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城防洪规划文本

南京城防洪规划文本

南京城防洪规划文本
南京城防洪规划文本

南京城市防洪规划文本

(2013~2030)

南京市水利局

2015年1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第二章防洪情势 (3)

第三章规划目标与总体布局 (5)

第四章防洪工程规划 (8)

第一节流域性防洪工程 (8)

第二节主城防洪工程 (9)

第三节东山副城防洪工程 (9)

第四节仙林副城防洪工程 (10)

第五节江北副城防洪工程 (10)

第六节其他防洪规划意见 (11)

第五章排涝工程规划 (13)

第一节主城排涝工程 (13)

第二节东山副城排涝工程 (13)

第三节仙林副城排涝工程 (14)

第四节江北副城排涝工程 (14)

第五节其他排涝规划意见 (15)

第六章非工程和管理措施规划 (17)

第七章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19)

第八章附则 (20)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城市防洪减灾体系,保障南京城市防洪除涝安全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城市防洪建设的方针政策和部署,编制《南京城市防洪规划》。

第2条规划作用

《南京城市防洪规划》提出了南京中心城区防洪减灾的规划目标、工程布局和措施要求以及新城、新市镇、重要基础设施等规划意见,是本市城市防洪建设和防洪管理的基本依据。规划范围内涉水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理念,综合考虑洪水防御、内涝防治、市政建设和环境改善等需求,合理确定城市防洪标准,优化防洪工程布局,科学安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统筹推进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城市防洪减灾体系,为南京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第4 条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12年。

规划水平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第5 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

4、《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水规计〔2011〕649号);

5、《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国函〔2012〕220号);

6、《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2001年修订)》(水规计〔2004〕313号文);

7、《滁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2004年修订)》(水规计〔2006〕560号文);

8、《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发改地区〔2013〕814号);

9、《江苏省防洪规划》(苏政复〔2011〕21号);

10、《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第6条规划范围

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域城镇等级体系相对应。

中心城区: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三座副城组成,规划面积834km2;防洪规划考虑水系地形连续闭合需求,在城市规划基础上适当外延,规划范围总面积974km2。

新城(9座):龙潭、汤山、禄口、板桥、滨江、桥林、龙袍、永阳、淳溪。

新市镇(34座):竹镇、马集、冶山、程桥、葛塘、金牛湖、横梁、马鞍;汤泉、永宁、星甸、石桥、乌江;江心洲、八卦洲、麒麟;谷里、横溪、湖熟、淳化、秣陵;柘塘、和凤、石湫、洪蓝、白马、东屏、晶桥;漆桥、阳江、砖墙、固城、东坝、桠溪;其中,麒麟新市镇纳入麒麟科技创新园。

重要基础设施和园区:禄口国际机场、马鞍国际机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麒麟科技创新园。

第二章防洪情势

第7条自然条件

南京地处长江、秦淮河、滁河及水阳江下游,是典型的“洪水走廊”;市域范围内丘陵岗地、平原圩区交错分布,城市建成区及重要基础设施等大都滨江临河,地势平坦,一般低于江河洪水位。本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年际及年内变化大,汛期容易出现突发性、灾害性的暴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使得南京城市常面临洪涝灾害频发的情势,决定了城市防洪排涝任务的艰巨性。南京也是全国31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

第8条历史洪涝灾害

长江洪水和本地暴雨是南京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其中,本地暴雨遭遇长江洪水易产生较大洪涝灾害。据统计,南京历史上平均每8年发生一次洪灾。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洪水,下关最高潮位10.22m(吴淞高程,下同),南京沿江两岸受灾严重;1991年秦淮河和滁河流域发生较大洪水,并与长江洪水遭遇,秦淮河东山站水位10.74m,滁河晓桥站水位12.63m、六合站10.47m,均为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值,秦淮河和滁河下游地区受灾严重。此外,秦淮河1969年、滁河2008年也发生大洪水,由于未与长江洪水遭遇,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中上游区域。

第9条现状防洪排涝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在流域性河道防洪治理的基础上,南京市逐步开展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尤其是1991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城市防洪和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工程管理和洪涝调度管理,防洪减灾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初步适应了城市发展要求。

流域防洪:长江河势总体相对稳定,堤防基本达到“长流规”标准;秦淮河干流段基本达到50年一遇,下游城区段堤防达到50~100年一遇挡洪标准;滁河干流段基本达到10~20年一遇,六合城区堤段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挡洪标准。

城市防洪:主城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江宁、浦口城区约50年一遇,六合城区、仙林地区、溧水城区、高淳城区及南京化学工业园达20~50

年一遇。

城市排涝:主城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10~20年一遇;江宁城区基本达到10年一遇;浦口、六合城区及仙林地区约5~10年一遇。主城、东山、仙林、江北副城排涝模数分别达3.16 m3/s?km2、3.06m3/s.km2、2.25m3/s?km2、1.32m3/s?km2。第10条薄弱环节与存在问题

1、流域性防洪工程尚未全部实施。长江局部岸段河势不稳,部分堤防仍需进一步加固提升;秦淮河、滁河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不足问题仍较突出,干支流堤防加固及河道拓浚等工程未实施到位。

2、现有城市防洪工程布局不尽合理,与发展需求差距较大。现有城市防洪工程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且以堤防为主,城市建成区及规划范围已显著扩大,新扩大区域的防洪工程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完善工程布局,建立健全与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工程体系。

3、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按国家现行规范,南京主城和副城防洪标准应分别达到200年、100一遇,城区排涝要达到20年一遇,远高于现有标准。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生洪涝灾害将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为保证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建立高标准的防洪减灾体系。

4、防洪排涝设施功能单一,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现有设施单纯以“防、挡、排”为主,缺乏综合效益,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堤防、闸泵仍存在着渗漏、失稳等安全隐患。

5、防洪非工程及管理措施相对薄弱。防洪排涝“条块分割、多龙管水”,管理效率较低;管理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化现代化程度不高;依法管理缺乏强有力措施;工程分级建设与管理、资金投入、防洪影响补偿等尚未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洪水风险管理尚未起步。

第三章规划目标与总体布局

第11条规划目标

在进一步完善长江、秦淮河、滁河流域防洪体系及城市防洪布局的基础上,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优化防洪排涝调度管理,构建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障可靠、生态景观良好、运行调度高效”的现代化城市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

2020年近期目标:实施长江、秦淮河、滁河等流域性河道骨干工程,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薄弱及关键环节工程建设,并配套完善非工程及管理措施,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防洪减灾体系。

