视的课题,也是日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方向。 民俗学纵览

民俗学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18 46年创于英国。英国在产业革命之后,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学者产生一种从科学上给予解释的要求。最初提出“民俗学”一词并倡议研究这门学问的是英国稽古学者W.J.汤姆斯。这个概念的早期含义是指民众的知识或学问。它的内容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由于民俗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由于近代许多民族、国家要求民族自我认识、争取民族独立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殖民地的需要,促使这门学科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遂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引人注目的学问。 民俗学研究范围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今天在有些国家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从社会基础(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风俗行为和有关的心理活动,尽管它们之间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如过去各种劳动的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和所附着的信仰,以及过去社会中的宗教庙会,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都是民俗现象。至于各地的年节风俗,如中国传统的新年、

《中国民俗》试题2及答案 -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中国民俗》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基本特征是集体性、传承性、_________和_________。 2.通常所说的我国四大传说是指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的传说、 ______和____________。 3.暗八仙是指韩湘子的笛子、蓝采和的花篮、、、、、、。 二、说出下面几幅图画所暗含的意思(每空2分,共10分) 123

45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概括说明历史上民间歌谣的主要社会作用。 2.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龙生九子”是哪九子,它们在民间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 4.服饰元素包含哪几个方面?以居住地民间服饰为例,分析这些服饰元素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和民俗信仰观念。(至少3例,须明确居住地)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众多营造热闹场面、渲染喜庆吉祥气氛,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是中国式婚礼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说出居住地或你熟悉的地方当代婚俗中的仪式的象征意义及缘由(须言之成理,不超过4个,每个5分)。 2.以身边的人、事、物为例,浅析民俗信仰在当代社会的表现方式。(20分,至少4例,须分析其价值)

答案: 一、填空题 1.变异性、服务性 2.《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3.汉钟离持扇,吕洞宾持剑,张果老持鱼鼓,曹国舅持玉版,铁拐李持葫芦,何仙姑持荷花 二、看图 1.龙凤呈祥 2.福寿双全 3.平(瓶)安如意 5.五福捧寿 三、简答 1.首先,人们可以从这些歌谣中,窥见诸暨的历史演变、风俗人情,不同时期的生产斗争、生活方式及人们对诸种事物的态度和情绪。其次,对现实生活有借鉴和教育意义。民间歌谣有的是人民群众心中情绪的抒发,有的则是某些事物、事件的看法与评价,有的又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希冀。直到今天,还有许多歌谣在流传着、演化着。一方面说明歌谣本身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说明它们还在现实生活中起着教育作用。再次,为今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养份。民间文艺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基础,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无不从民间文艺中直接或间接汲取养份,为自己所用,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18秋四川网院《中国民俗学》第一二次作业标准答案.doc

1. 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 尊亲敬祖 B. 原始信仰 C. 祛邪止恶 D .伦理观念 2. 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A. 避瘟 B. 吃粽子 C. 纪念屈原 D. 划龙舟 3. 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A. 行商 B. 集市 C. 坐商 D. 马帮 4. 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A. 幌子牌匾 B. 固定摊位 C. 营业时间 D. 专营商品 5. 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 聚族而居

B. 设有堂屋 C. 设有神龛 D. 设有照壁 6. 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A. 满月 B. 洗三 C. 抓周 D. 百碎 7.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A. 民俗学 B. 人类学 C. 民间文学 D. 社会学 8. 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德国 9. 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A. 神话传说 B. 民间戏剧 C. 民间歌谣 D. 民间文学 10. 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A. 占验习俗

B. 岁时习俗 C. 生产时序 D. 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 师承关系的系漕性 B. 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 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 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 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A. 类型性 B. 地域性 / C. 季节性 D. 功能性 E. 科学性 3.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A. 半穴居 B. 干栏式

