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高中物理第五章曲线运动第2节平抛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精品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高中物理第五章曲线运动第2节平抛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精品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高中物理第五章曲线运动第2节平抛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精品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高中物理第五章曲线运动第2节平抛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精品

【关键字】情况、思路、方法、条件、前提、问题、难点、保持、建立、掌握、研究、规律、特点、位置、需要、重点、作用、水平、任务、速度、关系、分析、形成、解决、取决于、方向、巩固

2.平抛运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受竖直方向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掌握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做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分运动并不互相影响;

3.掌握抛体运动的位置与速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抛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例题分析再次体会平抛运动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参与实验总结规律的热情,从而能更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践,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

平抛运动演示仪、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理论上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能够研究曲线运动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一项任务,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研究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抛体运动。

[新课教学]

一、平抛运动

1.抛体运动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在空气阻力可以

忽略的情况下,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它的运动

叫做抛体运动(projectile motion)。

2.平抛运动

(1)概念

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形成平抛运动的条件:①物体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运动过程中物体只受重力。

(3)平抛运动的性质

【思考】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还是非匀变速运动?

分析:只受重力→加速度恒为g→相同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相同(均竖直向下)→匀变速运动。

合外力(重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再一条直线上→曲线运动。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本节课的重点是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所用的方法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二、平抛运动的速度

1.平抛运动的分解

【思考】怎样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呢?

用运动的分解来研究,可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来研究。

(1)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水平方向物体不受力,但物体有一个初速度,因此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惯性,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2.平抛运动的速度

物体抛出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不断地变化。如果想知道抛体在某一时刻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两个分运动在这一时刻的速度来求得。

例如,初速度为v 0的平抛运动,水平初速度为v 0,水平方向受力为0;竖直初速度为0,竖直方向受力为重力。

(1)分速度

建立右图所示的坐标系,用v x 和v y 分别表示物体在时刻t 的水平分速度和竖直分速度,在这两个方向上分别应用运动学的

规律,有

v x =v 0 v y =gt

(2)合速度

根据v x 和v y 的值,按照勾股定理可以求得物体在这个时刻的速度(即合速度)大小和方向。

合速度v 是由水平分运动的速度v x 和竖直分运动的速度v y 合成的。 合速度的大小:

这个式子表示,抛体在下落过程中速度v 越来越大,这与日常经验是一致的。 合速度的方向:

用v 与x 轴正方向夹角θ来表示:

这个式子表示,速度v 在抛体下落的过程中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越来越大。对于锐角来说,角越大,它的正切也就越大,所以随着抛体的下落,解θ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抛体下落的方向越来越接近竖直向下的方向,这也与日常经验一致。

例题1 一个物体以10 m/s 的速度从10 m 的高度水平抛出,落地时速度方向与地面的夹角θ是多少(不计空气阻力)。

分析 按题意作图。物体在水平方向不受力,所以加速度为0,速度总等于初速度v 0=10m/s ;在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为g ,初速度为0,可以应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解 以抛出时物体的位置为原点建立坐标系,x 轴沿初速度方向,y 轴竖直向下。 落地时,物体在水平方向的速度

v x =v 0=10 m/s

落地时物体在竖直方向的速度记为v y ,在竖直方向应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有 由此解出

O

v 0 y

α

x

v x

v y

v

θ

2y

v gh =14.1m/s

tan

y x

v v =1.41

θ=55o

物体落地时速度与地面的夹角是55o。 三、平抛运动的位移 1.平抛运动的位置

首先研究以速度v 0水平抛出的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用手把小球水平抛出,小球从离开手的瞬间(此时速度为v 0,方向水平)开始,做平抛运动。我们以小球离开手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以水平抛出的方向为x 轴的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 轴的方向,建立坐标系(如右图),并从这一瞬间开始计时。

小球在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由于只受重力的作用,即在水平

方向不受力,所以小球在水平方向没有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保持v 0不变。也就是说,小球的水平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

x =v 0t (1)

小球在竖直方向受重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它在竖直方向产生加速度g ,小球在竖直方向的初速度是0。根据运动学的规律,小球在竖直方向的坐标与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

21

2

y gt

(2)

小球的位置是用它的坐标x 、y 描述的,所以(1)(2)两式确定了小球在任意时刻t 的位置。

2.平抛运动的位移 合位移大小: 合位移的方向:

合位移方向与x 轴正方向的夹角α来表示,有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1.抛体的轨迹

