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学》教学大纲

《保险学》教学大纲

《保险学》教学大纲
《保险学》教学大纲

《保险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金融系

授课对象:本科层次保险专业

学时与学分:48学时,3学分

使用教材:《保险学原理》,孙蓉兰虹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2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保险学原理》是保险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风险与保险理论,保险合同、保险运行基本原则、保险运行的基本环节及规律、保险与相关法律、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这些内容既是保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现代保险经济、保险关系及学习保险实务的基础。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掌握保险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理论的深度,介绍国内外关于本门课程最新知识,同时对关键术语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每章末设有思考题和资料选读。授课方式坚持以课堂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形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

本章学时: 6学时

教学目的:本章在介绍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保险的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风险的不同定义,掌握保险学上风险的定义,描述风险的特征,掌握风险构成要素及风险分类。了解风险管理思想的起源,掌握风险管理的定义、程序及风险处理的方式。分析风险的成本和效应,阐述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分析可保风险的条件。

教学重点:风险的定义、风险的要素、风险管理理论及可保风险特征

教学难点:风险管理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风险概述

一、风险的概念

关于风险的概念,需要从风险定义、风险频率和损失程度、风险属性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对于风险的定义着重把握保险学上的定义法。保险学上的风险定义应属于即狭义的风险概念,即只有损失的可能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

二、风险的特征

描述风险的六项特征

三、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

掌握风险构成的三要素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

四、风险分类

掌握不同风险分类划分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节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着重领会风险管理概念的主体、目的及前提条件。

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熟悉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并掌握每一阶段的方法、要求及举措。

三、风险处理方式及其比较

掌握控制型风险管理和财务型风险管理两种方式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两种方式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风险效应与风险成本

一、风险效应

理解风险效应的基本内容即诱惑效应、约束效应和平衡效应。

二、风险成本

理解风险成本的基本含义,掌握风险成本的构成内容,即风险损失的实际成本、风险损失的无形成本、预防和控制风险损失的成本。

第四节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与保险

认识风险管理与保险活动两者的有机联系及辨证关系。

二、可保风险的条件

理解并掌握可保风险构成的五个条件。

思考题:

1、什么是风险?人类面临哪些主要风险?

2、保险学所研究的风险具有哪些特征?

3、风险因素包括哪三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4、阐述风险的种类?

5、什么是风险成本?风险成本包括哪几种?

6、大数法则在保险中有什么作用?

7、风险管理分为哪两类?请详细阐述。

8、什么是可保风险?包括哪些条件?

9、风险管理与保险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章参考文献

1、薛梅,《美国ART市场的产生及发展启示》,《保险研究》,2006年第2期

2、周春果,《企业风险管理:保险与风险自留的比较分析》,《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24期

3、聂尚君,《论选择性风险转移产品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保险研究》,2005年第5期

4、汤文巍、张萌南,《从风险特征看健康险经营中的误区》,《上海保险》,2004年第6期

5、胡伟益,《风险价值在保险资金运用中的应用研究保险研究》,《保险研究》,2005年第12期

6、贾东云,《中、韩两国财产保险业风险管理比较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第6期

7、葛鸿冰,《操作风险管理亟待走出“五个误区”》,《中国金融》,2005年第21期

8、陈秉正,《论风险管理概念演变的影响》,《保险研究》,2002年第6期

9、曾忠东,《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框架构建》,《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1期

本章参考书籍

1、Scott E·Harrington等,《风险管理与保险》(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美)詹姆斯·S·特里斯曼,《风险管理与保险》,东北财经大学,2004年

3、英勇,《胡桃壳里的保险帝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美)尼尔·A ·多尔蒂,《综合风险管理—控制公司风险的技术与策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5、(美)小哈罗德·凯斯博,《国际风险与保险》,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

6、(美)Henderson/Twerski,《Products Liability》, Aspen Publishers, Inc. 2003年

7、(英)G. Dickson,《Risk and Insurance》,The Chartered Insurance Institute,1999年

8、汪祖杰,《现代保险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第二章保险概述

本章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本章着重对保险概念、职能、作用、保险资本与保险基金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保险学说的各种流派学说。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明了保险的概念并阐述其构成要素,理解保险的基本特征,比较保险与几种相关制度;掌握保险的职能,了解保险的作用;清楚保险资本与保险基金的来源与构成以及有关规定;了解保险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保险的概念并阐述其构成要素,保险的职能,保险资金与保险基金

教学难点:保险资金与保险基金,保险学说的各种流派学说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保险的概念

一、保险的科学表述

保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领会广义的保险,掌握狭义的保险即商业保险。认识保险既是一种经济制度,也是一种法律关系的寓意。

二、保险的要素

理解并掌握保险的五点构成要素。

三、保险的对象

明确保险对象包括物质标的物、人身标的物。

四、保险的特征

掌握保险的基本特征,掌握保险的比较特征,即保险与赌博、储蓄、慈善事业的区别。

第二节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一、保险的职能

掌握由保险本质决定的保险基本职能及派生职能。

二、保险的作用

从保险在国民经济中履行其职能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保险的作用,并具体了解保险的宏微观作用。

第三节保险资本与保险基金

一、保险资本

保险资本即保险公司在开业时必须具备的注册资本。认识规定保险资本的重要性,清楚我国关于设立保险公司的保险资本的规定。

二、保险基金

掌握保险基金的含义及特点。

第四节保险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保险学的起源

了解保险学起源的背景。

二、经典经济学家对保险的论述

了解经典经济学家对保险的理解或定义及我国保险法对保险定义的理论依据。

三、保险学说的各种流派评介

了解世界保险学说各研究流派:损失赔偿说、损失分担说、风险转嫁说、欲望满足说、技术特征说、相互金融说。

思考题:

1、什么是保险?保险的科学含义如何定义?

2、保险构成的必要因素包括哪些?

3、比较保险与赌博、储蓄和保证?

4、保险有何职能和作用?

5、什么是保险资本?我国《保险法》对保险注册资本有何规定?为什么?

6、保险学说主要有几大流派?它们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1、狄横察、一口田、谷越,《论保险的积德保障职能》,《保险研究》,2005年第3期

2、张东亚,《论保险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服务作用》,《保险研究》,2005年第8期

3、卓志,《论保险职能与功能及其在我国的实现和创新》,《保险研究》,2004年第1期

4、姚庆海,《论保险业在社会管理中八大功能》,《保险研究》,2004年第2期

5、魏华林,《论人类对保险功能的认识及其变迁》,《保险研究》,2004年第2期

6、中国保监会武汉保监办课题组,《对保险功能的再认识》,《保险研究》,2003年第11期

7、孙祁祥,《中国保险业的双重角色、制度责任与挑战》,《保险研究》,2005年第7期

8、张金林,《现代保险功能:一般理论与中国特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本章参考书籍

1、吴定富,《保险基础知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2、郭颂平,《保险原理与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3、吴小平,《保险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4、许谨良,《保险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江生忠,《中国保险业改革与发展前沿问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6、K. Cannar,《Motor Insurance Theory and Practice》,Witherby & Co., Ltd., 2002年

7、(英)John Steele,《Principals and Practice of Insurance》,The Chartered Insurance Institute,1999年

8、(日)上山道生,《保险》,科学出版社,2004年

第三章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本章从历史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介绍了世界保险业及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着重掌握保险产生的基础及条件,清楚海上保险的起源,阐述世界保险业发展趋势及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特点,从考察保险业发展历程中注意研究其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海上保险的起源和发展,保险业发展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保险业发展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保险的产生

一、古代保险思想的萌生与原始保险形态

了解中外古代保险思想萌芽及原始的保险形态。

二、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清楚海上保险的起源,了解火灾及其他保险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保险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掌握保险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可能条件。

第二节保险业的发展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认识和理解保险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掌握关于现代保险业发展的统计指标,并就中国大陆与代表性国家在相关统计指标上进行比较。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背景了解世界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四节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清楚中国保险业发展线索,掌握中国现代保险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色,从经营主体、市场竞争、监管体系等方面分析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思考题:

1、保险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2、共同海损分摊原则是怎样产生的?

