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克纳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福克纳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福克纳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福克纳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 HANDONG NOR MAL UNIVER SITY (Hu mani t ies and Soci al Sciences)2004年第49卷第4期(总第195期)2004 Vol.49 No.4(General No.195)

福克纳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

李常磊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01)

摘要: 福克纳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以其为基点观察和分析当代南方社会中的问题,融会贯通地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现在自己作品中,突出表现了南方人的精神困境、复杂的内心冲突以及南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指出南方人在生存处境中所遭遇到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必须自我选择、担负责任,在行动中塑造自己,从而改造自己生存于斯的南方社会,实现真正的生存自由。

关键词: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南方社会;自我选择;担负责任

中图分类号: 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4)04-0070-03

*收稿日期:2004-05-21

作者简介:李常磊(1965 ),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任何时代的作家都打上了所处时代的烙印,在创作思想、思维模式和审美意识等方面都会受到来自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因而也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最为敏感和最为突出的问题。对于生活在存在主义流行时期的福克纳来说,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他从存在主义立场出发,努力探索南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内在生活和心理感受,在批判社会的同时从生存的角度发掘人们灵魂深处与现实截然相反的东西,力求为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帮助人们在笼罩现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信仰和道德

危机中寻求一条精神出路。从人的处境和人生意义的一种经验性认识出发,在刻意表现南方人荒诞的生存状态和混乱思维状态的同时,寄希望于南方人掌握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对自己的生活作出负责任的选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方人,这正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或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在哲学、自然科学、文化等方面普遍发生的危机,特别是宗教和信仰危机,促使人们不得不抛弃与客观事物相比较而自我定位的方式,而转为

对自身的关注,形成 生存意识 。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恐怖和绝望,焦虑、抑郁、荒谬等人类悲观处境成了永恒的主题。作为关注人的存在以及以人的存在体验为出发点的存在主义正是直面战争带给人类精神创伤,直面人们迷茫焦虑的心理,充分注重生命个体的存在,在西方乃至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存在主义最主要的思想是关于人类的生存,其中生存意识与处境意识是其出发点和基础。 生存先于本质 ,这是存在主义对生存的思考。本质是理智

的产物,是以存在为基础;认识以生存为前提,只有在生存的行动中才能形成自己的本质。由于社会既成价值标准与真理的失效,人在自己的生存处境中所遭遇到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要担负起责任,自我选择、勇于行动,在行动中塑造自己,改造自己生存于斯的世界,从而实现自由。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20世纪的美国南方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传统价值的丧失,现实社会的扭曲和异化,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把南方人几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与同时代的众多知识分子一样,福克纳敏感地注意到南方社会中的一切现实问题都是由于传统价值体系的解体从而导致的孤独和痛苦在失去了内在和外在的依靠和参照物后,使南方人失去了约束或解释人类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南方人没有丝毫的解释和借口,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因此,福克纳不相信 社会

改造能对人的存在起什么作用 。[1](P 47)在他看来,虽然人可

能受客观世界或现实 境遇 的限定,但人在客观世界、现实 境遇 中所进行的选择是自由的,一个人只能着眼于人的 自由意志 和 道德完善。 这是一种存在论层面的自由,通过把人的个体界定为可以自由选择的存在,而使人的生命和意识走向一种真正的自觉。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做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做出抉择的立法者 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 [2](P 10)自由选择和对行动负责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人一旦在某种境遇中做出一种选择,就必须对行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即对自己,对他人和对世界承担责任。任何从人类

70

大家庭中分离出去、任何逃避现实生活的行为不仅会损害自己的人性,而且必然危及他人;相反危害别人同样也必然会损害自己的人性,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并勇敢地承担其责任,才能造就 真实的自我 。因此,福克纳反复强调人的责任,提出 一个人必须属于人类大家庭,并且在人类大家庭里尽自己的责任 ,不然他 迟早会毁灭。 [3](P81)经过长时间迷茫和痛苦之后,他把笔触探到人类精神领域,进而伸向社会现实在人们内心世界的投影区。

社会存在于 当下 ,但 当下 不仅意味着未来的现在化,而且意味着当下的非现在化,即成为过去。所以,社会的最大价值和充分实现只能发生于奔向未来的时间之流中,时间由此而在社会中获得了充分的意义。南北战争之后兴起的诸如斯诺普斯主义等新兴资本主义代表的自私自利和毫无人性地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和贪婪,以及作为立业之本的种植园经济战后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北方工业者和商人威胁着他们的生存,新经济的变化又让他们无所适从,南方人作为战争失败者的南方子弟,历史感实际上就变成压在自己心头上的负担、严重的精神困境和复杂的内心冲突。因此,对于生活在南方社会的人来说,生存构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必要环节,也构成福克纳作品的现实性基础。为此,福克纳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南方社会存在问题的注意,突现了在南方社会中个人生存对解决这一问题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从人的生活世界去理解人,用存在主义思想具体解释南方社会和南方人生存的环境。作为南方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南方人的思想和认识都是在南方社会现实这一基础而产生的,世界之意义也取决于个人对这一现状的选择和发展。另一方面,南方人生存正是南方社会状况的不断更新和设计,生命的意义在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才能达到本身的存在,这就为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存在的意义就在人的生存状态及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的领悟之中展现出来,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奥秘,也就能揭示存在的意义。为解决南方社会 存在的意义 ,福克纳以南方现实社会的存在作为出发点,从南方社会的现状进行透析,为读者开启了南方社会的原生态生存机制。他的作品,特别是二三十年代的作品充满了悲哀和荒凉的调子,自我受到了威胁,南方人处在孤寂、苦闷、焦虑、恐怖的状态之中,但这种气氛并不主要来自于作品中人物的坎坷命运,而主要由于这些人物自我意识的缺陷。为表现作品人物的 自由选择 ,福克纳常常把人物放置于某种极端化的处境之中,让主人公面临具有荒诞性的冲突的局面,最终突出他们的决断和选择,因为人类只有面对极端处境和危机关头,生命的潜在的能量和可能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掘,人的意志和尊严才能充分显现,人类所面临的真正的生存现状也才能得到深刻反思。

