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节日风俗中的民间美术历史与文化寻绎

节日风俗中的民间美术历史与文化寻绎

节日风俗中的民间美术历史与文化寻绎
节日风俗中的民间美术历史与文化寻绎

编号___201202____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实践考察报告

民间美术分类研究(资料收集)报告

系别艺术系

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姓名李翘翘

学号 2010220701

班级 1003班

指导教师周洪军、邓亚菲、孙旭博

2012年9月

节日风俗中的民间美术历史与文化寻绎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是美术分类的一种特殊范畴,特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经由集体传承和历史积累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是区别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一种历史概念。

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视觉形象载体,民间美术的产生源于实用,民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的产生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传承的喜好,风尚,习惯和禁忌等。张紫晨先生称“民俗”就是下层人民创造的用来自我教化或传袭已久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给民俗下个定义:民俗是创造于民间,传袭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现象,特别是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当中带有传承性的行为,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见图1.1图1.2图1.3)

图1.1 满堂红图1.2 归宁图1.3 老鼠娶亲

二、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民间美术也是一种民俗现象,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民间美术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它依附于民俗活动得以长期流传而不至于被历史淹没。一方面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另一方面,民间美术又丰富了民俗民风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中,它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因此人们说民风民俗是民间美术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沃土,而民间美术则是民俗

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视觉形象载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民间美术与物质民俗(体现在民居,服饰等方面);②民间美术与社会民俗(包括岁时节令,礼仪习俗等);

③民间美术与精神民俗(宗教,信仰,巫术等)。

(一)中国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又称过年,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结束。古代的春节叫元旦、元日、新年。新中国成立后,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各地民间过年有守岁、吃年饭、贴灶公、贴“福”字、贴对联、贴年画、拜年、放鞭炮、放焰火、走亲戚、点蜡烛、包饺子、点旺火、剪纸、赠送贺年片、耍社火、游春等习俗。人们以此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见图2.4)。

2.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在这一天活动很多,有吃元宵、打太平鼓、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踩高跷、小车会、舞狮子、扭秧歌、唱大戏等。节日里,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惯,如陕西人吃“元宵菜”;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等、它寄托着人们祈求新一年圆满顺遂的心愿(见图2.5)。

3.清明节

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它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古时候,清明这天,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凡坟茔都于这天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如今,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枝。此外,各地在节日中还有斗鸡、荡秋千、作假花、放风筝、拔河等活动(见图2.6)。

4.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见图2.9)“端”是开始、“初”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就是“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名“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重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又称“蒲节”。又有古人云是日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此日又叫“大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道教称此日为“地腊节”。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它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其来源有四种说法,其中在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为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这天,人们会举行各项活动,如吃粽子(见图2.1)、躲午、赛龙舟、迎火船、戴艾蒿、挂菖蒲、带香包(见图2.2)、挂葫芦、驱五毒(见图2.3)、饮雄黄酒、悬钟馗等习俗(见图2.7)。

图2.1 粽子图2.2 香包图2.3 驱五毒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故亦称“仲秋节”。又因此日恰值中秋之半,且月色明亮,故又称“秋节”、“月夕”、“月节”。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如今,每当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当空,亮如明镜,圆似玉盘。家家户户设供桌于庭、上留西瓜、香瓜、葡萄、枣子、苹果、石榴等各样时鲜果品,合家园坐,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人们借助各种象征团圆的节物与活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祈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情感。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即使远在天证海角,中秋节的明月,也能带去亲人的缕缕相思与祝福。(见图2.8 图2.9)

图2.4春节图2.5元宵节图2.6清明节

图2.7端午节图2.8中秋节图2.9中秋节(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节

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还有少数民族的节日,这些节日里会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不少民间美术的展现,挂灯笼,贴窗花,写对联等人们多以喜庆吉祥,平安如意等为主要表现目的,形式上追求热闹,红火,如山东工艺作坊为风筝节制作双龙头蜈蚣风筝。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它的表现题材及其广播,举凡喜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等,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和喜庆吉祥纹样。(见图2.10 图2.11 图2.12 )

