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帕金森综合症与帕金森病的区别

帕金森综合症与帕金森病的区别

帕金森综合症与帕金森病的区别
帕金森综合症与帕金森病的区别

帕金森综合症与帕金森病的区别

许多帕金森病患者或家属在网络上查阅治疗、预防资料时,经常搞不清帕金森综合症和帕金森病的区别,以为都是同一种病。实际上,通常所说的帕金森综合症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不是一回事。帕金森综合症常继发于某些神经系统的其他疾病,包括脑血管病、脑外伤、颅内炎症、脑肿瘤,或是由毒物、药物所引起,故又把帕金森综合症称为“继发性帕金森病”。此外,还包括症状性帕金森综合症,实质上是神经系统其他疾病伴有帕金森病的某些症状,又被称为“帕金森叠加综合症”。

帕金森综合症与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若从起病来说,帕金森综合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不像帕金森病患者通常在中老年起病。临床上帕金森综合症除了具有和帕金森病相同的表现,如运动迟缓、表情呆滞、肌张力增高、震颤等以外,往往还有原发病遗留下的表现,如癫病、偏瘫、头痛、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言语不清、体位性低血压、痴呆等。帕金森病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而帕金森综合症则常常有相应的改变或特征性改变。

帕金森综合症分为以下四类:

1、帕金森病

2、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指外伤、中毒、药物、脑血管病、肿瘤、脑炎等原因造成的帕金森综合症

3、遗传变性型帕金森综合症

4、帕金森叠加综合症

帕金森综合症与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者大不相同。帕金森病的病因还不清楚,病理改变主要为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以致不能产生足够的多巴胺而发病。而帕金森综合症则是已知病因的综一合征,脑的病理改变是大脑、中脑黑质一纹状体通路遭到病变破一珠,多巴胺神经元变性,以致多巴胺产生不足或不能传输多巴胺来维持正常神经功能所致。

帕金森综合症与帕金森病的治疗

帕金森综合症的治疗与帕金森病治疗也不相同,用左旋多巴替代疗法治疗,对帕金森病效果较好,而对帕金森综合症的效果较差。

因此,在开始抗帕金森病治疗前,必须认真区别患者是帕金森综合症,还是帕金森病,因为治疗方法和预后有较大的差别。

文章来源:中华帕金森专业网https://www.doczj.com/doc/fc8589782.html,

Gut综述用药需谨慎-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以调节宿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与常用非抗生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和双向的: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可以受到药物的影响,但反之亦然,肠道微生物群也可以通过酶促改变药物的结构并改变其生物利用度、生物活性或毒性(药物微生物学)来影响个人对药物的反应。在癌症治疗中,肠道微生物群也可以间接影响个体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了解微生物群是如何代谢药物和降低治疗效果的,将开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以改善治疗的可能性。 一、肠道微生物与药物 许多常用的非抗生素药物会改变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还有数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以通过酶促改变药物的结构并改变其生物利用度、生物活性或毒性,直接影响个人对特定药物的反应--这一现象现在被称为药用微生物(图1)。肠道微生物群可以通过影响宿主的一般免疫状态来间接影响个体在癌症治疗中对免疫治疗的反应。

图1 肠道微生物群和常用非抗生素药物之间不同相互作用的示意图概述 1.1 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内因和外因 基于人类队列的分析表明,肠道生态系统的动态性质反映了宿主与生活方式、饮食、生态和其他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数以百计的内在和环境因素影响着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包括饮食、药物、吸烟、生活方式、宿主遗传和疾病。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常用药物在肠道生态系统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1.2 人群肠道菌群组成与常用药物的相关性研究

人类队列研究报告了特定药物的使用与改变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特征之间的关联。荷兰LifeLines- DEEP队列研究报告了42种常用药物中的19种与微生物的相关性。除了抗生素,许多人类靶向的非抗生素药物都与微生物组成的变化有关。与微生物群相关的药物包括PPI、降脂他汀类药物、泻药、二甲双胍、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以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在比利时佛兰芒队列和TwinsUK队列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关联(表1)。 二、影响肠道菌群的常用药物 2.1质子泵抑制剂(PPI) PPIs是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用于治疗胃酸相关疾病,以及预防非甾体丙氨酸炎性药物引起的胃十二指肠病和出血。尽管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对风险很低,但全球PPI使用者的高数量意味着ADR患者的绝对数量可能仍然很高。来自荷兰的大规模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PPI是与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减少和分类变化最相关的药物。这项分析表明使用PPI的人高达20%的细菌分类群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改变(或减少或增加)。在一项分析1827对双胞胎粪便样本的16S 数据的研究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表明微生物多样性较低,肠道共生体的丰度也较低。 总体而言,PPI使用者粪便样本的分类变化显示,肠道共生菌数量减少,口腔细菌数量增加。另一项使用了宏基因组测序的研究表明,PPI与24个分类群和133条路径显著相关。预测的功能变化包括脂肪酸和脂质生物合成的增加,发酵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代谢,L-精氨酸的生物合成和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的降解。PPIs引起的胃酸降低被认为是观察到的微生物变化的原因,因为它使口腔

