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峄山碑》碑文及注释

《峄山碑》碑文及注释

《峄山碑》碑文及注释
《峄山碑》碑文及注释

《峄山碑》碑文及注释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碑文(共144字)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

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一代代,继承。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完成了统一大业。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寴车巛,就是亲巡。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

以建筑美学的角度分析沈阳的建筑

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 以建筑美学的角度分析沈阳建筑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

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819.6万人,市区人口615.4万人。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29℃~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500毫米,全年无霜期183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公元前229年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后由皇太极更名为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 沈阳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要数沈阳故宫和昭陵了。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明清旧 城中心。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300余间。始建于后金天命 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初成于 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7年)。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移都北京 后,成为“陪都宫殿”。从康熙十年(1671 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间,清朝皇 帝11次东巡祭祖谒陵曾驻跸于此,并有 所扩建。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 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 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以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和布局为主,兼备了蒙、满等民族风格和布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26年以后,其建筑群陆续辟作博物馆(现称沈阳故宫博物院)。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项目。 沈阳故宫博物院虽然也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但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相比,仍然有他独特的特色,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特色吧。

人民英雄纪念碑

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我国建国以后所建成的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有幸参与贡献我国的第一座重要建筑物。 1949年9月3O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在首都建立纪念碑的决议。就在会议闭幕以后,毛主席和全体政协委员由中南海怀仁堂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挥锹铲土。庄重地为纪念碑奠了基,宣告了几年之后,在这里将建立起一座纪念物来。但在这以前,对这纪念物该用什么主题,采取什么形式尚无定论,还有多种不同意见。例如在形式上,有人主张建纪念堂。或纪念亭,有人主张用塔,当然也有人主张用碑。甚至在建筑地点上,以前也酝酿过,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或代替中华门的位置;还有主张建在八宝山上的。是在奠基之后,地点才最后肯定下来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产物。和普通建筑相比,它的体量可以说是小之又小,但有一个长达六、七年的设计周期。多次反复比较,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多次修改。可说是一个“智慧密集型”的设计。工程奠基之后,设计工作由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领导(主任彭真,副主任梁思成)。1952年起成立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任彭真、副主任梁思成、郑振铎),具体领导纪念碑的设计和施工工作。但是最丰富多样的原始构思,则是来自社会:广大的建筑界、美术界、工程界。曾有过数次公开征求方案。归纳集中起来,再向上向下征求意见。再根据各方面意见,修改提高。如此反复多次。 在最初阶段,征得的方案类型是比较多的。其中一类是矮形的设计(见图1),高度不超过数米,有的甚至完全铺在地上。它们的提案人大概非常重视原来的北京中轴线不被打断,因而也有以门的形式来做纪念物的(见图2)。另一类是高耸形的设计。其中,有不少是单体高,但也有四根柱或四块板形成一群或一束的。这明显是受到国旗中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构思的影响。当然多数人仍然赞成高而集中的方案,以为这才能体现人民英雄伟大崇高的精神。 第一阶段的成果集中在一碑、一塔两个方案上。当时北京基本上没有高建筑,人们很有登高一望的愿望,因此产生了内设电梯的“纪念塔”的想法(见图3)。这时一些方案的风格大部属于西方3O年代“新古典”主义一类同时加上中国式的细节装饰,上面是四角微翘的挑檐平顶。这也是当时相当多数的人对新中国建筑的理念。 那时每年两次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上的集会和游行是人们一年中最大的心愿。这是群众和领袖直接见面,互相祝贺节日的机会。但是一种普遍的意见是天安门城台太高了,群众离领袖太远,看不清,人们很羡慕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那上面的检阅台距地不过五米。既然在广场上建纪念碑,是否能一次把这个问题也一并解决了呢? 1951年国庆时,在广场中心建碑的位置上,展出了一座很大的(l/5)模型,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这是一个放大了的传统形式的石碑,安放在一个有门洞的红台上(见图4)。这个红台的高度使它成为理想的检阅台,而红台的形式、色彩又和广场周围的建筑,和北京人所熟悉的风格完全一致。这是一个完全“中国式”的纪念碑。从上到下差不多都是用的中国传统的语言。它标志着纪念碑的设计向着“中国风格”方面大大迈进了一步。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 文冯友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干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 《明太祖洪武实录》记载:拱武二年(1369),“诏立皇陵碑。先是命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文,至是文成,命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诣陵立碑”。洪武十一年,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朱元璋嫌原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乃亲撰碑文,重立新碑。碑文共26行,110句,1105字,追述其家庭出身、本人经历、元末农民起义军的情况,还涉及东渡入江、统一全国的过程。碑文叙事真切,感情动人,文笔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饶有兴趣,实为难得的帝王自述史诗。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之一。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称:皇陵碑“是篇皇皇大著,其气魄直足翻倒了一切的记功的夸诞的碑文。他以不文不白,似通非通的韵语,记载着他自己的故事,颇具着浩浩荡荡的威势。”只可惜史志所载碑文多有错漏,贻误后人,特按原碑文及所藏拓本校点抄录于下。附《皇陵碑》全文(分段与标点为录者所加): 大明皇陵之碑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

