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 1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基本概念。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2.能够运用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问题。能够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普遍的经济现象。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引发的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价值规律的实现(等价交换的实现)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含义

▲ 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的产生时间: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而出现。

3.商品经济产生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

4.商品经济的内容: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和。

5.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商品经济发展至今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高度

发展,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关系

▲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

▲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 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 (略)

▲ 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是先有商品交换, 后有商品生产.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 是先有商品生产, 后有商品交换.

▲ 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 为什么?

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只存在于流通领域,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则成了消费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如某人在商店里购买某物,这是一种买卖关系,在这里某物是商品。但当某人把某物作为礼品送给别人,某人和接受礼品的人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因而在这里这件礼品不是商品。

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一事实 充分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普遍性质。要善于用辨证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1.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 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同种物品的多种使用价值总 是被人们不断的发现和利用的?

1把斧子=15千克大米

1把斧子为什么需要同15千克大米大米相交换?

1把斧子为什么能同15千克大米大米相交换?确定这一交换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 (2)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出来的

,必须通过交换,由另

—种商品表现出来.

把斧子=15千克大米

一把斧子的价值是通过15千克大米表现出来的,15千克大米是一把斧子的

交换价值

思考

为什么要交换? 为什么能交换? 为什么一只羊 只能交换两袋 米?

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生产羊的劳动者与生产米的劳动 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交换的等 式为 1只羊 =2袋米。请回答:

----- ■- 使用价值不同

------ 都具有价值(有共同的本质)

价值量相等

2、价

▲交换价值是在商品交换中,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之一:

1、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多少劳动,没有价值,不是商品。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不是商品。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不是商品。

4、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劳动产品,用于交换,有价值,是商品。

之二:自己填一定或不一定

1、没有使用价值,一定没有价值。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3、有价值,一定有使用价值。

4、没有价值,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辨证统一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其对立表现在?两者的含义、属性和体现的关系不同,同时也表现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无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属性是缺一不可的。这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于:(1)在购买商品时,要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来考察,要追求“物美价廉”。(2)作为商品生产者,要想顺利地将商品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就必须树立提高产品质量,多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真正树立质量观念和效益观念。

能力训练:针对市场上假冒伪劣盛行这一情况,有识之士指出,不打假就是打 “真”,不

打劣就是打“优”。

(1) 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说明为什么要打假? (2) 如何理解“不打假就是打’真’,不打劣就是打’优’”这句话?

三、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量的含义

(1)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当然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衡量,

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

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者不止一个,那么谁的劳动时间可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呢 ?如果

商品的价值量可以有每个商品生产者自己的劳动时间来决定

,会出现什么结果?

(2)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界定

思考?

生产同样质量的一个书包

张某: 李某: 陈某: 善于管理,

积极性高, 管理不善, 经营有方 但设备陈旧 经营尢方

…用2小时;

…用4小时; …用6小时; 商品 [质一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 ( f 含义 一 商品价值 ________________ k 凝结在商品中

'量. 的大小 劳动量的大小

'决定因素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谁生产的书包价值量大?

天然尺度

劳动时间

1 、商品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解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某一生产部门中,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而不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和价格的波动而形成和确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界定

如:某一时期,社会上的纺织行业一天总共生产出10 万尺布。分别由5 家机器织布的企业和95 家手工织布的企业生产。其中7万尺是用机器生产的,每尺布的平均劳动时间是5 分钟. 3 万尺是用手工生产的, 每尺布的平均劳动时间是50 分钟。而此时机器织布的企业只有 5 家,而手工织布的企业却有95 家。

问: 生产每尺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键是要确定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什么?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某一生产部门中,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而不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生产就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因为用机器生产的7 万尺布在该

类总产品中占绝大多数。

在上例中,机器生产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那么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度则是指在机器织布的条件下,平均生产 1 尺布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也就是说不能把这种平均看成是全行业范围内的平均. 因此, 上例中每尺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5分钟.因

而每尺布的价值量是 5 分钟.

3、劳动生产率

⑴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它有两种表示方式.

提高劳动生产率, 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形式.

