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评课稿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评课稿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评课稿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评课稿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评课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要的,在这节课中,蔡英红老师在练习时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练习设计注意以下几点:

(1)容易混淆的对比练,一般用于复习课中的练习,通过对比,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2)经常出错反复练,根据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运用多媒体把“小猪爬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知: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辩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检查了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3月5日参加了我校35岁以上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一上午的时间聆听了本组三位教师所执教的三节风格迥异的数学课,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感触颇多。尤其是段校长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从课前准备到课中探究,再到课后延伸,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两个例题引发探讨,时间安排井然有序,各环节过度恰到好处。我想,何为高效课堂,如此是也。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本节课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下面就段老师的这堂课说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课前,老师借助“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生进行下面的学习活动创设了良好地氛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脑中形成转换的思想。这点睛一笔对本堂课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规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朴实无华中张显教学魅力。 整堂课,教师始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紧紧地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

《5以内的减法》说课稿

大班数学活动《5的减法》 尊敬的老师,大家好,我是09高起六班的的葛萌,我今天说客的题目时大班数学活动《五以内的减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始说课: 一、说教材 本次活动《五以内的减法》是省编教材中幼儿园大班上第二主题活动《碰碰数学的》的内容:是幼儿学习1.2.3.4的分解和组成以及4以内的数的加减发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活动,基于幼儿对数概念的比较不理解,,我尝试把数学与游戏结合起来,注重从感知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也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是幼儿在愉快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主动学习,体验教学的快乐,通过反复进行5的练习,从而形成数概念的意识。 二、说幼儿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他们不仅满足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常常会提出“这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虽然对数有一定的概念,但是不够明确,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但无法从生活和游戏中形成正确的数概念,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这也是大班幼儿身心特点和年龄特点。 三、说目标 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从幼儿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我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点制定除本次活动的目标: (1)能过运用学习5的减法运算,进行创编应用题。 (2)理解减法的含义,掌握5以内的减法运算。 (3)幼儿观察分析5的减法运算式.并且能够正确的书写减法算式。 四、说重点.难点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为: 1、重点:幼儿在复习5的加法的基础上,学习5的减法。 2、难点:幼儿通过分析观察5的算式,能正确性的书写减法算式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让幼儿更直观的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做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五个苹果教具,1—5的数字图片若干,等号若干,两个篮子,课件。经验准备:幼儿掌握2.3.4.的分解和组成,以及4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 六、说教法.学法

小朋友加减法窍门及100以内加减法练习题

班级:姓名: 20+5= 64-32= 87-72= 88-8= 48-29= 62+26= 86-77= 39-36= 75+24= 51+27= 8+91= 24+43= 13+74= 89-53= 74-55= 80+18= 6+67= 1+18= 93-33= 55+5= 100-57= 34+53= 23-17= 76-65= 72+23= 43+42= 75-14= 40-33= 68+15= 10+32= 76+14= 64-4= 62+32= 83-62= 68-11= 78-15= 69-8= 10+15= 50+16= 98-44= 2+94= 76+4= 65+9= 21+5= 100-56= 29+67= 34-16= 36+49= 39-23= 95-83= 45+13= 82+13= 17+43= 13+55= 93-38= 91-37= 59-54= 73+23= 78-57= 4-1= 95-26= 68-44= 84+1= 57+19= 71-17= 3+67= 39+9= 9+5= 54+46= 90-29= 22+38= 52-11= 89-42= 27-14= 33-9= 44-28= 29+30= 58-8= 8+10= 83-31= 12+7= 50-19= 74-68= 58+16=

