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世界兵学双璧:孙子兵法战争论

“权谋文化”

——“兵者,诡道也。”

文化:显文化(阳光文化)

潜文化(阴暗文化)

如果将兵法引入生活,无异于将生活引入战争。

——马基雅维里

“姨太太文化”的回归

阴暗文化包括厚黑文化、痞子文化、犬儒文化、游民文化、拜金主义和拜权主义文化、文化的市侩主义等。

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二、树立“修文亦须尚武,治世休耻言兵”的正确态度。

三、不能简单地将《孙子兵法》纳入权谋文化的范畴;

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坚持“谋天、谋事、谋己、谋心”的四谋原则;

五、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达到“六经注我”之境界。

一、作者与成书存疑

1、成书于春秋末期,孙武著。

司马迁、曹操、宋濂、纪昀等持此观点。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虚实篇》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则相救也如左右手。——《九地篇》

1、成书于春秋末期,孙武著;

2、孙武无其人,《孙子兵法》乃山林居士或战国时诡辩之士伪托。

姚际恒、叶正刚、梅尧臣等。

1、成书于春秋末期,孙武著;

2、孙武无其人,《孙子兵法》乃山林居士或战国时诡辩之士伪托;

3、成书战国,孙膑著。孙武和孙膑为同一人。

钱穆等持此观点

4、孙武即伍员,二者实为一人。牟庭

吴孙子:孙武齐孙子:孙膑

鬼谷子,姓王名栩,春秋时人,生卒年月不详。,为纵横家之鼻祖。

《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齐孙子》八十九篇。

膑亦孙武后世子孙也;——《史记》

孙武——孙明——孙膑——《新唐书》、《姓氏说》

二、作者的生卒年月与出生地

生卒年月不详

史学界认为其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代。

孙武

生卒年月不详

出生地之争

惠民说

博兴说

广饶说

三、《孙子兵法》版本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

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注本为曹操的《孙子注》

现存最早的《孙子》是曹操的《孙子注》;

从南北朝到宋代比较著名的注家有(三国)沈友(梁)孟氏、;(隋)张子尚、萧吉;(唐)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宋)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等;除沈友、张子尚、萧吉三家注亡佚外,其余十家连同杜佑注《通典》的相关文字,都被辑录于《十一家注孙子》中保存下来;

宋元以后比较著名的注本有(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明)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等。

目前,最有文本价值的本子主要有以下四种:

1、银鹊山汉墓简本《孙子》(简称“汉简本”);

2、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简称“十一家注本”);

3、《平津馆丛书》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的《魏武帝注孙子》(简称“曹注本”);4、《续古逸丛书》所收宋本《武经七书》中的《孙子》(简称“武经本”);

四、孙武的生平事迹

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可以说“利他”的机会成本就是“损己”,而“损己”的极至便是让出你的生存空间。

(一)、避乱奔吴、以退为进

“进不可御,退不可追,是古人追求的行动境界。”

孙武的家族世谱

虞舜——虞閼父——(封陈)——胡公满—

——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公圉戎——

幽公宁——厘公孝——武公灵——夷公说——平公?——文公圉——桓公鲍——厉公跃——陈公子完(奔齐)——稚孟夷——湣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赐姓孙)——孙书——孙凭——孙武……孙明……孙膑

1、齐桓公知道完是陈国的公子;

2、完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第一,孙武出身封建领主贵族家庭,有王室血统。

第二,孙武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并有本宗族的私属军队。

第三,孙武的祖上在齐国的政治斗争中,善于权变,谋略高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庆氏)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

第四,特有的齐文化对孙武成为一流的思想家和军事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姓之乱”:

高、国、陈、鲍

不愿意纠缠于卿大夫之间无休止的争斗之中;

这样的政治斗争,非常容易波及自己。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

“人是一种政治动物”

司马穰苴的猝死促使孙武最终离开齐国。

“将在军,军令有所不受”

——司马穰苴

《五经七书》:

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吴子兵法》;

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缭《尉缭子》;

姜子牙?《六韬》;张良《三略》;李靖《李卫公问对》

“退却战略”

妥协是一大法宝,是成功的最重要秘诀。

吴国

“辟隐深居”

伍子胥

四、孙武的生平事迹

(一)、避乱奔吴,以退为进

(二)、试兵任将,初露锋芒

大骇

——《史记》

将在外,

君令有所不受。

?本篇主要内容之——

?五事七计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

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五事七计

?道__________主孰有道

?天地____________ 天地孰得

?将_________________将孰有能

?法__________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五事: 道

七计: 主孰有道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道”的本义是途径、道路。在西周时期,道就已经从道路中引申出来,被作为

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来看待。“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元范畴。

?道家——自然之道

?儒家——社会之道

?禅宗——心灵之道

?兵家——政治之道

?“西洋哲学本旨是爱智,以求真为目的……中国哲学家未尝以求知为务。中国哲

学研究之目的,可以说是‘闻道’。”