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

图2.10窗花图2.11窗花图2.12窗花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见图3.3),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见图3.2),中秋节吃月饼(见图3.1)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图3.1月饼图3.2棕子图3.3饺子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见图3.4 图3.5 图3.6)。

图3.4蒙古族衣饰图3.5苗族衣式图3.6头饰

3.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见图3.8)、端午龙舟(见图3.7)、上元花灯(见图3.9)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美术,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图3.7赛龙舟图3.8安塞腰鼓图3.9上元花灯

三、节日风俗中的民间美术的特点

(一)造型特点

(1)独特的符号体系,民间美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的视觉符号追求的是神似,以意念造成意象,其间,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觉,理解和

幻想。由于它完好地保持着原发性视觉思维方式,所以它并不模拟对象,也不关心表面的像与不像。原始的人类最初的造型艺术,实用与美观共存的,是自然的,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都存在于民间美术的造型之中,形成独特的造型体系。不仅是民间吉祥美术,也是民间文学,民间诗歌,俗语等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

(2)含蓄,寓意,象征表现法,例如,“鲤鱼跳龙门”寓意艰苦奋斗,用劳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谐音取义表达法,如“瓜蝶绵绵”寓意人丁兴旺,连绵不断的生活繁衍。是在所象征之物的生命内涵上人为添加的吉祥寓意,是民间吉祥的文化中,十分普及盛行的一种现象。如“耄耋富贵”,常作为给高龄老人祝寿礼物。

(3)多元的造型方式,a,情态剪影造型法(见图1.7)(许多石像等)情态剪影造型法是以影像造型方法表现对象情态特征的一种概括,夸张。在二维空间的以轮廓造型为主,抓住典型动态,夸大对象特征(注重形象的圆满)选择适当角度做夸张概括,造成强烈视觉张力,(构图充实饱满)延续了原始艺术造型的观念,渗透到造型中去,造型特点有(动态线)导致构图有一种动势。b,装饰变形法(见图1.4 图1.5图1.6 图1.8)(表现在纺织品和陶瓷里,受图腾崇拜,实用功利和工艺制作的支配和限制,运用意象)c,几何造型法(以数的规律性进行变化,运用于草编,藤编,麻编,丝编,以及刺绣桃花,织锦图案(见图1.9),百家衣等以规则的三角形,正方形拼接等等)。

图1.4鲤鱼跃龙门图1.5 龙图 1.6 瓜蝶绵绵

图1.7 情态剪影造型法图1.8 瑞兽图1.9 织锦图案(二)文化特点

(1)根源性(见图1.10),它是根性的,母体的艺术。(2)地域性(见图1.11),是民间美术形式发展的空间特征,民俗,民族的信仰,风俗习惯,不仅局限于艺术形式,也体现乡土情感的内涵。(3)群体性,(见图 1.12)区别于专门艺术的重要标志,包含产生的群众性,消费或接受的群众性,发展传播的群众性。(4)自娱性,(见图1.13图1.14)(自用性)是民间美术基本特征(5)传承性(见图1.15)民间美术发展的时间性,是一代传承而逐步形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变化和改变的。

图1.10 根源性图1.11 地域性图1.12群体性

图1.13自娱性图1.14自娱性图1.15传承性

四、结语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创造新文化的凭借与基础,同时它也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从整体上看,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但其中优秀的文化精华部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依然拥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世界各国的元旦习俗分别是什么解析

世界各国的元旦习俗分别是什么解 析 元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但对于元旦这个节日的来历人们却并不是很了解,比如元旦节各国的习俗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世界各国的元旦习俗分别是什么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各国元旦习俗 中国 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等。 英国 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国人在元旦前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

