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PSW2118_数据中心网络VXLAN技术介绍_ISSUE1.51

HPSW2118_数据中心网络VXLAN技术介绍_ISSUE1.51

HPSW2118_数据中心网络VXLAN技术介绍_ISSUE1.51
HPSW2118_数据中心网络VXLAN技术介绍_ISSUE1.51

●虚拟机规模受网络规格限制

?在大二层网络环境下,数据报文是通过查询MAC地址表进行二层转发,而MAC地

址表的容量限制了虚拟机的数量。

●网络隔离能力限制

?当前主流的网络隔离技术是VLAN或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在大规模的虚拟化网络中部署存在如下限制:由于IEEE 802.1Q中定义的VLAN Tag域只有12

比特,仅能表示4096个VLAN,无法满足大二层网络中标识大量用户群的需求。

?传统二层网络中的VLAN/VPN无法满足网络动态调整的需求。

●虚拟机迁移范围受网络架构限制

?虚拟机启动后,可能由于服务器资源等问题(如CPU过高,内存不够等),需要将虚拟机迁移到新的服务器上。为了保证虚拟机迁移过程中业务不中断,则需要保证虚拟机的IP地址、MAC地址等参数保持不变,这就要求业务网络是一个二层

网络,且要求网络本身具备多路径的冗余备份和可靠性。

●针对大二层网络,VXLAN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针对虚拟机规模受网络规格限制

?VXLAN将虚拟机发出的数据包封装在UDP中,并使用物理网络的IP/MAC地址作为外层头进行封装,对网络只表现为封装后的参数。因此,极大降低了大二层网络

对MAC地址规格的需求。

●针对网络隔离能力限制

?VXLAN引入了类似VLAN ID的用户标识,称为VXLAN网络标识VNI(VXLAN Network ID),由24比特组成,支持多达16M((2^24-1)/1024^2)的VXLAN段,从而满足了大量的用户标识。

●针对虚拟机迁移范围受网络架构限制

?通过VXLAN构建大二层网络,保证了在虚拟迁移时虚拟机的IP地址、MAC地址等参数保持不变。

●受益

●随着数据中心在物理网络基础设施上实施服务器虚拟化的快速发展,作为NVo3技术之

一的VXLAN:

?通过24比特的VNI可以支持多达16M的VXLAN段的网络隔离,对用户进行隔离和标识不再受到限制,可满足海量租户。

?除VXLAN网络边缘设备,网络中的其他设备不需要识别虚拟机的MAC地址,减轻了设备的MAC地址学习压力,提升了设备性能。

●通过SDN控制器可简化网络操作维护,相关概念如下。

●控制器(Controller)

?控制器是OpenFlow协议的控制面服务器,所有的路径计算与管理都由独立的控制器完成。

?通常,刀片服务器即可作为控制器。

●转发器

?OpenFlow协议的转发平面设备,只处理数据转发任务。

●OpenFlow协议

?OpenFlow协议是SDN中的重要协议,是控制器和转发器的通信通道。控制器通过OpenFlow协议将信息下发给转发器。

●OpenFlow流表

?OpenFlow流表用来指导转发器进行报文转发。转发器根据流表中的匹配项对报文进行匹配,匹配上则执行相应的动作。如,流表的匹配域是源MAC地址,动作是

向某个端口转发,则转发器根据这个流表,对匹配这个MAC地址的报文进行向某

个端口转发的动作。

?控制器通过下发流表直接控制转发器的转发行为,实现控制器对转发器的控制。

●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是VLAN扩展方案草案,采用MAC in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封装方式,是NVo3(Network Virtualization over Layer 3)中的一种网络虚拟化技术。

●作为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之一,服务器虚拟化凭借其大幅降低IT成本、提高业务部署灵活

性、降低运维成本等优势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部署。

●NVE(Network Virtualization Edge)

?网络虚拟边缘节点NVE,实现网络虚拟化功能的网络实体。

●VAP(Virtual Access Point)

?虚拟接入点VAP统一为二层子接口,用于接入数据报文。

?为二层子接口配置不同的流封装,可实现不同的数据报文接入不同的二层子接口。

●VTEP(VXLAN Tunnel Endpoints)

?VTEP是VXLAN隧道端点,封装在NVE中,用于VXLAN报文的封装和解封装。

?VTEP与物理网络相连,分配有物理网络的IP地址,该地址与虚拟网络无关。

?VXLAN报文中源IP地址为本节点的VTEP地址,VXLAN报文中目的IP地址为对端节点的VTEP地址,一对VTEP地址就对应着一个VXLAN隧道。

●VNI(VXLAN Network Identifier)

