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第四章交际

一、交际与传播

这两词来源于同一英语communication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

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可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内向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inta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只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如交谈,书信,小组讨论,大会演讲等。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等。

第四章语言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

残余影响,纳西族称谓反映母系社会。

②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法与崇尚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也大量反映在汉语词语中。(山高水长水深火热)由于汉民族对于对称的偏爱,同此词汇出现了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汉语重视词语结构排列的匀称性,汉语有音乐性,离不开匀称二字。四字语的语音段落一般2+2,语音上成双成对,平仄相间,念起来节奏匀称十分上口。

结论:以上仅仅是从亲属称谓的使用和词的构成方面观察文化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实际上,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人名、地名、商号名的选择,口彩及语讳,成语及谚语等。专门研究语言与文化关联的一门学科是文化语言学。文化不仅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与语法、讲话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文化都施予很大的影响。

西方人“摸不透”中国人不是弄不清某个句子意思而是不习惯我们的交际风格。赵元任认为汉语常用“主题——述题”(topic——comment)结构,在一个句子中主体部分列举人,事物或观念述题部分予以评价。主题和主语,述题和谓语不是相同概念,主题一般是已知信息,述题是未知信息,主句在后,从句在前。英语中更习惯“主语——谓语”结构。

其实,说理方法的不同表明了价值观念的差异,美国人(演绎法)认为先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具有说服力,而中国人(归纳法)认为先与听众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把材料一点点讲出来,最后画龙点睛才具有说服力,中国人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愿意与他人形成对抗。由此可见,交际风格与深层文化密切相关。

学者通常把“归纳法”(个别→一般)说成是东方的交际模式;把“演绎法”(一般→个别)说成是西方的交际模式。但斯考伦Scollon夫妇认为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存在这两种模式,真正的分歧在于对礼貌的不同看法,演绎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提出的看法是理所当然或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这一看法,需要的只是作一些说明;归纳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它提出的看法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对,因此先摆出各种情况,后提出看法。(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考虑,不愿自己认定有权提出某种看法或把某一看法强加于对方,因此习惯于用归纳法,用各种材料事实铺垫的方法)

小结:1.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又深受文化的影响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可以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却还未能在目前证实 3.语言的诸因素中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词汇且两种语言间词语的内涵方面差异最大,语用规则和语篇结构方面差异也很多,这些差异大多和民族文化传统相关。

第六章非语言交际

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含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距离,讲话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Malandro&Baker马兰多&贝克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在五个方面存在区别:第一,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有严谨的结构;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第二,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

第三,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时断时停,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是连续不断的。、第四,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

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手段是后天习得的。

第五,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时大脑的左半球在进行工作,负责处理语言刺激,作信息分析和推理;非语言交际由大脑右半球处理。

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

三、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

1. 眼神: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的作用。

2. 手势: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会有不同意义;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势。

3. 身势: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讲话时动作较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北欧、英美人动作较少,幅度也较小;中国、日本、朝鲜人也属于动作较少、幅度较小。Eg:从上课坐姿看出中国强调集体、纪律、合作,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

姿势与地位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地位高者比地位低者姿态更随便。姿势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 面部表情:存在民族种族区别,但同一民族中也有差异尤其是男女的差异。

5. 服饰:三项功能——舒适、保护遮盖与文化展示但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愈来愈大。在现代社会中,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且对一般人有种说服作用;场合与服装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触摸:Heslin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对触摸的对象,范围,场合,形式不同文化有不同规定。文化根据有些民族身体接触的多或少可划分为“接触性文化”(气候暖和的国家)与“低接触文化”(气候寒冷的国家)。

五、时间观念: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又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即使在同一民族同一国家,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仍抱有迥然不同的看法。人类学家Hall 分两类——单时制的人们(北美、北欧、西欧、中国)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强调时间表和事先安排;多时制的人们(拉丁美洲、中东)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不同文化背景对一项活动的筹划,开始,延续,结束也都有不同观念。提前计划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同文化中“准时”的感念理解也不同,即使同一文化里由于活动内容的不同理解也有所变化。

