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料与燃烧综合实验

燃料与燃烧综合实验

燃料与燃烧综合实验
燃料与燃烧综合实验

第二章燃料与燃烧综合实验

实验一煤的工业分析

煤是主要的工业燃料之一,了解煤的质量和种类,对于合理利用和选择燃料,节约能源是十分重要的。煤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不同,它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在一般的实验室中均可进行,因此掌握煤的工业分析方法,在煤的工业应用中有着普遍意义。

一. 实验目的

掌握煤的工业分析方法,并由此了解判别煤的种类和质量。

二. 实验基本知识及原理

煤的工业分析是测定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产率和固定碳的质量百分含量。在测定挥发分产率的同时,利用坩埚中残留的焦渣的特征,可以初步鉴定煤的粘结性。煤的工业分析主要是采用干燥和加热等方法。(对于液体燃料只作水分和灰分的测定。由于它的可燃成分与固体燃料不同,在受热时,极易完全转化为气态,所以不作挥发分和固定碳的测定。)

三. 实验设备

1.带盖的称量瓶2个,其直径为40毫米,高25毫米和20毫升挥发坩埚2个。

2.精度为万分之一克的电子天平一台、精度为十分之一克的电子秤一台。

3.玻璃干燥器一个,干燥剂为无水氯化钙。

4.温度高于110℃并带有调温装置的电烘箱一台。

5.能加热到900℃以上并带有温度控制装置的马弗电炉一台。

6.浅盘两个。

四. 实验内容及步骤

1. 煤的水分测定

煤的水分包括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吸附或凝聚在煤颗粒内部的毛细孔中的水称为内在水分;附着在煤颗粒表面上的水,称为外在水分。

(1)外在水分(表面水分)的测定

将盛有煤样的试样瓶取来,煤样粒度为小于13mm,量不少于500g;摇动数分钟使之混合均匀,然后把瓶盖打开,取出约200g试样放入浅盘中测定质量(电子秤应精确到0.1g)。将煤样散置放在浅盘中,厚度约10mm,随即放入温度为45—50℃的干燥箱内,烘干至质量变化在每小时内不超过1%为止。取出试样再

在室温下自然干燥至空气干燥状态,再称质量。按下式计算表面水分b

W(外在

水分):

%1001

?-=

G G G W b (1-1)

式中:1G ——干燥后煤样的质量,g ;

G ——原始煤样的质量,g 。

(2)内在水分的测定(分析基水分)(指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

煤的试样需按规定的取样方法取得,然后在空气中风干粉碎,粉碎后粒度应通过60网目的筛孔(煤样粒度在0.2mm 以下)。用瓶严密封好(该试样称为分析试样),以备下项试验用。

1) 选好称量瓶,并用精度为万分之一克的电子天平称其重量;

2) 将试样放入瓶中,摇动数次后再将试样取出1克左右,放入称量过的称 量瓶中,然后称其重量;

3) 轻轻摇动称量瓶中之试样,打开盖子放入温度为102--105℃的电烘箱中干燥; 4) 试样在电烘箱中干燥1小时后取出,并立即盖上盖子,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然后称其重量;

5) 称重后,再放入到电烘箱中干燥半小时,取出后称重。如果前后两次称得的重量差小于0.001克,则以最后一次称量结果为依据,求出试样之减量。若大于0.001克则还需重复步骤4。

由下式求出煤样的水分百分含量:

%100?=

试样原重量

试样减量

f

W

(1-2)

同一试样同时做两个,其允许误差为0.2%以内,取平均值。 煤中全水分百分含量:

()f b

b

t y

W W W W W ?-+

=100

100或 (1-3) 煤的应用基,可通过所测得的表面水分及分析水分按下式计算,即空气干燥基(分析基)f X 换算成应用基y X (t W 为全水):

f

t y f

y

W

W W X X --?=100)

(100或 (1-4) 2. 挥发分产率的测定

1) 将试样取出1克左右,放入称量过的挥发坩埚中,坩埚盖好盖子,置于温度900±10℃的马弗电炉中加热7分钟;

2) 坩埚取出后,在空气中冷却,冷却时间不超过5分钟,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3) 称其重量,求出试样减少的重量后按下式求得挥发分产率的百分含量:

%%100f f

W V

-?=

试样原重量

试样减量

(1-5)

记录坩埚中残留焦碳的外部特征,确定煤的粘结性序数(1-8)。 ①粉状 全部是粉末,没有相互粘着的颗粒; ②粘着 以手指轻压即碎成粉状; ③弱粘结 以手指轻压即碎成碎块;

④不熔融粘结 以手指用力压,才裂成小块。焦渣表面无光泽,下面稍有银白色光泽;

⑤不膨胀熔融粘结 焦渣呈扁平的饼状,煤粒的界限不易分清,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⑥微膨胀熔融粘结 用手指压不碎,焦渣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焦渣表面具有较小的膨胀泡(或小气泡);

⑦膨胀熔融粘结 焦渣的上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明显膨胀,但高度不超过15毫米;

⑧强膨胀熔融粘结 焦渣的上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焦渣的高度大于15毫米。

3. 灰分及固定碳的测定

1) 将做完挥发分产率的坩埚打开盖子,放入温度为815±10℃的马弗电炉内灼烧2小时;

2) 将坩埚由炉中取出,在空气中冷却5分钟后,再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出其重量,此重量即为灰分的重量,并按下式算出灰分的百分含量:

%100?=

试样原重量

灰分重量

f A (1-6)

3) 若煤中含硫量不高而不需分析时,则固定碳的含量可由下式求出:

)%(%100f f f f A V W F ++-= (1-7) 式中f F 、f W 、f V 、f A 均为空气干燥煤样(即分析基)的各成分的百分含量。

五. 实验数据处理

1)将所得数据列入表中;

2)根据所得数据对煤的质量给予应有的评定;3)实验记录表。

f

f

f

数据处理要求:

1. 计算出煤的水分、挥发分产率、灰分、煤的固定碳的质量百分含量;

2. 将水分、挥发分产率、灰分、固定碳的分析基换算成应用基;

