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介绍

鲁迅介绍

鲁迅介绍
鲁迅介绍

鲁迅

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

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

(1)家庭与童年(1881-1898)

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

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

(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

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

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

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

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

界的主要武器。

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

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比赫

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

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

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

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

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

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进化论

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

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

《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

所接受的部分。

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

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从进

化论中,他得出了“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的观点。其论

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都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

题的。因此,鲁迅进化论的特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尚不

能认识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

(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1912)

1902年春—1909年夏,鲁迅在日本留学。其间经历了弘文学

院学习日语、仙台学医、东京从文三个阶段。

弘文期间:鲁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跑书店,听演讲,往集会,追求新知识和真理。赴日不久和同学许寿裳一起剪掉了辫子。1903

年写下著名的《自题小像》,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封建思想。撰写

文言小说《斯巴达克之魂》,宣扬战斗到底的斗争精神。

仙台学医:1904年鲁迅耻于与清国留学生为伍,来到偏僻的仙

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学救国。1905年下半年因

课间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认识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国人的灵魂”,遂于1905年底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回到东京。

东京从文:回东京后,鲁迅主要从事文艺活动,评介外国优秀

文艺作品,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积极推介外国被压迫民族文学。并开始撰写政治论文,对近代以来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抨击。

1907年撰写了长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

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站在民主革命立场,批判复古派和

洋务派,提出改造中国道路——启发民智,改造革命,所谓“掊物

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909年下半年,鲁迅离日回国。

(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12-1916)

1909年8月鲁迅回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科教员。次年8月应蔡元培邀请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教授

生理卫生课并担任监学。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王金发成立绍兴

府军政分府,并自任都督。鲁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担任教育部任职。5月,教育部

迁到北京,鲁迅随部去京,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长,8月被任命为检事,主管文化教育,至1926年离任。

残酷的现实,使鲁迅对革命从希望变为失望、颓唐,此间占思

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

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

(1)遵命文学(1917-1923)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

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

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

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

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

命运动向纵深发展。

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

《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

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

《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

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

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

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黑暗、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

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

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

(2)彷徨与探索(1923-1926)

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

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

往赴职。1927年,

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

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

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

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

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

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

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

(3)从厦门到广州(1927)

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

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广州发生了“4.15”

政变,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

表示抗议。

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

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

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1)鲁迅的最后十年(1927-1936)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到上海不久,鲁迅和

太阳社、创造社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斗争中开始

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上从

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原因:

A、严酷的、长期的阶级斗争的锻炼;

B、自觉接触和学习马克

思主义;C、共产党人的影响;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鲁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成为粉碎国民党反

动派“文化围剿”的主将、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革命

文艺创作的实践者。培养了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冯雪峰等大批文学青年,写下《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

杂文。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

年56岁。

鲁迅著作一览

小说集:《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35万字)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

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

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

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

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

书信:《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

日记:二本(1916.5.5—1936.10.17)(约82万字)另有70

万字佚文、佚诗。

鲁迅创作总字数约1000万字。

二、鲁迅的小说

《呐喊》出版于1923年8月,共收录1918.4-1922.10创作的

小说14篇: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

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出版于1926年8月,共收录1924.2-1925.11创作的

小说11篇: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鲁迅小说创作目的: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

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

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呐喊·自序》)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

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

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

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要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

殚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

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呐喊·自序》)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重点作品分析:

1、《狂人日记》(1918年4月)

(1)写作背景与目的: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深切感受;1918年3月钱玄同的上门劝驾;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2)狂人形象:披着狂人外衣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借以表现反封建主题的艺术载体;

(3)主题: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呼吁“救救孩子”;

(4)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比较;借鉴其日记体形式,但立意更高,果戈理的终点恰是鲁迅的起点。

(5)对西方小说手法(如意识流)的借鉴;日记体、第一人称的运用;

2、现代小说经典之作——《阿Q正传》(1921年)

《阿Q正传》成因:《晨报》“开心话”栏目的设立与孙伏园上门索稿;族中人物行为提供了某些原始素材;“阿Q影像”的由来已久——对国民性的思考;

阿Q形象:

首先是一个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其次是一个当时中国国民性劣根性的缩影,浓缩了各个层次国

民共有的弱点;

再次,阿Q形象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是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共同典型。