⑵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指“ 部门劳动生产率”或叫行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⑶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了, 从而使这种商品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可见, 生产商

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 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 该商品的价值量

就越小. 反之,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与劳动生产率变化有关的几组重大比例关系的变化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 但不会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算一算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答: 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存在条件(1)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2)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必然采用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是一种简单商品经济。 2.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了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所在。 4.真理及其客观性?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认证、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应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它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2)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体制和规则更为规范,对全球贸易活动进行规制和调节的范围和作用趋于扩大,有力的推动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6.意识能动性的关系 答: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和活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案

2.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的运行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原理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 【重点及解决办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因此,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重点。焉 教材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应把握两点: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难点及解决办法】 1、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上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思政作业)—价值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时间:2011年8月末 地点:信阳息县城郊水果蔬菜市场、城郊乡部分村庄 调查对象:某一经营蔬菜批发零售的老板、部分家庭主妇、一位大学生、一位专门经营蔬菜种植的菜农 调查范围:与市场关系比较密切的人群(人员范围)、息县县城及附近地区(地域范围) (具体事例、数据、理论分析、展望、对策、建议、调查手段、过程、分析结果)秋季一到,我县的农村居民又要张罗着买蒜种了,以期自家有一些新鲜蔬菜,方便日常食用。据调查所得,我县去年大蒜价格持续居高不下,达到每斤6元之高;事实上,该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普遍,其主要原因是2009年冬季持续低温冷害导致大蒜产量大幅下降而人们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再看今年,市场上的大蒜已是每斤0.8元的低价了。明明今年大蒜的质量普遍比去年好的太多,为什么不能如去年一样卖个好价钱呢?这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蒜的价格会在一年内迅速回落,而不是持续走高了。在我县市场上,去年出现大蒜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市场上的大蒜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大蒜供应不足,而需求不减,买者同买者就会竞争,从而使价格高于价值;而今年大蒜供应量足以满足市场需要了,甚至过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为了尽快出售自己的库存大蒜,避免其因为库存损耗(如:大蒜变质、脱水而减重等)使成本增加,卖者同卖者就会竞争,从而出现了今年价格低于价值的情况。可见,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下波动。其实反过来,价格的上下波动也会影响供给和需求。还是以大蒜为例,当大蒜的价格高于价值时,人们看到经营大蒜有利可图,于是很多蒜农加大了大蒜的种植量,甚至有的人舍本业转而种大蒜,导致大蒜生产量增幅较大,使市场的大蒜供应处于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改变了供求关系,导致大蒜价格下降;当大蒜的价格低于价值时,蒜农盈利空间变小甚至亏本,为了获利,他们就会减少或停止大蒜的生产,这样一来,下一年大蒜的产量就会下降,从而改变供求关系,导致大蒜价格再次上涨。这就是为什么大蒜的价格会上下波动、有起有落了。 众所周知,一辆自行车,它的价格再贵,也不会贵过一辆轿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俗语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了。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生产一辆自行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远低于生产一辆轿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那么轿车的价值量远高于自行车。交换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我们再看大蒜的情况。据一位农民介绍,每亩地大约需要大蒜蒜种300斤,一斤蒜种正常价格在1元左右。加上耕地、购买地膜、浇水、施肥、田间管理等各种费用加在一起再加上人工成本,2009年以前每亩地的成本大约900元。但是,2009年以来,蒜种价格猛涨,仅此一项就比2008年翻几番,又加上化肥、地膜等产品的价格也不断上涨。所以,2009—2010年蒜农投入的成本比往年大幅上涨,达到约1700元。而由于2009年末—2010年初气温持续偏低,大蒜越冬期长,蒜苗返青推迟,生长缓慢,直接导致成熟期推迟了大约半个月,同时也对大蒜的单产造成了很大影响,由以前的亩产约1200公斤降为亩产1000公斤。付出的成本多了,得到的产品少了,由于2009—2010年全国普遍如此,2010年生产大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上升了,大蒜的价格是以价值量为依据,这也就是为何2010年的大蒜价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方面: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觉悟方面: 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第一框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教学重点】 商品的概念。它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以后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商品的概念【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阅读 法,讲解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展示道具:钥匙 扣),这是朋友送给我的小礼物,下面请同学们回 答:这是什么?(提问)好,同学们回答的都对, 它既是钥匙扣、小礼物,也是个小东西、小物品。 试想,如果我把这个钥匙扣拿到市场上去卖,那它 又是什么?答:(商品教师:商品是经济常识中 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以我们第一课就来学习有 关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知识。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第一框:一、商品和商品 经济的含义(多媒体) (二)讲授新课一.商品的定义。 提问)曾经有个学生问我“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吗?那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怎样的?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大家知道现实生活当中有人用钱买官,搞权