?VXLAN网络标识VNI类似VLAN ID,用于区分VXLAN段,不同VXLAN段的虚拟机不能直接二层相互通信。

?一个VNI表示一个租户,即使多个终端用户属于同一个VNI,也表示一个租户。

VNI由24比特组成,支持多达16M((2^24-1)/1024^2)的租户。

● VXLAN头封装

?Flags:8比特,取值为00001000。

?VNI:VXLAN网络标识,24比特,用于区分VXLAN段。

?Reserved:24比特和8比特,必须设置为0。

●外层UDP头封装

?目的UDP端口号是4789。源端口号是内层以太报文头通过哈希算法计算后的值。

●外层IP头封装

?源IP地址为发送报文的虚拟机所属VTEP的IP地址;目的IP地址是目的虚拟机所属VTEP的IP地址。

●外层Ethernet头封装

?SA:发送报文的虚拟机所属VTEP的MAC地址。

?DA:目的虚拟机所属VTEP上路由表中直连的下一跳MAC地址。

?VLAN Type:可选字段,当报文中携带VLAN Tag时,该字段取值为0x8100。

?Ethernet Type:以太报文类型,IP协议报文该字段取值为0x0800。

●如图所示,网管和控制器通过NETCONF协议建立连接后,用户通过网管配置控制器。

在控制器上创建NVE,指定VTEP的源、目的IP地址,配置静态MAC地址或ARP表项,由此在控制器上生成静态MAC地址表项或静态ARP表项。

●转发器和控制器之间OpenFlow通道建立成功后,转发器会主动将自身节点信息、接口

信息上报给控制器。而控制器将静态MAC地址表项或静态ARP表项下发给转发器,控制器通过OpenFlow管理转发器上的静态MAC地址表项或静态ARP表项。

●当控制器和转发器发生OpenFlow断连,转发器不会删除静态MAC地址表项和静态ARP

表项,以保证流量正常转发。

●当控制器和转发器重新建立连接后,转发器会主动将本地保存的静态MAC地址表项和

静态ARP表项重新上报给控制器,以确保控制器和转发器上的静态MAC地址表项和静态

ARP表项数据一致。

●在VXLAN网络中,业务接入点统一表现为二层子接口,通过在二层子接口上配置流封

装实现不同的接口接入不同的数据报文。广播域统一表现为BD(Bridge-Domain),将二层子接口关联BD后,可实现数据报文通过BD转发。

●由于VXLAN网络中通过VNI标识不同租户,将VNI以1:1方式映射到BD,可实现不同的租

户通过不同的BD转发。

●VXLAN网关分为:

●二层网关:用于同一网段的终端用户通信。

●VXLAN二层网关收到用户报文,根据报文中包含的目的MAC地址类型,报文转发流程

分为:

? MAC地址是BUM(Broadcast&Unknown-unicast&Multicast)地址,按照BUM报文转发流程进行转发。

?MAC地址是已知单播地址,按照已知单播报文转发流程进行转发。

●三层网关:用于非同一网段的终端用户通信或VXLAN和非VXLAN用户间的通信。

●Switch_1收到来自终端A的报文,根据报文中接入的端口和VLAN信息获取对应的二层广

播域,并判断报文的目的MAC是否为BUM MAC。

?是,在对应的二层广播域内广播,并跳转到2。

?不是,通过已知单播报文转发流程。

●Switch_1上VTEP根据对应的二层广播域获取对应VNI的头端复制隧道列表,依据获取的

隧道列表进行报文复制,并进行VXLAN封装。基于每个出端口和VXLAN封装信息封装VXLAN头和外层IP信息,并从出端口转发。

●Switch_2/Switch_3上VTEP收到VXLAN报文后,根据UDP目的端口号、源/目的IP地址、

VNI判断VXLAN报文的合法有效性。依据VNI获取对应的二层广播域,然后进行VXLAN 解封装,获取内层二层报文,判断报文的目的MAC是否为BUM MAC。

?是,在对应的二层广播域内非VXLAN侧进行广播处理。

?不是,再判断是否是本机MAC。

?是,上送主机处理。

?不是,在对应的二层广播域内查找出接口和封装信息,并跳转到4。

●Switch_2/Switch_3根据查找到的出接口和封装信息,为报文添加VLAN Tag,转发给对

应的终端B/C。

●Switch_1收到来自终端A的报文,根据报文中接入的端口和VLAN信息获取对应的二层广

播域,并判断报文的目的MAC是否为已知单播MAC。

?是,再判断是否为本机MAC。

?是,上送主机处理。

?不是,在对应的二层广播域内查找出接口和封装信息,并跳转到2。

?不是,在对应的二层广播域内进行广播处理,并跳转到2。

●Switch_1上VTEP根据查找到的出接口和封装信息进行VXLAN封装和报文转发。

●Switch_2上VTEP收到VXLAN报文后,根据UDP目的端口号、源/目的IP地址、VNI判断

VXLAN报文的合法有效性。依据VNI获取对应的二层广播域,然后进行VXLAN解封装,获取内层二层报文,判断报文的目的MAC是否为已知单播报文MAC。

?是,在对应的二层广播域内查找出接口和封装信息,并跳转到4。

?不是,再判断是否是本机MAC。

?是,上送主机处理。

?不是,通过BUM报文转发流程。

●Switch_2根据查找到的出接口和封装信息,为报文添加VLAN Tag,转发给对应的终端B

●BDIF接口类似VLANIF接口。

●如图所示,三层网关通信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作为VXLAN二层网关的Switch_4收到VXLAN报文后进行解封装,确认内层报文中的

DMAC是否是本网关接口的MAC地址。

?是,转给对应目的网段的三层网关处理,并跳转2。

?不是,在对应的二层广播域内查找出接口和封装信息。

●作为VXLAN三层网关的Switch_4剥除内层报文的以太封装,解析目的IP。根据目的IP查

找ARP表项,确认DMAC、VXLAN隧道出接口及VIN等信息。

?没有VXLAN隧道出接口及VIN信息,进行三层转发。

?有VXLAN隧道出接口及VIN信息,跳转3。

●作为VXLAN二层网关的Switch_4重新封装VXLAN报文,其中内层报文以太头中的SMAC

是网关接口的MAC地址。

县级数据中心与网络建设 参 考 方 案

县级数据中心与网络建设参考方案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二○○八年七月

1.前言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厅党组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2008年底前实现部省市县四级联网,基本形成全省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为全省电子政务的运行提供硬件环境。据此,制定湖南省县级国土资源局数据中心与网络建设方案。 2.总体设计规划 2.1 设计目标 该设计旨在指导建立县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和覆盖县局的国土资源网络体系,为国土资源政务管理的网络化运行搭好硬件环境,为政务信息和基础数据的远程交换与共享打好基础,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公众的需求。 2.2 设计原则 根据我省各县市级国土资源局具体情况,在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中遵循以下原则: 1网络安全性 网络中应有多种技术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控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可以用物理隔离、VLAN划分、MAC地址绑定等技术有效地保护内部信息,防止非法侵入和信息泄漏。有条件的还要利用防火墙控制外部对网络的访问。 2可扩展性 由于各个县局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阶段不同,因此要求随着用户应