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愚昧、麻木、无知、无赖、浅薄、欺软

怕硬、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

“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

(1)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

(2)精神的麻木和惊人的健忘;

(3)受辱后向更弱者泄愤;

阿Q精神的产生: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又有着久远的

社会、历史、思想根源。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披着喜剧外衣的真正悲剧;

(3)轻讽意味;

3、《伤逝》(1925年10月)

(1)《伤逝》的写作背景

(2)子君、涓生形象及其意义;

(3)艺术特色:

采用独特的“手记”形式,以涓生的第一人称和独语式抒情语

言方式,强化了小说低沉、舒缓、忧伤的情感基调;

小说具有鲁迅小说少见的浓郁的抒情风格,语言追求诗化,一些

抒情语句的反复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将情感层层推进;

《呐喊》《彷徨》的文学史价值: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发表了《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

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内容与形式上的现

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又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可

以说,现代白话小说这一形式在鲁迅手中开始起步,又在鲁迅手中

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不多见的现象。

(一)表现的深切——

1、开拓新的文学题材领域:

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注意到文学题材、主要是

表现对象的变化:“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

神仙,佳人才子,后来才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五四以后的

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总退却·序》)

30年代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

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的人们,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创造人物刻画新模式:

(1)注重“画灵魂”,不仅写出人的生存境遇的不幸,更侧

重精神状态的传神描写——“画灵魂”;

3、创造现代小说两大基本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如《示众》《祝福》《药》等)

(2)“离去——归来——离去”的归乡模式;(如《故乡》《祝福》《在酒楼上》)

(二)“格式的特别”——

《孔乙己》中,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是小说叙述的核心,孔乙己的自命清高(自我价值判断)与他人眼里的实际地位(充当无聊生活笑料),形成巨大的反差,集中反映了知识分子地位和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

小说故事由三层环形结构组成:

第一层:孔乙己是一个“被看”的角色,酒客们是“看客”;

第二层:小说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店里的小伙计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在此,他以一个旁观者(看客)的身份,同时观察和描写孔乙己的可悲可笑与看客的麻木残酷(被看);

第三层:而在小伙计的背后,还隐含着“作者”的冷静旁观,从而构成小说复式的“看—被看”的结构模式。

2、多样性。

(1)将诗歌、戏剧、散文、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多种因

素融入小说;(如《伤逝》、《故乡》的诗化因素;《兔和猫》、《鸭的喜剧》中的散文因素;《起死》中的戏剧因素;《狂人日记》中的医学、心理学因素;)

(2)表现上的含蓄、节制和简约、凝练的语言;鲁迅:“我

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

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

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我的目的,这

方法是适宜。”“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3)多种人称、角度以及叙事方式在小说中的使用。

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自传性散文集,写于1926.2——1926.11之间,总计收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10篇。

《朝花夕拾》散文目录

(1)《狗、猫、鼠》 1926.2;(2)《阿长与〈山海经〉》

1926

(3)《二十四孝图》1926.5;(4)《五猖会》 1926.5;

(5)《无常》 1926.6;(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9;

(7)《父亲的病》 1926.10;(8)《琐记》 1926.10;

(9)《藤野先生》 1926.10;(10)《范爱农》1926.11;

注:(1)(2)写于北京寓所;(3)(4)(5)写于流离之中;(6)(7)(8)(9)(10)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

(1)《朝花夕拾》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特征

《朝花夕拾·小引》“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

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

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带露折花,色香自

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

还不能使它立刻幻化,转成离奇或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

云时,会在我眼前一闪烁吧。”

(2)《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

A、回忆故人故事

《朝花夕拾》的10篇散文中,除了夹杂一些针砭时弊的议论外,几乎全是回忆旧事。

《朝花夕拾·小引》:“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

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

可口的;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

过如此,惟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B、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风云的折光

散文中记述了充满各种矛盾和风波的大家庭、绍兴民间赛会及

演戏的盛况、黑暗社会的炎凉世态;骗钱害命的庸医、南京乌烟瘴

气的水师学堂、日本不平静的留学生涯、以及“骨子里依旧”的辛

亥革命和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一定程度地再现了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鲁迅追随时代步伐的履痕。(《五

猖会》《琐记》《无常》《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C、抨击封建教育、封建伦理道德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还反映

