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五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五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五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五课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文科班)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青年》的诞生:

1、【探究学习】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锭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三: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方面,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在一方面,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新青年》、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与活动基地

(3)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探究学习】

蔡元培认为做大学校长不是做官,?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我不去整顿谁去呢??他抱定了整顿和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出任北大校长之职。在他的就任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为此他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治校方针。所以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出现了身着各种服饰的教授,有着西装的,有蓄辨长袍的……

思考: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要意思是什么?其本质目的何在?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主要意思:让各种不同的思想能够在北京大学得以自由传播

本质目的:推动新思想在北大传播,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主要原因: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吸引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使得北大的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一﹚1.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探究学习

?材料1:?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

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1、旗帜: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

2: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进步性: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4、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影响﹚: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1)国内:

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②新文化运动造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③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失败;④爱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积极努力。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3、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

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4、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2)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等(3)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4)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规律方法总结: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不同:

时间五四运动以前五四运动以后

性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倡导者身份资产阶级激进民族主义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作用

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促进思想解放,为马克思足以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本课概念:

民主、科学、新道德、旧道德的概念:

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六、巩固训练〈一〉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辛亥革命的影响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尊孔复古逆流

2、在运动中,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3、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是指 A、改变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C、开始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主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遵理性,而速从斩焉,而无知亡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蒙昧时代,羞为湛浅化之也,则急起直追,当经科学与人权并重。?——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回答:

(1)该文载于何时何刊物?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答:1915年《新青年》。思想领域兴起新文化运动。

(2)概括上文内容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何作用?

答:提倡“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反对专制和封建愚昧。在社会上掀起思想解放潮流(3)由上文内容分析陈独秀的主张属于什么思想范畴?其实质是什么?

答: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范畴,实质是资产阶级

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描述的中国传统艺术是 A.魔术 B.戏剧 C.绘画 D.杂技 2.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B.元杂剧 C.京剧 D.小说 3.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C.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D.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4.徽班进京后能在京扎根,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剧,主要因素有 ①北京社会繁荣,文化娱乐需求面广 ②皇室等上层权贵的喜好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④吸收外来艺术的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A.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6.下列有关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京剧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戏剧形式B.京剧的形成体现了我国戏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C.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D.京剧的形成、发展与满族统治者的喜好、支持密不可分 7.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标志着世俗文学的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8.清乾隆年间,一个地主家庭的四个儿子的择业选择,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①老大能歌善舞,在北京表演京剧 ②老二精明能干,在上海从事进出口贸易 ③老三子承父业,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 ④老四去了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9.与元杂剧相比,京剧的特点是 A.融合多种表演形式 B.吸收汉调、昆曲和秦腔等剧种腔调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6课 抗日战争 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抗日战争 编者选题表 1 (2017·天津滨海期末)《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 )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国民大革命开始 C 抗战的全面爆发 D 国共间十年对峙 解析:C 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及国民大革命开始时蒋介石并非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故A、B两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故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党多次“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并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2 (2017·浙江湖州期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句中□□处应填入( ) A 南京 B 上海 C 太原 D 武汉 解析:B 根据材料“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对淞沪会战的指导,其中心为上海,B项正确。 3 (2017·云南昭通期中)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有力地支援了正在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的国民党中央军。这说明( ) A 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力 B 国民党抗战完全依赖八路军

C 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 D 国共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解析:C 题干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C。A、B、D 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 4 (2017·河南洛阳期末)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淞沪会战 C 平型关大捷 D 百团大战 解析:D 通过材料中“华北”“主动”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D 项正确。 5 (2017·贵州贵阳月考)1942年初,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进入缅甸作战。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的直接目的是( ) A 营救被困英军 B 对日军形成包围 C 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D 配合英美军队反攻日军 解析:C 注意题干中“直接目的”这一限定,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故选C。 6 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当年的综合战果报道中指出:“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1 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在我方所收容的19 9万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这表明( ) A 国民党正面战场连续溃败 B 国民党放弃了抗战 C 日本灭亡中国计划被粉碎 D 敌后战场作用重大 解析:D 日军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占了七成五,“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说明敌后战场的存在,消耗了日军大部分精力,其作用非常巨大,D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6课 综合探究_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1)

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2、理解并例举比较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技的异同。 3、引导学生探究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历史思维能力。 4、补充有关图片和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思路,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围绕主题提出各自有价值的观点,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培养学生搜索和利用相关信息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兴趣 和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中西科学技术成就的比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科技影响巨大,尤其是对欧洲,由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激励青年学生奋起直追,勇于探索,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如何理解它? 【教学难点】 对“李约瑟难题”较为正确的阐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如何理解它?(学生议论,教师简略归纳,导入新课。) 导入二: 先出示投影:

