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北京各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北京各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北京各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北京各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关于本篇文档

文件类型: Microsoft Word 2003(纯文字版)

标题:2014北京各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内容:

2014北京朝阳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北京东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北京丰台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北京海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北京石景山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北京西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共六套)

关键字: 2014 一模高考语文

统计信息: 51页;56,778字

字体字号: 宋体;五号

页面信息: A4;纵向;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左侧)装订线-0.5厘米 售价: 3元(平均每套试卷0.5元)

2014北京朝阳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6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北京城是大气的。这种大气首先体现在建筑上,不要说偌.大的一个紫禁城只住皇帝?一家人?,便是最不起眼的四合院,也是疏落有致,颇多空间的。北京城的大气更体现在文化上,北京从来就是汉胡①,五方杂处.的地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在这里出入、汇集和发展,各种文化都在这里交流、碰撞和融合。一个外地人,只要他到了北京,保准不会感到别扭;如果他还很随和,会说几句普通话,那么,用不了几天,他几乎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北京人了。

这就是北京:古老而又新鲜,博大而又精深,高远而又亲切,迷人而又难解。它是单纯的,单纯得你一眼就能认出这就是北京;它又是多彩的,多彩得你永远无法一言以蔽之。而无论久远深厚的历史也好,生机勃发的现实也好;豪雄甲的王气也好,醇厚平和的民风也好,只要你一走进北京,它们都会向你扑面而来,让你②。你可能会惊异于现代都会的日新月异,也可能会流连于千年古都的乙深沉;可能会丙于文化名邑的清雅幽远,也可能会迷恋于民众舞台的柳暗花明。所有这些,都会使一个初进北京的人感到无比的神奇,它会使你心旌摇荡,神志痴迷,不知所以。可以这么说,任何试图读懂北京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

(取材于易中天《读城记》,有删改)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填入①②处的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偌.(nuò)大杂揉五方杂处.(chǔ)目不瑕接

B.偌.(ruò)大杂糅五方杂处.(chǔ)目不暇接

C. 偌.(nuò)大杂揉五方杂处.(chù)目不暇接

D. 偌.(ruò)大杂糅五方杂处.(chù)目不瑕接

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浩荡深厚沉湎

B. 浩瀚雄厚沉湎

C. 浩荡雄厚沉醉

D. 浩瀚深厚沉醉

3.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 一言以蔽之

B. 生机勃发

C. 柳暗花明

D. 不知所以

4.下列四副对联中,最适宜用来迎接友人来访的一项是

A. 珠联璧合乾坤定,花好月圆鸾凤鸣。

B. 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展宏图。

C.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D.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5.某高校毕业生听完著名就业辅导专家张教授的报告后,深受启发,立刻用手机给张教授发短信,希望得到帮助。下面四条短信中用语恰当、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张教授,您好!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请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

把邮箱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未免有些唐突,请见谅!学生ⅩⅩ

B.张教授,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让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

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可能有些唐突,但您务必要回复我!学生ⅩⅩ

C.张教授,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请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

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未免有些唐突,请见谅!

D.张教授好!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让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请您尽快把邮箱地

址发给我。情急之中,虽然有些唐突,但相信您能理解!学生ⅩⅩ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牡丹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

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①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止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注】①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允宜肇.于此日肇:开始

B.惜其.所见不逮其:代词,指武后

C.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悉:详尽

D.匪.止士民之家匪:少,微薄

7.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B.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

如果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

C.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

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

D.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

我曾经把这话对朋友说,有朋友认为这说法太迂腐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强项若此,(牡丹)得贬固宜

B.(武后)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C.(予)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D.同人诘予曰:“(牡丹)有所本乎?”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 看到书上有关牡丹被贬的记载以后,作者才开始认同牡丹的花王地位。

B. 作者认为植物生长自有规律,就是圣贤也无法让冬天的田地长出穗来。

C. 作者从秦地巩昌带回一些牡丹,朋友嘲笑作者的行为是“趋冷非趋热”。

D. 关于牡丹朝南才能生长的问题,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为此提供了根据。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7分。

10.结合上文,请简述作者认为牡丹不同于其他花卉的两个独特之处。(4分)

11.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5分)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

以为乐不详景公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12.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任选4题作答)(8分)

①在《诗经·氓》中,作者借女子的口吻,倾诉了妇女婚后的辛苦劳作,“三岁为妇,。,靡有朝矣。”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泉涓涓而始流”,范仲淹的《苏幕遮》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都是借景抒情的名句。