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盂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苹本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我为筹量。遣予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飚。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快佯。西风鹤唳,俄浙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平三载,年方二十而强。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于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眄平家邦。已而既归,仍复业于於皇。 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颍,次及凤阳之南厢。未

人民英雄纪念碑

授课人:彭修慧 授课班级:义龙中学初一(10)班 义龙中学初一(13)班 授课时间:义龙中学初一(10)班3月31日上午第1、2节 义龙中学初一(10)班3月31日上午第3、4节 授课地点:海口市义龙中学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巍峨、雄伟、庄严地人民英雄纪念碑,钟山南麓巍巍的中山陵,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任命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生字词; (2)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3)依据方位词语,把握说明对象的空间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内容介绍与情感表达水乳交融的写作方 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国 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难点:1、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2、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到今天我们已经结束前两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但是课下大家不要忘记巩固学过的知识,迎接月考。 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是些什么的?(建筑艺术)对,这一单元的问题不同于前两单元,这一单元是说明文。那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又有什么特征?现在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看本单元的第一课。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 (一)解题 看标题,由正副标题(歌颂的对象,文章的主题;说明的对象) (二)感知课文 1、通过预习,你觉得本课的写作线索什么? 点题————介绍碑身、浮雕————瞻仰后的感受 思路很清晰,从这思路中我们自然而然就能把本文划分成几大部分? (三大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第一部分( 1 ):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 2~10 ):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 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板书框架 第三部分( 11 ):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三、研读课文: (一)朗读第1、11自然段,感悟作者情感,奠定情感基调 1、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瞻仰纪念碑的心情怎样?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读罢学生回答:万分崇敬的心情;整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作用————点题、统领全文) 2、朗读11段,思考文段内容和作用: (内容——抒写瞻仰后的感受;作用——首尾呼应,点扣主题 (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是怀着敬仰之情来写纪念碑的,我们也怀着同样的情感来看一下他是怎样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中主题部分是2——10自然段,为了结构更加清晰,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在分成三个小层次,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划分这小层次才是合理的?同桌前后互相讨论。 2~3 碑前 学生讨论结果 4~5 碑身板书 6~10 浮雕 (三) 1、研读2—3段, (1)文章怎样具体说明总体特征的? “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 (2)理清作者的行踪,在文中画出标志性词语:

西南联大作业

西南联大精神之我见 摘要:有人说,在一个民族历经生死存亡的时刻,总有一些人愿意用自己的背, 承受住整个民族的苦难,鼓舞引导着迷茫绝望的同胞坚定信念,不懈奋斗,这些人被称为“民族的脊梁”。他们并不仅仅局限于冲锋在战场前线以血肉之躯抵御敌人的士兵,还包括那群致力于用文化的力量激发民族觉醒的文化人。大学就是文人的战场,同时也是诞生文人的摇篮,处于民族危难时刻的中国大学责无旁贷,不可避免的被历史赋予振新民族的艰巨使命,西南联大就是这一时期杰出的学校代表,而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好好的传承。 关键:西南联大精神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接下来,我将着重讲解西南联大精神。 一、淑世为公,敬业乐群精神。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历史的沧桑中也涌现了大批的爱国志士,劫难的年代终究不能动摇科学教育救国的至奉,艰难的生活也动摇不了联大人治学求学的执着与追求。打开西南联合大学教师的名册,其阵容之豪华叫人瞠目结舌。他们不惜摒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不辞辛苦,不畏牺牲,跋山涉水来到云南,致力于学校人才的培养。当时的中国,生活之艰苦让人无法想象,但他们毅然坚持了下来,用智慧和顽强引领联大学子探寻救国救民之道路,将毕生的心血挥洒在了这充满传奇的黄土高原。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华罗庚的身上可以看到。1938年,华罗庚结束在剑桥大学的进修,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在抗战中,华罗庚一直在西南联大教学系任教,过着及其贫穷的教授生活。我们看到一个爱国人士为自己的祖国所做出的决定,毅然绝然的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艰苦的环境中,把自己的知识全数交给西南联大的师生。 二、自强不息,务实苦干精神。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在滇的八年时间里,正处于抗战的艰苦时期,因此生活环境异常艰辛,每个班没有固定教室,而且教室里只有椅子,没有桌子,根本无法摊开书本写字。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照明也只有煤油灯。而且对于联大学生来说,大多数人来自战区,断绝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少许的贷金度日,为了继续维持生计和学习,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做兼职,以此来弥补生活来源的不足。生活如此艰辛,然而他们却从未沮丧,心怀祖国,以民族独立与复兴为己任。他们深知男儿当自强,天将降大任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

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明太祖御制皇陵碑碑文

明太祖御制皇陵碑文 皇陵碑 自古帝王之兴,皆位逼势敌,有以成其私志。汉祖虽微,亦为泗上亭长,岂特有如我太祖不阶尺土者耶?夫起自庶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莫不夸张先世,照耀将来,至有妄认其始祖者也,岂特有如我太祖特述其卑微者乎?此可见天生豪杰上圣之资,不可与常人等也。瑛伏读御制集中皇陵碑文,未尝不三叹三颂而已,惜世人止知其事而又未知太祖先已命臣下为文,述亦详矣,仍以未称而自撰,此尤见圣睿之益圣也。今故拜录二文于左,以示将来。 奉天承运,大建武功,以有天下,实由祖宗积德所致,兹欲撰文,词臣考摭弗周,则纪载弗称,敢以上请。于是上手录大概,若曰: 朕幼时,皇考为朕言,先世居句容朱家巷,尔祖先于宋季元初,我时尚幼,从父挈家渡淮,开垦兵后荒田,因家泗州,朕记不忘。皇考有四子:长兄讳某,生于津律镇;仲兄讳某,生于灵璧;三兄讳某,生于虹县;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十年后,复迁钟离之西乡,长兄侍亲,仲兄、三兄皆出赘,既而复迁太平乡之孤村庄。岁甲申,皇考及皇妣陈氏俱亡弃,长兄与其子亦继殁,时家甚贫,谋葬无所;同里刘大秀悯其孤苦,与地一方,以葬皇考、皇妣,今之先陵是也。葬既毕,朕茕然无托,念二亲为吾年幼有疾,尝许释氏,遂请于仲兄,师事沙门高彬于里之皇觉寺,邻人汪氏助为之礼,九月乙巳也。是年蝗旱,十一月丁酉,寺之主僧岁歉不足以供众食,俾各还其家;朕居寺时甫两月,未谙释典,罹此饥馑,徬徨三思,归则无家,出则无学,乃勉而游食四方,南历金斗,西抵无锡,北至颍州,崎岖二载。泗州盗起,剽掠杀人,时承平既久,列郡骚动,仍还皇觉寺。又四年,颍、濠、蕲、黄有警,濠城亦破,朕杂处兵间,与元兵相拒。期年,元兵败去,得其义兵三千人于定远,遂立帅之夜袭元将知枢密院事老张。既遁,得其民兵男女七万人,攻逐元将参政野先,乃移师淮州,转战和阳,渡江击采石,抚太平,定业建康。将相协心,贤能匡赞,西平陈友谅,东翦张士诚,南廓八闽,百粤奉款,中原顺服,兵进幽燕,元君弃宗社而去,朕以十五年间,遂成大业。 仰惟先陵奇秀所钟,虽治葬之时,厄于贫窭,衣衾馆椁,不能具备,赖天地之佑,祖宗之福也。今富有天下,顾无以惬人子之情,兹欲启坟改葬,虑泄山川灵气,使体魄不安,益增悲悼,姑积士厚封,势若冈阜,树以名木,列以石人石兽,以备山陵之制而已,谨献陵曰皇陵。汝其据事,直言无讳。臣善长以上手所录,付词撰文。 臣善长等钦承明训,黾勉论次:惟古先帝王,若虞舜、汉高祖,皆起自侧微,