(1991年11月7日邓伟摄影) 江泽民同志曾为他题词:“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请问这个外国人是谁? 新课讲授: (多媒体显示)第17课破解“李约瑟难题” (多媒体显示)根据导语提示,阅读课本,了解本节基本内容。 师:通过阅读课本,请回答什么是“李约瑟难题”?你想了解李约瑟吗?(见备课资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就是后人称之为的“李约瑟难题”。 (多媒体显示)1、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 〖问题探究〗(媒体显示)结合第6、第16课所学内容,举例说明古代科技成就与近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近代科学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并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日益精确化;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如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就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中国古代传统科学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例如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单选题 1.胡适说:“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的态度。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一面是用科学的方法做整理的功夫。”据此,你认为胡适宣扬新思潮的目的是() A.学习西方文化,抵制外来侵略 B.打倒孔家店 C.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D.师夷长技以自强 2.陈独秀在1915年说:“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这表明他() A.彻底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D.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 3.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述,不正确的() A.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五四运动后期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C.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D.中共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4.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其中“科学”的含义是() ①自然科学法则②科学精神③反对愚昧迷信④反对偶像崇拜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文学革命的最早倡导者是() A.梁启超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 6.新文化运动树立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提倡科学的历史意义在于()A.破除封建迷信B.提高国民素质 C.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D.比提倡民主共和更切实 7.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 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 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日本侵华原因 1.日本: (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fd5249553.html,] 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 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 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 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 [来源:学|科|网Z|X|X|K] 三、全民族抗战

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原因 (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来源:学.科.网] (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 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10课练习题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2课第10课第11课选择题练习答案附解析 第12课 1.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区别看成是绝对和神圣的,主要原因是进化论( ) A.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 B.说明了生物物种是进化而来的,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 C.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 D.改变了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 [解析] 进化论认为生物物种是进化而来的,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现存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否定了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区别是绝对和神圣的。[答案] B 2.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发现,不同品种的动物整体形态相似,属于相近的物种,但各具特点,距离越远,差异越明显。由此他认为生物进化的机制是( ) A.主动选择B.人工选择C.被动选择D.自然选择 [解析]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新生物种,距离越远,差异越明显。故选D。 3.受中世纪神学束缚最大的学科是A、天文学B、生物学C、地理学D、物理学 解析:封建神学宣扬上帝创造人、动植物及世界万物,严重束缚了生物学的发展。 4.下列不属于基督教神学观点的为 A、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陆地、植物 B、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都是上帝创造的 C、生物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D、动物、植物物种是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 解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5.在生物学中,首次将“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的是 A、能量守恒定律 B、神创说 C、细胞学说 D、生物进化论 解析:选项A和B不是生物学。生物进化论否定了上帝创造创造人、动植物的说法,指出生物是进化来的。 6.生物进化论对下列哪个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A、法国 B、日本 C、中国 D、英国 解析: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在译著《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试题:第16课_五四爱国运动_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这段话评价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A “巴黎决议”是巴黎和会的决议,“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 合成了一个整体”指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引发的“外争国权,内惩国 贼” 的五四运动,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2. (2017 ?山东青岛期末)“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 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D 通过材料中“青岛问题” “强邻”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五四运动。 3. (2017 ?辽宁大连期末)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 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 ...... 在道理 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 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A. 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 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 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解析:A 从材料中“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说明梁漱溟认为学生的行为即使是爱国的,但也是违法的,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优质教案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汉字的起源时间和演变过程、中国书法艺术的 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理解“书画同源”;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能说出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书画作品、 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通过问题探究、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将本课标题用楷书、隶书和行书三种字体共同组合而成,请学生辨别。

书法艺术大家都很喜欢,我们班就有好几位书法爱好者。谈到书法必然与汉字与绘画相联系,无字就无书法,有书就往往有画,所谓“书画同源”。那么,中国汉字的起源是什么?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这些我们都将在本节课探讨。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请学生或者老师自己讲仓颉造字的传说。 提问:古书上普遍记载的这个传说可信吗? (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慢慢丰富发展起来的。仓颉有可能是文字的整理者或者颁布者。) 2、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半坡彩陶上的象形字) 3、成熟文字的出现——甲骨文。(图片展示) 4、甲骨文之后出现了什么文字?(金文) 5、学生总结:汉字的发展。 汉字发展至今约有36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以及草书、行书这样的发展脉络,虽然字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 6、提问: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优质教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同盟会及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主要内容、进步性;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理解: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二、过程与方法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理解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二)教学过程 【复习】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之路

【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历史背景 【探究】引导学生新闻记者教材第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社会基础:19世纪末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出示《时局图》)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4)个人因素: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中国民主革命