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元旦前夕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元旦前夕困难和灾祸。元旦前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新年早上出门时,不管熟识还是陌生,都会互送铜钱,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但对方一年有财气,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幸运。元旦前夕 苏格兰 苏格兰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放着一些金钱,没人看守,盗贼和乞丐在这天晚上,看见了也不动分毫。因为当地风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钱放在门外,翌日新年降临,大清早打开门时,就看见门口有金钱,取其“一见发财”之意。 比利时 在比利时,元旦的早上,农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们走到牛、马、羊、狗、猫等动物身边,煞有介事向这些生灵通明:“新年快乐!” 德国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四月五日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 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北京以其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闻名中外,在被推出的中国七大古都中,名列前茅。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北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有更多具有北京特色的东西,如:京剧,四合院,京味的小吃,还有我们不能不说的京腔。 北京的主要景点有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长城等等。 北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的展会等一应俱全。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华丽的戏服、动听的唱腔、百变的脸谱,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老舍茶馆、中国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都常有传统的京剧演出。 四合院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一座座青瓦灰砖的四合院之间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穿过蜿蜒曲折的胡同,走进迷人的四合院,会让人真正领略到老北京的风韵。 世界上许多历史文化古城所以能经久不衰地延续并发展下来,一个内在的核心要素是这些城市始终代表着它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其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留传给后代。不研究古代文化,不懂得和不悉习珍惜、保护历史遗产,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新的、现代的城市文化。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我相信,北京会以她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和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让我们期待更加美好的北京!

传统节日传承现况与发展措施

传统节日传承现况与发展措施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不但对于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长远影响。自此次调整以来,传统节日的存续与发展、传承与弘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表现出新的情况与态势,产生新的经验与问题,需要采用科学谨严的方法实行深入系统的调研,即时了解现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性意见。基于上述背景、需求和目的,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特别设立了委托项目《弘扬节日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 10JG002),于2010年6月底正式立项。《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的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现实经济与社会的正常运行等重大社会、文化问题,社会影响面相当广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该课题得到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具体担任子课题调研写作任务的课题组成员主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组成,同时邀请国内部分重点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参加。课题还聘请著名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者刘魁立、祁庆富为学术顾问。该课题所取得的最主要的调研成果,是按主题划分的10个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尽可能广泛地涉及到当下公众、媒体及学界普遍关心的相关传统节日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如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形式,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的新载体、新形式,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与参与情况,“洋节”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如何借鉴国外传承弘扬传统节日的有益经验,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传播的情况等,通过切实可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科学手段,真实反映其现状,力求作出合乎实际的概括与判断,并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意见与对策。 一、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指出,弘扬传统节日,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

异国节日习俗

异国节日习俗 篇一:异国习俗 《异国习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小学组1号,我说课的题目是《异国习俗》,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个大主题。 一、教材分析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能打开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促进国际交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国际意识,基于这种认识,在了解本国习俗的基础上设置了《异国习俗》主题。本主题包括“节日习俗”和“日常习俗”两个主题活动内容。 教材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避免了传统的模式,采用探究、启发式,安排引导学生用询问、上、查阅图书资料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设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 (知识)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2. (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

事物与现象; 3. (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 (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虽然了解到了外国的部分习俗与的不同,但是他们了解的不是很深刻,对这些习俗的来历以及积极意义更是知之甚少,有的学生还鄙视或者嘲笑,不理解。正确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异国习俗,尊重异国习俗,培养具有初步的开放的国际意识。(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 以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进行合作交流,还采用角色扮演、模仿等活动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大量的异国习俗资料,包括录像、图片等,自己能熟知。 2. 学生课前准备自己感兴趣的异国习俗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

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 句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 【春节】 时间:农历一月初一 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习俗: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宵】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清明】 时间:四月五日或六日。 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端午】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等。 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乞巧】 时间:每年七月初七。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习俗: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诗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中秋】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

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

世界各地奇特的民俗节日(组图)