3. 初步鉴定煤的粘结性。

燃料发热量的测定

燃料的热值(或称发热量)是表征动力燃料质量(含能量)的一个重要参数。不同的工艺要求和热工设备,需选用不同发热量的燃料,以达到经济省能的目的。因此,必须了解燃料发热量的测定方法。

固体燃料发热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固体燃料(或沸点高于250℃的重质液体燃料)发热量的测定方法;2)了解所用热量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基本知识及原理

本实验采用的装置为XRY—1B微机氧弹式热量计,属于变温热量计的一种。其原理是:将已知重量的燃料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被一定量的水全部吸收,然后根据水温的升高算出燃料的发热量(千焦耳/千克)。但在计算时应考虑到:(1)热量计本身所吸收的热量

(2)电热丝发出的燃烧热

(3)辐射损失的热量等等。因此所测得的固体燃料的发热值需要进行校正热量计本身所吸收的热量,用水当量表示(即将热量计系统温度每升高一度所需要的热量换成水所需的热量来表示),求法是用已知发热量的苯甲酸,在热量计中燃烧,算出热量计系统的水当量。本实验所用热量计的水当量已事先求出,并标在仪器上。热量计的辐射损失,可用校正温度的方法补正。

本机器为一体化设计,有量热主机,氧弹配件、控制微机和打印机四大部分。

它是由以下各部分构成:量热主机由外桶、内桶、搅拌电机和氧弹组成;

配件有:压饼机、充氧器、工业氧气瓶、放气阀和弹头支架等;

微电脑:选用英特尔。

(4)打印机

(三)操作步骤

1. 实验准备

1)称样:称取1g左右的煤样,压成煤饼,在电子天平上称取数据(标准到0.0002g),放到燃烧皿中;

2)装入点火丝:将氧弹弹盖放在弹头支架上,取一根约9cm长的点火丝(本实验提供的是Ni_Cr丝),把点火丝与试样接触好,两端挂在两根开有斜缝的装点火丝杆上(其中一根杆也是燃烧皿托架),用锁紧小套管锁紧。注意不可让点火丝接触燃烧皿或氧弹体的其他金属部位,以免旁路点火电流,使点火失败。为了防止样品燃烧时直冲氧弹头上的密封件,在燃烧皿上面设有圆形挡火板;

3)充氧:在氧弹内加入10ml蒸馏水,拧紧氧弹盖,将充氧器接在工业氧气瓶上,把氧气导管接在氧弹上,打开气阀,限压在2.5---3.0MPa,往氧弹内缓缓充入氧

气,压力平衡时间不得少于30s 。放入水中看不到气泡浮出,说明氧弹不漏气; 4)给内桶加水:将氧弹放在内桶的氧弹座架上,向内桶加入已调好水温(约3200g ),使内桶水温比外桶低0.5---0.7K ,以便在测量结束时内桶水温高于外桶,温度曲线可出现明显下降。将内桶放在外桶的绝缘支座上; 5)插好点火线:将氧弹戴好点火帽,插好点火电极; 6)盖好外桶桶盖(将点火线卡在桶盖上留的缺口处)。 2. 微机控制测量

开启仪器右后上部的红色电源开关,这时面板上的电源指示灯被点亮。 1)开机后即已启动控制软件,选择瑞—芳测量;

2)输入样品质量、仪器热容量值(本仪器热容量为15518J/K )和附加热(40J/K)(利用确定键和箭头键来输入各数值); 3)选择“开始测量”,按“确定”键,仪器即开始自动测量,必要时会有提示出现;

4)测量结束,屏幕上显示出选择“高、低位发热量”(测量、计算),或“打印数据”(打印后自动退出,不计算高低位发热量)。当把测出的硫、氢含量和应用基、分析基(空气干燥基)水分等数据输入显示屏幕后,移动光标“下一步”就

可打印全部结果,即分析基的氧弹发热量f d Q 、高位发热量f gw Q 、低位发热量f

dw Q ,

或应用基高位发热量y gw Q 、低位发热量y dw Q 。

发热量的换算

煤燃料的发热量是在氧弹中测定的。在氧弹中燃烧的煤样,由于在氧弹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氮生成硝酸与硫生成硫酸都放出热量,水蒸气在高压下变为液态也会放出凝结热,因此,氧弹中测得的煤的发热量是最大的,称为氧弹发热量。

发热量中如不包括上述因生成硝酸与硫酸而形成的热量,则这种发热量称为高位发热量。而高位发热量与氧弹发热量之间的关系为:(以分析基发热量为例,可按下式计算)

)1.94(f d t f d f

gw Q S Q Q ?+-=α (2-2-1)

式中 f d Q ——燃料的分析基氧弹发热量,kJ/kg ;

f

gw

Q ——燃料的分析基高位发热量,kJ/kg ; t S ——燃料中全硫的百分含量;

α —— 当f d Q ≤16.70MJ/kg, α =0.001; 当16.7 MJ/kg25.10 MJ/kg ,α=0.0016。

发热量中如不包括因生成硝酸与硫酸形成的热量也不包括水蒸气变为液态

放出的热量,则这种发热量称为低位发热量。

当煤不在氧弹中燃烧而在空气中燃烧,则氮变成游离氮逸出、硫生成二氧化硫逸出而水蒸气也不会凝结放出凝结热。锅炉燃烧工况和排除锅炉的燃烧产物工况属于这一种情况。因而我国锅炉热效率计算中都采用燃料的应用基低位发热量进行计算。燃料的低位发热量与高位发热量之间存在一定换算关系,而以分析基发热量为例,可按下式计算:

)9(12.25f f f gw f dw W H Q Q +-= (2-2-2)

C R C

V H f f 168.0066.0329.2++= (2-2-3) 式中 f

dw Q ——燃料的分析基低位发热量,kJ/kg ;

f

gw Q ——燃料的分析基高位发热量,kJ/kg ;

f f f V W H ,,,t S ——燃料分析基的氢含量,水分含量,挥发分及硫的含量,代入公式中的数据为X%中去掉%只代入X 值(这里的X 值代表的是:

f f f V W H ,,,t S );

C R C ——焦渣特性。

如需将已知的分析基低位f dw Q (高位f gw Q )发热量换算成应用基低位y dw Q (高位y

gw Q )发热量,则:

y

f

y f

f gw

y

dw

W W

W H Q

Q

23100100)206(---?-= (2-2-4) f

y

f gw

y gw

W W Q Q

--?=100100 (2-2-5)

本实验没做S 含量, 可按0.5%计算

实验要求:1. 实验要重复两次,取平均值,但误差不要太大;

2. 请解答为什么高、低位发热量要折算到应用基?

