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百花园一 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百花园一 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百花园一 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百花园一 语文S版

《语文百花园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物语言与对话描写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学会提示语在不同位置上时标点的正确使用。

2.交流本单元在阅读方面的收获。

3.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独立阅读。

4.初步感知歇后语,积累语言。

5.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6.展开想象,编写童话。

重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难点:展开想象,编写童话。

课时巧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人物语言与对话描写中标点符号使用,学会提示语在不同位置上时标点的正确使用。

2.交流本单元在阅读方面的收获。

3.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独立阅读。

4.初步感知歇后语,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学“温故知新”。

(一)语言与标点。

过渡:本单元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引用了别人说的话。读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行文中引用别人说的话有哪些不同的方式,标点符号的使用有什么不同。

1.课件出示例句。

2.学生根据教材第25页插图上三位同学的话进行讨论总结。

教师归纳明确:提示语在前面,提示语后用冒号;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后用逗号;提示语在后面,提示语后用句号;双方连续对话时,可以不加提示语,但是要各成一个自然段。

3.学生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题。

(1)读句子,根据意思,找出提示语。

(2)按照总结出的根据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加标点的方法,加上标点符号。

(3)集体反馈,全班订正。

(二)拓展与交流。

1.出示教材第26页“拓展与交流”部分的内容。引导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的对话。

2.思考:两位同学的对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归纳:

(1)阅读童话有哪些方法,总结出自己阅读前面课文的方法。

(2)“根据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不同的表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的阅读方法。

(3)“先找出主人公,再看看围绕他讲了哪些事,然后总结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3.讨论:你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还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

分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归纳:

(1)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2)标记小标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3)结合实际生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平台。

1.要求学生按照刚才介绍的好的阅读方法默读《蚂蚁和蜘蛛》,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2.汇报交流。

(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蚂蚁认为蜘蛛不劳动就能获得很多食物,想跟蜘蛛学本领。通过观察蜘蛛夜里辛勤地织网,明白了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

(2)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明确:告诉我们只有不间断地努力工作,才能更好地生存。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蚂蚁明白了只有辛勤地工作,才能获得成果,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

(四)积少成多。

1.了解歇后语。

教师介绍: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或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2.积累歇后语。

(1)引导学生说说教材中歇后语的意思。

重点指导:

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鸭子只能游泳不能上架,要它上架就是强人所难。)

老鼠钻烟囱——直来直去。(烟囱是直直的,所以直来直去。)

(2)分组背诵歇后语,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3)指名说说自己积累的歇后语,教师相机补充。

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二、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温故知新”,我们学会了在描写人物语言时,使用不同的标点;总结了本单元的阅读方法,并阅读了一篇童话故事,还积累了很多歇后语。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学以致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选择一个童话,讲给大家听。

2.培养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

1.导语:童话以离奇的故事、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让我们遐想,给我们启迪,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好伙伴。同学们在课内课外已经读了不少童话,那么就让我们召开一次童话故事会,彼此交流分享吧!

2.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活动建议”,学生阅读。

3.学生讨论,谈感受。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以前讲故事的不足之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整理,如:没有中心,不生动、没有趣味,条理不够清晰……

(2)指名回答:读了这些要求,你受到哪些启发?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讲故事要讲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讲得生动有趣,并且点明故事的主题。还要学会倾听。

(3)总结:讲故事也是一门学问,可以体现大家的理解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希望大家都能说得精彩。

二、交流与演讲。

1.组织活动。

(1)四人一小组,一个人讲故事,其他三个人听,听后交流评价。

(2)班内讲故事:小组推选代表讲故事,其他学生交流评价。

(3)教师出示评价标准:情节是否完整,故事中的角色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否清楚;吐字要清晰,语句要通顺、不重复,动作和表情要使用恰当;评议时意见要准确,并能使用例子加以说明。

2.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评选“故事大王”,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很成功,同学们踊跃上台表演,并且也讲得很精彩。通过本次活动希望大家能够加深对童话故事的认识,学会讲故事的基本方法。课后同学们给父母讲一讲你听到的故事,并再多阅读一些童话故事,为下节课的习作做准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挑选本单元童话中的三个人物,展开想象,重新编写一个童话。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人物。

导语:同学们,本单元带我们走进了童话的世界,我们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经历了很多新奇而又有趣的事情,认识了许多聪明可爱的人物,懂得了许多有用的道理。现在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认识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1.学生回忆,讨论本单元人物。

(1)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图片。

(2)学生讨论人物的特点。(教师相机板书)