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一)今年八月,我来到了北京,来到了我一直向往的天安门广场。怀着敬仰的心情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远远望去,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广场中心,它可高了,总高37.94米真像一个大巨人,庄严宏伟的雄姿,看起来十分壮观。爸爸带我从广场正面石道缓缓地走向纪念碑,当我快走进石碑的台阶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好像一只只雄鹰在高空飞翔,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我走向台阶来到了平台,在石碑正面,看到了浮雕上,看到了浮雕中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的情景,浮雕上的号兵吹着冲锋号,指挥员右手挥举,我们的队伍勇往直前,感受到了新中国诞生时那沸腾的画面,在其他几块浮雕都展现了生动而概括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历史,四周刻着中国人民英雄在跟敌人战斗时的画面。我汹涌澎拜仿佛也置身于那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在这里阳光将为你们带来祖国的温暖;月光将为你们带来宁静;鲜花将永远为你们装扮胜利的花环;大树,为你们遮荫;人民将永远向你们致敬!我静静地默哀,此时我想起来我在加入少先队时的誓言,五星红旗是我的骄傲,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鲜血染红的。仰望这座英雄的丰碑,我感受到岁月的厚重,我感受到使命的神圣。在无数先烈为我们打下的美好生活,我要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二)远远望去,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公园的一角,看起来十分壮观。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碑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四周长满了青松,在微风的吹拂下,翠绿的青松随风飘拂,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静静地默哀了一分钟,深深地缅怀着我们的哀思。这些英雄是为了建设攀枝花面牺牲的,在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中,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把攀枝花建设得更美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我们又来到了盆花园休息。那里十分凉爽,而且景色十分美丽。()这里有奇形怪状的假山;翠绿色的苏铁在给我们打招呼;粉红色的荷花在给点头;可爱的同学在尽情地玩耍,树上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来到了阿署达度假村,导游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一个拔河比赛。”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踊跃报名,胡老师挑选了二十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去参加拔河比赛,同学们双手攒足了劲握紧绳子,奋力往后拉,旁边的啦啦队使劲的为他们加油,展示了我们班的团队精神,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终于不负众望,最终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下午,我们踏着金色的阳光,愉快的回家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三)4月15日,西兴实验小学组织6年级的一部分同学,来到北干山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旁,纪念我们伟大英雄们的英灵。火辣辣的太阳烤着皮肤,黑色长袖的校服也很吸热,虽然汗水顺着发丝流了下来,但是同学们都咬牙坚持着,现场是一片肃静。首先,面对着雄伟的纪念碑,同学们深深鞠躬。接着大家步入“历史博物馆”,由老师起了个头:“大家知道哪些烈士光荣牺牲了?”同学们积极地举手发言,有的说黄继光,有的说董存瑞,还有的说柯占军……然后,同学们再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些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诗歌朗诵、讲故事、书法…… “你在眺望谁?高耸的纪念碑,多少宣言喊出你的壮美。大家踊跃举手,个个都表现的很积极。 你在思念谁?沉静的纪念碑,多少热血凝成你的雄伟。”慷慨激昂的、悲伤低沉的,方式不同,却满怀着那一种深深、深深的怀念、崇敬!接着同学们秩序井然的走上楼(纪念馆第二层)然后,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又一次来到纪念碑下,敬一个整齐的队礼后,满腔深情的喊出大家的口号:“你是我永远的信仰,跟着你走千里万里我都有力量,你的形象让我勇敢坚强,我愿为你燃烧生命的光芒!”铿锵有力的声音久久回荡,而在场所有人也轻轻鼓起了掌……在最后,同学们纷纷把自己亲手做的“小白花”放在树枝上,随着一朵朵洁白的小菊花绽开笑容,我们的缅怀也结束了。通过这次到烈士陵园的纪念、缅怀,同学们不仅仅锻炼了自己的毅力,还了解了我国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加深了印象。