α-突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 【摘要】α-突触核蛋白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表达的可溶性蛋白,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α-突触核蛋白在各种生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异常表达和聚集,通过一系列的氧化应激等生化反应,产生了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从而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生。对α-突触核蛋白的化学性质,聚集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与研究,将会十分有利于帕金森病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α-突触核蛋白;帕金森病;路易小体 Alpha - synapse nucleoalbumin and Parkinson sickness ZHANGYanchaoZHANGNanDIAO Jianping 【Abstract】Alpha - the synapse nucleoalbumin is the

soluble protein which one kind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ynapse, expresses, gets sick the morbidity with Parkinson to hav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lpha - the synapse nucleoalbumin in each physiology, und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 exceptionally expresses and gathers, through biochemistry and so on a series of oxidized stress responded, has produced to neuron's toxic effect, thus participated in the occurrence which Parkinson gets sick. To Alpha - the synapse nucleoalbumin's chemical property, the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search, will be very advantageous the prevention which and the treatment will get sick in Parkinson. 【Key words】Alpha - synapse nucleoalbumin; Parkinson sickness; Louis minute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临床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 α-突触核蛋白是一种在健康人的脑组织中广泛分布的 可溶性蛋白,它是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蛋白,因为它是路易小体的主要结构成分,α-突触核蛋白聚集与路易小体的形成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密切相关。本文就α-

帕金森氏症的病因病理

帕金森氏症的病因病理 一、帕金森氏症的病因 1、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在北方煤气中毒较多见。患者多有中毒的急性病史,以后逐渐出现弥漫性脑损害的征象,包括全身强直和轻度的震颤。 2、感染:脑炎后可出现本综合症,如甲型脑炎,多在痊愈后有数年潜伏期,逐渐出现严重而持久的PD综合症。其它脑炎,一般在急性期出现,但多数症状较轻、短暂。 3、药物: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如酚噻嗪类和丁酰类药物能产生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停药后可完全消失。 4、脑动脉硬化:因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干和基底节发生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影响到黑质多巴胺纹状体通路时可出现本综合症。但该类患者多伴有假性球麻痹、腱反射亢进、病理症阳性,常合并明显痴呆。 二、帕金森氏症的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帕金森氏症的病因:主要是内因,因中年以后阴气自半,脏腑气血亏虚,即肝肾阴亏,精血俱耗,于是肾水不能涵肝木,风阳内动,颤抖震摇,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拘急僵直,均可发为本病。此外,外因也可能致病,如感受秽浊之邪,毒邪等,而在疾病过程中又可产生痰热、瘀血等病理因素,加重病变。

1、肝肾阴虚导致肝肾阴虚因素有两条:一是生理性虚损,即随年龄增长、人体的衰老,出现肝肾阴亏的表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加之劳顿、房事过多等将息失宜,悠思劳神,使阴精更虚,体衰败;二是病理性肝肾虚损耗,年高多病,或久病及肾,使肝肾亏虚。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风内动,发为颤证。 2、气血两虚气血亏虚原因也不外两端,一是化生无源,一为耗伤太过。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若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或情志失调,肝气横逆,或思虑内伤,均可伤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久病不复,精血暗耗,气血消耗太过,都可导致气血亏虚。“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虚筋脉失于温煦,血虚筋脉失于濡养,则拘紧僵直,血虚化风,又可加重震颤。诚如高鼓风在《医宗已任编》云:“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 3、痰热动风痰的产生与脾胃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能运化津液,则易聚湿生痰。五志过极,皆可化火,木火过甚而克脾土;或外感毒邪,入里化热,伤及脾胃,则热与痰结,阳热化风,可见颤抖等象。 4、血瘀动风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停滞;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即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另肝肾阴亏,阴液不足,经脉失于充盈,“无水

