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在_省略_症及抑郁共病焦虑障碍诊断中的应用_和昱辰

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在_省略_症及抑郁共病焦虑障碍诊断中的应用_和昱辰

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在_省略_症及抑郁共病焦虑障碍诊断中的应用_和昱辰
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在_省略_症及抑郁共病焦虑障碍诊断中的应用_和昱辰

论著文章编号:1000-5404(2014)08-0806-05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在重度抑郁症及抑郁共病焦虑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和昱辰1,张波1,瞿玮2,宁洁2,全弘宇2,夏宇1,姚远1,韩梅1(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检验医学中心1,临床心理科2)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在抑郁症及抑郁共病焦虑障碍中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6例抑郁共病焦虑障碍、19例重度抑郁症评定: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24和23例正常人血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五羟色胺(5-HT)以及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5-羟基吲哚乙酸(5-HIAA)的浓度,并比较两组上述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比值和相关系数的差异。结果抑郁症组患者血清NE和E的浓度分别为(1.95?1.08)、(2.55?0.96)ng/L,共病组为(4.51?3.4)、(4.06?2.26)ng/L,对照组为(4.71?1.93)、(3.89?2.44)ng/L,3组两两之间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共病组血清5-HIAA、HAV的浓度为(0.9?1.5)、(1.58?1.48)ng/L,其浓度与对照组[分别为(0.17?

0.08)、(0.76?0.39)ng/L]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抑郁症组DOPAC与NE、5-HT与5-HIAA、HVA与5-HIAA的

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同时,抑郁症组与对照组相比,HVA/NE、DOPAC/NE、5-HIAA/NE、5-HT/5-HIAA、DOPAC/ HVA比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共病组在HVA/NE、5-HT/5-HIAA及DOPAC/HVA比值有显著差异(P<0.05)。抑郁症组与共病组各比值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可反映大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平衡状态,其水平变化可作为抑郁症诊断生物标志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抑郁症;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

[中图法分类号]R347;R446.112;R749.404[文献标志码]A

Value of serum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diagnosis of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He Yuchen1,Zhang Bo1,Qu Wei2,Ning Jie2,Quan Hongyu2,Xia Yu1,Yao Yuan1,Han Mei1(1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outhwest H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CAD)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and the changes of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serum.Methods HPLC-EC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levels of epinephrine(E),norepinephrine(NE),5-hydroxytryptamine(5-HT),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DOPAC),homovanillic acid(HVA)and 5-hydroxyindole-3-acetic acid(5-HIAA)in sera from26cases of CAD patients(CG group),19cases of MDD patients(DG group)and23cases of healthy adults(HG group).The concentrations,ratio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and their metabolite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NE and E were1.95?1.08and2.55?0.96ng/L,respectively,in the sera from the DG group,4.51?

3.4and

4.06?2.26ng/L,respectively,in the sera from the CG group,and4.71?1.93and3.89?

2.44ng/L,respectively,in the sera from the HG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each two groups (P<0.05).The concentration of5-HIAA and HVA was0.9?1.5and1.58?1.48ng/L,respectively,in the sera from the CG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ose from the HG group0.17?0.08and0.76?0.39(P<0.05).There was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of DOPAC and NE,5-HT and5-HIAA,HVA and5-HIAA in the DG group.The ratios of5-HT/5-HIAA,5-HIAA/NE,HVA/NE and DOPAC/HV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DG group than in the HG group(P<0.05).The ratios of HVA/NE,5-HT/5-

[基金项目]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创新基金(SWH2012LC12);第三军医大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SWH2011LC022);重庆市科技攻关课题(CSTC2012gg-yyjs10046)

[通信作者]张波,E-mail:zhangbocq@aliyun.com

[优先出版]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095.R.20140327.1736.004.html(2014-03-27)

HIAA and DOPAC/HVA in the C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HG group(P<0.05).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ios between the DG and CG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serum levels of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and their metabolites reflect their states of equi-librium in the brain,suggesting that the changes of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and their metabolites can be used as important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Key words]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depression;serum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metabolites

Supported by the Clinical Innovation Foundation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WH2012LC12),the Starting Funds for PersonnelReturning From Overseas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WH2011LC022)and the Tackling Project of Sciene and Technology of Chongqing(CSTC2012gg-yyjs10046).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Bo,E-mail:zhangbocq@aliyun.com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1%,在发达国家接近6.0%,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1-2]。同时,临床和基础研究显示,60% 90%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具有焦虑症状,而有5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具有符合诊断标准的焦虑障碍[3]。焦虑症也是一种以不愉快和痛苦且常伴有身体不适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精神性疾病,当同时存在抑郁症和焦虑障碍时,在临床诊断上就称为和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是精神科最常见的共病形式之一。据WHO和美国Michingan大学流行病学调查[4],共病率达50%。Devane等[5]报道85%的抑郁患者伴有焦虑症状,58%的患者一生有焦虑症的诊断。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同单独的抑郁症或焦虑症相比,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6]。

目前,抑郁症的诊断还是以临床表现及量表作为主要诊断依据,缺乏影像、实验诊断等客观指标[7]。对抑郁症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8],其他单胺类物质及代谢产物与抑郁症的研究报道较少,同时临床研究抑郁症时,通常将轻、中、重度患者一起纳入研究,混淆因素较多。本研究以重度抑郁症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比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患者,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分析技术检测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探讨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与重度抑郁症及和抑郁共病焦虑障碍的关系,旨在为抑郁症诊断的客观标志物进行探索,提高临床抑郁症诊断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抑郁症组:随机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临床心理门诊就诊,并首次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 60岁,性别不限;

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24项HAMD总分>24分。排除标准:①正在接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②合并其他精神障碍;③药物、酒精依赖者;④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脑外伤或脑血管病患者以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重大躯体疾病患者;⑤近期有过严重感染或手术者;⑥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等所导致的抑郁发作;⑦正在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⑧怀孕、哺乳妇女及月经期就诊女性。符合上述标准,试验组纳入首诊重度抑郁症患者1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21 47(29.53?7.35)岁。

抑郁共病焦虑障碍组:根据DSM-IV对共病的规定,将同时符合DSM-IV抑郁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和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评分≥14分的患者归入本组,共26例,其中女性19例,男性7例;年龄16 47(27.92?7.34)岁。

对照组:同期、同年龄段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23例。入组标准:①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药物依赖者;②目前精神状况良好,无精神障碍史;③无精神病家族史。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29.55?5.49)岁。两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主要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高效液相库伦阵列电化学检测器(型号5600A CA-1001,ESA公司,美国)。