3、什么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

4、如何理解保险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5、如何理解保险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6、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7、如何理解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所经过的“四起三落”的过程?

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保险业应如何面对?

本章参考文献

1、朴明根,《中、日、韩三国保险制度比较》,《保险研究》,2005年第3期

2、罗艳,《近代保险的传入和中国民族保险业的产生》,《清史研究》, 2005年第4期

3、卫新江,《论我国发展相互保险公司的策略选择》,《上海保险》, 2005年第3期

4、颜清,《2003年世界保险情况概述及数据统计》,《保险研究》,2005年第1期

5、杜墨,《国际保险业发展的新特点及启示》,《保险研究》,2003年第3期

6、罗皓、吴英杰,《中国保险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对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孟昭亿,《加快发展我国的保险业》,《银行家》,2004年第7期

8、韩艳春、胡文富,《保险发展与人口、经济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上)》,《保险研究》,2004年第11期

9、邹东山、张燕,《关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若干思考》,《武汉金融》,2003年第8期

10、王金铎、祝向军,《保险发展动力与发展趋势研究》,《保险研究》,2006年第2期

11、庹国柱,《试论我国保险增长格局变化与结构调整》,《上海保险》,2005年第2期本章参考文书籍

1、方芳,《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与竞争力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2、郭颂平,《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兰虹,《保险学基础》,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魏华林,《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胡炳志等,《保险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6、陆爱勤,《国际保险新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7、(英)D.Ellis,《Motor Insurance》,The Chartered Insurance Institute,1999年

第四章保险的分类

本章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着重掌握保险分类的标准及险种含义,并掌握险种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掌握商业保险的分类标准及部分险种含义

教学难点:险种间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保险分类的意义

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对保险业务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认识和掌握保险业务发展变化规律,加强对保险业的法律管理和改进保险企业经营。

第二节保险主要分类

在了解保险分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保险的主要分类内容。

一、按照保险实施的方式分类

掌握自愿保险与法定保险的概念及特点。

二、按保险保障对象(标的)分类

掌握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和人身保险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内容。

三、按照承保方式分类

掌握原保险、再保险、重复保险和共同保险的概念。

四、按保险是否以盈利为目的分类

掌握盈利保险和非盈利保险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保险、政策保险及商业保险的基本概念,理解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政策保险与商业保险、政策保险与社会保险的不同之处。

五、按经营者性质分类

理解不同经营主体的经营性质及所经营的保险业务的内容。

六、其他分类标准

了解按承保风险的数量、按投保方式的标准所进行的保险分类,着重理解个人保险、企业保险、团体保险的含义,并了解相关的业务险种。

思考题:

1、保险分类有何重要意义?

2、保险从宏观角度如何分类?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何区别?政策保险与商业保险有何区别?

3、商业保险如何分类?

本章参考文献

1、曾应禄,《论险种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保险研究》, 2003年第5期

2、王练文,《团体保险的市场化发展趋势》,《保险研究》,2004年第1期

3、刘冬姣,《论我国团体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保险研究》,2004年第8期

4、李玉泉,《论保证保险》,《保险研究》, 2004年第5期

5、张文武,《我国农业保险的难点和对策》,《保险研究》,2005年第9期

6、陈正朝,《商业保险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与责任》,《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1期

7、王建明,《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新疆金融》,2005年第1期

8、胡卉士,《试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有效衔接》,《南方金融》, 2002年第3期

9、蒲成毅,《保险产业结构与保险发展的关系》,《保险研究》, 2005年第6期

本章参考文书籍

1、吴小平,《保险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2、张洪涛等,《保险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郑功成、许飞琼,《财产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4、张洪涛、庄作瑾,《人身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陈伊维,《财产保险百事通》,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

6、陈伊维,《人寿保险百事通》,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第五章保险合同

本章学时:9学时

教学目的:本章在阐述保险合同的概念、特征、保险合同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保险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终止的过程。保险合同是保险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本章的内容,为以后保险实务知识的学习铺垫必要的基础。

教学重点:保险合同的特征,保险合同的要素

教学难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保险合同的概念及特征

一、保险合同的概念

掌握《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关于保险的定义,全面理解保险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的规定。

二、保险合同的特征

主要掌握保险合同自身特有的法律特征,正确理解其特征的法律含义。

第二节保险合同的要素

一、保险合同的主体

了解保险合同主体即当事人、关系人、辅助人的各自含义。

二、保险合同的客体

理解保险合同客体的含义。

三、保险合同的内容

掌握保险合同内容的组成,掌握保险条款的法律效力的特点。

第三节保险合同的订立、生效与履行

一、保险合同的订立

明确保险合同订立的基本程序即要约与承诺,理解要约与承诺的具体要求。

二、保险合同的生效

明确保险合同成立与保险合同生效的条件,掌握有效保险合同和无效保险合同的条件规定。

三、保险合同的履行

了解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权利与义务。

四、保险合同中止

了解保险合同中止的原因和条件。

第四节保险合同的变更与终止

一、保险合同变更

了解保险合同主体变更的含义,掌握保险合同内容变更及变更的程序。

二、保险合同解除

明确保险合同解除与保险合同无效的区别,掌握保险人、投保人保险合同解除的条件。

三、保险合同的终止

明确保险合同终止与保险合同中止的区别,了解保险合同终止的原因和条件。

第五节保险合同的争议处理

一、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

掌握保险合同解释原则及方法的具体内容,理解解释的法律效力的寓意。

二、保险合同争议处理的方法

了解保险合同争议处理的四种方法: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

第六节保险合同种类

一、保险合同的分类

了解保险合同分类标准,掌握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掌握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不定值保险合同关于不足额保险、足额保险、超额保险的含义,掌握原保险合同与再保险合同的概念。

二、保险合同的书面形式

熟悉保险合同主要的书面形式及其作用。

思考题:

1、什么是保险合同?保险合同具有哪些特点?

2、保险合同的主体包括哪些?各自在合同的权利义务是什么?

3、如何理解保险合同的客体?

4、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核心部分是什么

5、保险合同的变更有哪几种情况?

6、保险合同终止的形式有哪些?

7、合同的书面形式有哪些?

8、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有哪些?

9、保险合同发生争议,应该如何处理?

10、保险合同按业务划分有几种?各适用哪些业务?

11、保险合同按形式划分有几种?各自的用途是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1、郑云瑞,《保险合同浅析——与普通民商事合同之比较》,《上海保险》,2004年第12期

2、刘振,《对保险案件审理中几个法律适用难点的初步思考》,《保险研究》,2004年第5期

3、暨芳,《析保险合同中的几个法律问题》,《保险研究》,2003年第12期

4、游明,《论保险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社科纵横》,2005年第2期

5、袁碧华,《关于保险合同成立形式的探讨》,《广东经济》,2005年第1期

6、尹海文、肖艳晖,《论保险合同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7、罗锦,《关于保险合同成立的若干问题》,《对外经贸实务》,2003年第3期

8、李勇杰. 《试论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现代财经》2005年第2期

9、李炳炎,《正确运用合同解释原则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当代经济》,2005年第11期

10、刘峰,《论保险合同的“不利解释”原则》,《保险研究》,2005年第2期

11、张世增,《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完善我国保险合同解释制度的一点建议》,《河北法学》,2003年第3期

12、姜卉,《论明确说明义务的履行》,《保险研究》,2005年第4期

13、卫新江,《投保单与保险合同的解除权》,《保险研究》,2005年第5期

本章参考书籍

1、《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

2、刘连生,《保险法教程》,西南财经出版社, 2005年

3、邹海林,《保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4年

4、黄慧鹏,《中国保险法与保险法律实务》,华夏出版社,2002年

5、贾林青、陈晨、丁当主编,《保险合同案例评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

6、应世昌,《中外精选保险案例评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7、(英)A. J. Peck,《Legal Liabilities》,The Chartered Insurance Institute,1999年

