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文选粹 为未来积聚力量

时文选粹 为未来积聚力量

时文选粹 为未来积聚力量
时文选粹 为未来积聚力量

【时文选粹】为未来积蓄力量

编者按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2020年爆发的疫情是一本生动而深刻的教科书,它告诉人们什么是众志成城,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什么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博大情怀。疫情也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其中有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有对付出、奉献、责任和坚守的感悟,还有面对生命中不同形式的艰难困苦甚至不幸灾难时顽强不屈的精神体悟。我们坚信经过抗疫这段不平凡岁月的洗礼,青少年一定会有丰厚的收获,并能将其沉淀为永恒的财富,为未来积蓄无穷的力量。

为未来积蓄力量

(标题即论点,凸显号召力。)

①这个假期,因疫情的到来变得格外与众不同,也因师生共同抗击疫情的努力,变得厚重而有意义。我们常说,生活即教育。这段特殊的日子,何尝不是一段最好的教育、一节最生动的课堂、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有关人生、有关成长。(开篇以这个寒假因疫情而与众不同,引出这段特殊的日子是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有关人生、有关成长的话题。)

②从这本教科书中,探寻生命的意义。抗击疫情的过程,我们看到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最美身影,看到驰援武汉的各地医务工作者写下“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看到钟南山院士红肿的眼睛与李兰娟院士疲惫的面庞……我们还看到众多身边的英雄,许多家长,他们既是孩子们的父亲,也是学生的老师,更是患者的医生,还是关键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许许多多的他们,自愿请战,投身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诠释对于生命、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理解与敬畏。在这段特殊的日子,生命、生活和生态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同学们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与自己相处、与自然相处、与世界相处这重要的人生课题。(从这本教科书中,探寻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与自己相处、与自然相处、与世界相处这重要的人生课题。)

③从这本教科书中,体悟责任与坚守。付出、奉献、责任、坚守,这些原本对于孩子们略显抽象的概念,在这个假期变得鲜活而生动。每一位老师,既要负责孩子们的教育教学,也要负责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既要负责班级的疫情防控上报,也要担任疫情期间德育教研与心理辅导;既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一员,也是孩子们可亲可爱的在线“主播”……非常时期,每一位老师都练就了非常之功,创造出无数的非同寻常。他们以最大的诚意、最艰苦的付出,在这段岁月留下了最特殊的印记,也以行动为孩子们诠释了何为奉献付出、责任坚守。(从这本教科书中,体悟责任与坚守。每位老师以行动为孩子们诠释了何为奉献付出、责任坚守。)

④从这本教科书中,实现自我激励与成长。这段日子,同学们主动思考有关尊重、规则等社会话题,探讨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学们在对抗懒散、惰性,自我管理、自觉学习,用实际行动践行“21天形成一个好习惯”;同学们积极践行清华附小成志少年“一身好体魄、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

好文章、一项好才艺”的育人理念,感受“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师生们都相信,或许我们会遇到不同形式的艰难困苦甚至不幸灾难,但一定能做到最好的自己。(从这本教科书中,实现自我激励与成长。一定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⑤种下责任的种子,相信岁月的力量。与疫情战斗的日子终究会结束,但这段岁月带来的收获、实现的成长将沉淀为永恒的财富,为未来积蓄力量。(照应标题,强化论点。)

来源:2020年02月19日人民日报

编辑:窦桂梅

【时代警语】

种下责任的种子,相信岁月的力量。与疫情战斗的日子终究会结束,但这段岁月带来的收获、实现的成长将沉淀为永恒的财富,为未来积蓄力量。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请从以下词语中选取两个词,展开想象,创造情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写两个语句,不少于30个字。

付出奉献责任坚守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2020年,一场疫情席卷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史无前例。此刻,你们都站在疫情的风暴里,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一本生动而深刻的教科书,有关“人生”,有关“成长”。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人生成长的思考,不少于300字。

【相关链接】

在灾难中引导孩子珍惜生命,体认家国情怀

“把疫情、把灾难当成教材,把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最佳,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共同完成好这

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这是河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日前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临近结束之际,发表的一段感言。此番言论打动了无数网友的心,迅速在网络上走红。

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用雅思贝尔斯的话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松,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换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塑造人、培养人。

学习知识、获取理想的分数当然是塑造人、培养人的途径之一,但远非全部,甚至不能说是最重要的。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锻造、作为社会人责任和担当的养成,才是教育真正价值和意义的体现。而这些正是当下我们某些教育领域的短板。新闻当事人的一席肺腑之言,戳中了时下教育的痛点,自然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在这段感言中,当事人深情回忆起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缔造的教育奇迹,还讲到河南大学艰辛的办学历程,以及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学生志愿者“一夜长大”的故事,以古鉴今,娓娓道来,阐述了一个算不上深奥的道理:教育从来不仅仅只发生在教室里和学校里,它应该是广泛的、生活化的、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人生有涯,读有字书,也需读无字书,若一心向学,则处处都是课堂。

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显然正是这样的课堂。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节奏,但它何尝不是一种更现实的学习机会?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它就在我们身边;生命教育也决不是空洞的,它就在此时此刻。

从全国到武汉,从英勇逆行的医护人员到慷慨解囊的普通公民,从与死神赛跑的不幸患者到患难中互相扶持的市民,所有这一切,都是生命教育最鲜活的素材,都是家国情怀最有说服力的载体;所有这一切,孩子们都会听到、看到、感受到、领悟到,并将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来听一听风靡网络的北京一名高三学生在歌曲《空城》里唱的:“脚步都停住,车马都停驻,站起来的中华已决心抵抗,请收起你的唇齿利剑,收起要在键盘上敲出的蜚语流言,请给予你身边的人充分的尊重。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也都担当重任。”来读一读网红文章《台风眼里:一名15岁武汉少年的思绪》里的句子:“吹哨是集结的号令,废墟是重建的标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蜕变的阵痛和成长的艰难。”

这就是今天的孩子。对于他人的苦难,他们也许难得感同身受,但现在的他们,视线所及,不再只有心仪的偶像和明星,而开始学习尊重和关注身外的陌生人——如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对于孩子的成长,仅此一点,就弥足珍贵。

灾难是最惨痛的课堂,不止对孩子如此。灾难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人间的美好,也照得见人性的幽暗。面对灾难,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用心去感受、反思,努力做好自己,不断去发掘美好,祛除幽暗,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合力,早日战胜病毒这个恶魔,尽快回归普通而美好的日常生活。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去引导我们的孩子透过灾难,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宝贵,更深切地领悟家国情怀的大义,坚定信念,承担责任。倘能如此,我们就一定能见证这一代年轻人坚定成长的足迹。

来源:2020年02月20日工人日报

编辑:刘颖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