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

《金色的鱼钩》评课

今天的教研活动我们听了海老师上的《金色的鱼钩》一课,感受颇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故事特别感动人,所以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目,含义深刻。因为“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很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深切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怀念。

在教学中,海老师注重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切感悟的做法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感情朗读。海教师要求学生:①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②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之,海老师这堂课出彩的地方很多,是一节生动的语文课。篇二:金色的鱼钩__说课稿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篇文章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二、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

三、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使学生很

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为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课前查阅的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同时处理生字新词。第二课时,注重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以此为主线,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

1、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看图片,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2、引入: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

<二>、合作交流,品味赏析

1、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后,引导学生找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

3、让学生通过外貌、神态等描写方法感受老班长的品质。

4、接着学习“喝鱼汤”片段,学生回答,课文几次写到了喝鱼汤?每次分别是什么情景?让学生齐声朗读并想象老班长与“我”当时的心理。

5、然后分角色朗读“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对老班长的感激与不舍之情。这时我提议:全体起立,再一次呼唤老班长,希望他能听到我们渴望他醒来的声音。

6、自由读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句话含义。“在这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小组合作讨论)

7、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8、感受责任,听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三>、总结

正是老班长的这种品质像金子一样附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才使它闪光发亮。我们学课文不仅仅是把课文读好,更重要的是吸收其中的精华,老班长的品质是高尚的,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这种品质,当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四>、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篇三: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教师:姜红英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英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根据新课堂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知识、学情、智力层次,围绕老班长的感人故事,紧扣“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现主要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重点

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说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我采用了我校的“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模式,让学

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之间碰出火花,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导学式”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目标,以“学习目标”为核心,以“五环节”课堂教学为基本结构,以“问题”为教学切入点,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三为主”为教学原则,以“多种教法”为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为教学宗旨,以“形成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策略。分为五个基本环节,即“当堂预习,生成目标;指导学法,自主学习;问题切入,合作探究;练习巩固,达标测试;师生质疑,再生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当堂预习,生成目标(5分钟)。

1.出示预习要求,指导学生预习:了解本课写作背景,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检查预习结果,生成本节课学习目标。

(上新课前,老师要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步骤。预习以后,师生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共同制订出具体、分层并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形成不同的学习提纲。)(二)指导学法,自主学习(10分钟)。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课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老班长的光辉形象?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交流、汇报,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人物高尚的品格。

(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和达标测试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和学习的注意事项。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课堂自主阅

读、思考练习,发现疑难问题画在课本上或者写在课堂笔记本上,便于在小组合作时解决问题,完成学生的“首次学习”。)

(三)问题切入,合作探究(10分钟)。

学生质疑、问难。(课文主要写老班长,为什么课题却用“金色的鱼钩”?)

(学生提出学习难点、困难和疑惑,互相交流答疑释惑,共性问题、复杂问题组织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生的“再次学习”。没有复杂问题进入下一程序。)

(四)练习巩固,达标测试(10分钟)。

1.投影出示:这篇课文运用了()描写、( )描写、()描写、( )描写等手法,塑造了()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为老班长的( )和( )的革命精神而感动,鼓舞和震撼。

2.朗读检查。

(这一环节是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与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的重要保证。老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性地编写a、b、c三个级别、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和检测题,练习结果或者测试结果当堂进行教学反馈,老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向学生指出错误原因,进行点拨、纠错和总结,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五)师生质疑,再生目标(5分钟)。

课题为什么不是“老班长”而是“金色的鱼钩”呢?