2030 年远期目标:进一步完善骨干工程及节点工程建设,系统开展支流河道治理,全面提升和巩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完善非工程及管理措施。全面形成高标准现代化城市防洪减灾体系。

第12条规划标准

1、防洪标准

主城:200年一遇,山洪防治标准50年一遇。

副城:100年一遇,山洪防治标准20年一遇。

新城:50~100年一遇,山洪防治标准20年一遇。

新市镇:20~50年一遇,山洪防治标准10年一遇。

重要基础设施和园区:100年一遇,山洪防治标准2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排涝河道及泵站:20年一遇,特别重要地区(CBD、机场、大型变电站、立交桥、隧道等)50年一遇或以上。

排水管网:建成区1~3年一遇,新建地区、重要地区3~5年一遇,特别重要地区10年一遇或以上。

3、流域性河道防洪标准

长江:达到整体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标准,即“长流规”标准,对应下关站防洪设计水位10.60m,考虑台风影响为11.10m。

秦淮河:流域整体50年一遇,主城区200年一遇,东山副城100 年一遇;

秦淮东河实施后,东山站100、200年一遇洪水位分别为11.35m,11.60m。

滁河:流域整体20年一遇,江北副城100年一遇;八百河撇洪道实施后,六合站50、100年一遇洪水位分别为10.50m、10.80m。

4、堤防标准

堤防级别:中心城区内长江、秦淮河、秦淮新河、规划秦淮东河、滁河及马汊河堤防级别为1级,支流河道堤防级别为2级,其它河道堤防级别按规范规定确定。

堤顶超高:长江堤防堤顶超高不小于2.0m,秦淮河、秦淮新河、滁河干流及马汊河堤防堤顶超高不小于1.5m,其它河道堤防按照规范要求计算选取。

第13条总体布局

按照构建城市防洪减灾体系的总要求,根据南京自然地理条件及水系洪涝特征,统筹协调流域与城市、防洪与排涝、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之间关系,进行城市防洪排涝总体布局。

1、流域防洪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长江:按流域规划要求,整治南京河段新济洲和八卦洲汊道,系统加固已实施的护岸工程,保持现有河势的稳定;结合沿江开发和城市建设,对江堤进行分类改造和加固,进一步提升防洪能力。

秦淮河:通过新开秦淮东河、干流河道疏浚、秦淮新河扩卡清淤等措施,在解决流域规划50年一遇洪水出路的基础上,控制干流100~200年一遇水位不至大幅度抬高,提升南京主城和东山副城防洪能力。

滁河:按流域规划要求,实施马汊河、岳子河、划子口河分洪道扩挖拓浚以及八百河撇洪道工程,并进行城区段干流河道清淤、堤防加固,提高江北副城六合城区防洪标准。

2、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布局

在流域防洪体系基础上,以长江、秦淮河、滁河等骨干河道为界,将中心城区划分为10个防洪圈分区设防;防洪圈内部,根据地形进一步划分为18个排涝分区分片治涝。

长江以南6个防洪圈10个排涝分区。主城以秦淮河为界划分为老城、新城2个防洪圈,以此为基础划分为城北、城南、河西、宁南4个排涝分区;东山副

城以秦淮河为界划分为东山、秣陵2个防洪圈,以此为基础划分东山、科学园、百家湖、九龙湖4个排涝分区;仙林副城以九乡河为界划分为仙林东部、仙林西部2个防洪圈,以此为基础划分为仙林西部、仙林东部2个排涝分区。

长江以北4个防洪圈8个排涝分区。江北副城以滁河、马汊河、朱家山河为界,划分为雄州、龙池、桥北、江浦4个防洪圈。以此为基础划分为团结圩、城东圩、九袱州、桥北、大厂、滁北、灵岩、龙池8个排涝分区。

各防洪圈四周以堤防为基础、水闸等建筑物为节点等构建防洪工程体系,保障防洪圈内部的安全。通江支流九乡河、七乡河、城南河、七里河、高旺河及惠民河等河口建闸站控制,以减少长江洪水倒灌压力。

各排涝区按高、低水分开原则确定自排区和机排区。自排区河道要综合考虑山洪防治、城区排水及下游防洪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和综合治理;机排区要按“蓄、滞、排”综合治理思路,科学布局排涝水系及泵站,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同时,要控制适当水面率、改进提升排水技术。

3、非工程和管理措施

通过非工程和管理措施,充分发挥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整体效益,提升城市防洪决策水平和整体防洪能力。主要包括:完善防洪排涝指挥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城市防洪排涝预案体系,完善城市洪水风险和应急对策方案,健全防洪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和措施,建立健全防洪规划管理和社会管理措施。

充分利用武定门闸、天生桥闸、红山窑枢纽等骨干江河枢纽工程,通过“蓄、引、提、调”等方式,调度区域水资源,促进水系连通和水体循环,提高河流生态修复能力,改善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

第四章防洪工程规划

第一节流域性防洪工程

第14条长江

1、新济洲河段整治工程,建设新生洲头导流坝,封堵新生洲与新济州之间中汊,对新生洲右汊进口断面进行护岸护底控制,加固新济州右缘下段、七坝段以及西江横埂段原护岸工程,控制和稳定新济州河段河势。

2、八卦洲汊道整治工程,通过洲头鱼嘴延长工程、左汊疏浚工程及拓卡工程,稳定并适当增加左汊分流比。

3、现有护岸系统加固工程,保持现有河势的稳定。

4、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在现有江堤防洪能力提升基础上,重点对企业段、老城段堤防结合城市改造和沿江开发进行防洪能力提升,详见各防洪圈。第15条秦淮河

1、秦淮东河工程,通过新开河道打通分水岭,拓浚连通现有运粮河、中心河及九乡河、七乡河,形成流域东部地区入江的新分洪通道。河道主线长约33km,分洪规模约300 m3/s,配套建设九乡河、七乡河河口枢纽及便民河西河口闸,新建青龙山水库,扩建现有安基山水库。

2、河道疏浚工程,对秦淮河干流及秦淮新河按规划要求进行河底疏浚,改善河道行洪能力。

3、跨河阻水建筑物改造改建工程,武定门闸按流量600m3/s进行扩孔改造,对其他跨河阻水桥梁等建筑物进行改造改建。

4、干流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对七桥瓮至河定桥等薄弱段堤防进行加固改造提升,详见各防洪圈。

第16条滁河

1、分洪道扩建工程,马汊河分洪道按设计流量1220m3/s扩挖切岭段6.5km 河道,并拆建冶南铁路桥;岳子河分洪道按照设计流量200m3/s拓浚;划子口河分洪道按设计流量300m3/s拓浚。