20+26= 45-43= 21+35= 34-13= 65-23= 48+7= 27+34= 100-28= 2+55= 89-67= 37+47= 44-31= 5+48= 42+2= 59+3= 96-43= 48-7= 16-14= 92-63= 17+1= 30+41= 48-47= 50+18= 67+12= 53+22= 63+10= 65-21= 16+70= 59-38= 23+24= 46-29= 23-6= 8+72= 12+58= 80-6= 9+54= 99-45= 68-6= 51-49= 7+5= 59-5= 32-1= 2+75= 81+18= 92-83= 95-75= 24-3= 39-13= 17+3= 78+4= 81-2= 72+10= 55-16= 74-49= 70+26= 26+50= 69-29= 39+45= 80-61= 83+7= 45-35= 29+24= 72+7= 48+27= 60-29= 21+55= 1+35= 31-20= 71+25= 94-25= 23+41= 20+55= 43+1= 68+6= 57-44= 97-7= 50+23= 83-22= 25+58= 49+25= 46-28= 47-6= 5+91= 66+34=

100以内加减法混合练习题

100以内加减法混合练习题D

(4)被减数是50,减数是20,差是()。 考查目的:对整十数加、减法计算过程的思考;对加、减法各部分名称的熟悉和数量间关系转化的理解。 答案:(1)90 4 5 9 90;(2)20 8 6 2 20;(3)40;(4)30。 解析:运用数的组成知识,以及文字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 三、20+30= 50-30= 40+5 0= 30+10= 20+70= 80+20= 60-50= 90-90= 70-10= 考查目的:通过纯数字的计算,进一步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答案:略 解析: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四、比一比算一算。

考查目的:通过对一位数与两位数计算方法类比,让学生体会对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 答案:(1)5 50;(2)7 70;(3)5 50 解析:每组两个算式的计算,可以让学生对算式及结果的比较分析,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五、购物。 (1)买足球和跳绳要多少元? (2)50元买一个排球和跳绳,够吗? (3)买一个足球和篮球,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考查目的:结合人民币知识,培养在识图中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整十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50+10=60(元);(2)30+10=40(元) 40<50,够;(3)50+40=90(元)100-90=10(元)(4)答案不唯一。 解析:此题综合内容较丰富,对学生审题习惯、选择信息的能力有一定挑战。除了会用整十数加、减法来解决问题,还得会比较“够吗”,明白“找回”的计算方法。第(4)问具有一定开放性,要求学生会正确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

人教版一年级下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口算的,能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式题。 2.认识小括号,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同数连加、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 4.通过数学学习,感受到10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第一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61-62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 2.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学习 1.口算 3+2= 2+7= 6-3= 9-4= 5+1= 7-2= 5+1= 8-5= 2.口答下面各题 (1)80里面有几个十?(2)50里面有5个几?(3)多少里面有7个十?(4)6个十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师描述:开学了,老师要为同学们发书。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出示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 师问: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左边有10本书,右边有20本书。) 师问: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本书?该怎样分析? (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求一共有多少本,就是把左边和右边的本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是10+20) 板书:10+20 出示有30本数,老师把其中左边的一包发给一位同学。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

一下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作者:某某某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单元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本P61---84 【学情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学段课程标准】 一、学段目标相关表述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二、第一学段相关知识技能表述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等学习活动,理解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口算的算理,能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试题。 2.通过观察主题图和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活动,认识小括号,说出小括号的作用,会说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3.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的学习活动,会说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4.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同数连加、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单元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100以内加法评课稿