通过达标练习或测试,师生共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巧妙引导出下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是下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好是在教学当中自然生成预习目标,使一堂课带着问题开始,再生成问题留待下一节课学习,让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开放性和未来性。

说板书设计

紧皱眉头咽鱼骨

金色的鱼钩夜摸野菜苦钓鱼忠于革命

命令战士喝鱼汤忠于党

奄奄一息让鱼汤舍己为人

板书设计体现了主题“英雄”,四个环节紧扣重点,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对今后的写作具有很大的帮助。篇四:《金色的鱼钩》说课稿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双城小学沈小芳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通过不断练习,熟能生巧,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二是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新课标的精神和修订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4.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5.训练朗读能力,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学法指导上,本课侧重指导快速阅读的方法。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课中交流呈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抓住重点句感悟全文。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快速阅读文章”指导上,借助引导学生勾画两“笑”三“哭”,揣摩体会,悟出方法。通过训练,学生悟出快速

阅读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程序上,我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课前铺垫。了解课文背景,寻找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及课件,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二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即快速阅读——勾画——体会。快速阅读的对象是全文,勾画的对象两“笑”和三“哭”。体会的对象是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敬爱与怀念之情。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

在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紧扣课题,设置悬念,使快速阅读有目的的进行。

1、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由课题引出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鱼钩?鱼钩隐藏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二)互动交流,勾画重点,仔细研读,提高快速阅读的质量。

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2、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悟,引导提出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老班长,而题目为什么是“金色的鱼钩”?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抓住重点,直奔中心,深入领会。

教师质疑,“我”为什么小心地把鱼钩保存起来?“我”说生锈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金色的光芒”是指什么?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来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4、感情朗读,体味情感。让学生找出最使自己感动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老班长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板书设计上,主要体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三个特点。主要体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4.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5.训练朗读能力,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言

《金色的鱼钩》是发生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想信同学们读过这

篇课文之后,一定会被那位老班长的精神所感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字词,读熟了课文,

下面我们来听写。

听写,同桌交换检查书写情况冰推荐字好和得100的同学,得星星。

二 . 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要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并结合下列阅读要

点进行阅读:

⑴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划出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部分。

⑶说说你“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这句的理解。

2.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呢?

(老班长)对他的刻画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完成的,我们来找一下

(在书上画出来)并说出其含义。

a 外貌描写:(第2 8 21 22 23 28 段)

含义: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

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b 动作和语言描写:(找几处不唯一,自由说)

c 人物神态描写的语句,从文中画出来。

3、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

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4、本文是刻画老班长,为什么写“我“呢?(讨论) (反面衬托)

5、分析老班长的性格特征。(板书)舍己为人? 忠于党和人民??

6、品读老班长牺牲的段落(28—33)

(1)找一学生有感情朗读。(2)师设疑,生分组讨论回答。

7、选读你喜欢的语句。(要饱含真情)

8、讨论,提高思想认识。(ppt课件)

a . 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的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老班

长精神不死,流芳百世。〕

“我”把鱼钩收藏起来,是为了革命胜利后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教育子子孙孙要学

习老一辈革命家舍己为人,忠于党,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b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说明了什

么?

金子是高贵的,而老班长的精神同样是高贵的。

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就像一盏灯,点亮了革命者前进的方向。那个长满

了红锈的鱼钩身上看到了老班长那颗金子般的心。

c 你是怎样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同上)

三、扩展与延伸.

你能列举老班长式的人物吗?

(“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塘中的老同志”“妈妈”“爸爸”??..)

四.作文片段训练:(二选一)

受老班长精神鼓舞方面:我们要走出草地。引导学生想象,在老班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鼓

舞下,三个小战士互相帮助,艰难地走出草地的情景。

五.作业:

1、缩写本文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3、搜集长征时期的故事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外貌描写

老班长------- 语言描写-------------“我”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衬托)

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舍己救人篇五: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金色的鱼钩-人

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15《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刘金霞,来自红泥湾镇第三中心小学。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下面我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

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二、说目标

为了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从思想内容、语言和写作特点等几个方面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由表及里认知事物的水平,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内容,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

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

三、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六年级学生,

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本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高,基础知识扎实,朗读水

平较高,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应重点加以引导突破。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

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法指导上我侧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查阅资料,自主探究,课堂上朗读品味、讨论、质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课前查阅的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同时处理生字新词。第二课时,注重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以此为主线,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

1、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有什么感受?(通过看图片,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2、引入: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

