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育种名词

作物育种名词

作物育种名词
作物育种名词

名词

1、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进化过程:现有的各种各样植物都是从原始植物演变而来的;现有各种作物,属于栽培植物、都是从野生植物演变来的。这种演变发展的过程称为进化过程。

3、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4、人工进化:是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遗传改良:是作物品种改良。

6、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需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7、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8、有性系殖:凡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统称为有性繁殖。

9、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10、两性花:又称完全花,雌雄同花、如稻、麦。

11、单性花:又称不完全花,有雌花和雄花之分。

12、闭花受精:有些作物,如大麦和豌豆以及花生下部的花,在花冠未开放时就已经散粉受精,称为闭花受精。

13、天然异交:是与人工杂交相对而言的,是指同作物不同品种间的自然杂交。

14、自花授粉:同一朵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都称为自花授粉。

15、自花授粉作物:通过自花授粉方式繁衍后代的作物称为自花授粉作物。

16、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称为异花授粉。

17、异花授粉作物:通过异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称为异花授粉作物。

18、常异花授粉: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称为常异花授粉。

19、自交不亲和性: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20、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称为雄性不育性。

21、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细胞甚至雌配子体内的某些单、二倍体细胞,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称为无融合生殖。

22、杂种优势:异交使后代的生活力增强,主要表现在生长势、繁殖力、抗逆性等性状的增强和产量的提高,即数量性状方面比亲本明显提高,称为杂种优势。

23、芽变:无性繁殖作物的天然变异较多,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发生的突变

称为芽变。

24、种质资源:一般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25、种质:是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控制生物本身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因子。

26、起源中心:植物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所有物种都是由多少不等的遗传类型所组成,它们的起源是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地区相联系的,凡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而且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类型或栽培类型的地区,即为作物起源中心。

27、初生中心: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称为原生起源中心,现一般称为初生中心。

28、次生起源中心:当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即为次生起源中心。

29、原生作物: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称为原生作物。

30、次生作物:是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植作物而对杂草生长有利的环境时,被人们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种类作物称为次生作物。

31、地方品种:一般指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多未经过现代育种技术的遗传修饰,所以又称农家品种。

32、主栽品种:指那些经过现代育种技术改良过的品种,包括自育和引进的品种。

33、原始栽培类型:指具有原始农业性状的类型,大多为现代栽培作物的原始种或参与种。

34、野生近缘种:指现代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及与作物近缘的杂草,包括介于栽培类型和野生类型之间的过度类型。

35、人工创造的种子资源:杂交后代、突变体、远缘杂种及其后代、合成种等。

36?初级基因库:库内的各资源材料间能相互杂交,正常结实,无生殖隔离,杂种可育,染色体配对良好,基因转移容易。

37、次级基因库:此类资源间的基因转移是可能的。但存在一定的生殖隔离,杂交不实或杂种不育,必须借助特殊的育种手段才能实现基因转移。如:大麦与球茎大麦。

38、三级基因库:亲缘关系更远的类型。彼此间杂交不实,杂种不育现象更明显,基因转移困难。如:水稻与大麦,水稻与油菜。

39、直接考察收集:是指直接到野外实地考察收集,多用于收集野生近缘种、原始栽培类型与地方品种。

40、征集:指通过通讯方式向外地或外国有偿或无偿索求所需要的种质资源,是获取种质资源花费最少、见效最快的途径。

41、交换:是指育种工作者彼此互通各自所需的种质资源。

42、转引:一般指通过第三者获取所需要的种质资源。

43、原生境保存:是指在原来的生态环境中,就地进行繁殖保存种质,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天然公园等途径保护野生及近缘植物物种。

44、非原生境保存:是指种质保持与该植物原生态生长地以外的地方。如建

设低温种质库的种子保持,田间种质库的植株保持,以及试管苗种质库的组织培养物保存。

45、种植保存:为了保存种质资源的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的生活力,并不断补充其数量,种质资源材料必须每隔一定时间播种一次,即种植保存。

46、贮藏保存:主要是用控制贮藏时的温、湿条件的方法,来保持种质资源种子的生活力。

47、鉴定:就是对育种材料做出客观的科学评价。

48、直接鉴定:根据目标性状的直接表现进行鉴定称为直接鉴定。

49、间接鉴定:根据与目标性状高度相关性状的表现来评定该目标性状称为间接鉴定。

50、基因库或基因银行:将储备的具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的各种材料称为基因库,其意是从中可获得用于育种及相关研究所需要的基因。

51、遗传多样性中心:

52、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53、生物产量:生物产量中有机物质占90%—95%,矿物质占5%—10%,可见有机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是形成产量的主要物质基础。

54、经济产量:单位面积所生产的作物产量的多少。

55、收获指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56、株型育种:是按照人们经济要求,把植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优良性状都集中在一个植株上,使其获得最高的光能利用率,并能将光合产物最大限度的输送到籽粒中去,通过提高收获指数而提高籽粒产量。

57、高光效育种:是指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和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58、引种: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从生产角度来讲,引种是指从外地引进作物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本地推广种植。

59、驯化:是人类对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的利用和改造。

60、生态条件:作物优良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都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因而它们都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这些与作物品种形成及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的环境条件称为生态条件。

61、生态型:是指在同一物种变种范围内,在生物学特征、形态特征等方面均与当地的主要生态条件相适应,遗传结构也基本相似的作物类型。

62、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63、直接鉴定:就是对被鉴定的性状直接进行鉴定。

64、间接鉴定:根据与目标性状有高度相关的性状表现来鉴定该目标性状的方法。

65、田间鉴定:是将实验材料种与大田,进行各种性状的直接鉴定。

66、集团混合选择育种:就是当原始品种集体中有几种基本符合育种要求而分别具有优点的不同类型时,为了鉴定类型间在生产应用上的潜力,则需要按类型分别混合脱粒,即分别组成集团,然后各集团之间及其与原始品种之间进行比

较试验,从而选择其中最优的集团进行繁殖,作为一种新品种加以推广。

67、纯系育种:是通过个体选择、株行试验和品系比较试验到新品种育成一系列过程。

68、混合选择育种:是从原始品种群体中,按育种目标的统一要求,选择一批个体,混合脱粒,所得的种子下季与原始品种的种子成对种植,从而进行比较鉴定,如经混合选择的群体确比原品种优越,就可以取代原品种,作为改良品种加以繁殖和推广。

69、改良混合选择育种:是通过个体选择和分系鉴定,淘汰伪劣的系统,然后将选留的各系混合脱粒,在通过与原品种的比较试验,表现确有优越性时,则加以推广。

70、杂交育种: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称为杂交育种。

71、系谱法:在选择过程中,各世代予以系统编号,以便考察株系历史和亲缘关系,称为系谱法。

72、混合法:

73、衍生系统法:

74、单籽传法:

75、组合育种:是将分属于不同品种的、控制不同形状的优良基因随机结合后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

76、超亲育种:是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于一个杂种个体中,形成在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

77、配合力:是指亲本与其他亲本结合时产生优良后代的能力。

78、一般配合力:是指某一亲本品种和其他若干品种杂交后,杂交后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79、杂交方式:是指一个杂交组合里要用多少亲本,以及各亲本间如何配置的问题。

80、单交(成对杂交):两个品种间的杂交称之为单交。

81、复交: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

82、三亲本双交:是指一个亲本先分别同其他的两个亲本配成单交,在将着两个单交F

进行杂交,C∕A∕∕A∕B。

1

83、回交育种法:是育种专家改进品种个别性状的一种有效方法。当A品种有许多优良性状,而个别性状欠缺时,可选择就有A所缺性状的另一个品种B 和A杂交,F1及以后的个世代有用A进行多次回交和选择,准备改进的性状借选择以保持,A品种原有的优良性状通过回交而恢复。

84、轮回亲本:用于多次回交的亲本称轮回亲本。

85、非轮回亲本:只在第一次杂交时应用的亲本称非轮回亲本。

86、诱变育种:是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87、紫外线:是一种波长较长,能量较低的低能电核辐射,不能使物质放生电离,故属非电离辐射。

88、X射线:是一种核外电磁辐射,是原子中的电子从能级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能级较低状态时发出的射线。

89、r射线:核内电离辐射,是原子核从能级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能级较低状态时发出的射线。

90、航天搭载(航天育种、太空育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一种方法,是在卫星上搭载作物种子,利用空间的环境技术提供的微重力、高能粒子、高真空、缺氧和交变磁场等综合物理诱变因子进行诱变和选择育种研究。

91、适宜的诱变剂量:是指能够最有效的诱发育种家所希望获得的某种变异类型的照射量。

92、剂量率:单位时间内所吸收剂量。

93、遗传工程:泛指对遗传资源的离体操作,包括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

94、远缘杂交:通常将植物分类学上用于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进行的杂交,称为远缘杂交。

95、异附加系:在某物种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数量不等的异源染色体。为非整倍体。

96、易位系:某物种的一段染色体和另一物种的相应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形成的类型。

97、异置换系:是指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所取代而成的新类型个体。

98、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常出现花粉不萌发、花粉管不能伸入柱头、花粉管生长缓慢或破裂、花粉管不能达到子房、雌雄配子不能结合形成合子,合子胚不发育,幼胚死亡等。

99、杂种的夭亡:即使雌雄配子结合,完成受精形成合子,但合子往往不能进一步发育成正常、完整的胚,后代不能完成正常的生活史,即杂种的夭亡100、杂种不育:杂种虽能长成植株,但不能受精结实获得杂种后代即为杂种不育。

101、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

102、体细胞杂交:诱导两个不同亲本的原生质体互相融合形成异核体,异核体再生出细胞壁进而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发生核融合,这一过程称之为体细胞杂交。

103、亚远缘杂交:种内不同类型或亚种间的杂交。

104、双重杂种优势(double heterosis ):指核基因之间的互作以及核质之间的互作产生的优势。

105、歧化选择(disruptive selection):选择群体中两极端类型个体随机交配,形成新的群体后再选择的方法。

106、倍性育种:研究植物染色体倍性变异的规律并利用倍性变异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107、多倍体:是指体细胞中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植物个体。

108、单倍体:指具配子染色体组的个体。

109、同源多倍体: 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相同的多倍体。其中,最常见的是同源三倍体和同源四倍体。

110.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是由不同种、属间个体杂交得到的F1经染色体加倍而成。

111.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是指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他亲本的现象。

112.中亲优势:指杂交种 (F1) 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 (P1与 P2) 同一性状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113.超亲优势:指杂交种 (F1) 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高值亲本(HP) 同一性状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114.超标优势:指杂交种 (F1) 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当地推广品种 (CK) 同一性状的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115.杂种优势指数:是杂交种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同一性状的平均值的比值 , 也用百分率表示。

116.一般配合力 (GCA):一般配合力是指一个被测自交系和其他自交系组配的一系列杂交组合的产量 ( 或其他数量性状 ) 的平均表现。

117.特殊配合力 (SCA) 是指两个特定亲本系所组配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

118.顶交法:是选育一个遗传基础广泛的品种群体作为测验种用来测定自交系的配合力

119.双列杂交法也称轮交法:是用一组待测自交系相互轮交 , 配成可能的杂交组合,进行后代测定。

120.多系测交法:多系测交法是用几个优系或骨干系作测验种与一系列被测系测交。

121.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是用自由授粉品种和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又称顶交种。

122.自交系间杂交种:是用自交系作亲本组配的杂交种。

123.单交种:是用两个自交系组配而成。

124.三交种:用三个自交系组配而成,组合方式为(A×B)×C。

125.双交种:用4个自交系组配而成,先配成两个单交种,再配成双交种。组合方式为(A×B)×(C×D)。

126.综合杂交种:用多个自交系组配而成。亲本自交系一般不少于8个,多至10余个不等。

127.一般配合力:是指一个纯系(自交系)亲本与其它若干个品种(自交系)杂交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128.特殊配合力:是指两个特定亲本系所组配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又称为某一特定组合F1的实测值与其双亲一般配合力得到的预测值之差。

129.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受配子体基因型控制,表现在雌雄配子间的相互抑制作用

130.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雌雄二倍体细胞间的相互抑制, 花粉管不能进入柱头

131.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为胞质不育(CMS)。

132.化学杂交剂: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药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配制杂种一代种子技术,其所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称化学杂交剂(CHA),又称化学杀雄剂。

133.一环系:从品种群体或品种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134.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135.核质杂种:不同种属间的细胞核、细胞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及不同的互作效应,异核、质结合产生一定的杂种优势, 即核质杂种优势(通过回交置换法获得核质杂种)

136.上位性:是指位点间的基因相互作用的效应。

137.配合力:指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种一代的生产力或其它性状指标的大小。

138.测交:测验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叫测交。

139.测验种: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称为测验种。

140.测交种:测交所得的后代F1称为测交种。

141.雄性不育:是指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能,导致不育的特性。

142.质核互作雄性不育: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常被简称为胞质不育(CMS)。

143.孢子体雄性不育:是指花粉育性的表现由孢子体(母体植株)的基因型控制,与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无关。花粉败育发生在孢子体阶段。