第六章保险的基本原则

本章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本章亦是保险学原理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深入地理解并系统地掌握。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保险利益原则的具体内容、最大诚信原则的具体内容,理解近因的认定,掌握损失补偿原则的具体内容、代位追偿原则的具体内容、重复保险及其分摊原则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最大诚信原则的具体内容,保险利益原则的含义、保险利益的确定,保险利益原则在各险种的运用,近因原则的运用,损失补偿原则的限制,代位原则的运用,重复保险的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保险原则理论分析案例和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保险利益原则

一、保险利益原则的含义

掌握保险利益原则的含义,深刻理解并掌握构成保险利益的三要件内容。

二、保险利益构成的条件

理解并掌握保险利益构成的条件。

三、保险利益的法律效力及意义

理解并掌握保险利益法律效力及意义。

四、各种保险的保险利益

从法律意义的角度上理解并掌握主要险种的保险利益的规定。

五、保险利益的转移、消灭、适用时限

着重了解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消灭的含义及原因。

第二节最大诚信原则

一、最大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

掌握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含义,深刻理解诚实信用原则的意义。

二、最大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内容

重点掌握告知、保证及弃权与禁止反言的内容及要求。

三、违反最大诚实信用原则的处理

分别掌握保险人、投保人对违反最大诚实信用原则处理的具体规定,注意区分违反保证与除外责任的不同含义。

第三节损失补偿原则

一、损失补偿原则的含义

深刻理解补偿的三层含义。

二、损失补偿原则的基本内容

掌握损失补偿原则的两项基本内容。

三、损失补偿的范围和方式

掌握损失补偿限制的具体规定,清楚损失补偿的方法。

四、损失补偿原则的例外

清楚不适用损失补偿原则的集中情况。

五、代位原则

掌握代位求偿、物上代位的概念。

六、分摊原则

掌握分摊原则关于重复保险的比例责任制、责任限额制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近因原则

一、近因原则的含义

理解近因原则的重要意义,所谓保险近因,是指引起保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在保险事故中起主导作用或支配作用的因素。

二、判定保险责任近因的原则

了解损失近因判定的基本方法,对单一原因或多种原因相关联或原因不明造成的损失的判定。掌握单一原因、多种原因(多因并发、多因连续发生、多因间断发生)的判定标准。

思考题:

1、什么是最大诚信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违反最大诚信原则有哪些处理措施?

3、什么是保险利益原则?坚持保险利益原则的意义何在?

4、构成保险利益原则的条件有哪些?各种保险险种的保险利益如何确定

5、保险利益的适用时限是如何规定的?

6、什么是近因原则?在运用近因原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7、什么是补偿原则?补偿原则的限制有哪三种情况?

8、代位原则的具体规定包括哪些内容?

9、重复保险和共同保险有哪些区别?重复保险的分摊方式有哪些?

本章参考文献

1、杜鸣凯,《从道德信用到法律信用——保险最大诚信原则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保险》,2005年第10期

2、潘红艳,《人身保险合同受益人法律问题研究》,《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

3、孙积禄,《保险利益原则及其应用》,《法律科学》,2005年第1期

4、兰虹,《保险利益原则在保险合同适用中的差异性》,《保险研究》,2002年第10期

5、崔明逊,《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原则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5第13期

6、孙玉芝,《对我国现行人身保险保险利益法律规定的分析》,《河北法学》,2003年第4期

7、郭海峰,《人身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之我见》,《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高湘宇,《保险人在追偿诉讼中的代位权》,《保险研究》,2005年第5期

9、李毅文,《近因原则是理赔的基本原则》,《保险研究》,2003年第2期

10、黄英君,《析近因原则在保险理赔中的适用——兼与胡文富先生商榷》,《保险研究》,2005年第2期

11、王国安,《对重复保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本章参考书籍

1、刘连生,《保险法教程》,西南财经出版社, 2005年

2、邹海林,《保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4年

3、应世昌,《中外精选保险案例评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4、黄华明,《中外保险案例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周勇,《新编保险学基础——案例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

6、贾林青、陈晨、丁当主编,《保险合同案例评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

第七章保险市场

本章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本章着重介绍了保险市场的基本理论与特点,介绍了世界上主要的保险市场经营模式及现代保险市场种类,分析了保险市场要素,探讨了保险市场供需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把握现代保险市场的基本架构,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基础理论,培养观察分析市场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保险市场的特征及运行机制

教学难点:影响保险需求与供给的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保险市场概述

一、保险市场的概念和特征

1、保险市场的概念

保险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着重了解广义上的保险市场的概念。保险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它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进行保险经济活动的系统和体系。

2、保险市场特征

把握保险市场特征,即保险市场是无形市场、保险市场是商品形态两重市场、保险市场是政府积极干预性市场。

二、保险市场机制

理解保险市场机制的含义。保险市场机制是指制约保险市场运转的内在因素及市场运转的作用,即以价格、竞争、供求和风险为主要因素所形成的有机制约体系。

三、保险市场的类型

掌握世界主要的保险市场的四种经营模式即完全垄断型保险市场、寡头垄断型保险市场、垄断竞争型保险市场和完全竞争型保险市场的特点。

四、保险市场的种类

了解根据不同标准对保险市场的划分。

第二节保险市场要素

一、保险市场需求

1、保险市场需求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保险市场需求概念。保险市场需求是指个人或经济单位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保险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保险服务的需要。

2、影响保险需求总量的因素

理解影响保险需求总量的因素,它包括风险因素、经济发展因素、经济制度因素、科学技术因素、风险管理因素、价格因素、利息率因素等。

3、保险需求函数和保险需求弹性

了解保险需求函数和保险需求弹性的含义及意义。

二、保险市场供给

1、保险市场供给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保险市场供给概念。保险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保险价格条件下,保险市场上各家保险公司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保险商品的数量总和。

2、影响保险供给总量的因素

理解影响保险供给总量的因素,它包括资本因素、从业人员因素、经营管理因素、缴费能力因素、保险价格因素、保险利润率因素、政府行为因素等。

3、保险供给函数和保险供给弹性

理解保险供给函数和保险供给弹性的含义及意义。

4、保险供给的组织形式

清楚保险供给的各种组织形式、我国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把握各组织形式的特点。

三、保险市场价格

掌握含义及意义。保险市场价格是指某种保险的单位保险金额的保险费。把握理论上的保险价格和实际保险市场价格的区分。

四、保险市场中介

了解保险市场中介的组成内容,掌握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及保险公证人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或法律地位。

第三节保险市场发展前景

一、国际保险市场发展的衡量指标

掌握衡量保险市场发展的指标的含义,即市场份额、寿险和非寿险比例。

二、世界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的特征

概括了解世界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的特征。

三、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前景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思考题:

1、保险市场的含义及其特点。

2、什么是保险市场机制?

3、保险市场有哪些模式?

4、影响保险市场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5、影响保险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6、什么是保险需求函数?保险需求弹性?

7、什么是保险供给函数?保险供给弹性?

8、什么是保险价格?何谓保险商品的理论价格、市场价格?

9、什么是保险中介人?

10、衡量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11、世界保险市场发展趋势表现出哪些特征?