口腔微生物和肠道微生物与系统性疾病的相关性

口腔微生物和肠道微生物与系统性疾病的相关性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在系统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口腔微生物和肠道微生物可单独引起一系列系统性疾病,但两者是否同时参与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亟待深入系统的研究。 1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指发生在人体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等疾病的总称。牙周致病菌(尤其是牙周“红色复合体”)、牙菌斑微生物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生态失衡和胆固醇水平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调控肥胖、胰岛素抗性、血脂浓度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参与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伴有牙周炎的血管疾病患者中细菌数量和多样性比不伴有牙周炎的血管疾病患者多,样本中不仅存在大量口腔共生菌,还频繁检测出肠杆菌,提示肠道微生物和口腔微生物均可能参与到血管疾病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一类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上属于代谢和炎性疾病,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动脉壁巨噬细胞富集。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牙周微生物与该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期有学者发现肠道微生物也参与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硬化斑块

中存在细菌,细菌DNA的量与斑块中白细胞的量相关。 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RA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数千万人,并由于心脑血管等全身性并发症导致大量患者死亡。微生物因素作为该疾病的激发因子之一,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期一项研究利用宏基因组鸟枪法测序和元基因组关联分析(MGWAS)检测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粪便、牙齿、唾液样本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研究发现口腔微生物组和肠道微生物组在丰度和功能上存在重叠。 两者的改变可将RA患者区分于健康人群。这些微生物特异性改变包括患者口腔和肠道中嗜血菌属减少,唾液乳杆菌数量增加,两个位点微生物群落中铁、硫、锌等离子和精氨酸转运/代谢发生改变。RA经过治疗后,微生物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提示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特异性改变可以作为预测和诊断RA的潜在手段。口腔微生物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与RA的发生密切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以产生肽精氨酸脱亚胺酶,使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许多黏膜蛋白被瓜氨酸化后可使体内产生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后者是RA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肠道微生物主要通过大量革兰阴性菌的代谢毒物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影响RA的发生、发展。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中国帕金森病得诊断标准(2016版)》。诊断得首要核心标准就是明确帕金森综合征,定义为:出现运动迟缓,并且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强直这两项主征得一项。对所有核心主征得检查必须按照 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MDS-UPDRS)中所描述得方法进行。一旦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诊断: 临床确诊帕金森病(PD)需要具备: 1、不符合绝对排除标准; 2、至少两条支持性标准; 3、没有警示征象。 诊断为很可能 PD 需要具备: 1、不符合绝对排除标准; 2、如果出现警示征象需要通过支持性标准来抵消: 如果出现1条警示征象,必须需要至少1条支持性标准抵消;如果出现2条警示征象,必须需要至少2条支持性标准抵消;如果出现2条以上警示征象,则诊断不能成立。 (二)证候诊断 1、肝血亏虚,风阳内动证:肢体颤振,项背僵直,活动减少,面色少华,行走不稳,头晕眼花,心烦不安,不寐多梦,四肢乏力,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 2、痰热交阻,风木内动证:头摇肢颤,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活动缓慢,胸脘痞闷,烦热口干,心中懊恼,头晕目眩,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3、血脉瘀滞,筋急风动证:头摇或肢体颤振日久,面色晦暗,肢体拘痉,活动受限,项背前倾,言语不利,步态慌张,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涩。 4、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证:肢摇头颤,表情呆板,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言语謇涩,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便秘盗汗,舌质红,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数。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治疗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19T17:46:44.46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2期作者:董孝国 [导读]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摘要: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帕金森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继发性帕金森病、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征等。