例题2 讨论物体以速度v 0水平抛出后运动的轨迹。

分析 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过,直角坐标系中的一条曲线可以用包含x 、y 两个变量的一个关系式来描述,如图。研究这个关系式可以得知曲线的性质。

从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曲线中并不包含时间t ,因此,为了得到只含x 、y 的关系式,应该从(1)(2)两式中消去t

解 建立研究平抛运动的直角坐标系。以速度v 0水平抛出的物体,其x 、y 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别为前面的(1)(2)两式。

从(1)中解出0

x

t

v ,代入(2)式,得到 2

20

2g y

x v

(3)

式中g 、v 0都是与x 、y 无关的常量,所以

2

02g

v 也是常量。这正是初中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y =ax 2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抛物线”的名称就是这样得到的。

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2.结论

设合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为x ',则 将x =v 0t 、212y gt =

代入,得011

22

x v t x '== 故合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交于该时刻横坐标的中点。 3.平抛运动的计算公式

设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为h ,水平初速度为v 0。 (1)平抛运动的飞行时间t 根据h =

212

gt 有

t 所以飞行时间t 只取决于下落的高度h 。 (2)平抛运动飞行的水平距离x

x =v

0t =v 所以飞行的水平距离x 由v 0、h 共同决定。 五、一般的抛体运动

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体会到,已知物体受力情况而想知道它的运动情况时,要先对物体所受的力进行分析,然后应用牛顿定律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进而根据运动学的规律得到物体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在研究抛体运动时,我们的思路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抛体的运动发生在平面内,需要在x 、y 两个方向上分别受力分析,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然后再根据要求做综合处理。

如果物体抛出时的速度v 0不沿水平方向,而是斜向上方或斜向下方的(这种情况常称为

斜抛),它的受力情况与平抛完全相同,即在水平方向仍不受力,加速度仍是0;在竖直方向仍只受重力,加速度仍为g 。但是,斜抛运动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与平抛不同,分别是v x =v 0cosθ和v y =v 0sinθ。因此,斜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速度为v 0cosθ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初速度为v 0sinθ的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的合运动。下图是根据这一规律描绘的斜抛运动的轨迹。

【说一说】

1.尝试导出表达右图所示斜抛物体轨迹的关系式。讨论这个关系式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看看能够得出哪些结论。

2.以上讨论都有一个前提,即空气的阻力可以忽略。如果速度不大,例如用手抛出一个石块,这样处理的误差不大。但是物体在空气中运

动时,速度越大,阻力也越大,所以,研究炮弹的运动时就不能忽略空气的阻力。炮弹运动的实际轨迹大致是怎样的?

1.斜抛运动的分运动

我们可以把斜向初速度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水平方向由于不受力,仍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做的是加速度为g 的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

2.斜抛运动的位置

我们以斜向上抛为例,与平抛类似建坐标系,如图。 因为v x =v cos θ,v y =v sin θ。所以

x =v cos θ·t

2

1sin 2

y v t

gt 3.斜抛运动的速度

在任意时刻两个方向的速度分别为

v x =v cos θ v y =v sin θ-gt

物体的实际速度(即合速度)为

2

2y x v v v +=,方向根据两个分速度决定。

[小结]

具有水平速度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时,所做的运动为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的位移等于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的矢量和,平抛运动的瞬时速度等于水平分运动的速度

y v x

v y O

θ

v

和竖直分分运动速度的矢量和。飞行时间只由竖直分运动即自由落体运动决定,即飞行时间t 决定于高度h,与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无关。飞行的水平距离x由v0、h共同决定。

如果物体受到恒定合外力作用,并且合外力跟初速度垂直,形成类似平抛运动,只需把公式中的g换成a,可类似平抛运动的方法进行研究。

[布置作业]

教材第12页“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曲线运动教案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一、本章知识要点: 1、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沿轨道的切线方向,且必具有加速度。 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3、平抛运动。 4、匀速率园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园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R v a 2= 5、园周运动中的向心力 二、说明: 1.不要求会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R v a 2 = 2.有关向心力的计算,只限于向心力是在一条直线上的力合成的情况。 二、本章内容及高考考查的特点: 本章知识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首先讲述了曲线运动的特点和条件,然后讲述了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最后研究了曲线运动的两种重要特殊情况—平抛运动和匀速园周运动。其中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及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的重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本章的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圆周运动的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及做园周运动的物体力与运动的关系是近年高考的热点,人造地球卫星几乎每年都有,园周运动经常与电磁场、洛仑兹力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这部分知识是高考综合考察的常考点,主要以综合计算题形式出现。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曲线运动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课时:平抛运动 第三课时:匀速圆周运动及向心力公式 第四课时:匀速圆周运动的应用 第五课时: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第六课时:单元检测 第七课时:单元检测讲评 第八课时:单元检测讲评