主要试剂:肾上腺素(E)、NE、5-HT、5-羟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及二羟基苯乙酸(DOPAC)的标准品,3,4二羟基苄胺(DHBA)、1-庚烷磺酸钠(HSA)、柠檬酸、柠檬酸三钠等(购自美国Sigma公司);甲醇和乙腈(购自TEDIA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1.3实验方法

1.3.1标本采集采血时间为每日8:00 11:00之间,女性处于非月经期。抽取受试者肘静脉血3mL于促凝管中,血标本在室温静置30min后离心处理(5000r/min,4?离心10min),收集血清样品并置-80?冰箱保存备用。

1.3.2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标准储备液配制:精密称取NE、E、DOPAC、5-HIAA、5-HT和HVA标准品和内标DHBA各1mg,用0.1mol/L的高氯酸溶液配制成浓度为105μg/L的标准储备液,分装后-80?冻存。取以上标准储备液用0.1mol/L的高氯酸溶液配制成不同浓度(1.0、2.5、10、40、80、200ng/mL)的混合标准液。标准储备液分装后置于-80?冰箱避光保存。以测定标准液峰面积对浓度进行线性回归并计算相

关系数r2。结果表明,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

样品预处理:血清标本从-80?冰箱取出在室温溶解后,取40μL血清和40μL的0.4mol/L高氯酸加入1.5mL的Eppendorf管中,涡旋混匀15s,沉淀蛋白,4?条件下14000?g 离心15min后,取上清液用0.22μm针头过滤器过滤,滤液作为待测样品。

色谱条件:色谱柱(ESA ACH-250?3,5μm,200A);流动相:甲醇?乙腈?磷酸盐缓冲液=4?7?89,其中磷酸盐缓冲液:60mmol/L磷酸二氢钠,50μmol/L EDTA,2mmol/LOSA(1-辛烷磺酸钠)。流速0.8mL/min;柱温25?;工作电压:0.70V。进样量:40μL。

伏安曲线:取标准储备液,设置电势为:0、50、100、150、250、300、350、400、450、550、600mV,进样40μL,记录峰面积。峰面积为Y轴,电势为X轴,作连线图。根据伏安曲线设置4道电势为:-50、100、300、500mV,数据处理时取300mV电势。采集不同浓度标样的色谱积分,按外标法定量计算,建立标准曲线,计算其浓度(ng/L)。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抑郁症组、共病组和对照组血清NE、E、DOPAV、5-HT、5-HIAA、HAV浓度及两组浓度间比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变量之间相互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两组患者的HAMD和HAMA评分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浓度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2结果

2.1抑郁症患者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浓度

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浓度检测结果见表1。共病组者血清NE和E与抑郁症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抑郁症组血清NE和E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共病组患者血清5-HIAA和HVA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2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浓度比值的比较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抑郁症组与对照组相比,HVA/NE、DOPAC/NE、5-HIAA/NE、5-HT/5-HIAA、DOPAC/HVA比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共病组在HVA/NE、5-HT/5-HIAA及DOPAC/HVA比值有显著差异(P<0.05)。抑郁症组与共病组在各比值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抑郁症患者和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患者在中枢DA、NE能和5-HT能相互转换的平衡关系可能发生紊乱。

2.3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的直线相关分析

分别对抑郁症组和对照组血清中5-HT与5-HIAA、HVA与5-HIAA、DOPAC与HVA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组DOPAC与NE、5-HT与5-HIAA、HVA与5-HIAA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共病组、对照组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两组5-HT/5-HIAA与HVA/5-HIAA相关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抑郁症患者在中枢DA、NE能和5-HT能的代谢平衡可能存在紊乱,相关性分析可以作为鉴别抑郁症和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患者的区别方法。

2.4HAMD与HAMA评分与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与HAMD、HAMA量表评分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AMD与HAMA量表评分与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浓度间无显著相关性(表4、5)。

表1各组患者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浓度比较(ng/L,珋x?s)

组别NE E DOPAC5-HIAA5-HT HVA

抑郁症组(n=19)1.95?1.08b2.55?0.96b100.98?65.450.45?0.30115.65?89.821.25?0.63

共病组(n=26)4.51?3.40a4.06?2.26a134.48?97.220.90?1.50b140?63.831.58?1.48b 对照组(n=23)4.71?1.933.89?2.44122.72?71.570.17?0.08130.62?61.120.76?0.39

a:P<0.05,与抑郁症组比较;b:P<0.05,与对照组比较

表2各组患者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比值的比较(珋x?s)

组别HVA/NE DOPAC/NE5-HIAA/NE5-HT/5-HIAA HVA/5-HIAA DOPAC/HVA 抑郁症组(n=19)1.21?1.56b109.77?174.52b0.51?0.91b385.44?396.84b3.70?2.7892.20?62.40b 共病组(n=26)0.88?1.18a81.63?110.100.32?0.40346.10?302.79a4.20?5.31104.25?74.06a 对照组(n=23)0.18?0.1028.41?13.910.04?0.03962.45?574.485.44?3.80189.48?124.78

a:P<0.05,与抑郁症组比较;b:P<0.05,与对照组比较

表3各组患者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之间的直线相关分析

组别n HVA与NE DOPAC与NE5-HIAA与NE5-HT与5-HIAA HVA与5-HIAA DOPAC与HVA 抑郁症组19r值0.35-0.500.290.590.700.08

P值0.130.020.210.010.000.74

共病组26r值-0.06-0.290.19-0.120.070.06

P值0.770.160.350.550.730.78

对照组23r值0.460.02-0.14-0.420.110.64

P值0.050.930.550.070.640.57

表4各组患者HAMD评分和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浓度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

组别n HAMD评分

NE E DOPAC5-HIAA5-HT HVA

抑郁症组1930.6?3.7-0.100.08-0.000.39-0.02-0.17

共病组2632.2?5.4-0.23-0.11-0.14-0.16-0.01-0.06

对照组233.7?1.70.11-0.27-0.320.19-0.14-0.24

表5各组患者HAMA评分和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浓度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

组别n HAMA评分

NE E DOPAC5-HIAA5-HT HVA

抑郁症组195.68?1.950.260.25-0.07-0.07-0.080.23

共病组2624.27?4.290.230.270.190.15-0.42-0.14

对照组233.43?1.27-0.40-0.09-0.24-0.280.02-0.26

3讨论

尽管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共病形式之一,但由于共病的症状不典型、反复多变等原因,使其临床识别率较低。抑郁共病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虽未明确,但目前普遍认为,“单胺类神经递质能假说”是其与抑郁症发病及治疗研究的关键[9]。单胺类递质包括DA、NE和5-HT等。NE是E去N-甲基后形成的一种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分泌,是后者释放的主要神经递质。1979年Zis等[10]提出了抑郁症的NE能假说,认为抑郁症状是由于中枢NE减少引起的。本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NE浓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共病组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共病患者存在外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清NE 和E的浓度能鉴别抑郁症和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患者。同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血清中NE和E的浓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神经突触间隙NE的浓度减少、代谢降低所引起的NE能低下假说相一致。