——张岱年

?“朝闻道,夕可死矣。”

——孔子

?有人将中国所说的“道”与西方所说的存在进行比较,认为道具有与存在相似的

意义,但惟有西方思想将存在形成了主题。

?孙子之道——

令民与上同意也。

1、孙子把“道”即政治放在五事之首,充分说明他对战争与政治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1、孙子把“道”即政治放在五事之首,充分说明他对战争与政治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2、“道”的对应点是“主孰有道”,这是对君主和统治集团的要求。

?孙子之道

?道——仁义(杜牧)

?道——抚众(张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

?孙子之道

?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1、孙子把“道”即政治放在五事之首,充分说明他对战争与政治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2、“道”的对应点是“主孰有道”,这是对君主和统治集团的要求;

3、孙武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来考察这个问题的。

?“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九地篇》

?上不搞恶,

下不恶搞

?中国人倡导“天人合一”,中国的智慧包括在所谓的“天人合一”这句话里,它成

了中国人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儒家——人伦之天

?道家——自然之天

?禅宗——心灵之天

?中国——天人合一

?西方——天人相分

?中国人对自然始于欣赏,终于相忘。西方人对自然始于观解,终于征服,完全

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如果说中国有着泛艺术的倾向,西方则有着泛科学的习惯。

?西方人常以征服自然的思想为傲,好象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敌对的世界中。在

那里,我们必须向外掠夺所需,才能生存。……于是造成了人和孕育我们的宇宙之间的一种人为的分隔。

——泰戈尔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

?不是冷酷的,而是有情的;不是解释的,而是关照的;不是科学的,而是艺术

的。

?天者,阴阳、寒署、时制也。

?冬夏不兴师

?将——将孰有能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九地篇》)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

民,可烦也。”(《九变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五才——

智、信、仁、勇、严

?诸葛亮考察人才的七条办法:

?一是用是非问题去考察窥视他而观察他的志向;二是用言语竭力同他辩论来观

察他的应变能力;三是用计策谋略向他询问来观察他的见识;四是把灾祸困难的事情告诉他来考察他的勇敢;五是用酒灌醉他来观察他的真实性格;六是用有利的事情来接近他来考察他是否廉洁不贪;七是用事先约会他办某件事情来观察他是否忠诚守信用。

?姜子牙考察将领的八种方法:

?一是提出问题,看他是否说得详尽清楚;二是不断地追问,看他的应变能力;

三是派他做间谍,看他是否诚实;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可以看出他的德行;五是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试他,看他操守如何;七是告诉他处境危难,看他的勇气怎样;八是使他醉酒,看他是否失态。

?五才(智、信、仁、勇、严)——

?智:知也

?五才(智、信、仁、勇、严)之智

?1、智慧

?五才之智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

?五才之智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中庸》

?五才之智

?小人只怕他有才,有才以济之,流害无穷。

——明.吕坤《呻吟语》

?五才之智

?只有坚持“仁智统一”,智才会回归到正道,否则,“智”便流于

狡诈。

?五才之智

?1、智慧

?2、知识与经验

?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魏书》

?“将不通古今,匹夫勇耳。”

——范仲淹

?五才之智

?1、智慧

?2、知识与经验

?3、智术

?五才之智

?兵者,诡道也。

?五才之智

?1、智慧

?2、知识与经验

?3、智术

?4、文高于武,智胜乎力

?五才之智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

?五才之智

?1、智慧

?2、知识与经验

?3、智术

?4、文高于武,智胜乎力

?5、反智与无智

?反智

?人家养儿爱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

——苏东坡

?反智

?难得糊涂

?反智

?雁奴

?无智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

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攻。

——《形篇》

?无智

?上智无智

?五才——

?信

?五才之信

?1、信的含义及背景

?1、信的含义及背景

?“克宽克仁,彰信兆民。”

——伪尚书《钟虺之语》

?1、信的含义及背景

一是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需要“信”的保障;

二是复杂微妙的政治关系更需要“信”的调节。

?五才之信

?1、信的含义及背景

?2、信的特点

(1)彻底性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盗跖篇》

?“尾生精神”

?《长干行》——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

?“权力和关系远远超越了公正。”

?(1)西方人重视个体,而我们中国人更加重视群体。

?(1)西方人重视个体,而我们中国人更加重视群体;

?(2)西方重商,中国抑商。

?(1)西方人重视个体,而我们中国人更加重视群体;

?(2)西方重商,中国抑商;

?(3)中国缺乏宗教。

?中国:天、地、人

?西方:天、地、人、神

?“就像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一样,汉语当然具有鬼神之类的语词。但是中国的鬼神

观念大多是原始巫术的遗存,它正好被儒道禅等智慧形态所否定。”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五才之信