2、八百河-新禹河分洪工程,新建八西口分洪闸,按分洪200m3/s拓浚西阳河、新禹河,改建新禹河闸站。

3、干流河道疏浚工程,疏浚滁河八百河口到划子口河段,改善行洪能力。

4、干流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对六合城区及化工园区薄弱段堤防进行加固改造提升,详见各防洪圈。

5、陈庄枢纽工程,按流域规划要求,在马汊河入江口实施枢纽控制工程,主要功能为防洪、灌溉和航运,由节制闸、泵站及船闸组成。

第二节主城防洪工程

第17条老城防洪圈

防洪圈由长江堤防、秦淮河右岸、运粮河右岸堤防等围合,内有金川河、东、西十里长沟等支流河道,总面积165.0km2,堤防总长60.5km。规划改造提升长江堤防10.1km;疏浚治理支流河道19.8km,改造提升堤防12.4km,加固堤防13.8km,防渗处理2.5km;惠民河口建设闸站控制。

第18条新城防洪圈

防洪圈由长江堤防、秦淮河左岸、秦淮新河右岸堤防等围合,内有南河、响水河等支流河道,总面积113.0km2,堤防总长75.6km。规划改造提升长江堤防10.7km,防渗处理6.4km;加固秦淮河堤防8.2km,改造提升秦淮新河堤防16.8km,防渗处理7.6km;疏浚治理支流河道9.8km,改造提升堤防16.4km,加固1.5km,防渗处理2.0km;响水河上游建设闸撇洪,下游改为内河,河口建闸站控制。

第三节东山副城防洪工程

第19条东山防洪圈

防洪圈由秦淮河右岸、运粮河左岸、方山河右岸堤防等围合,内有外港河、翻身河等支流河道,总面积59.4km2,堤防总长29.7km。规划改造提升秦淮河堤防2.4km,加固10.7km,防渗处理5.0km;疏浚治理支流河道9.2km,加固堤防12.6km,防渗处理2.0km。

第20条秣陵防洪圈

防洪圈由秦淮河左岸、秦淮新河左岸、阳山河左岸及云台山河左岸堤防等围合,内有牛首山河、康后沟等支流河道,总面积69.1km2,堤防总长33.2km。规划改造提升秦淮河堤防3.3km,加固6.7km,防渗处理2.0km;疏浚治理支流河

道7.2km,加固堤防19.0km,防渗处理4.0km。

第四节仙林副城防洪工程

第21条仙林西部防洪圈

防洪圈由长江堤防、九乡河左岸、规划秦淮东河左岸堤防等围合,内有兴武大沟、滨江河和灵山北沟、羊山沟等撇洪沟,总面积94.1km2,堤防总长30.1km。规划改造提升长江堤防10.9km,防渗处理5.4km;九乡河结合秦淮东河工程退堤拓浚,加固左岸堤防13.0km,防渗处理2.0km,河口建闸站;疏浚支流河道7.4km,加固5.6km;防渗处理1.0km。

第22条仙林东部防洪圈

防洪圈由长江堤防、九乡河左岸、七乡河堤防、规划秦淮东河左岸堤防等围合,内有西湖河、环山河等撇洪沟,总面积70.5km2,堤防总长39.8km。规划改造提升长江堤防6.8km,防渗处理5.2km;结合秦淮东河工程加固拓浚七乡河,加固七乡河两岸、九乡河右岸堤防33.0km,防渗处理5.0km;七乡河河口建闸站。

第五节江北副城防洪工程

第23条江浦防洪圈

防洪圈由长江堤防、高旺河左岸、朱家山河右岸堤防等围合,内有城南河、七里河、雨山河等支流,总面积128.3km2,堤防总长50.7km。规划改造提升长江堤防12.0km,防渗处理8.3km;疏浚治理支流河道21.3km,改造提升堤防8.0km,加固20.2km,整治撇洪沟18.8km;高旺河、城南河口、七里河河口建闸站控制;在城南河西支上游新建一座小(1)型水库,扩建享堂、象山水库。

第24条桥北防洪圈

防洪圈由长江堤防、朱家山河左岸、马汊河右岸堤防等围合,内有石头河等支流,总面积102.8km2,堤防总长34.6km。规划改造提升长江堤防7.3km;疏浚治理支流河道13.0km,改造提升堤防12.1km,加固3.9km,防渗处理3.5km。第25条龙池防洪圈

防洪圈由滁河右岸、马汊河左岸、妯娌河左岸及刘林河右岸堤防等围合,内

有四柳河、槽坊河等支流,总面积72.5km2,堤防总长32.0km。规划改造提升滁河堤防16.0km;疏浚治理支流河道10.7km,加固堤防12.8km。

第26条雄州防洪圈

防洪圈由滁河左岸、黄木桥河左岸及骁营河右岸堤防等围合,内有招兵河、八百河、新篁河等支流,总面积99.3km2,堤防总长73.6km。规划改造提升滁河堤防3.5km,加固17.1km,防渗处理3.0km;实施八百河撇洪道工程,拓浚西阳河、新禹河,加固八百河、西阳河、新禹河堤防18.2km,防渗处理4.0km,新建八西口闸,改建新禹河闸。疏浚治理其它支流河道27.0km,加固堤防34.8km,防渗处理5.0km。

第六节其他防洪规划意见

第27条重要基础设施及园区

1、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飞行区场地已垫高至100年一遇洪水位之上,其他区域以横溪河、溧水河、三干河、老徒盖河、团结河等河道堤防构建防洪圈,加固堤防总长度17.6km。

2、南京马鞍国际机场:飞行区场地已垫高至100年一遇防洪水位之上,区域基本实现了防洪自保,规划理顺周边水系,保证山丘区排洪顺畅。

3、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按规划要求以长江、滁河、岳子河、划子口河、四柳河等堤防分别构建长芦防洪圈和玉带防洪圈,加固堤防总长度60.3km。

4、麒麟科技创新园:通过河道疏浚和堤防加固保证防洪安全,结合秦淮东河工程对运粮河及其支流进行拓浚整治。

第28条新城

1、龙潭新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有条件可提高至100年一遇。以长江、便民河、三江河等堤防构建防洪圈,加固堤防总长度70km,疏浚河道长23.0km。

2、汤山新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通过河道疏浚和堤防加固保证防洪安全,治理汤山河的那个河道5.0km、加固堤防长10.0km。