民俗学 重点

绪论 我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是建立在什么理念基础上的?对Folklore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1、我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是建立在“富国强民”思想基础上的。严复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救亡图存的思想。20世纪初民俗学研究主要是为了挖掘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民众有价值的生活文化的经验,改造和建设国民性。顾颉刚从历史与民俗,江绍原从宗教与民俗的交叉研究,均致力于挖掘几千年来被埋没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为建设新文化,塑造新的国民性服务。 2、Folklore在英语中主要是指民众的知识和智慧。20世纪初我国民俗学界关于Folklore 的理解基本上是正确的。如江绍原曾将其翻译为谣俗学、民学、民俗学,将其理解为民众的一切传承性生活文化知识;周作人虽然没有对日本沿用的民俗学(Folklore)做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从其对柳田国男民俗学思想的认同来看,关注的也主要是国民生活知识和民族基层文化内容。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说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从民俗的生活层面而言的。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样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条件不同,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样态。如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放牧牛羊、住蒙古包、以狼为图腾等是其基本生活样态。(2)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体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的习惯,它体现在男婚女嫁、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3)民俗是活的生活样态。民俗不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而是活生生存在于当下的生活当中。 2、为什么说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 (1)所谓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是说民俗赋予了日常生活相应的规范或范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还体现为相应的文化观念。 (2)民俗作为文化模式体现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自身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文化;日本民族具有浓重的耻辱观念等等。 (3)不同民族文化模式不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民俗文化模式的冲突或融合。如满清政府强制汉人剃发,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满清政府为维护自身通知,又注重弘扬汉族孝文化。 第二章 1、中国十二生肖是如何在生产生活中应运而生的? (1)十二生肖作为是一种历法形式,是适应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表示法。十二地支是古代太阴历用来表示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的方式,后来与十天干结合使用,又产生了十二生肖的说法。 (2)十二地支用十二种动物表示,这十二种动物如猪狗牛马羊等一般是与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古代社会这些动物往往也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同时,不同动物代表不同时辰,也与人们对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的认识有关,因此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从上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它是在现实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中国民俗知识竞赛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docx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科目:民俗 第一部分明辨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俗又称,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① 2.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是人日,而初一至初六是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在内的“六畜”日。那么与正月初一相对应的动物是羊。()√② 3. 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祝福安康。()解析:压邪驱鬼×② 4.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① 5.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体全的牲畜叫“牺”,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牲”。()解析: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的的牲畜叫“牲”×② 6.父母之死的讳称有:见背、弃养、圆寂、孤露等。()解析:圆寂是佛道徒之死的讳称×② 7.拜礼中,空首是臣下拜君之礼。()解析:空首是国君回臣下之拜×① 8.戏剧脸谱中白色的脸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解析: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① 9.“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丈夫把头发束起来。解析:“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① 10.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② 11.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① 12.《百家姓》中没有“肖”这个姓。()√② 13.藏族的传统乐器是冬不拉。()解析:藏族的传统乐器是札木聂×① 14.三冥节指的是清明节、中元节和下元节。()√① 15.六畜一般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① 16.“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旧符”指的是画着门神的桃木板。()√①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中国民族民俗优秀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教学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课时:8个课时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民俗学教案

民俗学教案 【篇一: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 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 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 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 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 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 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 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 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 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 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 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 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 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民俗学专业分析

民俗学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民俗学专业是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均有较密切的关系。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社会科学,主要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的意义。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它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 2、培养目标 政治目标: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本学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素