评课稿 最近几次参加数学研讨,听从专家的教诲,都是让一线教师把握好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解决好算例与算法的关系。今天刘老师这节计算计算课却给我们一种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色: 1、课前导入设计合理 青岛版教材中有的情景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情境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经验,能引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刘老师能引领学生到美丽的青云湖游玩,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堂气氛活跃 刘老师在组织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小组讨论等环节中体现出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很强的亲和力,形成了一种“活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课堂。现在教学提倡教师离开讲台走近学生了,这样的课堂活跃了,学生再也不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了,他们的头抬起来了,手动起来了,话多起来了,身子挺起来了……这说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观念,已经开始影响、引导教学实践的改革。与此同时,许多教师普遍感到:现在的课越来越难上了,特别当学生真的“动”起来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课堂气氛固然活跃,自己却难以控制,常常使课堂陷入“天下大乱”,使自己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 2、在优良的教学情景中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可,作为课程目标,必须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但前一个目标是容易量化检测的,后两者却难以测量,传统的计算教学只是让学生牢记法则,通过反复单一的训练形成计算技能,采用了“满堂灌”、“满堂练”,而忽视了学生通过积极探索来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教学尤其是计算复习教学变得乏味无趣。而本节课位老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退位减法)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退位减法) 诸暨荣怀学校何瑜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1、口算 第一组:56-4= 89-5= 63-3= 第二组:13-8= 16-9= 14-7= (1)先口答,并说一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 (2)说一说这两组计算题有什么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这个练习来感受退位与不退位减的区别,另外简单说一说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为本节课做铺垫,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直接揭示课题: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二、探究新知,体现算法多样化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情境引入:我们一(1)班的小朋友上足球课,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完整的信息,培养良好的习惯) 2、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你可以解决吗? 4、板书算式:36-8=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说一说算式里每个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用情境引入,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说出完整信息,避免漏信息,也防止孩子只见字而不理解其在题目中的意义,后面说为什么用减法和各数的意义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们理解减法的意义。】

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评课稿 十月十日,王艳老师在七年级一班给我们上了一堂《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公开课。《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的一节新授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对小数、分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它又是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认识到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应针对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听完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做的比较好: 1、教师上课的教态自然亲切,手语清晰。 整堂课比较出色的是教师镇定自如,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关注。老师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2、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从情境引入到新课教授,到练习的设计,最后总结,有条不紊。 3、多媒体的教学比较直观易懂。 4、通过类比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分数,小数混合运算较合理的方法,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5、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小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小数、分数互化,小数、分数加减计算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不同的题目来说,或者选用分数计算,或者选用小数计算更好,所以本节教学选用了按题组让学

生进行计算、讨论,目的是使学生对一般的情况取得一些判断,选择算法的经验,提高对计算题的审题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具体题目要具体分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安排了对错题的分析讨论,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新授内容应逐步进行讲解,依次板书,速度不能过快。如在例4的教学中,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把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的过程中,把小数化成分数时,需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通过通分、计算这几个步骤完成。而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时,不需要通分和约分,只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就可以了,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选择哪一种方法更简便,以便在以后的计算中能更快、更准确选择方法并计算。 2、在运用课件的过程中,应以课件为辅,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是以课件为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时重点内容不够突出,而在讲解时一带而过,学生没有深入学习,就不能理解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哪一种更简便。 3、板书要规范。在黑板上书写的数学任何符号等都要规范、整齐,切不可以随意,潦草。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学生吸收成自己的知识,不规范,不正确的方式,会导致学生书写的随意、潦草和混乱。

《6、7的认识》评课稿

《6、7的认识》评课稿 有幸听到两位老师组织的《6、7的认识》这节课,《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而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的背景下,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数学课,虽然设计不同风格不同,但效果很好。两位都师都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一年级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很好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经历了这次教研活动让想起了几点问题。 一、把数学课上的简单些,说的更确切点是给数学课瘦身。把复杂的课上的简单些,简单的课就要上的有厚度有深度,哪些环节可以瘦,哪些不可以瘦呢?引起我们深思。我个人认为给数学课瘦身,首先我们要认真解读本课教学目标,所处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认知