早在1965年Coppen等[11]就发现,中枢缺乏5-HT 能引起抑郁,后来又有不少学者证实这一结论:中枢缺乏5-HT、NE能引起抑郁,而焦虑则与NE和5-HT 亢进有关[6]。Paul等[12]研究得出,突触后膜5-HT1A 受体和5-HT2受体激活均能导致焦虑,而突触后膜5-HT1A受体阻断和5-HT2受体激活能导致抑郁,而焦虑和抑郁障碍之所以常常共存,是由于两者均存在5-HT2受体功能亢进所致,但也有人认为5-HT1A受体功能异常可能是两者共存的桥梁[13]。5-HIAA是5-HT经A型单胺氧化酶(MAO)作用生成5-羟吲哚乙醛,在醛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的无活性酸性代谢终产物。5-HT合成、释放、转运、再摄取等任何环节异常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脑内5-HT的减少直接与精神及情绪变化有关。现有研究证实,5-HT能神经传递机能的减退不仅导致情绪障碍如抑郁与焦虑的形成,而且还可通过影响其他递质的活动诱发抑郁症[14]。本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5-HT的浓度虽比对照组略低,但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及抑郁症发病的复杂性、多因性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而共病组5-HT 的浓度略高,且5-HIAA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支持病理性焦虑是由5-HT能活性亢进所致的观点[11],提示5-HT能的紊乱在鉴别抑郁症与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DOPAC即二羟基苯乙酸,是DA在MAO的作用下生成的代谢中间产物,再经细胞外儿茶酚胺氧化甲基转移酶(COMT)的作用,形成终产物3-甲氧基-4-羟基乙酸,即HVA。DA是下丘脑和脑垂体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15]。其受体有2种亚型D1和D2,当D1受体功能不足时,前额皮质不再能抑制杏仁核,杏仁核脱抑制性兴奋,引起害怕和病理性焦虑,本研究结果显示共病组患者血清HVA比对照组显著增加,DOPAC略有增加,提示DA能在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患者的发病中有一定意义。目前研究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神经化学物质为基础,神经递质、神经肽等与情绪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是其神经生化基础[16]。下丘脑接受5-HT能、NE能与DA能3个系统共同的神经支配,多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网络系统功能失平衡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关键。研究表明NE,5-HT都有神经纤维上行投射至额叶和海马,二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认知、行为,尤其在精神、情绪调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研究证实,大脑中NE和5-HT系统存在着密切联系,大多数新型抗抑郁药也是通过NE和5-HT系统同时发挥作用的,在NE能神经元遭到破坏的动物模型上,影响5-HT的药物不再具有通常的作用;同样,5-HT能神经元被破坏时,影响NE的药物也不再具有其通常的作用[17]。本研究也发现,两组患者同时存在NE和5-HT系统异常,提示NE和5-HT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提示无论中枢5-HT和/或NE功能有无缺陷,均存在两个系统相互关系的紊乱。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5-HIAA与NE在共病组和对照组中均无显著相关性,但抑郁症患者5-HIAA与NE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与上述发现极为相似,进一步支持上述观点。

另外,DA能激动剂可影响5-HT能系统的活动,同时5-HT回收抑制剂可改变HVA水平,证明中枢DA能和5-HT能系统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8]。临床研究也证实,抑郁症患者脑脊液HVA与5-HIAA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VA/5-HIAA比值明显低于对

照组,且HVA/5-HIAA比值的降低与自杀行为密切相关[19]。本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清HVA与5-HIAA 呈显著正相关,而共病组和对照组却无这一现象。同时,抑郁症组和共病组的5-HT/5-HIAA、DOPAC/HVA 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抑郁症组HVA/5-HIAA、5-HT/5-HIAA相关系数的比值具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抑郁患者5-HT代谢增加,因而使5-HT能神经活性降低,提示抑郁症患者和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患者不仅存在DA系统和5-HT系统的异常,还可能存在中枢DA 和5-HT相互转换平衡关系的紊乱,但其相关转换途径略有不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血清NE、E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DOPAC的浓度略低于对照组,而共病组E、HVA、5-HIAA、DOPAC的浓度高于对照组,说明了两组患者在NE系统和DA系统均可能存在异常。同时,抑郁症患者血清HVA/NE的比值及其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DOPAC与NE呈显著负相关,DOPAC/NE比值显著高于对照,提示抑郁症患者和共病患者在中枢DA的代谢和NE能相互转换的平衡关系也存在着紊乱,故DA能和NE能的相互关系不能作为区别抑郁症和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患者的途径。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者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与各量表评分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关,与文献[20]报道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在个体中的差异大,及样本离散度大有关。另外,由于60% 90%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具有焦虑症状,而有5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具有符合诊断标准的焦虑障碍,临床上很难找到单纯性抑郁症患者,故本试验中抑郁症患者也存在达不到焦虑诊断标准的焦虑症状,共病组患者也有可能焦虑的严重程度更高,这可能对本研究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分析了单胺类神经递质与其代谢物及5-HT能、NE能与DA能3个系统的紊乱在重度抑郁症及抑郁共病焦虑障碍及抑郁症的变化,发现抑郁症和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患者确实存在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的异常,说明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能鉴别抑郁症,但与共病组的差异小,不具有特异性,尚不能区别。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可反映大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平衡状态,其水平变化可作为重度抑郁症诊断生物标志的一个重要客观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Breitenstein B,Scheuer S,Holsboer F.Are there meaningful biomark-

ers of treatment response for depression?[J].Drug Discov Today,2014,pii:S1359-6446(14)00035-X.

[2]Schoepf D,Uppal H,PotluriR,et al.Comorbidity and its relevance on general hospital based mortal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nat-uralistic12-year follow-up in general hospital admissions[J].J Psychi-atrRes,2014,52:28-35.

[3]Tsuang M T,Taylor L,Faraone S V.An overview of the genetics of psychotic mood disorders[J].J PsychiatrRes,2004,38(1):3-15.[4]KesslerRC,Berglund P,Demler O,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Rep-lication(NCS-R)[J].JAMA,2003,289(23):3095-3105.[5]Devane C L,Chiao E,Franklin M,et al.Anxiety disorders in the21st century:status,challenges,opportunities,and comorbidity with de-pression[J].Am J Manag Care,2005,11(12Suppl):S344-S353.[6]Bystritsky A,Kerwin L,Feusner J D,et al.A pilot controlled trial of bupropion XL versus escitalopram in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

Psychopharmacol Bull,2008,41(1):46-51.

