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泉至浦城(浙闽界)高速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龙泉至浦城(浙闽界)高速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龙泉至浦城(浙闽界)高速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龙泉至浦城(浙闽界)高速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龙泉至浦城(浙闽界)高速公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写本)

二零一一年五月·杭州

1项目概况

1.1 地理位置

工程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境内,经过龙泉市查田镇、八都镇和上垟镇,主要连接龙泉市和福建浦城县。

1.2 推荐方案线路走向

推荐方案路线起点为丽龙庆高速公路龙庆段白马畈枢纽(龙庆桩号

K129+215),桩号为K0+000,顺山弄上坡至拓坑村东山嘴,设隧道穿山,隧道长2302.5m(左右洞平均长,下同),出洞后至东音口左弯,在毛坞儿村设八都互通立交,里程桩号K6+560,路线沿山边经大桥头至八都镇东南的文昌,然后顺山弄经官山几村前山脚、长老寺、樟溪至黄屋村,设隧道穿樟溪岭,隧道长1707.5m,出洞口为黄渡村,路线左弯,设422.5m的筑筑岭隧道,出洞后左弯,在桩号K17+310设五都垟互通立交,过互通后经社曲畈村,设油头山隧道,隧道长2875.0m,出洞后上跨53省道,接着设170.0m排头隧道,出洞口为上垟镇花桥村,上跨53省道后紧接设花桥隧道,隧道长200m,浙境段长53.0m,出洞为福建省浦城境,浙闽界桩号K23+013,推荐方案路线全长23.013km。

主要控制点:起点白马畈枢纽、柘坑隧道、樟溪岭隧道、油头岭隧道、终点福建段龙浦高速起点花桥村。

1.3 工程规模

本工程路线全长23.013km,占用土地643.04hm2,拆迁房屋56000m2,土石方工程总量4720.81×103m3,设桥梁16座,中桥5座,涵洞39道,隧道9座,枢纽互通1处,一般互通2处,分离式立交2处,并设置相应的服务管理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

1.4 主要设计指标

工程采用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0m,分离式路基宽度2×13.0m,公路等级为双向四车道,全封闭、全立交高速公路,路面标准轴载100kN,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Ⅰ级,路基及一般桥涵设计洪水频率为

1/100。

2项目沿线环境质量现状

2.1环境空气现状评价

从环境空气现状监测资料来看,各监测点位PM10日均值、NO2日均值和NO2小时值污染指数均小于1,因此,工程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相应标准限值。

2.2声环境现状监测

从现状噪声监测结果发现,除文昌村4类功能区监测点昼间超标外,其余监测点昼间、夜间均达到《声环境质量》(GB3096-2008)相应功能区要求,文昌村4类功能监测点超标的主要原因是53省道的交通噪声引起的。

2.3水环境质量现状

从水质现状评价结果可知:白马畈2号桥处、黄渡桥处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东音口桥处监测断面监测指标除总磷超标外,其余监测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东音口桥处监测断面总磷指标超Ⅱ类标准主要是当地农民将香菇生产后的的废弃菌棒丢在八都溪支流中引起的。

2.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工程沿线分布的土壤主要是水稻土、红壤、黄壤,水稻土分布在龙泉溪流域的河谷平原的水田区,中低山区红壤、黄壤分布较广,酸性较强,有机质较少,肥力较差。

工程沿线主要以竹林、马尾松、杉木人工林和农田植被为主,另有少量的灌丛林、阔叶林,主要植物种类为毛竹、马尾松、杉木、农作物等,工程影响区未发现国家、省级重点保护以及区域特有植物及古树名木。

工程沿线陆生动物主要以一些常见种类为主,如两栖类泽蛙、雨蛙、蟾蜍,爬行类中国水蛇、竹叶青、壁虎等,鸟类画眉、灰胸竹鸡、山斑鸠、大山雀、麻雀等,兽类如华南兔、松鼠、家鼠类等;工程区域内的龙泉溪支流、八都溪支流鱼类种类的组成以溪流性、小水体的杂食性鱼类为主,无国家级保护鱼类、地方特有种和洄游性鱼类。