第一课时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特点和条件 2、理解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法则 3、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曲线运动的特点: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说明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但变速运动并不一定是曲线运动,如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三、匀变速曲线运动和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区别 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加速度a恒定(即合外力恒定),如平抛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加速度是变化的,即合外力是变化的,如匀速园周运动。 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㈠原理和法则: 1.运动的独立性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种运动,那么各分运动都可以看作各自独立进行,它们之间互不干扰和影响,而总的运动是这几个分运动的叠加。例如过河。 2.运动的等时性原理: 若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 3.运动的等效性原理: 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4.运动合成的法则: 因为s、v、a都是矢量,所以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若在同一直线上则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㈡运动的合成 1.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 ①分运动在一条直线上,如顺水行舟、逆水行舟等。 ②两分运动互成角度(只讨论有直角的问题)。 例1:一人以4m/s 6m/s的速度骑行时,感觉风是从东南吹来,则实际 风速和风向如何? 解析:风相对人参与了两个运动:相对自行车 向西的运动v1和其实际运动v2,感觉的风是合运动 v。

高中物理必修2《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抛体运动》教学设计教学 课题 《平抛运动》[必修 2 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研究平抛运动采用的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直观感受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物体运动规律。这一学习过程的经历,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这种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日常生活中平抛运动的现象也较多,通过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这两种运动的规律。 平抛物体的运动是曲线运动一章的重点,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平抛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体现了处理复杂的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先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进行合成,从而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且会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节的内容较简单,得出结论也并不难,但是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运动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 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运动规律,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合成的,并归纳出其运动规律。为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设计从观察现象--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录像慢放)的过程,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平抛运动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合成的,并直接画出位移、速度矢量关系图,从而自然地归纳出其运动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一个转折点,以前学生接触的都是直线运动,而本节内容是比较典型的曲线运动,对于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非常熟悉,而对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及运动规律是陌生的。所以本节教学通过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录像慢放)等手段探索出平抛运动的规律,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用合成和分解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思路,提高对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 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分类。 (2)理解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 落体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处理平抛运动的思路,会处理简单的问题。 (4)了解斜抛运动的性质及处理思路。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章末总结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章末总结★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重难点一、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一、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曲线运动的思维流程:(欲知)曲线运动规律――→ 等效 分解 (只需研究)两直线运动规律――→ 等效 合成 (得知)曲线运动规律。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正交的两个分运动的关系 (1)s=x2+y2——(合运动位移等于分运动位移的矢量和) (2)v=v21+v22——(合运动速度等于分运动速度的矢量和) (3)t=t1=t2——(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和同时性) 2.小船渡河问题的分析 小船渡河过程中,随水漂流和划行这两个分运动互不干扰,各自独立而且具有等时性。 (1)渡河时间最短问题:只要分运动时间最短,则合运动时间最短,即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渡河时间最短, t min=d v船。 (2)航程最短问题:要使合位移最小。当v水 v船时,船不能垂直到达河岸,但仍存在最短航程,当v船与v合垂直时,航程最短。 3.关联物体速度的分解 在运动过程中,绳、杆等有长度的物体,其两端点的速度通常是不一样的,但两端点的速度是有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关联”速度问题的关键两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效果确定;二是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特别提醒: 关联物体运动的分解 1.常见问题:物体斜拉绳或绳斜拉物体,如图所示。 2.规律:由于绳不可伸长,绳两端所连物体的速度沿着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同。 3.速度分解方法:图甲中小车向右运动,拉绳的结果一方面使滑轮右侧绳变长,另一方面使绳绕滑轮转动。由此可确定车的速度应分解为沿绳和垂直于绳的两个分速度。甲、乙两图的速度分解如图所示。 【典型例题】小船匀速横渡一条河流,宽200m,当船头垂直对岸方向航行时,从出发点经时间400s到达正对岸下游120m处,求: (1)水流的速度; (2)若船头保持与河岸成某个角度向上游航行,使船航行的轨迹垂直于岸,则船从出发点到达正对岸所需要的时间. 【答案】(1)(2) 【解析】根据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等时性,即可求解水流的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得船在静水中速度,当船的合速度垂直河岸时,依据矢量的合成法则,求得合速度大小,从而求得到达正对岸的时间. (1)当船头垂直对岸方向航行时,从出发点经时间400s到达正对岸下游120m处,将运动分解成水流方向与垂直水流方向,再依据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那么设水流速度为 (2)由题意可知,设船在静水中速度为v c,则有: 当船头保持与河岸成某个角度向上游航行,使船航行轨迹垂直于岸,则合速度大小 因此船从出发点到达正对岸所需要的时间