[7]Mitchel A J.Clinical utility of screening for clinical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J].Curr Opin Psychiatry,2012,25(1):24-31.[8]Hamon M,Blier P.Monoamine neurocircuitry in depression and strate-gies for new treatments[J].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13,45:54-63.

[9]Castren E.Is mood chemistry?[J].NatRev Neurosci,2005,6(3):241-246.

[10]Zis A P,Goodwin F K.Novel antidepressants and the biogenic amine hypothesis of depression.The case for iprindole and mianserin[J].

Arch Gen Psychiatry,1979,36(10):1097-1107.

[11]Coppen A,Shaw D M,Malleson A.Changes in5-hydroxytryptophan metabolism in depression[J].Br J Psychiatry,1965,111:105-107.[12]Paul E D,Lowry C A.Functional topography of serotonergic systems supports the Deakin/Graeff hypothesis of anxiety and affective disor-

ders[J].J Psychopharmacol,2013,27(12):1090-1106.

[13]Stein M B.Neurobiology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2009,70(Suppl2):15-19.

[14]Sumner J A,Vrshek-Schallhorn S,Mineka S,et al.Effects of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polymorphism and history of major depression on

overgeneral autobiographical memory[J].Cogn Emot,2013Dec16,[Epub ahead of print].

[15]Tye K M,Mirzabekov J J,Warden MR,et al.Dopamine neurons modulate neural encoding and expression of depression-related behav-

iour[J].Nature,2013,493(7433):537-541.

[16]Blier P.Neurotransmitter targe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J Clin Psychiatry,2013,74(Suppl2):19-24.

[17]Quesseveur G,Gardier A M,Guiard B P.The monoaminergic tripar-tite synapse:a putative target for currently available antidepressant

drugs[J].Curr Drug Targets,2013,14(11):1277-1294.[18]Clausius N,Born C,Grunze H.The relevance of dopamine agonist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Neuropsychiatr,2009,23(1):15-25.[19]Jokinen J,Nordstrom A L,Nordstrom 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SF HVA/5-HIAA ratio and suicide intent in suicide attempters[J].

Arch SuicideRes,2007,11(2):187-192.

[20]袁勇贵,张心保,吴爱勤,等.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现象学及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

(4):231-235.

(收稿:2013-12-09;修回:2014-03-06)

(编辑王小寒)

焦虑抑郁共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焦虑抑郁 1 概述 当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下文均简称:焦虑抑郁障碍)同时发生,他们分别能否当作原发性诊断,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关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关系有3种观点:(1) 一元论:即连续谱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2) 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二种不同性质的疾病;(3) 共病论:认为焦虑和抑郁共存时,是一种不同于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的疾病实体。 2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6~7] 1998年美国的全国共病调查(ncs)抑郁障碍(相当ccmd-3中的抑郁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为76.7%,64.1%的抑郁患者至少满足一种轴i障碍。2002年芬兰melartin 等用dsm-ⅳ对269 例抑郁障碍患者评定,结果有57 %的患者与焦虑障碍共病。2001年keufman 等综述了焦虑抑郁共病的文献 ,显示50 %~60 %的抑郁障碍患者一生中有一种或多种焦虑障碍。2001年德国的全民普查中发现59. 1 % gad 患者满足抑郁障碍的诊断。国内屠鉴源报道焦虑症伴抑郁症状与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的比较均为50%,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常在疾病开始即并存。王骞150 例中共病组68例,45.3%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共病。 2.1 gad患者共患抑郁症发生率为39%,共患心境恶劣为22%; 同样, 具有终生gad 诊断的患者中, 共患抑郁症占62%, 共患心境恶劣占39%。 2.2 惊恐障碍和抑郁障碍 经常共存, 高达60% 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焦虑症状, 其中20%~ 30% 符合惊恐障碍;30% 的惊恐障碍患者在一生中的某段时间有过重度抑郁症发作。 2.3 强迫症(ocd)和抑郁障碍共病 karno 等研究发现, 近33% 的ocd患者也患有抑郁症, rasmussen 等观察了44名ocd 患者, 其中30%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2.4 社交焦虑障碍(sad)和抑郁障碍共病 schneier 等研究发现其大多数伴有其它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 其中71%的sad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是在sad首次发生后出现的。 2.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障碍共病 kessler 等研究发现, 88%的男性和79% 的女性ptsd患者在一生中至少共患一种情感障碍。 2.6 共病率 共病率的研究中,目前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达19.2%~80%,其中前者60%~90%伴焦虑,后者50%伴有抑郁。两者共病在不同人群略有差别。儿童:10%~15%的焦虑障碍患儿共病抑郁。大约25%~50%的抑郁障碍青少年共病焦虑;成人有50%~60% 的抑郁症患者一生中存在一种或多种焦虑,其中有47.2%的抑郁症患者终生满足焦虑障碍的诊断。老年抑郁患者共病焦虑障碍有很高的终生患病率(35%)及时点患病率(23%)。 3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病因学研究 3.1 遗传学[8] 目前发现焦虑抑郁障碍共病与多巴胺d2受体等位基因变异有关,其中多巴胺d2受体多态性中 ncoi c/c等位基因在抑郁和/或焦虑患者中明显增高。双生子的研究中发现gad和具有情感家族史的先证者的同胞有着相同的遗传特性, gad和重性抑郁障碍(mdd)具有家族聚集性。roy研究显示, gad和抑郁症具有共同的遗传易感性, 而且环境的决定作用相对明显。parker (1999) 等发现, 早发性抑郁与焦虑家族史、儿童早期的焦虑表达和2种焦虑障碍(sad 和ocd) 有关。 3.2 生化因素[9~10] 目前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在遗传、生化、免疫、内分泌、电生理和影像学等方面既存在

瑜伽练习对神经内科焦虑抑郁患者睡眠的影响

瑜伽练习对焦虑抑郁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沈盈盈钟代曲 (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庆400042) 【摘要】目的探讨瑜伽练习对焦虑抑郁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焦虑抑郁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常规受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瑜伽放松训练,每次1 h,4次/周,连续治疗8周。结果干预后瑜伽组患者睡眠的主观感受明显改善,多导睡眠监测提示瑜伽组3期睡眠比例较干预前上升(P<0.05),2期睡眠比例较干预前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瑜伽训练对焦虑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焦虑抑郁症瑜伽睡眠多导睡眠图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社会高速发展,我们在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同时,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人们的压力导致的疾病也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焦虑抑郁的病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频繁觉醒、深睡眠减少等[1]。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白天过度困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加重焦虑抑郁情绪。镇静安眠药治疗睡眠障碍虽作用确切、见效快,但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和依赖性,且停药后易反弹。行为训练是一类可行的非药物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之一[2]。瑜伽作为一种行为训练技术,能促进身心放松,改善睡眠[3]。为改善焦虑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我科采用瑜伽放松训练治疗焦虑抑郁症患者,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05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焦虑抑郁症患者,排除标准: ①年龄<18或年龄>60岁;②匹兹堡评分<9分③有重大躯体疾病和精神活性物质使 用史。入选患者8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1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6.46±8.24),病程(6.28±3.14),匹兹堡评分(11.25±2.12)。观察组: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5.29±7.36),病程(7.32±2.57),匹兹堡评分(11.85±2.51)。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匹兹堡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被试者入组前均告知本实验无创伤性,并由本人或法定监护人 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瑜伽放松训练。 ①环境准备:选择安静、整洁、空气流通的房间,气候适宜时可到户外花园草坪练习,备