六、对空间的使用:不同文化群体对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包括1.领域性2.个人空间和体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是无形的;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Hall 将个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6-18 英尺)、个人距离、(近者1.5-2.5 远者2.5-4)、社会距离(近者4-7 远者7-12)、公众距离(12-25,公众领袖30 英尺)。中国人的体距比西方人的体距要小。 3.对于拥挤的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空间的需求不同,对拥挤的态度也各异Eg:英语国家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传过去有所顾忌,中国人安于拥挤的情况。4. 位置安排:宴请活动中,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边,次重要的安排在主人的左边。如果女主人在场,次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她的右边。

小结: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冲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

第七章社会交往

人们的社会交往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即是一个社会的习俗。人类社会的各种习俗是千百年中间逐渐形成的,有些习俗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但有的已经无法弄清。人们在实行这

些习俗时病不追究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样做,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但是,这并不是说社会习俗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在人们的习俗中贯穿着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我国贯穿着群体观念,尊人卑己,面子观念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习俗中却贯穿着个体观念、独立精神。一、见面语

汉语和英语在见面语方面有许多差异: 1)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面语比较多。2)英语中重型的见面语如HI,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3)汉语中有一些见面语是英语于中少见的,比如直接用称呼代替问候:王老师!4)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通常方式是就对方在做的事发问。二、告别

在不同的文化中告别的方式和节奏不同,英美人先表示几次,然后才站起来,正是的告别比较短暂。中国人告别过程是前面短后面长,走到门口还要继续再聊一会儿。

第八章人际关系(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人际关系差异甚大,受文化的制约。一般来说,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比较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一些,显得不那么紧密,而在群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相对少一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

一、家庭的地位与作用

1)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每代只有一对夫妇的家庭)数量很少,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中国数代同堂,不过现代化过程中核心家庭呈上升趋势,父母常替孩子做决定。2)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比个人和团体重要。在西方,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中国个人利益与愿望次要的首先要考虑家庭的利益且个人与家庭合二为一。3)中国宗族观念很重,在老华侨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宗族组织负责调节内部关系,保护组织内部成员。4)中国家庭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区分兄弟极为重要,儒家“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家长制严格的等级制度5)在美国,家庭中夫妻关系是首要的,横的关系是主要的。在中国,新娘首先是做儿媳才是做妻子,纵的关系是主要的,横的关系是次要的。6)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舆论有着强大的压力。在西方,儿女与父母是平等的关系。

二、家庭化的社会关系

1.美国人,朋友之间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中国,家庭化的社会关系,是扩大了的家庭带有家庭的特点,朋友关系更接近亲属,借用亲属称呼作称呼语。

2.同乡的概念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同乡会馆”。跨国公司用人的一个原则是职工应该来自不同国度,有助于公司发展。

三、单位——一个家庭式的组织

在我国有单位全包的做法,与我们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也与我们的群体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按照家庭的模式处理社会上的问题。在西方,没有类似我国单位这样的机构或部门,除工作的地方给付工资或薪水其他的事情被认为是个人的事,需个人处理与工作部门毫无关系。

四、关系网——家庭关系的再扩大

1.西方国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才做的事。在东方国家运用关系网是须臾不可离的,关系网包括各种人,从亲属到同事从交往很深的朋友到关系一般的熟人,做任何事几乎都离不开关系。

2.与关系网有密切关系的是人情,中国人心中一般都有一本人情帐。人情帐可以放很久而不必还,但并不会因此而忘掉五、圈内与圈外正是由于中国人重视家庭以及扩大了的家庭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地把与自己接触的人分为“外人”和“自己人”。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由于家庭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

中国人难以与陌生人发展个人关系;二是中国人对于自己人和外人采取不同的道德标准,对自己人是一个标准,对其他人是另一个标准。(对圈内圈外划分十分清楚,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与家庭观念,家族观念,家庭化的社会关系有密切关联)六、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

在我国人际关系中的两个特点: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差别,这对于跨文化交际产生重大的影响。

1.来华从事经贸谈判的西方人注意到,中方往往先试图建立友好的关系,贸易谈判相对容易取得成功。而西方人一般是就事论事。

2.在处理朋友关系方面,我国重视老朋友的关系,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无所不谈。美国等国家一生要迁移多次,很难有长久的友谊朋友圈常变动,一般不愿意朋友关系过深带有许多责任和义务且将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总结:人际关系受文化的制约,在中国家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家庭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往往扩大至其他的人际关系中,对于圈内外有严格化分。