了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身心的禁锢和残害,百草园的欢乐气氛和三

味书屋的严厉压抑成为鲜明的对比,鲁迅借此批判束缚儿童的封建

教育。

《二十四孝图》对封建卫道者激励宣扬的“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割股疗亲”等所谓纯孝的典范人物,提出道德质疑和批判。

鲁迅研究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鲁迅经典文集 读后感

在这个炎热的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很有感触的书,这本书是文学家鲁迅写的,名字叫《鲁迅经典文集》,其中的几篇文章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弱肉强食的严重行为,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在这本文集里面包括了许多鲁迅有名的作品,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经典杂文等等。 呐喊这部文章里,有一篇文章叫狂人日记,主人公狂人是一个疯言疯语的人,可是就是因为他的疯言疯语,才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在这么一个恐怖的封建压迫,许多人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可是,在那种人吃人的环境下,竟然没有人有勇气的发出那样的呐喊,狂人是幸运的,正是因为他是个疯子,所以他他摆脱了封建礼教对心灵的压迫,试问这种纯洁灵魂的人当时会有几个?只有疯子拥有这么纯洁的灵魂,历年来有多少人抹杀了有识之士,有多少人为了读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却一无所获,又有多少英雄折夭,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里,所有人都成了封建的傀儡。 还有一篇是明天,这篇文章大概写的是一个叫单四嫂的人,她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续。所以,只有她家的灯光是突兀的,其他的人早早就熄了灯,这样的一个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冷漠于扶弱,导致不忍视弱,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真是叫人心够寒的,在文中有一些特别典型的例子,比如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食客们,他们更多地愿意把闲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而对贫弱者的救助却不生一念。相反,他们还在贫弱者最悲痛欲绝的时候厚颜无耻地大加搜刮,在单四嫂给儿子办丧事的时候,他们不但不关心弱者,还一分不能差的收他们家的钱。他们那种冷漠的态度正是当时社会背景,让我感动的是单四嫂她对他儿子的爱,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药方,到最后一个“压轴法子”——寄望于何医生。但宝儿还是免不了毕命的厄运。这也许是很严重的病,非医药所能挽救。但也不排除那些庸医用假方滥药,以至夭折。我想:如果当时社会风气再好一点,是否能挽救许多无辜人的生命。最后一篇是叫一件小事的文章,文章并不是很长感触却有很多,在故事中,车夫撞到了一个老女人,而老女人摔倒在地,“我”看了不以为然,而淳朴善良的车夫却冒着大雪跑到老女人的面前,毫不踌躇,“我”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我知道,当时的车夫身份是非常低位的。文化程度也不高,跟别提思想和内涵了。我忽然想到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些豪华轿车车主、有钱有势的人渣将他人生命视作可以用臭铜钱等价交换的商品。那些人们凭借着几千上万的所谓名酒的酒劲,将座下高档的油门加速到让他们热血沸腾、让无辜百姓鲜血飞溅的速度,而闯了祸后,他们就会找人来顶罪,他们想到的不是赶紧叫救护车,不是想到生命的安危,而是想到上面有没有人来帮忙顶罪,这些人的眼里毫无王法。鲁迅先生如是说:社会有黑暗面,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它也有光明的一面,这些黑暗面当然也只是五彩社会中的小部分。爱和关怀总是无处不在,在生活中也有像车夫那么善良的人,这些人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 是的,这个社会上的热心群众很多。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去谴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让社会变得跟美好。

鲁迅《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朝花夕拾知识点

《朝花夕拾》知识点 一、基本常识 1.《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初中教材;小说集《呐喊》、《彷徨》,其中《社戏》《故乡》《孔乙已》选入初中教材。 2.《朝花夕拾》原题是“旧事重提”,用“朝花夕拾”做题的好处是显得含蓄, 而且富有文采,原来的文题则显得直白。 3.《朝花夕拾》十篇分别是:对猫的讨厌和仇恨《狗·猫·鼠》、怀念长妈妈《阿 长与<山海经>》、批评封建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描绘封建家长制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无常》、描写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范爱农》。 二、内容与主题。 1.《狗?猫?鼠》 ①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 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②主题:用“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 ①关于长妈妈的几件事: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给 我买《山海经》。 ②长妈妈的特点: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 ③我的感情:实在不大佩服——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④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 ①作者反感的几个故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卧冰求鲤”。 作者对此评价是: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②主题: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4.《五猖会》 ①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 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②主旨:批评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作者不是批评父亲,而 是批评封建教育。 5.《无常》 ①无常的特点: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具有人情味。 ②作者借无常讽刺现实中所谓的“正人君子”,揭露了现实社会没有公理。