3、禄口新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以云台山河、横溪河、胜利河、溧水河等堤防构建防洪圈,加固堤防总长度37.9km,疏浚治理河道长7.2km。

4、板桥新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有条件可提高至100年一遇,以长江、

秦淮新河、板桥河、江宁河等堤防构建防洪圈,加固堤防总长度44.2km,疏浚治理河道长3.5km。

5、滨江新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有条件可提高至100年一遇。以长江、铜井河、牧龙河、江宁河等堤防构建防洪圈,加固堤防总长度26.1km,治理沿山撇洪沟。

6、桥林新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有条件可提高至100年一遇。以长江、高旺河、石碛河、周营河等堤防构建防洪圈,加固堤防总长度38.1km,疏浚治理河道10.8km,石碛河河口建闸控制。

7、龙袍新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有条件可提高至100年一遇。以长江、滁河、划子口河等堤防构建防洪圈,加固堤防总长度37.8km。

8、永阳新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通过河道疏浚和堤防加固保证防洪安全,治理中山河、南门河等河道23.6km、加固堤防5.7km,移址重建中山闸。

9、淳溪新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以固城湖、官溪河、石臼湖等堤防构建防洪圈,加固堤防总长49.2km,整治西山河7.5km,拆建永红闸、红砂咀闸。第29条新市镇

1、新市镇大多位于滁河、秦淮河、石臼湖、固城湖及通江支流中上游,可通过理顺山洪水系、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保证防洪安全,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其中临近骨干河流的新市镇,有条件可提高至50年一遇,山洪防治标准10年一遇。

2、江心洲、八卦洲新市镇邻近主城,防洪要求高,洲堤防洪设计水位与长江干堤一致,堤顶高程须低于两岸长江干堤。

第五章排涝工程规划

第一节主城排涝工程

第30条老城防洪圈—城北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97.0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68.7km2,机排区面积28.3km2。规划疏浚南十里长沟、紫金山沟等5条河道;整治老虎山沟、大庙沟。保留金川河、金川门等12座泵站,扩建新联合、南站泵站,新建北十里长沟2号、惠民河泵站。

第31条老城防洪圈—城南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68.0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38.1km2,机排区面积29.9km2。规划疏浚孝陵卫东沟等7条河道;整治青年河、玉带河等内河;保留二坝、友谊等9座泵站,改扩建四方新村等4座泵站。

第32条新城防洪圈-河西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55.0 km2,地势低平,均为机排区。规划整治市站河等4条内河,新开寿代河、头关河等9条南部排涝河道,保留大陡门等11座泵站,扩建市站、向阳等6座泵站。

第33条新城防洪圈-宁南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58.0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29.7km2,机排区面积28.3km2。规划将响水河上游建闸撇洪,下游调整为内河;整治铁心桥粮库沟,废除翁家营沟等河道,新开天龙河等4条河道。保留集合村等6座泵站,扩建工农等12座泵站,新建暗河、丁坝2座泵站。

第二节东山副城排涝工程

第34条东山防洪圈—东山老城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42.4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12.6km2,机排区面积29.8km2。规划疏浚北大堰、四道堰撇洪沟;整治中心河、东沟;保留中前等6座泵站,扩建二号泵站,结合规划秦淮东河,新建孙家头等3座泵站。

第35条东山防洪圈—科学园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17.0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4.1km2,机排区面积12.9km2。

规划整治疏浚4号沟,保留玉带圩等3座泵站。

第36条秣陵防洪圈—百家湖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30.9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15.3km2,机排区面积15.6km2。规划疏浚水阁沟、长新河、高湖撇水沟、康后沟;保留前河等4座泵站,扩建小西圩等4座泵站。

第37条秣陵防洪圈—九龙湖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38.2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16.0 km2,机排区面积22.2 km2。规划疏浚清水南沟、长青沟;整治三横沟、四横沟、一纵沟;保留姚家等5座泵站,扩建坝水庙等3座泵站。

第三节仙林副城排涝工程

第38条仙林西部防洪圈—仙林西部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94.1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83.8 km2,机排区面积10.3km2。规划疏浚羊山沟等8条河道;整治赵家圩沟、文澜沟2条河道;保留1#、2#等6座泵站,扩建粮库、南象山2座泵站。

第39条仙林东部防洪圈—仙林东部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70.5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62.4km2,机排区面积8.1km2。规划疏浚西湖河等6条河道;新增西袁河等11条河道;整治护厂河、便民河。扩建老便民河泵站、西花泵站。

第四节江北副城排涝工程

第40条江浦防洪圈—团结圩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67.9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30.8km2,机排区面积37.1km2。规划疏浚光明河;整治芝麻河等6条内河,新开王家场河长3.2km。扩建解放等6座泵站,新建朱家店、五里2座泵站。

第41条江浦防洪圈—城东圩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24.6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11.1km2,机排区面积13.5km2。规划整治极乐河、珠北河、胡桥河、护城河;疏浚丰字河等5条内河;保留联合

等4座泵站,扩建闸口、四方沟2座泵站,新建黄狼、新闸口2座泵站。

第42条桥北防洪圈—九袱洲排涝区

规划区面积35.8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12.2km2,机排区面积23.6km2。规划疏浚佛手湖溢洪河、丁家山河等河道,新建猪市河撇洪沟0.2km;整治柳西河等4条河道;新开胜利河等6条内河;保留东门、小柳等7座泵站,扩建新建西庄、石佛农场等6座泵站。

第43条桥北防洪圈—桥北排涝区

规划区面积62.8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34.3km2;机排区面积为28.5km2。规划疏浚钟材厂泄洪沟、七一河;整治朝阳河等5条河道;新开石桥河长2.5km。保留下坝等3座泵站,扩建复兴等4座泵站,新建铁路西泵站。

第44条桥北防洪圈—大厂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40.0km2,山圩混合,自排区面积31.3km2,机排区面积8.7km2。整治葛塘河、七一河;整治疏浚1号沟等7条河道。保留姜桥一泵站,规划扩建一号沟、新桥北泵站,新姜桥河建泵站。

第45条龙池防洪圈—龙池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42.8km2,地势低平,属机排区。规划整治内河,保留3座泵站、扩建刘坝沟、小张圩等14座泵站,新建七号、八号泵站。

第46条雄州防洪圈—滁北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19.7km2,地势低平,属机排区。规划整治赵云河、新河、农场河、峨眉河;保留半边河、汪家巷2座泵站,扩建八圣、大云等12座泵站。