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可以方便地扩充容量,支持更多的用户及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必须能够平滑地过渡到新的技术和设备,保证用户现有的投资。 3 实用性 设计能基本满足县级国土资源局目前对硬件环境的应用要求,同时对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市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4 节省性原则 在充分满足以上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投资,花好每一分钱,提供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 5 统一性原则 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坚持“三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出口。 统一规划:即系统的设计依据县级国土资源局长期发展目标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统筹规划。 统一标准:采用统一的网络协议和接口等技术标准。 统一出口:设计统一的信息对外出口,各类信息由专门部门控制和负责,保证内部的数据安全。 3.需求分析 根据国家金土工程和湖南省金土工程建设的要求,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在2008年底前实现部省市县四级联网,基本形成全省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为全面实现电子政务的网上运行打好基础。 通过调查了解,各县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情况不一,条件较好的县局已经建设好了两套物理隔离的局域网,部分县局由电信布设了一套外网线路,个别县局则暂还未开展信息化相关建设。本方案根据

数据中心技术指针

中国数据中心技术指针 前言 第一章数据中心概述 本章节简介 随着世界向更加智能化、物联化、感知化的方向发展,数据正在以爆炸性的方式增长,大数据的出现正迫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以数据中心为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同时,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正不断为数据中心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并正在改变传统数据中心的模式。因此,企业需要关注优化IT和基础设施,应用灵活设计与自动化工具以及制定规划保证数据中心与业务目标保持一致,从而推动企业数据中心从为业务提供基础应用支持向提供战略性支持转变。数据中心(data center)通常是指对电子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等功能和服务的物理空间。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通常被认为是数据中心的关键IT设备。关键IT设备安全运行所需要的物理支持,如供配电、制冷、机柜、消防、监控等系统通常被认为是数据中心关键物理基础设施。 本章节结构 1.1 数据中心功能的演进 1.2数据中心的建设基本内容 1. 3 数据中心建设原则与目标 1.4 参考法规 第二章数据中心分级与总体要求 本章节简介 数据中心是为数据信息提供传递、处理、存储服务的,因此必须非常可靠和安全,并可适应不断的增长与变化的要求。数据中心满足正常运行的要求与多个因素有关:地点、电源保证、网络连接、周边产业情况等,这些均与可靠性相关。可靠性是数据中心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环。为了满足企业高效运作对于正常运行时间的要求,通信、电源、冷却、线缆与安全都是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完整的、符合现在及将来要求的高标准数据中心,应满足需要一个满足进行数据计算、数据存储和安全联网设备安装的地方,并为所有设备运转提供所需的保障电力;在满足设备技术参数要求下,为设备运转提供一个温度受控的环境,并为所有数据中心内部和外部的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连接,同时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危害,并具有足够坚固的安全防范设施和防灾设施。 本章节结构 2.1 概述 2.2 数据中心的组成、分类和分级 2.3 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的特点及要求 2.4 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特点及环境要求 2.5 数据中心的其他相关要求 2.6 数据中心网络规划设计方法论

数据中心服务器及存储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服务器及存储解决方案第一章:数据中心服务器方案 一:系统设计原则 在系统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设计的前瞻性。 充分考虑到用户需求,确保在系统满足未来的业务发展需要。 (2)系统设计的先进性。 在经费的技术许可的范围内,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在数据存储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和存储网络设计以及存储设备选择上采用目前国际先进方案,在建立先进的存储结构的同时,获得较好的数据系统运行效率。 (3)开放性原则 系统采用的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均遵循国际标准或工业标准及国际流行标准,符合开放性设计原则,使用权其具备优良的可扩展性、可升级性和灵活性。 (4)安全性原则 数据备份系统构成应用系统的保障子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故障恢复机制,系统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建立这一系统安全体系。 (5)稳定性原则 在采用国际先进的存储技术的同时,着重考虑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其中又重点考虑系统可靠的平滑升级方式,使系统的运营风险降

低到最小。这样,系统能够充分享受先进的存储技术带来的巨大收益。 (6)系统设计的可扩展性 在考虑各子系统的设计中,均按业务要求对系统扩展的可行性进行了考虑。 (7)经济性 在满足所有需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存储管理软件,存储设备和相关存储设备,使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 二:系统产品选型说明 鉴于用户业务性质需求。在本方案设计中所有设备完全使用冗余架构确保系统任意一点出现故障时业务的可持续运行。 (1)产品选型 NF8260M5 是浪潮基于最新一代英特尔? 至强? 可扩展处理器设计的一款2U4 路机架式服务器,在2U 空间内最大可支持 4 颗Intel 至强可扩展处理器,集成48 个DDR4 内存插槽,24 块 2.5 寸硬盘,达到业界最高计算密度. (2)产品特点 超高计算密度: ?2U空间内集成4颗英特尔? 至强? 可扩展处理器,最高主频可达3.6GHZ,具备38.5MB大容量三级缓存,最多112个物理核心,224个线程,处理器 之间采用全互联架构,互联UPI速率达10.4GT/s,提供强大的并行计算处 理能力,计算性能较上一代提升65%。 ?最大支持48条DDR4 ECC内存,最高频率2666MHZ,支持RDIMM、LRDIMM、NVDIMM,可以满足对内存容量有较高需求的关键应用。 ?采用浪潮独有的PCIE拓扑均衡设计,最大限度提升IO性能。 ?支持4个双宽GPU,单GPU能提供112TFLOPS(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的T ensor计算性能。 ?相比2台2U2路服务器,根据第三方权威实验室实际测试,在虚拟化场景下相同应用能够给客户带来更高的TCO收益。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设计方案范本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 设计方案

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 数据中心作为承载企业业务的重要IT基础设施,承担着稳定运行和业务创新的重任。伴随着数据的集中,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及运维给信息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数据集中就意味着风险集中、响应集中、复杂度集中……”,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因此,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需要着重关注如何尽量减小数据中心出现故障后对企业关键业务造成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要了解企业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类型以及该类型故障产生的影响。影响数据中心的故障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硬件故障 软件故障 链路故障 电源/环境故障 资源利用问题 网络设计问题 本文针对网络的高可用设计做详细的阐述。 高可用数据中心网络设计思路