第十章价值观

一.什么是价值观

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二.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首先,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从另一个角度看,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e.g.中国人,语言交际委婉含蓄,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谦逊。美国,更突出身体的,经济上的倾向。中国自然的力量,群体倾向,感情成分,道德、伦理的正确与否。

三.价值观的特点: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①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②价值观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真正地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极为困难③价值观虽然相对稳定,但却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也会随之变化,代与代之间的观念差异可反映年轻一代在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

四.学者们对于价值观的研究

人类价值观中有一些共同的方面,Kluckhohn&Strodtbeck如: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时间焦点,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侧重点。

80 年代初Hofstede 四个衡量价值观的尺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对权力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男性—女性。这四个价值尺度是衡量一个文化和一个社会具有该价值的相对尺度。

后来发现,儒家工作动力的指数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关。

总结:人类价值观中有一些共同的方面,如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时间焦点,人们间的关系....再次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侧重点。80年代初Hofstede分离出四个价值尺度,对此后研究有着重大影响且具有普遍意义。Bond的中国文化小组发现了儒家工作动力这个新尺度,这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有关。

第五部分提高跨文化意识

第十一章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对于个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有:

1.认识上的误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误以为对方和自己没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行为与自己预期相差甚远,就会产生困惑,失望,造成交际失败。

2、刻板印象

先于与某文化接触而对其先入为主地预判。刻板印象往往完全忽略个体区别而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使得人们无法客观的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

三、民族中心主义

按本族文化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第十二章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

一、文化休克

一个人从一熟悉的环境迁移到另一陌生的地方,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在严重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情况会馆精神病或者自杀,这便是文化休克。“文化休克”一词系Oberg 1960年概括种种跨文化不适应状况,有6个方面的表现:1. 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 失去朋友,地位,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3. 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4. 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5. 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6. 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并非进入异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异文化的情况分为四种:并非进入异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陌生环境的情况分为四种:1.旅游者,异国停留时间短有各种“保护”,不感到生活的不便和工作的挫折,情绪高涨而不是沮丧,对于不熟悉的种种文化现象抱着好奇的态度,不会情绪低落2.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等,异文化环境中停留时间较短,一般生活较优越与当地人只有业务上往来,所面对困来大体来自工作方面,可能对异文化有不适应但不会有很大冲击。3.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人员,如使馆工作人员,跨国公司职员,劳工,对外语言教师等。至少停留一两年,与当地人有较多接触,遇到困难较多,文化方面不适应情况经常出现,对于其心理承受能力要求较高。文化休克高发人群。移民和政治避难者。文化适应方面遇到困难最多。心理上承受的压力特别大。4.移民和政治避难者▲文化休克集中反映在后两种人身上。

为什么一个人进入异文化环境会产生种种不良反应?各种解释:①传统的解释——把文化休克和人们失去亲人朋友后感到的悲痛联系起来。认为其原因都是由于失去了某种东西,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失去的可能是家庭、朋友、地位或者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东西。正是由于失去了这些最亲近的东西,人们在异文化环境中感到不适应,甚至是痛苦。②负面事件理论,认为生活中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失业、离婚、死亡)会引起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负面影响愈大时间愈长,所引起的疾病愈严重。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会带来许多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因此人们感到抑郁、沮丧、消沉。不过,人们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群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反应,一般说来,教育程度低、收入少的人,年纪大的人,妇女及未婚者适应能力比较低。③社会支持减少论,社会支持指的是一个人在困难时得到亲戚、朋友、同事、熟人、邻居等在物质、道义和感情方面的帮助,与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时,原来经常得到的社会支持大为减少,这时他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④价值分歧论,基点是人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价值观念的差别与文化适应能力成反比,价值观念差别愈大,适应能力愈低。(在文化方面,包括价值观念的差距越大,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大。)二、跨文化训练的历史与现状

零星的训练在很多国家都进行过,大规模的系统的跨文化训练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7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类人员的训练: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将要