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而且要作出自己的抉择,这是福克纳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也是存在主义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人对生存意义的理解是从对死亡的感受中建立起来的,没有死亡意识,人类就无法意识到人生的整体存在。在那荒谬、灰暗、恐怖的世界里,死亡以其猝不及防的力量使人感到神秘恐怖,同时又被人当作逃避虚无、摆脱荒谬人生的最终手段,进而使人从中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存在主义哲学强调和宣扬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只有对死亡的畏惧才使人醒悟,获得个性。相比之下,死亡给空虚的生活带来了意义,给那种虽生犹死的生存带来了新的活力。然而,死亡主题或者说死亡现象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在个人的生活系列上,时间是一条有限的直线,而死亡就是这条直线的中断,是个人生活系列中所有事件的最终结束,但除了作为纯粹的生命彻底结束,死亡不论在神秘的宗教象征的意义上,还是在精神含义上隐喻式的扩大与升华,都借助于作家或读者的主观心理分析而获得了丰富的意义与价值。事实上,福克纳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融入他本人力图通过 死亡 震醒人的价值意识的主体意向和对生存本质的严肃的哲学思考。在福克纳看来,正是死的胁迫,将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唤醒,并促使其进入最后的超越;也只有在死亡的时刻,生之大门才会敞开它生命的全部现实可能性。因此,所谓死亡,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虚无,它促使个体生命进行真正必要的创造,将有限的人生转化为 无时间的本质形式 的价值人生。正是基于这一哲学思想,福克纳笔下的人物在死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形象为他们的 虚无 人生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任何社会都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巨大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又由许多互相贯通互为因果的子系统构成,在整体上呈现为高度统一的整体,既是构成的,又是不断地生成的;既是现实的,又是处在向新的可能进化、以未来为取向的过程之中。萨特认为人的焦虑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对未来的焦虑;另一种是面对过去的焦虑。面对未来的焦虑实质上就是面对未来多样可能性的一种不确定的焦虑;而面对过去的焦虑主要是指过去的自我决心和现在行为之间冲突,通过意识的反思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举棋不定的状态。萨特从人的实在是虚无和焦虑得出人的实在是自由的结论,从本质上讲是同一层意思。 如果我看到了人的自由,我就会看到人的尊严。 [4](P230)人类的命运要靠自己去塑造,只有自由选择,才能改造人们所生存的现实社会,而适合时代的东西,往往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从存在主义的哲学来看,福克纳所提倡的自由选择既是对南方现时社会的不满,也是对人类的未来负责。 押沙龙,押沙龙! 充分展示了这种选择的荒谬性,从主观愿望上,塞德潘自由选择自己组建白人家庭的方式或途径,但实际上,他的这种选择剥夺了黑人权利和自由,永远无法实现。相反,迪尔西、朱迪丝、南茜、鲁娜等人身上体现的真实的生活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现了人性的复归。通过对作品中如此众多人物的刻画,福克纳告诫人们:暴力不能成为衡量善恶的标准,一切善恶都不能离开具体的目的,而作为本体的人,绝不能依赖上帝和命运的安排,惟有自由选择,自我造就,才能担负起对自己和对南方社会的责任。

71

人的本质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投入世界之后在人生的进程中形成的,由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本质,且随着时空变化而不断更新,不断超越自我,具有多种潜在的可能性,并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表现为因人而异。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活着,就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改变自我形象的一生,其本质也就是从这个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福克纳的存在主义思想是从对南方人的实际观察和体验中提炼出来的对人类的本质的看法,把人类这种变化不定的存在状况以及在生存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摆脱不开的思想情绪,如焦虑、烦恼、失落、陌生感、荒诞、痛苦等揭示和表现出来,并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去,通过对人潜意识的心境和具体的行为方式的揭示,对人性的复归进行唤醒,以增强个体的自由意志,深化对自我的认识,从而去创造自我的生存价值和本质。他借用存在主义哲学时间,立足现在,注视过去,可以使南方作家们眼望过去,因为他们认识到、感受到现在不仅仅是过去发展的结果,而且过去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影响甚至控制着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同时由于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连续性,他们在过去中也看到了现在,发现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问题。这样,福克纳能从更高角度、更深层次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传统造成人性扭曲异化,唤醒人们对人的境况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摆脱了现代南方人难以摆脱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因此,他的忧患意识和感情纠葛正是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强烈表现,正视现实是为了人们在面临危机时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奋力作出超越;对南方传统的重塑是为了从南方传统下的生活准则、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中找到南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普遍缺乏的对人、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尊重。