针对帕金森致病原因,现在医学上提出了很多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减轻痛苦,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帕金森病,震颤,多巴胺,突触,中脑黑质。 自从1817年,英国医师JamesParkinson首次描述了一组以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和步态失调伴姿势不稳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该病的研究和探索。1841年Hall将其称之为“震颤麻痹”,他对该病的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但随着人们对该疾病的更多认识和了解,逐步认识到“震颤麻痹”的命名并不确切,因为,这类患者除了有肢体的不自主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外,还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一些复杂症状伴随,1892年Charcot建议将这种疾病称为帕金森病(Pakinson’disease,PD)这样可比较全面的描述这一病症,因此。这一观点也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1 原发性帕金森病 1.1原发性帕金森 原发性帕金森是大多数病因不明的,它的诊断比较复杂,在三个基本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附加条件。 基本诊断标准:中年、老年人中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活动和动作缓慢,持久活动后动作更慢、幅度更小;颈和(或)肢体肌张力增高;4~6Hz的静止性震颤或姿势不稳。 附加条件:(1)偏侧肢体起病。(2)一侧肢体受累后,较长时间才扩散到另一侧肢体,病情呈现明显不对称性。(3)良好的左旋多巴试验反应(评分记分法判断,可好转70%以上)。(4)左旋多巴制剂的良好疗效可持续5年以上。(5)病程中体征呈现十分缓慢地进行性加重,但病程至少9年以上。(6) PET、SPECT检查显示黑质纹状体区多 [1]。 疾病初期,原发性帕金森的主要症状多表现在一侧肢体,随病程进展波及双侧肢体及中线。 疾病后期,常出现神经心理障碍,表现抑郁、焦虑、记忆力下降、意识混乱或痴呆。在照顾这类病人的时候我们要顾及病人的心里变化,给予充分的关爱。 晚期残障严重,生活不能自理,给经济、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2]。 1.2 少年型帕金森病 一般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都是中老年人,青少年也可以发生原发性帕金森病,但非常少见。对缺少家族史的病人,一般较难确定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期难以鉴别,往往需要治疗观察一个时期才能得出结论。 早期临床特点是:发病年龄多在10-25岁之间,多有家族性发病倾向或明显遗传史;病程短,进展快,容易伴有智力障碍;以肌张力高、动作迟缓多见,常伴有锥体束征和其他系统损害,静止性震颤相对少见;容易发生动眼危象;青少年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见于病毒性脑炎、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或服用药物所致。帕金森综合征,在脑电图、脑CT或MRI常有阳性所见;原发性帕金森病应用复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期维持时间短,出现“长期左旋多巴治疗综合征”出现较早[3] 。 虽然现在还没有对原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有一个确定的了解,但是很多研究表明在部分病人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族性帕金森病,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例如Polymeropoulos等1996年在1个患家族性帕金森病的意大利大家族中将其致病基因定位在第四号染色体的4q21~23区间,不久他们就确定其致病基因是由于α-synuclein基因在第四号外显子上的1个错义点突变(G209A,GenBank IDL08850)所致,它使其编码的53位氨基酸由丙氨酸(Ala)置换为苏氨酸(Thr),并在另外3个希腊的家族性帕金森病人得到证实,而在正常人中则未发现该突变[4]。 2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 和原发性帕金森病不同的是,继发性帕金森病往往有明确的病因。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是由其他特发性变性疾病、药物或外源性毒素引起基底神经节内多巴胺作用的丧失或受到干扰所致。 常见的致病原因: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多有中毒的急性病史,以后逐渐出现弥漫性脑损害的征象,包括全身强直和轻度的震颤;感染:脑炎后可出现本综合症,如甲型脑炎,多在痊愈后有数年潜伏期,逐渐出现严重而持久的PD综合症;药物: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如酚噻嗪类和丁酰类药物能产生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停药后可完全消失;脑动脉硬化:因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干和基底节发生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影响到黑质多巴胺纹状体通路时可出现本综合症。但该类患者多伴有假性球麻痹、腱反射亢进、病理症阳性,明显痴呆。 3 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征 3.1 Wilson Wilson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以脑、肝、肾损害为主的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进行性加剧的构音困难、肢体震颤、肌强直、精神症状、角膜色素环、肝硬化以及肾功能损害等。多数患者隐匿起病,渐进发展,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少数病例进展迅速,在发病数天或数周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 3.2 Lewy小体病 Lewy小体病是20世纪末才被重视的一种疾病,是非Alzheimer性痴呆,但在临床特征和神经病理改变方面这两种病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临床上症状:认知功能下降,视幻觉、帕金森病的症状和体征、反复跌倒及对安定药敏感等。 根据Lewy小体在脑内的分布状态,可分为脑干型(古典的帕金森病)和皮质型。皮质型的Lewy小体多弥散分布,故称为弥散性Lewy小体病。皮质型 Lewy小体病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如下: 常见于60岁初期;男性多于女性(1.5∶1);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伴有明显的注意能力缺陷和视幻觉。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出现的同时,常伴有发作性精神错乱和神志清醒,以致于出现反复意外跌倒及暂时性意识障碍而误诊为