144.配子体雄性不育:是指不育系的花粉败育发生在雄配子体阶段,花粉的育性受配子体本身基因型控制,因此配子体基因不育时花粉表现不育,配子体基因可育时花粉表现正常。

145.主基因不育:是指一对或两对核基因与对应的不育胞质基因决定的不育性。

146.多基因不育性:是指由两对以上的核基因与对应的胞质基因共同决定的。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ity ),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 Distinctness) 种(species):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化、形态特征的生物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内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cies):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生境不同导致两地植物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变种(variety):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导致植物间具有可遗传的差异。 作物品质:指作物经济器官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株型:指作物的茎、枝、叶等主要光和器官在植株上的着生态势。 合理的株型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有机物的合成,为高产打好基础。 有性繁殖(Sexually propag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 )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 )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 pollination ) 无性繁殖(Asexually propagating ):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内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一株的花粉传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受精的授粉方式 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授粉方式。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两性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自交不亲和性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提高植物自然异交率的特殊适应性。雄性不育性:植物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营养体繁殖:利用植物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使其长成新的植物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系(clone):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无融合生殖:不经过受精,即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孢子生殖:无大孢子形成,有胚珠中不同位置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直接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的生殖方式。 二倍性孢子生殖:大孢子母细胞不经减数分裂而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 不定胚生殖:由珠心或子房壁的二倍体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胚,由正常胚囊中的极核发育形成胚乳,从而形成种子。 孤雌生殖:胚囊中的卵细胞未与精核结合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孤雄生殖:进入胚囊中的精核未与卵细胞结合而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 自交衰退:杂合基因型的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减退,称为自交衰退。表现为生长力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等。 近等基因系:一组遗传背景相同,只在个别性状上存在差异的自交系品种。

植物学名词解释

绿色植物:从营养方式来看,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其细胞中都具有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自制养料,它们被称为绿色植物或光能自养植物。 非绿色植物:另一类植物(如真菌、细菌)的体内不含叶绿体,称为非绿色植物。 寄生植物: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从寄主身体上吸取养料的植物,称为寄生植物。 腐生植物:从死亡的生物体上吸取养料的植物,称为腐生植物。 异养植物:寄生植物和腐生植物合称异养植物。 陆生植物:绝大多数植物种类都生长在陆地上,通称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少数植物生于水里,通称水生植物。 化能合成菌:非绿色植物中有少数种类,如硫细菌、铁细菌等,可以借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而自制养料,它们被称为化能合成菌。 矿化作用:通过非绿色植物(菌类)的作用,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矿物质)的过程,称为矿化作用。 拟核:由一条环状DNA链构成,DNA不与或很少与蛋白质结合,外无核膜。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根毛:幼根根毛区表皮细胞,常常向外产生一条长管状突起。 细胞壁: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结构,它构成了细胞的外壳。 原生质体:由原生质分化而来,是细胞内有生命的部分,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后含物:一些细胞代谢产物如淀粉,蛋白质和脂类等,常呈一定结构分布于细胞质内。 原生质: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复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具有一定弹性和黏度的,半透明的,不均一的亲和胶体。 蛋白质:是构成原生质的一类极其重要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又是细胞参与调节各种代谢活动,完成各种功能,维持生命活动过程所不可决少的重要物质。核酸:普遍存在于生活细胞中,担负着贮存和复制遗传信息的功能,同时还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密切关系。 脂类:是一类不溶于水非极性溶剂的有机化合物。 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 胞间层:又称中层或果胶层,是相邻的两个细胞向外分泌的果胶物质构成的。 初生壁:是新细胞最初产生的壁层,也是细胞生长增大体积时所形成的壁层,是由邻接的细胞分别在胞间层两面沉积物质而成,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物质等。 次生壁:是细胞停止生长后,在初生壁内表面继续积累的壁层。 构架物质:形成细胞壁网络构架中的物质。 衬质:是指填充在构架中的物质。 半纤维素:是存在于纤维素分子间的一类基质多糖。 果胶多糖或果胶质:是胞间层和双子叶植物初生壁的主要成分,而单子叶植物中含量较少。 细胞壁蛋白:包括结构蛋白,酶以及尚未确定其功能的蛋白质。 内镶物质:是指构架物质和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附着与生理功能分化的物质。 覆饰物质:是指覆盖在细胞壁外表的一些物质。 木质化:木质素填充到细胞壁中去的变化称木质化 角质化:在细胞壁上增加角质的变化称角质化 栓质化:细胞壁上增加栓质的变化 矿质化:细胞壁中增加矿质的变化 细胞膜:与细胞壁相邻,包围于细胞质外的一层膜 细胞内膜;细胞膜内构成各种细胞器的膜 生物膜:外周膜与细胞内膜的统称 初生纹孔场:在细胞的初生壁上有一些明显的凹陷的较薄区域。 纹孔:在没有次生壁沉积的地方,只存在初生壁和胞间层,细胞壁的这种比较薄得区域就叫纹孔。 纹孔对:相邻细胞的纹孔相对而生的。 纹孔膜:纹孔对之间的隔层。 纹孔腔:纹孔膜两侧的空腔。 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体。 细胞质:真核细胞核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由半透明的胞基质以及分布其中的多种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系统组成。 胞基质:细胞质中除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系统以外的、较为均匀的、半透明的液态胶状物质(又名细胞质基质、基质、透明质)。 胞质环流:在生活细胞中,胞基质是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能带动其中的细胞器,在细胞内作有规则的持续的流动,这种流动称为胞质环流。 旋转运动:当生活细胞中,只有一个大液泡时,胞基质沿细胞壁围绕着中央大液泡坐同向流动,称为旋转运动。 循环运动:当生活细胞中,存在多个小液泡时,胞基质以不同方向围绕着小液泡流动,称为循环运动。 细胞器:细胞质内由原生质分化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 质体: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体积较线粒体大,在高等植物中常呈圆盘形、卵圆形成不规则形,直径5~8微米,厚约1微米。 片层:质体内部基质中着发达程度不同的膜系统。 类囊体:叶绿体内部的基质中悬浮着由膜所围成的圆盘状或片层状的囊。 基粒:一些类囊体整齐地垛叠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柱状体单位。 白色体:一种不含色素的质体,多存在于幼嫩或不见光的组织中。 内质网:由单层膜围成的小管、小囊或扁囊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 细胞液:液泡内的液汁。 溶酶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具有单层膜的囊泡状结构。 微体:由单层膜包被的圆球形小体,直径约为0.2-1.5微米。 核糖体:一种无膜包被的细胞器,电镜下成小而圆的颗粒,其直径约为15~25纳米,主要成分rRNA和蛋白质。 原纤维:由α-微管蛋白质与β-微管蛋白质连接在一起形成二聚体,再由二聚体组成的线体聚合体。 中间纤维:由柔韧性很强的蛋白质丝构成,中空管状,直径约为10nm。 核孔:核被膜的内、外膜在一定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些环形开口。 核纤层:核被膜的内膜内侧一层蛋白质网络结构。 后含物:指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包括贮藏的营养物质、代谢废弃物和植物次生物质。 单宁:一种无毒、不含氮的水溶性酚类化合物,存在于一些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液泡或细胞壁中。 细胞周期:持续分裂的细胞,从结束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纺锤丝:分裂前期之末当染色体形成后,从分裂极向细胞核中央放射状地形成许多由微管组成的丝状结构。 染色体牵丝:从分裂极发出并连接在染色体着丝点上的纺锤丝。 连续纺锤丝:从一极到另一极而不与染色体相连的纺锤丝。