数据中心的故障类型众多,但故障所导致的结果却大同小异。即数据中心中的设备、链路或server发生故障,无法对外提供正常服务。缓解这些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冗余设计,能够经过对设备、链路、Server提供备份,从而将故障对用户业务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可是,一味的增加冗余设计是否就能够达到缓解故障影响的目的?有人可能会将网络可用性与冗余性等同起来。事实上,冗余性只是整个可用性架构中的一个方面。一味的强调冗余性有可能会降低可用性,减小冗余所带来的优点,因为冗余性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如下缺点: 网络复杂度增加 网络支撑负担加重 配置和管理难度增加 因此,数据中心的高可用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在选用高可靠设备组件、提高网络的冗余性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网络构架及协议部署的优化,从而实现真正的高可用。设计一个高可用的数据中心网络,可参考类似OSI七层模型,在各个层面保证高可用,最终实现数据中心基础网络系统的高可用,如图1所示。

技术术语-数据中心及网络设计

·POD (Point of delivery) POD作为数据中心基本物理设计单元,通常包含服务器机柜、接入网络机柜、汇聚网络柜、以及相应的空调、UPS等弱电配套设施。 灵活易扩展,提高投资利用率,提高能源利用率,适应于计算虚拟化需求。 基于POD模块化设计的IDC物理布局。 汇聚区域(POD):由多个重复的POD组成。每个POD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完成一种戒者多种业务。 核心区域:连接多个POD,包括核心交换机,出口路由器等设备。 ·IGP设计 内部网关协议 用于自治系统中的一种路由协议。最常用的内部网关协议包括路由信息协议(RI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和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路由协议(IS-IS)。 ·ToR接入 架顶模式 是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柜布线的方式。采用TOR方式布线时,每个服务器机柜的上端部署1~2台接入交换机,服务器直接接入机柜内的交换机上,交换机上行端口通过网线、光纤、铜缆接入到网络机柜中的汇聚交换机上。当采用是TOR方式布线时,汇聚交换机又被称为机架交换机。 ·EoR接入 是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柜布线的方式。采用EOR布线方式时,每排或每两排机柜的最边端摆放2个网络机柜,其他机柜作为服务器机柜安装配线架,配线架上的网线、光纤、铜缆延伸到最边端的网络机柜上,网络机柜中安装接入交换机。服务器在服务器机柜中,服务器网卡通过跳线连接机柜中的配线架。当采用是EOR布线方式时,汇聚交换机又被称为行间交换机。 ·MOR ·OSPF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是在Internet团体中作为RIP(路由选择信息协议)的后继者而提议的链路状态分层IGP(内部网关协议)路由选择算法。OSPF具有最低代价路由选择、多路径路由选择和负载平衡等特点。OSPF是从IS-IS协议的早期版本演变而来的。另参见IS-IS。 ·OSPF动态协议 ·OSPF区域(Area0,1,2…N) ·BGP BGP是一种用于域间的动态路由协议。当BGP运行于同一自治系统内部时,被称为IBGP;当BGP运行于不同自治系统之间时,称为EBGP。

数据中心虚拟化为何离不开大二层网络技术

数据中心虚拟化为何离不开大二层网络技术? 一.为什么需要大二层? 1. 虚拟化对数据中心提出的挑战 传统的三层数据中心架构结构的设计是为了应付服务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的纵贯式大流量,同时使网络管理员能够对流量流进行管理。工程师在这些架构中采用生成树协议(STP)来优化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路径和支持连接冗余。 虚拟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需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虚拟化引入了虚拟机动态迁移技术。从而要求网络支持大范围的二层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三层网络统治数据中心网络的局面。 2. 虚拟机迁移与数据中心二层网络的变化 在传统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区网络设计中,通常将二层网络的范围限制在网络接入层以下,避免出现大范围的二层广播域。 如图1所示,由于传统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利用率太低,平均只有10%~15%,浪费了大量的电力能源和机房资源。虚拟化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降低客户的运维成本,所以虚拟化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虚拟化给数据中心带来的不仅是服务器利用率的提高,还有网络架构的变化。具体的来说,虚拟化技术的一项伴生技术—虚拟机动态迁移(如VMware的VMotion)在数据中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简单来说,虚拟机迁移技术可以使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得到灵活的调配,进一步提高虚拟机资源的利用率。但是虚拟机迁移要求虚拟机迁移前后的IP和MAC地址不变,这就需要虚拟机迁移前后的网络处于同一个二层域内部。由于客户要求虚拟机迁移的范围越来越大,甚至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机房之间的迁移,所以使得数据中心二层网络的范围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大二层网络这一新领域专题。 3. 传统网络的二层为什么大不起来? 在数据中心网络中,“区域”对应VLAN的划分。相同VLAN内的终端属于同一广播域,具有一致的VLAN-ID,二层连通;不同VLAN内的终端需要通过网关互相访问,二层隔离,三层连通。传统的数据中心设计,区域和VLAN的划分粒度是比较细的,这主要取决于“需求”和“网络规模”。 传统的数据中心主要是依据功能进行区域划分,例如WEB、APP、DB,办公区、业务区、内联区、外联区等等。不同区域之间通过网关和安全设备互访,保证不同区域的可靠性、安全性。同时,不同区域由于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需要相互访问数据时,只要终端之间能够通信即可,并不一定要求通信双方处于同一VLAN或二层网络。 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技术, STP是二层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协议。用户构建网络时,为了保证可靠性,通常会采用冗余设备和冗余链路,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形成环路。而二层网