12、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章参考文献

1、刘茂山,《论中国保险发展特色》,《保险研究》,2004年第7期

2、林江,《论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目标模式》,《保险研究》,2005年第9期

3、黄薇,《我国保险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4、邓庆彪,《垄断到竞争: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变迁》,《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吴憨、吴军,《中国·澳大利亚保险市场发展的比较分析》,《上海保险》,2006年第1期

6、蒋正忠,《从供需分析看团体保险市场发展》,《保险研究》,2005年第4期

7、马伟成,《从未来市场需求分析寿险产品开发》,《保险研究》,2005年第 1期

8、肖志光,《论我国保险代理市场的诚信规范发展》,《保险研究》,2005年第11期

9、王建,《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支持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中国金融》,2004年第9期

10、李振林、张小纪,《打造新型金融中介航母——试论保险公司作为金融中介的发展》,《新疆金融》,2005年第3期

本章参考书籍

1、刘连生,《保险经纪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郭颂平,《保险公估相关知识与法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3、郭颂平,《保险公估理论与实务》,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

4、张庆洪,《保险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5、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业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第九章保险业的监督管理

本章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本章根据保险监管的产生和发展线索,阐述了保险监管的原因、目标、方

式及手段。通过对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保险监管的概念、原因及目标,掌握保险监管的主体、客体与内容,了解保险监管的方式与手段。

教学重点:保险监管的目标及内容

教学难点:保险监管的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保险监管概述

一、保险监管的概念

掌握保险监管的概念。保险监管是指国家保险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对在境内注册登记从事保险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二、保险监管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保险监管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背景。

三、保险监管的原因

掌握保险监管的原因。保险监管的原因是因为保险业涉及公众利益、保险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保险业是最易于产生过度竞争的行业。

四、国家对保险业监管的目标

理解并掌握国家对保险业监管的目标内容及相关规定,即保证保险人有足够的偿付能力、防止利用保险进行欺诈、维护保险市场合理的价格和公平的保险条件、提高保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节保险监管的主体、客体与内容

一、保险监管的主体

了解保险监管机构、保险行业自律组织的含义、性质和作用。

二、保险监管的客体

明确保险监管客体的组成内容。保险市场被监管者包括保险当事人各方,即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

三、保险监管的内容

明确保险监管内容,即组织监管、业务监管及财务监管的含义。

第三节保险业监管的方式与手段

一、保险业监管的方式

了解保险业公告管理、规范管理、实体管理方式的含义。

二、保险业监管的手段

明确法律手段监管、行政手段监管、经济手段监管和计划监管手段的含义。

思考题:

1、为什么要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

2、保险监管的目标是什么?

3、保险监管的主体、客体与内容是哪些?

4、试述对保险业监管通常采用哪些方式与手段?

5、目前我国在保险监管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尚需改进的问题?

本章参考文献

1、唐运祥,《建设现代保险监管体系的思考》,《保险研究》,2005年第9期

2、张东昱,《加快完善中国保险监管体系》,《发展研究》,2005年第8期

3、黄海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环境制约及保险监管机构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上海保险》,2004年第4期

4、杜朝运,《保险行业协会积极作为之理性思考》,《上海保险》,2005年第2期

5、戴新华、张强,《基于功能视角下的保险监管改进》,《求索》,2005年第4期

6、王上文,《保险监管RBC制度的经济学解释》,《保险研究》,2006年第1期

7、吴江鸣、林宝清,《新加坡、香港保险监管比较研究及启示》,《亚太经济》,2004年第5期

8、翟伟, 《国际保险监管发展趋势及我国保险监管模式选择》,《上海保险》,2005年第12期

9、胡坚、高飞,《保险监管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0、范少瑜、潘扬,《中美保险监管体系对比及其启示》,《特区经济》,2005年第1期

11、邱东岚,《保险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1期

本章参考书籍

1、刘连生,《保险法教程》,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李玉泉,《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

3、温世扬,《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

4、黄健雄,《保险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保险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卷汇总讲解学习

核赔师资格考试试卷(保险专业知识与实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从( )的角度解释保险的。 A.经济学 B.政治学 C.法学 D.合同法 2.按照我国海上货物运输保险条款规定,如果投保人投保特殊附加险时果投保罢工险,则按( )费率计收保费。 A.一切险 B.专门险 C.战争险 D.一般货运险 3.建筑物在最佳防护系统下,一次火灾事故所致的最大损失称为( )。 A.正常损失预期值 B.可能最大损失 C.最大可预期损失 D.最大可能损失 4.下列关于近因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近因不一定是时间上最近的原因 B.若风险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近因,则保险人不承担责任 C.近因一定是时间上和空间上最近的原因 D.近因是指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5.下列关于代位求偿权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被保险人必须对第三者享有赔偿请求权 B.代位求偿权是法定权利 C.代位求偿权适用于各类保险 D.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必须以赔付保险金为前提 6.下面有关损失补偿原则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损失补偿原则一般适用于财产保险合同 B.保险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代位求偿权 C.物上代位权原则是损失补偿原则的派生原则 D.损失补偿的方式限于现金赔付 7.一般情况下,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采用( )保险合同。 A.定值 B.不定值 C.定额 D.超额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已交足两年以上保险费的投保人解除人身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自接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 )日内,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A.10 B.30 C.60 D.90 9.对于固定资产全部损失的赔偿,在保险金额高于出险时的重置价值时,其赔偿金额以( )为限。 A.出险时的重置价值 B.出险时的账面原值 C.出险时的账面余额 D.投保人的自行估价

保险学作业题 (1)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保险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定值保险: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即已确定保险标的的价值,并将其载之于合同当中的保险合同。 2.再保险: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 3.弃权和禁止反言:是指合同一方任意放弃其在保险合同中可以主张的某种权利,将来不得再向他方主张这种权利。 4.可保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拥有的某种合法的经济权力或利益。这种利益,在海上运输货物保险中具体体现为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如货物、运费、保费、佣金、预期利益等)享有所有权或承担某种经济风险和责任,被保险人会因为保险标的的安全或按期抵达而获益,或因该标的发生灭失或损毁而蒙受损害或承担责任。 5.保险公估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设立,受保险公司、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委托办理保险标的的查勘、鉴定、估损以及赔款的理算,并向委托人收取酬金的公司。公估人的主要职能是按照委托人的委托要求,对保险标的进行检验、鉴定和理算,并出具保险公估报告,其地位超然,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使保险赔付趋于公平、合理,有利于调停保险当事人之间关于保险理赔方面的矛盾。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试述代位求偿与委付的区别。 答:委付和代位都是保险人接受权利转移后而采取的一种法律行为。但委付与代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以下三方面:委付适用于推定全损;而代位适用于全部损失或部分损失;委付转让的是保险标的之所有权及其他有关的权利和义务;而代位是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委付是保险人取得保险标的之所有权后,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赔款;而代位是以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赔偿为前提。 2.比较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

保险学第三次综合练习(带答案)

1.徐某购得新车一辆,并在保险公司办理了财产保险,保险价值8万元。某日,其车停在楼前车位内被其邻居贺某倒车时撞坏,损失1万元,徐某碍于邻里情面,放弃了赔偿的请求,并找到了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赔偿其损失。对此,保险公司的正确做法是( A )。 A.不承担赔偿责任 B.承担赔偿责任之后向贺某追偿 C.要求徐某先向贺某请求赔偿,贺某无力承担的部分,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D.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应退还已收取的保险费 2.某国有企业于1999年1月就企业的厂房和设备向甲保险公司投保了财产保险,保险金额100万元,系足额保险。同年4月又就该厂房和设备向乙保险公司投保了足额保险。同年7月该单位所在地遭受洪水袭击,厂房倒塌,设备受损,估损90万元。甲、乙两家保险公司知悉重复保险的情况,应( C )。 A.甲保险公司先承保,由甲保险公司按实际损失90万元赔偿 B.甲、乙两家保险公司各应赔偿90万元 C.甲、乙两家保险公司各赔偿实际损失的一半,即各赔45万元 D.乙保险公司承保后,甲保险公司的承保失去意义,由乙保险公司赔偿90万元的损失 3.某企业财产价值200万元,投保时保了100万元。在一次电路短线所致火灾事件中,实际遭受损失为190万元,企业为保护和抢救财产支出费用20万元,为确认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交付的估价费用为4万元,为此保险公司应向企业赔付( D )万元。 A.124 B.112 C.107 D.100 4.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如果保险金额超过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则(D )A.该保险合同无效 B.如果投保人有恶意或过失,该合同无效 C.按保险欺诈处理 D.超过保险价值的部分无效 5.盗抢险是家庭财产保险最为普遍的一种附加险。一般来说,保险人负责赔偿的盗窃损失是( A )。 A.保险财产遭受外来人员盗窃,并有明显现场痕迹,3个月未能破案 B.保险财产遭受外来人员盗窃,并有明显现场痕迹,6个月未能破案