作文素材:西南联大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1938-1946年,西南联大像一颗流星,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很快, 北平、天津失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奉命南迁, 先暂驻于“衡山湘水”的长沙。随着日本的侵略加剧, 形势危急, 1938 年三校又迁到云南, 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把清华、南开严谨教学的精神与北大传统的自由研究的精神结合了起来,把北大的自由与民主、清华的生动活泼与事业心、南开的实干与严格整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努力、事业心强、学习严谨、具有自主能力和主动性的人才。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 是为抗战的现实需要,在继承三校传统和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加以整合、提炼的结果。 首先, 西南联大对三校原来的传统精神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继承的基础上, 而是在原有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整合, 进而形成了使三校原有精神互补的西南联大精神。【比如北大具有自由的精神,西南联大继承了它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精神, 但对于北大自由到看似无序的状态, 西南联大并不赞成。而是选择了以清华讲秩序、守纪律和严谨的精神状态来纠正北大学生自由的无度。】北大的学生可以逃课, “你爱上课, 可以; 你不爱上课, 也可以; 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 更是天经地义的准可以! 总之, 一切随意”。而清华则有严格的纪律, 没有自由散漫的习气。西南联大《教务通则》第四十五条规定: “学生一学期内, 无故缺课( 体育及军事训练在内) 满十小时者, 由注册组予以警告; 满二十小时者, 酌以训诫; 训诫后而仍无故缺课者, 由教务长酌令休学一年或一学期”。第四十六条规定:“学生一学期中因任何事故于某课程缺课愈三分之一者, 不得参该课程之学期考试, 该课程以零分计”。 其次, 西南联大没有满足于对三校传统精神的继承,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又根据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了新的精神。】根据抗战建国的需要, 西南联大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培育和形成了西南联大的爱国精神; 根据三校联合办学的现实, 西南联大又突出了学校自身团结精神的培养。西南联大精神是大学的普遍精神与西南联大个性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普遍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南联大精神能够传之久远、弥久弥珍; 能够浸透代代学人的心灵, 成为西南联大人的团体意识; 能够至今让人击节赞叹、感怀不已。 一、“刚毅坚卓” “刚毅”语出《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于仁”, 注云: “刚: 无欲; 毅: 果敢”。“卓”为“超绝出众”意。“刚毅坚卓”即为坚强果敢、坚忍不拔、超绝出众、卓尔不群之意。 “刚毅坚卓”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三校精神传统的最具时代性的继承和弘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首先体现了以西南联大人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 为成就学术救国、以文化振兴民族的大业而克服一切困难、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这正是在抗战时期对苦干、实干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这一精神最能反映在整个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精神风貌。【凭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无论是距“七七”事变爆发仅3 个月后长沙临时大学即完成提议、筹建、组建到开课的所有工作, 还是从长沙到昆明, 实现了1671 公里的远距离整体搬迁, 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无论是在抗战的八年间, 顶着日寇的空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还是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科学研究, 始终执当时中国学术之牛耳】, 在西南联大所取得的成就中无不贯穿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刚毅坚卓”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基础, 支撑着西南联大的其他精神。因为有了“刚毅坚卓”的精神,所以西南联大人能够在抗战爆发之初, 就抱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如校歌所唱“千秋耻, 终当雪”, “便一成三户, 壮怀难折”,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凭着这种精神, 西南联大教师能够始终以弘扬、建设民族文化进而挽救和振兴民族