?1、信的含义及背景

?2、信的特点

(1)彻底性

(2)一贯性即“素信”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行军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

——《作战篇》

?“无用之用”

?五常:仁、义、礼、智、信

?“言不必行,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论语》

?讹口如波,俗肠如锢。触目迷津,弥天毒雾。不有明眼,孰为先路?太阳当空,

妖魑匿步。

——冯梦龙

?五才——

?仁

?五才之仁

?仁,最初同人是一回事,可以互相使用,直到孔子(孙子)时代,仁才逐渐

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

?仁者爱人

——孔子

?五才之仁

?视卒如婴儿

——孙武

?五才之仁

仁爱是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几个层次。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程颢

?“仁”必须与“智”相统一;“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

有“仁”;“仁”与“严”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犯之以事,勿告以事。”

——《九地篇》

?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仁”,仁即人跟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

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西方文化重点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与科技。

——杜维民

?中国人的心里、思想、精神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在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

关系上面去了。……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

——梁漱溟

?五才——

?勇

?“三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

?孟子把“勇”区分为“大勇”和“小勇”,“匹夫之勇”和“圣王之勇”。

?匹夫之勇

?“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孟子

?圣王之勇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大勇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矣。”

——苏轼

?在柏拉图看来,最理想的人类应该由三个等级组成,即用金做成的“哲学王”,

用银做成的武士,用铜铁做成的平民。

?在我们平时的人格修养中,一定要加强或注入“勇”的品质。

?一是好勇好学;

?二是好勇不疾贫。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己甚,乱也。”

——孔子

?“贫而无谄,贫而乐。”

——孔子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勇而无礼则乱。”

——孔子

?五才——

?严

?“飞将军”李广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仍忆李将军。”

——高适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王维

?一是“自负其能”;

?二是治军不严。

?“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司马光

?五事之“法”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计篇》主要内容之

?“诡道”思想

?儒家——为学——日益

?道家——为道——日损

?兵家——为智——日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孙子“兵者,诡道也”的精髓,是战术选择的总原则,

而其核心在“奇”,关键在“创”。这就叫“日奇”。

?“诡道十四法”或“诡道十二法”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兵不厌诈

?“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韩非子》

?“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老子

?“马基雅维里主义”

?一个人被人畏惧总比被人爱戴来得好些。马基雅维里主张,君主为达目的,

可以不择手段。

——《君主论》或《霸术》

?儒家:人——人系统

?道家:己——天法则

?禅宗:心——灵化成

?兵家:己——彼军争

?贼——盗亦有道

——阮逸

?“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孔子

?“巧诈不如拙诚”

?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刘向

?“道取其平,兵不厌诈。虚虚实实,疑神疑鬼,彼暗我明,彼生我死。出奇无

穷,莫知所以。”

——冯梦龙

?《孙子兵法》之现代文本

?主讲教师陆保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知彼知己;(2)不知彼而知己;(3)不知彼不知己。

(1)不知己而知彼;(2)让人知我

?一是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二是纯粹建立在美貌与情欲的基础上。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知彼知己;(2)不知彼而知己;(3)不知彼不知己。

(1)不知己而知彼;(2)让人知我

?不知己而知彼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糜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者,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知彼知己;(2)不知彼而知己;(3)不知彼不知己。

(1)不知己而知彼;(2)让人知我

?首因效应

?知彼知己与不战而屈人之兵

“让人知我”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系。

?知彼知己与不战而屈人之兵

“让人知我”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系。

?知彼知己与不战而屈人之兵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威慑思想——

通过威胁来慑服对方。实现威慑需要三个条件:实力、使用实力的决心和使潜在的敌人认识到这两点。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而激动不已,因此他只会被极端的感情打动。希望感

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

——庞勒

?“断言法”: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它就越有威力;

?“重复法”:迷信得到了重复,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

?“传染法”:各种意见、感情和信念,在群体中都具有病菌一样的传染力。

?“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

凡是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

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庞勒

?假做真时真亦假,

?真做假时假亦真。

2 "从《计篇》到《谋攻..." 从《计篇》到《谋攻篇》,孙武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属于现代所谓的大战略(grand strategy)或国家战略(national strategy)的层次。

3 "《说文》:“计,会也..."《说文》:“计,会也,算也。”

曹操说:“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计”字的基本意义是计算(calculation),它的现代延伸意义也有计划(planning)、分析(analysis)、评估(assessment)等复义。

4 "庙算"庙算

5 "状多智而近妖。"状多智而近妖。

6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7 "“裸奔时代”——"“裸奔时代”——

一切都是赤裸裸。

8 "“莫作孔明择妇,正..."“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9 "应该说,孙武所说的庙算是..."应该说,孙武所说的庙算是一种战略思想,是一种战前的预测与谋划,它通过本篇所谓“五事七计”、“慎战”以及“诡道”等思想来规定,它