世界各地奇特的民俗节日(组图) 一个民族,一类文化,一种节日。来自《国家地理》的摄影师,走进不同的民族,穿越不同的文化圈,带来不同的节日视觉盛宴。苏格兰高地运动 在格伦菲南举行的这场掷铁锤比赛中,穿着苏格兰百褶裙的参赛选手旋转锤柄然后用力掷出重物。因为综合了舞蹈、饮酒和让选手充分勇猛神技的美食,这类传统的高地运动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苏格兰五月火把节 在爱丁堡卡尔顿山举行的五月火把节上,全身几乎一丝不挂的“凯尔特人”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欢呼。对这个古老的 凯尔特节日,这样广受欢迎的庆祝活动是对它的一种现代展现。五月曾经是夏季这个生长季节到来的标志,同时它也表明农业和人类繁衍重焕生机。尼日尔格莱沃尔节 在一年一度的格莱沃尔节上,西非的沃达贝族人评选出美丽的族人并且颂扬部落的宏愿。青年男子们隆重装扮,身着礼袍,跳起称为yaake的传统舞蹈,以此来吸引女性评审们的注意。幸运的优胜者可以有权选择不止一位妻子和爱人。台湾元宵节

点亮的灯笼漂浮水上,带走了台湾人对来年的美好期望和祈愿。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人们在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庆祝元宵节。这种古老习俗目前起源未明,但它无疑会保留下来。近年来,元宵活动中还加入了烟火燃放和激光表演,让节日更添生机。吉尔吉斯斯坦民俗节 在吉尔吉斯族文化中,马和驯马术一直受到重视。当代吉尔吉斯人渴望展示出他们仍然还能在骑马时表演包括oodarysh这种摔跤比赛在内的任何一种绝技。民俗节将在名为jailoo的高纬度夏季牧场开展马上技巧、特色食物和美酒这类节日庆祝活动。游客们因此被吸引到吉尔吉斯斯坦的Sarala- Saz这个美丽又偏远的地区。美国内华达州“火烧人”节 在“火烧人”节上,即使是一艘航行的“陆地游艇”也能吸引人们的目光。“火烧人”到底是什么呢?投身这项活动的人会说,你必须加入后才能去了解这种艺术上的临时团体,以及这类自我表达的出现和随后的销声匿迹。每年它都会在内华达中部的黑岩沙漠举行。泰国水灯节 泰国的水灯节在一些人认为是发祥地的素可泰历史公

北京历史文化题目[精品文档]

北京历史文化知识 试题 一、单选题(请从每小题的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或最佳的答案;不选、多选或选错不给分) 201.目前考古发掘显示,至少在( A )多万年前北京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类劳动、生息、繁衍的身影。 A.50万 B.30万 C.20万 D.10万 202.( A )的出现揭开了北京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 A.“北京人” B.“新洞人” C.“山顶洞人” D.“田园洞人” 203.考古工作者在王府井南口东方广场工地( C )年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 A.1929年 B.1958年 C.1996年 D.1998年 204.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遗址,统称( B )文化。 A.东胡林 B.上宅 C.雪山 D.夏家店下层

205.在夏、商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及以北地区同时有几个部族存在其中孤竹、( B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成为商王朝北方的附属国。 A.匈奴 B.燕亳 C.鲜卑 D.东胡 206.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区琉璃河镇(B )村发现了北京地区迄今最早的古城址。 A.周口店 B.董家林 C.东胡林 D.上宅 207.西周的( B )是召公奭的封国,实际到此地就封的是他的长子克。 A.蓟 B.燕 C.幽州 D.涿郡 208.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D )次出巡,曾到过蓟城,以后经无终,到达碣石。 A.一 B.二 C.三 D.四 209.西汉时期,原依附匈奴的乌桓、鲜卑各族转而归附汉朝,朝廷在( D )设乌桓校尉府加强管理。 A.上谷 B.渔阳 C.幽州 D.蓟城 210.东汉时期,渔阳太守( B )在今顺义东北兴修水利,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① 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2,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 1.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美满:贵和尚美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了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这里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其他国家有什么有趣的节日

