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全套)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全套)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全套)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全套)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

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科学;

3.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感互动;

4. 有的则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定。

我们的观点

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我们观点的根据

1.反映教育的本质

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把个体从一个生物的实体发展成为社会的实体。也就是把一个新生婴儿的生物个体,经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经验传递实现的,通过教与学的人际交往实现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2.反映教育的结构系统

(1)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

(2)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

(3)接受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

(4)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反映了心理现象研究的独特领域。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 基本理论

2. 学习心理学

3. 教学心理

4. 群体心理

5. 个体差异

6. 学生心理健康

7.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

8. 教师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 开创阶段

2. 发展阶段

3. 成熟与完善阶段

(一)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孔子的智商四分法;启发式教学思想 ,学记:喻的原则

2.两大支柱学科的推动

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879年,自然科学引入心理学研究。3.教育理论们卓有成效的工作

(1)瑞士教育学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

(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而且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4)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5)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二)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后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

苏联教育心理学界: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为代表

我国教育心理学界

1. 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2.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 在本世纪50年代主要学习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儿童发展和学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成熟与完善时期(60年代到现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94年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近十几年来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

(1)主动性 :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

(3)合作性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学习,如合作学习,把个人的思维与群体工作相结合,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

(4)社会文化性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的发生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建构产生的。

第二节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2.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3. 学习心理

4. 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5. 问题解决与创造

6. 技能的形成

7. 品德的形成和培养

8. 学习策略

9. 学习的动力机制

10.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11. 课堂学习管理

12. 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目的要求

这门学科主要阐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

第三节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原则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现状调查

关系调查

发展变化调查

原因调查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第二章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身体发展

一、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1. 顺序性和阶段性

2. 稳定性和可变性

3. 不平衡性

4. 个别差异性

二、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表现

(一)我国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较以前明显提高。在1985和2000年期间,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增长了大约3~6厘米;体重平均增长了约3~8千克。

(二)在小学阶段,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大脑皮层的成熟奠定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三)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

1.骨骼和肌肉系统

小学阶段儿童的骨骼系统发展迅速,其中四肢长骨和颜面骨的发展尤为明显,由于腿部增长更快,所以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几乎接近成人。骨化过程仍在继续,在这过程中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软骨组织逐渐为矿物盐所代替而变成坚硬的骨头。儿童7岁时颅骨几乎完全骨化,腕骨骨化也变得明显,9—11岁时掌骨和指骨完成骨化。在小学阶段,脊椎骨的骨化才逐渐开始,所以小学生要保持正确的坐、立姿势,以避免脊柱发育异常。

随着骨骼的增殖,小学生的肌肉大小和力量都逐渐增加,所以这时儿童的肌肉运动变得十分平稳协调。如果加以训练,他们能够表演各种完美的运动技巧。

但要注意到,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肌肉力量也还较小,因此运动量不能过大,而且在活动中成人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发生。

2.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发育

伴随着整个身体的增长发育,小学儿童心、肺的重量和容量也继续增大。

总之,心、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保证了充满活力的儿童肌体能够获得充足的能量和氧气。

但小学生的身体还相对比较脆弱,过于激烈的运动会导致其心、肺负担过重,成人要注意保护三、促进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

1.营养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食物营养的三种基本成分

2.睡眠

小学阶段儿童平均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是:

7岁—9岁11小时;

10岁为10小时;

12—13岁为9—10小时。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者,大脑工作能力指数高于睡眠9小时以下者。所以,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宜少于10小时。为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的晚自习和家庭作业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3.适宜的运动

考察运动量的最简单方法是估算运动时心率(或脉搏)的变化。对健康的人来说,

当运动时心率达到每分钟180次以上时,为大运动量;

150?a170次之间是中等运动量;

120?a150次是小运动量;

120次以下是轻微运动量,锻炼身体的作用不大。这一估算方法适用于一般健康成人和儿童。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一)小学儿童的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

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

(二)小学儿童的记忆发展

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小学一到三年级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的效果。小学低年级儿童中存在明显的记忆偶发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会同时记住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到了小学高年级(4?a6年级)儿童有意记忆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无意识记的发展,4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的成绩开始超过无意识记的成绩,记忆中的偶发现象也开始减少。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记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他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言语材料的记忆效果。

小学高年级儿童对抽象言语材料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言语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

小学阶段,儿童的意义记忆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学会了用多种记忆方法和策略来促进意义记忆。如,复述、组织。

(三)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

思维的概念

感知运动阶段(0?a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

小学生恰恰处在皮亚杰所讲的具体运算阶段,所以他们的思维呈现出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

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他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他对社会的认识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等等都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交往。(一)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1.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等方面。

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幼儿期已经产生,但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都进一步扩大。

哈特(S.Harter,1987)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涉及到5个独立的领域:学业成绩、运动

能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行为表现。

哈特(1982)的研究还表明,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评价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相一致,这表明小学生已经能够较客观地评价自己。

我国学者王宪清(1982)认为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有以下特点: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

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一直很稳定;女生的得分随年级上升而下降,即年龄越大,自我评价越低。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指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情感方面,如自尊感、内疚感、羞愧感和自豪感等。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随着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

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萌发自尊感,表现为犯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害怕当众被训斥等。学龄初期儿童普遍具备了比较稳定的自尊感。

2.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小学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从了解他人的外部具体特征向了解他人的一般的心理特征发展。

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成人——儿童关系的认识特点。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同伴关系认识的特点。

赛尔曼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3—7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概念。他们认为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了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在小学阶段,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长,他们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赖和服从开始走向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建立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同伴交往也日益增多。

第三节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一、认知差异

(一)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智力)

智力水平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二)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专门领域的知识基础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三)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

二、人格差异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差异有多种表现,气质、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一)气质差异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气质无好坏之分

(1)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

(2)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二)性格差异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

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内向型、处向型

三、性别差异

(E.E.Maccoby & C.N.Jacklin,1974)