钱交易,也有人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名誉和良心,照这么说,人的名誉、权力、良心、官位都也是商品了吗? 师:看来同学们不认可人的名誉、良心、官位、权力是商品这一说,确实,这些东西不是商品,也不应该成为商品。看来大家对“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 这句话有疑问,我们来做个比较,例如:你们所用的学习用具(书、笔、纸、墨)、身上穿的衣服等是物品,而名誉、良心等不是物品,是不能买卖的,所以他们不是商品,因此,商品首先必须是物品(教师)那么,物品是否也都是商品吗?像大自然空气中的氧气,水就不是商品,但是医院里给病人输的氧气和超市里卖的矿泉水在某种条件下实现了从非商品向商品的转化,那么这个条件又是什么呢?(只有经过劳动加工的物品,才有可能成为商品)小结:现在我们可以对上面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小结,就是说:经过劳动加工的物品是劳动产品,即劳动产品是消化人的体力和脑力创造出来的。所以说,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是不能成为商品。例如:空气,未开发的矿泉水等。

影视作品商品的基本特征

影视作品商品的基本特征 认清影视作品是否是商品首先要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两种根本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能够交换,是由于它们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在量上也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

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村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经比较我们发现影视作品同样有以上基本特征 (一)影视作品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和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首先,影视作品其本身就影视工作人员生产出的产品,它的目的就是为向观众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消费品。就是通过向观众提供精神上的消费,从而交换货币或观众的一种精神快乐的过程。也就是说影视作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其次,影视作品具有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就是为观众提供精神消费,而它的价值的体现就是电影的票房、观众为看电视剧而看广告的时间及收到的广告费。 (二)影视作品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影视作品是影视工作人员具体劳动生产出的产品,而它的抽象劳动则体现在人们为了自己的精神满足愿意用货币交换它。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终审稿)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基本概念。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2.能够运用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问题。能够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普遍的经济现象。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引发的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价值规律的实现(等价交换的实现)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含义 ▲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的产生时间: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而出现。

3.商品经济产生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经济的内容: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和。 5.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商品经济发展至今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关系 ▲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 ▲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略) ▲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是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是先有商品生产,后有商品交换. ▲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 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只存在于流通领域,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则成了消费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商品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论机制

商品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论机制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商品经济在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只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类社会迄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当时的整个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地位,它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通过商品交换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为目的,特点是为买而卖。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特点是为卖而买,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对于那些原来经济比较落后,自给半自给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还广泛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促进生产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人民生活富裕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1、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各行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就必须通过交换形式,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用商品的形式。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不能无偿地占有对方的产品,彼此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即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来交换。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中,生产产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是作为商品互相对立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性质决定的。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种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经济实体,它们之间也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发生商品交换关系,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条件,决定了劳动产品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劳动的物质承担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实现形式。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解答35137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 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 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 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 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 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 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 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精华版)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试题: 价值规律的基本资料是什么? 答案: 价值规律的基本资料是: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解析: 价值规律的基本资料: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相关题目】 价值规律的基本资料包括。 选项A、价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选项B、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选项C、商品交换的比例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选项D、商品交换务必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选项E、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 价值规律的基本资料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选项E,价格决定于价值,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相关阅读】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善,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务必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生主要是商品生产技术的比较,优胜劣汰,以此不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其表现形式是市场供求影响商品价格,商品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其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论在私有制社会还是在公有制社会,只要有商品经济,都发生作用。 基本资料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交换原则 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构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务必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在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也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就应与价值相符。价值规律的这一客观要求,作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运动,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刺激着商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败。 实质比较 实际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偶然的,不一致却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动。 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务必等价交换这一客观规律,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起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自发地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也就是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 1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 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 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总结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商品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价值。 (4)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5)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价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二重性决定。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2)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2)商品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5)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包括: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6)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5、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商品的含义; 难点:商品经济的产生;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理解: ⑴商品的定义; ⑵商品与物品的区别与联系; ⑶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 行分析,哪些属于商品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商品意识。应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不 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 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重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

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 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 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 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要让学 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 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 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难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 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 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 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谭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讲这部分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 要性。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 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讲解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 由学生看书,自己概括,从而得出结论。复习提问

商品经济规律2

(一)商品经济基本理论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关系:(1)区别: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②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③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体现了生产关系。④只有商品才有价值,并非只有商品才有使用价值。⑤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说明了为什么要交换;不同商品价值相同,说明了为什么能交换。 (2)联系(统一):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交换的根据和基础。 对立: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一般等价物) ①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金银≠一般等价物≠货币 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商品流通) 判断货币职能是考查的重点。⑴从是否需要现实货币来看: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而其他均需现实的货币。⑵从是否能用纸币替代来看:纸币可以代替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但不能代替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只有某种纸币具有世界货币职能。⑶从关键词来看:价值尺度多用“标价”、“价格”等词汇,流通手段多用“购买”、“买卖”、“现场交易”等词汇,贮藏手段多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词汇,支付手段多用“赊销赊购”、“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词汇,世界货币多用“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等词汇。特别注意:在银行存款不是贮藏手段 ) 4.金属货币与纸币(关系见优化P 5 (1)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分别对应卖方和买方市场)见优化P 5 联系:略 区别:①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则表现为物价的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②原因不同③后果不同④实质不同⑤解决办法不同:抑制通货膨胀主要运用紧缩的货币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高一政治教案.doc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_高一政治教案 第1段粗体字)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注意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蔌买卖商品的行为。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能归纳出商品经济的产生有几个条件以及为什么吗? 2.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板书)