作物育种学试题5_作物育种学

专业《作物育种学》课程试题5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品种的主要类型包括自交系品种、、群体品种和。 2.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是作物品种的变异现象和学说。 3.作物授粉方式的分类是根据自然异交率高低而定的,一般自然异交率在4%以下的是典型的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在50%-100%的是典型的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介于二者之间,一般为4%-50%。 4.引种的基本原理是指相似性原理,生态条件和相似性原理。 5.杂交育种按其指导思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育种,另一种是育种。 6.在回交育种中用于多次回交的亲本称亲本,因为他是有利性状(目标性状)的接受者,又称为受体亲本;只有一次杂交时应用的亲本称为亲本,他是目标性状的提供者,故称供体亲本。 7.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遗传系统的破坏,包括核质互作不平衡; 不平衡; 不平衡和组织不协调。 8.按照雄性不育花粉败育发生的过程,雄性不育可分为 不育和不育两种类型 9.作物群体改良是通过鉴定选择、人工控制下的自由交配等一系列育种手段,改变基因、基因型频率,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从而达到提高 和的频率。 10.普通小麦是倍体,有42条染色体;玉米是倍体,有20条染色体。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作物育种学的涵义是() A)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B) 一门人工进化的科学 C)研究选育和繁育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D)一门综合性强的应用科学 2.选择育种中选择的基本方法有() A) 系谱法和混合法 B) 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 C) 一粒传和混合选择 D) 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 3.稳定不分离的株系称为( ) A) 品种 B) 株行

作物育种学模拟题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模拟题(五) )20分小题,每小题2分,共一、名词解释(共101.品种 2.种质资源 3.诱变育种 4.特殊配合力 5.杂交育种 6.杂种优势 7.生理小种 8.白交系品种 9.二环系 10.垂直抗性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纬度相近地区之间的引种 ( ) A)较易成功 B)较难成功 C)不可能成功 D)肯定成功 2、小麦杂交育种配制三交种时,作为第二次杂交的亲本是( ) A)任何一个亲本 B)综合性状最好的亲本 C)具有特殊优良性状的个体 D)表现一般的亲本 3、在[(AXB)XC]XD的杂交方式中,C的遗传成分在其中占 ( ) A)1/2 B)1/4 C)1/8 D)1/16 4、与91—1—2—5—4—3亲缘关系最近的系统是 ( ) A) 91—2—3—5—4—3 B) 91—1—2—5—3—3 C) 91—1—3—5—4—3 D) 91—1—2—5—4—5 5、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称为 ( ) A)测验种 B)测交种 C)杂交种 D)单交种 6、在防变育种中,经过诱变处理的种子或营养器官所长成的植株或直接处理的植株称为 ( ) (A)诱变一代(M1) (B) 诱变二代(M2 (C) 诱变三代(M3 ) (D) 诱变四代(M4) 、组合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7. A)基因重组与基因积累(B)基因积累与基因互作 C)基因重组与基因互作(D) 基因积累与基因连锁 8、染色体组成为AAAABB的生物体 A)同源六倍休 B)异源六倍休 C)同源异源六倍体 D)节段异源六倍体 9、隐性核不育一般无法通过测交找到 A)不育系 B)保持系 C)恢复系 D)广亲和系 10、现代生物技术比传统育种技术的优越性主要在于能更好地( )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ity ),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 Distinctness)种(species):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化、形态特征的生物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内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cies):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生境不同导致两地植物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变种(variety):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导致植物间具有可遗传的差异。 作物品质:指作物经济器官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株型:指作物的茎、枝、叶等主要光和器官在植株上的着生态势。 合理的株型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有机物的合成,为高产打好基础。 有性繁殖(Sexually propag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 )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 )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 pollination ) 无性繁殖(Asexually propagating ):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内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一株的花粉传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受精的授粉方式 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授粉方式。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两性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自交不亲和性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提高植物自然异交率的特殊适应性。 雄性不育性:植物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营养体繁殖:利用植物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使其长成新的植物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系(clone):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无融合生殖:不经过受精,即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孢子生殖:无大孢子形成,有胚珠中不同位置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直接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的生殖方式。 二倍性孢子生殖:大孢子母细胞不经减数分裂而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不定胚生殖:由珠心或子房壁的二倍体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胚,由正常胚囊中的极核发育形成胚乳,从而形成种子。 孤雌生殖:胚囊中的卵细胞未与精核结合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 孤雄生殖:进入胚囊中的精核未与卵细胞结合而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 自交衰退:杂合基因型的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减退,称为自交衰退。表现为生长力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等。 一组遗传背景相同,只在个别性状上存在差异的自交系品种。近等基因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指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经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培育成的近交系,称重组近交系