保险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风险:风险是一种损失的发生具有不确定的状态 纯粹风险:只有损失机会而没有获利机会的不确定性状态 投机风险:指既有损失的可能性又有获利的可能性的不确定性状态 风险管理:指个人家庭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处理所面对的风险时,所采取的一种科学的方法保险:是一种以经济保障为基础的金融制度安排,它通过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数理预测和收取保险费方法,建立保险基金,以合同的形式由大多数人分担少数人的损失,实现保险购买者风险转移和理财计划的目标 保险合同:又称为保险契约它是保险关系双方之间订立的一种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一项协议 保险利益: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人寿保险:指保险公司承诺当被保险人死亡时进行的保险金支付的保险包括1、定期寿险2、终身寿险3、两全保险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生命、身体、健康作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 意外伤害保险:指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间,因遭遇非本意、外来、突然的意外事故,致使身体受伤害而残废或死亡时,保险人依照合同规定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定期寿险:称为定期死亡保险,它是一种以被保险人在规定期限内发生死亡事故为前提而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人寿保险 终身寿险:终身死亡保险,是一种不定期死亡保险 两全保险:指被保险人不论在保险期内死亡还是生存到保险期届满,保险人都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不可抗辩条款:又称不可争条款,这一条款通常规定,在被保险人生存期间,从保单签发之日起满两年后,除了由于被保险人欠缴保险费以外,保险人不得以投保人投保时的误告、漏告、隐瞒等为理由,否定保单的有效性 年龄或性别误告条款:这一条款通常规定,投保人在投保时如果误报年龄和性别,但仍符合合同约定的限制,其保险金额将根据真实年龄和性别进行调整 宽限期条款:对于没有按时缴纳保费的投保人给予一定时期的宽限期。投保人只要在宽限期内缴纳了保费,保单继续有效。 复效条款:保单因投保人欠缴保费而失效后,投保人可以保留一定时间的申请复效权,在此期间,投保人有权申请保单复效。 不丧失价值的选择条款:投保人享有现金价值的权利,不因保险效力的变化而丧失,投保人可以任选一个方案享用其保单上的现金价值,换句话说,即使保单失效了,投保人享用保单现金价值的权力并不受影响 寿险责任准备金:保险人事先估计的,用于支付未来到期保险金所需的金额。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超过其寿险责任准备金,以便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到期额索赔。 或然准备金:虽然死亡统计反映了保险公司可以预期的全部死亡率,但在某些情况下,实际死亡率可能会偏离预期水平,保险人的实际投资回报率可能低于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实际运营费用也可能高于保险人事先的估计,这些因素都将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使偿付能力受到损害。 年金保险:指保险金的给付采取年金这种形式的生存保险,而年金是一系列固定金额、固定期限的货币收支,年金保险合同即以该保险为内容的合同。年金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签发保单的保险人2投保并购买年金保单的合同持有人 企业财产保险;是以投保人存放在固定地点的财产物质为保险对象的保险业务。它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务中的主要险种之一。

保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11套汇总题库

保证互助是风险管理方式的一种,该方式属于(C) 避免 抑制 转移 自留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估测所依据的理论是(B) 社会发展理论 概率统计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以下不属于动态风险的是(D) 人口增长 消费者爱好的变化 生产技术的改进 洪灾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的重点表现之一是(C) 事故发生前,进行财务安排 为维持正常生活提供财务支持 事故发生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事故发生后,解除对人们造成的经济困难 既有损失可能,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是(D) 纯粹风险 特定风险 动态风险 投机风险 风险的不确定性包括了(B) 风险是否发生不确定,何时发生和产生的结果可以确定 风险是否发生不确定、何时发生不确定和产生的结果不确定 风险产生的结果不确定,是否发生和何时发生可以确定 风险何时发生不确定,是否发生和产生的结果可以确定 企业在决定选择自留风险还是转移风险时,不需要考虑(B) 风险导致损失的程度 风险发生的具体时间 损失的大小 自我财务承受能力 在下雪天气,运输公司实行停业这一具体的风险管理方式属于(A) 避免

转移 抑制 预防 在风险管理理论中,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被称为(C) 风险评价 保险对风险发生 风险管理 风险估测 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是(A) 风险评价 风险评估 风险估测 风险识别 对风险关系技术适用性及收益性情况的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属于风险关系的内容之一,该环节是(D) 风险评价 选择风险管理技术 风险估测

(金融保险)保险学知识点

保险学 一·风险 1.风险:风险是指引致损失发生的一种可能性。 2.风险的要素:风险的构成要素包括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 损失。(1)风险因素指引发风险事故在风险事故发生时致使损失增加的条件。风险因素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心理风险因素。(2)风险事故指损失的直接原因或外在原因。风险因素是损失的间接原因,它本身要通过风险事故导致最后的损失。(3)损失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3.风险的分类:(1)按风险的环境,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 险。(2)按风险的性质,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3)按风险的对象分类,可分为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和人身风险。(4)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 4.风险处理方式(风险管理方法)有避免,自留,预防,抑 制和转嫁。 (1)避免指没法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单位和中途放弃某些既存的风险单位,是处理风险的一种消极技术。通常在两种情况下进行,既某特定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相当高时和在处理风险时其成本大于其产出的效益时。(2)自留是指对风险的自我承担,既企业单位自我承受风险损害后果的方法。通常在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幅度低,损失短期内可预测及最大损失对企业或单位不影响财务稳定时采用。(3)预防指在风险损失发生前为了消除或者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各种因素而采取的处理风险的具体措施。目的在于通过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而达到降低损失发生频率的目的。通常在损失频率高损失幅度低时才用。(4)印制指在损失发生时或之后为缩小损失幅度而采取的各项损失。通常在损失幅度高且风险又无法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下采用。(5)转嫁指一些单位或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的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一单位或个人承担的一种风险管理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保险转嫁和非保险转嫁非保险转嫁又分为出让转嫁和合同转嫁。 5.可保险条件包括(1)是纯粹风险,不是投机的(2)是偶然的和意外的,不是必要的和故意的(3)有足够多的同质危险单位——大数定律(4)损失是明确的,可测定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5)损失是非灾难性的。 6.财产保险的历史和现状 (1)古代保险思想:埃及的石匠汉漠拉比法典地中海贸易中的“一人为众,众人为一”原则中国水运分散风险的做法(2)现代保险海上保险——火灾保险——人寿保险——责任保险 海上保险意大利英国火灾保险伦敦大火人寿保险从奴隶保险开始,生命表的编制。责任保险英国铁路承运人责任保险(3)中国的保险历史:三个阶段:一1805-1849起步阶段二保险公司成立1933年太平洋保险公司1992美国友邦公司上海设分公司1995第一个<<保险法>>1998中国保监会成立 二.保险 1.保险是集合具有同类危险的众多单位和个人,以合理计算分担金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成员因该危险事故所致经济损失的补偿行为。保险实质上是一种参保人员之间的分配关系。 2.保险与赌博,期货,期权之间的区别 赌博是创造了风险,而保险是对已有风险的转嫁。期货和期权是对投机风险的转嫁,而保险是对纯粹风险的转嫁。 3.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 4.保险的基本职能:分散危险职能和补偿损失职能 保险的派生职能:积蓄基金职能和监督危险职能 三.保险合同 1.保险合同:指保险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确立的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一种协议。 2.保险合同具备的条件(特征)(1)当事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2)保险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行为而不是单方的法律行为(3)合法 3.保险合同(契约)独特的法律特征:(1)双务合同(2)补偿性合同(3)最大诚性合同(4)射性合同(5)附和合同(6)条件合同(7)个人合同(保险标的是保险利益) 4.保险合同的主体包括合同当事人(保险人和投保人)合同关系人(被保险人保单所有人受益人)合同辅助人(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 5.保险合同的客体就是保险利益。 保险利益就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保险标的是合同载明的投保对象,是保险事故发生所在的本体。 6.保险合同的内容 狭义保险合同的内容仅指双方当事人依法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广义指双方权利义务为核心的保险合同的全部记载事项。 保险合同的内容包括基本条款和特约条款。 基本条款的内容包括: 当事人的名称和住所 保险标的 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 保险期限 保险金额 保险费和保险金的支付办法 违约责任和争议处理 保额确定的原则(1)保额要低于保险标的价值(2)遵循保险利益原则 特约条款包括附加条款和保证条款 7.保险合同的形式:包括投保单保险单保险凭证和暂保单 投保单是投保人向保险人申请订立保险合同的书面要约。 保险单,简称保单,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保险合同行为的一种