有限的生命个体追求无限、永恒,正是无限性意识在个体生命存在中的觉醒和这种觉醒的集中体现,也正是个体的无限性意识的生成,个体才能真正面对现实,克服死亡意识和有限性意识带来的生命存在的焦虑,抗拒生命的沉沦,反抗虚无,正视存在,是福克纳存在主义思想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也是南方人为之奋斗的方向。福克纳的存在主义思想通过和外界事物的接触而显示出来,同时,也在他的自我意识显现的过程中意识到并确定他的存在方式,创造出他的自我价值。福克纳作品中对南方社会否定式的怀疑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痛感体验和生命压抑,对生命本身的探究,对生命悲剧的揭示,对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表达充满了艺术的时空。南方人受制于这种氛围,又无力真正逃脱这种困境,在背叛中并未真正尝受到自由的快感,在反抗中更有可能把自己推向死亡边缘。福克纳正是如此这般通过悲剧性体验,荒诞式反讽,窥视式暴露来表达南方社会的精神状态。他一生都信奉着他称之为人类 古老的优秀品质 的传统价值观,从哲学的意义而言,福克纳揭示了人类现实生存的本质,表现了南方社会悲剧性的体验和生存意向,极有启示性和警戒性。因此,福克纳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化了人类内心的深度体验,其内在指向性为深陷困境的南方人提供了一条精神出路。

总之,福克纳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以其为基点观察和分析当代南方社会中的问题,融会贯通地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现在自己作品中,并且通过对存在主义的借鉴,揭示了南方社会荒诞和非理性思维的背后所掩盖的实质。他能超越感情,揭露和批判南方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充分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急剧变化的南方世界,为南方社会的发展和南方人的未来指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M ary Colum, Faul kner s Struggle with Technique[J].the Forum,

1973.

[2][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

出版社,1988.

[3] F.Gwynn and J.Blotner,Faulkner i n the Univers ity[M].Univ.of VA,

1959.

[4][美]雅斯贝尔斯.新人道主义的条件与可能[A].存在主义哲学

[M].商务印书馆,1963.

Faulkner 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n Existentialism

Li Changlei

(Foreign Langua ge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 g,250100)

Abstract:Basked on the thoughts and ideas of Existentialism,Willia m Faulkner sought out and analyzed the proble ms in modern American southern society.He organically absorbed E xistentialist thoughts in his works and fully demonstrated the spiritual dilemma,complicated inner conflicts and various contradic tions of Southern reality so that he could point out that the Southerners should make free choice,carry out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cast the mselves in their participation for the seek of changing the Southern society in which they lived and realize the real freedom in their life.

Key words:existentialism;philosophical thoughts;Southern society;to make free choice;to carry out their responsibi-l ities

责任编辑:李小虎72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论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论 存在主义出现在20世纪的初期和上半叶,是直接渊源于现象学的一种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家致力于揭示存在的真理,尤其是现代人生存的真理。存在主义文论直接派生于哲学理论且就是哲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用理论的方式较为严密地推出了存在思想,是广义的存在主义思潮的直接肇始者和确立者,其存在主义文论博大精深,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当然这避免不了其中一些纯概念理论的玄化,使之难以理解,所以这里只对德格尔的我能理解的主要文论思想加以论述。 一、从“此在”到“存在” “存在”一词是海德格尔整个存在主义的核心,所以我们首先从它谈起。 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其思想直接发端于现象学,不过很快,海德格尔与老师发生分歧。他认为,作为老师知识确定性的基础“纯粹的先验自我”只是一种科学理想而并非真正的“实事本身”,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不得不与他人共在的具体的个人,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此在”才是思想应回到的实事本身。由此,早期海德格尔建立了他自己的“此在的基础本体论”,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开始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但是,即使在早期对“此在”的思考中,海德格尔的最高哲学旨趣也不只是探索“此在”的问题,而是企图经由“此在”的分析而揭示“存在”的意义。只不过在探究途中,海德格尔发现“路”反了,不应从“此在”走向“存在”,应从“存在”走向“此在”,亦即对“此在”的理解必须从“存在”出发才能有可能,貌似唯有把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个人放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才能看出它的意义。 “存在”(德文sein,英文being)一词在西语中乃是联接主语和谓语的系词的名词化,它表示语言表述中主语和表语之间的意义关联,不能把它理解为在汉语语境中表实在的汉语语词“存在”,而应理解为语言活动中发生的意义所在。对“存在”的思考即对“意义之在”的思考。显然,只有把握了“意义之在”(存在)才有可能理解“人的存在”(此在),因为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即意义之在的历史性发生。 “存在”与语言的一体相关性使后期海德格尔转向语言的思考。在荷尔德林等诗人诗作的启示下,海德格尔发现诗是最本质的语言,对诗语的沉思会走上通向“存在”的道路而领悟“存在”的真理。因此,海德格尔后期特别关注诗以及诗性艺术,并在走向“存在之思”的道路上,建立了自己的诗论和艺术论。由此可见,其诗论和艺术论并非一般文艺学学科意义上的诗学和艺术学,而是他整个存在之思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更显得使之别开生面,富有新意。 二、艺术与“真”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沉思是作为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直接反应和进一步思考存在之真的问题而发生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重新思考真理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来思考艺术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对艺术作品的界定。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他认为艺术作品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本源。在他看来,如果艺术家创作了作品,作品也成就的艺术家,两者互为因果,就存在一个“第三者”将它们联系起来,即它们的共同本源“艺术”。海德格尔的“艺术”亦有其特殊含义,它是一场历史性的事件,这事件即他所谓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世界”与“大地”这对概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篇一: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院(部)名称: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生姓名:韩宏东 专业:应用数学 学号:1507122423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摘要 存在主义是一个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哲学流派,它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德国,繁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的法国,萨特堪称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存在主义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落后因素,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它压制人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