实验三 液体燃料性质的测定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燃料油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了解燃料油的性质对于燃料油的选用,燃烧设备的选用,组织燃烧都是十分重要的。液体动力燃料的主要性质有:闪点、燃点、自燃点、粘度、比重、凝固点、发热量等。发热量的测定上一个实验已介绍,本实验介绍闪点、燃点、粘度的实验。

一 燃料油粘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液体粘度的工业测定方法及温度对粘度的影响。

(二)实验基本知识及原理

粘度是液体燃料的一个重要特性参数,对燃料的输送、雾化和燃烧有较大影响。对液体燃料来说最常用的粘度单位有:即动粘度、运动粘度和条件粘度(或称相对粘度)。这里介绍条件粘度。

我国采用的条件粘度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恩氏粘度。在一定温度t 下一定量的试样自恩格勒粘度计底部小孔流出200毫升时所需的时间t τ和在20℃下流出同体积纯水所需的时间20K 的比值称为恩氏粘度。用符号t E 表示:

20

K E t

t τ=

(度) (3-1-1)

水的流出时间为一常数,称为水值(一般20℃ 时200毫升的水流出时间为50—52秒),实验时不进行这项测定,每台仪器都已测好水值,并标在仪器上。

(三)实验设备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1)温控仪探头;(2)手动搅拌器;(3)恩式温度计;(4)加热器;(5)内锅盖;(6)内锅;(7)外锅;(8)油面高度标志;(9)木栓;(10)流出管;(11)支架;(12)粘度计瓶;(13)调整螺丝;(14)温控仪。

图2 恩式粘度计结构图

(四)实验步骤

1) 先在外锅中加入加热浴之水或油(水面最低应比油面高10mm,80℃以下用水,80℃以上用油),然后把温控仪探头固定在支架上,探头头部要插入水中。

2) 用木栓堵住内锅低部之小孔,然后往内锅中加入试样油,油面应达到带有三个尖钉的尖端处,并在同一水平面上,盖好内锅盖,插入温度计。

3) 打开温控仪开关,把温控选择旋纽放在所选择的位置上,待油达到规定恰好温度时,再保持5分钟,然后迅速提起木塞,同时启动秒表,当粘度计瓶内的试液达到200毫升标线时(泡沫不计),停秒表,读取流出时间,准确至0.2秒,按上式计算试液的恩氏粘度。连续两个测定结果的差数不应超过下列数值:流出时间(秒):250以下250—500 501—1000 >1000

允许差值(秒): 1 3 5 10

取平行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液的恩氏粘度。

(五)实验报告

1)实验记录

a.说明测定粘度的意义及温度对粘度的影响,将其关系画在坐标图上;

b.对实验的准确性及造成误差的原因加以说明;

c.每种燃料油在一种温度下测定两次粘度,最后取平均值作为该温度下的粘度;

d.每种燃料油必须至少测定出三个温度下的粘度值,否则无法正确画出温度与粘度的关系曲线图。

二燃料油闪火点及燃烧点的测定

液体燃料是易燃易爆危险品,了解它与着火、爆炸、燃烧等有关的一些性质,对于预防火灾、确保安全运行是很有意义的。

(一)实验目的

了解液体燃料闪火点与燃烧点的测定方法及差异,以便正确的使用燃料,达到燃料的储运安全、燃烧安全、稳定、设备高效节能。

(二)实验原理

当燃料油被加热时,在油的表面上将会产生油蒸汽。油温越高,油蒸汽产生的越多,在规定的条件下,将燃料油加热到它的蒸汽与空气的混合气接触火焰能发生闪火现象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火点。这时的闪火只是瞬时的现象,当燃料油再继续加热,此时油蒸汽的产生速度也逐渐增大,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到它的蒸汽能被接触的火焰点着并连续燃烧时间不少于5秒钟时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烧点。一般,燃烧点比闪火点高10—35 ℃。

闪火点与燃烧点的测定方法有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本实验采用开放式闪火点与燃烧点测定法(也叫开口杯法)。本装置称为“布林克法”,它适用于测定润滑油与深色石油产品的测定。“开放式”实验法测得的闪点要比“封闭式”高5—10℃。

自燃点:测定闪点和燃点时,均须从外面引入火源。若继续提高油温,则油气在空气中无须外加火源即能因剧烈地氧化而自行燃烧,自行燃烧时的最低油温称为自燃点。本实验不做此项内容实验。

(三)实验装置

仪器装置如图3所示。

(1)温度计;(2)温度计尖轴;(3)立柱;(4)内坩埚;(5)外坩埚;

(6)电炉部分;(7)电炉托;(8)电器装置;(9)点火器部分。

(四)操作步骤

1.把经过处理后的内坩埚放入装有细砂(经过锻烧)的外坩埚中,使细砂表面距离内坩埚的口部边缘约12毫米,并使内坩埚底部与外坩埚底部之间保持厚度为5—8毫米的砂层。对闪点在300℃以上的试样进行测定时,内外坩埚底部之间的砂层厚度允许酌量减薄,但在实验时必须保持规定的升温速度。

2.将试样注入坩埚,对于闪点在210℃和210℃以下的试样,液面距离坩埚口部边缘为12毫米(即内坩埚内的上刻度线处);对于闪点在210℃以上的试样,液面距离坩埚口部边缘为18毫米(即内坩埚内的下刻度线处);试样向内坩埚注入时,应避免溅出,而且液面以上的坩埚壁不应沾有试样。

3.将装好试样的坩埚平稳地放置在支架上的铁环(即电炉)中,再将温度计垂直的固定在温度计夹上,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内坩埚中央,与坩埚底和液面的距离大致相等。

4.加热坩埚,使试样的温度逐渐升高,当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60℃时,调整加热速度,当试样温度达到闪点前40℃时,能控制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