保险学复习整理(1).doc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 ◆风险的概念: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特定期间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的特征:1、客观性;2、损失性;3、不确定性;4、可测性。 ◆风险的分类:按风险损害的对象:1、财产风险;2、责任风险;3、人身风险。 按风险的性质:1、纯粹风险;2、投机风险。 按损失的原因:1、自然风险;2、社会风险;3、经济风险。 按风险的影响程度:1、基本风险;2、特定风险。 ◆风险处理:是指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结果,对风险管理技术和措施进行选择及实施的过程。 ◆风险处理主要方法:(重点) ●避免风险:是指考虑到风险的存在或可能发生,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案或活动。 ●预防风险:是指通过对风险的预测,实现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技术或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减 少损失的机会。 ●抑制风险:是指在灾害事故发生时或发生后,为防止灾害的过大或蔓延、减少损失而采取的技术或措施。 ●自留风险:是指个人或企业自己承担风险。 ●转移风险:是指将风险转移给别人处理,主要是保险。保险是风险处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风险与保险的关系:1、风险是保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2、风险的发展是保险发展的客观依据; 3、保险是风险处理的重要有效方法; 4、保险经营效益受风险管理技术的制约。 第二章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保险的概念: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 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保险的性质:1、经济性;2、互助性;3、适法性;4、科学性。 ◆保险的基本职能: ●分摊风险的职能:是将个别投保单位和个人的损失风险,分摊给所有的投保单位和个人。 ●经济补偿(赔付)的职能:保险人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遭受损害时, 用保险基金进行赔付,就是用所有投保人的钱来弥补一部分被保险人的损失。 ◆保险的基本职能: 1、保险对风险的分摊是建立在灾害事故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一矛盾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对个别投保单位和 个人来说,灾害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对所有投保单位和个人来说,却是必然的和确定的; 2、保险的实质就是将个别被保险人面临的风险损失分摊给所有的投保人; 3、这种风险的分摊是通过保险人的中介活动来完成的。 ◆保险的作用: ●社会稳定器的作用:1、有利于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保障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2、有利于安定人民生活。 ●经济助动器的作用:1、有利于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对外经济的发展; 3、为社会提供长期的建设资金来源。 ◆保险的分类:按实施形式:法定保险、自愿保险; 按保障的主体:企业保险和个人保险、团体保险和个人保险; 按经营目的:商业保险、社会保险; 按保险标的: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人身保险; 按风险转嫁方式:原保险与再保险、复合保险与重复保险、共同保险; 按保险金额确定方式: ●定值保险:指在投保时确定保险标的的价值,并以此确定保险金额的保险;一般适用于不易确定价值的 财产为标的的保险。发生保险事故时,不论财产的实际价值如何,保险人均按约定的保险金额来计算赔

保险学考试题目1(整理).doc

《保险学原理》真题模拟题1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2分/题) 1. 段某为其本人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其告知的其本人下列有关信息中,可以视为重要事实的告知内容是()。 A.年龄 B.健康状况 C.家族病史 D.职业 ★标准答案:D 2. 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时,若追偿到的款额大于其赔偿给被保险人的款额,对超过部分的正确处理方式是()。 A.归保险人所有 B.归被保险人所有 C.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平分 D.上缴有关部门 ★标准答案:B 3. 某公司于4月9日填具投保单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公司于4月10日进行了审核,于4月14日收取保险费并于当时签发了保险单,保险单于4月16日送达投保人。根据我国实务中的惯例,该保险合同生效时间应该是()。 A.4月9日零时 B.4月11日零时 C.4月15日零时 D.4月16日零时 ★标准答案:C 4. 受益人的受益权即保险金的请求权,就性质而言,这种权利是一种()。 A.即得权利 B.期得权利 C.优先权利 D.现实权利 ★标准答案:B 5. 由于电线老化未及时维修,以至发生断路进而引起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导致该起人员伤亡的风险事故是()。 A.电线老化 B.火灾 C.电线老化未及时维修 D.电线断路 ★标准答案:B 6. 就风险产生的原因而言,下列风险中属于社会风险的是()。 A.地震、水灾 B.盗窃、抢劫 C.战争、革命 D.经营亏损 ★标准答案:B 7. 风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保风险的条件之一,这一条件所要满足的是()。 A.商业保险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目的 B.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的要求 C.保险的互助性基本特征 D.保险合同的射幸性 ★标准答案:B 8. 在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中,人们之所以选择保险,其目的是()。 A.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 B.在事故发生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C.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 D.通过提供基金对无法控制的风险作财务安排 ★标准答案:D 9. 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原则是处理保险合同争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 A.保险合同是附和合同 B.保险合同是保障性合同 C.保险合同是双务合同 D.保险合同是射幸性合同★标准答案:A

保险专业知识与实务模拟题11有答案

保险专业知识与实务模拟题11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度量风险大小的变量是______。 A.期望值 B.方差 C.协方差 D.离散系数 答案:C [解答] 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中衡量差异程度的变量可以用来度量风险的大小,常用的变量有概率、期望值、标准差、方差和离散系数等,衡量风险和损失分布的性质或风险之间的关系的变量有偏度和协方差等。因此协方差不是用来度量风险大小的变量,本题答案为C选项。 2. 下列风险管理的程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 A.设定目标→识别问题→评价问题→识别与评价可选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监督系统 B.设定目标→识别问题→评价问题→选择方案→实施方案→识别与评价可选方案→监督系统 C.设定目标→识别问题→评价问题→监督系统→识别与评价可选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 D.识别问题→评价问题→设定目标→监督系统→识别与评价可选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

答案:A [解答] 一般而言,风险管理的程序包括:设定目标;识别问题;评价问题;识别与评价可选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监督系统。 3. 从______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契约行为。 A.法学 B.经济学 C.风险管理学 D.精算 答案:A [解答] 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保险概念进行不同的解释。从法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契约行为,是以合同形式建立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投保人同意缴纳保险费,保险人同意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赔偿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4. ______是在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受益人向保险人请求赔偿或支付保险金的行为。 A.保险索赔 B.保险理赔 C.保险赔偿 D.赔偿申请

保险学复习知识点.docx

1、风险是偶然事件发生引起的损失的不确定性。 特征:客观性、普遍性、不确定性、可测定性、可变性 基本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三者关系:风险因索客观存在决定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索的综合作用决定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及损失程度,风险事故是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是损失的媒介,风险的危害强度通过损失來度量 分类:按风险性质: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按牛产风险的环境:静态风险,动态风险;按风险対象: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倍用风险;按风险的形成原因: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 2、风险管理是经济单位透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木取得最人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 基本程序: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效果评价 风险频率风险程度方法选择 低低自留 咼低控制 高iWi避免或转移 低高转移 与保险的关系:研究对象相同、保险是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提高保险经济效益 3、可保风险是指符合保险人承保条件的风险,是完全满足概率论和人数法则所要求的风险条件,损失能自动实现在投保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补偿的风险 特征:纯粹性,同质大量性,可测性,费率适中性,无巨灾损失 4、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町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特征:经济性、互助性、科学性、契约性、射幸性 比较特征:储蓄、赌博、自保、救济、担保 分类:按实施方式:H愿保险,强制保险;按保险标的: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人身保险;按风险转移方式:原保险,再保险,再再保险;按照保险金额与价值的关系:足额保险,不足额保险,超额保险;按承保的风险:单一?风险保险,综合风险保险,一切险;按投保人不同:个人保险,团体保险基木功能:分担风险、经济保障派牛功能:资金融通、监督风险 作用:经济社会的稳定器:直接维护社会成员利益、能够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保险品的设计有利于社会稳定;金融资源配置的小介:降低交易成本、改变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其他部门发展提供资金、促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市场监督的重要方式;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5、保险深度是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保险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体现保险在国民经济屮额地位尸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保险密度是指统让区域内常住人口平均保险费支出数额,即人均保费支出,反映收入用于保障的程度尸保费收入/常住人口数保险金额是保险合同中规定保险人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额责任的最高额度 保险价值是指投保或出险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 6、保险合同是保险关系双方Z间订立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即根据约定,一方支付保险费给另一方,另一方在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事故时,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或者在约定时间出现时,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应具备的条件:保险合同当事人必须合法(保险人必须具有合法资格、投保人必须具有合法资格,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保险合同主体的意思农示必须真实,双方当事人意思一致;保险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保险合同形式必须合法,必须采収法律规定的书面形式 特征:双务性、射幸性、条件性、附和性、属人性 形式:投保单、暂保单、保险单、保险凭证 构成:主体:当事人(保险人,投保人),关系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辅助人(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客体:可保利益;内容:基本条款(当事人的姓名名称住所,保险标的,保险金额/呆险费,保险期限),附加条款 保险合同履行:1 .订立:要约、承诺;2?生效:保险合同成立并不等于保险合同生效;3.履行;4.变更: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变更5.终止:因期限届满而终止、因履行而终止、因解除而终止、因违约失效而终止(复效期2年,如因保费为30-60天)、因标的灭失而终止6.解释原则与:文义解释原则、意图解释原则、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原则、批注优于正文的解释原则、补充解释原则7.争议处理:协商,调解,仲裁(一裁终局制度),诉讼 7、保险的基本原则: 可保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冇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构成条件:必须是合法利益,经济利益,确定利益 可保利益原则是指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启可保利益,如果投保人对表现标的不具有可保