是一种“未来博弈”。

10 "一是庙算必须建立在科学..."一是庙算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掌握足够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判断、预测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11 "一是,庙算必须建立..."一是,庙算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掌握足够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判断、预测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二是,“庙算”毕竟只是一种预测和计划,在实践中应该坚持与时俱进,随时调整自己

的策略。

12 "“没有任何一次战争..."“没有任何一次战争是完全按军事计划打的,但任何一次战争都不能没有计划。”

——拿破仑

13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14 "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

15 "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

——何去非

16 "一是,庙算必须建立..."一是,庙算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掌握足够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判断、预测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二是,“庙算”毕竟只是一种预测和计划,在实践中应该坚持与时俱进,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三是,“庙算”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17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未来产物。人的定向是人通过未来来设置现在,它把人从当下的无时间中,从懵懵懂懂的状态中拖出来。时间永远为将来设定的,也只有对将来才有意义。人从将来来审视自己,是把自己作为尚不完全的人生来打量,来对待。

18 "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讲,人..."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讲,人想成为什么人,人就能成为什么。所以雅斯贝尔斯经常给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是“人是什么”,而是“人想成为什么”,“人能成为什么”。

19 "见一叶落,而知秋临..."见一叶落,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傅昭

20 本篇主要内容之——慎战

21 慎战思想(孙子的战争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2 慎战思想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谋攻篇》

23 慎战思想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篇》

24 儒家的战争观孔孟特别是孟子明确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25 墨家的战争观墨子从纯粹功利即兴利除害的救世立场出发,明确主张“非攻”、“救守”。

26 墨家的战争观墨子惟兼爱,是以尚同;惟尚同,是以非攻;惟非攻,是以讲求守御之法。

——俞樾

27 道家的战争观老庄反对战争和兵强天下,所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28 法家的战争观法家不但不反对战争,而且提倡战争,不但不反对扩张,而且鼓励扩张;不但不反对暴力,而且崇尚暴力。

29 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和平主义

30 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一是老成温厚;二是遇事忍耐;三是消极避世;四是超脱老滑;五是和平主义;六是知足常乐;七是幽默滑稽;八是因循守旧。

——林语堂

31 慎战思想“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和平主义并不是什么高贵品德,它只是一般的善行和常识而已。”

32 慎战思想在道家哲学中,“宽容”一词总是出现。要做到宽容,则必须要有一点道家的伤感、诗人一般的情怀以及愤世嫉俗。真正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的人常常是心肠最好的人,因为他看到了生活的虚无,又由此生发出一种普遍的怜悯与同情。同时,一个人学一点愤世嫉俗,还会对战争多一点反感。

33 慎战思想有人认为,中华民族是聪明的民族,是由玩世不恭的道学与强调和谐为人生理想的儒学所左右的民族。他们不去拼命搏斗,是因为他们最工于心计,最自我陶醉。

34 慎战思想中国的哲学既教会人们在艰难时世下要忍耐,采取消极的办法进行对抗,同时也警告他们要防止成功后的骄傲与自以为是。中国人的和平主义通常是出于禀性和对人生的理解。

35 慎战思想在我们中国,好人从不去打仗,因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36 "忧患意识"忧患意识

37 忧患意识中国古代的哲人,尤其是那些思想大师,都有一种可贵的传统,即“朝乾

夕惕,忧患系心。”孟子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又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8 "孙子作为伟大的兵学家..."孙子作为伟大的兵学家,对兵凶战危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忧患意识在孙武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孙子十三篇》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慎战节兵”的价值取向,洋溢着“以战止战”的文化理念。

39 慎战思想夫钝兵挫锐,屈力弹货,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作战篇》

40 慎战思想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火攻篇》

41 慎战思想一是不要轻易地发动战争。

42 慎战思想一是不要轻易地发动战争;

二是要有忧患意识,做到有备无患。

43 慎战思想在当今世界没有统一领导的情况下交往(联合国只是一个协调机构),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安全困境:一个国家往往通过那些威胁到其他国家安全的手段来寻求自身的安全。这个问题在区域冲突和军备竞赛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这与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极其相似。

44 慎战思想军备竞赛

45 慎战思想囚徒困境

46 "1、如果两人都不坦白..."1、如果两人都不坦白,警察会以非法携带枪支罪而将两人各判刑1年;

2、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免于起诉,另一人将会重判15年;3、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两人都会因抢劫罪被各判10年。

47 "“优势策略”"“优势策略”

48 "防"防独

49 "拒"拒统

50 慎战思想一是全球化;

二是建立世界政府;

三是对于两岸来说,实现某种形式的统一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好方式。

51 慎战思想1、并不是孙武提出的慎战思想造成了国家之间在安全方面“囚徒困境”这样一种结果,而是慎战思想解释了这样一种现象;