出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将要出国工作的美国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将要出国赴任的外交人员,新移民。美国最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组织SIETAR(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的名称中虽然包括了教育、训练和研究三部分,但训练所占的成分越来越大,导致一些跨文化研究者成立了自己的组织(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Intercultural Research)

三、跨文化训练的方式

从最初比较简单的讲课到目前使用多媒体以及其它手段,已经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Brislin总结有六类方式:1. 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做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讨论)传统、容易。2. 分析原因的训练(真实案例来从不同角度分析)3. 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举一反三)4. 改变认知行为的训练(改变认知行为,较少用)5. 体验型的的训练(角色扮演,参加田野训练)6.互动式的训练(交际,在交往中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学会各种交际的技巧)

各种方法长交叉使用,互相补充。▲典型实例分析是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受训者看了小故事以后,每个人选一个答案说出理由,然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展开讨论。优点:受训者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先做出判断,然后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许多这类的联系,可以了解目的国文化的各个侧面,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技巧。

四、跨文化训练目标

Hanvey 跨文化意识四个层次(努力达到第三层次,第四层次部分要求。):1.通过旅游或课本了解异文化表象的特点。觉得奇特富有异国情调 2.经历文化冲突,看到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重要而细微的不同方面,情绪沮丧,行为反常。3 通过理性分析,理解异文化重要而细微的特点,在认知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 4.长期生活于异文化中的体验,学会以当地人眼光看待世界,觉得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通常情况是交际双方有得有失完全不变化的情况较少,人们常放弃一些原来的作法而采用对方的一些做法以求较和谐的交往。

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go native),完全按本地人的风俗习惯办事。跨文化交际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合作。

从人们的实践来看,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中达到一致的理解,在风俗习惯方面相互适应,虽不容易但不是不能实现的目标,但是在价值观方面的分歧(真正的困难)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同时又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做到真正互相理解并不容易。

电影《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一)“面子”问题引发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不同的民族和人群所持有的价值观不一样。影片中美籍华人许大同在美国生活了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行业年度的颁奖大会上,他的儿子丹尼斯和老板兼朋友约翰的儿子因为打游戏发生了争执,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由于丹尼斯不愿意道歉,许大同当众给了儿子一巴掌,约翰非常不理解许大同的这种行为。这是中西价值观冲突的典型体现。

(二)许大同替父“顶罪”,引发家庭观的冲突

影片中的一系列冲突都是由刮痧引起的。丹尼斯发烧,许父由于看不懂药瓶上英文,就采用刮痧的方式帮丹尼斯退烧,之后由于许大同匆忙去接父亲就把丹尼斯单独留在家里,丹尼斯擦伤了眼角,在医院就诊的过程中医生发现了丹尼斯身上的淤痕,就打电话报警,许大同由此而受到起诉。他在法庭上一口咬定给儿子刮痧的是自己,不是别人,最后父亲知道

了这件事,就告诉了约翰实情,约翰实情的真相以后非常的困惑,他问许大同的爱人简宁为什么大同要隐瞒事实真相,承认是自己给儿子刮的痧,简宁只简单说了一句话:“因为他是中国人。”这其实就是中西在家庭观中差异的体现,中国人崇尚“家庭本位”,强调“长幼有序”,而西方人更崇尚“个人本位”,强调“人人平等”。

(三)“实话实说”引发朋友观的冲突

影片中许大同请了自己的好朋友约翰为自己做辩护律师,虽然约翰并不是很懂这方面的法律知识,但大同觉得约翰是自己的好朋友,比较了解自己,这显然对官并没有什么帮助。后来法庭上约翰指正许大同打过孩子时,许大同非常恼怒,指责约翰“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约翰觉得非常的委屈和不理解,“我只是实话实话而已。”中国传统的交友观念是有差异的。