保险学名词解释(1)

风险因素:也称风险条件,是指引发风险事故或在风险事故发生时致使损失增加的条件。 风险事故:也称风险事件,是指损失的直接原因或外在原因,也即指风险由可能变为现实、以至引起损失的结果。 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责任风险:是指个人或团体因行为上的疏忽或过失,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依照法律、合同或道义应负的经济赔偿责任的风险。 避免:是指设法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单位和中途放弃某些既存的风险单位。 可保风险:即可保危险,是指可被保险公司接受的风险,或可以向保险公司转嫁的风险。 商业保险:又称合同保险或自愿保险。所谓商业保险,即保险双方当事人(保险人和投保人)自愿订立保险合同,由投保人交纳保险费,用于建立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发生合同约定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事件时,保险人履行赔付或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保险的本质:是指保险的社会属性,它与保险的自然属性不同。 定值保险合同:是指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事先确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并在合同中载明,以确定保险金最高限额的保险合同。

不定值保险合同:是指保险双方当事人对保险标的不预先确定其价值,而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再估算价值、确定损失的保险合同。 定额保险合同:是针对人身保险合同而言的。它是指在订立合同时,由保险人和投保人双方约定保险金额;在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所约定的年龄、期限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足额保险合同:是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相等的保险合同。 不足额保险合同:又称低额保险合同,它是指保险金额小于保险价值的保险合同。 超额保险合同:是指保险金额超过保险标的价值的保险合同。 原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直接与保险人订立的保险契约。保险标的如有损失,由保险人直接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承担赔偿给付责任。 再保险合同: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 保险合同的解释:是指当保险当事人由于对合同内容的用语理解不同发生争议时,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或者约定俗成的方式,对保险合同的内容或文字的含义予以确定或说明。 保险利益原则的基本内涵:是指在签订保险合同时要求投保人必须对投保的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否则,保险合同无效;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事故,被保险人不得因投保而获得不属于保险利益限度内的额外利益。

保险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的含义、基本构成要素、分类 风险的概念: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或者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风险因素包括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心里风险因素3中,能够区分3种风险因素 风险的分类: 1、按照风险的性质分类: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2、按风险对象分类: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和人身风险 3、按风险产生的原因: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 注:保险公司承保的是纯粹风险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职能、程序 三、风险与保险的关系 保险是风险的管理方式 思考:为什么在保险学中要用大量篇幅讲风险的容? 风险是保险存在的前提 风险变化是保险的依据 风险变化影响保险的利益 保险是管理风险的工具 第二章保险的概述 一、保险的含义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二、保险的要素 可保风险、大量同质风险的集合与分散、保险费率的制定、保险基金的建立、保险合同的订立 三、保险的职能与作用 基本职能、派生职能 宏观和微观作用 四、保险与其他类似经济行为及制度的比较 保险与储蓄、保险与赌博、保险与救济 五、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的和中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 保险财政化的过程(保险史),中国将来保险趋势(数据说明,WTO后保险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保险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最大诚信原则 最大诚信原则的含义、基本容、违反这一原则的后果

保险学第二章---保险概述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强制保险:又称法定保险,是国家或政府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强行实施的一种保险。 2.自愿保险:也称任意保险,是指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投保人与保险人双方通过订立保 险合同或者自愿组合而建立起的保险关系。 3.足额保险:是指投保人以保险价值的全部投保,在投保合同中约定的保险金额通常与保 险价值相等的一种保险。 4.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以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对同一风险共同缔结保险合同 的一种保险。 5.保险深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保险收入与该国或地区的GDP的比率。 6.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 二、填空题 1.按照保险标的划分,保险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2.按照承保方式不同,保险可以划分为(原保险)、(再保险)、(复合保险)、(重复保险) 和(共同保险)。 3.按照风险转嫁方式不同,保险可以划分为(不足额保险)、(足额保险)和(超额保险)。 4.按照保险性质不同,保险可以分为(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和(政策保险)。 5.按照经营目的不同,保险可以划分为(盈利保险)和(非盈利保险)。 6.按照投保单位不同,保险可以划分为(个人保险)和(团体保险)。 7.凡为全体利益减轻船只载重投弃入海的货物而遭受损失的,须由全体分摊归还,这种 原则称为(一人为众,众人为一)原则,并于公元前916年为(罗地安)海商法所采用。 8.1667年,(尼古拉·巴蓬)开设了第一家专门承保房屋火灾保险的商行,并于1681年

改组,正式设立火灾保险公司。 9.近代海上保险发源地是(意大利) 10.(大数法则)的编制和运用,奠定了现代人寿保险的数理基础。 11.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不同表现在(实施方式)、(举办主体)、(保费来源)和(保 险金额)等。 三、判断题 1.非寿险就是指财产保险。(×) 2.按照投保时是否足额保险,财产保险可分为定值保险和不定值保险。(×) 3.国外最早产生保险思想的并非现代保险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处在东西方贸易要道上巴比伦、埃及和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等文明古国。(√) 4.频繁的火灾使人们渴望保障,故近代保险首先从火灾保险发展而来。(×) 5.1523年佛罗伦萨制定了一部较完整的条例,规定火灾标准格式保险单。(×) 6.劳合社是世界著名的保险公司之一。(√) 7.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取代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保险监管职责。(×) 8.商业保险公司按商业经营原则经营的商业保险都不是强制保险。(×) 9.商业保险以赢利为经营目的,故商业保险不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10.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实施方式不同。各国法律一般规定社会保险应遵循自愿原则。(×) 11.保险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四、单项选择题 1.从法律角度讲,保险关系一般被认为是一种(B )。 A.行政法律关系 B.民事法律关系 C.刑事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关系 2.我国《保险法》将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分为(C )。

保险学测试题(1)

综合试题 保险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前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某建筑工程队在施工时偷工减料导致建筑物塌陷,则造成损失事故发生的风险因素是_C_____。 A.物质风险因素 B.心理风险因素 C.道德风险因素 D.思想风险因素 2、现代保险是从__A___发展而来的。 A.海上保险 B.火灾保险 C.人寿保险 D.责任保险 3、某固定资产投保财产保险,保险金额为20万元,出险时财产价值为25万元,财产实际损失8万元,若采用比例赔偿方式,保险人应赔____B__元。 A.5.6万 B.6.4万 C.7.2万 D.8万 4、负有支付保险费的义务的人是_A_____ A.投保人 B.被保险人 C.保险人 D.受益人 5、某份家财保险合同的保险期限为2002年9月23日到2003年9月22日,该合同的保险标的在2002年12月5日因保险事故发生而全损,