最新植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器官:由多种不同组织构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2、营养器官:与植物的营养生长有关的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与植物的生殖生长和繁殖后代有关的器官。花、果实和种子。 3、主根:胚根直接生长而成的根。垂直向地下生长。 侧根:主根等产生的各级分支。 4、定根:主根和侧根称之为定根。主根来自于胚根,侧根来自中柱鞘一定部位的细胞恢复分裂发育而来。 不定根:由茎、叶、老根或胚轴上发生的根。不定根可产生各级侧根。 5、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有根毛的一段根,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旺盛、最重要的部分。 6、根的伸长生长: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根尖伸长区的细胞迅速伸长生长使根能够不断地伸长的过程。 7、初生生长: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分裂、生长、分化产生各类成熟组织的过程叫初生生长。 初生结构:初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组织构成。 8、次生生长:初生生长完成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断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的直径增粗,称为次生生长。 次生结构:由次生生长产生的各种组织所构成的结构。 9、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壁和径向壁上有一条带状木质化和栓质化增厚的结构,环绕成一圈,称凯氏带。 10、维管柱;由初生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发育而成,包括内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和薄壁细胞四部分组成。 11、外始式: 内始式: 12、内起源:根的中柱鞘一定部位。由于中柱鞘位于根内部,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 外起源:起源于分生组织表面第一或第二、第三层细胞,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外起源。(叶和芽的起源) 13、髓:有些植物根的中柱中央也有薄壁细胞,称为髓 14、苗:指除根系以外,植物地上器官—茎叶部分的总称。 枝条:着生有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条。 实生苗:指由种子萌发长成的植物体。 年苗:一年中苗的生长量(芽发育和生长成一段新枝条)。 15、节:茎上着生叶的部位。 节间:相邻两节之间的茎段。 芽:位于叶腋或茎顶端。 叶痕:叶子脱落后留下的痕迹。 维管束痕:叶柄中的维管束断裂后留下的痕迹。 皮孔:周皮上植物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一种通道。 芽鳞痕:顶芽鳞芽展开时,芽鳞片脱落留下的痕迹, 辨别枝条的年龄。 16、芽:芽是未发育的枝条、花或花序的原始体。 17、定芽:生长在茎固定位置上的芽,有顶、侧芽(腋芽)。 不定芽:常是从老根、茎、叶上产生的芽,其位置不固定。 18、活动芽:在其生长季节中能开放的芽。 休眠芽:在其生长季节中不开放的芽。

育种考试名词解释

1. 近交衰退与杂种优势:近交衰退指近交使繁殖性能、生理活动及与适应性相关的性状降低的现象; 杂种优势指不同种群个体杂交的后代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纯繁群平均值的现象。近交衰退与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主要在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 2. 个体育种值与EBV:个体育种值的简称育种值,指的是种用个体某一性状上能稳定遗传给下一代的基因的加性效应值。虽然育种值可以稳定遗传,但不能直接度量的,只能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表型值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估计,由此得到的估计值称为估计育种值,即EBV。 3. 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指一个种群和其它各种群杂交能获得的平均效果,遗传基础是基因的加性效应,主要依靠纯繁选育提高。特殊配合力指两个特定种群间杂交所能获得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种优势,遗传基础是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其提高主要依靠杂交组合的选择。 4. 育种与保种:育种指利用现有畜禽资源,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改进家畜的遗传素质,以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数量多、质量高的畜产品。保种指人类管理和利用家畜资源以获得最大的持续利益,并保持满足未来需求的潜力。育种是不断打破群体遗传平衡的过程,而保种需要尽量维持群体遗传结构的稳定。 5. 专门化品系与配套系:专门化品系指生产性能“专门化”的品系,按育种目标分化选择育成,每个品系有某方面的突出优点,不同的品系配置在完整繁育体系内不同层次指定位置,承担专门任务。配套系指利用若干个品系,通过杂交组合试验,所筛选出的具有最佳特殊配合力的杂交组合。 四、简答题(共25分) 1.与常规选择方法相比,MAS具有哪些优越性?(5分) 增加遗传评定的准确性;进行早期遗传评定;降低遗传评定的成本;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和育种效益。 2.生产性能测定中,测定站测定和场内测定各自有什么优点和缺点?(6分)测定站测定(station test):指将所有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或某一特定牧场来统一测定。优点:1)控制了环境条件的变异;2)客观性强;3)便于特殊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如自动计料器)。缺点:1)成本较高;2)测定规模有限;3)易传播疾病;4)由于“遗传-环境互作”,使测定结果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代表性不强。场内测定(on-farm test):指直接在各个生产场内进行性能测定,不要求时间的一致。通常强调建立场间遗传联系,以便于进行跨场际间的遗传评估。 3.畜禽育种过程中,影响选择成效的因素有哪些?(7分) 可利用的遗传变异、选择强度、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世代间隔等,此外遗传力、性状间的相关性、选择方案中的性状数目、近交、环境等也会影响到选择的效果。

植物学名词解释大集合

1 "虫瘿” insect gall 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细胞加速分裂和异常分化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或突起,它们是寄生生物生活的""房子""。 引起植物产生虫瘿的生物很多,可分为动物和微生物两大类,常见的致瘿动物主要有昆虫、螨、线虫等,常见的致瘿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其中 昆虫是植物虫瘿主要的致瘿生物。 2 "二叉分枝” diehotomous branching 植物分枝类型的一种。植物体的主轴重复地分成两个分枝。由于主轴顶端的原始细胞长成两个生长点,均等地长出两个分枝,分枝顶端重复这过程而不断 形成二歧的各级分枝。二叉分枝是原始的分枝类型,苔藓、蕨类(石松)等植物 均有之。高等植物的二叉分枝式曾称为“二歧式”。 3 "气室” air chamber 地钱目叶状体表皮气孔之下有菱形或多角形的小室,或蕨类孢蒴内的空腔部分,称为气室。 4 "气孔” air pore 指地钱目叶状体的气室向外开口处,叫气孔,是气体出入的通道。此种气孔与种子植物的气孔器不同,它由16个细胞组成烟囱状,不开闭。 5 "中肋” centre rib 指藓类叶片中央类似于种子植物叶脉的构造,通常由孢壁较厚的一群狭长形多层细胞构成,有长短及单、双肋之分,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 6 "无性世代” asexual generations 植物生活史中,从雌、雄配子受精以后到减数分裂前,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是双倍的,这个时期叫做无性世代,也叫孢子体世代。如蕨类植物的生活史中,从合子形成到孢子母细胞的产生为无性世代。 7 "中轴” axile 在藓类位于茎的中央,由厚壁和薄壁细胞组成,排列紧密。 8 "水孔” water pore 是指生在叶边排水的孔,比气孔较大,水孔两旁有分化不完全的保卫细胞,不能自动调节开闭。主要机能是排出植物体内过多的水分。 9 "叶状体” leaf shaped body 苔类植物中,植物体呈片状而没有茎与叶的分化,称为叶状体。 10 "叶鞘” leaf sheath 藓类植物中,叶片基部较宽而紧密抱茎的部分称为叶鞘。被子植物叶的基部扩大,包围着茎叫做叶鞘。禾本科和伞形科等植物,多具有明显的叶鞘。蓼科 植物茎节上的鞘状物是托叶的变态,叫做“托叶鞘”,也称“vagina”。 11 "叶耳” auricle 藓类植物中,叶片基部扩展而成耳状的部分,称为叶耳。禾本科植物叶鞘与叶片连接处的边缘部分延伸的突起,多呈耳状或镰刀状的叶耳。叶舌和叶耳的 形状、大小、色泽以及有无,常为鉴定禾本科植物种或品种的根据之一。 12 "生殖托” reproduction hold