潮传人中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使人的尊严和价值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当今社会,各种教育思潮相继涌现。存在主义作为现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一种代表形式,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领域中也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潮,它以研究人为重点。由于存在主义提倡对人的个体性、主观性的重视,因而很难形成统一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然而,作为哲学重要内容的存在主义,对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字:存在主义批判萨特教育思想 基尔凯郭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曾经存在过。这个故事今天讲来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时代的文明已经发展到这样一种地步,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它自己陷入克尔凯郭尔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我们可能明早醒来发觉自己死了,却从来不曾触及我们自己的存在之根。 存在主义者正是对这种现代处境的一种哲学上的反应。存在主义不应当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一时流行的风尚,也不只是一种战后时期的哲学情绪,而是直接存在于现代历史主流中的人类思想的一项主要运动,承担了西方思想中的一个根本变革:哲学的中心议题从启蒙主义式的无往不胜的理性转变为单个人或个体独有的经验,这单个人或个体情愿吧自己摆到他的文明的最重大的问题面前接受挑战。另一方面,存

进步主义1

进步主义 进步主义是一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北美开始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此意识形态属于中间偏左,但不是所有中间偏左派皆是进步主义的支持者。进步主义者们支持在混合经济的架构下劳动人权和社会正义的持续进步,他们也是福利国家和反托拉斯法最早的拥护者之一。 历史 美国 进步主义者曾主宰美国1890-1920年代的政治中间派。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进步主义者们在努力改革美国的政治程序,他们导入总统初选制和无党派选举制,成功降低政治角头的势力,他们披露腐败并建立公共管理制度管理对公共资源的垄断事业,像水利和瓦斯工程等,他们是儿童劳工法、公共教育和妇女投票权制度的改革和制定的驱动力量,他们的贡献帮助了1913年美国第17宪法修正案(参议员直选制)和1920年美国第19宪法修正案(妇女联邦选举投票权)的撰写和批准,他们追求公共运输的改善,并施压使政府提高财产税使得以有更多钱花在学校、公园和其他公共设施上,他们的努力方向通常是州级的改变。 美国过去曾经在三个不同时机场合成立进步主义的政党,第一个是1912年成立的进步党,它是美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第三政党,另外两个是1924年成立的进步党和1948年成立的进步党,这两个就没有那么成功。 从罗斯福新政到196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大多包含在现代美国自由主义之下,但从1960年代过后起,进步主义者开始越来越不喜欢自由主义者的运动方向和民主党的领导阶层,虽然一方面他们认同很多新左派关心的议题,如环境保护等,但另一方面他们仍然维持对原进步主义议题的承诺,如劳动人权这些自由主义者越来越没兴趣的议题,最终,进步主义者也开始拥护完全不同的意见如选举改革(包括比例代表制)和竞选资金透明化等。 很多进步主义者因为对比尔?克林顿政府感到不满而开始寻求成立自己的政治组织,今日一个突出例子是佛蒙特进步党(V ermont Progressive Party)。 与其它政治意识形态间的关系 自由主义 目前,特别是在美国,进步主义和自由主义两者经常被交互使用,虽然确实现代美国自由主义和进步主义拥护的议题有许多相同,不过他们拥护的理由不同,两者间最基本的不同在哲学上,有关他们的道德规范和最终目的。 自由主义归根结底是建基在自然权利上,而且相信政府和社会形成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保护这些权利,虽然不同学派的自由主义常强烈争论这些自然权利到底是什么,但所有的自由主义者都能同意,他们最终的政治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完全尊重他们所列出的权利的社会(政府形态)。 与之对照,进步主义则是功利主义,进步主义者的判断方式不是依那种社会或政府形态比较完美,而是看这些社会或政府形态的运作情况,看它们是否能有效让人民感到快乐。此外,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很多其他意识形态,进步主义完全没有怎样才是完美社会的概念。进步主义者希望能绕过斗争来达成他们的目标,他们预想见到的是持续不断的进步且没有特定的终点。 现代美国自由主义和进步主义常会让人搞混是因为他们目前拥护的是类似的政策(例如战争是最后的手段等),但这可能只是暂时是这样,已经开始有不同的呼声(再)出现。进步主义者通常比较注重经济面向的议题,他们拥护所得重分配,他们反对公司企业的影响力扩大,他们支持劳工组织和工会,他们希望导入最低生活工资制度,他们希望建立全民健保,而自由主义者通常比较注重文化和社会议题,如公民权利、隐私权和环境保护论等。自由主义者比较可能会支持民主党,进步主义者比较对两党制度觉得灰心,因此他们较倾向将票投给第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文学 摘要 沙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他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沙特,加缪,波伏娃等。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沙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沙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沙特的创作 1、存在主义文学 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