女孩的言语能力比男孩更强。

十岁以后,男孩比女孩数学能力更强。

十岁以后,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a视觉?±能力。

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更强,这种倾向在儿童两岁时就可以看出来。

1. 女孩比男孩“合群”。

2.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3. 女孩的自我评价低。

4. 女孩运用机械方式进行学习时表现出色,男孩运用概念方式进行学习时表现更好。

5. 男孩的分析能力更强。

6. 女孩更多受遗传因素影响,男孩更多受环境因素影响。

7. 女孩缺乏成就动机。

8. 女孩的听觉功能好,男孩的视觉功能好。

第三章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通过反复练习或经验获得的行为及其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特点

1.人类学习的特点

2.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人类学习的特点

1.人类学习是积极、主动的

2.人类学习的方式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3.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小学时期是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班集体、作业的态度上) 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三、小学生学习的类型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1.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习惯、知识、经验等就是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

2.信号学习(刺激替代学习)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说),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试误说),人和动物遵循着同样的学习规律(三大定律)。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顿悟说

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是个体借助问题情境中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发现重新组织事物之间的关系带有突然领悟的性质,因此苛勒认为学习就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他强调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也就是学习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2.发现学习,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

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2.马斯洛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的形成。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能充分地发挥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使个体达到最佳状态。潜能的充分发挥能给人以最高的喜悦,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马斯洛把以自我实现为目的的学习称为内在学习,这种学习是自我奖赏的,不需要外部强化。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意义学习:一种与完整的个人发生联系的学习,这种学习涉及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方面。

2.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3.有意义的学习是自我发起的、自我评价的。

4.有意义的学习大多是在做当中进行的。

第四章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第一节知识概述

一、知识的含义

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贮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如书本、光盘上)即为人类的知识。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把人类的知识转变为个体知识的过程。

二、知识的分类及表征

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

表征是指信息被记载和表示的方式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一、概念的学习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可称为概念的定义特征或共同关键特征)是决定事物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非本质特征(又可称为非定义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二)概念的种类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

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难下定义的概念和易下定义的概念

(三)概念的学习

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概念形成

学习者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就叫作概念形成。第三节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一、迁移的含义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一)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

(二)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活动所需的实践或练习次数减少,或使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学习量增加,或者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等。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三)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指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如,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影响。非特殊迁移是指迁移产生的原因不明确,既可能是一般原理原则的迁移,也可能是态度的迁移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2.问题解决的特点

一、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1.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的特点

2.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3.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4.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贮存下来,并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问题解决的理论

1.试误说

2.顿悟说

3.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

4.现代认知理论

一)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

1.信息加工理论将问题解决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状态的过程。

2.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

3.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的方案

(手段-目的分析法、向前探索法、逆向反推法)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

4.对结果进行检验

第二节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因素

1.知觉情境

2.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3.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它功能)4.迁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酝酿效应

二、个人因素

1.有关的知识背景

2.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

3.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

第三节创造性

1.创造性的概念

2.创造性的特征

3.创造性的组成成份

4.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一、创造性的概念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二、创造性的特征

1.一个是首创性,就是新奇独特,前所未有;

2.另一个是有社会意义,就是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用途,能为个人、集体、社会带来某种积极性的东西。

三、创造性的组成成份

1.创造性意识

2.创造性思维过程

3.创造性活动

四、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

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

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

5.大脑风暴法

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技能的概述

1.技能的概念

2.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

一、技能的概念

1.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二、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的关系

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

第二节动作技能

1.动作技能概述

一、动作技能概述

1.概念: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2.组成成份

(1)动作或动作组

(2) 体能

(3)认知能力

3.种类

(1) 连续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2) 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动作技能

(3) 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动作技能

第三节智力技能

一、智力技能的概念

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分类

1.一般智力技能

2.特殊智力技能

联系

1.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

2.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总是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

2.活动的结构不同

3.活动的要求不同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 .品德心理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一种个体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2.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4.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即按一定社会的要求,为协调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平衡和发展。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就必须适应现实生活,协调个人与社会(含群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自觉地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发展、完善自我品德。

●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尤其是现实道德关系)的理性反映,即以社会观念形式概括反映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即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为自己的内在信念,形成稳定道德品质意识的过程和结果。可见,从反映内容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 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社会成员)原有品德基础制约,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

是空洞的道德,这样的道德,不仅难以转化为个体的信念,而且还会妨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

2.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形成)

3.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品德面貌,个人的品德面貌对社会道德风气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 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社会成员)原有品德基础制约,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是空洞的道德,这样的道德,不仅难以转化为个体的信念,而且还会妨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

2.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形成)

3.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品德面貌,个人的品德面貌对社会道德风气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S

◇道德认识

1.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认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和依据

◇道德情感

1.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 “催化剂”

3. 从内容上,有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

4.从形式上,由道德形象激发的情感、与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相联系的情感。

◇道德意志

1.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

2.“凝固剂”

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它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统一性

在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素尽管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它们又是一个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整体。一方面,知、情、意、行无论哪一个发展不好,都将影响其它几个因素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它们的和谐发展,才保证品德的相对稳定性。

◇矛盾性

所谓矛盾性,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之间的对立、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间发展方向与水平不适应,发展方向指各要素的内容、性质;发展水平指各要素发展的程度,如认识的深刻

或肤浅,意志的坚强与否等

◇独立性

品德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同他人结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由于个体的社会关系和个体身心发展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品德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一.品德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2.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7、8岁),他律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0-12岁)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在自我中心阶段,规则对儿童还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还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 权威阶段(6-7、8岁)

又称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敬权威,顺从外在的要求。他们认为服从和遵守了成人的或规则的要求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

● 可逆性阶段(8-10岁)

又称自律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达到了基于遵从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他们不再把准则或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不可改变的,儿童已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作而制订的,也可以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 公正阶段(10-1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观念不再只是判断是非,单纯的准则关系,而是一种处于关心人、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开始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儿童的公正观念开始形成

◇前习俗水平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0-9岁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倾向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并没有固定的准则概念,而是看是否会受到惩罚和是否服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命令为准则。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如果行为者最终能取得成功,获得奖赏、满足相互间的需要,就是好的。它带有浓重的互利交换的实用主义色彩。也可以说,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习俗水平(9~15)

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

第三阶段:好孩子倾向

在这一阶段,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悦于人,有助于人或获得别人的赞赏。所以,他们判断道德行为好坏的主要根据是否被人们赞许。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倾向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它完全诉诸个人的良心和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二.品德各因素的发展