电影《推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一)家庭伦理观念冲突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尤其看重血缘关系。“光宗耀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个人的荣辱都跟家族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家庭当中,讲究“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父慈子孝”,父亲有绝对的权威来管理家庭和教育孩子,如果父亲不在世了,那么大哥就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决定家里的大小事务,而孩子要孝顺父母,不得违背父母意愿。电影当中,晓生把父亲接到美国生活其实就是尽孝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家庭本位”的体现。然而西方人重视独立的个体,父母和孩子之间是相对独立和平等的,孩子成年以后应该和父母分开住,所以玛莎接受不了朱老先生的突然“闯入”,认为他打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二)饮食文化冲突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大国,对于饮食有着独特的喜好,很早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饮食也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医养生学等理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注重“色、形、味”讲究用餐的礼仪,注重吃的情趣和氛围。影片中朱老先生是一位美食家,懂得很多养生的道理,讲究荤素搭配,阴阳调和,他认为“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属于隐性,肉类属于显性,应该配合起来吃才有利于身体健康。”西方人更注意饮食科学和营养搭配,注重营养的价值取向,所以玛莎不理解朱老先生为什么要吃大米,肉和配菜,而且炒菜的时候还要放很多的油。朱老先生也不理解玛莎为什么每天只吃青菜和水果,认为这些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此外,影片中还展现了一家人用餐时的有趣画面,朱老先生吃着纯粹的中餐,玛莎吃着典型的西餐,晓生尴尬地接受着父亲和玛莎夹过来的食物,孙子杰米礼貌地拒绝爷爷夹给他的肉。

(三)个人空间领域观念冲突

所谓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中国人向来喜欢热闹,对距离不太敏感,在传统文化里,三代人共同居住或者四世同堂的情况很常见,全家几十口人可以住在一个房子里,即便拥挤但也可自如生活,是典型的群体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家庭里,最长者或者长辈拥有最高的权利,他们是家中的领导者,可以我行我素。影片中的朱老先生到了儿子家以后,理应他是这个家的长者,他可以我行我素,在客厅打太极、书房写字、烟头随便扔在草坪里,他也没有人跟人之间的距离感和相对独立空间的概念。玛莎却认为她才是家庭的核心,她是家庭的女主人,家是属于她的领域,她拥有主导的权利,与朱老先生没有足够的距离感让她觉得非常压抑,以至于无法安心创作,所以影片中她也一直在跟自己的丈夫抱怨希望能换一个大一点的房子,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她能够安心创作。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1.L.S.Ha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20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交际为特征的。 2.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3.Edwar Hall《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 4.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5.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 6.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是《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7.Jenny Thomas《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8.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表现在国情语言学方面。 9.传播种类:(1)人类传播①社会传播A交集传播B组织传播C大众传播②非社会传播(2)非人类传播 10.早期影响最大的传播模式是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模式。即who、say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rffects。 11.1949年Claude Shannon和Warren Weaver共同提出了线性模式,增加了“噪音”(干扰因素),把媒介分解。 12.50年代,Charles Osgood和Wilbur Schramm提出循环式的模式,加入“反馈”。 13.社会学家Jack Lyle与M.Lyle把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过程之一,特点是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 14.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 15.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于对印第安语的研究。 16.red caipet treatment用红毯接待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red flags提高警惕预防出事的状况in the red赤字 17.politics—“中性”含贬义,为争权夺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的意思;政治—“中性”,实际用时有褒义。 18.intellectual—致力于研究的人,衍生出纸上谈兵的贬义;知识分子—受过大学教育的脑力劳动者。 19.peasant—没有受过教育,举止粗鲁、思想狭隘的人;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 20.dragon—表示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战争的旗帜,形容人指飞扬跋扈令人讨厌;龙—用于好的意思。 21.phoenix—“再生”、“复活”;凤凰—天下太平,有圣德的人。 22.owl—智慧的鸟,比喻人聪明;猫头鹰—不详之鸟。 23.peacock—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得意的意思;孔雀—吉祥的象征,大吉大利。 24.dog—中性褒义的情况多;狗—一般用于贬义。 25.Cinderella(灰姑娘)泛指不受重视的人或部门或指有才干但一时未被赏识的人。 26.Shylock(夏洛克)指心肠狠毒唯利是图的小人。 27.to meet one’s Waterloo遭到决定性失败 28.Catch-22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29.韩国人写文章—归纳法;美国人写文章—演绎法。 30.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桥式”,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 31.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手法。 3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1)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2)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3)有连续性的(4)一部分是本能,一部分是后天习得(5)信息右脑处理 33.阿拉伯人在讲话时总是盯着对方的眼睛。 34.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中国指杀头,英国指吃饱了。 35.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广东指感谢,北方表示不耐烦。 36.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伸出拇指(thunb a ride)表示希望搭车。 37.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let’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表示希望某事成功。 38.手兜起来,放在耳后,表示听不见或听不清楚。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非语言交际)【圣才出品】