第47条雄州防洪圈—灵岩排涝区

排涝区面积21. 2km2,地势低平,属机排区。规划整治峨嵋河、陈吕河,扩建高余、八百河等5座泵站,新建陈吕、骁营等3座泵站。

第五节其他排涝规划意见

第48条新城、新市镇、重要基础设施及园区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汤山新城等处于山圩混合区的,应注意合理划分自排区和机排区,机排区应多保留水域发挥蓄涝作用。南京化工园、龙袍新城等处于圩区的,全为机排区,应保持较高水面率,与排涝泵站配套发挥治涝作用。新市镇规划范围较小,应妥善处理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区的排涝关系,系统治理。

第49条城市治涝意见

1、树立洪涝系统治理的理念。统筹洪、涝关系,充分考虑大范围排涝对流域防洪的影响,立足排涝区综合治理,合理确定排涝总体规模;妥善处理城市开发与水域保护的关系,合理确定城市内部水面率,严格控制水域占用,落实占补平衡,充分发挥水域在治涝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树立综合治涝的理念。采取“蓄、滞、渗、用、排”等综合治理措施,改变“重排轻蓄、重点轻面”的做法。城市道路、停车场、广场等硬化地表宜使用透水性铺装材料,增加雨水下渗;建筑物屋顶、小区等宜配套蓄水收集利用系统,增加雨水调蓄;街头绿地、公园绿地等宜推行“下凹式”绿地,增加应急雨水调蓄功能;雨水管渠、排涝河道应推广应用生态治理技术增加雨水调蓄下渗功能。

第六章非工程措施和管理规划

第50条防洪排涝预案

1、修订完善《南京市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南京市防汛预案》、《南京市防御台风应急预案》。

2、编制《南京市市级重点河道洪水调度方案》。

3、编制立交桥、地下空间、机场、火车站等重要设施的防汛预案。

4、修订和完善南京市水库、重点塘坝防汛抢险应急预案;主要闸站调度运行规程。

第51条超标准洪水防御对策

长江:依靠流域防洪体系进行调度,更多的发挥流域蓄滞洪区的作用。南京城区应全力做好防守抢险准备,确保中心城区江堤安全,同时做好江中洲岛、沿江低洼圩区等的减灾撤退预案,

秦淮河:依靠流域防洪调度,充分利用上游水库和赤山湖拦蓄作用,确保南京中心城区防洪安全;根据需要控制武定门闸下泄量,极端情况下,服从省、市防指的调度,在中上游采取必要的破圩滞洪措施。

滁河:依靠流域防洪调度,充分发挥上游水库的调洪作用,适时启用流域蓄滞洪区,控制三汊湾闸泄量,启用八百河-新禹河分洪通道,确保江北副城防洪安全。极端情况下,服从国家、省、市防指的调度,在中上游采取必要的破圩滞洪措施。

第52条防灾、减灾

健全防洪预报系统,开展洪水风险评估研究,编制洪水风险图,逐步建立和推行洪水保险制度,通过各种措施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53条管理体制与机构

推进涉水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城乡界限,实现防洪排涝统一管理,形成“水务一体,全面覆盖”的水管理格局。加强机构改革,划分事权、明确责任,充实管理人才队伍。

第54条管理基础设施

完善水文信息监测设施,结合水文站网规划,增设重要水库及河流的雨量、

水位、流量监测点;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安全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增设重点水库、闸站和堤防安全监控系统;根据发展需要对防汛指挥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第55条工程及河湖水域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管理法规,明确省、市、区管理职责和权限,规范管理行为。加强与规划、国土部门对接,进一步推进工程及河湖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的确权划界工作,作为工程及河湖管理行为和相关行政许可的依据。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加强工程及河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投入,确保其安全良性运行、充分发挥效益。

第56条防洪规划管理

1、南京城市防洪规划经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系,是本市城市防洪建设和防洪管理的基本依据。

2、推行水工程规划同意书制度,本市域范围内的水工程建设项目,应服从本规划要求。

3、本规划确定的工程用地范围应在蓝线等相关规划中进一步落实,划定为规划保留区。

4、重大基础设施不能依靠防洪工程满足其防洪标准的、或提高现有工程防洪标准代价过大时,可通过垫高、围挡等措施实现防洪自保,同时不应增加周边防洪压力。

5、推行建设项目水域占用补偿机制,维持城市适当洪涝滞蓄水面率。

6、防洪圈内的建设项目,应根据其防洪特性要求及区域洪水风险分布,合理进行选址和规划竖向高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章城市概况 第一节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市区和近郊区的土地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特性(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河流、湖泊、洼地分布和演变概况。 社会经济现状市发展沿革,人口、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总产值和利税,该城市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近期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规划。 第二节洪涝灾害 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等灾害的情况。 主要洪、涝灾害年份的雨情、水情、灾情(淹没范围、水深、淹没历时)、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损失和人员伤亡等情况。 第二章城市防洪、治涝工程现状和问题 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 城市防洪现状、治涝能力和标准。 目前防洪、治涝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措施,非工程防洪措施)。 第三章地形和地质 第一节地形 地形资料情况。 市区(包括近郊区)地形特点和主要江、河、湖、洼等的分布。 主要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地址的地形特点。

第二节地质 工程地质勘探、试验资料情况。 区域地质、地震基本烈度。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地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地区和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补排条件等)。 第四章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第一节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暴雨、洪水资料情况。 暴雨、洪水特性。 洪、涝灾害的类型、特点和成因。 历史上特大和大洪水特性。 代表站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洪水位、洪峰流量、不同时段洪水量、洪水流量过程线),控制断面设计洪水。 设计洪水水面线分析计算。 人类活动对洪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二节设计高潮位分析计算 潮水位观测和资料情况,潮汐特性。历史上发生的风暴潮的成因主要特性。设计高潮位的分析计算。 第三节治涝水位分析计算 暴雨、沥涝观测资料情况。 历史上发生的大涝的特性。 设计暴雨的分析计算(点暴雨、面暴雨、雨型等)。 设计涝水的分析计算(雨量径流量关系、最大流量、不同时段水量,流量过程线)。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防洪土建工程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述 1.1 工程概况 ××县城市防洪土建工程位于××市下辖的××县城区附近,主要建筑物分布于××河两岸。本次招标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 a、堤防加高加固6.15km,新建大堤3条共8.9km; b、新建涵闸3处、新建交通闸2处; c、整修撇洪渠2条共4.0km; d、新建电排站3处。 1.2 水文气象条件 1.2.1 水文资料 工程所在区洪枯季节明显,主汛期为5月至8月;枯水时段为10月至3月;××河多年平均水位为28.2m(85黄海高程)。 1.2.2 气象资料 工程地处中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所在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225.9mm,雨水主要集中在4月~8月,以5月、6月、7月最多,12月、1月最小多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低气温-12. 6℃,极端最高气温40.0℃;无霜期337天,××湖区盛行季风,6~9月为夏季风,1~4月为冬季风,历年最大风速18.3m/s(风向NNE),历年平载匀风速2.8m/s。 1.3 地形地质条件 项目主要分布在××河周边,属河湖相冲湖积平原地貌,区内地势平坦开

