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改革.doc

浅析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改革.doc

浅析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改革.doc
浅析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改革.doc

浅析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可发现改革是一项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工程。开放可使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有序与效率;远离平衡态,是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有序化的内驱力;关注非线性关系,能让课堂教学改革走出“两难”的境地;重视“巨涨落”,可以让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开放平衡态非线性关系巨涨落课堂教学改革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是在“老三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研究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创生和演化机制的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如何不断自行结构化、层次化,并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诠释课堂教学改革的规律和特征,有利于深化对课堂教学改革本质的认识,便于我们选择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和方案,以推动改革向着更深层次发展,实现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笔者认为,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可将课堂教学改革视为一项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工程,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自行表现出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推动其自身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最终实现自组织的演化。

一、开放可使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有序与效率

开放性是系统演化的首要条件。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系统才有可能出现有序演化。分析其原因,如果系统是开放的,那么熵的变化就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产生于系统内部的不可逆过程;另一部分则源自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由于信息具有负熵的数学特征,为此只要及时获取足够的外界信息使熵流小于零而其绝对值大于熵产生时,系统的总熵就会减少。反之,孤立系统就会朝着熵最大的方向发展,导致系统的有序程度逐渐降低,甚至崩溃、瓦解。

耗散结构理论已经证明,“一个系统要想维持、形成并保持有序的结构状态,必须不断从外部环境引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负熵’流,并不断排出其‘代谢’产物,进行‘吐故纳新’,即只有在开放条件下,‘耗散’才有可能”。因此我们说,如果要实现改革的自组织演化,就必须保持教学系统的适度开放。开放是使改革走向有序的希望,有为改革带来新生的可能。课堂教学改革只有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与互动,并相互开放、建构,才能走向有序,从而提高改革的效率与质量。具体而言,一方面作为改革主力军的教师必须要用开放的思想武装头脑。其一,教师要转变竭力维持现状的思想观念,唤醒主动参与改革的意识与热情,能够自始至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如果教师一味严厉地批评、抗拒那些提倡建设性变革的现代新思想、新观念,不愿接受任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依然固步自封、循规蹈矩、抱残守缺、停滞不前,就会使得改革举步维艰。其二,要试图打开教师的“个人主义”情结,使其走向开放与合作。如果教师将课堂当做孤立的个体的“势力范围”,对改革活动奉行互不干涉主义,既不愿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暴露给其他教师,也不愿将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与他人分享,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