保险人按保险金额全额赔偿后,保险合同就终止了。该保险合同的终止属于__B____。 A.期满终止 B.履约终止 C.协议终止 D.解约终止 6、属于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的有_A_____。 A.减损与避免 B.抑制与自留 C.转移与分散 D.保险与自留 7、关于劳合社的表述中正确的是___B___。 A.劳合社是一个保险公司 B.劳合社是一个承保人组织 C.劳合社的成员只能是法人 D.劳合社只经营水险业务 8、当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时,法院或仲裁机关要做出有利于___B___的解释。 A.保险人 B.被保险人 C.保险代理人 D.保险经纪人 9、从保险合同的性质看,责任保险合同具有_C_____。 A.安全性 B.投资性 C.补偿性 D.给付性 10、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在保险人授权范围内代办保险业务并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的人,是___A___。 A.保险代理人 B.保险经纪人 C.保险公估人 D.保险理算人 11、保险人在支付了5000元的保险赔款后向有责任的第三方追

保险学知识点总结(重点)

与课本知识点是一致的,很重要,很有针对性 第一章导论 1.P9保险产生的原因中关于保险的分类,着重注意按风险性质的分类、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 (1)按风险的性质 纯粹风险:只有损失机会而没有获利可能的风险。投机风险: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 同一个风险可能兼有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双重性质。大多数纯粹风险是可保风险。 (2)按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可分为: 自然风险:由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所致损失的可能性,由内生变量所致损失的可能性。 社会风险:伴随着人类社会行为的变化、制度的重新安排、新政令的颁布与实施、甚至是政权的更迭而产生的损害可能性。社会风险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风险。 技术风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升级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损害可能性。 (3)按损害对象,风险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财产风险:导致财产毁损、灭失和贬值的风险。 人身风险:生、老、病、残、死、失业等导致人身伤害或影响健康的风险。 责任风险:对他人所遭受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负的法律赔偿责任或未履行契约所致对方受损应负的合同赔偿责任。如职业责任、公众责任、产品责任。信用风险: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因对方违约或不可抗力的发生,致使合同无法执行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失信风险。如美国国债风险。 2.P11风险管理、P12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注意P14页的财务法 (1)风险识别:受险主体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 (2)风险估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是风险估测的主要内容。 (3)风险评价: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决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到何种程度。 (4)风险(管理)对策:在识别分析和估测风险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风险频率、损失程度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的过程。 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控制法和财务法两大类。 控制法是指避免、消除风险或减少风险发生频率及控制风险损失扩大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 财务法是通过提留风险准备金,事先做好吸纳风险成本的财务安排来降低风险成本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它包括自留和转移两种。 A自留风险有三种情况①对潜在损失估计不足②损失金额相对较低,经济上微不足道③通过对风险和风险管理方法的认真分析,决定全部或部分承担某些风险。B转移风险 ①保险保险购买者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保险公司接受保费,建立基金以赔付特

《保险学》复习重点,魏华林主编,第三版

◆风险:指引致损失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的特征:客观性、损害性、不确定性、可测定性、发展性。 ◆风险的三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 ◆风险管理: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并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引起的损失,期望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管理活动。 ◆风险管理基本程序: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处理技术、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处理方式: 避免:①含义: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或中途放弃某些风险活动,是处理风险的消极技术; ②适用条件:双高风险,风险处理成本高于收益时;③局限性:有些风险无法避免,避免了某一风险有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预防:①含义: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或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风险因素而采取的措施,以达到降低损失频率的目的;②适用条件:损失频率高而损失幅度低的风险。③损失预防措施:工程物理法如防盗系统,人类行为法如安全教育。 抑制:①含义:在损失发生当时或之后为减少损失程度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②适用条件:损失程度高且风险又无法避免和转嫁时。 自留:①含义:风险的自我承担,经济单位将风险损失的后果依靠自身财务能力进行承担的风险处理技术;②形式:主动自留和被动自留;③适用条件:双低风险、损失短期内可预测及最大损失不影响经济单位财务稳定;④财务处理方式:由当前现金流量提供损失补偿:建立意外损失准备金;安排应急贷款。 转嫁:①含义:经济单位有意识地将可能发生的损失转嫁给另一单位或个人去承担的风险处理方式;②形式:保险转嫁、出让转嫁、合同转嫁;③适用条件:频率高、损失额大,频率不高、损失额巨大。 ◆保险与风险管理的关系:①从对象上看,风险既是保险研究的对象,也是风险管理研究的对象;②从方法论上看,保险与风险管理都以概率论和大数法则为基础;③保险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处理风险的手段之一;④风险管理的技术制约保险经营效益。 ◆可保风险要件:风险非投机的,是偶然的,意外的,大量标的均有受损可能性,有发生重大损失可能。 第二章保险的性质与功能 ◆保险的性质:①从经济角度看:经济行为、金融行为、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作用;②从法律角度看;③从社会功能看。 ◆保险的定义:集合同类风险聚资建立基金,对特定危险的后果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危险财务转移机制。 ◆保险与赌博:①赌博从总体上增加了危险,保险则没有;②赌博可能获利,而保险则不然; ③保险要求可保利益,而赌博的对象千差万别。 ◆保险的功能/职能:①基本功能(分散危险、补偿损失);②派生功能(融资、防灾防损、收入分配)。 ◆保险的作用:一、微观经济:①有助于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济核算;③有助于企业加强风险管理;④有助于安定人民生活;⑤有助于民事赔偿责任的履行。 二、宏观经济:①有助于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②有助于推动商品的流通和消费;③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④有助于财政和信贷收支平衡的顺利实现;⑤有助于增加外汇收入,增强国际支付能力;⑥有助于动员国际范围内的保险基金;⑦有助于完善和实现国家社会管理职能。 ◆保险的代价:保险组织运营成本,防止逆选择的成本(解决:信号传递模型和信号筛选模型),防止道德风险的成本。

保险学1 - 3试卷及答案

《保险学1》 一、名词解释 1、保险 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行为。 2、重复保险 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责任分别向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3、近因 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作用或起支配作用的原因,而不是时间上或空间上离损失最近的原因。 4、保险理赔 是指在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而使被保险人财产受到损失或人身生命受到损害时,或保单约定的其它保险事故出险而需要给付保险金时,保险公司根据合同规定,履行赔偿或给付责任的行为,是直接体现保险职能和履行保险责任的工作。 二、填空题 1、按保险标的分类,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 2、保险合同通常采用书面形式。书面形式的保险合同包括:投保单、保险单、保险凭证、暂保单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书面协议。 3、最大诚信原则对投保人一方的主要要求包括告知和保证两个方面。 4、保险合同的争议处理通常采用如下四种方式和解、调解、仲裁、司法诉讼。 三、简述题 1、什么是可保风险?可保风险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答:可保风险是保险人可接受承保的风险。 可保风险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第一,可保风险是纯粹风险,第二,风险的发生必须具有偶然性。 第三,风险的发生是意外的。 第四,风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五,风险的损失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以上五个可保风险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2、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有哪些? 答: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一共有5个。 1)文义解释原则:按合同文本上的文字含义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的原则 2)意图解释原则:文义解释不清,条款用词不准等引发争议的情况下,会结合订立合同时双方的真实意愿进行解释的原则。他会结合订合同时的背景,客观情况等进行解释。 3)有利于被保险人和收益人的解释原则:由于保险合同是格式化合同,是由保险公司单独订立的,所以在文义表达不清时,法院和仲裁机构应该做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4)批注优于正文,后批注优于先批注的解释:保险合同虽然是格式化合同,但实际执行中仍有部分内容可能在经过双方协商后做出修改,修改后都会以批注或批单的形式存在,所以在解释时会选择这一原则来执行,特别是有些批注后的意思可能和原文有很大的矛盾时,更应使用这样的原则予以解释。 5)补充解释原则:保险合同的内容有遗漏或不完整的时候,可以借助行业,国际的惯例,在公平的原则下对保险合同的内容和条款给以合理的补充解释,便于合同的完善和执行。 3、什么是保险利益?保险利益原则的确立意义是什么? 答: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或事实上的利益。它是保险法律关系中的客体。 保险利益原则的确立意义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