质的人材,以高素质和高能力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专业学习要求:全面掌握民俗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具有田野调查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本学科基本知识的能力进行独立研究。 就业目标:第一,文化宣传部门、行政部门的国家公务员;第二,大专院校教学人员;第三,为旅游产业和旅游部门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研究方向 01区域民俗研究 02民俗文物研究 03文艺民俗学 4、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602文学理论 ④806民俗学(含民间文学) (注:各院校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考试科目不同,以上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 二、就业方向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3,事件的起因。4,事态的发展。5,产生的结果。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8,基思·托马斯:《巫术的兴衰》,芮传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此书教人如何分析民俗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9,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书教人从社会制度入手理解民俗和宗教现象。 10,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了解当代宗教人类学很好的入门书。 1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巴赫金使民俗学具有了思想的力量和历史的穿透力 12,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建议自己买一本) 不用解释了吧? 13,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建议借别人的来看) 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经典之一,对口头传播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民俗学来说,其作用更胜于《图腾与禁忌》之类。 14,《话说民间文化》,钟敬文,人民日报出版社,很薄的一小本,内容精要,值得研究者、爱好者一读。 15,《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中华书局。钟老的民俗学思想体系在这里有充分的展示与表述。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看图说话、简答、答述、论述) 一、民俗:(广义)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民众之间。风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化说、传统文化说。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 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变得复杂和丰满。 2 传承性和扩布性:(时空文化的延续体,主体是人。)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延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发展中承上启下。 A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有时是主动积极的C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Eg:母体保留。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他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体现在:A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像周边地域和民族的渗透。B对异地。异民族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指民俗一旦长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只要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 A在传承和扩步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B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C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4 类型性。 5 规范性和服务性。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①师承关系的系谱性。②技术传授的封锁性。③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五、服饰的五要素:质、形、饰、色、画。 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中国的人文观念: ①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②求吉心理。③表现民族的自我意思。④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六、我国居民的主要类型: ①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③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Eg:四合院。 四合院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①封闭观念的符号。②家长制的符号。③中国人的伦理符号。④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少数民族的精神也在住房中体现,如各民族重视中柱、火塘等。 七、居民建筑的民俗特点: ①聚族而居。②房屋样式大体相同。③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④民房低于官府。⑤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八、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①节俗形成的后发性、主动性。 ②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A自然崇拜B灵魂崇拜 ③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一、准备工作 ?二、调查方法 ?三、整理资料 一、准备工作 ?1、案头准备 ?2、选点 ?3、物质准备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2)田野作业选题 ?(3)形成假设 ?(4)撰写论证计划 ?(5)编制日程表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民族志档案资料 ?历代民族志、民俗志,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等 –地方文献书目 ?地方志、历代笔记等 ?《新疆图志》 –考虑调查方向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197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关文艺家协会陆续发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 ?首批启动的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时称“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规划共300卷(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各10卷)、450册,约5亿字。 1、案头准备 ?(2)田野作业选题 –尽可能完整地对他者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集中注意力,对他者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进行探讨 –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1、案头准备 ?(3)形成假设 –可进一步更改 1、案头准备 ?(4)撰写论证计划 –选题题目 –内容 –价值

–研究基础 1、案头准备 ?(5)编制日程表 –出发时间、集结地点、旅行方式、进入方式 –食宿安排 –调查分工 –地方联系人与工作步骤 –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对象与地点 –阶段性离开的时间和标志 2、选点 ?在原调查地开辟新点 ?回访选点 ?通过阅读文献选点 ?通过实地考察选点 ?根据对象要求选点 ?根据课题随意选点 3、物质准备 ?经费、票证、 ?资料(地图、计划、日程表、相关文献资料等) ?书写工具(红蓝笔等) ?技术设备(拍摄、录音、录像) ?食宿用品 ?礼品 ?通讯设备 ?办公设备 3、物质准备 ?红头文件 ?盖章介绍信 ?联系人 ?见面礼 ?办一件对方认为重要的事 ?跟领导打招呼 ?秘密认同 ?恢复旧关系 ?勿犯旧错误 二、调查方法 ?1、与地方信息提供者合作 ?2、参与观察 ?3、现场访谈 ?4、绘图与照相 ?5、转写技术(括号) ?6、答谢原则 –不当审讯者、支配者、监视者和旁观者三、整理资料