3 环境影响预测主要结论

3.1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龙泉至浦城(浙闽界)高速公路工程征占地面积144.74hm2,拆迁建筑物面积560000m2,主要为农居房拆迁。

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拆迁安置相关条例、办法,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给予征地拆迁户适当补偿并妥善安置;对于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在项目开工前应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特别是基本农田占用的批准手续,在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后,协助沿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土地占用的补偿工作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本工程跨越的陆上交通干线有53省道、50省道等,共设置2处公路立体交叉,3处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施工期将给交叉道路正常交通带来一定影响。

工程共计拆迁各类电力及电讯线杆、通讯光缆,在拆迁工程涉及的通讯、电力设施之前,建设单位应该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电力线按照先通后拆的原则,接通临时的电力线,避免停电、通讯中断情况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周围居民和企业单位的影响。

3.2生态环境影响

工程永久和临时占地对沿线农田植被和竹林、杉木人工植被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从区域植物组成种类分析可知,受公路建设影响的多为本地区常见的植物,因此,工程对区域的植物多样性不会造成影响。

工程区域受影响的动物种类主要为常见种类,未发现国家和省级珍稀保护动物,工程建设不会对珍稀保护动物造成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加强对施工人员宣传教育,严禁狩猎,严禁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

3.3空气环境影响

根据道路施工灰土拌合现场的扬尘监测资料表明,当采用路拌工艺施工时,路边50m处TSP小时浓度小于1.0mg/m3。储料场灰土拌合站附近相距5m下风向TSP小时浓度为8.1mg/m3;相距100m处,浓度为1.65mg/m3;相距150m处已基本无影响。

考虑到本工程沿线经过14个村庄,建议本工程现场尽可能不要设置灰土拌合站,若因施工需要必需设置的情况下,应采取设置相对集中式灰土拌和站方式进行,且设于环境敏感点下风向,距离环境敏感点150m以上,以避免扬尘对环境敏感点的直接影响。

工程共设隧道9座,总长8210m,柘坑隧道、官山儿隧道、筑筑岭隧道、排

头隧道其附近村庄房屋距离隧道口出口均在100m以下;八都隧道、花桥隧道,其隧道口距离最近房屋距离均在100m及以上,上述村庄均不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通过作业面洒水抑尘措施后,新建隧道口施工时施工扬尘对其影响较小。

本工程所有沥青混凝土均采用商购,现场不设沥青拌合站,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无沥青搅拌产生的烟气影响,仅在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设时会产生少量的沥青烟气,主要污染物为THC(烃类)、酚和苯并(a)芘以及异味气体,其污染影响范围一般在周边外50m之内以及在距离下风向150m左右。因此,铺浇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应避开风向针对附近居民区等环境空气敏感点的时段。

从预测结果看,本工程建成运营后,各敏感点在各预测年份的NO2高峰小时最高浓度和日均最高浓度分别为0.06968mg/m3、0.02419mg/m3,叠加现状浓度后,均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相应标准浓度限值要求,因此公路运营后汽车尾气排放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3.4声环境影响

(1) 施工期噪声影响

本项目建设期的多数施工阶段,昼间机械作业噪声的影响距离100m以内,只有冲击式打桩机的噪声影响较大,但目前一般施工均采用钻孔式罐装机,可以避免该类设备高噪声的影响。建设期的多数施工阶段,夜间机械作业噪声的影响距离较远,因此工程施工需在昼间进行,尽可能避免夜间作业,确需夜间施工的要报请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告示附近民众。

(2) 营运期噪声影响情况

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区域标准即昼间70dB、夜间55dB限制评价,本工程昼夜间均有部分敏感点不能达标。本工程2015年、2021年和2029年昼间达标距离分别为距公路中线35m,夜间达标距离分别为距公路中线70m、100m、130m。