数据中心建设架构设计

数据中心架构建设计方案建议书 1、数据中心网络功能区分区说明 功能区说明 图1:数据中心网络拓扑图 数据中心网络通过防火墙和交换机等网络安全设备分隔为个功能区:互联网区、应用服务器区、核心数据区、存储数据区、管理区和测试区。可通过在防火墙上设置策略来灵活控制各功能区之间的访问。各功能区拓扑结构应保持基本一致,并可根据需要新增功能区。 在安全级别的设定上,互联网区最低,应用区次之,测试区等,核心数据区和存储数据区最高。 数据中心网络采用冗余设计,实现网络设备、线路的冗余备份以保证较高的可靠性。 互联网区网络 外联区位于第一道防火墙之外,是数据中心网络的Internet接口,提供与Internet高速、可靠的连接,保证客户通过Internet访问支付中心。 根据中国南电信、北联通的网络分割现状,数据中心同时申请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各1条Internet线路。实现自动为来访用户选择最优的网络线路,保证优质的网络访问服务。当1条线路出现故障时,所有访问自动切换到另1条线路,即实现线路的冗余备份。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来一定会有中国移动接入的需求,互联区网络为未来增加中国移动(铁通)链路接入提供了硬件准备,无需增加硬件便可以接入更多互联网接入链路。 外联区网络设备主要有:2台高性能链路负载均衡设备F5 LC1600,此交换机不断能够支持链路负载,通过DNS智能选择最佳线路给接入用户,同时确保其中一条链路发生故障后,另外一条链路能够迅速接管。互联网区使用交换机可以利用现有二层交换机,也可以通过VLAN方式从核心交换机上借用端口。 交换机具有端口镜像功能,并且每台交换机至少保留4个未使用端口,以便未来网络入侵检测器、网络流量分析仪等设备等接入。 建议未来在此处部署应用防火墙产品,以防止黑客在应用层上对应用系统的攻击。 应用服务器区网络 应用服务器区位于防火墙内,主要用于放置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所有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可以通过F5 BigIP1600实现服务器负载均衡。 外网防火墙均应采用千兆高性能防火墙。防火墙采用模块式设计,具有端口扩展能力,以满足未来扩展功能区的需要。 在此区部署服务器负载均衡交换机,实现服务器的负载均衡。也可以采用F5虚拟化版本,即无需硬件,只需要使用软件就可以象一台虚拟服务器一样,运行在vmware ESXi上。 数据库区

数据中心网络高可用技术

dstandardizati onofsafetyproducti on,a ndstrivetoachieve"intri nsicallysafe".Ninethpit safetysecti ona ndisaunitofsecurityofficersre sponsi bleformine safetydutie sandsupervisetheimpl ementationofthefoll ow-upt o,andimpleme ntationofthesystem,prose cuti on.PartImanagementsystems...Y ouca nusebrazi erswhe n,2--3metersfromthegrounda ndputt hefireout beforethew ork,confirmthe nofirebeforetheyca nleave;Highway11non-staffinthemarginw ithin50m,radi usofthe excavationw ork,a ndw orkingwit hin6metresofthee dgeandstayundert heum brellaheadi ng;12,blasti ngintot hepit personnelmustfoll owthe shooti ngguar d'scommand,hi detosafety;13non-miningve hicles(includingbicycle s,a nimal-drawnvehicle,m otorvehicles,etc)will beba nne dfromenteri ngthe pitsandot herpr oductionarea onpainofheavyfines,resulti ngina cci dentst obei nvestigatedforresponsi bility;14shooti ngthefoll owi ngmechanicalsafetydistancesa sfollow s:categ orynameme cha nical cannonsshall owholesa ndpopshooti ngexpose dblasti ngunits:metersdiggin gmachinerigcargunpowder othere qui pment-pitequipme nt,especi allyanel ectrica lswitchandavarietyofsafetydevi ces,i nadditiont ospecifyingt heuseofresponsi blepersonnel,ba nanytouching ofother personnel;16foundthat powerli nesorca blesbreakinggr oundbeforewithouta scertai ningw hethert hecharged,prohi bitsa nyonefromtouching,andshouldleave5metersaway,andimmediatelynotifytheper sonchecki ng;17withoutthel eadership'sconsent,are notall owedt otakethestrippedtr uck s,watertankers,oilta nkers,asare sultoftheca 数据中心网络高可用技术 高可用性,金融数据中心建设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高可用性设计是个系统 工程,其内容涉及构成数据中心的四个组成要素(网络、计算、存储、机房基 础设施)的多方面内容,本文聚焦网络系统,阐述了多种网络高可用技术在数 据中心的部署最佳实践。 一、高可用性的定义 系统可用性(Availability)的定义公式为: Availability =MTBF / ( MTBF + MTTR ) ×100% 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即平均无故障时间,是描述整个系统可靠性(reliability)的指标。对于一个网络系统来说,MTBF是指整个网络的各组件(链路、节点)不间断无故障连续运行的平均时间。 MTTR(Mean Time to Repair),即系统平均恢复时间,是描述整个系统容错能力(fault-tolerant capability)的指标。对于一个网络系统来说,MTTR是指当网络中的组件出 现故障时,网络从故障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所需的平均时间。 从公式可看出,提高MTBF或降低MTTR都能提高网络可用性。造成数据中心网络不可用 的因素包括:设备软硬件故障、设备间链路故障、维护升级、用户误操作、网络拥塞等事 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措施,如提高软硬件质量、减少链路故障、避免网络拥塞丢包、避 免用户误操作等,使网络尽量不出故障、提高网络MTBF指标,也就提升了整网的可用性 水平。然而,网络中的故障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设计和部署从故障中快速回复的技术、 缩小MTTR指标,同样是提升网络可用性水平的手段。 在网络出现故障时,确保网络能快速回复的容错技术均可以归入高可用技术。常用的网络 高可用技术可归为以下几类: 单设备的硬件冗余:冗余电源、冗余风扇、双主控、板卡支持热插拔; 物理链路捆绑:以太网链路聚合,基于IRF的跨设备以太网链路聚合; 二层冗余路径:STP、MSTP、SmartLink; 三层冗余路径:VRRP、ECMP、动态路由协议多路径; 故障检测:NQA、BFD、OAM、DLDP; 不间断转发:GR、热补丁升级; L4-L7多路径:状态热备、非对称路径转发。 在进行高可用数据中心网络规划时,不能只将上述技术进行简单叠加和无限制的冗余,否 则,一方面会增加网络建设整体成本,另一方面还会增加管理维护的复杂度,反而给网络 引入了潜在的故障隐患。因此在进行规划时,应该根据网络结构、网络类型和网络层次, 分析网络业务模型,确定数据中心基础网络拓扑,明确对网络可用性最佳的关键节点和链 路,合理规划和部署各种网络高可用技术。 二、数据中心网络高可用部署方案