【高中物理】曲线运动教案讲义.doc

曲线运动 一、基础知识 1.曲线运动 (1)定义:轨迹是一条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曲线运动一般可以看作几个直线运动的合成。 (2)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也可以理解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3)特点:轨迹是一条曲线;某点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切线 的方向;运动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是变速运动,必具有加速度;合外力始终指向运动轨迹的内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各分运动经历的时间与合运动经历的时间相同;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同时进行,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各分运动叠加起来与合运动有相同的效果。(2)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运动的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分运动与合运动是一种等效代替的关系。 3.平抛运动 (1)定义: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性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3)研究方法: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4)运动时间和射程:时间 t=2hg仅取决于竖直下落的高度;射程x=v 02hg取决于初速度和高度。 (5)规律;水平分速度 v x=v0 ;竖直分速度 v y=gt ;合速度大小 v=v2+g2t2;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θ,则tanθ= v y v x;水平分位移x′=v0t ;竖直 分位移 y′=12gt2 ;合位移 x合=x′2+y′2。 4.斜抛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平抛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平抛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 2.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观察概括出平抛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规律来探究复杂的曲线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和主动探究实现知识迁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运动和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 【难点】 平抛运动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建飞机投放物资情境,并提出问题:要使物资落在指定的区域应该在什么时候投放物资。 学生思考,并用电脑进行投弹小游戏。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进行小实验,将沙包向各个方向抛出,并提问这些运动的运动过程和受力情况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总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这时的运动叫做抛体运动。并通过纸飞机实验补充说明平抛运动的定义。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师通过自制平抛水柱装置展示平抛运动轨迹,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抛运动分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对两个方向上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初速度为0,为自由落体运动。教师通过通过平抛竖落仪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平抛运动分解仪进行对比实验。使用平抛分解仪进行“三球相碰”实验。强化感性认识:物体的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2.方法与过程 (1)类比直线运动认识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和曲线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引入曲线运动 教师:在必修一里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我们知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他的运动轨迹是直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与速度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做的并非是直线运动,比如玩过山车的游客的运动、火车在其轨道上的运动、风中摇曳着的枝条的运动、人造地球围绕地球的运动(图片)。 问题1:在这几幅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 教师:我们把像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直线运动引入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曲线运动,并借助实例归纳出曲线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方向

问题2:我们知道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方向始终是保持不变的,那么在做曲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的方向又有什么特 点呢? (方向时刻在改变) 问题3: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每时每刻所对应速度的方向呢? 教师:我们来猜想一下,钢珠从弯曲的玻璃管中滚落出来,运动方向会是下面那一种情况呢? 学生:猜想 教师:现在咱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 当B点无限接近A点时,这条割线变成了曲线在A点的切线,这一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变成了A点的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方向沿切线方向。所以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也 应该沿试管出口处的切线方向。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 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2.方法与过程 (1)类比直线运动认识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和曲线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引入曲线运动

教师:在必修一里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我们知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他的运动轨迹是直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与速度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做的并非是直线运动,比如玩过山车的游客的运动、火车在其轨道上的运动、风中摇曳着的枝条的运动、人造地球围绕地球的运动(图片)。 问题1:在这几幅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 教师:我们把像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直线运动引入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曲线运动,并借助实例归纳出曲线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方向 问题2:我们知道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方向始终是保持不变的,那么在做曲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的方向又有什么特点呢? (方向时刻在改变) 问题3: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每时每刻所对应速度的方向呢? 教师:我们猜想一下,钢珠从弯曲的玻璃管中滚落出,