1.道德认识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发展

3.道德意志的发展

4.道德行为的发展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

1.道德认识发展的概念

2.道德认识发展的内容

■ 道德知识的掌握

■道德观念的形成

■道德评价的发展

3.道德知识的掌握

■形成道德认识的前提,常以掌握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

■道德知识的掌握也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与一般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同

■意义障碍

4.道德观念的形成

■道德观念的概念

■道德观念的形成

■道德观念的发展

■道德规范的学习

■道德规范的内化

■对公私财物损坏

■公正观念

■集体观念

■分享观念

■利他观念

■公益劳动观念

■责任观念

■责任观念

不同年龄学生道德观念的特点

小学生

中学生

高中生

■ 狭隘、模糊、片面、肤浅

■ 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坚持性,但也有部分学生道德观念偏激,常伴有逆反心理。

■ 道德信念开始确立

3.道德评价的发展

■从模仿到独立

■从效果到动机

■从他人到自我

■从片面到全面

■从道德情境到道德原则

年龄特征

小学生

■大体处在由效果判断向动机判断的过渡阶段

中学生

高中生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1.内容

2.表现形式

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同志感、友谊感、自尊感等

4.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5.形象的情感体验

6.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发展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开始能用道德标准对各种行为作出评价;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模糊性;不能较好地理解各种道德情感的社会意义。

◇是儿童道德情感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道德情感更加丰富,有了更大的自觉性;矛盾和不稳定性,容易冲动,难于自制。

◇道德情感己趋于成熟;占主导地位就是与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

(三)道德意志的发展

采取道德决定阶段和执行道德决定阶段

(四)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

◇道德行为的发展

◇观察学习

◇儿童道德意识的产生和用它来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从小学时期开始的。

◇道德行为发展的等级

1.非道德性的行为型、自我中心行为型、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良心主义行为型、理性的利他主义行为型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亲社会行为

3.攻击性行为

4.道德意志行为

5.道德行为习惯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倾向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它完全诉诸个人的良心和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二.品德各因素的发展

1.道德认识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发展

3.道德意志的发展

4.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八章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层次

迈克卡等人(W.J.Mckeachie,1990)

●认知

●元认知

●资源管理

第二节常用的学习策略

● 复述策略

● 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与监控策略

一、复述策略

● 复述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保持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复述是保证信息处于活跃状态,保证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基本条件,因而复述策略通常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具体技术

● 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 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 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 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二、精细加工的策略

● 精加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与复述策略相比,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

● 记忆的精加工策略、知识理解过程中的精加工策略

(一)记忆的精加工策略

1.位置记忆法

信箱记法、抗干扰记法

● 把要记住的东西按次序安放在自己熟悉的位置上,是一种很有用的记忆方法。

● 位置记忆法实质上是一种视觉想象法。

● 位置记忆法对于记忆按顺序排列的项目特别有效。

2.首字联词法

● 这种方法是利用每个词的或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组成缩写。

3.谐音字法

4.意义识记

● 意义识记就是在所给定的信息间建立联系,寻找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系。

(二)加深理解的精加工策略

1.划线法

● 划线能使学生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重要的信息。

● 划线法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重点学习内容。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划线加注释方法:

(1)圈出不知道的词;

(2)标明定义;

(3)标明例子;

(4)列出观点原因或事件序号;

(5)在重要的段落前面加上星号;

(6)在混乱的章节前划上问号;

(7)给自己作注释,如检查上文中的定义;

(8)标出可能的测验项目;

(9)画箭头表明关系;

(10)注上评论,记下不同点和相似点。

(11)标出总结性的陈述。

2.笔记法

●记笔记是阅读和听讲中用得较为普遍的精加工策略。

● 学生借助笔记可以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 有利于知识的概括、总结。

●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概括,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

●具体方法是把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把这些单元归入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一)列提纲

●列提纲是以简要的语词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组织材料的要点。每一具体的细节都包含在高一级水平的类别之下。

(二)画关系图

● 画关系图就是用图来描述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先提炼知识点,然后图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计划与控制策略

(一)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了解目前具备的学习条件、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成功的学生在开始执行学习任务之前,就会估计任务的难度、预测完成任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这项任务将会遇到哪些困难,在遇到困难时如何解决等,这些估计和预测实际上是学习者在运用自己的计划策略,为学习活动做积极准备。

(二)监控策略

● 监控策略包括学习时控制自己的注意,对学习材料进行自问自答,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分配。

1.集中注意

● 教师可以设置教学目标,告知学生本课的目标。

●使用标示重点的线索。

●增加材料的情绪性。

●使用独特的或奇特的刺激。

●提前通知学生后面讲的内容对他们非常重要。

第三节学习策略的掌握

一.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

● 学习者的内部因素

●学习者的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学生的成就目标、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不同,其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往往不同。

●自我效能、内部动机和掌握目标与学习策略的使用呈正相关,而外部动机与学习策略的使用呈负相关。

2.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

●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其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前提。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较低的概念发展水平、元认知发展水平都是制约其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重要因素。

3.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

● 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学习策略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又促进着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

(二)外部因素

1.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 策略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对学习策略进行直接的专门训练,单独开设学习策略训练课,教授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第二种是对特定学科内的学习策略进行训练,即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适合特定领域的方法与思维技巧。研究结果表明,将一般性的策略训练与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在一起是比较好的训练方法。

2.教师日常的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知识技能的方式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水平和应用意识。如果教师经常采用发现式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倾向于使用更高层次的认知策略,相反,如果教师经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倾向于采用表层的加工策略,如简单的复述策略。

3.学习氛围

●有研究表明,强调掌握、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气氛有助于促进学生使用发展和运用深加工策略和适宜的求助策略。而在一种强调竞争、超越他人,服从教师指令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更多地运用表层加工策略,并倾向于回避求助。

二、学习策略教学

(一)学习策略教学的主要原则

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策略或改善其对学习不利的学习策略。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必须给学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的策略,还要有非常具体的适合与特定学习任务的策略,比如前面所讲的划线策略。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选择适合于他们的认知和元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策略。