<二>、合作交流,品味赏析

1、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后,引导学生找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

3、教师范读“硬咽草根、啃鱼骨头”片段,再指名让学生读,然后汇报为什么这个段落让你感动。引导学生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语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4、接着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让学生齐声朗读并想象老班长与“我”当时的心理。思考:前后有哪两处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的内心矛盾?指导朗读“我把碗端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然后分角色朗读“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

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他们挖野菜,为了生病的小战士,他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其中一名战士,你有怎样的感受?眼看着就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去呼唤他呢?”指导学生用深情的语言朗读“老班长!老班长!”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对老班长的感激与不舍之情。这时我提议:全体起立,再一次呼唤老班长,希望他能听到我们渴望他醒来的声音。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出一颗巨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赏析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6、最后我又设计了几个问题: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地呼喊也无法唤醒他。此时“我”做了怎样的举动?并说出“我”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说生锈的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金色的光芒是指什么?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这些问

题的设计,抓住课文重点,直奔中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来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7、感情朗读,体味情感

让学生找出最使自己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老班长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总结

正是老班长的这种品质像金子一样附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才使它闪光发亮。我们学课文不仅仅是把课文读好,更重要的是吸收其中的精华,老班长的品质是高尚的,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这种品质,当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四>、作业布置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呢?

(此题锻炼学生想象、概括、表达能力,受到革命传统的思想教育,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此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这节课,我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结合问题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自由表达。学生有了自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阅读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激发了想象力。

《金色的鱼钩》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学习课文第1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2.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保护三个小病员过草地。) 3.把刻画老班长外貌的句子画出来。读后说一说从老班长的外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 4、你感觉老班长怎样?(饱经风霜,和蔼可亲) 5.齐读课文第1段。 小结段意:写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老班长接受 了保护三个小病员的任务。 学习第2段。 默读这一段。 思考:这一段写了老班长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怎样?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这一段先讲了老班长钓鱼、在讲老班长自己从来不吃鱼,最后讲老班长鼓励病号喝鱼汤。从“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

整夜地不合拢眼”,可以看出老班长担心着我们的身体,心情沉重,这反映了老班长高度的责任感,他担心病号走不出草地,完不成党 交给的任务。 其他如:“总能”“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老班长看看我们吃完……沉重极了”都能说明老班长的精神感人至深。 小结第2段段意:写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 学习课文第3段。 读第三段,思考:这段讲老班长怎样了,为什么会这样?从这段 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班长牺牲了,这实际上是他一天又一天的劳累、忍饥挨饿的必然结果,在他生命垂危时,仍然不肯喝鱼汤,而在他倒下去之前,“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在他 临牺牲的时候还说“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这 是多么感人的精神。 学习课文第4段。 齐读第4段。 1."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 身的衣兜里。"小梁为什么要这样做?(联系上下文体会小梁当时的感情。)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 光芒!"?(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钩鱼给他们吃的,让他们维持生 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 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 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 永远向者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小结第 4段段意:写小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一、教学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板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板书 公开课教案 《金色的鱼钩》公开课教案 1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⑴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⑵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可以根据自身对语感,说自身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绚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⑴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⑵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同学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绚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考虑: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 “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时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同学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主旨。但如何紧扣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则是不少教师仍在摸索探讨的课题。魏俊尤老师积数十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条如何“紧扣教材,渗透德育”的教学规律——知识上的幅射,认识上的扩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条易学可行的富有启发性的好经验。以魏老师的这个课堂教学片断来看,有两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选准文以载道的联系点,引发开去,进行教与学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所包含的独有的教育内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离开课文去随意说教,则不但起不到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反之会因泛泛而谈冲淡或抵消思想教育的因素。魏老师的这个课堂教学片断之所以值得学习,就在于他选准了课文中文以载道的联系点,在知识上进行幅射,收到最佳的课堂效益。如教师抓住“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个句子,提问“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何以会“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魏老师让学生从“鱼钩”这条线索去理清作者的思路,去认识老班长为革命所做出的贡献;从“生锈”“金色”等词语以及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的有关句子去体会老班长为革命献身的高尚品质,使学生真正弄懂课文的内含,春雨润无声似地受到老班长这个光辉人物高尚品德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知识幅射,充分发挥,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二、注意思想教育的层次性,逐步深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作