敲除α-突触核蛋白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敲除α-突触核蛋白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是α-突触核蛋白过表达。中国南方医科大学王慧君博士所在团队发现,立体定位注射α-syn-shRNA慢病毒抑制右侧纹状体α-sy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抑郁表现减弱,且纹状体中多巴胺水平和酪氨酸羟化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而活性氧生成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和丙二醛含量下降,同时纹状体中凋亡细胞的数量明显降低。作者认为,α-突触核蛋白具有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改善多巴胺能系统功能扭转甲基苯丙胺诱导的神经毒性的能力。相关文献发表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14年5月第9期。 TUNEL染色结果显示,以立体定向注射α-syn-shRNA慢病毒敲除右侧纹状体中α-syn后,腹腔注射甲基苯丙胺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中凋亡细胞的数量显著降低 Article: " Protective effect of alpha-synuclein knockdown on methamphetamine-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dopaminergic neurons," by Yunchun Tai1, Ling Chen1, Enping Huang1, Chao Liu1, 2, Xingyi Yang1, Pingming Qiu1, Huijun Wang1 (1 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2 Guangzhou Forensic Science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Tai YC, Chen L, Huang EP, Liu C, Yang XY, Qiu PM, Wang HJ. Protective effect of alpha-synuclein knockdown on methamphetamine-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dopaminergic neurons. Neural Regen Res. 2014;9(9):951-958. 欲获更多资讯: Neural Regen Res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属于“颤证”、“振掉”等。西医治疗本病虽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但治疗方法单一,且副作用多。祖国传统医学对颤证的认识自古有之,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疗效显著,且可延缓病情进展。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帕金森的治疗近况总结归纳,为中医对帕金森的治疗提供参考。 标签:帕金森病;颤证;中医 帕金森病(PD)又称为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为主要的病理改变。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发病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稍大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1]。其病情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称本病为“颤证”、“颤震”、“振掉”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的描述,古代医家对治疗本疾患有着独到的经验,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多与肺、肝、脾、肾相关[2]。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近年来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延缓病情发展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本文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肝肾阴虚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阐明了风邪侵及人体为标,肝肾亏虚是本。孙一奎《赤水玄珠》言:“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阐明气血亏虚,筋失濡养而发病。陈建宗,黄晨[3]等认为本病常见于中老年,进入中老年后肾精逐渐亏虚,加上调养不当,久病耗气,使更加匮乏,肝肾同源,终致肝肾俱亏的病机关键。胡玉英[4]认为该病多因摄养失调,肾精暗耗,而致肝肾俱亏,髓海失充,神机失养,经脉肢体失主而发本病。 1.2 气血两虚 韩景献[5]认为本病责之年老体弱,久病耗气,气虚则血无以生,故血虚,血虚则生风,而致震颤。徐金辉,伦九红[6]等认为本病在老年时期发病率高,责之其年老病多,久病内竭气血,气血虚少筋脉失养,终则虚风内动而得之。陈梦云,刘毅[7]提出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故中年以后气血衰半,气主温煦,血主濡润,气血两虚,四末不荣,经脉失养发为本病。赵冠英[8]认为本病常见老年,年老则气血虚,一则脏腑气血阴液不足,筋脉失养,一则阴虚不能敛阳,阳亢而化风,故发本病。

2017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2017 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2017 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中T 细胞免第一位:N atu re 报道 a -synuclein 可能是引起 PD 疫异常的关键抗原,提示PD 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Sulzer et al. T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disease recognize a -synuclein peptides.Nature. 2017 Jun29;546(7660):656-661. AbstractGenetic studies have shown the association of Parkinson'sdisease with alleles of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Here we show that a defined set ofpeptides that are derived from -synuclein,aa protein aggregated in Parkinson'sdisease, act as antigenic epitopes displayed by these alleles and drivehelper and cytotoxic T cell responses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These responses may explain theassociat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specifi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alleles. 第二位:Lancet 临床 试验证实糖尿病治疗药物Exenatide(GLP-1 激动剂)可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Athauda et al. Exenatide once weekly versus placebo in Parkinson'sdiseas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7 Oct7;390(10103):1664-1675. AbstractBACKGROUND:Exenatide, a glucagon-like peptide-1