2.生成性

●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这就是要求学习者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

3.有效的监控

●教学生何时、何地与如何使用策略非常重要。

●对策略执行结果的监控强调学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上,监控自己使用每种学习策略所导致的学习结果,以便确定所选策略的有效性。

4.个人效能感

●个人效能感是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它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那些能有效使用策略的人相信只要自己使用某一策略就会对自己的成绩产生影响。

(二)学习策略教学内容的选择

● 教给学生大量可供提取或选用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 训练学生知道如何确定学习目标,知道需要学什么(目标)。

●帮助学生储存有关学习及学习方法或策略的信息,其中包括影响学习因素的知识、各因素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并且知道何时及如何使用这些策略性知识。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措施

●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的方法并示范。

●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在什么时候检查自己策略的使用效果,以及如何进行检查。

● 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与策略学习之间的关系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适应改进学生学习策略的要求。

《国际市场营销学》教案案例

《国际市场营销学》教案第07次课 章节名称 第三章国际市场选择(案例分析) 第一节国际区域市场的成因与模式第二节亚洲市场第三节大洋洲市场第四节美洲市场第五节欧洲市场第六节非洲市场 授课方式讲授课();讨论课(√) 习题课();实习实训课(); 参观或见习课() 教学 时数 2 教学目的 及要求 掌握国际区域市场,了解国际市场区域化的发展,以及全球主要的区域市场特征;并据此分析案例。 教学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教学难点】 无 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动态模拟演示();现场实物讲解(); 自学讨论探究式(√);其他();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三章国际市场选择 案例:东日产业的国际区域市场分析教材60页1 根据资料,哪个国家能成为最有利的投资候选对象? 2 如果变化行业(如建筑业、一般制造业、服务业),投资候选对象的先后顺序有哪些变化? 案例:老鼠虽多,鼠药难卖——拜耳与庄臣的无奈 20XX年9月29日下午,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环境卫生部张金玉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国应该是世界上鼠药最有市场的地方。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做鼠药真的好难。” 目前,拜耳公司在中国的鼠药年销售量不到100万元。“我们经常去参加一些国际性的会议,许多人对公司一年销售这么少鼠药感到不理解,我们的感觉也挺尴尬。”,张博士向记者如是说。鼠药市场平日较少受到外界关注,但在南京特大投毒案后,情形一下子有了很大改变。投毒案件很快告破,但从中折射出的鼠药梦魇却让人难以轻松。 管理混乱鼠药市场充斥非法产品 南京这起投毒案件并非是个别。国家卫生部公布的一组数据表明,20XX年,全国共发生了185起重大食物中毒事件,15715人中毒,146人死亡。在这之中,鼠药中毒46起,2540人中毒,42人死亡,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28%以上,而致人中毒的鼠药多为国家已经禁止生产和使用的毒鼠强及其他剧毒鼠药。 目前灭鼠药主要分为三类:可使用的鼠药(如抗凝血剂等慢性灭鼠剂)、控制使用的鼠药(如磷化锌、毒鼠磷、溴代毒鼠磷)和禁止使用的鼠药(氟乙酰胺、氟乙酸钠、毒鼠强、毒鼠硅等)。早在20年前,国家已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鼠药。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城市中有60%以上是使用剧毒鼠药,在农村则高达80%。这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的鼠药市场大部分产品是违禁产品。非法鼠药之所以能够盛行,专家认为有三点原因,一是剧毒鼠药杀鼠见效快,老鼠吃下剧毒鼠药后,很快就会死亡,而国家批准的鼠药是慢性药,老鼠要过3~5天才会死亡。因此,容易让人产生剧毒鼠药效果较好的想法。二是剧毒鼠药制造简单,利润较高。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中毒咨询负责人顾友多介绍说,剧毒鼠药的利润超过60%。三是剧毒鼠药价格便宜,张金玉博士介绍说,抗凝血剂等慢性灭鼠药一吨的市场价格为5万~6万元,而剧毒鼠药只要几千元。剧毒鼠药为何能够横行市场,有专家指出,这与管理体制不顺有关。 现在,鼠药的管理程序是由农业部门登记,然后由国家经贸委安排生产计划并指定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监督,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经营销售主渠道,市场销售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卫生部门负责中毒抢救。表面上看出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综合管理态势,但实际上却是呈现大家都管又都管不好、大家负责又都不负责的尴尬局面。拜耳苦守上海,庄臣悄然退出。顾友多说,老鼠是很难彻底消灭掉的,因此鼠药市场巨大。据说,拜耳公司曾经对全球的鼠药市场进行过调查,发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鼠药市场。据全国爱委会除四害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邓址介绍,目前国内生产、销售鼠药的跨国公司有4家,生产抗凝血剂等慢性灭鼠剂的内资企业不到10家。目前,仅北京、上海等20个城市的鼠药市场就达近1亿元。 尽管国内鼠药市场吸引了德国拜耳、德国巴斯夫、美国庄臣等一些世界知名企业介入,但是,大家过得并不轻松。张金玉博士透露说,德国拜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向中国政府登记生产、销售鼠药。但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拜耳公司才从国外进口鼠药,分装后在中国销售。现在,一年的鼠药销售量只有不到100万元,客户主要集中在一些畜牧厂。 虽然销售量不足挂齿,但拜耳并没有放弃中国市场。而在经历了短暂的生产后,上海庄臣却悄然退出。成立于1987年的上海庄臣公司是中国区总部,在2000年年中之前,该公司生产各种消杀产品。从2000年年中开始,庄臣公司开始生产“雷达”牌鼠药。20XX年,全国爱委会还发文推荐庄臣生产的“雷达”牌鼠药。但在去年中期,庄臣停止生产鼠药。庄臣公司市场部王正磊向记者说明了停产的原因。他说:“公司投产鼠药后,所采用的原料均是进口的,是国家鼓励生产的鼠药产品。但是,在市场开拓中,公司碰到了许多的麻烦。一方面,在农村很难打开市场,因为农村比较看好剧毒鼠药。在城市,我们同样遇到了麻烦。因为居民大多没有购买鼠药的习惯,一般使用居委会免费提供使用的鼠药。这种鼠药由财政拨款购买,多半由当地企业提供。这样一来公司的业务难做。一年下来只销售150万元。” 据了解,庄臣公司目前“雷达”牌系列消杀产品的年销量在2亿元,150万元的确是微不足道。 根除剧毒鼠药市场亟需规范 跨国公司开拓鼠药市场颇难,而国内一些知名的鼠药企业也过得不轻松。前段时间,河南商丘大卫化工厂为了开拓市场,寻找形象代言人。厂长朱禾丰坦言是,这是被逼出来的,鼠药市场正不压邪。 尽管我国目前鼠药生产厂家不少,但缺少知名高的企业和产品。北京爱委会办公室的于先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北京爱委会只向当地两家鼠药企业定点购买鼠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质量。 作业布置1 影响鼠药购买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2 从鼠药购买过程的参与者来分析,应如何改善该产品的营销工作? 3 拜耳、庄臣应以哪类顾客作为营销的重点顾客?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上_教案_广教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熟悉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信息特征的描述和信息的应用。 教学任务 ①信息及其特点②信息的基本特征③思考与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把握了解信息含义和特征。 教学方法 讲解、阅读、搜集整理、观看录像、探究、讨论等 讲授课时: 总第 2课 教学引入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任务一:信息及其特点 案例呈现:北京申奥成功,P2 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 1、什么是信息?P3 阅读几个专家的定义,自己思考并到图书馆或网上找答案。 2、三个典型例子(阅读并填报)P4 1)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2)看云识天气;3)利用网络传新闻; 3、信息的传播过程 P4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息源)(信息传递)(信息归宿) 从信息发出方看信息-- 从信息接收方看信息-- 任务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通过5个案例探讨信息的特征?P5 1)用电视看奥运节目; --信息的传递; 2)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 --信息的共享; 3)啤酒与尿布(经济); --信息是可处理的,可运用的; 4)象棋比赛(生活); --信息的时效性; 5)赤壁之战(战争); --信息的真伪; 2、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3、信息特征的探究思考参考题:P6 提问方式进行; 4、观看录像片段,对信息及其特征增强感性认识; 练习与思考 1、信息的实例 2、举一些身边的、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感受信息技术应用及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任务:

初中一年级信息技术全套教案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课 题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处理的过程。 3、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重、难点:1、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的处理过程及发展。 教法与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现在我们如果经常看报纸,你注意到没有什么方面的新闻 最多?学生:计算机。是的,计算机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掌握计算机是我们迫切的需要。那么谁能描述一下计算机?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屏幕 + 机箱。计算机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处理一些信息的,这就是要求我们了解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 )。IT 是干什么的呢?它和人类社会有什么关系?以及我们现在计算机课为什么叫“信息技术”?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的内容。 讲授新课:(板书)一、信息的含义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就有了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信息,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大家记忆犹新,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高科技战争中,每一个军事行动都离不开信息。在“爱国者”导弹与“飞毛腿”导弹在对抗中,可以看到准确、快速处理信息的重要性。多国部队用两颗“锁眼”式照相卫星,日夜不停地监视远在4300公里外的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动态,卫星每12秒钟就可以拍摄一张立体图像,只要“飞毛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设计理念:本活动是针对高中生普遍存在的抱怨、嫌弃父母的管束和唠叨,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而父母则普遍感到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为其操心却换来抱怨,而感到苦恼和伤心。为使高中生理解父母,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而设计的。 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2、体验父母情深,感悟亲情 3、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活动重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亲情 2、学会处理亲子矛盾冲突 活动准备:课前音乐《月亮船》 课后音乐《母亲》 录像心理短剧《母女之间》、《母女碰撞》 学生心理短剧表演《尴尬》、《父母双亲》 录音材料《一位母亲的信》 活动对象:高中生 活动过程: 一、课前: 教师活动播放课间音乐《月亮船》,营造一种童年亲子间温馨美好的情景氛围 二、上课: 1、教师活动

导言: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杨玉莹的一首《月亮船》,歌中唱到:(唱)“月亮船呀月亮船,带着妈妈的歌谣,飘进了我的摇篮,淡淡轻辉盈盈照,好象妈妈望着我笑眼弯弯。”这歌声是否勾 起了你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呢?童年我们是享受着父母的疼爱,但当我 们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走进了青春岸,你是否感觉到我们和父 母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约5分钟) 下面,让我们进入心理剧场,来欣赏一则学生心理剧《母女之间》 2、学生活动 问题引出:学生心理剧表演《母女之间》(播放录像) 找学生按角色表演心理剧《尴尬》(可临时找学生也可事先安排) 3、学生活动 同学们,类似以上两则心理剧中发生的事情,在你的身上有没有过呢,下面,让我们进入自由聊天室,来聊一聊你的父母吧。前后 桌为一组,给5分钟的时间,然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好,下面,请每组选代表发言(约5分钟)(根据时间确定发言人数) 4、教师活动 心理点拨:同学们,当我们进入到初中阶段,就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阶段是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最多的阶段,这是因为: 第二断乳期:成人感更加强烈,办事,看问题有了自己的主见,强烈地要求自主,要求独立,要求摆脱父母的保护和监管,心理学 称之为“第二断乳期”。 小大人:高中生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却处于过渡期。因此决定了心理上的既成熟又不成熟的中间状态,俗称“小大人”。