鲁迅经典名言100句承包你的素材库

鲁迅经典名言100句承包你的素材库 鲁迅先生的经典语录,用在你的作文里必定掷地有声! 001.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002.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003.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004.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005.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 006.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007.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一九三三年 008. 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009.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 010.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011.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鲁迅祝福知识点

祝福 寒暄xuān朱拓tà间jiàn或悚然s ǒng踌蹰chóu chú不更gēng事谬miù种俨yǎn然形骸hái颊jiá新正zhēng贺家墺ào荸荠bíqí呜咽ya讪讪shàn敛liǎn怔怔zhēng咀嚼jǔju?瞥pi ē拗niù不过蹙cù缩窈yǎo陷惴zhu ì歆享xīn牲醴lǐ蹒跚pán shān1、倒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在情节安排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2)在主题表达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2、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封建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也为祥林嫂奉为圭臬,因此,她才会对再嫁以死抗争,并且内心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才会去捐门槛赎罪。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3、祥林嫂——悲惨遭遇 1外逃帮佣,初到鲁镇;2被人劫回,被迫改嫁;3丧夫失子,再到鲁镇4捐献门槛,未能赎罪;5逐出鲁家,沦为乞丐;6祝福之夜,凄然死去4、祥林嫂的三幅画像可以说分别代

表了她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第一幅是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 第二幅画像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习惯打扮。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力量。 第三幅画像则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5、画眼睛的作用: (1)作者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的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2)写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2、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希望;3、对生活绝望-------对比,深刻表现了封建时代劳动妇女所受的摧残,迫害. 6、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2)、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有一定反抗性。(3)、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7、总结:主题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孔乙己》全文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孔乙己》全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孔乙己》 全文阅读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

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

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

《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整理

《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整理 一、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文学组织)的发起人之一。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2.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nǎi)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是她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她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二、字词 1.读音 轻捷(jié)忧郁(yōuyù)虔(qián)诚疙瘩(gē da) 草率(shuài)解剖(jiě pōu)紊(wěn)乱踌躇(chóu chú) 遭殃(zāoyāng)咳嗽(sòu)校(jiào)对揩(kāi)桌子 调羹(gēng)阖(hé)眼睛深恶(wù)痛绝变幻(huàn)无常2.解释 (1)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2)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多含贬义。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留客吃饭; 4)调侃玩笑;5)大家冲破忧郁心境,会心一笑; 6)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 7)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8)许先生忙碌的工作; 9)与大家看电影;10)把阅读当休息; 11)午后待客与夜间工作;12)吃鱼丸; 13)亲手包书;14)带病拼命工作。 2.把握鲁迅形象 1)笑声明朗——表现鲁迅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2)走路轻捷——表现鲁迅干练敏捷、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留客吃饭——表现鲁迅先生待人周到细心; 4)先生喜欢吃硬的东西——暗示鲁迅先生刚强的性格; 5)一家人包饺子、吃饺子——表现鲁迅先生为人父、为人夫和蔼温和的一面;6)调侃玩笑——表现鲁迅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7)对青年人的书信的态度——表现鲁迅先生对青年人诚挚的关爱; 8)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突出鲁迅先生的谦逊、淡泊名利; 9)看电影路上——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为他人着想,关心体贴他人; 10)把阅读当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11)陪客人到深夜——表现鲁迅待人热情、耐心。;

鲁迅简介及作品详细分类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体,可谓知言小说集: 《呐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 正传》《兔和猫》《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彷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 《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杂文集:

关于鲁迅的资料

关于鲁迅的资料 作者简介之一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作者简介之二

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20210305075209)

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当我失掉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鲁迅《朝花夕拾》 2、这是我积久才看出来的,但同时也如赫胥黎的论定”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 间。一一鲁迅《伤逝》 3、就我现今所见的教孝的图说而言,古今颇有许多遇盗,遇虎, 遇火,遇风的孝子,那应付的方法,十之九十“哭”和“拜”。中国 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一一鲁迅《朝花夕拾》 4、他先前怕孩子们比孩子们见老子还怕,总是低声下气的。近 来可也两样了,能说能闹,我们的大良们也很喜欢和他玩。一一鲁迅《彷徨》 5、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 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一一鲁迅《伤逝》 6、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 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

