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

所文脉理论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

摘要:城市设计的理论探讨经历了从研究单纯的物质空间到研究城市“涵义”的发展过程。城市设计就是设计城市的过程,是通过对物质空间的整合为人们提供更加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建立关联城市场所的文脉,为人们提供生活于城市之中理解和感知城市的丰富的视觉和心理享受,整合城市文脉,构建城市的时空秩序。

关键字:城市设计城市形态社会思潮场所——文脉

1.城市设计

1.1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从广义上看,就是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即对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加以调节。社会、文化构成和空间条件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城市设计方法和途径。

“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一般来说,相对城市规划而言,城市设计比较偏重体型的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并与城镇建筑环境相对应,不过,一个城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空间是很难得到肯定答案的。当今世界上各家之说在对待城市设计的形体艺术特征和改善环境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分歧甚微。1981年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的在形体方面所作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

1.2城市设计的容及要素

城市设计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城市设计着重表现城市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改善城市建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城市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和概念。

城市设计要素包括:天然环境,天然环境的主要特点、组成部分、天然景观、文化或社会经济资产在地理和视觉景象上的直接及间接影响城市设计,所以设计要配合天然的环境和景观;人造环境,设计城市环境,城市特色及创造高质素环境以促进城市景致,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视觉景物的适合性及显见度,景观和发展模式方面的协调,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地方特色的增强,与历史文物环境的协调。

2城市设计形态理论

2.1形态的概念

形态的概念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的完整的序列关系。

2.2 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城市形态作为一门跨学科课题,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密切关系。城市设

计概念自出现到现在的30多年来,还未形成一个全面共识的定义,但是,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实践层面上的认识,可以描述为是由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学参与的,给予环境以特定形式的活动。其中的活动指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结构元素,用于提高缺乏统一与整体性的城市环境。城市形态的目标是理解城市结构形成过程与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的作用力的关系,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同构关系,不仅表现在文字描述上,同时反映在设计实践中,所以系统的城市形态研究可用于加强和整合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

3.城市设计形态与社会思潮相呼应

由于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因此城市的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色彩。这无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任何采用其他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如此。从古至今,从到西方,任何城市都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都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被人为地改造的,是对历史中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反映。重要的城市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构思,而更多的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都是在当时的社会物质的基础上,以当时的社会思潮为主导,通过对城市物质形态的规划,试图寻找一种理性的城市形态。

西方历史上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导致了城市设计模式的多次演变。城市设计的发展形态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呼应。以西方城市的发展为例,西方城市设计的发展形态与西方社会思潮相互呼应。

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古希腊的城市设计力求体现人的尺度,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人的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人的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

大帝国时代与古罗马的城市设计,古罗马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理念,以为宣扬和肯定现存制度服务。众多纪念性建筑的修建使广场得到扩展和修饰,并成为展示中央权威的一种显著标志。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君主集权思想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神权统治下的农业社会与中世纪的城市设计,在中世纪时期,自然经济(农业)占统治地位,所以城市规模小,空间封闭,尺度宜人。城镇设计是以步行交通为前提的。街道宜于人们步行,广场的形成也是源于那些需要空间的活动:市场交易、集会、军队集结、仪式等。中世纪城市和公共空间的规模、街道的尺度,沿街道和广场的功能分布及建筑物的尺度和细部都与人的知觉和运行模式相协调,为行人自然地往来提供了最佳的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化的城市模式为城市建设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城市设计中,城市设计也更注重视觉效果。阿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中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成就。他继承了维特鲁威的思想理论,提出理想城市设计模式,以便利、美观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原则。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以及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工业革命时代的巴洛克城市——政治力量的权杖。政治上出现了新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城市设计模式——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模式。巴洛克城市由政府组织实施,设计注重景观与构图,但却忽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它强调纪念性、标志性的构筑物,并以它们的空间位置形成城市的主要结构和主体形象,而不是通过建筑的序列来构成城市形象(文艺复

兴时代的理想城市)。欧洲许多国家首都的重建大都基于巴洛克城市模式的一些基本原理。封丹纳对罗马的改建、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城市改建、凡尔赛的建设、伦敦的改建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

后工业革命的社会思潮与“田园城市”的影响。“田园城市”的城市设计理论不单纯是对后工业革命时代社会问题及思潮的反映,而是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通过改变物质环境缓解社会问题。它的理论思想基础是通过改变城市形态格局来推进社会深层改革,构建—个以社会公平与为核心,与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新型的理想的社会结构。

在大量的形态理论研究中,由建筑师与城市设计师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对理解城市形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其中最为突出的包括类型学与文脉研究。文脉研究着重于对物质环境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分析,其目的是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创造有意义的环境空间。

4场所文脉理论

城市设计的理论探讨经历了从研究单纯的物质空间到研究城市“涵义”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3个方面的理论影响最大: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

4.1场所——文脉的提出

场所文脉分析法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一项基本方法之一,它主强化城市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相互匹配,将生态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还有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与物质空间分析中的视觉艺术、虚实比例等原则结合起来看待。简单来说,就是注重体现历史传统和地方感,以现代社会生活和想带人类为根本出发点,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城市设计理论。

在1954年,第十小组(Team10)正式成立,其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和开放式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这种设计思想之下,第十小组的主要成员荷兰建筑师——艾克首先提出了“场所感”的概念,他认为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空间就是场所,时间就是场合,,人必须融入到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中去。此后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在1980年的《场所精神》中进一步阐释了“场所”一词,他指出场所在城市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场所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城市物质形态与人类活动重叠的产物,是对于城市的主体——人最有意义的空间。由此开始,场所理论第一次将人的心理情感和地域精神被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进行考虑,注重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所以与纯粹的物质空间分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文脉”的概念在场所理论中被首次提出,所谓城市文脉就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只有从社会文化,人的活动,历史时间及地域特定条件中获得文脉意义时,空间才能称为“场所”因此,“文脉”、“场所”在城市设计领域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这两个理念的引入标注着近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2 场所——文脉的应用

城市设计就是挖掘、整合、分析城市文脉的过程。运用场所——文脉分析法对城市进行设计,首先要搜集基础资料,整合城市文脉,作出城市文脉梳理分析,再将场所的理念应用到设计中,重视设计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整合城市文脉的过程也就是建立良好的城市场所系统的过程,尤其是城市的文化中心场所系统。这

种联系系统是有层次的、有条件的开放系统,能够随着城市的扩展而生长,是城市文脉和场所精神物化的一种表现。通过对城市文脉的把握及对场所理论的运用,我们可以建立具有城市特色形象、体现人文关怀、维持城市秩序的现代城市文化中心区。

5 结语

城市设计就是设计城市的过程,是通过对物质空间的整合为人们提供更加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而人们对于城市的印象来自于对城市秩序的认知和体验,来源于人们在赋予了城市文脉的各种城市场所中的感受。建立关联城市场所的文脉,为人们提供生活于城市之中理解和感知城市的丰富的视觉和心理享受,整合城市文脉,构建城市的时空秩序。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1991.

[2] 欧阳勇锋,延龙,颖.关于城市形态模式的探讨[J].农业科学,2004,(5).

[3] 赛,金笠铭.场所的关联耦合——整合城市文脉的重要途径.规划师,2003(3)

[4] 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J].城市规划,2003,(2).

[5] 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中国建筑工业

,2001.

[6] Edmund Bacon 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198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