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

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医治疗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导致锥体外系的一系列症状,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体位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外伤和强烈的精神刺激为常见的诱发因素。此病好发于50~60岁之间的老龄人,男性多于女性,少年发病少见。大多缓慢发病,渐渐发展。病程可逾数年甚至数十年。 1阴虚动风 滋阴熄风。大定风珠加减。干地黄15g,白芍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甘草6g,麻仁10g,生龟板20g,生牡蛎30g(先煎),生鳖甲10g,阿胶15g(烊化),鸡子黄1枚。 方中以阿胶、鸡子黄滋养阴液熄内风,生白芍、干地黄、麦冬以滋阴柔肝,壮水涵木;生龟板、鳖甲滋阴潜阳,牡蛎平肝潜阳,麻仁生养阴润燥,五味子味酸收敛真阴,与炙甘草相配,又酸甘化阴。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可加黄柏、丹皮以清热降火;若震颤重者可加钩藤、天麻、僵蚕、全蝎平肝熄风;兼有血滞者加桃仁、红花、赤芍、地龙祛瘀通络。 2血虚动风 养血熄风。四物汤合止痉散加减。川芎15g,丹参15g,当归20g,熟地黄15g,白芍20g,阿胶15g(烊化),全蝎10g,蜈蚣2条。 方中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养肝,白芍养血柔肝,川

芎、丹参活血养血;全蝎、蜈蚣熄风通络。震颤甚者,可酌加白僵蚕、天麻,以平肝熄风;失眠者加生龙齿、炒枣仁,远志以养血安神;大便干结者可加肉苁蓉,当归、首乌,以养血润肠通便;如舌边见瘀斑者,可酌加赤芍,红花以活血化瘀。 3肝阳化风 平肝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石决明30g,钩藤15g,杜仲20g,天麻15g,川牛膝20g,栀子15g,夜交藤20g,朱茯神15g,僵蚕10g,全蝎10g,竹沥15g,胆南星10g。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平肝潜阳,以加强熄风之效;僵蚕、全蝎、胆南星熄风止痉;川牛膝引血下行;栀子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杜仲补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竹沥清热化痰。若阴虚症状明显可加用女贞子、黑芝麻、枸杞子补肝肾;若震颤较重加用生牡蛎、磁石以重镇潜阳。 4脾虚动风 益气(补血)熄风。醒脾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甘草6g,天麻15g,全蝎6g,僵蚕10g,胆星10g,木香6g,薏苡仁20g。 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湿,半夏燥湿化痰,天麻、胆南星、钩藤、僵蚕、全蝎熄风通络,木香行气,甘草调和诸药。 若血虚者加当归、白芍、熟地、川芎以养血和营;若兼有血瘀者,可加红花、桃仁、鸡血藤以活血通络;若痰多,胸闷,恶心呕恶,纳

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摘要胃肠道中的各种微生物存在着动态平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就可能会引起多种疾病。因此,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就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影响因素以及饮食、胃肠道微生物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腹泻、慢性回肠末端炎、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儿童孤僻症等急慢性疾病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地分析和阐述,从而引起人们对胃肠道微生物平衡的重视,也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关键词胃肠道微生物平衡:急性疾病: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主与外部环境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而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亦是相对稳定的,但它们易受饮食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1)。近20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体内低度的、全身性的慢性炎症是肥胖、糖尿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衰老和老年疾病以及很多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最近有学者发现,饮食不当造成的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可能是这些慢性炎症的根源(2)。由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疾病包括多种肠炎、肥胖、肠癌甚至肝癌。有数据显示,因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临床患病的概率约为2%-3%(1)。因此,饮食结构与人体肠道菌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以下我们拟队饮食结构或饮食中营养成分发生变化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影响极其导致的人体健康变化进行探讨。 1 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道是一个通过食物与外部坏境频繁接触的器官,自口腔至直肠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从口腔接近中性的环境到胃的酸性环境(pH2.5-3.5)对多数微生物有破坏作用,此时每克消化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的数量为10000,而且主要以革兰阳性的链球菌、乳杆菌和酵母菌为主。进入十二直肠后,由于消化液的增加(如胆汁、胰液)以及停留时间短,十二指肠的环境非常不利于各种微生物的生存,此时微生物的组成不稳定,仅以极低的限数存在(3)。进入空肠和回肠后,微生物的数量开始增加,而且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在小肠末端,除了乳酸菌,尤其是双歧杆菌的数量级增长外,其他一些革兰阳性兼性氧菌如大肠菌科的细菌以及专性厌氧菌群,如拟杆菌和梭杆菌也开始出现,甚至在回盲部之前严格厌氧微生物已开始出现,此后(即在盲肠之后)严格厌氧的微生物在数量上超出兼性厌氧的微生物100-1000倍,此时细菌的数量可达到10^12cfe/g(3)。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肠道菌有7个门的细菌组成(4)。这种构成是肠道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共同并且双向进化的结果。其中,宿主因自然选择压力要求肠道微生物群趋于稳定。这些压力包括宿主在生理方面的存活压力、外界生存条件形成的肠道环境压力等(5)。因此,人体成年后肠道中菌群的门类正常情况下都是相对稳定的,只是优势菌“种”存在个体差异。 2 食物中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的因素 一些致病性微生物的摄入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并致人体患病。目前,发现能引起食源性胃肠道疾病的致病菌有10种左右。另外,病毒也能引起肠道菌失衡。 残留在动植物产品中的兽药、抗生素、苯酚、对甲酚、吲哚等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肠道的平衡长生影响,还会对肠道定植菌的屏障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引发肠道菌群失衡。Jeong等(5)研究表明,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而梭杆菌和乳酸菌对黄霉素最为敏感,真菌和梭杆菌对奥奎多司最为敏感(奥奎多司为光谱抗菌药,对革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中众多细菌