水平等,对于6、7的认识,数数,比较大小写等,学生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学前时也有过学习。所以在这些环节是不是可以做适当的瘦身。但6、7的基数的意义和序数的意义,虽然之前0-5的认识中有所接触,但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区分基数与序数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要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区别。今天的两节课中并没有重点体现出来。 二、纵观这几节课,我个人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但生生互动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在减少。这是不是瘦身。 三、这两节课中有几个细节似乎值得思考。如:吴老师在教学数6个圆时,问学生:你是怎么数的,几个学生回答后。师引导读法,并总结:刚才老师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强调这样才不会数丢。我们说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老师这样的数法固然是好的,但细想一下,除了这种数法之外还有其它数法吗?如从左往右再从下往上等是不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更何况如果以后出现不同的图形是不是用这种办法就行?这样似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马老师教学断尺找出0、1、2、3、4、5、6、7这一环节时,我不明白,断尺在这里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出示断尺?马老师在奖给学生6颗星后,简单渗透基数序数的知识后马上出示金鱼图解决同样的问题。奖给学生的6

《得数是6、7的加法》评课

《得数是6、7的加法》评课 最近有幸听了李老师的《得数是6、7的加法》一节课,下面我就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1、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 李老师的语言相当精彩、生动。每次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李老师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噢,是这样的;你现在明白了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上课也就敢于发言了,课堂生机勃勃。 2、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李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意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再让别的学生来解答;让同桌互说1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 思?1+5表示什么意思;在齐读1+5=6和5+1=6后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学生既参与进来,课堂纪律又得到了保证;还有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即使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想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上课教学面也广泛了。 3、课堂教学有层次感。 李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掌握重点和难点。从例题入手,教会学生一般的得数是6和7加法,然后以练习巩固得数是6和7的加法,最后以开放题,□+□=6和□+□=7结束,并且在教学前者时是让学生自己说,没有提出要求,在教学后者时要求学生按次序说出全部.

一堂课上,我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同样也开心,一举两得。 但是在最后的练习部分,教师似乎说的有点含糊,没有清晰讲清。 随后又听了姜雪萍老师的一节课,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课的开始进行了6和7的分成与合成的练习,能让旧知识成为新内容学习的基础。钱老师以植树劳动导入本课新授教学,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从而根据不同的图意列出相对应的加法算式,使学生认识到 5+1=6、1+5=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有q多少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试一试”通过由青椒红椒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的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独立思考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完成“想想做做”1,2两题,学生已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在前面的铺垫基础上,孩子们能够直接反映出加号前后交换位置,得数不变。接着钱老师设计了一些巩固练习。看一道算式,学生说另一道算式的得数,学生对成组记忆掌握较好。我觉得姜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很受学生的喜爱。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关于赵永芳老师执教的《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王晓飞 《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通过教学,学生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能认、读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这节课的主要流程如下: 一、复习引入: 1、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2、数出10里面的单数和双数。 二、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仔细数一数,下面的水果各有多少呢? 1、先让学生认识有哪些水果。 2、接着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自己数、指名数、齐数、同桌合作数等方式,数出11-20各数,并板书。 3、学生齐数11—20。 三、数玻璃球。(教材中是分组数花生) 四、猜字游戏,(教师新加的内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猜数字,花生米不到18粒,但比13粒多,你能猜出有多少颗花生米吗? 本内容是对11—20数的巩固 五、数鸡蛋,认一认。 (这是学生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是怎么来的,和以前旧知识进行衔接,先让学生观察满盘鸡蛋是多少颗,然后认识11,使学生了解一盘满