(电力行业)大型电力企业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大型电力企业存储与备份系统 综合解决方案

1.建立综合存储与备份系统的重要性 随着发电企业的各IT子系统(如SIS系统、生产管理系统、OA 等)的逐步建设与完善,各种子系统内的数据也越来越多,但它们基本上是保存在各单位的相应子系统内,这些数据既没有实现纵向的大集中,也很少实现横向的联合;这并不是说数据没必要集中,而是很多单位还没有意识到数据集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刚开始时,对全厂的数据存储与备份,就要做好高性价比的科学规划。 企业为指导和监督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保证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就有必要对各部门、各系统的数据,进行数据集中备份,一方面方便对企业数据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便于综合分析各种数据,成为辅助分析和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科学指导生产与经营活动,提高本单位的经济效益;还有,各种天灾和突发性事件偶有发生,为保证各系统的重要数据不丢失,也要求对本单位的各种重要数据进行存储和备份,形成各单位的灾备中心。

2.UISS的数据存储与备份系统的解决方案 UISS作为存储与备份的专业厂商,根据发电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为大型发电企业,提供扩展灵活,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存储与备份系统的解决方案。 基于IP的网络环境,为发电企业实现IP SAN的存储,实现D TO D TO T的多级备份,可实现LAN FREE和SERVER FREE的多点同步备份,还可扩展为本地冗灾系统或远程冗灾系统。 整个系统的网络拓扑图如下: iSCSI设备 SIS Server iSCSI设备 Ethernet Switch MIS Server 备份盘阵 (可线性扩充) 一体化备份服务器 OA Server 存储盘阵 SCSI/SATA

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分析

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分析

目录 前言 (5) 第一章数据中心发展现状与趋势 (5) 1.1 国内数据中心现状 (5) 1.2 数据中心发展趋势 (9) 第二章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2.1 什么是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能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数据中心业务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数据中心建设规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数据中心建设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数据中心指标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数据中心选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 数据中心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数据中心的节能与能效评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数据中心的能耗审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数据中心能耗测量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数据中心节能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 节能技术方案举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方案介绍

数据中心项目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1概述 1.1项目背景 1.2项目意义 2建设目标与任务 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促进太原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具体目标如下: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等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 (一)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社会保障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等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 (二)建立全市自然人、法人、公共信息库等共享数据库,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对基础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三)建立数据交换共享和更新维护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以及基础数据的标准化、一致化,保证相关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安全管理,方便业务部门开展工作;

(四)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规范,实现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规范建设和业务协同; (五)为公共服务中心提供数据服务支持,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站式服务; (六)根据统计数据标准汇集各业务部门的原始个案或统计数据,根据决策支持的需要,整理相关数据,并提供统计分析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七)为监督部门提供提供必要的数据通道,方便实现对业务部门以及业务对象的监管,逐步实现有效的业务监管支持; (八)为业务数据库的备份提供存储和备份手段支持,提高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性。 3需求分析 3.1用户需求 从与数据中心交互的组织机构、人员方面进行说明。

HC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前言 数据中心(DataCenter,DC)是数据大集中而形成的集成IT应用环境,是各种IT应用业务的提供中心,是数据计算、网络传输、存储的中心。数据中心实现了IT基础设施、业务应用、数据的统一、安全策略的统一部署与运维管理。 数据中心是当前运营商和各行业的IT建设重点。运营商、大型企业、金融证券、政府、能源、电力、交通、教育、制造业、网站和电子商务公司等正在进行或已完成数据中心建设,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对IT信息系统的整合和集中管理,提升内部的运营和管理效率以及对外的服务水平,同时降低IT建设的TCO。 H3C长期致力于IP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H3C不但拥有全线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产品,还在网络安全、IP存储、IP监控、语音视讯、WLAN、SOHO及软件管理系统等领域稳健成长。目前,网络产品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安全产品中国市场份额位居三甲,IP存储亚太市场份额第一,IP监控技术全球领先,H3C已经从单一网络设备供应商转变为多产品IToIP 解决方案供应商。 H3C长期保持对数据中心领域的关注,持续投入力量于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研发,融合了网络、安全、IP存储、软件管理系统、IP监控等产品的基于IToIP架构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用户在数据中心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已经在各行各业的数据中心建设中广泛应用。 基于H3C在数据通信领域的长期研发与技术积累,纵观数据中心发展历程,数据中心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层面: ??数据中心基础网络整合: 根据业务需求,基于开放标准的IP协议,完成对企业现有异构业务系统、网络资源和IT资源的整合,解决如何建设数据中心的问题。 数据中心基础网络的设计以功能分区、网络分层和服务器分级为原则和特点。通过多种高可用技术和良好网络设计,实现数据中心可靠运行,保证业务的永续性; ???数据中心应用智能:基于TCP/IP的开放架构,保证各种新业务和应用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体系架构上平滑部署和升级,满足用户的多变需求,保证数据中心的持续服务和业务连续性。各种应用的安全、优化与集成可以无缝的部署在数据中心之上。 ???数据中心虚拟化:传统的应用孤岛式的数据中心模型扩展性差,核心资源的分配与