2、孙武慎战思想的逻辑起点与当前的国际格局极其相似;

3、类似“囚徒困境”的安全困境不可能通过所谓“全球化”、“世界政府”或者安全协定来

化解。

我觉得在现代社会,孙子兵法对管理挺有指导意义

因商场即战场,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场不宣而战的特殊的经济战争。而《孙子兵法》是我国古典军事名著,它是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对古代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因此,《孙子兵法》对现代“商战”和经营管理,同样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孙子在《始计篇》就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否。”这七个方面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也是今天企业面对市场、实施经营战略应当认真分析研究的重要问题。单是这一句话,就包含了竞争对企业上层、管理人员、市场形势、政策制度、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报酬制度的要求.

兵法有形,用者无形,不在于孙子兵法本身如何,而在于你有什么样的目的,怎样使用它,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将直接关系到你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和应用。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

对《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句话,不少读者反映不好理解。有必要做进一步说明。

曹操注此句说:“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杜牧注:“虽拙于机智,然以神速为上。”(以上见《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指出“拙”是讲指挥员的“机智”问题,认为指挥员虽然机智不足,但能行动神速,亦可取胜。张景阳《杂诗》:“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见《文选》),其对孙子这句话的理解与曹操等人同。但后人亦有不赞同者,当以清人于 为代表,他说:“盖久必拙,速必巧。”意谓不存在拙而能速、巧而反久的问题,既然拙,就必定久;既然巧,就必定速。拙于机智,又求其神速,是做不到的。因而把“拙速”解释为“因过速而取败”。

是否“巧”必定速,“拙”必定“久”呢?不能做这样绝对的判断。

拙,笨拙之意,与巧相对,在此不应释为失败。巧在古代汉语中有技巧和机巧两个层次的内容。《周礼·考工记序》“工有巧”之巧,指的就是技艺之巧;《孙子兵法·九地篇》“巧能成事”之巧,指的就是机巧,意谓谋划巧妙。人之巧有大巧、小巧之分。老子说:“大巧若拙。”这种拙,看似拙,实是巧,是大巧。相反,有些巧则是小巧,这种小巧,从大的方面看,有时恰是拙。《墨子·鲁问》中说:“公输子自以为至巧。”这里的“巧”是指技巧,是一种小巧。墨子认为,公输盘以有这样的小巧做为发动战争的依据,就是拙,是不聪明的做法。我们有时说某人精明,但不聪明,也是指他精于小巧而拙于大巧之意。如此说来,拙未必不能速,巧也难免久,拙而速与巧而久并非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这里有两对互相关联的范畴应予注意:一是巧拙,二是久速。巧拙是指挥员的主观因素,久速是军队行动的客观效果。这两对范畴互相交叉,可以出现四种情况:巧速、巧久、拙速、拙久。这四种情况中,最理想的无疑是巧速,最差的当然是拙久,对这两者,人们是容易做出取舍的。最难选择的是巧久和拙速,孙子正是在将这两种情况作比较的情况下,才做出宁要拙速,不要巧久这一抉择的。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虽巧而久者,亦不可取;而“速”却常常能补“拙”之不足,达成出其不意、攻击无备的效果。孙子这样说,目的在于强调速度对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其说并未自相矛盾。因此,我们说曹操、杜牧之注是正确的,只是言而未详。于 之言则失之绝对化了。

但应该承认,孙子这一观点有道理而不全面。孙子认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用间篇》),战争旷日持久,国家难于承受,因此应该速决。这是其有道理的一面。其不全面则在于,他只见“久”之害,未见“久”之利,没有看到这种“久”不但对我有害,而且对敌也有害,更没有看到,当这种“久”造成的对敌之害大于对己之害时,对我就是一种利了。可见,对“久”采取绝然排斥的态度,就失之片面了。唐朝的李世民、李靖君臣看出了这一奥秘,从理论上提出了“以持久弊之”①、“避其锋锐,与之持久”②的谋略思想。至明代,俞大猷作《拙速解》,认为天下统一后,堂堂正正地打仗,十围五攻,力求“万全之画”,应讲究巧而不嫌其迟。也不完全苟同于孙子。到了近代,李鸿章等人已将持久上升到战略的层面。“持久”的地位从孙子那里被提高了许多。后来,毛泽东同志提出战略上持久,战役战斗上速决的战略战术思想,从而将持久与速决辩证地统一起来。他们在久速问题上的这些论述,反映了人们对战争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孙子兵法论文

题记——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孙子兵法·地形篇》

很荣幸能本学期选修海军学院的匡教授的《孙子兵法》课,这门课使我重新枕视人生和思考人生,用孙武的角度不断创造自己的见解,并不断在实践中来验证我的思路的正确与否。早就熟知《孙子兵法》是我国著名的一本军事著作,其中有不少经典仍然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如:《孙子兵法·计篇》中的“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向我们展示了竞争时的个中策略;《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表明了要一分位二看问题的观点。《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怠”的经典分析。这许许多多的名言精髓,孙武只用了短短不足6000字的笔墨完成了,显示了其博学的知识和宽广的眼界,让后人钦佩。