7种神经症的诊断-

7种神经症的诊断 一、焦虑性神经症 1、排除精神病: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观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相对稳定,说明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病。 2、症状表现:存在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型不安(根据案例中的症状写)。 3、存在变形心理冲突: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4、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根据孟德解析); 5、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中等程度损害。 6、心理测验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如果题中给出SAS量表) 7、又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病程、内心痛苦程度、社会功能的得分≧6分,神经症的诊断成立。(可以根据题中的信息详细描述得分情况) 特殊记忆:惊恐障碍发作(急性焦虑状态)影响社会功能;20分钟自动缓解;一个月发作三次,有预期的焦虑。(根据孟德解析) 二、抑郁性神经症(参考习题集P339答案) 1、排除精神病: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另一种写法) 2、症状表现:病前有抑郁性格;有精神因素诱发;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志下降、焦虑、自我评价过低、绝望、有自杀倾向等(根据案例中的症状写)。 3、存在变形心理冲突:造成内心持久的痛苦,不能摆脱; 4、病程: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以上(根据黄书P98) 5、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中等程度损害。 6、心理测验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如果题中给出SDS量表) 7、又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病程、内心痛苦程度、社会功能的得分≧6分,神经症的诊断成立。(可以根据题中的信息详细描述得分情况) 三、强迫性神经症(参考黄书P351) 1、排除精神病,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观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相对稳定,说明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病。 2、症状表现:存在强迫(洗手)的行为,(为清洗和不清洗苦恼)。 3、存在变形冲突:造成内心持久的痛苦,不能摆脱; 4、病程: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 5、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中等程度损害。 6、又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病程、内心痛苦程度、社会功能的得分≧6分,神经症的诊断成立。(可以根据题中的信息详细描述得分情况)

恐怖性神经症治疗方法

恐怖性神经症治疗方法 导读:本文是关于恐怖性神经症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1.社交恐怖症 主要是在社交场合下几乎不可控制地诱发即刻的焦虑发作,并对社交性场景持久地、明显地害怕和回避。具体表现为患者害怕在有人的场合或被人注意的场合出现表情尴尬、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怕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回避诱发焦虑的社交场景,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害怕与人近距离相处,尤其回避与别人谈话。赤面恐怖是较常见的一种,患者只要在公共场合就感到害羞脸红、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有的患者害怕看别人的眼睛,怕跟别人的视线相遇,称为对视恐怖。 2.特定的恐怖症 特定的恐怖症是对某一特定物体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强烈的、不合理的害怕或厌恶。儿童时期多发。典型的特定恐怖是害怕动物(如蜘蛛、蛇)、自然环境(如风暴)、血、注射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如高处、密闭空间、飞行)。患者会因此而产生回避行为。 3.场所恐怖症 不仅害怕开放的空间,而且担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难以很快离去,或无法求援而感到焦虑。场所恐怖性情境的关键特征一是没有即刻可用的出口,因此患者常回避这些情境,或需要家人、亲友陪同。

诊断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鉴别诊断 1.焦虑症 焦虑症和恐怖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是持续存在的,并非针对某一具体的处境或对象。而恐怖症伴有的焦虑多是境遇性的、针对性的、发作性的,随着回避恐惧对象或处境焦虑可减轻或消失。 2.强迫症 强迫症状源于患者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怕失去自我控制,并非对外界事物的恐惧,常有强迫动作。 3.疑病症 疾病恐惧的患者可能与疑病症相似,恐惧情绪一般不突出,而且疑病症担心的是自身,认为自己的怀疑和担心是合理的;而恐怖症所害怕的是外在的对象或处境,并且认为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只是无法摆脱。 治疗

第十章 习题集(神经症)

第十章神经症与癔症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神经症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各种神经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各种神经症的治疗。 4.掌握癔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5.了解神经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了解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7.了解神经症的病程和预后。 8.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多数神经症患者首诊于综合科,而有些综合科医生对于此类疾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识别神经症,并能提出合理的治疗建议,以减少误诊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各部分应掌握和了解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神经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了解国内外神经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一些具体类型的流行病学特征。 2.了解神经症的病因。 3.了解神经症在国内外诊断分类系统中的大体变迁。 4.简要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神经症理论(精神分析的神经症理论、行为主义的神经症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和森田的神经质理论)。 第二节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1.掌握神经症病人常出现的几大类症状群的特征,包括脑功能失调症状群,情绪改变症状群,强迫症状群,疑病症状群,躯体不适症状群及睡眠障碍症状群。 2.掌握神经症的共同特征,包括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学基础、症状范围