第6章非语言交际 1.如果比较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非语言交际更重要,原因在于: (1)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我们在机场欢迎客人,一边说:Welcome to Beijing,一边热烈握手。这握手的动作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 (2)一般说来,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一边说要两杯饮料,一边伸出两个手指,重复已经发出的信息。在两个人谈话时,常用眼神和语调表示下面该是谁讲话,调节相互的关系。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手势或其他办法。例如,交通警察指挥机动车辆,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都使用非语言手段手势或指挥捧替代语言交际。在人们讲话时,常常用手势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一个论点。 2.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你认为哪一种最容易引起误解? 答:(1)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我认为手势最容易引起误解。 (2)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意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

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例如,在广东,主人给客人斟酒时,客人为了表现感谢,用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而在北方同一动作却表示不耐烦的情绪。 (3)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 例如,英美人所用的一些手势我们并不使用。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上伸出拇指,这是向过往的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英语thumb a ride表达的即是这个意思。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把两只手摊开、耸耸肩膀,表示“我不知道”,或“没有办法”。把手兜起来,放在耳后,表示听不见或听不清楚。把手伸出来,微微展开手指,表示等一等,别着急等等。招呼人走过来时,我们伸出手臂,手掌向下,手指上下移动;而美国人则是伸出手臂,手掌向上,手指前后移动。我们招呼人过来的手势类似美国人叫人走开的手势。 3.非语言交际是否一成不变?你能否举出例子说明它的变化? 答:非语言交际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在我国,历代朝廷都对于官服的颜色、花纹、式样有极严格的规定。黄色是帝王服装的颜色,文武官员不论职位多高都不得使用。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服饰的文化功能就发生了变化,黄色不再是帝皇家的专属颜色。而服装的颜色和花纹不再受到严格的规定。如今,服装的要求与场合的关系更密切些。场合正式,对于服装要求比较正式。在非正式场合,衣着可以比较随便。 4.在非语言交际方面我国各地区的差别是否很大?请举例说明。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篇:电影艺术概论 一、电影的本体界定 电影是一门技术——电影综合了图像技术、音响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等多种 技术手段。 电影是一门艺术——综合了影像、文学、音乐、表演、科技、工业、商业、 社会科学等诸多特征的综合艺术。 电影是一种产业——电影是能够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 电影是一种娱乐消遣的产品——看电影与阅读一本小说,听一场演唱会,看 一场魔术表演等等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在感情、感想、感官方面的所得,都是一样的。 电影是一门学问——国内外有很多的高校都有专门研究电影的学科和专业 电影学。 二、电影的基本特性 1、时空与综合性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 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 时空艺术:戏剧、舞蹈、电影、电视、魔术、杂技 第七艺术:电影也被称为“第七艺术”,是位列传统的文学、建筑、音乐、 绘画、雕塑和舞蹈之后一种新的艺术。 电影综合性的具体体现:时间与空间、技术与艺术、声音与画面、各种艺术 元素 2、逼真与假定性 逼真性的体现: (1)故事、逻辑性、情感要贴近真实的生活 (2)场景、道具、整体氛围要符合真实的年代 (3)演员的表演要真实可信 (4)特技的制作也要真实可信 假定性的体现:假定的时间、假定的空间、假定性不等于虚假性 3、造型与运动性:摄影机的运动、被拍对象的运动 4、商业与大众性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 电影是一种供大众消费的商品 电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求得高回报率 电影能够促成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电影的大众性体现:

电影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才可能取得高票房 电影是大众欣赏的艺术而不是小众艺术 三、电影的媒介特质 1、光线 光源划分: (1)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 (2)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作用划分: (1)主光:照亮被摄主体的主要光线 (2)辅光:辅助照亮被摄主体阴影的光线 性质划分: (1)硬光:直射光,一般用作主光; (2)软光:散射光,一般用作辅光。 位置划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 2、构图 含义:构图指的是画面的结构和布局,也就是画面中各种元素的位置关系, 组合结构。 构图的基本元素: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 主体:画面表达的主要对像和主题思想,也是画面的构图中心,主体可以是 人或物,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 陪体:画面中与主体紧密关联构成一定情节的对像,帮助表达主体的特性和 内涵。 3、色彩 色彩的基本特征:色相、色调、明度、纯度 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4、声音 声音的种类:人声、音乐、音响 声画同步: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一致,主题一致。音乐在这里是为了 更好地烘托和喧染画面的内容,它附属于画面,与画面是一种“合一”的关系。声画对立: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像内容所呈现出 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 声画对位:音乐并不仅仅是具体地、简单地、机械地解释画面的内容,它与 画面不是那种“合一”的关系(当然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与画面犹如两条平行线,与画面是一种“并行”的关系。 四、电影的分类 四大类: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 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新编跨文化交际期末复习资料

1.Iceberg:{Edward. 7. Hall.--标志着“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开始} Culture can be viewed as an iceberg. Nine-tenths of an iceberg is out of sight (below the water line). Likewise, nine-tenths of culture i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The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that above the water is easy to be noticed. The out-of-awareness part is sometimes called “deep culture”. This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is hidden below the water and is thus below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People learn this part of culture through imitating models. / Above the water: what to eat, how to dress, how to keep healthy;Below the water: belief, values, worldview and lifeview, moral emotion, attitude personalty 2.Stereotype:定型主义 a stereotype is a fixed notion about persons in a certain category, with no distinctions made among individuals. In other words, it is an overgeneralized and oversimplified belief we use to categorize a group of people. 3.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is the technical name for the view of things in which one’s own group is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 and all others are scaled and rated with reference to it. It refers to our tendency to identify with our in-group and to evaluate out-groups and their members according to its standard. 4.Culture:Culture can be defined as the coherent, learned, shared view of group of people about life’s concerns that ranks what is important, furnishes attitudes about what things are appropriate, and dictates behavior. 5.Cultural values: Values inform a member of a culture about what is good and bad, right and wrong, true and fal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the like. Cultural values defines what is worth dying for, what is worth protecting, what frightens people, what are proper subjects for study and for ridicule, and what types of events lead individuals to group solidarity. 6.Worldview: A worldview is a culture’s orientation toward such things as God, nature, life, death, the universe,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issues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with “being”. 7.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manner in which a culture organizes itself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 within that culture. The families who raise you and the goverments with which you associate and hold allegiance to all help determine hoe you perceive the world and how you behave within that world. 8.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ld economy, in which national borders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important a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existing everywhere and nowhere, do business in a global market. https://www.doczj.com/doc/fe2391873.html,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any behavior that is perceived by others. So it can be verbal and nonverbal, informative or persuasive, frightening or amusing, clear or unclear, purposeful or accidental, communication is our link to the rest of the humanity. It pervades everything we do. 10.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process:交流过程的基本原理 (1).context: The interrelated conditions of communication make up what is known as context.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跨文化交际 1. 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 答:(1)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2)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 ①中外领导人谈判、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 ②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 ③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 2. 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 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如下利弊: (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哪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的弊端。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之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过于强调个人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 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斯的区域文化。 (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

2021年《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 (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

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中英文-珍贵-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件资料全