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 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鲁迅《阿Q 正传》 7、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 样。――鲁迅《朝花夕拾》 8、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一一鲁迅《野草》 9、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一一鲁迅《伤逝》 10、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一一鲁迅《阿Q 正传》 11、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一一鲁迅《伤逝》 12、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的通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鲁迅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

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经典散文摘抄

鲁迅经典散文摘抄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2、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3、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4、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5、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6、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7、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口皇〕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8、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9、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10、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11、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12、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13、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撮,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己经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安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14、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15、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16、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

鲁迅简介及作品详细分类

鲁迅作品归类 小说集: 1《呐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 《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 《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2《彷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3《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

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杂文集: 《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 古籍序跋集文序跋集汉文学史纲要》本书系鲁迅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一九三八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 《中国小说史略》本书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

写作必备——鲁迅经典名言

写作必备——鲁迅经典名言 001.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002.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003.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004.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005.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 ——《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

006.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007.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一九三三年008. 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009.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010.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011.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012. 中国人不但“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其中我最推荐的是《孤独者》,这本书中描写的沦落过程和沦落前后社会对于魏连殳的态度的改变颇有深意。而对于喜欢言情小说的同学们,我建议阅读《伤逝》一书,这书要是放到现在,起码是女频霸票俩月的内涵暧昧流神作。 接下来切入正题,即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在表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时,主要写出了几种类型,即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疯子(《长明灯》)和正在觉醒“我”(《一件小事》)。而在这几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作者都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意蕴。鲁迅先生在描写这一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时候,多是注重了心理描写以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先生自己也在经历着一次心灵上的觉醒的过程。同样的,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到这些描写的时候,也不免会和主人公一起觉醒。而在这个觉醒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次感受到那个年代和那个社会制度之下的人群的生活。在感受了那个时代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很多思想,而那时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这是个非常怪的人,在他身上同时具有“疯”与“不疯”这两面。如果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果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一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不过我并

鲁迅作品介绍(三)

鲁迅作品介绍(三)2012-4-8 18:20阅读(17) 2。"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新结构的先锋 20年代沈雁冰(茅盾)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 (1)新形式的实验性鲁迅确实是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具有新形式实验性的特点。他的《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13则"语颇错杂无伦次"," 间亦略具联络者"的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析他的心理;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作者的叙述(介绍人物、铺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渗透于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之中。 而《狂人日记》尤其富有创造性的尝试。小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2)新结构的先锋性在《呐喊》第二篇《孔乙己》里,鲁迅又在小说叙述者的选择上煞费苦心。小说的核心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已经构成了"被看/看"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作为被看者的孔乙己(知识者)的自我审视与主观评价(自以为是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清白"而高人一等)与他(们)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被看"(亦即充当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地位,两者形成的巨大反差。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但作家并没有选择孔乙己或酒客作为小说的叙述者,而是别出心裁地以酒店里的"小伙计"充当叙述故事的角色。这样,他就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形成一个"被看/看"的模式,以展开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喜剧。而小伙计自己,随着小说的展开,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来,先是"附和着要",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构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他的背后正有隐含作者在"看",从而形成第三个层面上的"被看/看"的结构。而读者在阅读的开始是认同于叙述着的有距离的旁观态度的,但随着叙述的展开,就逐渐远离叙述者,而向隐含作者靠拢,从小说外在的喜剧性中看到了(体味到了)其内在的悲剧性。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就置身于如此复杂的小说叙述网络之中,呈现出既非单一的,又是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应,而这一切复杂性又显现于极其简练的叙述语言与极其舒展的叙述风格之中:这正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3)叙事的主观抒情性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善于将主体精神、生命体验介入(融入)其中,充分体现了"主观抒情性"的特征。例如,在《伤逝》中就可以发现,小说的重心可能不在那失败了的爱情本身,而在于涓生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下无爱婚姻的"以后",他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不说"出爱情已不存在的真相,即是"安于虚伪";"说"出,则意味着 "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而且确实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这类无论怎样都不免空虚与绝望,而且难以逃脱犯罪感的"两难",正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直到逝世前他还写了一篇《我要骗人》,表露他渴望"披露真实的心",却还要"骗人"的矛盾与相伴随的精神痛苦。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