③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评了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吾未见其明也。”

④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切切错杂弹,”这四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

⑤《赤壁赋》一开篇,在月夜秋江美景中,苏子“举酒属客,,。”

⑥在《窦娥冤》中,在刑场上,窦娥指天斥地:“地也,。天也,”,表达了她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③题。(20分)

泾溪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溪兴①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②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释:①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②瓦瓯:陶制的小盆。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前诗运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B.后诗托物言志,借助溪流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C.两诗内容不同,前诗旨在说理,后诗意在抒怀。

D.两诗风格不同,前诗平实警策,后诗自然清新。

②从《溪兴》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③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泾溪》一诗后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不

少于150字。(12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①传统意义的中国人,对于?人?、?社会?、?历史?的认知是基于?内?、?外?这个维度而构建的:一切事物,都在?由内而外?或?由表及里?的一层层递增或递减的?差序格局?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探索中,对于?我?的关注,自然地就继续向?内?的方向深入,引出?心?这个范畴。

②在古典人文思想中,?心?是自我体验和修养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思想、意识、态度、情感等等,但我们特别要关注一个内涵,是它常常倾向和暗示一种?主体性?,就是说当人们谈到?心?的时候,总是自然产生一种?心心相通?的感觉,即使讨论别人的?心?的时候,其口吻就像一种?设身处地?的类似于?主体?的角度在说话。像?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

这个?心?,就有这种感觉,这首诗中杜甫好像和几百年前的孔明获得了一种跨朝代的?通感?,仿佛在直接感受孔明那种?良苦用心?。在这种陈述的习惯中,?将心比心?的说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③?心?的概念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含有很强的道德伦理性,因此?心?也自然地代表着?做人?、?为人?方面的最需要珍重的东西。当你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背后假设的?我?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是一种?由里及外?、?由己及人?的具有?伦理?意义的?差序格局?。而从?心?出发的这种?内?、?外?之间一层层外推的关系,应该是?诚?、?正?、?仁?、?爱?、?恕?等,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这种?内?、?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真诚、共存、协调、和睦、温和、宽厚、利他、建设性的等等。这种关系是符合?天人合一?、?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关系的生命伦理道德的。?心?的主观性和它的道德性,包含着对认知主体的?人?本身的鞭策和制约,这种观念直接把?我?和世界的关系公开地?伦理化?,理直气壮地把探索世界的过程解释为一种?修身?以达到?经世济民?的过程。从?心?开始,通过?修、齐、治、平?这一层层?伦?的次序,由内向外推广开去,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

(取材于费孝通《将?心?比?心?》,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中“心”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心”是关乎自我体验和修养的概念,它的内涵包括思想、意识、态度、情感等。

B.“心”常常倾向和暗示“主体性”,说到“心”时,总会产生“心心相通”的感觉。

C.“心”代表“做人”、“为人”方面最需要珍重的东西,因为它有很强的道德伦理性。

D.“心”有主观性和道德性,它把我与世界联系起来,由外而内,达到“经世济民”。

15.下列诗句中“心”符合文中“心心相通”的意思的两项是(4分)

A.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D.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E.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6. 阅读下面材料,请从第③段中选三个四字词语(不含标点),填写在下面方格中,指明“我”实现愿望的正确途径。(5分)

材料:在英国最古老的一个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文字: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世界,于是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我醒悟了,我发现我实现愿望的途径是错误的。

14

排骨里的萝卜

①女儿一回到老家,我母亲就把她带进菜市场,逐一询问她想吃什么。从东头问到西头,女儿一直摇头。母亲急了:?总要吃啊,小祖宗,你到底想吃什么??女儿两眼埋在手里的卡通画册里,淡淡地说:?我要吃排骨里的萝卜。?