高中物理《反冲运动火箭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探究二、火箭思考探究:分钟) 交流展示教师和学生 ①介绍我国古代的火箭?②现代的火箭与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起分析、 ③现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④现代火箭为什么要采用多级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对照书上“三级火箭”图,介绍火箭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小结: 1.火箭:是指一种靠喷射高温高压燃气获得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 2.原理:反冲运动,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当火箭推进剂燃烧时,从尾部喷出的气体具有很大的动量,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火箭获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动量,因而发生连续的反冲现象,随着推进剂的消耗, 火箭的质量逐渐减小,加速度不断增大,当推进剂燃尽时,火箭即以获得的速度沿着预定的空间轨道飞行 3.用途:运载工具 现代火箭主要用来发射探测仪器、常规弹头或核弹头,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即利 用火箭作为运载工具。 思考与讨论:设火箭在Δt 时间内喷射燃气的质量是Δm,喷出燃气的速度是u,喷 出燃气后火箭的质量是m。设法算火箭在一次喷气后增加的速度Δv。 (忽略阻力和重力的影响) 火箭所获得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多级火箭 提高火箭速度的解决办法:要提高喷气速度,就要使用高质量的 燃料,目前常用的液体燃料是液氢,用液氧做氧化剂。目前的技术条 件下,要发射人造卫星,用一级火箭还不能达到所需的速度,必须用 多级火箭。 【例2】一火箭喷气发动机每次喷出m=200 g 的气体,喷出的气体相对地面的速度v=1 000 m/s。设此火箭初始质量M=300 kg,发动机每秒喷气20 次,在不考虑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的情况下:(1)当第三次气体喷出后,火箭的速度多大? (2)火箭发动机1 s 末的速度是多大?归纳 规范解答思考回答 规范解答并板演 形成自己的思路 思考回答

平抛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课题:§5.2 平抛运动 一、任务分析 1.内容分析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先后讲述了抛体运动、平抛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讨论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分别是“平抛运动的速度”、“平抛运动的位移”,而在教材最后涉及“一般的抛体运动”,拓展斜抛运动的知识。 2.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起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要求学生知道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知道用实验方法得到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理解确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方法;知道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独立性和同时性;体会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3.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 教材对平抛运动的讲述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讨论与交流和生活实际现象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平抛运动;(2)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利用已有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建立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物理模型,掌握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的计算推导;(3)通过理论上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和频闪照片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比较注重体现探究实验,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二、对象分析 1.心理特征 作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惧怕高中物理。而对于新的物理知识,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 2.知识和能力特征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合运动、分运动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规律;知道了一 般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并有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处理曲线运动;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采取的学习策略:分组讨论,向教师寻求帮助,实验探索,总结反思等。 三、设计思想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单元3

物理必修2人教新课标第5章曲线运动复习教案 单 元 小 结 导 航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一.曲线运动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可从两 个角度来理解:①从运动学角度来理解: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②从动力学角度来理解: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曲线运动 三种特殊的曲线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向心力:指向圆心,提供相信加速度 运动性质:变速曲线运动 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几个物理量 线速度:v 角速度:ω 周期T 频率:f 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方向 平抛运动 运动性质:匀变速曲线运动 运动规律: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公式: 水平方向:v x =v 0,x =v 0 t 竖直方向:v y =gt ,y =gt 2/2 运动性质:匀变速曲线运动 规律 斜抛运动 水平方向:v x =v 0cos θ,x =v 0 cos θt 竖直方向:v y =v 0sin θ-gt ,y =v 0sin θt -gt 2/2

是一种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为了简化解题过程引入了运动的合成和分 解。一个复杂的运动可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按正交分解或按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合运动与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它们具有独立性和等时性的特点。运动的合成是运动分解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具有水平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将复杂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其运动规律为:①水平方向:a x =0,v x =v 0,x =v 0t ;②竖直方向:a y =g ,v y =gt ,y =gt 2/2; ③合运动:a =g ,22y x v v v +=,v 与 v 0的夹角0 tan v gt =θ 平抛运动中飞行时间仅由抛出点与落地点间的竖直高度决定,即g h t 2=与v 0无关。水平射程x =v 0g h 2。 三.匀速圆周运动、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正确理解并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并掌握相关公式。 圆周运动与其他知识结合时,关键找出向心力,再利用向心力公式 r v m F n 2 =或2ωmr F n =列式求解。向心力可以由某一个力提供,也可由某一个力的分力提供,还可以由合外力提供,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指向圆心,其大小不变,作用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在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一定指向圆心,各力沿半径的分量的合力指向圆心,此合力提供向心力,大小、方向均变化;与半径垂直的各分力的合力改变速度大小,此合力产生切向加速度,在中学阶段不做研究。

(word完整版)高中物理曲线运动教案

第一课时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过程: 一、曲线运动的特点: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说明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但变速运动并不一定是曲线运动,如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三、匀变速曲线运动和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区别 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加速度a恒定(即合外力恒定),如平抛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加速度是变化的,即合外力是变化的,如匀速园周运动。 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㈠原理和法则: 1.运动的独立性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种运动,那么各分运动都可以看作各自独立进行,它们之间互不干扰和影响,而总的运动是这几个分运动的叠加。例如过河。 2.运动的等时性原理: 若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 3.运动的等效性原理:

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4.运动合成的法则: 因为s 、v 、a 都是矢量,所以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若在同一直线上则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㈡运动的合成 1.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 ①分运动在一条直线上,如顺水行舟、逆水行舟等。 ②两分运动互成角度(只讨论有直角的问题)。 例1:一人以4m/s 的速度骑自行车向东行驶,感觉风是从正南吹来,当他以6m/s 的速度骑行时,感觉风是从东南吹来,则实际风速和风向如何? 解析:风相对人参与了两个运动:相对自行车向西的运动v 1和其实际运动v 2,感觉的风是合运动v 。 v 2=25m/s tg α=1/2 例2:汽车以10m/s 的速度向东行驶,雨滴以10m/s 的速度竖直下落,坐在汽车里的人观察到雨滴的速度大小及方向如何? 解析:雨滴参与两个运动:相对汽车向西的运动 和竖直向下的运动,汽车里的人观察到的速度是合速度。方向:下偏西450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反冲运动 火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反冲运动火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反冲运动和火箭的工作原理,了解反冲运动的应用 3.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反冲运动的物理实质,能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有关反冲运动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掘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潜能。 【教学重点】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认识反冲运动的物理实质 【教学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气球、小车、自制反击式水轮机等,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面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播放视频) 这是神州十号载人飞船的发射现场,科学家们用长征2号火箭成功的将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火箭的升空原理——反冲运动 板书:16.5 反冲运动火箭 (二)进行新课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把一个固定在小车上的气球吹起来,用手捏住气球的通气口,然后突然放开,让气体喷出,观察现象。 教师:介绍实验(这是一个气球,把它固定在一个玩具小车上,把气球吹起来,用手捏住气球的通气口,放在桌面上,由静止放开,观察现象。大家注意观察) 教师做实验 出示思考题,现在大家看下面的思考题,可以讨论一下。提问学生回答 思考:1.放手前是什么状态?静止 2.放手后分为有几部分在运动?气球小车组合体、气体 它们的运动方向是什么关系?相反 3.发生这样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膨胀的气球对里面的气体有一 个较大的压力,使气体快速喷出,气体反过来给气球一个反作 用力,从而使气球运动,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火箭升空过程同样的这几个问题

高中物理_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3 实验 研究平抛运动 实验目的: (1)用实验方法描绘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2)从实验轨迹求出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实验原理: 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令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即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曲线,建立坐标系。 测出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坐标x 和y ,根据重力加速度g 的数值、利用公式 2 21gt y = ,求出小球飞行时间t ,再利用公式t v x 0=,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 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教学重点: 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利用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平抛运动的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实验器材:斜槽,铁架台,金属小球,木板(附竖直固定支架),有孔的卡片,坐标纸, 图钉,刻度尺,重锤线,铅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如何将平抛运动进行分解? 3、平抛运动的轨迹有什么特点?(追问:到底是不是抛物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本节课从实验角度研究平抛运动) 【进行新课】首先考虑如何获取运动轨迹?教材提供案例: (一)描迹法: (二)喷水法:结合PPT 简介 (三)照相法:结合PPT 简介 v =

本节课采用最经典的第一套方案。实验目的和原理见上方。 首先,请同学们自学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实验步骤: 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的切线保持水平。 可用平衡法调整斜槽,即将小球轻放在斜槽平直部分的末端处,能使小球在平直轨道上的任意位置静止,就表明水平已调好。 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重锤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且靠近,然后把重锤线方向记录到钉在木板的白纸上,固定木板,使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木板与斜槽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3、确定坐标原点O :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球在槽口时球心在白纸上的水平投影点O ,O 即为坐标原点。 4.描绘运动轨迹: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孔的一面保持水平,调整卡片的位置,使从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而不擦碰孔的边缘。用铅笔在卡片缺口处的白纸上点个黑点,这就在白纸上记下了小球穿过孔时球心所对应的位置。保证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用同样的方法,可找出小球平抛轨迹上的一系列位置。 5、计算初速度:取下白纸,以O 点为原点画出竖直向下的y 轴和水平向右的x 轴,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位置连接起来即得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在曲线上选取A 、B 、C 、D 、E 、F 六个不同的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 和y 。 用公式x =v 0t 和2 2 1gt y 计算出小球的初速度v 0,最后计算出v 0的平均值。并将有关数据记入表格内 实验注意事项: (1)保证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2)木板平面竖直且平行于小球平抛的轨道平面,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木板但不接触。 (3)坐标原点不在斜槽口的末端,应在槽口上方小球球心处 (4)小球应在同一位置无初速自由释放;释放的高度要适当,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物理:第五章《曲线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整理]