阔,河网渠系纵横交错,地面高程一般为25m~29m。仅有百鼎山至马鞍山一带有少量丘陵。 项目区基岩出露甚少,主要为土层。从上到下一般分四层,第一层人工填土,厚度0.5~2.3m,以粉质粘土为主,结构松散,可塑状;第二层粉质粘土,厚度1.2m~2.3m,含少量粉砂质及云母片,可塑状;第三层淤泥质粘性土,厚度 1.2m~7.85m,含少量腐植质物,软塑状;第四层网纹状粉质粘性土,厚度大于15m,含较多的铁锰质结核及高岭土,较紧密,硬塑状态。 1.4 主要材料及供应条件 本工程可供选择的土料场有3处,分别为护城三坡堤外洲土料场、××山土料场、××土料场。工程所需块石从石伏山石料场开采,××公路伴山而过,运输方便,汽车运输6km。砂卵石从××县××河采购,船运输80 km到县城,再用自卸汽车平均运3km至工地。工程所需的水泥、钢筋(材)、木材、油料等均可从当地相应的物资部门购买。本合同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基本情况见下表 天然建筑材料基本情况表 建材类别料场名称无用层体积(万m3)有用层储量(万m3)料场性质 土料××土料场15 120 深黄色网纹状粘土、粉质粘土××山土料场10 100 粘土、粉质粘土 ××土料场8 90 粘土、粉质粘土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文本

2001~2015年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文本 (2001~2015) 规划文本

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 屋经管局 目录 第一章导言 (2) 第二章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总则 (5)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目标 (6) 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 (8) 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9) 第六章实施规划措施 (19) 第七章附则 (20)

第一章导言 地质灾害现状 北京地区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断裂构造发育,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 上千年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并存 在着泥石流、滑坡、崩塌(滑塌)、矿山地面塌陷、 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北京地区有9个区县32乡镇受地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多数地区存在潜在危害,局部地区的地质灾 害已经给当地的生命财产、交通和水利设施、旅游设 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北京地区的突发性地质灾 害(泥石流、矿山地面塌陷、滑坡、崩(滑)塌), 影响面积为5600平方公里,涉及7个区县、54个乡 镇、200个村庄、6000余户、20000多人、4条国道、 2条高(快)速路,3条铁路以及众多电力和水利设 施。 1、泥石流 泥石流是北京山区最严重、最具破坏性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形成原因复杂、暴发突然、危害性极大。 北京山区泥石流以延庆县东部、怀柔区中部、密云县北部、门头沟区清水河流域及房山区大石河流域 最为集中。 北京地区的泥石流受主干断裂控制,其分布与雨量高值区相吻合,多发育在山体高大、坡陡谷深的坚 硬岩石区或软硬相间岩石区,该区末级和二级沟谷或 沟谷上游狭谷密布。 泥石流活动强度与洪水活动周期相一致,多发生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实施回顾与评价 (初稿)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课题组 2 0 0 0 年 10月

目录 第一部分概述 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1) 二、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的主要结论 (2) 第二部分回顾与评价 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4) 二、人口与城市化 (8) 三、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9) 四、产业空间布局 (14) 五、交通设施 (16) 六、市政设施 (18) 七、城市生态环境 (22) 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6) 九、城市公共设施 (29) 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34) 第三部分问题分析 一、规划不足部分 (36) 二、相关影响因素 (39) 第四部分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建议 一、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调整建议 (43) 二、关于总体规划方法论方面的调整建议 (51)

第一部分概述 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是1990年编制,1992年编制完成,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之际,正好迎来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三年面貌大变”和新三年的城市建设,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难以预料得到的。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由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需要不断的滚动调整、完善、提高,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一定时间、或者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时,都要定期或在需要时进行回顾与反思(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检讨),如新加坡在“规划法令1985”中明确规定,“总体规划图每五年必须至少检讨一次”;深圳市也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至少每隔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讨;广州市也正在计划以年报的形式,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其共同的目的就要使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地适应和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京开展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回顾与评价,了解城市动态发展的状况,分析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距离,还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确定对现行总体规划调整的重点 2.为今后五—十年政府决策城市建设重点提供依据

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规划方案(最新)

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规划方案 一、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 X市城市防洪工程系指X市中心城市的X、X、xx三个区的防洪工程,其中X区座落于X河与X交汇处的平原滩地,X区座落于X 河中下游X与X河汇合口处x区位于X河中游右岸的河漫滩上。三区的城区位置为:东起X右岸,西至x山脚下,东西长22公里,南北为山地,平均宽3.2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28°38′~128°55′,北纬47°42′~47°45′,城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地面高程在223米~265米之间。 X由北向南流经市区东侧,市区以上集水面积10270平方公里。X河自西向东纵贯市区,于X区东北角汇入X,流域面积2472平方公里。X自南向北流经X区汇入X河,流域面积667平方公里。X 市中心城区洪水主要来源于上述三条河流,此外,南北山坡洪水对城区也构成较大威胁。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X市中心城区是X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也是铁路、公路交通枢纽。现有人口29.7万人(X、X、xx三区)。主要产业有木材加工、机械、建材、制药等。城区地处X山区腹地,被X、X河、X和南北山地所包围,是X省的暴雨洪水高值区和山洪易发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得我市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建国50多年来,我市先后有12年发生了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山洪则是年年发生,给

我市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惨重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我市因洪涝灾害共造成112万人次受灾,死亡91人,直接经济损失约40亿元。 三区现有堤防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大部分为10~20年一遇,只有局部达到50年一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中等城市50~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而且部分城区处于无堤保护状态。坡水只有局部得到治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嫩江松花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方案》(X发[]31号)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保障我市防洪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完善和加固X市城市防洪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堤防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堤防工程现状 三区现有堤防长25.48公里。 2、存在问题 现有堤防主要存在以下5方面问题: (1)防洪标准低。只有X河左堤和X河右堤二道坝以下段共计8公里堤段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其余17.48公理堤防均未达标。 (2)堤防不连续,部分城区处于无堤保护状态。在xx区和X 区之间存在8公里长无堤段。X市工业园区和xx木材小区以及正在建设的X市循环经济园区处于无堤保护状态。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无锡市防洪规划