②不吃排骨,不吃萝卜,却想吃排骨里的萝卜。女儿的理由是:排骨太腥太腻,萝卜太清太淡。女儿是在吃多了排骨后才挑上萝卜的。几年前她在萝卜盘中翻找罕见的排骨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③突然就领悟了现代人的忧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高效、便利、繁华、奢侈,却怨叨着它的拥挤、功利、急躁、嚣张。驾着豪华轿车,却骂着它的尾气;用DNA技术修改着生命,却忧心着社会伦理和生命尊严;推行着经济政治一体化,却牵挂着多元文化的丧失。

④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看见乡村的一草一木,就一惊一诧的。乡村很美,但得远远地看。乡村是一幅经典名画,是用来欣赏的,而不是用来居住的、生活的。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只是想看看春天离得有多远,然后用相机拍下来,用画框装裱好,点缀到城里的水泥墙上。现代人在城里模仿着乡村的绿,怀念着乡村的安详和静谧。

⑤现代人越来越爱回忆从前在乡村的日子。那段吃不饱的时光,现代人回想起来已全然消散了饥饿的惶恐,脸上是掩不住的羡慕,荡漾在记忆里的是一段段情意融融的细节,一首首田园诗,一曲曲牧歌。过去了的,就是罪恶也没什么不可饶恕的。但这得有个基点,回忆和观赏必须站在今天丰衣足食、和平安宁的阳台上。

⑥现代人已学会了蘸着传统的汤汁去吃现代文明的点心,然后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反叛。现代文明授予现代人以现代武器,现代人首先用这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

⑦为什么突然想吃农家味的小菜小饭?因为现代人距农村越来越远,也离家越来越远。然而如果连吃三天的农家饭,现代人非骂娘喊救命不可。想一想,当初身居乡村时,我们怀想的是什么?是生猛海鲜,是遥远的都市。乞丐的梦常常是席梦思,而富翁的梦更多的是街头的石板和公园的长凳。

⑧人天生有根反骨,就长在后脑勺下。人在现实中躁动,要么歌唱未来,要么缅怀过去,总是把现实不尴不尬地晾在那儿。尽管人们总是从现实中榨取最多的滋养。

⑨我知道如何让我女儿在萝卜中翻找排骨了:弄一锅子萝卜,点缀几小块排骨。排骨中的萝卜和萝卜中的排骨一样好吃,一样滋养人,喜恶源自量的比例。比较排骨和萝卜到底谁更富营养是现代人的浅薄所在。没什么是特别有营养该特别多吃的,也没什么是特别没营养特别不该吃的,你所稀缺的才是你最需要的。

⑩在排骨的背景下,现代人一年四季品尝着萝卜。这萝卜还是原汁原味的萝卜吗?但现代人仍管它叫萝卜,而且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

(取材于董玉洁《排骨里的萝卜》,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是(4分)

A. 文章开篇通过写女儿挑食,要“吃排骨里的萝卜”,自然引出下文对“现代人的忧怨”的思考。

B. 第④段写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说明现代人越来越厌恶都市,渴望回归田园生活。

C. 第⑥段中写现代人“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表明了现代人的反思和反叛。

D. 第⑦段中“乞丐的梦”和“富翁的梦”构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批判了现代人的无知和愚昧。

E. 文章最后以现代人“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做结,首尾呼应,而“时尚”一词,尤为耐人寻味。

18.文中说“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结合文本,概括现代都市人思念乡村的具体表现有哪些。(4分)

19. 文章以“排骨里的萝卜”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10分)

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当你碰到有人吸烟时,你会如何劝阻?请把劝阻的话写成一段文字。

要求:1、理由充分。2、语言精练得体。3、150字左右。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也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还有人说:应该有所怕,有所不怕。

以上看法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答案解析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B

2.C

浩荡,形容广阔或壮大;浩瀚,形容广大或繁多。

深厚,(感情)浓厚;雄厚,(人力、物力等)充足。

沉湎,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等方面),不能自拔;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3.C

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

生机勃发:指植物生长初期,长势旺盛、茁壮的意思。引申为生命力旺盛。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不知所以: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

4.D

5.A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D(匪:不,不是)

7.A(“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来决一雌雄”有误)

8.D(省略成分应为“尔”)

9.C(“趋冷非趋热”有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7分。

10.(4分)牡丹依时守季开花,不畏强权,即使遭贬亦坚守节操(独迟2分);牡丹朝南才会生长,改变方向就会死,个性刚强,绝不委屈通融(不改向2分)。

11.断句(5分)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详/景公乃止

(评分标准:标记“/”处,共10处,每断对2处,得1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参考译文: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进谏说:“君王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建造高台,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加重百姓赋税的行为,百姓一定很痛苦。把加重百姓赋税的行为作为自己的快乐,不吉祥。”景公于是停止了。

12.默写(8分)

①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②木欣欣以向荣山映斜阳天接水

③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④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

⑤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⑥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

13.(20分)

①(3分)B

②(5分)答案要点:

一个随遇而安、闲适自在、孤寂的隐者形象(2分,形象特点1分;隐者形象1分)

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点分析(3分)

③(12分)评分要点:

人生哲理: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概括哲理2分,意思对即可)观点明确2分;联系实际分析4分;语言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4.(3分)D(“由外而内”有误)

15.(4分)A C

16.(5分)从心出发(从心开始)由己及人或推己及人(由内向外、由里及外)经世济民(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4分,答对三个5分。答错顺序不给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7.(4分)BD(B“渴望回归田园生活”有误。D“无知和愚昧”于文无据。)

18.(4分)到乡村赏景,拍照;回忆从前在乡村的日子;吃农家饭。(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

19.(6分)题目生动新颖,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特点1分);以小见大,用平常事物来反思现代人的忧怨与矫情(手法2分);题目隐含作者对现代都市人矛盾心理的嘲讽和批评(情感态度2分);题文照应(题目与文首、文尾相照应)。(结构1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0.(10分)(理由充分4分;层次清楚,结构完整2分;语言精炼得体4分。)

21.(50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牡丹能够在群花中称王,开始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要说牡丹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选择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药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直到我看了《事物纪原》一书,说武则天冬天游后花园,(看到)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花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我这才恍然大悟说:?牡丹刚强不屈若此,被贬谪本来就是应该的,如果不给他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如果违反时令季节,那么就算有十个像尧那样的圣贤,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长出穗来。武则天虽为人主,但是她能强令公鸡白天打鸣吗?如果她有见识,就应当贬损其他花卉而只推崇牡丹。花王的封号,本应从武则天赏花的这一天开始,可惜她的见识达不到,而且倒行逆施。的确,武则天就是这个样子!

我从秦地的巩昌带回十几棵牡丹,朋友用?群芳应怪人热情,千里趋迎富贵花?的诗句嘲笑我。我说:?牡丹是因为坚守自己的节操才被贬的,我把它们带回来,这是趋冷而不是趋热。?现在对于我得到的这个结论,更加明确了。种植牡丹的方法,在名人的画谱当中已经记载得没有一点点遗漏,如果我再谈,就又是拾人牙慧了。但有最重要的一点,花谱当中偶尔有记载但是说得不是很详尽,就让我通快地说吧!

所有的花都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应当向阳,这是种植花卉的共同原理。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让它朝南就会生长,让它朝其他方向就会死,这是牡丹高亢刚直、不可改变的本性,武则天都不能让它屈服,又有谁能使它屈服呢?我曾经把这话对朋友说,有朋友认为这说法太迂腐。我说:?不只是平民百姓,即使是帝王之尊,想种植这种花,也不能不遵循它的习性。?朋友反问我说:?(你)这话有根据吗??我说:?当然有根据。我的本家李白有这样的诗:‘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帝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的人朝向北,那么花不是朝南是朝哪个方向??朋友笑着赞同这一说法。这些话难道不是定论吗?

2014北京东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

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一位颇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日“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日“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辍.笔(chuò)倚.(yǐ)马可待即兴.(xīng)

B.辍.笔(zhuì)倚.(yī)马可待即兴.(xìng)

C.辍.笔(chuò)倚.(yǐ)马可待即兴.(xìng)

D.辍.笔(zhuì)倚.(yī)马可待即兴.(xīng)

【答案】C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颇负胜名B.别出心裁C.异曲同工

【答案】A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中,“字”

一般用于谦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被用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愁。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又妙趣横生的一面。

【答案】A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它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城市,甚至走向世界,成为代表国家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B

3.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和“瞻前顾后”,“①”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②”,“③”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②后来居上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②后来居上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②后继有人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②后继有人③满嘴跑火车

【答案】B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

B.中文系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上下车时一定要注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咳嗽不止,请您务必准我一天假。”

【答案】C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日: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①,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成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敞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②,交不苟合,

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务:致力

B.自非怀经抱质

..质:质疑

C.则.摈落私门则:却

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以:因为

【答案】B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答案】A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答案】A

8.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答案要点】

(1)主张阻止丽文华章之风

(2)诏示天下,不论是官府的文章书信,还是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符合实际

(3)推荐并任用怀经抱质,志道依仁的人为官

(4)惩办追逐丽文华章的官员

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答案要点】

(1)表明对李谔观点的态度

李谔观点解说(需涉及“文风”与“不良的社会风气”这两方面);李谔观点再现(或从原文中提取相关信息);明确自己态度(认同或不认同)