及其组合方式等等,认识到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尚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患者有相当的自知力,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第三节神经症的诊断与治疗 1.掌握神经症的诊断原则与鉴别诊断。 2.掌握神经症的治疗原则。 第四节神经症的常见类型 1.掌握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两种主要形式。掌握焦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 2.掌握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病程迁延的患者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掌握强迫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应了解到慢性强迫症患者由于出现了对病态体验的适应行为方式,此时病人的求治要求可能会变得并不十分迫切。 3.掌握恐惧症的临床特点: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自知这种反应是过分或不合理的,但难以控制,以致极力回避该事物或情境。掌握恐惧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恐惧对象的通常分类。了解恐惧发作时可以伴有抑郁、强迫、人格解体等症状。 4.掌握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相信医生的无躯体疾病的再三保证。掌握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躯体形式障碍的类型,其中疑病障碍(症)的诊断在我国应用较多。 5.掌握神经衰弱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脑功能失调症状、常伴有情绪症状及心理生理症状,其核心症状是精神疲劳。掌握神经衰弱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三种诊断分类标准中都是两个独立的诊断实体,但临床实际中两者共病很常见。与单纯的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相比,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有更为复杂及严重的疾病表现。因此深刻认识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对临床治疗及理论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就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關键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 1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概念 1980年DSM-Ⅲ首次提出了多轴诊断为近年来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是指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存于同一个患者,对两组疾病分别诊断时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关系存在着争论可归纳为3种观点[1-2]:①基于两种疾病有许多共同的临床表现如睡眠障碍或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的一元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个疾病的不同表现;②基于两种疾病的临床特异性表现如抑郁障碍易早醒而焦虑障碍易入睡困难、基本心境不同等的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单元; ③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对同一致病因素的共同反应。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呈现的临床特征常不典型、症状较重且易反复,是否设立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给予此类患者更多的关注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 2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998年美国全国共病调查(NCS)将共病研究推向高潮,研究报道39%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共病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与焦虑症时点共病率达56.8%,33.3%的惊恐障碍患者一生中共患重性抑郁症[3]。2001年荷兰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仅有39.5%的情感障碍以单纯的一种精神障碍形式出现[4]。2002年美国第二次全国共病结果进一步显示,抑郁和焦虑障碍终身共患率为59.2%,12个月时点共患率达57.5%[5]。同时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各自的全国性调查,虽然数据略有差异但总体认识是焦虑和抑郁障碍多以共病形式出现。 国内缺乏大样本具有前瞻性的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研究资料,能查阅到的多中心合作是施慎邈、孙明园等搜集的508例抑郁症患者其中350例共病焦虑障碍,共病率高达68.9%[6,13-14]。其他研究者多着眼于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药物治疗研究。焦虑和抑郁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两者共患率之高很难用偶然并存因素解释,很多学者认为两者可能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3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临床特征[3,7-9]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导致了患者更多的功能损害,查阅文献其临床表现综述以下几点:①患者的主诉较多多集中于各种躯体不适。患者如若合并某些躯体疾

神经症诊断标准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恐惧症(恐怖症)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带着畏惧去忍受。【诊断标准】 (1)(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场所恐惧症 【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其关键临床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3)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社交恐惧症(社会焦虑恐惧症)[F40.1] 【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特定的恐惧症[F40.2特定的(单项)恐惧障碍] 【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是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未包括的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动物(如昆虫、鼠、蛇等)、高处、黑暗、雷电、鲜血、外伤、打针、手术,或尖锐锋利物品等; (3)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焦虑症[F41其他焦虑症] 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其他精神病理状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与抑郁的区别

1、焦虑和抑郁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症状,但是焦虑可与抑郁合并存在,经调查显示,约有33%-95%的抑郁患者同时合并焦虑症状。而且二者症状有重叠,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心肺和胃肠道不适、易激惹、疲劳等。 二者在发病机理、病状表现等方面确实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又必须进行鉴别、不能混淆。因为抑郁症的自杀率高,危害性较大,患者既有抑郁症状、又有焦虑症状时,优先诊断为抑郁症。这项原则是众多精神科医生和专家总结多年经验的结果。遵循这项原则可以避免抑郁症的漏诊,及早对抑郁症进行治疗,防止自杀自伤等后果发生。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鉴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焦虑症患者常处于心烦意乱、惊恐紧张,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并伴有头晕、多汗、潮热、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症状。焦虑和恐惧不同,焦虑所感到的威胁和危险都是不现实或不十分明确的。 焦虑症经常与抑郁症合并存在,临床统计,80%以上抑郁症患者有焦虑症状。在临床诊断中,有一个“抑郁症优先诊断”的原则,即既有抑郁症症状又有焦虑症状时,不论其焦虑症状多重,都应当诊断为抑郁症。这项原则是众多精神科专家多年经验的总结,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1、从发病年龄上看,焦虑的首发一般在35岁以上,多发生于老年人;而抑郁症在所有年龄群都有发生; 2、抑郁症患者对家属、朋友表现冷淡,对以往爱好兴趣丧失,而焦虑者保持正常; 抑郁症患者的失眠以早醒为主要特征,而焦虑者的特点是入睡困难; 3、抑郁症患者心情低落,不愿意与人接触,但不害怕突然发生的人际接触;而焦虑者害怕突然发生的社交接触等,害怕去公共场合; 4、大体来讲,抑郁症是抑制向下的;而焦虑者是惊恐向上的、 2、焦虑症是一种并有显著与持续心理与身体焦虑症状的状态,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分为于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与急性焦虑(阵发性焦虑) 急性焦虑再分成因在特殊状态下阵发的焦虑(恐惧焦虑症)与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焦虑(惊恐障碍)。恐惧焦虑症又再分成特定对象恐惧症,社交恐怖症,与广场恐惧症 .患者的情绪表现的非常不安与恐惧,患者常常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将来的某些事情表现的过分担忧,有时患者也可以无明确

神经症概念

神经症概念: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感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神经症共同特征: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总称。神经症共同特点: (1)神经症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 (2)神经症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 (3 )神经症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光有精神症状,没有躯体症状叫精神痛苦) (4)神经症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5)神经症各亚型有其特征性临床相。 (6 )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7)神经症患者社会功能相对良好。(相对于精神障碍而言) (8)神经症患者自知力充分。 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 ①恐惧; ②强迫症状; ③惊恐发作; ④焦虑; ⑤躯体形式症状; ⑥躯体化症状; ⑦疑病症状; 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 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恐惧症(恐怖症)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 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 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抑郁症和焦虑症区别在哪

抑郁症和焦虑症区别在哪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但是这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抑郁症患者主要的特征是情绪低落,悲观,精神疲惫。焦虑症则是害怕、总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 ★ 1、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心情低落,而且作为精神病理状态,抑郁的程度必须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害。具体来说,抑郁症有以下六种主要表现:①兴趣减退甚至消失;②对前 途悲观失望;③无助感;④精神疲惫;⑤自我评价下降;⑥感到生 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 2、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焦虑症状作为突出表现的一种神经官能症。作为

精神病理现象的焦虑具有以下特点:①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患者基本的内 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恐慌或恐惧;②这种情绪是不快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种迫在眉睫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③这种情绪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或马上就要发生;④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⑤与焦虑的体验同时,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功能紊乱。 ★ 3、两种疾病却可合并存在 虽然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有区别的,但是两种疾病却可合并存在。经调查显示,临床上约有33%-95%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合并焦虑症。而且二者症状有重叠,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心肺和胃肠道不适、易激惹、疲劳等。二者在发病机理、病状表现等方面确实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又必须进行鉴别、不能混淆。因为抑郁症的自杀率高,危害性较大,患者既有抑郁症状、又有焦虑症状时,优先诊断为抑郁症。这项原则是众多精神科医生和专家总结多年经验的结果。