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例如沙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沙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沙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不仅在其存在主义哲学著作中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所进行的热情辩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发表于二战之后的哲学论著如《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由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并把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视为人类参与社会斗争的工具。 《禁闭》是沙特的一部戏剧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地狱中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它并不是传说中群魔乱舞,冒着岩浆泡沫的硫磺火湖,而是一个没有上锁的普通的封闭房间。但是却上演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三个灵魂及其丑恶的死人在相互窥伺,彼此猜忌和争夺控制“他人”权利的过程中,既对“他人”施加折磨,又不得不承受“他人”带给自身的迫害,不过他们最终认识到“他人即地狱”的道理,然而可悲的却是没有谁敢抛开这种种顾虑,自由去选择并且迈出这道并未锁上的门,去摆脱地狱的折磨和迫害,却只能任由这种“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的痛苦状况继续下去。 《禁闭》最终展示了沙特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这一观点:不管一个人的现实处境多么痛苦,但他的精神总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本来的自由意志去作出决定,去行动,而不应该像《禁闭》里的人一样,放弃选择自由的权利,坐以待毙,把自己关在不是地狱却比地狱更加痛苦,更加受折磨的地方——心灵的地狱。此外,《戏剧》这一戏剧还体现出沙特存在主义剧作的一些突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非理性思潮,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其哲学主张包括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人生是场悲剧。其中它讨论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比理性主义思潮,存在主义这一非理性思潮恐怕就会遭受不少非议。在不少人心中都有一种感觉,情感和理智相冲突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避开前者。而理智往往被我们用理性代替,是否理性就能解决一切,就该是合乎真理的呢。笛卡尔的主客二元对立对我们影响深远,并以我思故我在肯定理性的主体能力,后来经验主义者伯克莱,休谟不断质疑修正,康德三部批判著作将理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乃至后来马克思、韦伯等人,哲学传统几乎要完全瓦解。后来胡塞尔重要弟子海德格尔提出了与笛卡尔完全相反的理论,“我在故我思”,认为哲学不该从“知识”入手,而该从“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盖传统理性,他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时间、有历史的主体。从此哲学界封闭性的本体论研究不再囿限于人的理性。新的认识论肯定想像、潜意识、原型、挑战、希望、信仰、同情、抉择以及意志。(这也是非意识流小说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前不久我看的一本《心理学和人类困境》书,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的数篇论文和演讲稿辑录而成。其中就谈到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过去我们用理性极力回避它,而我们的心理学家在阐述中提出最好的治疗是直面焦虑,焦虑往往是人进步的动力。笛卡尔将情感和理性分开,越来越影响许多人的选择,逃避那些不确定的情感因素,如我们直觉意识等,而分化出合理的理性。实际上我们的理性理论,真实存在必将有感情渗入。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首篇提出,人类的很多成就往往带着某种沉醉的成分,这种沉醉成分就是激情和人的无意识等不确定情感。存在主义正是将曾经哲学封闭本体论的研究拓宽。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自由选择,人被丢在自由的真空中,打出生那天起人注定要受自由之苦,他要抛开一切传统习俗的束缚做出种种选择,因为只有自为的选择才能感受到存在,人在行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存在主义是以个人为研究对象的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流派,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对传统教育发起了诘难。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精髓与我国教育相结合,发展学生个人意识,形成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树立学生责任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更明确的改革方向。 标签: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改革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是西方典型的人本主义教育的代表,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它重视个人自由,崇尚人的选择权,强调人的责任,倡导人的主体性,鼓励个体的创造性,反对传统机械性、灌输式、模式化、理性化的教育,强调个性解放、自由选择,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倡导的崭新的思想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极大的改善作用,使传统教学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基于此,探讨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主张 存在主义有两个基本的命题。一是“存在先于本质”。对于这句话,萨特曾做过相应的解释:“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声,后来才说明自身。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仅是他自己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1]二是“人是绝对自由的”。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无论如何选择,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即承担责任的绝对性。以存在主义思想作为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存在主义的四个教育主张。 (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目的观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传统的教育目的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是有所欠缺的,对于将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生活的意义等归结为理性是持批判态度的。理性的教育往往强调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故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起到了压抑的作用,这显然违背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念。另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的工具化倾向猛烈抨击,他们认为简单的、统一的、工具化的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使得教学和课程成为培养经济人、政治人的工具,教学目的趋于工具化。正如泰勒所讲:“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地生活。”[2]应该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和个人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真诚的生活态度,鼓励学生

教育哲学题目

1.教育与社会需求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P422 答: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区别: 人的发展还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且社会的需求又需要通过人的发展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如何将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社会价值内化好个体自身的价值,又把个体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成果外化为社会价值,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教育的中心任务。 2.讨论人的价值问题必须解决哪些关系问题? P424-426 答:(1)关于人的主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2)关于目的与工具的关系(3)关于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3.简答题p201 简要回答一下什么是新传统教育?即如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他们极力批判进步主义教育的儿童中心主义,但由于忽视系统文化知识教学,降低教师作用等,因而造成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严重下降的后果。 4.论述题p205 对现代西方教育哲学进行评价。 1-西方教育哲学虽然众说纷纭,哲学基础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如果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划分哲学阵营的话,他们大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2-我们肯定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大部分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范畴,并

不是说他们对教育理论一无贡献。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反映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在教育理论方面提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即使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也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5.简答题(P649-655)教育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采用古今中外法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6.论述题(P657)教育哲学的研究为什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简要论述7.论述中国古代学校道德教育积累的教育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P93~P95 答案:1.注重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做到文道结合。 2.注重教育者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 3.潜移默化,自然形成。注重周围环境和他人对儿童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影响。 4.长善救失,防微杜渐。 8.简述中国古代成人道德修养。P96~P99 答案: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善迁;身体力行;推己及人和兼善天下。 9.简答题P251问:分析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答: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10?论述题P254问:简述分析哲学流派的基本特征并论述其内部各学派的共同点。答: 分析哲学是一个观点相当庞杂的思潮或流派,不仅在它的各个支派之间,甚至在一个支派内部,也有很多分歧。 各学派的共同点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仍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把语言分析当作哲学的首要任务, 甚至当作它的唯一任务。② 普遍重视分析方法。③ 反对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主张在解决哲学问题时要从小问题着手,由小到大地逐一解决。)11?教育哲学的定义。第318页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讨教育中的根本论理问题。 12?论述题: 教育哲学的基本任务。第319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即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以理论上的阐明;2.对教育史上和当前教育实际中有争议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论;3.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新的技术革命的要求,对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作出回答,对未来的教育作出科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吕丽娟 0820220079 摘要:存在主义是西方人本思潮中影响最大哲学思想,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最为完备,最具代表性,它力图以超越主客二分的存在论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 关键字:“自在”与“自为”;存在与本质;自由与责任;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传到法国,并以法国为中心向外扩散,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最为巨大,最为深远,正如某位思想家所说的“法国在萨特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位真正的思想家”。 萨特生活于20世纪,生活于马克思之后,因而其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性,萨特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共产主义倾向,但又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尽相同。 一、“自在”与“自为” 萨特的存在论内容非常丰富,他首先界定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自在的存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部世界。 “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这与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是指客观外部世界,只不过马克思的物质特指客观实在,而萨特的自在的存在则是客观存在,范围较物质概念更广。自为的存在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其所非是”,这与马克思的意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没有固定的本身,都是不断变化的,都不断地否定自身,超越自身,只是萨特的意识更加具体,是对外部世界的虚无化,强调意识的超越性、否定性。 二、存在先于本质 在界定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基础上,萨特又进一步指出了二者的关系,即自在的存在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势,自在的存在不需要自为的存在来决定,但是它的意义则要靠自为的存在来赋予。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关系是虚无,自为的存在通过自在