前言 无锡是全国防洪重点城市之一,也是新时期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市,根据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GB50201-94)以及无锡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水利部在办规计[1998]91号文和批复同意的《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大纲》中明确要求:无锡市中心城区为特别重要城市,其防洪标准应达到200年一遇;另外,由于人口集中、经济发展加快和治污措施滞后,无锡城区河道水质恶化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为进一步提高无锡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及通过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达到改善水环境的目的,特编制《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无锡市区(即中心城区),包括北塘、崇安、南长、郊区、马山、新区等六区,以及原

锡山市靠近市区的部分地区。2001年锡山市撤市设区部分不在本次规划范围之内。

第一章城市概况 第一条无锡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其中无锡市市区(即中心城区)面积517平方公里。目前有建成区面积97.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两侧。市区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东北部为堆积平原区,东北部地势低平,地面高程大多在3~5米(吴淞高程系,下同)。境内河网密布,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北侧有锡澄运河、白屈港、北兴塘河与长江相通,南侧有梁溪河、骂蠡港等与太湖连接,东有九里河、伯渎港流入望虞河。 第二条无锡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受海洋季风影响,春夏之交多“梅雨”,夏末初秋有台风。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7.7℃,极端最低气温-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112.3mm,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5天,年最大降雨量为1630.7mm(1991年),年最小降雨量为552.9mm (1978年),5~9月份的汛期雨量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60%以上,汛期最大降雨量为1216.1mm(1991年)。 无锡市1952~1999年48年的平均梅雨日约27天,平均梅雨量246.1mm,最大梅雨日56天(1954年,梅雨量410mm),最大梅雨量792.2mm(1991年,梅雨日55天)。 无锡南门水位站1923~1999年的多年平均水位为3.06米,1954年最高水位4.73米(7月28日),1991年最高水位达4.88米(7月2日),为该站历史最高水位;最低水位为1.92米(1934年8月26日)。无锡南门警戒水位为3.59米。自八十年代以来,无锡南门超过4米的水位几乎每1~2年就出现一次。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水利防洪规划

水利防洪规划 1 防洪规划的定义 防洪规划是指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水灾害而制定的总体安排。根据流域或河段的自然特性、流域或综合规划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安排,研究提出规划的目标、原则、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部署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内容。规划类型一般有流域防洪规划、河段防洪规划和区域防洪规划。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域或河段的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防洪规划。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防洪规划中必须首先充分认识河流的洪水演进特性,包括河湖对洪水的自然调蓄作用,天然河道宣泄洪水的能力以及大洪水漫溢泛滥的情况。它是一种战略性计划,对河道治理及防洪设施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2 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根据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历史洪水灾害,规划范围内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以及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考虑需要与可能,研究防治毁灭性灾害的应急措施。防洪规划必须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防洪经济效益是防洪规划的主要目标,此外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3 规划原则 防洪规划的指定应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遵循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方案研究中,还要充分考虑防洪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处理好蓄与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注意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3.1局部与整体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防洪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全局出发,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洪水。为了保全大局和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有时要做局部牺牲。重点保护对象一般指:洪水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毁灭性灾害的地区,如重要城市、工矿企业、交通干线、文物古迹或大面积农田等。 3.2近期与远期洪水灾害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历次洪水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别。要根据各地区或部门对防洪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财力,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一般地区防御常遇洪水灾害的要求。 3.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一般耗资很大,并需占用大片土地;非工程措施可用较少投资,减轻洪灾损失,是防洪灾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规划中要研究二者的结合,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安排和建设。 3.4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人均、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偏低的流域,河流的开发与治理要考虑综合利用,兴利与除害统筹兼顾,把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山丘区一般以蓄为主,修建山谷水库、水土保持工程,拦蓄洪水,消减水沙洪峰;平原区一般以泄为主,并辅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如“松花江防洪规划”具体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作用,近期以整顿、挖潜为主,争取少花钱多办事。②兴建控制性水库与堤防工程相结合,水库工程应结合兴利考虑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要求。③防洪标准选定及防洪治理措施上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突出体现城市与主要河段防洪的重要性。又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城市防洪规划”遵循的原则如下:“为提高该区的综合抗洪能力,解除安邦河两岸的洪水威胁,确保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防洪重点,上、下游兼顾的原则,选择经济指标优越,技术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占地少,动迁少,工程坚固,防洪效果好的目的。”

防洪防汛专项方案

防台防汛专项方案 一、防台防汛的目的及安全目标 1.编制目的 为了切实做好我项目防台防汛防风减灾工作,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落实各项安全防措施,并在遭受大风、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袭击时,能及时、高效、有序地开展防风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确保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特制定本方案。 2.安全目标 杜绝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杜绝一般及以上火灾事故;杜绝一般及以上道路交通责任事故;杜绝一般及以上特种设备责任事故;确保达到集团公司安全标准工地和市文明工地标准,争创省文明工地。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设计图纸及现场的实际情况、《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三、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名称:地铁 5号线一期工程车站(含区间)设备安装及装修工程I标。 各车站简介 创新路站滨江区,位于创景路和创新路(溪望路)交叉口,沿创景路南北向布置,车站主体跨创新路(溪望路),创新路站为地下双层岛式车站,采用12.6m岛式站台。车站包含4个出入口和一

个消防疏散口,车站建筑面积为5034.7m2。 绿汀站位于规划水乡北路与绿汀路交叉口,沿水乡北路布置,绿汀站为杭临线、3号线、5号线三线换乘车站,为地下三层双岛叠岛式车站。主体位于规划的水乡北路、绿汀路交叉口,沿水乡北路东西向设站。车站地下一层为三线共用站厅层,地下二层为5号线站台层,地下三层为杭临线、3号线站台层。车站总建筑面积54322m2。 中央公园站位于家东路西侧、红卫北路北侧地块。中央公园站为5号线与机场快线换乘站,车站为地下三层岛式站。主体位于中央公园,5号线位于中央公园西北角,由公园西侧接入北侧出。地下一层为两线共用站厅层,地下二层为5号线站台层及机场快线设备层,地下三层为机场快线站台层。车站总建筑面积34024m2。 仓前站位于海曙路与良睦路交叉路口,跨良睦路沿海曙路东西向设置。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车站包含4个出入口及一个消防疏散口。 杭师大站位于余杭区。车站北侧为杭师大校区,西区已经建成,东区待建。车站南侧地块规划为商务用地。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标准车站。其中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车站包含4个出入口及一个消防疏散口。 常二路站位于新建海曙路与常二路交叉路口,沿海曙路横跨常二路布置。车站设置出入段线,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总长329.4m,标准段宽21.3m,共设6个出入口,2个安全出入口和3组低风亭。车站总建筑面积为18889.58m2。 五常站布置在拟建道路海曙路与创意路“T”型交叉口以东,沿海曙路东西向布置,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车站总长214.5m,标准段宽21.3m,站台有效长度为120m,总建筑面积为13295.54m 2。共设3个出入口,一个安全出入口和2组低风亭。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参考模板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3条发展重要条件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专题研究报告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报告 (送审稿)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8月