帕金森病中西医诊断标准

帕金森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 病名诊断 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相当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 1)主症: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兼症;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挺,智力减退或精神碍障,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 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为老年颤证。 2.西医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2006年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符合帕金森症的诊断 1.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缓慢。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均降低。 2.至少存在下列1项特征:(1)肌肉僵直;(2)静止性震颤4一6 Hz;(3)姿势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受功能障碍造成)。 (二)支持诊断帕金森病必须具备下列3项或3项以上的特征 1.单侧起病; 2.静止性震颤; 3.逐渐进展; 4.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 5.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70%一100%)

6.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症; 7.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或5年以上; 8.临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三)必须排除非帕金森病 下述症状和体征不支持帕金森病,可能为帕金森叠加症或继发帕金森综合征。 1.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 2.反复的脑损伤史; 3.明确的脑炎史和(或)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 4.在症状出现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或)多巴胺耗竭药; 5.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 6. 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 7.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 8.病情持续缓解或发展迅速; 9.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 10.发病3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 1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垂直凝视麻痹、共济失调,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言语和执行功能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诊断:首先是症状诊断(运动或非运动),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症(Parkinso nism)及其可能的原因,然后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病及其严重度。

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水平。用纯化的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α-突触核蛋白(α-SYN),再与HRP标记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浓度。 试剂盒组成: 样本处理及要求: 1.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 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者柠檬酸钠或肝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 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 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浓度达到100万/ml左右。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离心20分钟

中医如何有效治疗帕金森

中医如何有效治疗帕金森 面对帕金森患者,大家都知道,一旦患了这种疾病大多数都已经不能自理生活了,所以心理上会很抑郁,我们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就是首先要正视这个现实,不能怕人知道,使心情放平和。从而还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激动劳累,对病程有好处。那么,中医如何有效治疗帕金森。 首先来说,经过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以肝虚生风,肾精亏虚为根本,以益肾补脑为宗旨,对帕金森氏症辨证施治,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中药补肝虚,镇肝熄风;补肾虚,填精补气;补精血,还精补脑,终极达到平衡阴阳之目的。在操控震颤的工效方面,具有疗效相对可靠、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等特点,可作为配合现代医学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辅助有效治疗。 中医治疗帕金森症有什么特点? 第一:中医治疗特点 帕金森综合症疗效好,还具有双向调剂功能、扶正中药还可调剂免疫功能、恢复患者体力。 第二:中医中药综合疗法 药材是从数千种药材中提取筛选出八十多种名贵中药。从根本上中医治疗帕金森综合症,服药半月即可见效。 第三:纯中药绿色疗法 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帕金森综合症,能够快速缓解病情,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帕金森的方法? 健脾益气选用: 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灸甘草;鹿茸、地黄、山萸肉、首乌、狗脊、杜仲、五味子、菟丝子; 燥湿化痰选用:

苍术、厚朴、砂仁、半夏、南星、竹茹、白芥子、莱菔子。 缓肝熄风选用: 羚羊角、天麻、全蝎、僵蚕、钩藤、白蒺藜、白芍等;活血化淤选用:丹参、当归、赤芍、红花、水蛭、0虫、乳香、穿山甲。 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累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又因疗程较长,随着治疗的进展,证候、症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治疗本病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病期辩证施治、随证加减,很难用某个固定的处方完成治疗,但补肾健脾应始终是治疗大法的中心环节。只有肾精充足,气血旺盛,才能改变脑髓不充、筋肉失养的病理状态,使本病有治愈的可能。 以上就是小编搜集的关于中医如何有效治疗帕金森相关资料,想必大家都已经了解了吧!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让患者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积极参加治疗,才能早日走向康复。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c8589782.html,/ztinfo/54606.html

帕金森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济南脑科医院帕金森病治疗中心关良帕金森病是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慢性病,又称“震颤麻痹”,男性多于女性。帕金森病本身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一般不影响寿命。随着治疗方法和水平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能终身维持高水平的运动机能和生活质量。当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和合理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病情发展到晚期将全身僵直,卧床不起,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和生命危险。它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随着我国人口呈现老年化趋势,患帕金森症的比例也在增加,据统计,目前我省患者已达五万人左右。由于环境污染和某些尚未认识的原因,此病也有向中年人甚至年轻人发展的趋势。 病因 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帕金森病发病的过程,这是因为致病因素通过与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方式和途径作用于人体,从而导致了帕金森病的发生。目前比较公认的直接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有:⑴有机化学物质。⑵水源污染:据来自一些工业化国家的报道,帕金森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一定区域性,而这些区域的水中显然含有某些与致病有关的水溶性物质。⑶农药与工业污染:国外的一些实验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病与农药的使用之间关系密切。此外,环境因素通过破坏机体内部的自由基清除系统,使体内蓄积大量的氧自由基,也间接造成帕金森病的发生。 现在病因研究认为主要是杀虫剂、除草剂对人体的伤害,遗传不起重要作用。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正常人脑的纹状体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其中一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最多,多巴胺由黑质细胞产生,它为纹状体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正常人身上两者是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而帕金森病者由于黑质细胞遭受大量坏变,多巴胺递减,并且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对亢进,于是便出现了帕金森病种种症状,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愈少,症状就愈重。症状 ⑴静止性震颤,手指的节律性震颤形成所谓“挫丸样动作。”⑵强直,是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高,为“铅管样强直”。由于肌强直可有头部前倾,关节屈曲等表现。⑶运动迟缓,可有写字过小症;起立及翻身不能,行走时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越走越快,不能即使停步或转弯,称慌张步态。面部表情极少,呈“面具脸”。流涎,严重时可有吞咽困难。⑷其它可有顽固性便秘、大量出汗、皮脂溢出等植物性神经症状表现。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治疗毕业论文

三峡大学 全日制自学考试 毕 业 论 文 准考证号: 姓名: 专业层次: 交稿时间: 联系电话: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治疗 班级:14级护理6班姓名:邹巧雅指导教师:李嘉【摘要】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帕金森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继发性帕金森病、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征等。针对帕金森致病原因,现在医学上提出了很多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减轻痛苦,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帕金森病,震颤,多巴胺,突触,中脑黑质 自从1817年,英国医师JamesParkinson首次描述了一组以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和步态失调伴姿势不稳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该病的研究和探索。1841年Hall将其称之为“震颤麻痹”,他对该病的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但随着人们对该疾病的更多认识和了解,逐步认识到“震颤麻痹”的命名并不确切,因为,这类患者除了有肢体的不自主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外,还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一些复杂症状伴随,1892年Charcot建议将这种疾病称为帕金森病(Pakinson’disease,PD)这样可比较全面的描述这一病症,因此。这一观点也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1.原发性帕金森病 1.1原发性帕金森 原发性帕金森是大多数病因不明的,它的诊断比较复杂,在三个基本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附加条件。 基本诊断标准:中年、老年人中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活动和动作缓慢,持久活动后动作更慢、幅度更小;颈和(或)肢体肌张力增高;4~6Hz的静止性震颤或姿势不稳。 附加条件:(1)偏侧肢体起病。(2)一侧肢体受累后,较长时间才扩散到另一侧肢体,病情呈现明显不对称性。(3)良好的左旋多巴试验反应(评分记分法判断,可好转70%以上)。(4)左旋多巴制剂的良好疗效可持续5年以上。(5)病程中体征呈现十分缓慢地进行性加重,但病程至少9年以上。(6) PET、SPECT检查显示黑质纹状体区多[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