10颗,另一盘有1颗,就是11,感知10和1合起来就是11,然后指导写11。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逐步认识12-19,20是两满盘鸡蛋,让学生明白两个10就是20。) 六、课堂练习 1、从1数到20 2、师写数,生用小棒摆 3、从1数到20,再倒着数 4、指名学生黑板上写11-20各数,学生找出单双数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教师语言简练、到位,具有逻辑性。 赵老师课堂用语明快、精确、简练,上课思路清晰,非常符合数学老师的语言标准。在她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们能够把所思所想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长此以往的训练,这些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定会很好。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11-20各数的认识”课始赵老师设置了两个复习题,以学生学过的1—10为内容,让学生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接着又数出了里面的单数和双数。为下一步学习新知作了铺垫,营造了乐学的氛围,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整节课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用减去相同的数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减去相同的数解决问题》评课稿 #老师执教的《用减去相同的数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78页例5中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的提法上有一个改变,就是将“解决问题”修订成了“问题解决”,这一重要转变不仅仅是表面顺序的调换,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着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这节课里,胡老师很好的体现了《课标》对解决问题教学的理念。具体表现在: 一、领会编者意图,体现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的教材,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画面:板书三句话) 胡老师吃透了新教材的精神,领会到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一共折了多少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每人折6个是什么意思读完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解答呢当学生经历多种方法解答后,再次反思:这样解答对吗通过胡老师的精心设问,把学生一步一步引领到问题解决过程中。 (画面:小结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片段) 当学生完整经历解决问题过程后,教师进一步梳理:回想一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你是按哪几步完成的学生在总结概括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体现了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如果每一节解决问题教学,都能像胡老师这样把这几个环节扎扎实实地走“实”,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能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二、借助“几何直观”,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几何直观”是《课标(2011年版)》中新增的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画面:学生动手分圆片、课件梳理多种方法的片段) 当问题提出来后,胡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解决,而是先让学生动手分圆片,有了操作的感知,学生进一步加深了题意的理解,再借助“摆一摆”逐步抽象出“算式”,很形象地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将会受益终身。 三、鼓励学生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的,《课标(2011年版)》强调了这种“多样性”,它是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尊重,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还能了解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 (画面:学生汇报用圈一圈、列表、箭头、算式的方法的片段) 胡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共鸣,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想到了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

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一)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练习,让学生经历计算过程,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 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指导练习法 学习方法:自主练习和交流反馈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破十法。(指名回答) 例如:15 - 8 =( 7 ) 13 - 7 =( 6) ( 5 )(10)( 3 )(10) ( 2 )( 3)练习: 1、填空后说说下列各题的计算方法。 (1)13 - 5 =() 16 - 8 =() ()()()() ()() 11 - 5 =() 14 - 7 =() ()()()() ()() (2)9+7=() 16-9=() 12-7=()

14-7=( ) 9+( )=15 ( )+8=13 13-( )=4 ( )-6=5 2、比一比。 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不退位)和整十数: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写在十位上。(小组汇报) 例如:73 + 4 =(77) 68 - 7 =( 61) (70) (3) (60)(8) 比 多( )个, 比 少( )个。 比 比 比 比 多 多 少 少

二年级数学14年知识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年级数学14年知识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年级数学14年知识点来袭,查字典数学网为您带来,希望帮到您。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不进位加法 (1)在详细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求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先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络,进一步提高处置效果的才干。 2、进位加法 (1)在详细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求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停止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处置复杂的实践效果,进一步提高处置效果的才干。 3、不退位减法 (1)在详细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求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育提出效果、处置效果的看法和才干。 4、退位减法 (1)在详细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求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

停止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处置复杂的实践效果,进一步提高处置效果的才干。 5、多几、少几的运用 (1)在详细情境中,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践效果。 (2)可以应用学具的操作,让先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停止比拟,然后发作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载上去。 (3)能正确列式处置相应的实践效果。 (4)浸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求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处置生活中的实践效果,并体验处置效果战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求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处置复杂的实践效果的看法和才干。 8、加减法的预算 (1)在详细情境中,了解加减法预算的实践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预算方法,能正确停止预算。 (3)开展预算看法,提高预算才干。