为了验证《孙子兵法》对如今现实是否适用与现实的指导意义,今天我将运用自己思路和感悟来分析题记这段经典。

整句的意思为: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

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整句话的中心指导思想简洁而又明确,即为:做为一名优秀的将领,要做到淡泊名利,敢于负责,保全集体利益为上,保护人民为上。这样才是一名优秀,有魅力的将才。

我想孙武写这句话涵义与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有三层:

第一层:体现了孙武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战略思想。“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这句话说明了只要通过了精心的策划,确认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在大方向不变的原则下,可以随机应变地改变上级制定的战术,注意的是,孙武没有强调说一定要改变上级的安排,只是视情况而变,冒然改变上层的方针在很大程度上会走错方向,除非有100%的把握。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对课的疑问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学习过程中,总有许多问题在听老师讲课后还是有疑问,那时就要用“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指导思想,自己利用课外时间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来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如果你只听从老师的“我告诉你你就记住”的话,那受到蒙蔽和误导的永远是你,因为你起跑之前就已经失去了跑道。

第二层:体现了孙武“为人”的道德思想。“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便是体现这一思想的核心语句。做为一名想要有更好发展的人来说,成功了不争抢胜利后的名声,还继续默默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失败了勇于承担起责任。这两条黄金定律将会在现实人生中起强烈的指导作用,指导我们“为人”的良好道德思想——成功后的淡然与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向默默在教学一线的各位老师和教授致敬!向工作在看病一线的医生致敬!更向所有拥有此孙武精髓的人致敬!

第三层:体现了孙武“文治”的治国思想。其一是施以仁爱,尊重人,关心人。这是他的“文治”思想的本源。春秋时期魏国名将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垂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吴起吮之。”今天仁爱士卒的思想已有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例如,为了强化企业特有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日本企业界就十分注重塑造“人和”、“人贵”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管理的特色之一就是“家族主义”,当职工受雇于某个企业时,就象加入了一个家族一样,企业领导者好比家长,管理主管就是兄长,所有员工都是企业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在企业活动中,就象家庭成员一样,晚辈要听从长辈指导,长辈要关心和爱护晚辈。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每个家庭成员都应爱护这个家,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在日本企业中,经理往往能叫得出全厂职工的名字,十分熟悉每个员工的情况等等。这些“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领导风范值得后人所思考。

到此孙子这句话的所有思想都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经过2000多年的检验,孙武的思想已经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那些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经典句子,将指引一代代人迈向成功。请允许我用最后一句话结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内容简介

俗话说:“世上难事千千万,最难还是做人难。”此话中充满了消极思想。对世故人情充满了无奈。其实做人做事应该积极一点。

《孙子兵法》以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告诉人们: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人的学问在于藏露、躲闪、谋算、防失几个秘而不宣的要诀中;做事的学问在于出头、交际、应对、变通几种鲜为人知的策略中。

读《孙子兵法》,我们从中可以领略观察事物的辩证法,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掌握为人处世哲学,学会竞争的学问,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本书为你解读了《孙子兵法》的种种做人做事的成功之道。

目录

第一章韬光养晦,做人不可强出头

1.示人以弱,不显山露水

2.看似没有,实则充满

3.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骛远

4.韬光养晦,以取得最终胜利

5.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6.抱头藏尾,深藏不露

第二章做人必须坚守原则

1.做生活中的智者

2.做人不能“太厚道”

3.小人!不仅要防,而且要远离

4.做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5.看准目标就不能半途而废

6.学会尊重别人

7.给对方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条路

第三章精心策划,不办无把握的事

1.全面权衡,再作决定

2.欲成大事,谋划先行

3.要制造必胜的条件

4.不办无把握的事儿

5.善守善攻

6.切忌疏忽大意

7.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第四章做事果断,先发制人

1.永远迅速准确的做事

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3.做人之未曾做,行人之未曾行

4.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5.良机绝不能轻易错过

6.趋利避害,掌握主动权

第五章用他人之力,为自己做事

1.知人善用

2.授予他人权力,让你的事业有更大的舞台

3.指挥千人不如指挥一人

4.挖墙角,收兵马,借脑生财

5.人脉也是财脉

6.准确把握人才的能级与能质

第六章使人信服,攻心为上

1.得人心者得天下

2.宽厚待人

3.成功,就是使人屈服

4.诚信是世界上最大的资产

5.与人为善,助人助己

6.把大家拧成一股绳

7.与众相得,才能兴旺发达

第七章人在江湖飘,摸清底牌再出招

1.知彼知己是取胜的前提

2.投石问路,对症下药

3.巧用信息,掌控商机

4.谍中谍,让人防不胜防

5.将计就计,反间更具杀伤力

第八章审时度势,灵活变通

1.随机应变,围魏救赵

2.走为上计,以退为进

3.不断转换,不断壮大自己

4.成功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会变通

5.机变为用,变不利形势为有利形势

6.转换思路,另辟殊路

7.创新才是致胜的法宝

8.审时度势,变化无穷

第九章打破常规,创新思维

1.从釜底抽薪到以柔克刚

2.变换看问题之眼,做到灵活取舍

3.敢于冒险求胜

4.袭击对方的“软肋”