用 一节好的语文课,要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的同时,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层次性的合理安排。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接受教育也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为何把这两个过程很好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认识水平也随之提高?魏老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领略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描写老班长外表的语句去揭示内心世界,去学习老班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饥饿和死亡的痛苦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从启发学生理解“一个搪瓷碗有千斤重吗”的含义,让学生置身当时当地的环境中而掀起感情的波澜,从引导学生细读老班长****的段落,进一步加深对老班长这一光辉形象的认识;最后再次从鱼钩进行归纳,让学生接受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熏陶,并从接受教育上升到提高思想认识这个高度。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逐步得到升华。 魏老师的这个课堂教学片断体现了他的教学特色:“既在知识上辐射开去,呈现网状结构,又在认识方面扩展开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领悟、自我教育的目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 13《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一、给学生足够时间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时间是8分钟。这4道题是这样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4)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合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三、提升小结。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也是课堂的延伸。当学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时,我适时地总结了一下,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我们准备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几天后,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着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本文是关于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过程 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 1“金色”是什么意思? 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 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 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 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 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老班长外表的句子) 〔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及里。〕 (出示小黑板)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问得妙!一石投水……〕 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 〔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现出来。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 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生:“合不拢眼”这个词可以看出老班长整夜睡不着。 生:面对“饥饿威胁”,眼看三位伤员一天天瘦下去,老班长焦急不安。 生:“喜出望外”是写一个偶然机会,老班长发现一条鱼跃出水面时的高兴劲儿。 生:“收敛笑容”是当老班长不吃鱼汤的秘密被发现后,伤员端着鱼汤,怎么也“送不到嘴”,老班长见后的神情。 生:这个词说明老班长很生气。 生:说明他既严肃又耐心。 生:看到战士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才“露出笑意”。 生:说明他把伤员的健康作为一件快乐事。 生:这些词语看出老班长为伤员的虚弱、饥困而担忧,为小战士能得到一点营养而高兴。 生:说明老班长一心牵挂的是三个小战士。 生:老班长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说明他一心挂念的是党的委托,是革命事业。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生字-文档资料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生字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生字 1 【驼】 读音:tuó 巧记: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 字义:①骆驼②身体向前曲,背脊突起 组词:①驼峰骆驼②驼背 造字:形声法 造句:这座山远看就像驼峰耸立在云端。 笔顺:“马”第二笔竖折折钩稍弯曲,末笔横变提。 字歌:春夜雨滂沱骆驼踩陀螺耽搁时间久岁月空蹉跎 2 【拢】 读音:lǒng 巧记:抄袭前面一半。 字义:①合上,聚拢②凑起,总合③靠近,船只靠岸组词:①合拢②拢共拢总③拢岸靠拢拉拢谈不拢造字:形声法 造句:奶奶合拢双眼,仿佛在回忆过去的事情。 笔顺:左窄右宽。”龙“的第一撇长,第二撇短平。 字歌:双手聚拢睡眼蒙胧月光笼罩美玉玲珑 3 【瓷】

读音:cí 巧记:一块“瓦”不普通,多“次”烧制扬美名。 字义:用高岭土烧成的一种质料,所做器物比陶器细致而坚硬 组词:陶瓷瓷器瓷碗 造字:形声法 造句:江西景德镇的陶瓷闻名海内外。 笔顺:“欠”撇不宜太长;“瓦”横稍短。 字歌:用瓦做瓷盆张口来咨询女子姿态美恣意下有心 4 【熬】 读音:áo 巧记:“敖”包相聚好,起火(灬)受不了。 字义:①久煮②忍受,耐苦支撑 组词:①熬粥熬药熬盐②熬夜煎熬熬磨熬年头儿病痛难熬 造字:形声法 造句:为了早日完成这项任务,爸爸经常熬夜工作。 笔顺:“敖”三横布白均匀,捺画舒展;四点底托上。 5 【蚯】 读音:qiū 巧记:小兵没了八字(丘),却和“虫”子在一起。