中国民俗知识竞赛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科目:民俗 第一部分明辨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① 2.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是人日,而初一至初六是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在内的“六畜”日。那么与正月初一相对应的动物是羊。()√② 3.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祝福安康。()解析:压邪驱鬼×② 4.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① 5.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体全的牲畜叫“牺”,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牲”。()解析: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的的牲畜叫“牲”×② 6.父母之死的讳称有:见背、弃养、圆寂、孤露等。()解析:圆寂是佛道徒之死的讳称×② 7.拜礼中,空首是臣下拜君之礼。()解析:空首是国君回臣下之拜×① 8.戏剧脸谱中白色的脸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解析: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① 9.“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丈夫把头发束起来。解析:“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① 10.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② 11.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① 12.《百家姓》中没有“肖”这个姓。()√② 13.藏族的传统乐器是冬不拉。()解析:藏族的传统乐器是札木聂×① 14.三冥节指的是清明节、中元节和下元节。()√① 15.六畜一般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①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学《日刊》,独立发行。《歌谣周刊》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出现了“民俗学”这个专业名词。 2、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族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它本来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记录血亲延续系统的文字,多流行于仕宦之家。 3、安德鲁朗: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苏格兰著名作家和人类学家,曾就读于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后当选为默顿学院特别研究员。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诗歌、历史、传记、小说,到童话和神话故事。还翻译过《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出版过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苏格兰史》和《英国文学史》。其中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广的是他的《世界经典童话全集》以及其他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比,安德鲁·朗选编的童话更全,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他汇集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神话和经典童话故事。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民俗一种生活方式? 要点:(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必要举例说明。 民俗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要数春节了,春节怎么过?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江南有厢房式的——一进去,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 中国历代学者积累了不少民俗资料,提出了某些见解。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的《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珍贵资料。东汉时期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如应劭的《风俗通义》。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如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更多。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著作,却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学的。1928年初,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影响颇大。30年代初,杭州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这方面的学术工作。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和著作,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绍原的《发须爪》,黄现璠的《吸烟风俗传播考》、《我国坐俗古今之变》以及黄石、闻一多等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论文。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北的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由于毛泽东提倡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并指出民间固有文化的优点和对它学习的重要,因而在西北并扩及到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搜集和运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潮,给“五四”以来这方面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新中国的民俗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俗学活动得到了新的、比较全面的发展。民间文艺的收集、研究工作进一步展开。中国民俗学会于1983年5月在北京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继建立起民俗学团体。有些地区的博物馆建立了民俗学部或开办了民俗学资料展览会。中国民俗学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回顾 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被引入中国,肇始于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征集活动。10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从此揭开了中国民俗学的序幕。此后,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本办的《歌谣周刊》,在其创刊词中更明确提出了民俗学的学术目的:“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虽然还没有学者注意及此,只靠几个有志未逮的人是做不出什么来的,但是也不以不各尽一分的力;至少去供给多少材料或引起一点兴味。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歌谣》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11月。)历来为精英们所不屑一顾的民间俚俗歌谣,如今竟然刊登在堂堂国家最高学府的报纸上,并进入了学生的课堂,这在当时被看作是石破天惊的事情。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年代末,除北方的北京大学外,广州的中山大学又成为民俗学发展的另一个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并创办《民俗周刊》,出版了一批民俗学调查与研究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山大

民俗学理论

一、民俗学是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1、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学是一门以 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从根本上来说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基本关系的学问。 2、民俗作为专业学科术语,是由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床创用的。民俗一词在中国很早 就出现,但作为学科专业名词是在1922年12月7号北京大学《歌谣》《发刊词》中。 二、日本民俗学之父及他的两种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之父? 1、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2、方言周圈论: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 成为“文化周圈论”(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像圆形波纹一样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 3、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功能 1、基本特征:集体性、继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基本全世界都有 洪水的传说,具有某些共同点)、规范性和服务性。 2、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调节功能。 四、神话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民间)故事是什么? 1、神话: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产物。一般来说,神话发生在从原 始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早期。在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发展充分而完美。但是从柏拉图开始,神话就因其幻想和非理性因素受到攻击和排斥。(神话是谜语,神话本身就具有“谜”的性质,同“谜”有着不解之缘;神话是解释神人关系) 2、民间故事:广义的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 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指除了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体的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这也是我们今日民间故事中的研究对象。 3、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 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此说法尚不能科学的区分传说与故事。 对民间传说定义的思考:我们认为民间传说应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五、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四大民间史诗? 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史诗:中国四大英雄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汉族《华抱山》 六、传说核是什么?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成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七、什么是万物有灵?图腾崇拜? 万物有灵:英国学者泰勒认为原始人相信灵魂可存在于物体之中,故称万物有灵,即一切事物皆有灵。 图腾崇拜:图腾是原始信仰之一,他原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是“他的亲族”的意思。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血缘关系。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在同一图腾内禁止通婚,有一定的祭祀与禁忌。 八、人生礼仪是什么?通过仪式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