5.寻找第三种方法

6.以己之长克彼之短

7.高明者,以智取胜

8.相信自己,勇于突破

第十章智慧:人性丛林里的生存法宝

1.以谋制谋,彻底取胜

2.以“小利”引诱“大利”

3.耐心等待最佳时机

4.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5.危难之时更要有信心

6.因势利导,就地取材

7.以慧眼察细微之处可成大事

8.临危更要冷处理

9.做一个嗅觉敏感的人

10.上屋抽梯,取得自己的果实

前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享有“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经”等关誉,这就是《孙子兵法》,一个智慧的宝库。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译文 孙子说:管理兵员多的部队和管理兵员少的部队道理一样,抓住编制员额不同这一特点即可;指挥大部队作战与指挥小分队作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掌握部队的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指挥号令就行了。统帅三军将士,能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在于巧用奇兵,变化战术。进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效果。 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兵的人,其战法变化如同天地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回,像四季的更迭。乐声不过五个音阶,但其演奏的乐章却变化无穷,喜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种,可五味的变化,更令人尝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与正互相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无始无终,没有尽头,又有谁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鸷鸟疾飞,搏击食物,这就是短促急迫的节。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旗帜交错,人马纷坛,要在混乱中作战而使军队行阵不乱;浑浑沌沌,迷迷蒙蒙,行阵周密就不会打败。在作战中,混乱产生于整治,怯懦产生于勇敢,软弱产生于刚强。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势态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因此,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容易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敌人就会上当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上) 【始计第一】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第一】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孙子兵法_翻译、解释(完整版)

孫子兵法—翻譯 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細心研究和慎重考慮的。 二、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 五曰法。 譯:所以要從五方面來比較、核算,探求其事實。第一是主義,第二是時間,第三是空間,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紀律。 三、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譯:道的含義,就是使全國人民,意志統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協力,同生死,共患難而不怕犧牲。 四、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譯:為將者,必須具有才智、威信、仁愛、英勇、嚴肅等精神與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自問:誰的主帥,能使全體軍民意志統一與精神集中?誰的將領具有才能? 誰得天時地利?誰的法令能貫徹執行?誰的軍隊強大?誰的士兵有訓練? 誰得賞罰,公正嚴明?根據這些事實判斷,便能預先知道誰勝誰敗。 六、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分析情況,計算利害,然後部署打擊敵人之形勢;並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與權宜之處置,掌握變化,進行機動。 七、兵者,詭道也。 譯:兵法,是詭詐多端,千變萬化的行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譯:有能力,故意顯示沒有能力,要用兵,故意顯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譯:欲攻近處,故示欲攻遠處;欲攻遠處,故示欲攻近處。 十、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這就是軍事家戰勝的道理,但戰爭乃千變萬化,必須靈活運用,決不可能事先傳之其秘訣的。 十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譯:戰爭未發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詳的國防計劃,得到勝利的,是因為計劃精詳。 十二、其用戰也貴勝。 譯:大軍出爭作戰,以爭取勝利為第一要務。 十三、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後矣! 譯:如果軍隊疲憊,挫失銳氣,經濟枯竭,則鄰近敵國,便會乘機入侵;雖有智謀的主帥,也將無法結束戰爭,確保勝利了。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作者: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子兵法》全文译文 ——黄觉收集于2011-12-20 一、始计篇 2 二、作战篇 5 三、谋攻篇8 四、军形篇11 五、兵势篇14 六、虚实篇17 七、军争篇21 八、九变篇25 九、行军篇27 十、地形篇32 十一、九地篇36 十二、火攻篇44 十三、用间篇47 一、始计篇 【原文】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一、计篇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不能胜利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何况一个致胜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军争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

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

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九地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