4 ±1℃。

5.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10℃时,将点火器的火焰放到距离试样液面10—14毫米处,并在该处水平面上沿着坩埚内径作直线移动;从坩埚的一边移至另一边所经过的时间为2—3秒钟。试样温度每升高2℃应重复一次点火试验点火器的火焰长度,应预先调整为3—4毫米。

6.试样液面上方最初出现兰色火焰时,应立即从温度计上读出此时的温度值,此值即为试样油的闪火点。

注:试样油的闪火点同点火器的闪火不应混淆,如果闪火现象不明显,必须在试样温度升高2℃时继续点火证实。

7. 测定试样的闪点之后,应继续对外坩埚进行加热,使试样的升温速度为每分

钟升高4 ±1℃ 。然后按方法(5)用点火器的火焰进行点火试验。

8. 试样接触火焰后立即着火并能持续燃烧不少5秒钟,此时立即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值,作为燃点的测定结果。

(五)说明

1. 测定装置应放在避风和光线较暗的地方,使闪点现象能看得清楚;

2. 试样中含水分大于0.1% 时必须脱水。脱水处理是通过在试样中加入新锻烧并冷却的食盐,硫酸钠或无水氯化钙进行的。闪点低于100℃ 的试样脱水时不必加热,其它试样允许加热到50—80℃ 时用脱水剂脱水。脱水后,取澄清的试样供试验用;

3. 大气压力与标准大气压(760 mmHg )的差值超过±15mmHg 时,闪点测定值需按下式修正(计算至1℃ ):

)760(0345.00P t t -?+= (3-2-1)

t 0—在标准大气压的闪点℃;

t —在大气压力为时测得的闪点℃;

P —测定闪点时实际大气压力,由气压计测得mmHg 。

(六)实验记录

(七)思考题

1)说明测定闪点及燃点的意义,描述在测定闪点和燃点时见到的现象; 2)说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造成误差的原因。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 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9四川自贡】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解析】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故选:A。 2、【2019湖南邵阳】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人员展开扑救工作。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或氧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答案】D 【解析】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故选:D。 3、【2019江苏上饶中学八年级上期末】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 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 【答案】A

【解析】A.红磷的着火点是200℃左右,热水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所以红磷不能燃烧,故错误;B.白磷的着火点较低,热水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发生了燃烧,故正确;C.磷燃烧是磷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正确; D.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毒物质,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空气污染,故正确。 故选A。 3、【2019江苏徐州联校期末】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A.减少空气通入量B.充分利用热能C.块状煤碾成粉末D.净化尾气 【答案】C 【解析】将煤粉碎或做成蜂窝煤,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鼓入空气,增加氧气的浓度,都可以使煤充分燃烧。 故选C。 4、【2018湖南邵阳】吸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A. CO2 B. N2 C. O2 D. CO 【答案】D 【解析】烟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焦油、尼古丁等,其中一氧化碳有毒,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体内组织器官严重缺氧而死亡。故选D。 5、【2019江苏南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氨气 B.氢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根据爆炸是由于急速的燃烧在有限的空间而引起的,因此要满足燃烧的条件,气体必须是可燃性气体遇明火, A、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A错; B、氢气具有可燃性,因此氢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B正确; C、氦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C错;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错。 故选:B。 6、【2019甘肃兰州】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因山脊的一棵云南松被雷击起火而引发森林火灾。下列

鲁教版化学九年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教案.docx

鲁教版化学九年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教案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一、灭火的原理 1、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灭火的方法:(1)隔绝氧气 (2)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移走可燃物 3、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乙炔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1)氧气不充足(不充分燃烧)产生黑烟、一氧化碳和水 (2)氧气充足(充分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的优缺点充分燃烧能充分利用资源,放热多不充分燃烧浪费资源,放热少 (4)点燃 乙炔 + 氧气二氧化碳+水 C2H2O2CO 2H 2O 2、促进燃烧的方法(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1)一氧化碳的产生 点燃点燃高温 C+O 2 ===CO 2 (碳充分燃烧 ) 2 C+O 2 ===2CO ( 碳不充分燃烧 ) C+CO 2====2CO (2)中毒的原因 一氧化碳吸入体内,便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能力减弱。 (3)预防: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排气通道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爆炸: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失,气体体积受热膨 胀。 2、分类物理爆炸:气球爆炸 化学爆炸:火药爆炸 3、易燃易爆物及图标(自学)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一、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原子的种类都不改变(元素种类也 不变) 二、如何表示化学反应1、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①表 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 比 点燃 2H2+O 2 ===2H 2O 4 32 36 ①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水 ② 4 份质量的氢气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36 份质量的水或氢气、氧气、水之间的质量比为 4︰ 32︰ 36 (3)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守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守的步骤 例: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 ①写:在横线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KClO 3KCl+O 2 ②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原则: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式前面配上系数,使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3× 2=62KClO32KCl+ 3O2 ③注:注明反应条件:“↑”“↓”“△”“前气后气不用气”“前固后固不用固” MNO 2 2KClO3△2KCl+ 3O2↑ ④等: MNO 2 2KClO3△2KCl+ 3O2↑ 第三节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燃烧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知识 要点归纳能源利用说明成分或概念 点 将煤隔绝空气加 分解的产物有 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热分解成许多产 煤焦炭、煤焦油 素物,属于化学变 化石和煤气 化 燃料 利用石油中各成 产品为汽油、石油混合物,主要含碳、氢元素分沸点不同来分 煤油等 离,属于物理变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自主复习学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记住常见化石燃料和燃烧的发生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有哪些,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燃料。 2、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步骤、收集和验满的方法、检验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3、记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相应用途;记住二氧化碳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关注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 复习重点:1、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促进燃烧的方法2、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和用途 复习难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装置的选择、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 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 1、燃烧发生的条件 和 和 2、灭火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爆炸发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促进燃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今世界的三大化石燃料是___________,他们都是由________组成,都属于_______(混合物、纯净物),是 (再生或不可再生)的能源。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 。 6、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 ,可用于 。 7、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看到的现象是: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如果对它进行加热,则又会看到 ,有关反应方程式是: ; 烧杯内有燃着的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沿着烧杯慢慢地倾倒CO 2,观察到的现象是:下面的蜡烛______,上面的蜡烛______,说明CO 2的具有:①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8、二氧化碳的用途(1)、用于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的 性质。 (2)、参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 (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原料;(3)、用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 。 9.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1)成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使全球温度 。对于这一现象的作用有两种观点:一是:导致两极 ,海平面 ,二是 (3)缓解措施:减少 的使用,使用 型能源;大量 ,严禁 等。 10、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 收集方法: ,原因 。 验满方法: ,收集慢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 放在桌面 上,原因 。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应用 ,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 示)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 、 等气体。 典型示例 例1、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这一主题的是( ) A 、在我国西部和沿海地区兴建风力发电站 B 、力争少乘坐汽车,多骑自行车 C 、以煤等燃料作为主要生活燃料 D 、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例2、(1)如图,在一烧杯中注入适量的开水,水中放入一块白磷。在烧杯口盖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少量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块干燥的白磷,过一会儿会看到(注:白 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和240℃)。 ①铜片上的红磷____燃烧(“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铜片上的白磷_____燃烧(“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③要想使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你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 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__________能证明可燃 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_______。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 能得到妥善处理, 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 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___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例3、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CO 2,并实验C02的性质。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A 的 。②A 中的药品 是 。 ③若要用装置B 鉴定CO 2,在B 中应盛放的试剂 是 ,当导管①和②连接时,B 中看到的实验 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④若要用装置C 证明CO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 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 ,当导管①和③连接时,C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⑤烧杯D 中放有两支燃着的蜡烛,当导管①和④连接时,D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CO 2具有 的性质。 例4、今有A 、B 、C 、D 、E 五种装置如下图所示。按下列要求回答问题(所选装置用其代号字母表 示)。 (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选用 ,收集装置常选用 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的加热分解来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选用 。 (3)由此可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采用何种发生装置,取决于 _和 。采用何种收集装置,取决于 和 。 (4)硫化氢(H 2S )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常用固体 硫化亚铁跟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请写出 硫化氢的制取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收集装置__________ 白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测试题 有答案