小麻雀:天真幼稚、充满好奇心、不听劝告。

麻雀妈妈:溺爱孩子,有伟大的母爱。

大拇指汤姆:善良。

乌鸦:默默奉献、不求名利。

喜鹊:追名逐利、善于奉承。

鸟王孔雀:乐于听奉承、没有主见。

国王:善良。

补锅匠:朴实。

锡兵:勇敢、坚定、善良、责任心强。

纸做的姑娘:坚定。

没头脑:丢三落四。

不高兴:爱唱反调。

2.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人物及原因。

3.导入,这些人物各有特点,如果他们凑在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情?请大家挑选三个人物,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二、明确目标。

1.出示教材第30页“习作讨论平台”,指名读要求,小组讨论注意要点。

2.教师明确:挑选本单元课文中的三个人物(不是同一课出现的),展开想象,重新编一个童话;童话要生动、有趣。

三、拓展思路,讨论写法。

1.课件出示讨论提纲。

(1)先确定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以及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想象一下,他们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什么事情,结果又怎样?

(2)你打算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明什么道理?

(3)为了把想象的故事写清楚,应该怎样列一个简单的提纲?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提示提纲的写法:

(1)确定作文题目。

(2)写出中心思想。

(3)写出段落安排。

四、范文引路,明确写法。

1.课件出示习作范文。

“没头脑”的“春天”

冬天过去,春天来了。小鸟在枝头唱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花儿换上了艳丽的衣服,小草偷偷地探出了脑袋。原本白茫茫的大地也换上了美丽的新衣……

国王颁布消息:如果谁能把春天带来给我,我就重赏!

第一天,坚定的锡兵利用自己的一条腿,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国王面前。他对国王说:“陛下,您看,我带来了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可美了!我想春天一定在里面!”国王摇摇头说:“你的不怕艰难、尽职尽责的精神,我会嘉奖你的。你带的花儿虽然美丽,但离开了花丛就失去了美感,真正的春天一定在花丛里。”锡兵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一只喜鹊飞来了。她衔来了一根长满绿叶的树枝,她对国王说:“伟大的陛下,我知道您是最英明的。您看,树枝上长满了绿叶。我想,春天一定在这里。”国王失望地摇摇头说:“虽然这根树枝长满了绿叶,可是它怎么也比不上茂密的森林,所以真正的春天一定在森林里。”喜鹊失望地飞走了。

转眼间,又过了一个月,春天即将结束,还没有人发现春天在哪里,没有人能给国王带来春天。国王整天呆在王宫里,唉声叹气。

“没头脑”听说了这个消息后,马上赶到王宫,拍着胸脯对国王说:“陛下,您放心,我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送给您最美丽的春天!”

他们相约第二天上午在郊区外的一个小山坡上见面,那个地方离“没头脑”家远着呢。

第二天,国王准时到了小山坡,可没见到“没头脑”,国王便径直往“没头脑”家赶去。

国王走在路上,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不由地发出感叹:“春天真美啊!”

来到“没头脑”家,国王问他:“你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你怎么不去赴约,欺君之罪可是要杀头的!”“没头脑”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我的老毛病早就改掉啦,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任务,已经让您看到了最美的春天。”国王恍然大悟,立即重赏了“没头脑”。

国王回到王宫,马上告知天下:“春天无处不在!但需要自己去发现,去感受!

句段赏析:

(1)优美的景物描写,把人们带入春天的美景中,引人入胜。

(2)“勇敢、尽职尽责”符合锡兵的性格特点,与课文《坚定的锡兵》相呼应,显得更加具有逻辑性。

(3)画线部分表现出喜鹊“善于奉承”的性格特点。与课文《金奖章》相呼应。

(4)“没头脑”同国王的对话与课文《“没头脑”和“不高兴”》契合得很紧密。

(5)结尾点题,言简意赅。

总评:这篇作文结合本单元的主题进行合理想象,巧妙地把几个童话人物联系在一起,在描写中遵循原文人物的性格特点,显得更具有逻辑性和艺术性。文章的景物描写优美生动,如诗如画。小作者在结尾处点明主题,照应开头,使文章更加完美。

2.学生讨论范文特点。

(1)想象独特巧妙。

(2)巧妙地将童话人物联系在一起,描写中遵循原文人物的性格特点,显得更具有逻辑性和艺术性。

(3)语言生动,能够通过描写优美的景物烘托主题。中心明确。

五、完成初稿,指导修改。

1.学生自主学习,写出提纲。(提示:提纲要遵循前面所讲的格式。)

2.小组讨论,交流、修改提纲。

3.学生依据提纲,完成初稿。

4.指导自改习作,教师出示提示。

(1)检查文章中有没有用错的标点、错别字和病句。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

(3)想象是否独特巧妙,情节是否切合原文。

(4)能否给人以启示,是否在文中点题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5.按要求四人一组互批互改。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挑选本单元童话中的三个人物,展开想象,重新编写一个童话,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优秀的童话,吸取其中的营养,争取更大的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