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托地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校园

依托地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校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e3125146.html, 依托地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校园

作者:陈静

来源:《小学时代·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经过历史的涤荡和沉淀,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进校园”的形式也丰富多样,有的立足古诗文、国学经典,有的依托本土地域文化,有的贴近传统节日,还有的从民间艺术出发等等。这种传统文化的分散状态使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实施过程普遍存在着厚古薄今、盲目跟风、浅尝辄止等问题。如何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根植校园、深入童心?笔者做了几年这方面的探究,有了以下认识。

一、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彰显文化教育品位

中华传统文化范围广阔、内涵丰富,从传统思想、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传统建筑等各个方面让人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然而,其中也有一些诸如“三纲五常”“光宗耀祖”“重男轻女”等封建思想,充斥于《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读本中,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宣扬了无条件顺承的“愚孝”,这些思想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脚步,如果不加选择推荐给学生显然不合时宜。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是选取什么内容进入校园,“取舍之间,彰显智慧”。这是作为一个智慧的教育者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传统文化时曾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统文化作为时代文明的载体,其优劣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因此,我们不能泥古不化,把传统文化整个或原版照搬使用,而应剔除其中糟粕,精选最值得传承和弘扬的部分,并把其中精华转化为现代形式应用到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

“鉴别地加以运用,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传统文化进校园彰显高品位。传统文化不是抽象地存在的,而是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紧密结合丰厚的地域文化,从距离学生最近的风土民俗文化入手,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传承。

河南安阳,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单就“文字之根”来说,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中国文字的发源地。2019年11月,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特别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