国际市场营销学电子教案

第一章、概论 学习要点 第一节市场营销与国际市场营销 1.市场 1)市场的概念及范畴:(1)对市场概念的理解:①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②市场是商品交换和流通的流域;;③市场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④市场是指对某种产品有需要和购买能力的人们。(2)对市场范畴的理解:①对市场的认识应随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而变化;②市场的实质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③从现代市场经济出发理解市场;④产销市场的出现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2008.10论述) 2)市场的实质: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从企业微观经济分析:市场=消费者(顾客)+购买力+欲望(需求) 2.市场营销 1)市场营销学不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严格来讲,它应属于管理学的范畴。然而市场营销学与经济学又不是毫无关系的,事实上,经济学是市场营销学的母学科,其核心思想是资源的稀缺性。 3.市场营销学不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严格来讲,它应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它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即在特定的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以市场营销研究为基础,为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要,所实施的以产品(product)、定价(price )、地点(place )、促销(promotion)为主要内容的市场营销活动过程及其客观规律性。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 4.市场营销学主要对下列三个问题展开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及其形成、影响因素、满足方式等(即消费者行为);供应商如何满足并影响消费者的欲望和购买行为(即供应商行为);辅助完成交易行为,从而满足消费者欲望的机构及其活动(即市场营销机构行为)。 5.市场营销理论于20世纪初诞生在美国。其产生背景是:(1)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扩大的市场给大规模生产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引进了新的竞争因素,信息、促销变得越来越重要。(2)工业生产急剧发展: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化,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随着中间商、广告、促销活动的出现,消费者迫切希望能有一门新的学科或理论来对此作出解释,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其经济生活实践。(3)分销系统发生变化:正规的专门化分销渠道买卖商品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出现了同第一流生产企业并驾齐驱的百货商店、邮购商店和连锁商店等。(4)传统理论面临挑战:整个19世纪,企业经营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主决定的,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20世纪初出现了一种论点,即完全的自由竞争并不能使社会总体利益达到最佳水平。所谓的自由竞争在市场上必然有效的论断已经过时,而这些新现象在当时的经济理论中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 6.人类的需要和欲望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所谓需要是指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所谓欲望是指想得到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所谓需求是指对于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的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将需要、欲望和需求加以区分,其重要意义就在于阐明这样一个事实,即:市场营销者并不创造需要;需要早就存在于市场营销活动之前;市场营销者,连同社会上的其他因素,只是影响了人们的欲望,并试图向人们指出何种特定产品可以满足其特定需要,

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经典)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1 课题: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教学器材:投影仪、演示用计算机。 授课地点:电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和软件知识,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2、什么是信息?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信息交流。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20世纪后叶我们把信息与信息技术交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

信息。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请阅读P2—P4。 (实例演示) 从信息学的角度,从为了解1990年到1999年十年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分析相应的教育发展情况作为例子,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示例告诉我们信息世界里,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 操作步骤:A、连接上网, B、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 C、检验结果: D、依次选取“中国教育概况”“中国教育科研网” E、从中找到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中, F、再把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示。 4、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的技术范畴。信息资源已成为同物质资源同样重要的社会资源。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成为所有人可共享的社会资源。 5、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6、讨论思考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那些途径? 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布置作业: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有哪些主要途径?

高一心理健康课教案

高一心理健康课教案 【篇一:高中心理健康教案】 珍惜生命拒绝心理阴影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让他们走出心理健康的误区。 2.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来之不易,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形成积极的人生 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心理疾病的危害 2.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珍爱生命。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 正常发展教学学法:教师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启发诱导视频图片 展示 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视频引入案例让学生了解心 理疾病的危害,然后分析形成原因,最后学生讨论总结预防心理疾 病的方法和对策)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观看学生跳楼轻生的视频图片,我们经常你看到学生出现心 理疾病轻生的新闻报导。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校园自杀事件频发呢?给出调查表。 一.得到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自卑,叛逆,焦虑,冷漠,嫉妒,孤傲,恐惧,发怒等。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 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 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 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 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二.分析学生形成心理阴影的原因和危害 一是家庭的影响。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早在 学前阶段就教育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他们一心指 望孩子各科考高分,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 过多的苛求、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 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没有多少家长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第一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1.知道信息的含义;2.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3.知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 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迎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正确。为了使我们大家能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基本素质,浙江省在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在整个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以下的内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网络基础及因特网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初步知识等。当然了,我们在课堂上所讲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对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入的钻研,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也可以互相讨论。 二、新课讲授 1.说了这么半天的信息技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信息。 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那么什么又叫消息呢。在电子通信中,信息以电子方式从一个装置传输到另外一个信息单位叫一个消息。 而在习惯中,消息是一种新闻的体裁。 而在计算机的学习经常要用到的数据的含义则是:数据是用来描述对象、概念、条件、状况、关系等的文字、数字、符号、图形或声音的集合体。 当数据出现在上下文中能被人们解释和理解它的意义的时候,数据就成了信息。

2.明白了信息的含义后,我们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的含义,所谓的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 获取信息就是指通过那些途径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处理信息就是指我们如何来对所收集到的众多的信息进行加工,找出对我们有用的部分。 存储信息就是指对我们所处理好的信息进行储存,写在纸上、使用计算机存储还是使用别的方法进行存储。 传输信息就是指如何和他人或都在另外的地点使用信息。 3.获取信息的途径一般有两种,直接的和间接的。 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信息可靠性强 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费时、费力 直接的方法举例:做科学研究、做调查 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省时、省力 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信息可靠性不强 间接的方法举例: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 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中,我们主要讲解从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在有目的的进行信息的搜集和获取,并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保存和传输。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远古时代,人们是通过感观来收集和处理信息。 2.近代,电报、电话的发明扩大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时间,缩短了空间。 3.当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人们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小结: 1.什么信息 2.什么是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八第二节精彩的多媒体世界(一) 教学目标 1.体验多媒体作品的表现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多媒体作品的兴趣。 《 2.了解多媒体作品的构成元素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工具。 3.通过赏析多媒体作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制作工具。 教学重点赏析多媒体作品。 教学难点了解多媒体作品的构成元素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工具。 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情境启发、自主探究、协商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作品。多媒体制作工具PowerPoint、Flash、Ahthorware、Visual Basic。网络教室。 ]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通过单纯文字和多媒体作品的生动展示产生强烈对比,引发学生认识多媒体及其制作工具的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欣赏过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歌 《再别康桥》吗这首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想象 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齐、华美, 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投影:《再别康桥》文字。 教师:同学们,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你体会到了吗让每个 读者都能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才是诗歌的魅力 所在.让我们再次去感悟吧。 投影:多媒体作品再别康桥 教师: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两次欣赏有区别分享你 的收获与感受。 学生热烈讨论并回答问题。 《再 别康 桥》文 字 ^ Flash 作品 《再 别康 桥》 第二环节赏析 作品,通过多媒 、