字义:[蚯蚓]环节动物,身体圆而长,生活在土壤里,能翻松土壤,对农作物有益 组词:蚯蚓 造字:形声法 造句:蚯蚓是人类的朋友,请不要伤害它。 笔顺:“虫”稍窄些;“丘”最后一笔要平直。 字歌:岳麓山之下蚯蚓土里爬翻过荒丘后邱姓有人家 6【蚓】 读音:yǐn 巧记:“引”只“虫”来松松土。 字义:指蚯蚓 组词:蚯蚓 造字:形声法 造句: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变松软,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笔顺:左窄右宽。“虫”略靠上;右边竖直而长。 字歌:穿针引线忙蚯蚓土里藏吲哚制香料晶体呈淡黄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生字组词 颧颧骨颧颊隐颧颧辅颊颧 鬓鬓发鬓毛鬓眉 稞黄稞稞麦青稞酒青稞青稞麦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13*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理解“威胁、弥漫、衰弱、喜出望外、瞻仰、奄奄一息、收敛”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相互交流最感动的地方。 3.运用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颧”字的读音是“quán”;“弥”字的读音是“mí”,不是“ní”。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并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表达运用 在充分理解文本后,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的形式写话;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红军故事娓娓道来,一颗红星亮闪闪 1.视频导入。 同学们,关于红军长征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讲有关红军过草地的故事。(课件出示红军过草地的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 课件出示: 远远望去,草地似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树木,没有村寨道路,一眼望不到边。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直至被完全吞没。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变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没有在战场上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地,一起去看看那位伟大的老班长。

语文《金色的鱼钩》详细教案

语文《金色的鱼钩》详细教案 本文的内容是真实的,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金色的鱼钩》详细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一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 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 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 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 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 分段.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 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 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 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 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 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3 (4) 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 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第三段. 2.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 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上学期中,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依然和长征有关,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金色的鱼钩公开课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要人物 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 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出示课文中对老班长的描写: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 明确:外貌描写 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

些疑问? 故事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 4、回顾自主学习的方法:文章读薄、重点读厚、主题读透 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将文本读薄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 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结: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以老班长的外貌为主线,将重点读厚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 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①大家读一读,发现了什么?是啊,一个快四十的人怎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呢? ②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③小结:可想而知,在长征途中他必定是饱经风霜,多么平凡朴素的一位红军战士啊!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①看到的老班长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请你给大家解释解释。 ②是的,饥饿正一步步的向他们逼近!如果找不到食物,大家将有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大草原。(图片理解困境) ③如果再找不到食物,他们也将长眠于此,你说,老班长还能睡得着吗?他们能甘心放弃吗?多少人在等着他们走出草地?

人教版《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docx

人教版《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 15 课。课文中作 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下面 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通过网上研修学习,乘着我县课改的春风,我上了一堂教改课——《金色的鱼钩》。 上完之后,我感受颇多。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 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为了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运用了“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一、激趣明标。对于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做的,先请学生齐背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然后请学生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在学生了解长征的基础上,老师作一个小结从而引出课题,并提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 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时间是 8 分钟。这 4 道题是这样的: (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 ?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本文的哪些内容 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4) 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 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合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示本 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 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 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直可以用 “妙语连珠”来形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生字 1 【驼】 读音:tuó 巧记: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 字义:①骆驼②身体向前曲,背脊突起 ②驼背骆驼组词:①驼峰造字:形声法 造句:这座山远看就像驼峰耸立在云端。 笔顺:“马”第二笔竖折折钩稍弯曲,末笔横变提。 字歌:春夜雨滂沱骆驼踩陀螺耽搁时间久岁月空蹉跎 2 【拢】读音:lǒng 巧记:抄袭前面一半。字义:①合上,聚拢②凑起, 总合③靠近,船只靠岸 组词:①合拢②拢共拢总③拢岸靠拢拉拢谈不拢造字:形声法 造句:奶奶合拢双眼,仿佛在回忆过去的事情。 页 1 第 笔顺:左窄右宽。”龙“的第一撇长,第二撇短平。 字歌:双手聚拢睡眼蒙胧月光笼罩美玉玲珑 3 【瓷】 读音:cí 巧记:一块“瓦”不普通,多“次”