第七单元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S—32I—127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D) A.煤B.石油C.天然气D.乙醇 2.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目前只在火箭发射等少数情况下使用,其主要原因是(A) A.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B.氢气燃烧条件难以满足 C.制备氢气原料极其匮乏D.氢气燃烧过程难以控制 3.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B) 4.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B) 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B.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C.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CuO D.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5.学校开展的下列活动,不符合“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是(C) A.栽花护绿,与植物交朋友B.布袋购物,减少“白色污染” C.焚烧垃圾,净化校园环境D.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6.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氮等。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石油是可燃物 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C.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7.2015年3月9日,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开始环球飞行,并在名古屋和夏威夷之间创下了118小时不间断飞行的记录。下列有关能源和环保的说法错误的是(C) A.“阳光动力2号”所用太阳能是绿色环保新能源 B.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C.煤完全燃烧后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其主要成分是CH4 8.下列关于燃烧或灭火的操作,其表述正确的是(A)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点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一、燃烧与灭火 1、燃烧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条件(缺一不可)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充足的O2接触。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自身着火点。 3、影响燃烧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不可变) ②可燃物与O2的接触面积。(可变) ③O2的浓度。(可变) 4、促燃方法 ①增大可燃物与O2的接触面积。 例:工厂锅炉煤加工成粉末状、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 ②增大O2的浓度。(或加快空气流动) 例:烧锅炉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炉鼓入空气、炼钢时不断向炉鼓入富O2空气 Fe在纯O2种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爆炸 ①原因: 可燃物在有限空间急剧燃烧,会在短时间聚集大量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 ②分类: 注意: 锅炉的爆炸是因为炉循环不畅通,使热量聚积,导致气体膨胀,达到锅炉无法承受的高压,最后产生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引起的。 6、灭火原理(一条即可) ①移除可燃物。 例:森林失火,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以形成隔离带 ②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例: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③隔绝空气(或O2)。 例: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灭火器灭火 注意:油锅起火还可以立刻向其中加菜。

二、能源利用 1、化石燃料 (1)种类: 煤、石油、天然气 (2)形成: 化石燃料是由远古时代的生物遗体堆积起来,并被岩石层、泥浆层埋入地下后,经几亿年的时间,在地球部的热量和压力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3)重要性: 三种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上能源的三大支柱。 ①煤是黑色的“金子”,有“工业的粮食”之称。 ②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③天然气是“洁净的气体燃料”。 2、是有的分馏原理 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沸点不同的各个成分先后蒸发出来。 注意: ①沸点低的先蒸发出来。②无新物质生成(都是原有的),属于物理变化。 3、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燃料燃烧及热平衡计算参考

燃料燃烧及热平衡计算参考 3.1 城市煤气的燃料计算 3.1.1 燃料成分 表2.2 城市煤气成分(%)[2] 成分 CO 2 CO CH 4 C 2H 6 H 2 O 2 N 2 合计 含量 10 5 22 5 46 2 10 100 3.1.2 城市煤气燃烧的计算 1、助燃空气消耗量[2] (1)理论空气需要量 Lo=21O O 0.5H H 3.5C CH 20.5CO 2 2624-++?+ Nm 3/Nm 3 (3.1) (3.1)式中:CO 、CH 4 、 C 2H 6 、 H 2 、 O 2——每100Nm 3湿气体燃料中各成分的体积含量(Nm 3)。则 Lo=21 2465.055.322255.0-?+?+?+? = 4.143 Nm 3/Nm 3 (2)实际空气需要量 L n =nL 0, Nm 3/Nm 3 (3.2) (1.2)式中:n ——空气消耗系数,气体燃料通常n=1.05 1.1 现在n 取1.05,则 L n =1.05×4.143=4.35 Nm 3/Nm 3 (3)实际湿空气需要量 L n 湿 =(1+0.00124 2H O g 干) L n , Nm 3/Nm 3 (3.3) 则 L n 湿=(1+0.00124×18.9)×4.35=4.452 Nm 3/Nm 3 2、天然气燃烧产物生成量 (1)燃烧产物中单一成分生成量 CO)H 2C CH (CO 0.01 V 6242CO 2+++?=’