(2)明确阐释自己的看法

应涉及“文风”(应突出“文风”特点而非“奢侈”“浪费”“腐败”等作风行为)与“社会风气”(在社会上产生的结果)两方面内容。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以适世用而已。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者琢之成器而小者不利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视尤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取材于曾国藩《送郭筠仙南归序》)

【答案】

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者琢之成器/而小者不利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视尤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④一③题。(11分)

秦州杂诗①.其五白马④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是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①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其诗作。(2分)

【答案】诗圣;《登高》

②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自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答案】B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要点】

分析《秦州杂诗·其五》

一、结合诗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谈期待驰骋沙场,为国立功。

二、结合诗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谈处境艰难,怀才不遇。

分析《白马》

一、结合诗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谈对生命的悲悯。

二、结合诗句“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谈悲叹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前途的担忧。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以,观察之后才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 ,,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一番奇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③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中迷人的景致,其中“野芳发而幽香,___ _,_ ___,水落而石出”表现了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美。

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写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 ,”。

⑤陆游在《诉衷情》中感叹自己壮志未酬但已年华流逝时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与《书愤》中“ ,”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

【答案】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②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③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三足褐红彩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时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摘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

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

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摘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3分)

A.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B.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

C.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器表光滑,彩绘顺畅。

D.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燃烧,陶器会变成灰色。

【答案】D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

B.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做钵。

C.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

D.绘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E.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坯颜色变化。

【答案】A E

15.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是如何形成的。(5分)

【答案要点】

(1)三足褐红彩红陶钵是利用氧化焰的炼制技术烧成的。

(2)陶土一般含有相当份量的铁元素,高温烧烤时,陶土中的铁元素会和空气中的氧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而氧化铁的颜色恰好是红色。(可结合化学知识回答)

(3)在器口外沿绘一圈红宽带。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 -18题。

莫奈的颜色怎么了

①莫奈是我很早听说过的艺术家之一。我在一些文字里提到少年时的读书和听音乐什么的,但很少提及我对画家的“接触”。这里我所谓的接触,是翻看残存在我家中的他们的印刷品,或听父亲和他朋友们的闲聊,在他们谈论的画家中,有一位便是莫奈,而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他绘画的颜色。当时我对此并不在意,莫奈的颜色远不如那些情节性绘画对我的吸引力大。

②成年后我问父亲:“你能不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话告诉我,莫奈的颜色怎么了?为什么成为你们常谈不衰的话题?”父亲说:“这样说吧,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

.....,就像巴斯德发现微生物的存在一样重要。在此之前,颜色和微生物都是人类看不到和不在意的东西。微生物的被发现,使人类找到了自身与微生物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使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明晰起来。颜色的被发现,同样也使自然界明晰起来,

因此画家们的画亮了

.......。在此之前人们对颜色的认识是理性的,认为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土永远是黄的。莫奈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后告诉人们,这不对,随着光线的变化,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世间万物的颜色也在不停地变化。为此,莫奈以他超常的眼睛作了大量的观察和摹写,又使看似纷杂的颜色条理了起来,从而找到了颜色之间互相依存和互相对比的关系,艺术家把它叫做…颜色关系'。”

③莫奈观察和摹写最多的主题是草和水。当四十岁开外的莫奈移居吉维尼村之后,他对颜色研究的成熟阶段开始了。吉维尼位于法国南部平原,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麦田,麦收过后堆起的麦秸垛,一年四季矗立在田野上,莫奈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运用他的颜色理论开始了对麦秸垛的不倦描绘:

一年四季从冬到夏,一天之间从早到晚,直至他什么也看不见。他跟着季节走,跟着阳光走,画出了难以计数的麦秸垛系列。对麦秸垛的连续描写,使莫奈的艺术呈现出一片灿烂和辉煌。美国人首先发现他的这批“宝贝”,波士顿人、芝加哥人差不多“买断”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④我第一次看见《麦秸垛》的原作就是在芝加哥艺术中心。在它的法国印象派馆里,莫奈的草垛占据了整整一面展壁,大约有五六幅吧(据说还有馆藏未展的)。只有这时,当我站在莫奈的《麦秸垛》原作跟前时,我好像才彻底弄懂了莫奈所发现的颜色的真正意义。那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读画,我是通过这些孤寂的草垛和吉维尼的土地,在尽情地呼吸,呼吸吉维尼,呼吸上帝赐予人类的空气和阳光。这种神秘的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原来颜色也可以和人类发生这样具体的交流,这时的颜色如同交响乐里的音符一样奇妙。面对其他一些大家,你可以为他们过人的才华而震惊,你可以为他们造型手段的高超而叹服,你也可以为他们设臵主题的角度大感出其不意,面对他们的绘画,你唯独不会想要多做的是几次深呼吸。就在这时你也会突然觉得,那些草垛已经不是草垛,在晨雾中,在晚霞里,它们正作着幻化,这幻化最终调动起你无限亲近大自然的情致。虽然,那不过就是几堆被莫奈反复描绘过无数遍的草。