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

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 1.作物育种工作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2.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3.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甘薯等作物的主要育种途径? 4.你认为制约突破性品种培育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一. 作物育种的主要环节。 1.制定育种目标。结合自身种质资源、硬件水平、技术经验等条件制定一个合适的育 种目标。 2.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根据自己做育种的作物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如:玉米选择 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小麦主要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水稻可以选择杂种优势的利用或杂交育种,等等。 3.进行品种审定。育种家育出的新品种需要通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才能通过审定。 需要育种家了解自己品种的优缺点,将其在不同的区域审定,以提高通过的机会。 二.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1.杂交育种。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2.杂交优势利用。一般是指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繁殖力、适应性、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亲本的现象。 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传统育种主要依赖于对植株的表现型的选择。其受环境条件、基因间的互作、基因与环境间的互作等因素的影响。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对DNA进行标记,通过对其后代基因标记的选择,就可以选择到含有该基因的植株,其选择效率更高。 4.倍性育种。主要是通过单倍体育种使后代快速达到纯合状态。 5.回交育种。对优良品种进行改造。一个优良的品种具有一中小缺点,可以通过回交的方法以使其缺点得到改善。 6.诱变育种。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使植物变异,以拓宽种质资源,如若得到优良变异,可以通过其他育种方法,将其引入到品种中。 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甘薯等作物的主要育种途径? 小麦:主要的通过杂交育种(选择优良的栽培种杂交,经过选择,得到目标品种);远缘

名词解释作物育种

1、名词解释:种质资源基因资源起源中心初生中心次生中心基因库三级基因库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 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杂种品种、纯系品种、综合品种、多系品种芽变 名词解释:育种目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收获指数株型育种高光效育种穿梭育种 1、名词解释:引种引种栽培引种驯化引种改良作物生态型 1、名词解释:杂交育种单交双交复交聚合杂交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 回交、回交育种、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近等基因系 远缘杂交育种异附加系异置换系易位系双重杂种优势歧化选择 测交种测验种一环系二环系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核质杂种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诱变育种、照射强度、剂量强度、半致死剂量、临界剂量 单倍体、染色体组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倍半二倍体一倍体多元单倍体 外植体细胞工程体细胞克隆变异变异体突变体 LWC RWC WSD 盐害 边际效应品种适应性品种稳定性区域试验 DUS,选择育种,,体细胞杂交 品种,体细胞杂交,,侵袭力,组织培养,缺体 1.作物育种学; 2.品种;5.毒性;;9、半同胞轮回选择;10、次生作物 1.作物育种; 2.多系品种; 3.理想株型育种;;5.物理诱变;7.竞争优势;8.侵袭力;10.轮回选择。 2. 高不育系 3. 基因资源 4. 纯系育种 5.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病性(e) 1.基因资源4.超标优势 5.远缘杂交 6.孤雌生殖9.分子标记10.种子生产 1.作物育种;2.作物育种学;3.品种。1.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2.杂交种品种;3.有性繁殖;4.无性繁殖;5. 多系品种;6. 综合品种; 7. 无性系品种; 8.自花授粉 9.异花授粉10.自花授粉作物11.异花授粉作物12.常异花授粉作物13.群体品种14.自由授粉品种15.杂交合成群体 1.种质资源: 1.育种目标: 2.高光效育种: 3.理想株型育种: .系统育种;2.选择;3.选择育种;4.混合选择法;5.引种;6.作物环境;7.生态因素;8.生态环境;9.作物生态类型;10.混合选择育种;11.集团混合选择育种;12.改良混合选择育种 1.杂交育种; 2.回交育种; 3.复交; 4.系谱法; 5.混合法; 6.轮回亲本;7.一粒传法;8.集团混合选择法;9.派生系统法;10.非轮回亲本。 1.杂种优势; 2.自交不亲和系; 3.不育系; 4.保持系; 5.恢复系; 6.雄性不育系;7.测验种、测交种;8. 杂种优势;9. 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10. 自交系 11.近等基因系