第十章_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第十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第二节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主张 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我们主要分析存在主义哲学。 (一)存在主义哲学——存在本体论 1、在他们看来,万物的本原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存在”。 2、存在主义者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荒诞的。 他们所说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故被称作人本主义;但他们所说的人的存在并不是自然的、生物的或社会的人的存在,而是一种意识的存在,故它又是一种唯心主义。但这是一种特殊的唯心主义,他们和传统哲学上的唯心主义不同,他们所强调的人的意识不是那种逻辑的、抽象的思维,而是一种心理体验或感受,它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的体验或感受不同于传统唯心主义的那种普遍的、绝对的精神,它只属于个人。因此存在主义的“存在”是指一种非理性的个人的纯粹意识的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所以,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所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即完全抹杀了必然性的存在)(二)存在主义哲学——认识论 1、在认识论问题上,存在主义哲学有其独特性,即认识论与本体论是直接统一的。存在主义的作为世界之本体的“存在”,同时,也就是认识的主体;他们所强调的“存在”,具有的、非理性的个人意识的特征,同时也就是主体所具有的认识的形式;个人体验怎样,他的世界也就怎样。 2、存在主义的认识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但和传统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同,它所注重的不是逻辑推理、理性思维,而是非理性的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把主观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紧密结合起来的哲学。尤其是非理性主义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它的认识观上。

从_死者的奢华_看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超越

[收稿日期]2004211208 [作者简介]兰立亮(1973)),男,河南南阳市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文艺学研究。 从5死者的奢华6看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超越 兰立亮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一般认为,大江健三郎的早期作品5死者的奢华6反映了战后日本青年虚无的一面,是地地道道的萨特存在主义风格的小说。但事实上,从5死者的奢华6开始,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已经流露出与萨特存在主义异质的东西。存在主义与战后民主主义的二律背反性,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张力,从而使他超越了对萨特的简单模仿,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存在主义;民主主义;二律背反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330(2005)0120096204 作为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创作富于多样化,无论是早期的还是他近年来的创作,作品的内容都非常丰富、深刻,在文体、叙事等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独创性、先锋性。5死者的奢华6是大江健三郎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在5文学界61957年第8期上发表,其新颖的题材和富有个性的文体立刻引起了包括平野谦、川端康成在内的许多评论家、作家的注意。它成了1957年下半年的芥川奖候选作品,同时又成了大江健三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5死者的奢华6的表题之作。 这篇小说描写了大学法语系学生/我0和一个怀孕的女学生在打工中的感受。在将医学系保存在酒精中的解剖用的尸体搬进新的酒精槽的过程中,主人公/我0感到尸体如同地板、水槽一样实在、安定,从而产生了许多关于生与死、人与物、意识与肉体之类的存在主义式的哲学思考。在令人窒息的尸体处理室中忙碌了一天的/我们0,最后却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所做的一切都成了徒劳,甚至能否领取报酬都成了问题。通过主人公/我0的感受,大江健三郎细腻地描述了这两个大学生和一个在解剖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管理员在搬运尸体时各自对生命与死亡的不同感悟,描写了活着的人之间的心灵的障碍,以及人的生存的不安定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我0感到,死者似乎比活人更具有生命感、安定感。与生者的徒劳感相比, 生命感、安定感对死者来说,确实是一种奢侈。 以大学生为主人公,以/我0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同时以/徒劳0作为小说的结局,从这三个方面来说,评论家平野谦认为5死者的奢华6与大江健 三郎的小说处女作5奇妙的工作6有/异曲同工0之妙(见中村泰行1995:36)。许多研究者也大都认为这两篇小说主题相同,是彻头彻尾的萨特存在主义风格的小说。但是,如果把这篇小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大江健三郎之后的创作联系起来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不完全是5奇妙的工作6的翻版,小说的视野比5奇妙的工作6更广阔,主题也较之深刻。因此,它在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收录这篇小说的同名小说集的后记中,大江健三郎表达了自己这一时期创作的着眼点,/关注被监禁的生存状态,在封闭的墙壁中生存的状态,是我一贯的主题。0(见一条孝夫1997:16)这一主题的选择,可以说是和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描写人被监禁的生存状态,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滥觞。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冷漠的,充满了敌意。存在就是荒谬和痛苦,因为生命只是偶然。虽然萨特宣称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但是存在主义者并不关心个人的生命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在存在主义看来,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瞬间存在组成的。自我实现有种种可能性,它无法预测和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作者:周烨 学号:12013052201045 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摘要]:存在主义是 20 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个哲学的非 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本文旨在从存在先于本质、“自在”与“自为”、“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责任与人道主义五个方面入手,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作以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它产生的现实条件和 历史背景, 就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来说, 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它的出现标志着帝国主义阶段所固有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就法国而言, 它是法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危机的产物犷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所制定的哲学和文学的命题, 无不打上了法国危机年代的烙印。这些命题集中反映了历经危机年代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城市小市民的情绪和愿望萨特所概括的多半是战争失败后一片混乱以及德国占领下全然迷惘的经验忧郁、痛苦、仿徨、悲戚、孤独和死亡;他所强调的是超时代和超社会生活的自我意识、自由和自由选择、主观性和人的行动, 即萨特所宣扬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 在萨特看来, 由于传统哲学把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为前提, 它们的哲学是二元论的。唯心主义虽然以某种抽象的精神本质为认识的出发点, 同样属于二元论, 因为它们同样主张主体与客体分立;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反映论原则, 主张主体反映客体,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也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 , 因为它“忽视了人的主观性”。萨特认为,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以另一神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即必须用现象学的原理, 用现象的一元论来代替它们, 从而“由此消除一些使哲学感到麻烦的二元论” [1]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内涵 1.“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这种主张是讲,世界上首先有人,有了人和人的关系,有了人的选择行为,通过人的行为和后果,然后才能给这个人下定义。他讲的“存在”,显然是指个人的存在,个人主观意识的存在;而他讲的“本质”,则是指个人的共有特性。也就是说,这世界上要先有人,有人的主观意识,然后才有人的行为,根据他的行为,才能判断他是什么人,他才能创造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给他下定义。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比较