⑤我写中篇小说《麦秸垛》时,刚刚见过了莫奈《麦秸垛》的原作。冀中平原上的农民堆积麦秸垛的方式和法国人略有不同。但我闻过麦秸垛的气味,我也从早到晚目睹过太阳、风雨对麦秸垛的照耀和吹拂。我围绕麦秸垛编织的故事是麦秸和人之间那悲喜交加的关系,那关乎生计的,关乎爱和死的难解难分的纠缠。当我想到莫奈的麦秸垛时,也许我曾经希望用文字、用我的叙述让读者在我的《麦秸垛》跟前也多做几次深呼吸,但我发现我没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那颜色的奥妙么?

⑥我不能不感叹在作家笔下无法发生的事,在好的画家笔下,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⑦后来父亲从法国回来,我问他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内,一定有莫奈更多的《麦秸垛》吧?父亲说,不多,大概不如美国多。据说法国人至今一直对此抱有难以言说的遗憾之情。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铁凝写父亲与他的朋友们谈论莫奈绘画的颜色,意在点题,引出下文。

B.父亲运用类比的方法,深奥却明了地解释了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的重要意义。

C.莫奈认为人们对颜色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如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

D.未研究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颜色的奥妙,使读者在铁凝的作品前不愿深呼吸。

E.第⑤段,铁凝表达了莫奈《麦秸垛》中的颜色对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答案】B D

17.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莫奈发现的“颜色的规律”指的是什么?(2分)

【答案要点】随着光线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变化,世间万物的颜色也在发生着变化。

②如何理解“画家们的画亮了”?(5分)

【答案要点】

(1)画家们绘画时不再受关于颜色的理性认识的束缚。

(2)画家描绘景物采用多变的颜色。

(3)使景物变得更加生动,画作有了生气。

(4)画作使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18.请分析第③段画线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答案要点】

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①这句话是上文所说莫奈在对麦秸垛不断的描绘中对颜色的研究也逐渐成熟,使他的艺术呈现一片灿烂和辉煌的结果,从侧面凸显了莫奈作品的价值;②为作者叙述在美国的芝加哥艺术中心看到莫奈画作,和文章结尾的美国所藏莫奈的麦秸垛画作比法国多的内容埋下伏笔。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分)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的确,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书中的空间则是无限的。

请你写一段文字,向你的朋友推介一本好书。要求:①写清书名、作者或编者等信息;②理由充分;

③语言流畅;④字数200字左右。

20.作文。(50分)