植物学名词解释

人为分类系统: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一两个性状对植物进行分类。 自然分类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等不同角度给植物进行分类,试图寻找植物间的亲缘关系与演化关系。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以颈卵器的形式出现的植物。 颈卵器:颈卵器植物(苔藓、蕨类、裸子)的雌性生殖器官,形如瓶状,腹部具有卵细胞。种子植物:由种子进行繁殖的植物。 孢子植物: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植物。 显花植物:能开花结实的植物。 隐花植物:没有开花结实现象的植物。 高等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有专门的繁殖器官,生活史中有胚出现的植物。 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专门的生殖器官,生活史中没有胚出现的植物。 双名法: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给植物取一个唯一的名称,该名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通常还在后面加上命名人姓氏的缩写。 原植体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 异形胞:在蓝藻中,某些营养细胞特化,转变为能固氮的细胞叫异形胞。 藻殖段:丝状体的藻类,由于某种原因将藻丝折断,每一段都可发育为一个新个体,这样的片段叫藻殖段。 茸鞭型鞭毛:电子显微镜下,鞭毛鞘上有1列螺旋排列的鞭茸的鞭毛。 中核: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核膜不消失,没有染色体纤丝出现,细胞核靠溢缩形成两个核。 营养繁殖:植物体的一部分脱离母体发育为新个体。 无性繁殖:以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有性生殖:两性配子相互结合完成繁殖。 配子: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同配生殖:在形状、结构、大小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配子结合。 异配生殖:在形状和结构上相同,大小和运动能力上不同的两个配子结合。其中大而运动迟缓的为雌配子;小而运动能力强的为雄配子。 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其中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 世代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单室孢子囊:为二倍体,分裂时只进行减数分裂的孢子囊。 多室孢子囊:为单倍体,不进行减数分裂,而进行有丝分裂的孢子囊。 寄生:直接从活的有机体中获取营养的方式。 腐生:从动植物的尸体或其它有机物质吸取养料。 只能寄生,为专性寄生;只能腐生,为专性腐生;以寄生为主兼腐生的,为兼性腐生;以腐生为主兼寄生的,为兼性寄生。 根状菌索:高等真菌的菌丝体密接成绳索状,外形似根的菌丝组织体,外层为皮层,由拟薄壁组织组成,内层为心层,由疏丝组织组成。 子座:是容纳子实体的褥座,是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构成。 菌核:是菌丝密接成的核状体,有的有组织分化,外层为拟薄壁组织,内层为疏丝组织,是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在条件适宜时,可以萌发为菌丝体或产生子实体。 双游现象:在鞭毛菌亚门中,产生连续两次的游动孢子的现象。 孢子囊的层出:孢子囊成熟后,顶端开一圆孔,游动孢子顺序的从孔口游出,此后在旧孢子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1、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答:1、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育种目标的相应策略。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和创新。3选择额理论与方法。4人工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5杂种优势的利用与方法。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7作物育种各个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生产。 2、转基因育种:根据育种目标,从供体生物中分离目的基因,经DNA重组与遗传转化或 直接运载进入受体作物,经过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遗传工程体,并经过田间试验与大田选择育成转基因新品种或种质资源。 3、作物育种目标: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 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上的具体要求。 4、种质资源: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其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5、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的不断的选择和训化,利用和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 栽培植物。 6、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用的某种作物 的一定群体。 7、长距离引种应注意哪些原则? 答:高纬度的作物引向低纬度1常日照植物北种南引开花推迟选早熟品种 南种北引开花提前选晚熟品种 2短日照植物则相反 8、远缘杂交的作用? 答:1 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 2 创造新作物类型 3 创造异染色体系: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异源染色体或其片段,可创造出异附加系、异替换系和易位系,用以改良现有品种。4 诱导单倍体:诱导孤雌生殖产生单倍体 5 利用杂种优势 6 研究生物的进化。 9、抗病虫育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10、转基因技术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以及存在的争议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 答:自古以来人们就从不断繁殖的动植物群体中有目的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食物,通过有性杂交、观察和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进行扩大繁殖、改良,以满足人们摄取更高食物水平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杂交育种耗时时间长,通常需要8-10年的时间,虽然发展中国家已在解决贫穷、饥饿和疾病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营养不良,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对粮食产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提高品质和产量、增加营养含量的新技术,由此转基因技术应运而生。据统计,1996年转基因农产品的销售额达到36亿美元,而且逐年上涨。 尽管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论未曾平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步伐却从未停止过,在各种媒体上有关转基因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转基因技术进入农业领域的趋势将无法逆转,要解决日益膨胀的人口吃饭问题,转基因技术似乎必不可少,尽管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产品还有这样那样的担忧,有关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评价还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影响人类生育,发生基因突变等。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转基因技术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目前还没有有关转基因技术有害方面的报道,有关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与其安全性相比,转基因技术带给人类的好处缺失显而易见的,它不仅能够生产出口味更佳的食品,而且培育出的作物新品种抗逆性分常强、产量高并且便于储存和运输。

作物育种学重点名词解释

1作物品种:某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相对一致性,生物特性和形态特征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2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 3杂种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4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的。 5地方品种:一般是指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多未经过现代育种技术的遗传修饰,所以又成农家品种。 ?野生近缘种:指现代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及与作物近缘的杂草,包括介于栽培类型和野生类型之间的过度类型。 ?体细胞杂交:诱导两个不同亲本的原生质体互相融合形成异核体,异核体再生出细胞壁进而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发生核融合。这一过程称为 ̄ ̄ 6作物的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计划选育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7高光效育种:是指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形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混合选择育种:是从原始品种群体中,按育种目标的统一要求,选择一批个体,混合脱粒,所得的种子下季与原始品种的种子成对种植,从而进行比较鉴定,如经混合选择的群体确比原品种优越,就可以取代原品种,作为改良品种加以繁殖和推广。 10杂交育种: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货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11远缘杂交:通常将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称为远缘杂交。 12异附加系:是在某物种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1个、1对或2对其他物种的染色体,从而形成1个具有另一物种特性的新类型个体。 13异置换系:是指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所取代而成的新类型个体。

育种名词解释

1.种质资源:把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同成为种质资源。 2.引种:引种驯化简称为引种,就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野生植物)或栽培区 域(栽培植物)人为的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3.杂交育种:又称组合育种,它是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 组合到杂种中,对其后代进行多代培育选择,比较鉴定,以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4.单倍体:是指由未受精配子发育而成的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 5.综合品种:是由异花授粉植物的若干个经济性状配合力良好、彼此相似的家系或自交系 在隔离条件下随机交配组成的复杂群体。 6.单株选择法:按照选择标准从原始群体中选出一些优良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留种,下 一代单独种植一个小区形成株系(一个单株的后代),然后根据各株系的表现,鉴定各入选单株基因型好坏的方法。 7.诱变育种:利用人工诱发的遗传物质变异以育成新品种的途径称为诱变育种。 8.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植株,在生活力、生 长势、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超过双亲的现象。 9.一般配合力:又称普通配合力,指一个亲本品种或品系与其他品种(系)杂交所得的一 系列杂交组合后代某一性状的平均表现。 10.特殊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是指某特定杂交组合的某形状实测值与根据双亲一般配合力算 得的理论值的离差。 11.远缘杂交:指分类学上不同种、属以上类间的杂交,所以又叫分类学杂交。 12.轮回选择:即利用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生物体杂交后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 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亲本的表现,达到生产的要求。 13.自交不亲和性:是指两性花植物,雌雄性器官正常,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 子,但是花期自交不能结子或结子率极低的特性。 14.雄性不育性:指两性花植物,雄性器官发生退化或丧失功能的现象。 15.内照射:是把某种放射性同位素引入被处理的植物体内进行内部照射。 16.临界剂量:被照射的种子或芽成活率为40%的照射剂量。 17.气候相似论:将植物从一个地区移植到另一个地区,需严格按照地区的气候条件相似性 来进行的原理。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1、纹孔:细胞壁形成次生壁时并非全面的加厚,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次生壁物质,这些未增厚的区域称为纹孔。 2、年轮:在温带地区多年生木本植物木材的横切面上,一个生长季节内形成的早材和晚材组成的一轮显著的同心圆环。 3、双名法:用两个拉丁文单词给植物命名,第一个单词是属名,第二个单词是种加词,一个完整的拉丁文学名还要在双名的后面附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4、通道细胞:根内皮层的大部分细胞在发育后期其细胞壁常呈五面加厚,少数正对原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保持薄壁的状态,这种薄壁的细胞称为通道细胞。 5、泡状细胞(运动细胞):在禾本科植物叶片上的一组大型的薄壁细胞,分布于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在横切面上呈展开的扇形排列,中间的细胞最大,两边的细胞渐小。每个细胞内都含有大液泡,不含或少含叶绿体,与叶片的张开和卷曲有关。 6、周皮:双子叶植物的老根和老茎最外层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的次生保护组织。 7、筛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运输有机物。他们由一些管状的无细胞核的生活细胞----筛管分子连接而成的管状结构。 8、导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由许多管状的,细胞壁木质化的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组成导管的每一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成熟的导管分子为死细胞,端壁溶解,形成穿孔。侧壁发生不同方式的

