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统计的运用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统计的运用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统计的运用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统计的运用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统计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数据发布权威的统计部门,具有统计信息先人一步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对现代统计的影响,浅析信息化技术在统计工作的运用,寻求统计制度和方法在信息时代发展的新途径,为建立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统计新局面提供依据。

关键词:信息化;政府统计;新技术

现代统计的方法制度发展至今已基本实现在网络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报送、审核和发布,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更意味着统计工作将要以信息化为重要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与之接轨。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当然也少不了统计部门的参与,“+”既把互联网作为统计的工具和媒介,又构成了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基础。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制度创新,促进各类信息和数据传播,提升统计工作运行效率。

一、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统计工作的背景

1.“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网络,接入该网络的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声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方式相互传递信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改变了人们工作和沟通的方式,不但丰富了精神生活更提高了工作效率,享受由“信息高速公路”所带来的便捷。

随着统计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统计信息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主车流。建立“统计信息高速公路”,

利用大容量的数字光纤网络,在政府和社会间架起通讯的桥梁,能够及时将统计数据和动态信息分享给所有互联网的用户,使用户足不出户便能知晓经济运行情况、GDP、CPI等常见指标。

2.办公自动化的普及

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也是统计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统计工作的性质无疑是和大量的数字打交道,需要处理众多的报表数据,更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提炼有价值的信息。

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对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显而易见。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普及,办公自动化实现了文件打印,数据保存,软件应用等功能。同时,计算机接入局域网,实现了资源共享;接入远程服务器,又能在本地终端进行数据处理。不但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办公越来越方便快捷,更利于统计人员应对众多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任务。

3.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数据越来越成为最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支持其价值升级的,则是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开启了一次重大的发展转型,与其他新技术一样,大数据也经历了从产生到被认可的过程。

每天,我们都会接触海量的信息,每个人都是大数据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该独占数据资源,这点对于权威数据发布者的统计部门尤为重要。以我市首个对社会公众开放的统计综合数据库、大数据时代统计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数据丽水”为例,它涵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教育、环境资源和人民生活等五个

大类;收录了国家、全省及11个地市、丽水及9个县(市、区)四个行政级别的宏观数据等指标。涉及的数据不仅仅是统计部门的数据,还涵盖了发改、科技、公安、财政、人社、住建、农业等部门和单位的数据。该应用通过对大数据的运用满足了社会的需求,激励统计工作者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强服务意识,促进数据共享。

二、统计信息化对政府统计的意义

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根本,信息化的数字技术与统计数据更有着联系。信息化的发展与统计工作的流程、构成统计报表制度有着统一的规范、相同的价值,信息化发展的总趋势必将带动统计事业的不断前进,而统计信息化的逐步升级也将更好的服务于政府统计工作。

1.统计政务电子化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包含有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政府统计的趋势所向。通过统计电子政务,使统计数据得到社会的监督,更加有利于统计数据的权威发布,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

2.工作流程信息化

统计工作流程信息化说的是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统计纸质报表为转变为网络介质传输。提升政府统计部门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

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大大促进政府管理模式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使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通过采用统一的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以及实行统一的统计“一套表”

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行政区划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等,从而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3.信息人才的挖掘

信息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挖掘统计信息人才队伍和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这就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政府统计工作对统计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的业务人员,较难满足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原有的统计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培训。这样,既能达到从业人员继续学习的目的,又能提高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

三、传统统计手段的弊端

1.纸质报表多而易错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常的统计工作还是使用纸质表报,相比较起来有很多弊端。一是工作量大,填报项目多,数据汇总难度大;二是填报容易出错、一旦出错不易修改、重新抄录又增加了负担;三是在提倡节能环保的当下,纸质报表无疑又显得不够“绿色”。

2.单机程序效率不高

没有联网的统计处理程序无法满足更高数据质量的要求。一是数据录入不同步,无法同时监测多个终端录入的数据和进度;二是上报时需导出文件,经上一级审核返回才能着手修改,影响工作效率;三是程序版本更新滞后,无法第一时间升级至最新版,甚至更新升级过程繁琐不易操作。

3.非专线网络风险隐患大

没有专门的统计网络对于统计工作也不能发挥实际作用。一是开放性的网络使得只要接入互联网的电脑都能访问统计系统,而且很多属于动态IP地址,所作相关操作后留下的痕迹很难识别和追溯;二是公开的网络未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隔绝,网络防护性能较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三是部分统计数据为涉密信息不能对外公布,开放的网络使得保密数据容易泄漏,难免造成损失。

四、信息化新技术发挥的作用

1.PDA手持终端及互联网填报

颠覆以往采用纸质报表的革命性超越,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中采用手持电子终端“PDA”进行采集填报。PDA,即掌上电脑。相对于传统电脑,PDA的优点是轻便、小巧、可移动性强,同时又不失功能的强大。PDA手持终端的引入,意味着多年来大型普查数据采集方式从纸介质变为电子介质,这一转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PDA的使用,相比以前的手工填写,电脑录入,简化了程序,减少了出错率,确保了摸底清查、数据采集、数据上报三个工作环节一次性完成,而且1%人口抽样调查又采取PDA和互联网填报同时进行的方式,更是一项创新和尝试,不仅减轻了普查员的工作量,

也降低了数据复查的难度。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降低调查成本、保护个人隐私,更极大地提高普查效率和数据质量。

2.一套表平台(统计联网直报)

企业一套表平台建设是统计四大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对现行统计工作业务流程的重塑和再造,是统计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该平台采用数据库和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统一规范、方便填报的“企业一套表”,建立功能完善、统一兼容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让全国用户可以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工作。过去报表填报、数据收集、审核、汇总工作繁重,新系统通过建立安全通畅、便捷高效的联网直报系统,整个过程快捷准确,提高报送、数据汇总效率以及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与可控性。

3.统计专线网络建设

为了适应“四大工程”的建设要求,满足企业一套表省级节点数据处理平台的使用需求,也利于开展省市县三级视音频系统的建设,为推进统计信息化提供良好平台,满足日益增长的统计数据的需求,统计专线网络扩建势在必行。

通过统计专网可以减轻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可以拓展网络功能,进一步发挥统计内外网的内部交流和统计政务公开作用,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提升统计系统社会形象。统计专网的安全、畅通,更能够提升统计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提供了优质的工作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