5.1曲线运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分析,提高学生能抓住要点对物理现象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总结问题。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在某点的速度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导入: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手通过细线拉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在某位置A 突然放手,描出小球的运动方向。 学生回答,沿切线方向飞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放手后小球速度方向 不再发生变化,由于惯性,从即刻起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沿切线飞出。 实例:a :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 :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沿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 :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 :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c :曲线运动一定有加速度,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 ?→?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实验: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图6.1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黄开智 一、设计思想 就《曲线运动》的知识点而言,实际上只有两个,一是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二是曲线运动的条件。如果说,教师通过简单的图片展示、理论推导后,就将以上两结论直接告知学生,相信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剩下的时间就可以通过习题加以巩固。但如此,未免有过于注重物理学科知识,而忽略了物理学科思维、物理学科方法等核心素养的嫌疑。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施教的理念和方法上。 本节课,教师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并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获取实验结论,进而又通过实验直接验证学生所得出的结论,完全遵循伽利略科学实验的探究方法,即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实际上也是学校提出的问题链·导学模式的具体化应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问题。在问题发现的环节上,通过开放性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体会知识获取的乐趣;在问题感悟时,学生自主小结,并将已学知识运用到指导实践生活当中来,体会STS的意义,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知道曲线运动的概念,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且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并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 本课是整章教学的基础,但不是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本节课知识内容主要有两点: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何;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学情分析 《必修1》,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几种运动,但都局限于直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是最为常见的运动。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也知道曲线运动是常见的运动,但是不知道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因。虽然学生在《必修1》学过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对“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的掌握有困难。此外,在获取“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切线方向”和“合外力与速度不共线,物体做曲线运动”的结论时,虽较为简单,但实验验证过程却不容易。学生分组实验时,容易滚跑小钢珠,要求学生小心配合。几何作图可能难以下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主要的学习行为是观察、回答、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并认识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并掌握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位置关系 (3)会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 (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特殊到一般,由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高一物理反冲运动1 精品