请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附: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李谔,字士恢,是赵郡人。(他)喜欢学习,会写文章。李谔因(当时)写文章的人,崇尚轻薄的文体,互相学习效仿,远离(为文之本)不知返归,于是上书说: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所见所闻,防备他们的嗜好和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荡之心,把淳厚和谐的道路指给(他们)看。因此能使家家恢复孝顺慈爱,人人知道礼仪谦让,匡正民俗,修正风气,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南朝齐、梁时,竞相追逐丽文华章的弊病很严重,(不管)高贵、贤明的人,(还是)卑贱、愚拙的人,都只致力于吟诗咏赋。过多的篇幅叙述(的文字),不外乎(写些)月亮露珠的形状,堆积书案、装满书箱(的文字),只是(描摹)风云的状态。社会风气以此互相标榜,朝廷根据这些选拔人才。功名利禄之路既然已被打开,爱好崇尚(丽文华章的)情况就越加严重。于是,里巷中的年幼无知者,显贵家的少年,还不知道基本的学习内容,就先写起了诗。把傲慢放诞当作清静虚无,把抒发情感当作建功立业,把儒者的品德操行视为古旧笨拙,把写作辞赋的人视为有道君子。所以,文笔日益繁复,时政(却)日益混乱,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损伤根本,追逐末节,流弊遍布华夏大地,相互学习效仿,久而久之,愈加盛行。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知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听说边远的州县,依旧钟爱不良风气,选取官吏推举人才,没能遵循典章法则。以至于(那些)被宗族同党称许为孝子,乡里推举为仁人,所学必定是经典,交往而不随意附和(的人),却被权贵之门排斥摒弃,不加以录用;那些学习不考察古代事迹,明辨是非,(而是)追逐时俗,写轻薄的文章,结交朋党以谋取声誉(的人),却被选拔担任官吏职务,被举荐到朝廷。这大概是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还挟带私情,不存公正之道(的缘故)。我既然勉强担任御史,职责就应该举发检察。(但是)如果听到风声就揭发罪状,(又)恐怕触犯刑律的人很多,我请求勒令各主管部门,广泛地加以搜寻查访,如有这样的人,就写成公文报送御史台。”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大大革除了文风之弊。李谔任职数年,致力于保持重要的原则,不崇尚严厉威猛,因此(他)没有刚强正直的美誉,但暗中却有很多匡正之功。(李谔后来)因为年纪大了,出任通州刺史,很有德政,少数民族的人都心悦诚服。三年后,死在任上。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word版含解析

绝密★ 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

2014高考北京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高考北京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乙(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丙(吟咏/涵咏)起来锒.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锒.上口,齿颊 ..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秋稔.(rěn)冬祥意蕴. B.楹.(yíng)联齿颊 ..留香 C.言简意赅.(gāi)撰.写 D.镌.(jùn)刻锒锒 ..上口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万户栖柳依依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D.春来微风缕缕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题写内涵吟咏B.题签内涵涵泳 C.题写蕴涵涵泳D.题签蕴涵吟咏 4.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 .......。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B.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河北将全力建好永清服装城,确保北京的服装商场如期迁入。 C.俗话说:兵马未动 ....。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粮草先行 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D.“今天请各位老同学来,为咱们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我只备下清茶一杯,君子之交淡 ..... 如水 ..嘛!”县长话音一落,老同学们报以一片笑声和掌声。

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7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摩擦力供认不悔对称(chèn)穷源朔(shuò)流 B.一拉罐转弯抹角隽(jùn)永令人发(fà)指 C.纪传体多难兴邦叨(tāo)扰一气呵(hē)成 D.化装品整齐划一倾轧(zhà)囤(tún)积居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 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3. 下列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 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也是唯一的一次。 C. 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 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期中的代表作。 B.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将强的批判现实的净胜。 C. 《堂吉诃德》是意大利小说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 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 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 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 ...的一项是(3分)( )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 5.阅渎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

2014年全国大纲卷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含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 A.龃龉.(yǔ)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 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 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 D.霰.弹(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必(b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 ....,,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 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 ....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 ....,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 通人叹为观止 ....,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答:D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答:C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 撰写,往往注重其乙(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丙(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秋稔(rěn)冬祥意蕴..齿颊留香.楹B(yíng)联...撰写 C.言简意赅(g āi)..D .镌锒锒上口(jùn)刻...D 【试题答案】【试题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解析】镌(juān)刻,琅琅上口。.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春来微风缕缕.春回爆竹声声C D C 【试题答案】【试题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对联等考点的理解。.【试题解析】“万户”“千家”词性与“冬尽”不匹配,排除A、B项;比较C、D,C项在内容上能够照应“过年”,词性、结构、平仄也合适; D“缕缕”平仄与上联的“点点”不匹配,故选C为佳.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题写内涵吟咏 B.题签内涵涵泳 D .题签.题写C 蕴涵涵泳蕴涵吟咏 A 【试题答案】【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运用 E级。“内【试题解析】“题写”指书写,“题签”多指为书籍、卷册封面题写标签。“蕴涵”指包含,只能作动词。题中应用名词。涵”多指内在涵养,可做名词, 。“吟咏”指咏唱,声调有抑扬的念,“涵泳”指深入领会,语境强调“咏唱”.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4 B.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A .上

2016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2016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Ⅰ试题 [说明]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以官方公布为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区别在于:

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表示 标榜“新”和“异”,重在表示主观行为。此处宜 用前者。“机敏”和“敏锐”的区别在于:它们虽 都强调“敏”,但前者重在表示“机”,即“灵活” 之意;后者重在表示“锐”,含“深刻”之意。此 处宜用后者。“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前 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此处宜用后者。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熟语中,没有 ..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 情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项错误在于,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湛.蓝/斟.酌崛.起/倔.脾气提.防/醍.醐灌顶 B.跻.身/犄.角女红./彩虹.桥沟壑./豁.然开朗 C.毛坯./胚.芽蒜薹./跆.拳道拙.劣/咄.咄逼人 D.劲.敌/浸.渍咆哮./酵.母菌着.陆/着.手成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缠绵梗概打寒噤震聋发聩 B.扼守晋升伏卧撑杞人忧天 C.滥觞脉博摇篮曲大快朵颐 D.伛偻驯顺笑吟吟锄强扶弱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___之强烈出乎意料。 ○2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灾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 ○3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____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 A.○1反映○2曼延○3总算 B.○1反应○2蔓延○3总算 C.○1反映○2蔓延○3终于 D.○1反应○2曼延○3终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

2014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 )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 āi ),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 甲 (题写/题签)的楹.(yíng )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 乙 (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丙 (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 )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秋稔.(rěn )冬祥 意蕴. B .楹.(yíng )联 齿颊..留香 C .言简意赅. (g āi ) 撰.写 D .镌. (jùn )刻 锒锒.. 上口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万户栖柳依依 B .千家喜气洋洋 C .春回爆竹声声 D .春来微风缕缕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题写 内涵 吟咏 B .题签 内涵 涵泳 C .题写 蕴涵 涵泳 D .题签 蕴涵 吟咏 4.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 .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 .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 .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 。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B .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河北将全力建好永清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需要____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项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理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

(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

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呼!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真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二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臵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

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24分. 1.(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第一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拜谒哽咽液晶弃甲曳兵奖掖后进 B.虔诚乾坤掮客潜移默化黔驴技穷 C.山麓贿赂辘轳戮力同心碌碌无为 D.阡陌悭吝翩跹谦谦君子牵强附会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晦涩待价而估茶毒生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杜撰杀一儆百欲盖弥彰胜不娇,败不馁 C.斑驳集腋成裘毛骨悚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D.端祥轻歌曼舞焕然一新玉不琢,不成器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4.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分91j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经很难——出小学时的同桌了。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终身辨认品尝 B.终身辨别品评 C.终生辨别品尝 D.终生辨认晶评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2) 语文 使用地区: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内蒙古、青海、贵州、甘肃、西藏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做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 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 .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 在 --------------------此 -------------------- 卷--------------------上 -------------------- 答-------------------- 题--------------------无 -------------------- 效------------

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乙(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丙(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秋稔(rěn)冬祥意蕴 B.楹(yíng)联齿颊留香 C.言简意赅(gāi)撰写 D.镌(jùn)刻锒锒上口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题写内涵吟咏 B.题签内涵涵泳 C.题写蕴涵涵泳 D.题签蕴涵吟咏 4.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B.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河北将全力建好永清服装城,确保北京的服装商场如期迁入。 C.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D.“今天请各位老同学来,为咱们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我只备下清茶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嘛!”县长话音一落,老同学们报以一片笑声和掌声。 6.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 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

山西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山西省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

2016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自助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深海潜水家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在无人潜水器迅猛发展的今日,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是美国的“曲司特I”号。由于该潜水器无航行和作业能力,使用性能受到限制,加上体积较大,建造与运输均不方便,此类深浅器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开创了人类检测海洋资源历史的是美国1964年研制的“阿尔文”号,法国、俄罗斯、日本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80年代的产品。 “蛟龙”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09年,我国研发的“蛟龙”二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首次开展了1000米级深潜实验。2010年已能下潜到3750年的海底,并完成海底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2011年7-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进行了5000米级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应用成果。仅仅过了一年,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实验,下潜到7062米深度,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此次海试进行了海水矿物取样、标志物发放、高清摄录、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并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7000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样本。2013年,“蛟龙”号转入实验性应用,并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缺德了大量宝贵样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2014-2015年,“蛟龙”号在印度洋下潜。2016年5月,“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科学应用下潜,并开展了超过1公里远的近底航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分体现了美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追求。它与美国最新的6500米级“新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极限相同,能够携带的科学有效负载也相同,操纵性能和悬停作业能力相近,但在下潜深度方面它要审500米。“蛟龙”号的自动驾驶水平、水声通信功能也要略胜一筹,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