其他国家有什么有趣的节日 篇一:德国有趣的各种节日 德国有趣的各种节日 一月:国际绿色周其实是一个国际农业博览会,但是成千上万的柏林人涌入了展厅, 目的是品尝一下其他国家的饮食。 自行车比赛来自各国的自行车运动明星在起点上准备好了,参加比赛。“六日自行车比赛”在兰茨贝格林荫道边崭新西伯利亚云杉铺成的椭圆形自行车运动场上开始。运动员并非日夜兼程。不过使古老的体育传统得到了延续。 二月:国际航船展览会柏林傍水而建,有许多水户,因而国际航船博览会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国际电影节从1951年开始,1956年起变成二年1次颁发金熊奖和银熊奖,遗憾的是多次都在冬季。电影节的影院里播放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赛影片,虽然来柏林的明星并不多,但是为此赶来的观众依然不少。三月:国际旅游交易会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博览会,参展者来自各国,有些国家的名字也许还没有听过。有许多彩色的纸页可以带回家,同时许多专家在一起讨论,怎样刺激旅游城市的更大发展。 五月:文化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国的民族服装。传统风格和舞蹈风格——这个节日于1996年首次举行,克罗依茨贝格因此变成了人们想象

中的样子:移民和外来客人的五彩斑斓的混合。 六月:爵士乐节国际爵士音乐节,在世界文体大厦举行。 戏剧节评审团从所有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戏剧中选出大约10部作品后在施普雷河畔作为德语精华戏剧上演。闭幕时有引人入胜的佳作汇演。 七月:露天古典音乐会在柏林最美的露天舞台上音乐、音乐、还是音乐:音乐会是在音乐厅前的集市,在森林里,在英式花园(蒂尔加股区)里,甚至在最美的霍普花园里举行的。柏林巴赫纪念日来自各国的独奏和合奏——只演奏巴赫的乐曲。 在马林多夫赛马场举行的比赛,奖金高达50万马克。 乡村音乐会露天音乐会,来自世界各国的着名艺术家演奏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宫廷音乐会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在柏林的宫廷里轮流演奏。国际手风琴节每两年一次,在围绕着库达姆大街的节日游行后,美丽至极的大风琴演奏,是国际手摇风琴节的高潮。 八月:国际无线电展览会娱乐电器和通讯电器的世界最大的博览会。无线电发射员和电视发射员在“透明”的工作室里,明星比坐在第一排看还近。 国际舞蹈节国际舞蹈先锋的顶尖舞者在喜剧歌剧院、赫贝尔剧院、哈勒什河畔剧院以及波德威尔剧院翩翩起。 德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德国大大小小的民间节日有一千多个,平均每天就有三个节日。节日庆祝得范围小到村镇,大至全国乃至全世界。象全国性的圣诞节、狂欢节、复活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

(整理)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一·北京历史 公元前1040年,在今天的宣武区广安门一带北京正式建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北京有850余年的建都史,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旧石器时代(70万年前-1万年前) 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那时的北京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在北京西南郊的山洞里生活着北京猿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之一。有了火,文明就开始了。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 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中国后,这时北京是个闻名的大城。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展。大约在1700年前北京有了第一座佛寺,即潭柘寺。 隋代(581-618年)和唐代(618-907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运河的北部终点就是北京,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公元645年,唐太宗集大军于北京,自水陆两路攻打辽东高丽。却久攻不下,后被迫退回北京。回到北京城,唐太宗为追念阵亡冻死的士兵,下令修建了悯忠寺(即法源寺)。此时的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 宋、辽金时期(960-1234年) 唐朝以后,政治陷入混乱,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壮大。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北京作为陪都城被称为南京,城址在今天的白云观一带。公元1153年(金),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名为金中都。如今的牛街礼拜寺和卢沟桥都是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 元代(1271-1368年)

公元1215年(元),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他的继承者忽必烈建立“大元”,在北京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明代(1368-1644年) 公元1399年,北平的燕王朱棣举兵南进,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的帝位。朱棣认为北平乃“龙兴之地”,可北控大漠,南扼中原,于是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朱棣在元朝皇城基础上改建扩建。如今北京的绝大多数古典建筑如故宫(紫禁城)等,都是明代的遗物。 清代(1644-1911年) 满族人进北京后,大兴土木修建园林。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园-圆明园,并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城中心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首都定为北京。从此,这座历经3000年坎坷的不朽城市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全新时期。 二·“老北京”特色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胡同是一尺大街(今杨梅竹斜街西段),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要体验老北京的味道,胡同游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其建筑布局保留着最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特征:方正的、围绕一