〔论文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 〔论文摘要〕本文以具体事实为基础,比较分析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不同之处,揭示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全面的、激进的教育变革,而欧洲新教育运动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二者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使其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而新教育运动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反叛”远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那么激烈,他们试图在总结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激进的、全面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新教育运动则是较为温和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改良。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存在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从60年代起开始走向衰落。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存在主义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20世纪在西方各国中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正式形成。存在主义与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危机以及由此加剧的人的异化现象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描述和揭露在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的丧失、人的自由的被剥夺、人之受物以及一切异己力量的支配,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的尊严和个性,成为存在主义者追问的中心问题。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科学进步的同时,道德价值观严重危机。教育不是为了发展人自身,它不过是把人当作机器加以寻来。因此,存在主义教育极力抨击传统教育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极力主张个人价值,弘扬个性,重视主体自由。 存在主义,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注重现实人生。窥探其发展轴线,不难发现,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空前繁荣,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家园带来了无尽困惑。人在异化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精神家园更是乏人问津,存在主义正是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不断迭起时代的产儿。“人”的问题日甚一日凸显出

来,而存在主义以其人文关怀强调重视研究和解决“人”、“主体”、“生存”的问题,俨然一剂良药,回应了当时社会中人类自我反省的强烈呼声,也助其成为20 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马丁·海德格尔,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让—保罗·萨特以及奥地利的马丁·布贝尔等。他们强调人的存在,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生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经验,反对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与教学实施主要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个别教学法、创造性活动和非连续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反对教师的专制和控制,提倡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自由地做出适合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但至今没有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战后,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美国教育家尼勒将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布贝尔著有《我和你》、《人与人之间》、《生存的对话:哲学和教育学全集》等,被看作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的主要特征: 首先,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基本哲学倾向同早期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等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既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哲学体系,也批驳在保留主客二分的框架下拒斥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各派哲学“。其次,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也并不排斥对本体论问题的研究,

荒诞与虚无中的“绝望抗争”——《围城》存在主义的解读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一部作品暂时的畅销和轰动并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看它五十年后,还是不是拥有众多的读者。”《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话语,自问世以来,便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了巨大而持久的反响,而有关这部小说的评论,更是见仁见智,其说不一。然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围城》真正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以俏拔尖新的比喻、超凡脱俗的思想、洞察人生世相的智者风范,唤起了读者全新的审美感受。 《围城》其标题本身的命名便颇具哲学意蕴,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对此有过一段精辟的诠释:“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1]读完小说,我们惊奇地发觉,小说的主体其实就是“围城”。如果把小说的主题简单概括下不外乎就是: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围城”组成,当你好不容易冲出这一座“围城”之时,却又总在无意间落入另一座“围城”,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回顾小说的情节,我们不难发现,方鸿渐的人生旅途先后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婚姻(家庭)四个阶段,作品层次清晰而又生动地展现了在“围城”的迷宫之中,这最基本的人生四大段是如何在方鸿渐这个典型的现代人身上逐步破灭以至于彻底崩溃的。小说前两章以方归国回乡为序,其间穿插了他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情况。但就是这样一位中西文化造就的“混血儿”,在归国的油轮上竟堕入到了与鲍小姐“肉欲相爱”中,到头来成了对方解除自己性压抑的玩物。第三、四章则以现代上海为背景,精细入微地描绘了一群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在情场上的种种喜剧性遭遇、焦灼和困境。方的遭遇尤其典型。跟唐晓芙的一见钟情,使方鸿 渐重新发现了世界的美好,他努力用尽一切办法想获取这份真爱,并自认为此耗尽了所有的感情,但苏文纨的作梗却让方功败垂成。更难堪的是,“失恋”伴随的是“失业”,为谋生,更为了摆脱情感的困扰,方被迫远走他乡。第五~七章则把地点从繁华的都市转移到了偏僻的三闾大学,描述了方鸿渐由于难于应付复杂的人事纠葛所导致的事业上的彻底失败。教育、爱情、事业的一系列受挫使方鸿渐深深的绝望,在这一座座“围城”的冲进冲出中,方早已身心俱残、奄奄一息,他想找个家来避避风雨,但这“最后的防线”却是等待他的另一座“围城”。现实的家根本不是什么避风港,它时时硝烟四起,让人感到锥心的疼痛、悲凉和无所适从。方鸿渐最后无奈地慨叹道:“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2]至此,方的人生四部曲遂以全部的失败和完全的幻灭而告终。由此看来,方鸿渐的人生经历,不是快乐的历险而是痛苦的历程,不是成功的收获而是失败的总和,不是理想的实现而是对最起码的人生价值的彻底幻灭,不是自我力量的焕发,而是自我的迷失直至最终的失落、绝望。方鸿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他像钟摆一样不由自主地在希望与失望的两极之间往返,进出于人生一座又一座的“围城”,他竭力挣扎,却难逃命运的捉弄,恋爱、婚姻、家庭、事业对他而言如水中花,镜中月,最终在“没有了感觉,没有了希望”之后,“只想找个睡觉的地方”。 钱钟书在《序》中说道:“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 荒诞与虚无中的“绝望抗争” 欧阳钦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1) [摘 要] 作为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哲学思潮,存在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危机的产物,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有“新《儒林外史》”之称并蜚声中外文坛的长篇小说《围城》,则以寓言漫画的方式,表现了现代文明的缺失及其人生的虚无与荒诞。在此基础上,钱钟书进一步强调了一种不畏终极的虚无与荒诞而进行自我肯定的存在勇气,这与鲁迅所倡导的“绝望 的抗争”的人生态度,与冯至所倡导的“正当的死生”“正当的为人”的人生态度,可谓殊途同归。[关键词] 荒诞;虚无;绝望抗争;《围城》;存在主义[中图分类号] I206.6[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欧阳钦(1972— ),在职研究生毕业,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围城》存在主义的解读 第4卷 第1期2009年1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CHAN G CH UN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 ECH NOLOGY (H igher educ at ion edition ) Vol.4No.1Jan.2009