(3.4) 2 O V 0.21(=?′0n-1)L (3.5) 2 2n N V (N 79L )0.01=+?′ (3.6) )L 0.124g H H 3C (2CH 0.01V n 干 O H 2624O H 22+++?= (3.7) 式中CO 、CH 4 、 C 2H 6 、 H 2 ——每100Nm 3湿气体燃料中各成分的体积含量。 则 0.475)5222(100.01V 2CO =+?++?= Nm 3/Nm 3 4.4131)(1.050.21V 2O ?-?==0.046 Nm 3/Nm 3 01.0)35.47910(V 2N ??+==3.54 Nm 3/Nm 3 4.35)18.90.124465322(20.01V O H 2??++?+??==1.152 Nm 3/Nm 3 (2)燃烧产物总生成量 实际燃烧产物量 V n = V CO2+V O2+V N2+V H2O Nm 3/Nm 3 (3.8) 则 V n =0.47+0.046+3.54+1.152=5.208 Nm 3/Nm 3 理论燃烧产物量 V 0=V n -(n -1)L O (3.9) V 0=5.208-(1.05-1)×4.143=5.0 Nm 3/Nm 3 (3) 燃料燃烧产物成分[2] %100V V CO n CO 22?= (3.10) %100V V O n O 22?= (3.11) %100V V N n N 22?= (3.12) 100%V V O H n O H 22?= (3.13)

鲁教版化学九年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同步测试

第四章燃烧燃料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燃烧的是( ) A .“鬼火” B .火箭升空时尾部的喷火 C .铁丝在纯氧中被引燃,火星四射 D .加热碳酸氢铵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煤 B .石油 C .水煤气 D .高锰酸钾 3.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放出热量,供给人体所需能量,这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若R 代表葡萄糖,所发生的氧化反应为R +6O 2=6CO 2+6H 2O ,则葡萄糖的化学式为( ) A .C 6 H 12 B . C 6H 1206 C .C 6H 10O 5 D .C 5H 6O 2 4.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仅完全正确,而且又能表示一个分解反应的是( ) A .2HgO====2Hg+O 2 ↑ B .CO+CuO===Cu+CO 2 C .2Fe+6HCl===2FeCl 2+3H 2↑ D .CuO+H 2===Cu+H 2O 5.在反应4P+5O 2===2 P 2O 5中,若生成2W 克P 2O 5,则反应中消耗磷的质量为( ) A .4W 克 B .大于2W 克 C .小于2W 克 D .3W 克 6.下列有个关碳、氢元素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 . 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 . 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 .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7.下列说法你不赞成的是( ) A .塑料既可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又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B .大气中CO 2浓度不断上升,有利于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但会使全球变暖 C .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它们的燃烧对大气的污染程度严重 D .CO 2浓度较大会使人死亡,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8.吸烟有害健康,原因之一是烟气中含有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 A .N 2 B .H 2 C .CO D .CO 2 9.在发生火警时,应立即拨打的电话是( ) A .119 B .122 C .110 D .114 10.甲烷(CH 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这个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烷、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水的质量比是 ( ) A .4:16:11:9 B .8:16:22:9 C .4:8:11:1 D .8:16:11:9 11.下列场所贴有等消防标志的是。①煤矿②油库③面粉厂④煤气站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2.下列对环境的影响与化石燃料燃烧没有关系的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 B .热污染 C .大气污染 D .赤潮现象 13.下列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熄灭酒精灯时,用酒精灯帽盖灭火焰 B .灭森林火灾,可以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C .通常的一般性火灾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来灭火 D .由活泼金属组成的精密仪器失火时,可用水来灭火 14.4g 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是( ) A .18g B .36g C .54g D .9g 15.世界上最早用煤,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国家是( ) A .中国 B .美国 C .伊拉克 D .英国 加热 加热 Δ 点燃

西北工业大学燃烧学思考题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自动保存的)

第一章 绪论 1、燃烧有哪几类分类方法,分别是什么? (1)按化学反应传播的特性和方式:强烈热分解,爆震,缓燃 (2)按照燃料的种类:气体燃料燃烧,液体燃料燃烧(燃烧前雾化,蒸发,混合),固体燃料燃烧 (3)按照有无火焰:有火焰燃烧,无火焰燃烧 (4)按照燃料和氧化剂是否预先混合以及流场形态分类:层流预混火焰,层流扩散火焰,湍流预混火焰,湍流扩散火焰,预混-扩散复合层流火焰(煤气灶)。 2、什么叫燃烧?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燃烧是指可燃物和助燃剂之间发生快速强烈的化学反应。现象有发光,发热等。 3、燃烧学研究方法 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理论总结,诊断技术 第二章 燃烧学的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1、什么叫化学恰当反应? 所有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都按照化学方程式给定的比例进行完全燃烧的反应。 2、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异同。 (1)概念不同:反应级数数是反应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总的结果,由化学动力学实验测得。化学反应分子数是指基元反应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分子数。 (2)用途不同:反应级数用来区分化学反应类型,反应分子数用来解释化学反应机理。 (3)简单反应的级数常与反应式中作用无的分子数相同。 (4)化学反应级数可以是正整数,分数,零和负数。零表示化学反应速度与浓度无关。负数表示该反应物浓度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下降。但化学反应分子数一定是正整数。可以有零级化学反应,但不可能有零分子反应。 3、阿累尼乌斯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阿累尼乌斯定律是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经验公式。表达式为: exp(/)b a u k AT E R T =- 适用范围:(1)适用于简单反应以及有有明确级数的化学反应 (2)阿累尼乌斯公式是由实验得出的,它的适用温度范围比较窄。在低温范围 内拟合的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可能完全不适用于高温情况下的实验数据。 4、分析影响化学反应的各种因素。 (1)温度 阿累尼乌斯定律,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常数,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2)催化剂 催化剂是指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组成,数量和化学性质均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通过改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均相催化反应:生成中间活化络合物。