各类神经症特点及与三原则的关系

各类神经症特点及与三原则的关系 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各类神经症特点及与三原则的关系:神经衰弱是各类神经症中的最常见症状。 一、神经衰弱诊断要点: (一)症状: 1、以精神易衰弱和精神易兴奋交替出现为主要特征: 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低等脑和躯体功能衰弱症状(白天为主) 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伴失眠、多梦等精神兴奋症状(夜间为主) 2、敏感和烦恼情绪: 对周围的声、光、噪音等特别敏感;情绪易烦恼、易激惹,伴紧张性疼痛。 3、自知力存在。 (二)病程: 病程持续达三月以上。 (三)严重性:社会功能已明显受损。 (四)排除标准: 1、无脑器质性病变(要有体检等依据)。 2、无精神病性症状伴随(要有具体描述)。 3、无持久的焦虑或强迫或恐怖或疑病症状。 注:神经症的诊断都要从上述四个方面来诊断。其中第四个方面的第3条根据情况灵活与相关疾病鉴别。 神经衰弱与三原则关系: 主观感觉白天衰弱症状及晚上兴奋症状与客观环境不统一; 主观感觉过敏及情绪易激惹易烦恼症状与客观刺激强度不统一。 各类神经症之间的相互关系: 神经衰弱+持续性焦虑达6月=焦虑性神经症(慢性焦虑症)。 神经衰弱+焦虑+持续性恐怖症状达3月=恐怖性神经症(恐怖症)。 神经衰弱+焦虑+持续性强迫症状达3月=强迫性神经症(强迫症)。 神经衰弱+焦虑+持续性疑病症状达3月=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 二、焦虑症(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症有两类表现:一为“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二为“惊恐障碍”(急性焦虑症)。诊断时要注明是哪一类,如病程达6月以上,同时符合二类的症状表现,则诊断为混合型(急性焦虑与慢性焦虑同时存在) 两者的诊断要点分别为: 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要点: (一)症状: 多由变形因素影响下的持续性的无固定对象的焦虑不安或担心。 焦虑的三大主要症状:焦虑的情绪表现(担心、紧张、恐慌等)、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不停)、植物神经症状(-----) 可伴有内感性不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等症状。 (二)病程:病程持续达6月以上。 (三)严重性:(与神经衰弱类同) (四)排除标准:(与神经衰弱类同) (五)广泛性焦虑症与三原则的关系:主观感觉的担心等焦虑症状与客观刺激强度不统一。

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对照研究__

490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年11月第15卷第6期JClinPsychosomDis,Nov.2009,Voll5,No.6 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对照研究 马元业魏长礼周东林王君燕 论著 【摘要】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疗效及安伞性。方法将132 例焦虑抑郁共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6例,均【J服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七 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观察6w。于治疗前及治疗1w、2w、4w、6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最表、汉 密顿焦虑量表评定I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小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各时段汉密顿抑郁量 表、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娃著下降(P<O.01),同期研究组评分均较对照组F降湿著 (P<0.05或0.01)。治疗6w未研究组显效率78.8%,有效率为92.4%;对照组分别为 59.1%、80.3%,研究组均最著高于对照组(72=5.979、4.117,P<O.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 恶心呕卅:、食欲减退、失眠、腹泻及焦虑不安,研究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舍曲林联合鸟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疗效显著,较单用舍曲林治疗起效更快,安伞性更高。 【关键词】焦虑抑郁共病;舍曲林;乌灵胶囊;汉,箭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副反应量表 doi:10.3969/j.issn.1672一187X.2009.06.005.0490—02 【中图分类号】R749.4,749.7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马元业,男, 37岁,汉族,本科,主治Acontrolstudyofsertralinecombinedwithwulingcapsulein医师。研究A-向:情感thetreatmentofanxietyanddepressioncomorbidity 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MaYuanye,WPiChangli,ZhouDonglin,etal 辨(TheThirdpeople7sHospitalofTianshui,741000,Gansu,China) [Abstract]0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efficacyandsafetyofsertralinecorn—binedwithwulingcapsule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depressionandanxietycomorbidity(DAC).Methods132DAC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research(n一66)tooksertralinecombinedwithwulingcapsuleandcontrolgroup(以一66)didsertralineonlyfor6weeks.Beforetreatmentandatthenedofthelst,2nd,4thand6thweek,clinicaleffieacieswereassessedwiththeHanmihon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andHanmihonAnxietyRatingScale(HAMA)andadverseraectionswiththe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TESS).ResultsSincetheendofthelstweek。totalscoresoftheHAMDand HAMAofboth groups loweredmoresignificantlycomparedwithpretreatment(P<O.01);thosedidmoresignificantlyintheresearchthaninthecontrolgroupinthecorrespondingtimeperiod(P<0.05or0.01).Obviousandtotaleffectiveratewererespectively78.8%and92.4%intheresearchand59.15%and80.3%inthecontrolgroup,theformer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latter(72=5.979,4.117,P<O.05).Incidencesoftotaladversereactionsaswellasnauseaandvomitting,anorexia,insomnia,diarrheaandapprehensionweresignificantlylowerintheresearchthaninthecontrolgroup(P<O.05).ConclusionSertralinecombinedwithwulingcapsulehasanevidenteffect,takeseffectfaster,andhashighersafetyinthetreatmentofdepressionandanxietycomorbiditycomparedwithsertralineonly. [Keywords]Anxietyanddepressioncomorbidity;sertraline;wulingcapsule;HAMD;HAMA;TESS 焦虑抑郁共病是指患者同时存在抑郁和焦虑障碍,且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1]。焦虑抑郁共病症状更严重,病程更迁延,功能损害更严重,并发躯体疾病的危险性更高,自杀率更高,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理想。为此,我们应用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6年7月~2008年5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焦虑抑郁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和焦虑症诊断标准;(2)汉密顿抑郁量表口](HAMD)前17项总分≥18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14分L20;(3)排除伴 作者单位:741020(甘肃?天水)天水市第三人民厌院有严重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既往有精神病史、有严重自杀企图及行为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共入组13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6例。研究组男28例,女38例;年龄19a~60a,平均(37.32±9.47)a;本次平均病程(4.01-4-3.08)mo;HAMD总分(23.92±1.52)分,HAMA总分(22.97-4-2.75)分。对照组男30例,女36例;年龄20a~58a,平均(36.68±8.49)a,本次平均病程(3.65±2.73)mo;HAMD总分(23.79土2.10)分,HAMA总分(22.85土2.37)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AMD和HAM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方法 1.2.1给药方法两组均口服舍曲林治疗,起始剂量50mg?d~,2w后根据病情调整至150 mg?d~,研万方数据