明显陵导游词

明显陵导游词 我是您们的导游员(讲解员)***,下面将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并做讲解,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去领略这个全人类共同财富的神韵和它背后的神奇故事。 在进入陵区游览前,我先就明显陵向大家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与皇后蒋氏的合葬墓,始建于1519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早在1988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被录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共有500多处,中国 仅30处,属文化遗产的仅21处,湖北仅2处,即武当山和显陵,全国32个省市大部分一处都没有。 我刚才讲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一定是想骂我了,明朝那里有过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说了,你知道的没错,我讲得也没错,不仅明朝没有,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因为中国历史上在编的皇帝的确没有这个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死后被追认皇帝的人,这也是显陵的奇特之处。尽管朱佑元生前没有当过皇帝,而在他死后被他儿子,后来当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仅追认为皇帝,而且还为他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为了让显陵的规模超过中国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 位40余年,动用了国库40余年的库银,几万名劳力建设了40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长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显陵,是中国最早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显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四年后作为明清皇陵的扩充项目列入的,这主要是因为显陵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体现了封建礼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影响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杰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独特之处:其中一陵两冢,为历代帝陵绝无仅有!中国没有,全世界也没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圆形内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绝对没有的。其次,显陵的建筑是利用中国风水理论“陵墓多与山水相称”的原则,将山水作为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布局。建筑依山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介绍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介绍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落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立”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第二次国共战争; “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

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 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 纪念碑全景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 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8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高2米,

西南联合大学

中国教育史最璀璨的明珠 -----------西南联合大学 自清末民初引入现代大学制度以来,中国大学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现如今并没有一所中国大学在世界上有足够的影响力,但是在中国曾经的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方,却有一个培养出获诺贝尔获得者的好大学。至今人们提起它,都在国内和国际上有极高的声誉,这所学校就是西南联合大学。在上这门课程之前我只知道在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所学校,但通过课程的学习加上对于资料的整理让我的内心对这样一所学校所取得的成绩为之一振。这样一所学校及其所取得的旷世成就深深的吸引了我。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JohnIsrael说过:“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以下是我对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的一些看法,及对其成功原因的一些分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9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少西南联大校友成为业务和政治骨干。在台湾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联大校友,也不乏其人。 这所在抗战期间临时组建的大学.为什么能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培育出超过北大、清华、南开30年里培养的人才,取得了堪比牛津、哈佛、耶鲁的辉煌成就?西南联大培养杰出人才的秘诀何在?西南联大的教育成功应该给我们今天的教育人以怎样的启示? 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办学理念的相融相契——西南联大成功联合的根本所在

御制皇陵碑记

《御制皇陵碑》 朱元璋 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 皇堂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 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 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於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已而既归,仍复业於觉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

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目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 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愚朝暮日日, 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汤汤,一攫不得,再攫再骧,移营易垒,旌旗相望,已而解去弃戈与枪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不逾月而众集, 赤帜蔽野而盈冈,率度清流戍守滁阳,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 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 於是家有眷属,外练兵钢,羣雄并驱,饮食不遑,暂戍和州,东渡大江,首抚姑熟,礼仪是尚,遂定建业,四守关防,砺兵秣马,静看颉颃,羣雄自为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 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予乃张皇,六师飞旗角亢,勇者效力,智者赞襄,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 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依据方位词语,把握说明对象的空间关系。 2.学习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了解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 3.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一些常识,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方法的作用。参考《阅读空间》说明文阅读技巧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事物、解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问题。它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成因、结构、关系等,还解释事物的变化规律,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可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等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 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生字词 瞻仰(zhāngyǎng)矗(chù)立五卅(sà)奠(diàn)基砌(qì)墙上溯(s ù)伟绩(jì)镏(liú)金挑衅(tiǎoxìn)逾越(yúyuè)天堑(qiàn)重幔(chóngmàn)不朽(xiǔ)横幅(fǘ)发髻(jì)镶嵌(xiāngqiàn)销毁践踏徒手熊熊火焰峻峭老巢搀扶(chānfú)矗立永垂

不朽慷慨激昂勇往直前丰功伟绩遥遥相对怒形于色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2.快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提示:作者按“点题-------瞻仰纪念碑-------抒瞻仰感受”的顺序组织材料。整体感知课文(速读),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段):点题总领全文。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段):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也可以具体一点) 第三段(11段):抒写瞻仰感受。 渗透着:无限崇敬深切怀念 3.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4.思考问题: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 (阅读2、4节,行踪变化的词语。) 作者的行踪(瞻仰过程)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 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