体作品《剪纸艺术》强烈的艺术美感再次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学习的欲望,并了解熟悉构成多媒体作品的基本元素 教师:大家肯定都体验到了多媒体作品非凡的表 现魅力!多媒体作品一般包含文本、图像、声音、 动画和视频等元素,当然要比单纯的文字表达丰富 的多。同学们肯定还意犹未尽吧,接下来我们再来 欣赏《剪纸艺术》,大家要带着以下问题仔细欣赏, 并填写表格。 作品名 称 主要栏 目 包含元 素 交互操 作 总体印 象 | 注:多媒体作品一般包含文本、图像、声音、动 画和视频等元素。 学生欣赏多媒体作品《剪纸艺术》。 , Power Point 作品 《剪 纸艺 术》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热情)

人际交往的破冰利器——热情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学生。 设计理念: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从心理上划分正值青年初期,慢慢步向成熟,但是心理的成熟没能跟上生理上的成熟,因此学生在此阶段极力想要摆脱家长的控制。此阶段,同伴关系是他们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若缺乏同伴的支持会导致学生产生失落、孤独、无助等消极情感。因此在学生刚踏入高中生活时,教会他们一些人际交往上的技巧就很有必要。本次课程主要针对学生在新环境下交朋友而设计,帮助同学们在新环境下更好的适应,保持热情的品质。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中热情的重要性,掌握培育热情的一些方法。形成对自己日常交往中积极情绪的重视。学会用积极的情绪引导自己,热情对待每一个人。教学重点 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热情。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去理解热情,如何在生活中有效运用培养热情的方法。 教学方式

(1)讲述与讨论 (2)游戏互动 (3)讨论与分享 教学场地 课室或团体辅导室 教学准备 幻灯片放映。事先将学生的凳子摆成两个圆形。 教学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1)用幻灯片向大家展示破冰的图片,问大家破冰的作用,然后引出此次的主题。(2分钟) (2)让大家按学号的单双分成两组,进行暖身活动——一拍即合。两组学生分别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向左右伸出两手,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放在右方同学的手掌上面,然后老师读一篇文章,当出现“一”时,同学的右手要快速拍打右方同学的手掌,而左手尽量避免被人拍到。通过“谁被人拍到就要表演节目”来鼓励学生参与。(文章内容:中国入世,多哈会议,一锤定音。前后只经历了8分钟。一百四十几个世贸组织成员的代表无一反对一致通过。入世给中国改革注入一种新的挑战和动力。)(5分钟) (3)暖身活动结束后,每组学生依次介绍自己的名字,

国际市场营销授课教案

周次第1周时间 章 节名 称第一章 国际市场营销绪论 第一节 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 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演变过程 教 学目 的把握市场营销学的含义,了解国际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的区别;明确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阶段即每一个阶段形成的背景特点。 教 学 方 法 讲授 教学重点 难点 市场营销学的含义及其与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的区别 教 学内 容第一节 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国际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 三、国际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的区别 四、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出口营销阶段 二、跨国营销阶段 三、全球营销阶段 讨 论练 习作 业习题: 1、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2、试比较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营销的区别? 案例讨论: 案例1 张裕用心良苦做市场 案例3 福特的经营观念 教 学后 记 针对本次课学习的知识,讨论书中案例,使学生对教材理解更透彻,提醒学生应记的知识点,并预习下两节的内容,预习并讨论课后的案例选编。

周次第1周时间 章 节名 称第一章 国际市场营销绪论 第三节 当今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 第四节 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实意义 教 学目 的了解当今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面对我国已经入世的形势,分析我国企业的应对战略 教 学 方 法 讲授 教学重点 难点 国际市场营销观念 教 学内 容第三节 当今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 1、 国际市场竞争趋势更加激烈 2、 企业之间并购活动频繁 3、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快 5、 服务贸易迅速增长 第四节 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实意义 一、开拓国际市场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二、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义 讨 论练 习作 业实例讨论: 联想的跨国并购 医药行业的跨国并购 案例选编: 案例4 爱尔琴钟表公司的经营观念 教 学后 记 本次课主要学习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义,掌握此知识点后,带领学生讨论案例,加深记忆本章知识点并作本章总结。预习下周内容。

高一信息技术 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教案

高一信息技术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举例描述信息技术对个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计算机是否中毒,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常用方法,能够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 3、情感目标:树立网络交流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循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重点分析 1、信息技术引发的问题及如何防范:来自哪些方面,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等。 2、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危害。 三、难点分析 1、解决网络安全的途径:立法途径、技术途径、个人防范。 2、信息技术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了解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健康的因素,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讲授法; 3、任务驱动法;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听说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那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一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然后列举出你的日常生 活中遇到了哪些信息技术产品。 生:电话,电视,DVD……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信息化不仅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同学们阅读教材“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然后列举出信息技术在某一领域中的应用。 生:教育,医疗,金融,汽车…… 师:同学们说的很全面,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在带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当然也带来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病毒。同学们遇到或者听到过计算机中毒的情况吗?中毒的计算机有什么样的表现?下 面请同学来描述一下电脑中毒后的反应。 生:速度慢,死机…… 师:对拉,如果你的计算机出现了速度减慢、文件丢失或者无故增多、存储空间减少、不断重新启动等异常情况,那么你的计算机很可能就是中毒了。看来感染了病毒的计算机就像人感染了甲流病毒一样,不能正常工作,那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一样吗?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它能传染给人吗?请同学们 看课本,回答这些问题。 生:不能传染给人,因为它是认为编写的一段程序。 师:回答正确,计算机病毒不能传染给人,因为它的本质是一段人为编写程序代码,这种程序能够破坏计算机的功能,毁坏计算机中的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