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区域标准即昼间60dB、夜间50dB限制评价,本工程昼夜均有部分敏感点不能达标。本工程的达标距离为:2015年、2021年和2029年昼间达标距离分别为距公路中心线100m、130m和180m,夜间达标距离分别为160m、220m和280m,因此,公路建成后对工程沿线的居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3.5 水环境影响

工程湖坡桥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每个桩基在不漏水的护筒中进行,先钻孔,后灌注混凝土。钻孔产生的泥浆均在护筒内,泥浆经泥浆槽运至岸边的沉淀池和泥浆池内,部分泥浆回用,无法回用的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回用于路面洒水,沉渣干化后用于路基回填。

工程其余的15座桥梁采用扩大基础,施工过程中应设置临时防护措施,开挖的土方和泥浆及时运至河流引洪或防洪范围外堆放,施工中的废水应集中收集引入岸边沉淀池沉淀,经沉淀后上清液回用于路面洒水或周边绿化,不外排。

因此,桥梁基础施工对水体水质影响不大,但施工过程中会对河流水质造成短期扰动影响。

施工期间施工机械、车辆维修和冲洗将产生一定量的含油废水。另外,施工机械、车辆运行可能出现机械跑冒滴漏油的现象,这类污水成分比较复杂,若直接排入水域,将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工程目前处于可研阶段,公路建筑材料堆放场、混凝土集中搅拌站、预制场等临时场地尚未明确,类比同类型工程,以上各种施工场地内将产生搅拌废水,此类废水含有大量的SS,并且施工场地因雨水冲刷产生的高浊度含泥污水,若直接排放会导致场地周围地表水体的泥沙含量增加,水质下降。此外,材料堆放场内堆放的施工材料如油料、化学物质等保管不善被暴雨冲刷进入地表水体引起水质污染。

施工营地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浓度超过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限值,生活污水若不加处理,任其排放,将对工程沿线的水体水质产生影响。为减少生活污水对工程区内河流水质的影响,施工人员尽量租用附近村庄民房,充分利用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无法租用沿线村庄的施工场地,在合理设置的施工营地内采用旱厕或化粪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并定期清运用于肥田,工程结束后覆土掩埋,不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影响。

4 污染防治

4.1 降低社会环境影响的措施

下阶段设计中,进一步优化调整线位,少占用耕地、林地,避开基本农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路基挖、填量,减少

占地,节约用地。尽量避免穿越村庄,减少工程拆迁量。涉及工程沿线占地拆迁安置的,应充分考虑沿线政府和公众的意见,以供下一阶段路线优化设计。

在工程征地过程中,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建设项目征地补偿标准对被征地农户给予补偿,协助当地政府妥善安置征地拆迁户。安置新址选择应保证与当地村镇规划相协调。

工程在下阶段设计过程中,应减少临时占地数量,特别是占用耕地的数量。施工营地的选择应尽量利用路线两侧的现有房屋和场地;尽量利用路基永久占地作为临时堆放场所,临时占地应尽量不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做好迹地恢复工作,恢复原土地利用;表土临时堆放场尽量选用永久征地范围内。

对于工程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占补平衡。

4.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注重优化施工组织和制定严格的施工作业制度;挖填施工尽可能安排在非雨汛期,并缩短挖填土石方的堆置时间。农田的清基耕植土、路基开挖的土石方均需集中堆置,且控制在征用的土地范围之内;堆置过程中做好堆置坡度、高度的控制及位置的选择。

表层耕植土和泥浆一般可用于道路绿化的回填土,在回填前,表层耕植土和经沉淀后的泥浆的临时堆场须采取袋装耕植土围护,以减少施工期水土流失量,并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占补平衡。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对临时占地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恢复植被或退耕。做好工程区表层土壤的保护和利用。

工程施工期间,应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教育,禁止捕杀野生动物。

4.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靠近居民点路段施工时,高噪声级的施工机械在夜间(22:00~次日6:00)应停止施工;因工艺要求必须夜间施工时,应报龙泉市环境保护局审批后方可作业,并告示周边民众;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使车辆及施工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降低噪声源强;施工期,距离敏感点近的施工点,设置临时隔声护围,降低施工噪声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