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领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就留下来(任用);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让他)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孙子兵法—翻译 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细心研究和慎重考虑的。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 五曰法。 译:所以要从五方面来比较、核算,探求其事实。第一是主义,第二是时间,第三是空间,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纪律。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译:道的含义,就是使全国人民,意志统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协力,同生死,共患难而不怕牺牲。 四、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为将者,必须具有才智、威信、仁爱、英勇、严肃等精神与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 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自问:谁的主帅,能使全体军民意志统一与精神集中?谁的将领具有才能? 谁得天时地利?谁的法令能贯彻执行?谁的军队强大?谁的士兵有训练? 谁得赏罚,公正严明?根据这些事实判断,便能预先知道谁胜谁败。 六、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分析情况,计算利害,然后部署打击敌人之形势;并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与权宜之处置,掌握变化,进行机动。 七、兵者,诡道也。 译:兵法,是诡诈多端,千变万化的行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译:有能力,故意显示没有能力,要用兵,故意显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译:欲攻近处,故示欲攻远处;欲攻远处,故示欲攻近处。 十、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这就是军事家战胜的道理,但战争乃千变万化,必须灵活运用,决不可能事先传之其秘诀的。 十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译:战争未发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详的国防计划,得到胜利的,是因为计划精详。 十二、其用战也贵胜。 译:大军出争作战,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务。 十三、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后矣! 译:如果军队疲惫,挫失锐气,经济枯竭,则邻近敌国,便会乘机入侵;虽有智谋的主帅,也将无法结束战争,确保胜利了。 十四、故兵闻拙速,未赌巧之久也。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及译文)

始计篇 作者:孙武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职高语文第三册 孙子兵法《谋攻》原文和译文

孙子兵法《谋攻》原文和译文 孙子兵法译文 《孙子》一书,篇卷体例颇有异同。《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统各本只有篇名,而无篇次,本篇作“计篇”。简本漶漫,多不可识,惟从所存篇名如《刑》(形)、《聉》(势)观之,本篇亦当只有“计”字。而《武经》系统各本则作“始计第一”,无“篇”字,但有篇次,且有“始”字。按:此“始”字迨为后人所加。孙校本作“卷一计篇”,亦即每篇一卷,共十三篇,即同明本《集注》。而宋本则分三卷,《武经》同,惟具体分法不全同。如上卷,《十家注》是自本篇至《形篇》第四,而《武经》则至《势篇》第五。日樱田本则分十三篇为上下两篇。简本虽未明篇卷,但篇题第二栏“军争”之上标有圆点,此或即其分篇或分卷之证。今为统一体例起见,不分卷,篇题从《十家注》,篇次同《武经》,故本篇作“计篇第一”。以下各篇仿此,不再出校。 (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二)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三)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四)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及翻译 作者:孙武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 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 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 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 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 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 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 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 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孙子兵法 原文和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和译文一 2011-04-27 21:37 计篇第一 原文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绝对经典

始计第一 原文:【始计第一】 1.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

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始计第一】 1.子说:战争是一个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五个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占有天时地利?哪一的法规、法令更能格执行?哪一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的赏罚更公正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5.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6.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没有防备的地,在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6126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孫子兵法—翻譯 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細心研究和慎重考慮的。 二、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 五曰法。 譯:所以要從五方面來比較、核算,探求其事實。第一是主義,第二是時間,第三是空間,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紀律。 三、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譯:道的含義,就是使全國人民,意志統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協力,同生死,共患難而不怕犧牲。 四、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譯:為將者,必須具有才智、威信、仁愛、英勇、嚴肅等精神與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自問:誰的主帥,能使全體軍民意志統一與精神集中?誰的將領具有才能? 誰得天時地利?誰的法令能貫徹執行?誰的軍隊強大?誰的士兵有訓練? 誰得賞罰,公正嚴明?根據這些事實判斷,便能預先知道誰勝誰敗。 六、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分析情況,計算利害,然後部署打擊敵人之形勢;並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與權宜之處置,掌握變化,進行機動。 七、兵者,詭道也。 譯:兵法,是詭詐多端,千變萬化的行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譯:有能力,故意顯示沒有能力,要用兵,故意顯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譯:欲攻近處,故示欲攻遠處;欲攻遠處,故示欲攻近處。 十、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這就是軍事家戰勝的道理,但戰爭乃千變萬化,必須靈活運用,決不可能事先傳之其秘訣的。 十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譯:戰爭未發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詳的國防計劃,得到勝利的,是因為計劃精詳。 十二、其用戰也貴勝。 譯:大軍出爭作戰,以爭取勝利為第一要務。 十三、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後矣! 譯:如果軍隊疲憊,挫失銳氣,經濟枯竭,則鄰近敵國,便會乘機入侵;雖有

火攻篇 第十二-《孙子兵法》全文带译文

火攻篇第十二-《孙子兵法》全文带译文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译文:火攻第十二 孙子说: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随时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形式,等待条件具备时进行火攻。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会很危险,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始计篇第一作战篇第二谋攻篇第三军形篇第四兵势篇第五 虚实篇第六军争篇第七九变篇第八行军篇第九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火攻篇第十二用间篇第十三

军形篇第四-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军形篇第四-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的智慧,也没有勇武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