小学信息技术全套教案

青仁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教案 第1课与电脑见面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初步学会使用鼠标的移动、指向、单击。 3、学会正确的开机、关机。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学会正确的开机、关机。 教学难点:鼠标的初步使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本课时可以用计算机演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游戏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让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最喜欢课程。 介绍计算机的外貌时,可结合实物进行,让学生指着各部分介绍。 开机与桌面:主要让学生了解桌面组成,这里有许多新概念,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教师在这里主要是把“桌面”、“图标”“开始按钮”解释清楚,具体的一些概念留到后面课时里解决。 讲解使用鼠标时,鼠标的握法应让学生拿住鼠标感到舒服为好,并不一定要规定一个姿势,鼠标的移动让学生明白要紧贴工作台的表面移动;引导学生观察鼠标指针经过图标时、指向图标时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鼠标的单击可结合单击图标、按钮进行,并让学生了解单击图标和按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关机的过程中,如计算机不是自动切断电源,一定要学生养成等出现“您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了”界面,才切断电源的习惯。教学参考: 1、如果计算机室中电脑是无盘工作站可用两课时来讲解。 2、学生很容易把桌面上的任务栏拖乱,如果在桌面上找不到任务栏,可以将显示分辨率改得更高,任务栏可能就会出现了。 第2课有趣的纸牌游戏 教学目标: 1、学会从开始菜单进入程序的方法。 2、初步了解窗口的基本组成。 3、学会鼠标的拖放。 4、了解玩纸牌游戏的规则。 教学重点:了解从开始按钮进入程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开始菜单进入程序的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先复习开机的过程,再出示纸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设问:怎么样才能找到纸牌游戏?引入从“开始”菜单进入纸牌游戏。 从开始按钮进入程序是Windows较为常用的方法,因此学生必须掌握。由于学生接触计算机才一课时,鼠标的操作不熟练,学生难以将鼠标移到特定的选项上,所以教师因留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时间。 教师演示进入纸牌的过程,让学生尝试进入纸牌游戏及其它一些程序。 此课时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纸牌窗口的组成。介绍纸牌游戏的基本规则时,教师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注意讲清楚鼠标的拖放动作。教师可以演示鼠标的拖放过程,注意应让学生明白在拖动时不能松开鼠标。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高中生如何与异性交往一、课程设计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却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受传统“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的影响,或个人早期生活中不良经验的影响,或个性的内向、胆小、缺乏自信等影响,表现为异性交往时过分的害怕、紧张、甚至恐惧;有的学生则受西方文化或现代社会风气的影响而表现为异性交往过分随便、没有分寸、容易陷入早恋。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通过“如何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教育课,来引导学生认识到适应异性交往的原则,并学习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与异性同学交往,这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否过渡得顺利,影响一生的发展。因此,高中阶段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其中,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渴望、喜欢与异性同学交往,这是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发展的必然。 二、教学目的 1、增进青春期学生对异性生理、心理特点的认识,认识到异性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历程中的必经阶段。 2、在活动中培养并掌握一些与异性相处的原则和方法,克服异性交往的偏差,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验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通过讨论和活动,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培养学生积极的感情,与异性同学友好的交往。 三、教学方式 1、讲述与讨论 2、剧情表演 3、心情表白 四、教学准备 1、收集有说服力的故事 2、准备几个异性同学交往的情景(有适当的和不适当的) 3、准备短片《乐乐的心事》 4、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 五、教学对象:高一(9)班学生 六、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绿鹅的故事》 意大利文学巨匠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一书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把儿子送到深山修行,儿子长到18岁时,父亲带他下山去佛罗伦萨,迎面遇见一群美丽的姑娘。儿子即问:“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急忙说:“赶快低头,眼睛看着地下,别去盯她们。”“可是她们叫啥名字呢?”儿子刨根问底。父亲赶忙编瞎话:“她们叫‘绿鹅’。”说来也怪,小伙子生平还从没见过大千世界,更没见过女人。他对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没兴趣,却令其父意外地说道:“父亲,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我要喂她。” 教师引导:这个寓言故事其实揭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人的自然成长的力量远远大于教化的能力,倾慕异性是人之本能,是正常之事,如果你们对异性同学有这样的感觉,是人之常情的,不要觉得难为情,那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呢?下面我们请同学来表演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情景,大家来评价。

国际市场营销教案

国际市场营销教案2016 -2017 学年第1 学期 教案 课程名称:国际市场营销 年级专业: 授课教师:____ ___ _ _ 2016 年9 月15 日

.. wd ..

.. wd ..

目录 模块1 国际市场营销基础项目1 国际市场营销认知 学习目标 任务1明确国际市场营销的内涵 任务2 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概念 能力实训 思考题 案例分析 模块2 国际市场分析与开发 项目2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学习目标 任务1 分析国际市场宏观环境 任务2 分析国际市场微观环境 任务3 分析国际市场机会 能力实训 思考题 案例分析 项目3 国际市场细分和国际市场目标选择 学习目标 任务1 掌握国际市场细分标准 任务2 明确目标市场战略和定位 能力实训 思考题 案例分析 项目4 国际目标市场进入 学习目标 任务掌握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能力实训 思考题 案例分析 模块3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与制定项目5 国际市场产品策略 学习目标

任务1 掌握国际市场产品策略 任务2 掌握产品生命周期 任务3运用品牌策略 任务4 运用包装策略 能力实训 思考题 案例分析 项目6 国际市场定价策略 学习目标 任务1 分析国际市场定价目标及影响因素 任务2 选择国际市场目标定价法 任务3 选择国际市场定价策略 能力实训 思考题 案例分析 项目7 国际市场分销策略 学习目标 任务1 认识国际市场分销渠道 任务2 确定国际市场分销渠道策略 能力实训 思考题 案例分析 项目8 国际市场促销策略 学习目标 任务1 运用国际广告策略 任务2 运用国际人员推销策略 任务3 运用国际营业推广策略 任务4运用国际共关系策略 能力实训 思考题 案例分析 模块4 国际市场营销管理项目9 国际市场营销组织、计划和控制 学习目标 任务1 认识国际市场营销组织 任务2制定国际市场营销计划 任务3 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控制 能力实训 思考题案例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优质教案全套合集

高中信息技术优质教案全套合集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课题: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教学器材:投影仪、演示用计算机。 授课地点:电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和软件知识,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2、什么是信息?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信息交流。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20世纪后叶我们把信息与信息技术交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信息。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请阅读P2—P4。 (实例演示) 从信息学的角度,从为了解1990年到1999年十年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分析相应的教育发展情况作为例子,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示例告诉我们信息世界里,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 操作步骤:A、连接上网, B、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