烧制扬美名。 字义:用高岭土烧成的一种质料,所做器物比陶器细致而坚硬 组词:陶瓷瓷器瓷碗 造字:形声法 造句:江西景德镇的陶瓷闻名海内外。 笔顺:“欠”撇不宜太长;“瓦”横稍短。 字歌:用瓦做瓷盆张口来咨询女子姿态美恣意下有心 4 【熬】读音: áo 巧记:“敖”包相聚好,起火(灬)受不了。 字义:①久煮②忍受,耐苦支撑 组词:①熬粥熬药熬盐②熬夜煎熬熬磨熬年头儿 病痛难熬 造字:形声法页 2 第 造句:为了早日完成这项任务,爸爸经常熬夜工作。 笔顺:“敖”三横布白均匀,捺画舒展;四点底托上。 5 【蚯】 读音:qiū巧记:小兵没了八字(丘),却和“虫”子在一起。 字义:[蚯蚓]环节动物,身体圆而长,生活在土壤里,能翻松土壤,对农作物有益 组词:蚯蚓造字:形声法造句:蚯蚓是人类的朋友,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 《金色的鱼钩》评课 今天,我聆听了佟生老师的《金色的鱼钩》一课,感受颇深,下面我就简要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在教学中,佟生老师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深切感悟的做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感到,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这堂课成功做法有三: 第一,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

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撇开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表情朗读。整堂课教师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重视方法指导。 整堂课,教师注重识字方法和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本课中除了感受文章内涵外,还学到了好多写作方法,本节主要介绍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式。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后习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后习 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后习题1 【基础练习】 一、用“&radic;”选择带点字的读音。 颧骨(quán qián ) 抽噎(yē yī ) 青稞(kē guǒ ) 收敛(niǎn liǎn ) 鬓角(bìn bìnɡ ) 奄奄一息(yān yǎn )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奄奄( )( ) 喜( )( )外目不( )( ) ( )( )无涯三长( )( ) 昏( )( )醒 以上词语表示惊喜的词语是 三、选词填空 1. 衰弱软弱柔弱 (1)由于营养极度缺乏,我们的神态一天比一天( )。 (2)蟋蟀用前后足挖洞穴,工具十分( )。 (3)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 )。 2. 严峻严厉严格 (1)母亲对我要求很( ),常常( )地批评我。 (2)望着老班长( )的脸,我无言以对。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糙( ) 严厉( ) 衰弱( ) 容易( ) 五、是比喻句的请画“&radic;”,否则画“×”,并说明理

由。 (1)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 ) (2)一根根发丝像一根根钢针,硬硬地立着。( ) 【提高练习】 一、选词填空,并用其中一个写一句话。 只有……才…… 无论……都…… 没有……就没有…… 一……就…… 1、长征途中,有许多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 )倒下去( )再也起不来了。 2、( )让老班长赶快吃些东西,( )有希望挽救他的生命。 3、( )老班长的精心照顾,自我牺牲,( )我们生的希望。 二、选词填空 严厉严峻严肃严格 1.老师( )地说:“时光不等人啊,你们一定要( )要求自己,做时间的主人。” 2.完成这项任务,对我来说是一次( )的考验。 3.我们要( )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三、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词画“&radic;”,,错的圈画出来,并改正。 A.柔软喧闹辛亏迫害( ) B.分辩疾弛守候微笑( ) C.出息尊重腔调狂奔( )