燃烧与燃料复习

第六单元燃烧与灭火复习课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及促进燃烧的方法 2、明确爆炸发生的条件 3、掌握化石燃料的燃烧及综合利用 [基础案] [知识点一]燃烧和灭火 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_____发生的剧烈的_____、_____的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_3、灭火的措施 针对燃烧条件,可采取的对应的灭火措施为: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_[知识点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____;当氧气不足时,可燃物____ 2、认识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的结果 不充分燃烧导致的后果有:_______________ 促进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方法: (1)_________(2)____________微观原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炔充分燃烧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使人中毒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爆炸 爆炸发生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四]化石燃料的燃烧 1、三大化石燃料是____、____、____,它们都是____再生能源。煤和石油等燃料中往往含S、N等元素,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____、____等,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四]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石油的分馏 (1)原理:利用各组分物质____的不同进行分离,属于____变化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 目录 实验原理系统图、实验仪器仪表型号规格及燃料物理化学性质 (2) 实验一 Bensun火焰及Smithell法火焰分离 (3) 实验二预混火焰稳定浓度界限测定 (4) 实验三气体燃料的射流燃烧、火焰长度及火焰温度的测定 (6) 实验四静压法气体燃料火焰传播速度测定 (8) 实验五本生灯法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11) 实验六水煤浆滴的燃烧实验 (13) 燃烧喷管及石英玻璃管说明 燃烧喷管共4根,分别标记为: I号长喷管—细的长喷管(喷口内径7.18mm) II号长喷管—粗的长喷管(相配的冷却器出口直径10.0mm) I号短喷管—细的短喷管(喷口内径5.10mm) II号短喷管—粗的短喷管(喷口内径7.32mm) 石英玻璃套管共3个,分别标记为: I号玻璃管—最细的石英玻璃管(本生灯火焰内外锥分离用) II号玻璃管—中间直径的石英玻璃管(观察Burk-Schumann火焰现象及测定射流火焰长度用) III号玻璃管—最粗的石英玻璃管(测定射流火焰温度用) 燃烧学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台上的玻璃管须轻拿轻放,用完后横放在实验台里侧,以防坠落。 2.燃烧火焰的温度很高,切勿用手或身体接触火焰及有关器件。 3.燃烧完后的喷嘴口、水平石英管的温度仍很高,勿碰触,以防烫伤。 4.在更换燃烧管时,手应握在下端,尽量远离喷嘴口。 -可编辑修改-

燃烧学实验 定值器压力#1台#2台#3台#4台#5台#6台 预混空气(kPa) 13 12 13 13 20 13 射流空气(MPa) 0.12 0.11 0.135 0.12 0.16 0.12 2

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汇编——《第六单元燃料和燃烧》

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汇编——《第六单元燃料和燃烧》 1.(2013.安徽省)自然界中有几千万种含碳物质,并循环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B .森林的减少对碳的循环没有影响 C .金刚石中碳原子间没有间隔 D .地下的煤中碳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2.(2013.安徽省)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 CO 2+3H 2 CH 3OH+H 2O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为CO 2的利用创造了一种新途径 B .钌-膦铬合物的质量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C .氢原子数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 D .属于复分解反应 3.(2013.庆阳市)“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 A. 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 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C. 讲卫生,尽量多作用一次性餐具 D. 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 4.(2013.上海市)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 A. 氢气与液氢 B. 水银与银 C. 干冰与冰 D. 氧气与臭氧 5.(2013.日照市)科学家成功地利用精密仪器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这是目前世界上人工制得的最薄的材料,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石墨片说法错误的是( ) A .石墨片是一种单质 B .石墨片与C 60是同种物质,具有导电性 C .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片可还原氧化铜 D .石墨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 2 6.(2013.苏州市)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 B .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 C .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D .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作碳酸饮料 7.(2013.广州市)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CO 和CO 2都可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B .CO 2的排放不是导致酸雨的原因 C.在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 中毒 D.铅笔字迹易变模糊是因为常温下石墨化学性质活泼 8.(2013.兰州市) 2013年3月,浙江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了世界上最轻的材料——“碳海绵”。“碳 海绵”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B. 具有吸附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 D.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 2 9.(2013.眉山市)“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 、教科书循环使用 B 、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疾病传染 C 、大量使用私家汽车出行,节约时间 D 、大量建设钢铁冶炼厂,促进经济发展 10.(2013.泉州市)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干水”, 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 2 ,干水吸 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 .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 .用干水吸收CO 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 .干水吸收CO 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11.(2013?长沙)“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B. 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 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 60则是碳的化合物 12.(2013.日照市)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 4、H 2、CO 、CO 2和HCl 中的某几种气体组成。将此混合 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 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白色CuSO 4粉末变蓝色。则原混合气体的成份是( ) A .HCl 和CO B .HCl 、H 2和CO 2 C .CH 4和H 2 D .CO 和CO 2 13.(2013.株洲市)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以观察到鸡蛋冒气泡,该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 ) A .H 2 B .CO 2 C .O 2 D .N 2 14.(2013.咸宁市)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 ) A .供给呼吸 B .作化工产品的原料 C .用于灭火 D .作气体肥料 15、(2013襄阳)12.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胃酸过多可适量服用氢氧化钙溶液 B .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 .50mL 的酒精与50mL 的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 D .碳酸氢铵属于氮肥 16、(2013年鄂州)据报导,某地发生火灾,有三名小孩生还。这三名小孩采取的措施是:一边用湿毛巾捂住嘴,一边低姿势前行。他们在逃生时主要利用了 A .湿毛巾可以供给水分 B .湿毛巾能吸收二氧化碳 C .低姿势前行是因为地面附近气压低 D .热空气密度小会上升,地面附近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17. (2013年鄂州)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缺铁会引起人体贫血 B. 回收废弃的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C. 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D . 汽油着火可用水扑灭 18、(2013年鄂州)以下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 对鉴别方法的认识 B .对安全的认识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后搅拌 ②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后闻气味 ③区分硫酸铵和硫酸钾,加熟石灰粉末研磨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②煤矿矿井要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③海鲜食品喷洒甲醛溶液防腐 C . 对现象的认识 D .对防锈的认识 ①气体压缩,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②活性炭除去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③喝汽水打嗝,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自行车的支架喷油漆防锈 ②菜刀用后及时洗净擦干 ③保留铁锈可防止铁进一步锈蚀 C .清除可燃物 D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9、(2013年鄂州)下列关于石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C .可利用石油产品发电 D .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燃料与燃烧第二版习题答案