次生木质化增厚。 9、凯氏带:在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有一条木化和栓化的带状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 10、无融合生殖:在胚囊中,不经过此雄性细胞的融合而产生胚的现象。 11、厚角组织:初生的机械组织。由生活细胞组成,常含叶绿体。细胞壁为初生壁性质。细胞壁发生不均匀的增厚。增厚一般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12、厚壁组织:机械组织。细胞壁均匀加厚,一般为死细胞,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13、皮孔:周皮上的通气结构。该处的木栓形成层向外不形成木栓层,而是形成排列疏松的补充组织,以利于气体交换。 14、趋异适应:同一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种变异称为趋异适应。 15、胞间连丝:穿过相邻生活细胞壁的原生质丝。 16、细胞骨架:真核细胞内有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组成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 17、高尔基体:由平滑的单位膜围成的囊垛叠而成。有形成面和成熟面,具分泌功能,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18、真花学说:认为被子植物的一朵花相当于裸子植物的一个两性孢子叶球,主张被子植物是由早已灭绝的本内苏铁木中具两性孢子叶球的植物演化而来。孢子叶球基部的苞片演变为花被,小孢子的叶演变

作物育种学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 绪论 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2)任务: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 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之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某种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的遗传性和充分一直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并以此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第一章作物的繁育方式及品种类型 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 A、自花授粉是指痛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花朵的雌蕊柱头上,代表的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B、异花授粉是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的呢过,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C、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

育种学名词解释

1.园林植物育种学:是研究培育植物优新品种的原理和技术的科学。 2.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运用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将目的基因或DNA片段通过载体或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经细胞复制增殖,新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最后从转化细胞中筛选有价值的新类型构成工程植株,从而创造新品种的一种定向育种新技术。 3.种质:种质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 4.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是指在引种、选择育种工作中用来作为选择、培育或改造对象的那些植物。 5.品种:品种是经过人类长期驯化、栽培和选择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生产资料;是适应一定地区的自然和生产条件下栽培的园林植物群体生态类型。 6.简单引种:引进来的种或品种,有的表现很好,可以直接利用(简单引种) 7.引种:引种驯化简称引种,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8.驯化引种:表现不好,常常有不服水土的现象,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使其改变遗传性,慢慢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这就叫做驯化(驯化引种)。 9.单株选择法:把从原始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的种子分别收获、保存、繁殖的方法。 10.混合选择法:从一个原始混杂群体或品种中,按照某些观赏特性和经济性状选出彼此相似的优良个体,然后,把它们的种子或种植材料混合收取、混合保存、混合繁殖,然后与标准品 种比较、鉴定,从而选育出新品种的方法。 11.芽变:一种体细胞突变,即植物芽的分 生组织细胞自然发生遗传物质变异,当芽萌发成 枝条时,在性状上的表现与原来类型不同的现 象。 12.芽变选种:将具有特殊优良性状变异的 枝条进行选择、鉴定,从而培养出新品种的方法。 13.杂交:基因型不同的配子间结合产生杂 种的过程。 14.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 个体之间进行有性杂交获得杂种,继而选择、培 育以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15.近缘杂交:指品种内、品种间或类型间 的杂交。它用于提高后代生活力及选育新品种。 16.远缘杂交:指种间、属间或地理上相隔 很远不同生态类型间的杂交。它主要用于创造更 丰富的变异类型。 17.优势育种:通过选择配合力良好、产生 非加性效应大的亲本组合进行杂交,从而获得杂 合程度很高、表现出很强的优势的F1杂种,并 将F1杂种直接用于生产。 18.回交:两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与亲本之 一进行杂交,称为回交。 19.重组育种:通过杂交,使不同亲本的遗 传物质发生重组,从而选出具有双亲优良基因组 合的新品种 20.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性不 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F1),在生长势、 繁殖力、抗逆性、品质、产量等方面,优于其双 亲的现象。 21.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 有功能的花粉,而雌蕊仍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 的花粉而受精结实。 22.不育系:选育出的雄性不育株能够稳定 遗传,育成稳定的不育株系。保持系:用来 保持不育系的留种问题,而本身通过自交来繁育 的系统。恢复系:不育系杂种恢复可育性,为 生产提供优势较强的杂交种。 23.诱变育种: 人为地利用各种物理、化学 和生物等因素,诱导植物产生遗传性变异,根据 育种目标,从变异中选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24.辐射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中具有 辐射能的物质进行诱变。 25.化学诱变育种:利用化学诱变剂所进 行的诱变育种。 26.内照射:将放射性元素引入植物体内 进行照射的方法。 27.外照射:受照射的材料接受的辐射来 自外部某一辐射源。外照射通常采用钴源,X射 线源和中子源进行照射。 28.多倍体:细胞核内含有三个或三个以 上染色体组的植物称为多倍体。 29.多倍体育种:选育细胞核中具有三套 以上染色体优良新品种的方法。 30.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31.单倍体育种:人工培养花药,使花药 中的单倍体细胞(花粉)单性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经染色体加倍成为纯系,然后进行选育的一种育 种方法。 32.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 统称。 33.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 状。 34.相对性状: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5.测交:杂种子一代(F1)与隐性纯合体交 配,用来测定杂种第一代基因型的方法。 36.完全显性:在杂合体中,显性基因占 绝对优势,把隐性基因的作用掩盖。 37.不完全显性:在杂合体中,显隐性基 因的作用都表现出来/嵌合体:由两个或两个以 上遗传型不同(突变型或原始型)的细胞在同一 组织或器官中并存的现象。 38.连锁遗传:凡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 基因将不能自由组合,而表现在另一种遗传性, 称连锁遗传。 39.自交衰退:自花授粉植物在进行连续 多代自交后会出现生理机能的衰退,表现为支柱 生长势、抗病性和抗逆性减弱,生活力下降等, 这种现象称为自交衰退。 40.远缘杂交: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 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 41.品种退化:园林植物原有的优良种性 削弱的过程和表现。 42.多亲杂交: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 参加的杂交,又称为复合杂交或复交。 43.自交不亲和:两性花植物,雌雄性器 官正常,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子, 但是花期自交不能结子或结子率极低的特性。 44.配合力:又称组合力,是横梁亲本系 在其所配的F1中的某种性状的好坏或强弱的指 标。 45.选择育种:指从自然界中挑选符合人 们需要的群体或个体,通过比较、鉴定和繁殖, 以改进园林植物群体的一船组成或从中选出营 养系品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