《金色的鱼钩》优质公开课教案 (6)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通过学习《长征》,我们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我们都深深地被老班长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品质所感动,不难看出,老班长就是本故事的主人翁,故事用不同的人物描写的方法给我们刻画了老班长的优秀品质,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倔强的小红军评课稿

《倔强的小红军》(评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教研组长的委托,现就本周上的四年级的两节语文课作几点说明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节语文课,分别是杨良鸿老师和胡芳萍老师执教的《倔强的小红军》,这是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具体表现如下: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因为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为了让学生能融入情境,杨老师的课上,一开始就叫学生们谈谈对长征的了解,胡老师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岁月中,感受一下长征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这方面两位老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杨老师在教学时以“骗”字为突破口,从分析“骗”的方法;抓“骗”的破绽;体会“骗”的精神三点入手,出示一系列阅读思考题,而胡老师则主要从小红军为什么要骗红军?陈赓为什么受骗?为什么说“陈赓同志全明白了”而不说“陈赓同志明白了”?这三个题

目出发让学生主动的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就容易让学生领悟人物精神,受到感染。 三、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有很多人物的对话描写,杨老师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人物的品质,胡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用演一演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情景,加深感受,体会小红军的良苦用心和陈庚同志的善良与无奈。如“满不在乎”“命令”“倔强”“腰一挺”“无可奈何”“一拉”“轻轻地拍了拍”等。整段的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这种教给学生“边读边演-----体会感情”的读书方法,也更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四、鼓励学生,增强自信 两位老师在教学时都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建立自信,更乐于学习,很值得我借鉴。如杨老师每当学生答完问后,都用言语赞扬学生,而胡老师别出心裁,用小红包这种方式的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综合这两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了几点建议:

《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请你读课文后想一想,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明确: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明确: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的眼里布满了红丝,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板书:照顾、三病号 1/ 眉头拧成了疙瘩 2/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明确: 1/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2/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四次: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文五年 级下册语文书课文 《金色的鱼钩》是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文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使读者很容易被打动。WTT 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文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 我打断了他的话。

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评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评课稿 四月七日,我们到三小见习了,今天听黄老师讲的是人教版第十五课《金色的鱼钩》。下面是我对黄老师的一个小小的评课稿。 一、注重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黄老师在写好了今天要讲的课题之后,首先就问孩子们:同学们,金色让你们想到了什么?请举手回答。 这样的一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激情,他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回答说“金色想起了秋天的落叶。”有的说“金色想起了美丽的童年!”有的还说“金色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条漂亮的裙子。”孩子们都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很好的导入了新课。同时在课题上用黄色粉笔在“金色的”下面做出着重号标志。并且又向孩子们提出,我们生活中的鱼钩是什么颜色的,那么文中为什么要说鱼钩是金色的。 我认为这样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现象着手,更有利于孩子们观察生活。并且有利于导入新课。 二、能带领孩子们深入了解文章 黄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向孩子们提到了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下面是她在授课的时候给向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且要分析老班长外貌,为何他三十多岁就像五十多岁的样子。 2、请孩子们描述一下文中提到的三个病危战士。 3、让孩子们说说文中讲到老班长钓了鱼不舍得吃,却吃骨头,“我”知道后哭了。为什么“我”会哭。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和思考方式的培养!尤其是第三个问题的提出,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想想为何“我”会哭,也考到了孩子们如何组织答案的能力。 三、让孩子们用心体会文章内容 我发现黄老师的这节课有个很大的特点是喜欢让孩子们朗读。尤其是分角色朗读,通过各种角色朗读,有利于让孩子们领会文章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各自的特点。 例如让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炊事班长和病危的战士们的话,就可以注意到他们所处地位和处境不同,语气语调也要相应改变的道理。孩子们朗读得特别认真,因为他们都融入了文章中了。 同时黄老师要求同学们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种做法我是很提倡的,不仅让孩子们划下重要的句子,也让他们积累了一定的优美词句,对文字积累方面很有帮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