精神科神经症试题

精神科神经症与癔症相关试题 第十章【选择题】 (一)A型题 1.关于神经症的的流行病学情况,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国外报道患病率在3%左右 B.国内1982年流调资料患病率为2.2% B.男性高于女性 D.以20-30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 E.不属于高发疾病 2.关于神经症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A.精神因素是主要的 B.内在的素质因素是主要的 C.已发现有可疑的器质性改变 D.神经症具有遗传性 E.外在的精神应激因素与内在的素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神经症的神经质理论由下述哪位学者提出 A.弗洛伊德 B.克雷丕林 C.A.Beck D.森田正马 E.罗杰斯 4.神经症性疼痛,以什么部位最为常见 A.头颈部 B.腰背部 C.胸部 D.四肢 E.上腹部 5.在神经症的症状中,不包括 A.情绪症状 B.感觉过敏 C.妄想 D.躯体不适症状 E.精神易兴奋 6.以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焦虑症时,下述哪项说法不对 A.一般从小剂量开始 B.达最佳有效治疗量后维持6-8周后逐渐停药 C.停药过程不应少于2周,以防症状反跳 D.根据临床特点选用适当的药物 E.合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考虑有无哮喘史等禁忌情况 7.治疗强迫症时,氯米帕明的每日治疗量一般为 A.100-200毫克,分2次服用 B.150-250毫克,分2次服用 C.200-400毫克,分2次服用 D.150-300毫克,分2次服用 E.300-500毫克,分2次服用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恐惧症患者的恐惧对象包括自己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 B.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的疑虑或先占观念也属于疑病障碍C.所有强迫症患者的自知力存在,故其求治要求都十分迫切 D.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且疗效持久 E.在神经症的等级诊断中神经衰弱应优先考虑 9.关于神经症的药物治疗,以下哪项说法不当 A.控制靶症状起效较快,可促进心理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遵医行为B.抗焦虑药、抗抑郁药以及促大脑代谢药等可用于神经症的治疗 C.不要将药物的副作用预先向患者说明,以免对患者造成不良的暗示D.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和药物的作用特点,可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E.早期与心理治疗合用,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10.神经症,旧称

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调查

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调查 目的以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特征和患者临床表现,分析导致这些症状的产生原因,为采取措施排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512例,运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自制问卷,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等。结果焦虑症状阳性者占患者总数的34.8%,抑郁症状占39.8%,并且焦虑和抑郁症状与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联系紧密。结论焦虑和抑郁是神经内科患者的常见症状,需要综合采用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措施,缓解和治愈患者,提高患者治愈效果和生存质量。 标签:神经内科;焦虑症状;抑郁症状 神经内科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是头晕、失眠、胸闷、心悸、身体不适等,部分患者无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症状的神经系统或全身疾病。以我院收治的患者为例,调查研究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基本情况,为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提高治療效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512例,运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自制问卷,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调查的患者当中,男220例,年龄23~67岁,女292例,年龄26~64岁。大专以下学历322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90例。就职业来看,这些患者拥有不同的职业,会计20例,教师44例,工程师62例,个体工商户84例,工人202例,其他职业的200例。生病前有不良生活事件的患者112例,占21.88%, 1.2方法将所有被调查的患者分为伴发神经内科疾病组和无神经内科疾病组,整个调查过程中,要求患者根据调查内容,结合自己近一个月以来的心理状况,回答HADS的14个问题。HADS包括焦虑和抑郁2个亚量表,各设置7个问题,0~3分为等级分,最高分不超过21分,最后统计所得0~7分为无症状,8~10分为症状可疑,11~21分肯定存在症状。进行分数评定时,以8分为起点,可疑及有症状者均为阳性。 1.3统计学分析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利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应用t、χ2检验,利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症状发生率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 2.2HADS评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伴发组的焦虑和抑郁分都

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6-05-12T11:45:51.6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作者:张永慧 [导读] 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在神经内科发病史上,脑卒中一直处于高发阶段,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根本原因之一。 张永慧 (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经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显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表现,随之展开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经调查显示,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症状与患者的性别、性格以及卒中性质及其结局有关(P<0.05)。结论: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对脑卒中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改善其心理状态,消除其抑郁和焦虑情绪,以辅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焦虑;抑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123-01 在神经内科发病史上,脑卒中一直处于高发阶段,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根本原因之一。据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阻碍了其康复治疗[1]。为此,我院医护人员对导致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以下便是本次调查详细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68例为男性,52例为女性,年龄在35~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1±22.52)岁;经检查,59例患者脑出血,61例患者脑梗死。以上所有患者均经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且无一例患者表现以下特征:1严重性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2精神障碍及家族病;3伴严重性躯体疾病。 1.2 调查研究方法 首先,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均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获得患者的焦虑、抑郁病情程度,以便比较和甄别。其次,对照调查结果,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制定性格评价表,将其分发给患者及其家属,用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评。最后,结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卒中结局评价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残损程度[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平均值±标准差),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则组间差异显著,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当P<0.01时,则组间差异极显著,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2.结果 2.1 影响因素之一:性别 68例男性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5.14±3.29)分,52例女性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7.17±3.09)分,二者相比(P<0.05, t=3.44);68例男性的焦虑情绪平均得分:82.41分,52例女性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100.19分,二者相比(P<0.05,Z=2.187)。因此,女性患者更易表现抑郁与焦虑情绪。 2.2 影响因素之二:性别 120例患者中,其性格特点归结为三大类:内向型、外向型、中间型。据得分情况来看,内向型为(18.54±9.65)分,外向型为(13.28±9.02)分,中间型为(13.64±8.12)分,三者相比(P<0.05),且内向型得分最高,更易表现抑郁和焦虑情绪。 2.3 影响因素之三:卒中性质 59例脑出血患者抑郁平均得分为(6.65±3.32)分,61例脑梗死患者抑郁平均得分为(5.44±3.28)分,二者相比(P<0.05, t=2.04)。脑出血患者焦虑平均得分为119.45分,脑梗死患者焦虑平均得分为85.86分,二者相比(P<0.05,Z=2.905)。因此,脑出血患者更易表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2.4 影响因素之四:卒中结局 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残损程度越大,其抑郁与焦虑情绪得分越高,因此,神经功能残损程度越大,脑卒中患者更易表现焦虑和抑郁情绪。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卒中结局(神经功能残损程度)与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3.讨论 通过以上调查可知,女性患者表现出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概率较大,可能与女性自身特点有关。众所周知,女性为社会弱势群体,对外在刺激更为敏感,导致其情绪更易产生波动。另据相关研究显示,内分泌对女性的情绪也具有干预作用。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女性患者更易产生负性情绪。另外,患者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导致负性情绪积压,得不到及时缓解,最终引起抑郁和焦虑[3]。 以上属于外在因素或先天性因素,但内在因素或后天性因素,也会导致患者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比如脑出血和神经功能残损程度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