I. Cultur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ulture may be defined as what a society does and thinks. (Sapir, 1921) ●Culture refers to 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particular groups of people. It includes everything that a group of people thinks, says, does, and makes. (R. Kohls, 1979) ●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规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规对相当大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1.Culture is not innate; it is learned; 2.Culture is transmissible from person to person, group to group, and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3.Culture is a dynamic system that changes continuously over time; 4. Culture is selective; (every culture represents a limited choice of behavior patterns) 5. Culture is composed of interrelated facets; 6.Culture is ethnocentric (centeredness on one’s own group). The American sociolinguist D. Hymes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wit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hould know when, where and what to speak to whom and how. Models of communication Theoretically, the model of communication is alway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way: Communication is exchang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messages, symbols, thoughts, signs and opinions. The Ingredients of Culture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AP0802325 钟欣奕 在学习《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和看完《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之前,我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是: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织或是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是跨文化交际,而同一个国家的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我认为既然是“‘跨’文化”,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是很大的,有非常不一样的文化来源和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形成了两种很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文化、黄河孕育的文化都是各有各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了人们的需求,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需求。 但是,《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提到:任何两份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这让我对“跨文化交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有些学者就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探讨。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肇庆一些地方,番薯和南瓜是很少被当做是一道菜,更多的是当早餐或者是相当于正餐的米饭,但是同属广东,有一些地方又偏爱“蒜炒南瓜”。又比如,在我的家乡—海南,人们很爱吃生芒果,吃法也很特别:有的人会蘸盐吃,但更多人,包括我,更喜欢蘸调料吃,这种调料是用酱油、白砂糖、海南灯笼椒、或虾酱调制而成的。我周围的朋友都觉得这种吃法很奇怪,无法想象竟然用水果蘸酱油吃。不过我们当地人觉得味道还挺不错的。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每种行业之间虽然有互通的知识,但是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对大多数学习文史类的人来说,理工科的公式换算简直就是“鬼画符”一样难懂。具体来说,要一个只专长与计算机编程的人去欣赏充满意境、“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电影理论知识点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电影理论部分 选择、填空;概念和术语;问题的回答和阐述; 出题原则:以基本知识为主,一般知识为辅,个别偏僻知识。 对作品、术语、观点、人物、流派的了解; 作品:著作、论文、电影作品;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批评 复习建议:点面结合;自我提问; 答题技巧:要凝练概括、准确全面;要从各个角度考虑回答问题的内容;检查、补充和推敲; 外国电影理论部分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96年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经典电影理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

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 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Samovar&Richard《跨文化交

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单元知识点梳理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need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w technology;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Changes in immigration patterns major socio-cultural elements influence communication are: cultural values; worldview(religion); social organization(family and state). behavior: gestures, po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eye contact and gaze, touch (Chinese people are reluctant to express their disproval openly for fear of making others lose face.) 4. Six stumbling block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Assumption of similarities (2)Language differences (3)Nonverbal misinterpretations (4)Preconception and stereotypes先入之见刻板印象 (5)Tendency to evaluate (6)High anxiety Unit 2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1.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Culture is learned; Culture is a set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1.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2.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第四,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3.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更主张把官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的并列不单纯是为了叙述故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起他们的思考。 4.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普多夫金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效果应当同观众的心理历程非自一致: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在创作实践中,普多夫金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非常注意保持影片流畅的叙事风格,蒙太奇在他的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自然,主张拍摄一种埠求纪实风格与哲理意蕴相结合的影片。事实上,爱森斯坦比起普多夫金来,更加具有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如果做个比喻的话,那么,爱森斯坦的影片好像是一种呐喊,爱森斯坦是革命的、颠覆的,而普多夫金则是温和、抒情的。如果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更加具有历史价值与理论价值,将蒙太奇美学推到了高峰;那么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的理论则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时至今日仍然对影视艺术创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5.戏剧化电影,主要是指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影样式,其特点是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 所谓戏剧化电影,就是以戏剧美学为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结构情节。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 (1)戏剧化电影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 (2)戏剧化电影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取"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岩起伏,以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 (3)戏剧化电影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挠。 (4)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悄节剧的特点,强调以情动人,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来达到"煽情"的目的,唤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最大同情,宣扬善必胜恶或惩恶劝善等道德训诫。 (5)戏剧化电影往往埠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6)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 6.类型片的产生,正是由于制片商为攫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到观众欢边的影片大量仿制,并且从中寻找和归纳出一些成功的模式,这些模式由于具有票房上的保险系数,能够保证投资获得回报,取得较好的商业效果,久而久之就形成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 新好莱坞电影的新特点: 第一,新好莱坞电影受到了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 第二,新好莱坞电影完全突破了旧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束缚。 第三,新好莱坞电影善于迅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不再周限于用电影来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