(教师讲解)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因此,商品经济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 (教师设疑)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你能推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吗? 3.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划分第7页第3段粗体字)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划分第7页第3段) 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提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 才需要互相交换。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划分)

1经济法基本特征

1经济法基本特征 1经济法作用于市场经济,直接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调整的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营效率;2经济法要反应经济规律。3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法律化。4经济法运用的是法律化的经济手段5经济法追求的是总体上的经济效益 经济法的规执行 是指在调整的目的和手段方法,经济法所具有的将积极的鼓励,促进与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 重要性----现代性 经济法产生所对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是传统的近代市场经济,而是现代市场的经济。(1)产生基础1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需由新兴部门法加以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存在。2社会基础,社会的多元化和抽象化,社会成员之间的互赖运动的强化由此导致的社会公益保护的虚化,以及社会中间层的迅速发展。 (2)制度建构1制度形成上的现代性,经济政策是经济法制定的前提和基础2制度实施上的现代性,经济法制度的自足性,经济法与程序法熔于一炉3制度实施上的现代性,经济法主要有法院以外的主体来实行 2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的方面 (1)总量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宏观经济总量最基本的平衡。 (2)结构优化。衡量经济结构优化与否的标志,主要是宏观经济的效率和公平 (3)就业充分“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的概念来描述可以长期持续的最高就业水平 (4)国际收支平衡可以在小范围内短期之内出现顺差逆差,若长期出现顺差逆差,则该经济体是有问题的。 3宏观调控手段;财政调控,税收调控,金融调控和计划调控等。 4市场规制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所有市场统一适用的规制,主要是指对竞争行为的规制,如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限制竞争行为规制 5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的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问题定位的概念 所谓“问题定位”就是必须从社会经济事实出发尤其要从人类的经济行为所带来的问题出发根据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需要来确定经济法所要调整的对象领域、目标、以及调整的方法。 7两个失灵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妨碍竞争,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倍息偏在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市场的无形之手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注入公平分配,币值稳定等问题,也是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这些都会导致市场失灵问题,为此应引政府之手解决市场问题。8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市场失灵----结构失衡----经济失衡----宏观调控----政府失灵----依法调控-----宏观调控法 9市场失灵与市场规制 市场失灵----竞争失效----市场失效----市场规制----政府失灵----依法规制----市场规制法 10经济法的基本特征 经济法作用于市场经济,直接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调整的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营效率。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或物质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如衣服可以御寒,食物可以充饥等。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 2.交换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因而作为商品又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交换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来解决;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作为商品两个因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如生产家具、打板做衣服、烹调等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这一过程,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摘要 商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社会分工和剩余之后,才逐渐产生的。其初始的状态是生产者之间的直接物物交换,后来才有发展了的交换形式——商业。中国古代的商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将简要的介绍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的概况,以及影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本文着重的研究了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原因。 关键词:商业,商品经济,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商政策、赋税政策、社会环境、本末观念的转变)

Abstract Business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a certain level, with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surplus, that produce gradually. The initial state is a directbarter exchange among producers, then had developed the exchange form --business. Chinese ancient business is how it?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cient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ancient Chinese.This paper studies some main reason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Keywords:commerce,commodity economy,influence factor(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Mercantilist policies、)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答案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⒈解释下列概念: 自然分工:人们在劳动中按性别、年龄进行的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是人类分工的起点。如成年男子从事捕猎等劳动,妇女从事采集和原始种植等劳动,老年人指导生产,小孩帮助妇女劳动。在近代农业和手工业中,也存在自然分工。是与社会分工相对应的一对范畴。这种最简单的分工形式,发挥个人的身体特长,使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它在近代一些农民和手工业者家庭中依然存在。自然分工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和多样化的劳动中实行,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失去意义。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 自然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⒉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⒊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实体所有。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使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没有社会分工,人们就无需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曾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也不断发展,出现了各行各业。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之间交换劳动产品。社会分工越发展,需要交换的产品数量和品种也就越多,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越密切,交换活动也越频繁,并且不断扩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