《反冲运动火箭》说课教案 一、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地位:本节知识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五节,即第七章动量的最后一节。知识的结构相对简单,但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总结和复习,尤其是对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的复习。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具体的知识—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对一些物理模型进行简单的解题,但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问题,难免会束手无策。所以本节知识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节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具体的生活中的问题以及一些高科技知识;加之目前高考正面向能力测试,更多的接近生活接近科技前沿的问题考题的出现,使得本节知识显得尤为的重要了。虽然教学大纲规定为A档,即了解知道;而且从前物理老师总是把本课作为学生自学或占用少量时间讲解的内容,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本节的知识必成为教学的重点。综上原因,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设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生活中的反冲运动,更要学会利用动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本课的根本目的。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的重点:(1)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反冲运动和火箭原理 (3)了解反冲运动的应用 (4)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 2、教学难点:(1)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反冲运动和火箭原理 3、重点难点确定分析:在目的要求部分我已经说明,本节的知识关键在于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和应用,而动量守恒定律知识更是重要的重要,而且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应用才刚刚接触,熟悉程度不够。所以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反冲运动和火箭则是对反冲运动的具体应用,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极为重要的。了解反冲运动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一方面使学生把具体的生活知识和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爱国热忱,因此,二者的地位同样非常重要。 4、教材分析及设计:教材中,对于反冲运动的原理仅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用的动量守恒定律并没有进行数学上的推理,针对这方面,我在教学中加入了这部分知识,并由学生进行推理、说明。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了反冲运动的原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在反冲运动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反冲运动的事例除了书上的之外,还引入了其他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对于火箭部分的知识,除了书上的知识之外还通过书籍加入了一些常识性知识和图片,使知识更加系统、形象,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例题的设计,主要针对动量守恒定律在反冲现象中的应用,首先是两道较为简单的选择题,容易理解。作为后面难题的铺垫。接下来是有关火箭和大炮的发射原理的两道计算题,这两道题主要注重思路上的理解,数据较为简单,容易计算,能够大量的提高课堂的容量。最后利用段时间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并讲解。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定率在反冲运动中的应用。试验设计出发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限,对现实生活观察不细致,所以设计了三个有趣的试验,并在课堂开始就进行,这样从课堂刚刚开始学生就充满了兴趣,带着解决具体问题的想法走进课堂,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 三、教学媒介 1、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精简,大致如下: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第五章主要围绕曲线运动展开,曲线运动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运动,研究其运动规律对生产生活有实际意义。平抛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是高一学生学习曲线运动的开端。 从内容上看,《全日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对“抛体运动”的内容标准为:会用运动的分解与合成处理抛体运动。其重点是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的运用,气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满足匀速直线运动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也适用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故学习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 在方法上看,建立平抛运动的运动过程遵循“由易到难”的思维方法,在处理平抛运动过程中,利用了“化曲为直”的研究方法。利用运动的分解和合成将平抛运动分解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在处理平抛运动过程中,需要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学生最初接触合成与分解的等效分析法是在力的合成与分解当中,在平抛运动中再次出现,体现了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平抛运动将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结合起来,同时其运动规律也适用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运动学知识和动力学知识,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也学习了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处理曲线运动。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平抛运动这一具体的运动,这就需要解决为何要“化曲线为直线”的思想方法、“如何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如何知道两个分运动的运动性质”等问题。故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趣味性、知识性、探究性兼容的物理情境与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第五章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曲线运动 1、所有物体的运动从轨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产生条件: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共线(≠0°,≠180°) 性质: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轨迹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4、曲线运动一定收到合外力,“拐弯必受力,”合外力方向:指向轨迹的凹侧。 若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为θ,特点:当0°<θ<90°,速度增大; 当0°<θ<180°,速度增大; 当θ=90°,速度大小不变。 5、曲线运动加速度:与合外力同向,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大小;径向加速度改变速度方向。 6、关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 定义:如果物体同时参与了几个运动,那么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特征:① 等时性;② 独立性;③ 等效性;④ 同一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几种情况: ①两个任意角度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匀变速运动,当二者共线时轨迹为直线,不共线时轨迹为曲线。 ③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合成时,当合速度与合加速度共线时,合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当合速度与合加速度不共线时,合运动为曲线运动。 二、小船过河问题 1、渡河时间最少:无论船速与水速谁大谁小,均是船头与河岸垂直,渡河时间min d t v =船 ,合速度方向沿v 合的方向。 2、位移最小: ①若v v >船水,船头偏向上游,使得合速度垂直于河岸,船头偏上上游的角度为cos v v θ= 水船 ,最小位移为 min l d =。 ②若v v <船水,则无论船的航向如何,总是被水冲向下游,则当船速与合速度垂直时渡河位移最小,船头偏向上游的角度为cos v v θ= 船水 ,过河最小位移为min cos v d l d v θ= =水船 。 三、抛体运动 1、平抛运动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且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不计空气阻力)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性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 类平抛: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初速度与恒力垂直,物体做类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 水平方向(x ) 竖直方向(y ) ①速度 0x v v = y v gt = 合速度:t v = ②位移 0x v t = 2 12 y gt = 合位移: x = 0tan 2y gt x v α== ※3、重要结论: y x 0 gt tan θv v v ==

高一物理:《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 / 高一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题 曲线运动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先安排曲线运动的方向,然后安排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从知识结构上看,曲线运动的方向在轨迹上某点的切线方向是反映曲线运动的运动学特征,而曲线运动的条件则是动力学特征,完全符合牛顿力学的研究思路。从对学生认知建构的过程来看,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只是知道一个事物的结果,掌握了曲线运动发生的条件才能理解出现该结果的原因,这样才能在逻辑上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本节是整章教学的知识基础。教材中选取了两个实际情景的图片和一个演示实验。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重视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本来在通过观察砂轮打磨刀具和投掷链

球两个视频后学生得出感性的、最表面的结论,学生还需要深入问题的本质。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实验,这个实验和上述两个材料有本质的不同,它不是一看就了事,而是要通过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然后得到物理结论,这是科学研究过程的必然。这样能使学生感觉到,一个结论的形成并不是草率的。到此似乎研究的过程就可以画上完美的句号,但是通过上述实验只能得出做圆周运动时质点的速度方向,这不能代表一般的曲线运动,所以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教材中又安排了采用极限思想的一段理论证明,从理论上证明了任何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点的速度方向在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情分析 在初中的学习中对于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已经理解透彻,曲线运动在知识结构上对于高一学生是比较新的内容,又涉及到对矢量的理解,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要建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图景。教材中所示的曲线运动的图景,生活中有很多,让学生们去观察,去体验。例如让学生抬起自行车的后轮,旋转脚踏板使后轮转动,观察轮上的泥点脱离车轮前的运动。然后提高车轮的转速,泥点将脱离车轮,观察泥点脱离车轮时的速度方向以及泥点脱离车轮后的运动。自行车是学生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