《燃料与燃烧》习题解 (仅供参考) 第一篇 燃料概论 1. 某种煤的工业分析为:M ar =3.84, A d =10.35, V daf =41.02, 试计算它的收到基、干燥基、干燥无灰基的工业分析组成。 解:干燥无灰基的计算:0 2.41=daf V 98.58100=-=daf daf V Fc ; 收到基的计算 ar ar ar ar V M A FC ---=100 36.35100 100=--? =ar ar daf ar A M V V A ar = 9.95 FC ar = 50.85 干燥基的计算: 35.10=d A V d = 36.77; 88.52100=--=d d d A V FC 2. 某种烟煤成分为: C daf =83.21 H daf =5.87 O daf =5.22 N daf =1.90 A d =8.68 M ar =4.0; 试计算各基准下的化学组成。 解:干燥无灰基:80.3100=----=daf daf daf daf daf N O H C S 收到基: 33.8100 100=-? =ar d ar M A A 95.72100 100=--?=ar ar daf ar M A C C H ar =5.15 O ar =4.58 N ar =1.67 S ar =3.33 M ar =4.0 干燥基: 68.8=d A 99.75100 100=-? =d daf d A C C 36.5913.0=?=daf d H H

77.4913.0=?=daf d O O N d = N daf ×0.913 =1.74 47.3913.0=?=daf d S S 干燥无灰基:C daf =83.21 H daf =5.87 O daf =5.22 N daf =1.90 S daf =3.80 3. 人工煤气收到基组成如下: 计算干煤气的组成、密度、高热值和低热值; 解:干煤气中: H 2,d = 48.0×[100/(100-2.4)]=49.18 CO ,d = 19.3×1.025=19.77 CH 4,d = 13.31 O 2,d = 0.82 N 2,d = 12.30 CO 2,d = 4.61 ρ=M 干/22.4=(2×49.18%+28×19.77%+16×13.31%+32×0.82%+28× 12.30%+44×4.61%)/22.4 = 0.643 kg/m 3 Q 高 =4.187×(3020×0.1977+3050×0.4918+9500×0.1331) =14.07×103 kJ/m 3= 14.07 MJ/ m 3 Q 低 =4.187×(3020×0.1977+2570×0.4918+8530×0.1331) =12.55×103 kJ/m 3= 12.55 MJ/ m 3 第二篇 燃烧反应计算 第四章 空气需要量和燃烧产物生成量 5. 已知某烟煤成分为(%):C daf —83.21,H daf —5.87, O daf —5.22, N daf —1.90, S daf —3.8, A d —8.68, W ar —4.0, 试求: (1) 理论空气需要量L 0(m 3/kg ); (2) 理论燃烧产物生成量V 0(m 3/kg ); (3) 如某加热炉用该煤加热,热负荷为17×103kW ,要求空气消耗系数 n=1.35,求每小时供风量,烟气生成量及烟气成分。 解:(1)将该煤的各成分换算成应用成分: % 33.8100 4 100%68.8100100%=-?=-? =ar d ar W A A

燃烧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

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20分) 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增大可燃物的能量 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加燃物与空气的撞触面积 2、储存烟花爆竹的仓库应贴上的标志是() 3、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A、用湿毛巾后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 C、伏低身子逃出 D、淋湿衣服爬出 4、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成为化学家,更重要的是善于用化学知 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化学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A、进入小煤窑严禁吸烟 B、夜晚发现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C、面粉厂、加油站严禁吸烟 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盖锅盖灭火 5、为确保生命安全,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A、进入深洞,燃着的火把熄灭后继续前进 B、厨房内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CO)泄漏,马上点火燃尽 C、桌面上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燃烧,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电线线路老化导致火灾发生时,应立刻用水灭火 6、《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中学生不准吸烟。因为吸烟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而且乱扔烟头容易引发火灾。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达到燃烧的温度 7、氢气是一种绿色能源,科学家们最新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再用激光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

的新技术,其中海水分解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O 2H2↑+O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A、TiO2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B、水分解不产生污染物 C、TiO2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D、该技术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 8、以下行为与对应的原理解释不相关联或错误的是()。 A.喷射二氧化碳扑灭木材火灾------二氧化碳不可、也不支持燃烧,且隔绝空气 B. 洒水扑灭火灾------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用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使可燃物脱离燃烧环境 D. 用黄沙扑灭酒精着火------使之与空气隔绝 9、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甲烷、甲醇、CH4 B.乙醇、酒精、C2H5OH C.甲烷、沼气、CH4 D.一氧化碳、煤气、CO 10、2012年5月18日开始,伦敦奥运圣火只在英国境内传递。采集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来引燃火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阳光为火种的燃烧提供了热量,使其达到着火点 B.火炬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C.强风和大雨下火炬仍可以保持燃烧,是因为火炬燃料的燃烧不受燃烧的条件影响 D.火炬内装的燃料丙烷(C3H8)属于可燃物 二、填空题(33分) 1、在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中,选择正确答案用化学式填在相应的空格里,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能灭火的气体是________。(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 (4)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不会污染空气的理想燃料是______,该燃料发生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能溶于水,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气体是________,该气体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煤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它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班级姓名 1、垃圾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材料)分可以分为塑料、金属、纸、玻璃等类;按(原 来的用途)可以分为食物、包装、用品、一次性用品、衣物、家具和电器等;按(危害状况)分,可以分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按(来源和处理方法)分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业垃圾。 2、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和(堆肥),(填埋)是现阶段我国 采用的主要方法。 3、简单的垃圾添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散发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 病;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4、科学的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5、(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6、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7、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我们可以从垃圾中回收它们并重新(加工利用)。这样 做不但能够(减少垃圾的数量)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 8、(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 要方法。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9、 可回收垃圾: 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和橡胶、布类等 生活垃圾有毒垃圾:过期药品、注射器、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 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果皮、剩余饭菜、蔬菜茎叶等 其他垃圾: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 10、(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1、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 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12、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 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13、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来自动 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14、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自来水是主要的(饮 用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饮用水源)不能洗澡。 15、淡水在自来水厂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 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