云数据中心运维问题解析

云数据中心运维问题 解析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1、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的运行管理工作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您认为,数据中心运维工作发生了哪些改变云计算是当下的技术热点,云数据中心是提供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是传统数据中心的升级。 无论是传统的数据中心,还是云数据中心,从他们的生命周期来看,运维管理都是整个生命周期中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 云数据中心的运维工作需要我们仔细分析,认真对待。从开源云计算社区openstack发布的模块来看,截止2014年11月,社区共有项目模块450个左右,模块数量前三的类型是“运维”、“易用性”、“上层服务”,其中运维模块数量第一,占到了153个。可见云计算的技术动向基本上围绕“如何运维”和“如何使用”。 我们今天的话题就先来说一说云数据中心运维的变化。说到云数据中心运维工作的变化,就要分析云的特点。云时代数据中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虚拟化技术的大量应用,这使得运维管理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一、云数据中心运维对象数量激增。虚拟化技术将1台物理服务器虚拟为多台虚拟服务器,如果数据中心支撑业务需求规模不变的话,所需要的物理服务器数量将会减少,这与很多人认为的运维服务器数量激增是不符的,那么这个“激增”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呢。可以这样分析,由于虚拟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中心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大幅提高了业务需求响应能力,所以多个传统数据中心合并为一个云数据中心在技术上成为了可能。很多跨国企业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中心10:1到20:1的合并效果,也就是说如果原来在全

球建设1000个数据中心,那么现在可以由50到100个云数据中心实现对业务的支撑,在一个合并后的云数据中心内,所要运维的服务器数量绝对可以称得上“激增”,这里所说的服务器既包括物理服务器也包括虚拟服务器。与此同时,运维岗位也就是运维人员虽然也进行了调整,但是人员增加的幅度远低于设备的增涨幅度,也就是人均运维设备数量增加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借助工具、系统,很难完成运维工作。 二、在传统数据中心中,设备都是物理的、真实的,位置也是相对固定,对业务系统来讲,交换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对象之间关联也是比较固定的,管理起来相对直观。在云数据中心,虚拟化带来了资源的池化,使得一切管理对象变成虚拟的、可灵活迁移的逻辑存在。虚拟资源可以随时创建、删除,再加上高可用需求、性能优化需求带来的虚拟资源迁移,虚拟资源所在的位置变得不固定了,虚拟资源与物理资源的关系也被解耦了,原来很多能说得清、找得到的资源现在不借助工具就再也无法说得清、找得到了。 三、在传统数据中心中,设备监控主要是采集故障、性能数据,容量一般来讲还不是运维层面的问题,而是规划的问题,当然这也带来了业务系统竖井、数据中心竖井的问题,以及业务资源申请周期长的问题。在云数据中心中,容量不仅是规划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运维问题。也就是说,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随时采集资源池容量数据,不仅要看资源池的总容量,还要看容量在各个物理宿主机上分布情况,以便满足高可用和迁移的需要。 四、云数据中心在管理虚拟设备时,接口的标准化问题。在传统数据中心内,物理设备已经形成了接口标准,提供运维数据,如snmp、netflow等。而对虚拟化设备,还没有形成国标或行标,对虚拟设备的运维还需要采用厂家标

基于SDN的未来数据中心网络定稿版

基于S D N的未来数据中心网络精编W O R 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基于S D N的未来数据中心网络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也迅速发展。尤其是云计算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应用处理集中到云端,促使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规模急剧增长。Google、微软、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新建的云数据中心规模都超过10万台物理服务器。未来的互联网流量将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网络。 数据中心网络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云计算的部署,在网络的管理、业务的支撑、绿色节能等方面对数据中心网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集中高效的网络管理要求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普遍具有数万台物理服务器和数十万台虚拟机。如此大规模的服务器群需要数千台的物理网络设备、数万台的vSwitch进行连接和承载。这样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网络需要集中统一管理,以提高维护效率;需要快速的故障定位和排除,以提高网络的可用性。●高效灵活的组网需求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规模大,组网复杂,在网络设计时,为了保障网络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需要设计冗余链路,保护链路,部署相应的保护机制。在现有数据中心组网中大量采用的VRRP、双链路上联、SPT等技术,存在着网路利用率低、容易出现故障,且仅能实现局部保护的问题。●虚拟机的部署和迁移需求云计算数据中心部署了大量的虚拟机,并且虚拟机需要根据业务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迁移。这就需要数据中心网络能够识别虚拟机,根据虚拟机的部署和迁移灵活配合部署相应的网络策略。●虚拟多租户业务支撑要求云计算数据中心需要为用户提供虚拟私有云租用服务,租户需要可以配置自己的子网、虚拟机IP地址、ACL,管理自己的网络资源。需要数据中心网络支持虚拟多租户能力,支持大量的租户部署,实现租户的隔离和安全保障等。●全面的数据中心IaaS要求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中,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实现了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虚

IBM数据中心存储解决方案

IBM数据中心存储解决方案 数据集中 数据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数据集中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数据中心的核心是数据 数据存储需要存储设备 存储设备的安全性决定着企业数据的安全性 存储设备的性能决定着企业数据的效率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的存储量已经不仅仅是用 KB、MB、GB甚至TB来计算,在不远的将来,人们所谈论的将是PB(1petabyte=1,000terabytes)甚至 EB(1exabyte=1,000petabytes)。根据IDC公司的统计报告,企业数据的增长速度是每九个月增长100%。在企业的作业系统和数据采掘中,大量的、频繁的数据移动将会对用户的区域网或者广域网造成巨大的影响。此外,如何使分布的存储设备(存储农场,Storage Farm)更加有效的运行,也是摆在每个用户的问题。 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来看,从最早的服务器 /客户机模式,到今天的网络计算环境,今后的移动计算环境,对数据的请求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前的数据多分布在与服务器相连的独立存储之上,从而造成所谓的“信息孤岛”的现象。这使数据的存储、利用、分析和管理都非常地复杂。