“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八讲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1)培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制作PPT、演示汇报材料的能力。 (2)培养在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珍视传统节日文化。 (2)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使命感。 二、教学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是重要的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之一。教学过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通过设置课前预习,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教学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2、学生分析 运动员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但是,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节日习俗走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全面、准确和理性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使命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难点:传统节日的物质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总结分析传统节日的物质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 五、教学过程和安排 一、案例导入:(3分钟) 2005年韩国“端午申遗”案例:2005年,韩国以“端午祭”向联合国申请“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并得到批准。中国的端午节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其实,端午节早传到韩国,韩国端午放假早成定例,江原道江陵市每年端午举行“端午祭”庆典(有兴趣的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班级交流: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

元旦的来历及各国元旦的节日习俗

元旦的来历及各国元旦的节日习俗 元旦的来历,元旦的由来,元旦的习俗 我国古代使用的是古历法之一的“阴阳历”亦称“夏历”,但历代元旦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元旦在正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初一为元旦; 直至汉武帝时,才恢复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至此直至清末相沿未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为了“行夏历顺农历”和“从西历便统计”起见,在我国使用夏历的同时并用公历,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1949年9月27 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把公历1 月1 日称为元旦,做为新年的开始。但是各国元旦来临的时间并不一样,原因是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又从西向东自转,各地出现黎明、白昼、黄昏、黑夜的时刻都不相同,因此全世界“元旦”的时间不可能统一。譬如,当我们在北京时间零点新年钟声中,互相祝贺新年来临的时刻,美国华盛顿才是12 月31 日上午11时;英国伦敦正是12月31日下午4时;而日本东京已经是1月1日凌晨1时了,他们已经迎接过新年了。 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不以1月1日为元旦,而是以大自然某些现象、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为依据确定元旦的日期。如埃及人把尼罗河水上涨的那一天定为元旦,称为“涨水元旦” ; 居住在北极圈内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由于当地终年积雪,不知春天和夏天,一年内仅有一段短暂的时间不飘雪花,他们就把雪花暂停之后,又开始飘雪花的那一天为元旦; 印度的元旦定在11 月之初,他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利节”这一天为元旦;老挝的元旦定在阳历4月中旬佛历“宋干节”那一天; 在叙利亚,人们把9 月里月亮圆的那一天作为元旦; 更有趣的是非洲乌干达,由于他们国家每六个月就有雨、旱两季,所以他们定六个月为一年,并且定在雨季到来的第一天为元旦,这样,他们一年就要过两次元旦。 各国的节日习俗泰国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 (“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 月13日到16 日。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大] [中] [小]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 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 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 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 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 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 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 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 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 》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 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 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 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 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 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 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 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 著宜春之嘉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民俗”复习 微写作训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请选定一个节日,针对特定的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要求:对象明确;抒情真实自然;语言精练得体 【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民间把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的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故春节有辞旧迎新之蕴含。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故春节有除秽祈福之说。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家家户户准备年货,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贴新年寄语,也就是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故春节又有举家团圆、吉庆祥和之意。 待初一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圆饭、走亲戚、看朋友、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洋溢在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参考答案】 案例1、托物抒情 又是一年春节到,我被这辞旧迎新、举家团聚、围席欢谈的欢愉氛围所深深感染:听,那带着脆响的爆竹,祛除了旧年的沉秽,送来了新年的吉庆;看,那艳红逼眼的桃符,驱散了过往的烦忧,兆示了来年的安泰;闻,那满盘腾香的饺子,寓意着岁月的更替,包裹着团圆的幸福。这红火、热闹的春节啊,寄托着中国人怎样不老的情愫……(149字) 案例2、借事抒情 又逢新年爆竹声,窗外灯火通明,烟火绚烂。亲爱的姥姥,您还好吗?因为高三学业紧张,今年我不能回老家看您了,可是您的爆竹一定要备全了呵。还记得幼时的我被您牵着去买爆竹,贪玩的我总是要买许多许多,您为了让我高兴,都一一答应下来;还记得幼时的我是那么莽撞,一次不小心让爆竹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