2019届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单选题 1.中共中央在某一时期郑重宣布:“……(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时期应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国民大革命和土地改革时期,中共均曾遭受重大挫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①均表现为党领导厂的人民军队遭受重大损失②都是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强大所致③都是由于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④都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致⑤均在毛泽东等的正确领导下转危为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 3.某校学生会计划假期组织一次“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活动,特意向同学们征集旅游路线的设计方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不应选择的地点是() A.江苏南京 B.江西瑞金 C.贵州遵义 D.甘肃会宁 4.“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六盘山上红旗展……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A. 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 中央红军克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 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5.1931年全国性水灾,死亡人数达360万。1995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8亿亩,因灾死亡5千多人。这说明() A.自然灾害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B.中国幅员辽阔,大面积灾荒很正常 C.灾荒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和社会动荡 D.灾荒频发的直接、重要原因是政治腐败 6.美国人威廉?莫尔伍德形象地说:"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埃德蒙兹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两位所指的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

高一历史教学案班级: 姓名: 编:高一历史组 【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重点】1.掌握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意义。 2.掌握五四运动的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国际背景: (1)一战后,列强重新瓜分世界。 (2)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背景: ①政治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 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 ③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十月革命。 3.导火线: (1)“二十一条”①背景:一战期间,___________无暇东顾,________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②时间:__________年,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_____________政府提交了_______________密约,妄图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18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作出将德国在________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3) ______________ 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二、概况: 三、意义 1.历史意义: 历史第十六课学案第1页

①性质: ②思想影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③世界意义: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④标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五四精神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 _____ (主旋律) ②五四运动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 _______________ ③五四运动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 【重难点突破】比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走进高考】 1.(1997年上海卷)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B.巴黎和 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 D.中国无 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斗争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A项是五 四运动的国际背景,C项是主要原因,D项是阶级基础 答案:B 2.(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8)“共争青岛归来,同 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 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解析:从材料中的“青岛归来”、“国贼罢黜”、“学生复课”、“商店开门”等信息可推断出此对联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因为本题选项中其他运动与青岛没有关系,而五四运动最终中国拒绝和约签字,罢免了曹汝林、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之后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才结束。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历史第十六课学案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第16课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 (一)过程 1.1931年: 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 2.1932年:一·二八事变——侵略上海; 3.1933年:占领热河——签订《塘沽协定》; 4.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5.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二)原因:1.蓄谋已久,既定国策(根本原因) 2.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 3.国共内战提供了有利时机 4.国际绥靖政策 (三)日军侵华罪行: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细菌战——七三一部队 二、全民族的抗战 (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7年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国共第二次合作 1.原因:(1)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2)日本侵略从根本上损害了国民政府利益; (3)中共代表中华民族利益,制定策略、方针,并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努力。 2.经过: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中共领导北平“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935年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八一三事变:国民党抗战态度开始坚决。 1937年8月:中共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书,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意义:使中国的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三)全民族抗战 1.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 淞沪会战(粉碎速决)太原会战(平型关)徐州会战(台儿庄)武汉会战(相持阶段) ②依靠政府、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2)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 ①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②洛川会议制定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 ③敌后战场的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 2.相持阶段(1938.10——1943) (1)相持阶段的到来 ①标志:广州、武汉的失守(1938.10) ②侵华方针的改变: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中共采取军事打击; (2)国民党坚持抗战: ①枣宜会战②三次长沙会战③远征军入缅作战 (3)共产党敌后战场:①百团大战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3.反攻阶段(1944——1945.8) (1)国民党正面战场:①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②远征军在缅甸的胜利 (2)中共敌后战场: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局部反攻(1944) ②中共七大的召开 ★显著特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胜利:1945.8.15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9.2胜利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二)原因 1.国内: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根因); ①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援助 2.国际: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①美国:租借物资;太平洋战场;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投掷原子弹;②苏:援华物资和空军志愿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三)伟大意义 国内: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是中华民族民族觉醒、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国际:1.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提纲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体系 一、辛亥革命 1、背景; (1)、政治:①列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①组织准备: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 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思想准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宗旨(主义、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民主革命),核心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③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内容、实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而进行的论战(3)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1911年黄兴广州黄花岗起义,意义:打击了清朝统治,鼓舞了革命斗志 2、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1年武昌首义,1912年1月民国建立,1912年2月帝制终结,1912年3月《临时约法》,1912年3月袁氏篡权); 3、《临时约法》内容、性质; 4、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教训。 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1)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2)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3)立宪派和旧官僚对袁世凯的拥护;(4)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 2、标志: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知识拓展: 1、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为什么?(评价辛亥革命) (1)成功理由:(革命党人目标基本实现,直接结果) 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1)失败理由:(从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来看,最终结果)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辛亥革命教训: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3、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和精神: 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 1905——1911年间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