目录 一、公众参与的工作组织 (1) (一)工作原则 (1) (二)工作阶段 (1) 1、前期阶段 (1) 2、纲要阶段 (2) 3、成果阶段 (2) 二、公众参与的基本概况 (2) (一)前期阶段 (2) 1、工作方案 (2) 2、意见梳理 (3) 3、采纳情况 (4) (二)纲要阶段 (5) 1、社区宣传 (5) 2、问卷调查 (6) 3、社区访谈 (6) 4、采纳情况 (8) (三)成果阶段 (8) 1、工作组织 (8) 2、问卷设计 (9) 3、参与对象 (9) (四)区县部门意见 (10) 1、基本概况 (10) 2、分析采纳 (11) 三、成果草案公众意见梳理和采纳情况 (11) (一)总体评价和认识 (11) (二)公众意见和规划采纳情况 (15)

1、关于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 (16) 2、关于市域城镇发展布局 (17) 3、关于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 (19) 4、关于产业发展与布局 (20) 5、关于城乡交通规划 (21) 6、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3) 7、关于市政和综合防灾规划 (28) 8、关于公共设施规划 (29) 9、关于绿地与环境景观规划 (30) 10、关于住房规划 (32) 11、关于规划实施政策 (32)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期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纲要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果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况市概第一章城况然概第一节自 (一)城市的地理位置及在流域中所处的地位。(二)城市性质(三)城市规模城市现状(建成区)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1.总体规划期限内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2.城市现状(建成区)用地范围;3.城市规划区用地范围4.防洪规划的范围5.(四)气象和水文特性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1.气压、风向、湿度、蒸发量等。2.(五)地形地貌地质概况地形地貌特点、所属水系及主要河流、湖泊、洼地等的分布;1.主要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筑地址的地形特点; 2.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情况(地层主要地理力学指标);3.4.地区和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筑物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补排水条件等)。地震基本烈度、断层分布走向等。5.第二节 一、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灾害情况(一)主要洪、涝灾害年份的雨情、水情重现期(二)灾情洪、涝淹没范围、水深、历时;1.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2.二、防洪排涝工程现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一)现状防洪、排涝能力和标准;(二)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现状建设情况(包括历年来投资情况);(三)目前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造成原因。第二章 规划依据和原则第一节. 一、规划依据(一)上级指示和批文;(二)城市总体规划;(三)流域防洪规划(或防风暴潮规划);(四)国家和省市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定。二、规划原则(一)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二)与流域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兼顾市政建设及有关部门的要求。(三)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四)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地考虑综合利用。(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投资效益。(六)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七)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八)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相结合。规划要为防洪工程计划立项、市政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九)城乡结合。城市防洪排涝,要配合农田水利,修建小水库、塘坝、谷坊等工程达到防洪灌溉两受益。(十)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城市防洪规划第二节一、规划年限:年)。年、远期2010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或从防洪规划编制年起,近期二、防洪标准根据我省各市实际与资金投入情况,按城市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别,按不同保护对象因地制宜地选用防洪标准。城市防洪表一)一( 分等指标

南京市六合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体规划说明书 项目名称:南京市六合区总体规划(2014—2033) 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组员: B 宋倩雯 B 张亚萍 B 吴金慧 指导老师:翟青 2015年6月25日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现状概况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城镇性质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战略 第三章城镇规模 一、人口规模 二、用地规模

第四章城区用地布局 一、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五章产业空间指引(发展指引) 一、经济发展概况 二、产业结构现状特征 三、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 四、空间布局 第六章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一、对外交通现状 二、道路交通规划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一、绿化建设现状 二、规划期限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指导思想 五、规划原则 六、规划建设任务 七、规划目标 八、规划布局 九、规划内容 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一、六合区规划编制情况 二、上位规划相关要求 三、片区层面规划 四、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附录:任务分工

第一章基本概况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现状概况1 1、地理位置 西与浦口区相连,南与栖霞区隔江相望,东邻仪征市,西、北与安徽来安县、天长市接六合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南京市北郊,地处江淮分水岭,南滨长江水道,壤,具有“承南接北、引南联东”的区位优势。区内水域面积大,资源丰富,长江在南侧通过,滁河在中间穿越,气候条件适宜,四季分明,生物种群丰富,矿藏品种较多。是国家东部地区现代工业基地,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与浦口区共同构成南京江北新区。古老文明的六合,2000多年前就见诸史端,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民风淳朴。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六合区地处北纬32°11′~32°27′,东经118°34′~119°03’。六合区西、北部接安徽省来安县和天长市,东临江苏省仪征市,南靠长江,流经苏皖两省的滁河横穿境中入江,滨江带滁,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拥有4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属长江下游“金三角”经济区。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六合区为丘陵、岗地、河谷平原和沿江洲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综合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高低差100多米。北部丘陵岗地区位于平山一线以北,从冶山向西,经马集、大圣至芝麻岭大部分地区。中南部河谷平原岗地区雄州城区向西直至新集、程桥等乡 1数据来源于六合区百度文库

曲靖市防洪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滇东中心城市,环境优美的珠江源园林生态城市”城市性质。中心城区做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为完善中心城区的防洪体系,提高中心城区防洪能力,为适应曲靖市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各项社会事业的顺利进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特制订《曲靖市中心城区防洪规划》。 第二条 《曲靖市中心城区防洪规划》是曲靖市中心城区防洪治涝、河道治理等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通过本规划将完善中心城区的防洪体系,提高中心城区防洪能力,使城市防洪体系有效保护城市的基础上,充分与治涝、水景建设、公园绿地等有机结合,适应曲靖市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06); (4)《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水规计[1998]215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9)《曲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编) (10)《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1)《水利产业政策》; 主要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标准》(GB 50201-94); (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3)《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 (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5)《水利水电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 (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