读书报告 存在主义下的非理性的人

存在主义下的非理性的人 ——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读书报告 摘要:威廉?巴雷特通过对存在主义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人物基尔凯戈尔,尼采,海德格尔和萨特进行梳理与分析,把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反理性主义的非理性思潮,详细阐述了存在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并表明自己独到的观点。 关键词:存在主义非理性的人威廉?巴雷特历史发展 一现实——当今时代 巴雷特认为:美国当时社会已经把哲学贬黜到完全无关紧要的地位,哲学家存在于“学院”中,是大学哲学系的成员,成为多少带有理论性质的哲学学科的专业教师。所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传到美国时,竟是是作为“新闻”这样的存在。 (一)存在主义的问世 为了强调存在主义的重要性,作者匠心独运,从显现存在主义有以产生的文化背景着手。 作者认为,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文化的正宗是理性文化。希腊人发明了逻辑,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照字面上讲,便是人是能够进行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谈话的动物。还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这种理性文化在18世纪理性启蒙运动中达到了高潮。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宗教信仰的渐次衰微,人们遭遇空前的精神迷失。理性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和操纵,一方面是理性文化的巨大成就,但又同时造成了人同自然﹑人同上帝的疏离,人同社会、人同自己的疏离,使人“三重”地异化。理性文化的根本局限在于,它纵然理性的无限滥用,以致变得完全工具化,蜕变为单纯追求是非判断的科学主义,而很大程度上抛弃了关心人类自由﹑关心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传统。 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时说过:这种文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即人的理性。但是,正是它的这些错误把它推向了反面,招致了非理性文化的崛起。 (二)现代艺术的证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理性文化衰落﹑非理性文化崛起的时代。现代艺术则是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英语版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What is Existentialism ? Katharena Eiermann says: "The message of existentialism, unlike that of many more obscure and academic philosophical movements, is about as simple as can be. It is that every one of us, as an individual, is responsible—responsible for what we do, responsible for who w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way we face and deal with the world, responsible, ultimately, for the way the world is. It is, in a very short phrase, the philosophy of 'no excuses!' We cannot shift that burden onto God, or nature, or the ways of the world. --Professor Robert Solomon Existentialism is a philosophy that emphasizes the uniqueness and isolation of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in a hostile or indifferent universe, regards human existence as unexplainable, and stresses freedom of choice an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sequences of one's acts." Existentialism "Childhood is not adulthood; childhood is playing and no child ever gets enough play. The Summerhill theory is that when a child has played enough he will start to work and face difficulties, and I claim that this theory has been vindicated in our pupils' ability to do a good job even when it involves a lot of unpleasant work." A. S. Neill “Man is nothing else but what he makes of himself. Such is the fi rst principle of existentialism.'' Jean Paul Sartre Existentialism as a Philosophical Term The existentialist movement in education is based on an intellectual attitude that philosophers term existentialism. Bor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existentialism is associated with such diverse thinkers as :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 a passionate Christian, and Friedrich Nietzsche (1811~1900) who wrote a book entitled The Antichrist and coined the phrase God is dead. While the famous existentialists would passionately disagree with one another on many basic philosophical issues, what they shared was a respect for individualism. In particular, they argued that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philosophy do not adequately respect the unique concerns of each individual. Jean Paul Sartre's classic formulation of existentialism--that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means that there exists no universal, inborn human nature. We are born and exist, and then we ourselves freely determine our essence (that is, our innermost nature). Some philosopher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existentialist tradition never fully adopted the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principle. Nevertheless, that principle is fundamental to the educational existentialist movement. Existentialism as a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Just as its namesake sprang from a strong rejection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educational existentialism sprang from a strong rej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ssentialist approach to education. Existentialism rejects the existence of any source of objective, authoritative truth about metaphysics, epistemology, and ethics. Instead, individuals are responsible for determining for themselves what is "true" or "false," "right" or "wrong," "beautiful" or "ugly." For the existentialist, there exists no universal form of human nature; each of us has the free will to develop as we see fit. In the existentialist classroom, subject matter takes second place to helping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mselves as unique individuals who accept complete responsibility fo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