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点归纳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知识点 加(减)分类方法举例存在问题 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 位)的笔算方法 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 起,个位上相加的和写在个位上, 十位上的数直接写在十位上。 例如56+30=86 56-30=26 存在问题: ①加错数位,算成56+30=59 ②减错数位,56-30=53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 位)的笔算方法 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 起,哪一位上相加的和就写那一位 上。 例如27+2=29 ①乱进位 27+2=39 ②加错数位 27+2=47 ③重复加 27+2=49 ④整十数加一位数写错数位 6+70=67两位数加两位数(进 位)的笔算方法 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 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例如:24+9= 存在问题: ①忘记进位 24+9=23 ②加错数位 58+3=88 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 位)的笔算方法 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减 起,哪一位减得的差就写在那一位 上。 例如:48-6= 存在问题: 算成退位减 48-6=32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 位)的笔算方法 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减 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 1,在个位加10后再减;如果被减 数个位是0,那么从十位退1后, 个位要当10来计算。 例如:36-8= 存在问题: ①忘记退位 36-8=38 ②用错减数 36-8=32 或 36-8=22 ③20以内退位减不熟练,算错数 多多少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32比15多多少? 32-15=17 少多少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25比94少多少? 94-25=69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比谁少几)比谁少几,用减法计算比94少25的数是多少? 94-25=69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比谁多几)比谁多几,用加法计算比32多15的数是多少? 32+15=47 两位数连加的笔算方法可以简写成一个竖式,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连写比较简便 两位数连减的笔算方法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不用列竖式,使计算简便 两位数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列竖式时可以列成两个,有的也可以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备课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P56-80](共15课时) 横街小学卢银萍 当我一拿到一年级下册的教材时,我的第六感觉告诉我,第六单元的教学相对本册其他教学内容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样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不愿意学和厌学的现象。同时,这块知识也没有其他单元更让学生感兴趣。如:图形的拼组、认识人民币、找规律、统计等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二、本单元的计算不仅是全册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而且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三、本单元的内容是本册中课时安排最长的一个单元。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有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根据本册教材说明的要求,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要达到以下的目标:(如表格) 其实,按照我的理解以上的目标,对我们学生平时的口算训练要求来说是低了的,因为口算达标是要求学生5分钟完成80道,也就是每分钟完成16道。 4.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

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共7篇

篇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评课意见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评课意见 今天听了曾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能感受到曾老师备课充分,较好地把握了教材的编排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例题进行改编。《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年级下学期学习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年级下学期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习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曾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较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算法以及师生有针对性的讲解、评议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亮点: 第一,能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雪狐,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教学相机结合。在探究新知环节,曾老师借助较为直观的纸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较好的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探究新知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应用环节第2、3题的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基本能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 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注重学生学情反馈,多让学生板演,做到因材施教。现在的课堂提倡的是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曾教师在教学中能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反馈给教师,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我认为不管是在新课教学,还是在练习巩固阶段,都要多让学生上台板演,让学生板演代替教师板演。通过板演不断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矫正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和问题,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曾老师在板演过程中能特别强调书写格式,如小数点对齐,进位作记号,时时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足:1、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2、曾老师在新知的探究环节创设的情境只是较为直观,生活气息还不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 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曾老师这节课,如果能注重学法指导,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算理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那就太完美了,相信曾老师今后的课堂教学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篇二: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丁益武: 听了董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使我受益菲浅,董老师的课朴实、实在,

(完整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减法》说课 稿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减法》说课稿 一、立足本说教材 5以内的减法”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将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并计算出结果。例题和“做一做”是与加法相对应的减法计算,“想想做做”让学生说一说,再计算。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过程,真正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立足学情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刚步入简单的学习阶段,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但是比较简单,所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说并不是很难。本班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都接受过学前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加上之前所学习的分与合的内容,对5以内的减法已能脱离手的帮助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就不是太难,我特别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并翻阅了与本知识有关资料

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最后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几点作为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减法并理解减法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 三、立足学生说方法 教法:情境式启发式情感式活动式 学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四、立足目标说流程 教材上的主题图是一个小丑娃娃手里原有4只气球,飞走了一个,还剩几个?学生根据图所表示的含义列出算式。以前学生在练习中不知道是从哪里去掉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减法的含义,上课前我到小卖部买了4包零食,学生看见我拿着零食都欢呼起,有的已垂涎三尺了,看见同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