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意识到这种数据分散带来的问题: 总拥有成本的升高和信息技术系统效率的降低;技术支持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加;缺乏统一的标准;系统安全与数据完整性的风险增加;软件投入与硬件维护费用呈螺旋上升的趋势;计算机资源利用的低效率;无法在企业整体围实行应用与数据的统一;为财务管理、数据分析和资产控制带来困难;用户虽然拥有的数据,但是无法将这些数据发挥更大的效益,难以实现数据分析、数据采掘、决策支持等商务智能的工作。 存储区域网 采用存储区域网,可以通过快速的、专用的光纤网络,将上百个甚至几千个存储设备连接起来,组成低成本的、易于管理的存储区域网络。存储区域网不仅可以减少数据移动对现有的网络系统的压力,从而降低存储的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将存储设备的集中,方便地进行监视和调整,从而实现灵活方便的管理。 从业务集中的步骤来看,存储集中是企业进行数据集中的基础,只有实现了存储集中,即数据的集中,才能实现今后的数据中心大集中。采用存储集中后,企业将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数据,从而实现:

数据中心存储与灾备解决方案

灾备流程 》》灾备切换 整个切换过程分切换准备和正式切换两步。 ●切换准备 用户以电话方式告知解密密码后,需要进行切换前的状态检查工作,包括: ◆用户真实交易网管是否已经关闭(灾备中心询问,客户检查并得到灾备中心确认); ◆灾备中心是否还有灾备运行机给予切换(灾备中心检查); ◆灾备中心是否可以连通交易所(灾备中心检查); ◆用户信息是否齐全(灾备中心检查)。 ●正式切换 在用户提供正式切换密码并完成上一步所有操作(是否完成需要灾备中心人员确认)后,即可由灾备中心通过管理程序进行正式切换: ◆根据用户号,读取用户的相关信息,如该用户的版本信息。 ◆分配一组灾备运行机。 ◆数据准备。 ◆调用“灾备数据恢复模块”启用灾备运行机。 ◆当日交易完成,调用“柜台环境复原模块”复原灾备运行机。 ②期货经纪公司的操作流程 ◆发生灾难或其他重大事故 ◆判定本地已经无法维持正常交易 ◆通过电话通知共享灾备中心进行切换操作(分两步)。 切换准备:告知灾备中心加密密码,确认主交易系统已经关闭; 正式切换:检查确认所有切换准备工作,告知灾备切换密码并经灾备中心确认后实施切换。 ◆当共享灾备中心完成切换以后,自己先检验数据是否正确,否则要求中心重导数据。 ◆发布消息,通知客户和营业部连接灾备中心的托管网关。 ◆进行正常交易 ◆盘后尽快恢复自己的交易系统

③切换后状态图 1),RAID-Based基于磁盘阵列的容错方式 一)、RAID是单点故障解决的标准方案。常见结构为RAID5。在RAID5+多盘热备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冗余电源、先进冷却系统、HBA、双主动/主动RAID控制卡,以及符合SAF -TE监控标准的机架,将会使数据从存储系统到服务器的路径都得到完全保护。 二)、其他关注的焦点,应当转向服务器应用系统的保护。同样,可以在服务器系统上应用RAID1。 具备以上两点,存储系统就已具备完整的容错和恢复能力。 三)、硬件或软件 1、服务器6台,配置RAID1 2、RAID5+多盘热备+SCSI热插拨+冗余电源+冷却系统+ HBA+双主动/主动RAID控制卡 3、Win2003 + 应用程序 4、RAID阵列数据恢复专用软件(东智) 优点 1、服务器RAID1有效避免由于应用程序自身缺陷导致系统全部宕机,故障发生后可快速恢复系统应用。 2、数据全部存贮在磁盘阵列柜中,如果出现单盘故障时,热备盘可以接替故障盘,进行RAID 重建。理论上,RAID5+多盘热备可以支持多点单盘故障。 3、通过冗余电源、冷却系统、HBA、双主动/主动RAID控制卡,以及符合SAF-TE监控标准的机架,可以实现数据从存储系统到服务器的路径都得到完全保护。 缺点 虽然有效避免单点或多点故障,但在选配这种方案时,需要选用一个品质与售后服务较好的硬件和软件产品。因此成本较高。

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目录 第1章总述 (4) 1.1XXX公司数据中心网络建设需求 (4) 1.1.1 传统架构存在的问题 (4) 1.1.2 XXX公司数据中心目标架构 (5) 1.2XXX公司数据中心设计目标 (6) 1.3XXX公司数据中心技术需求 (7) 1.3.1 整合能力 (7) 1.3.2 虚拟化能力 (7) 1.3.3 自动化能力 (8) 1.3.4 绿色数据中心要求 (8) 第2章XXX公司数据中心技术实现 (9) 2.1整合能力 (9) 2.1.1 一体化交换技术 (9) 2.1.2 无丢弃以太网技术 (10) 2.1.3 性能支撑能力 (11) 2.1.4 智能服务的整合能力 (11) 2.2虚拟化能力 (12) 2.2.1 虚拟交换技术 (12) 2.2.2 网络服务虚拟化 (14) 2.2.3 服务器虚拟化 (14) 2.3自动化 (15) 2.4绿色数据中心 (16) 第3章XXX公司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17) 3.1总体网络结构 (17) 3.1.1 层次化结构的优势 (17) 3.1.2 标准的网络分层结构 (17) 3.1.3 XXX公司的网络结构 (18) 3.2全网核心层设计 (19) 3.3数据中心分布层设计 (20) 3.3.1 数据中心分布层虚拟交换机 (20) 3.3.2 数据中心分布层智能服务机箱 (21) 3.4数据中心接入层设计 (22) 3.5数据中心地址路由设计 (25) 3.5.1 核心层 (25) 3.5.2 分布汇聚层和接入层 (25) 3.5.3 VLAN/VSAN和地址规划 (26) 第4章应用服务控制与负载均衡设计 (27) 4.1功能介绍 (27) 4.1.1 基本功能 (2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