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琴的几种调式和定弦

古琴的几种调式和定弦

古琴的几种调式和定弦
古琴的几种调式和定弦

xx的几种调式和定弦

一﹑正调的定弦

(一)所谓正调

所谓正调﹐是从古至今最常用﹑最主要的调式。正调是琴的基本调式。

正调亦称宫调﹑正宫调﹑黄钟调﹑仲吕调等。其一至七弦的音高分别为Sol ﹑La﹑Do﹑Re﹑Mi﹑Sol﹑La

()。大部分琴曲都是正调琴曲﹐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平沙落雁》﹑《流水》﹑《梅花三弄》﹑《渔樵问答》等。另有《醉渔唱晚》﹑《忆故人》等琴曲也借此调弹奏。

(二)正调定弦

一般古琴的定弦﹐往往只调整相对音高。所以﹐古琴定弦时﹐往往采取两弦对应调整的方式。运用散音﹑按音﹑泛音都可以定弦。以下就介绍三种简单的定弦方法﹕

(1)散音定弦

以耳听方式直接定弦。自一弦至七弦音高为。

(2)按音定弦

七弦散音应与四弦xx按音等高。

六弦散音应与四弦xx按音等高。

五弦散音应与三弦十徽八分按音等高。四弦散音应与二弦十徽按音等高。

三弦散音应与一弦xx按音等高。

二弦xx按音应与七弦散音等高。

一弦xx按音应与六弦散音等高。

七弦xx按音应与五弦散音等高。

六弦xx按音应与三弦散音等高。

五弦xx按音应与二弦散音等高。

(3)泛音定弦

七弦xx泛音应与四弦xx泛音等高。

四弦xx泛音应与六弦xx泛音等高。

六弦xx泛音应与三弦xx泛音等高。

三弦十一徽泛音应与五弦xx泛音等高。

五弦xx泛音应与二弦xx泛音等高。

四弦xx泛音应与一弦xx泛音等高。

一弦xx泛音应与六弦散音等高。

二弦xx泛音应与七弦散音等高。

二﹑主要的外调

(一)所谓外调

所谓外调﹐指除正调以外的其他调式。在琴曲中﹐各种外调的应用﹐都较正调为少。但外调的应用﹐在琴曲中也非常常见。很多重要琴曲﹐都是以外调操弹。

琴的外调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蕤宾调﹑慢角调﹑清商调﹑太簇调﹑慢商调﹑无射调﹑凄凉调等。

以下就对最主要的几种外调﹐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二)蕤宾调

调式名称﹕蕤宾调﹑xx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五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欸乃》等。

(三)慢角调

调式名称﹕慢角调﹑xx调﹑xx宫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慢三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xx》﹑《风雷引》等。

(四)清商调

调式名称﹕清商调﹑夹钟调﹑小碧玉调﹑姑洗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七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十徽泛音与七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捣衣》﹑《xx》等。

(五)太簇调

调式名称﹕太簇调﹑夷则调﹑慢宫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慢一﹑三﹑六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三弦九徽泛音与一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三弦九徽泛音与六弦七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获麟操》等。

(六)慢商调

调式名称﹕慢商调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慢二弦﹐使二弦与一弦等高。

代表琴曲﹕《xx》

(七)无射调

调式名称﹕无射调﹑紧五慢一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五弦慢一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一弦七徽泛音与五弦散音等高。

代表琴曲﹕《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龙朔操》等。

(八)凄凉调

调式名称﹕凄凉调﹑xx商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离骚》﹑《屈原问渡》等。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

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

古琴基础知识

古琴基础知识 古琴基础知识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古琴艺术逐步被我市广大市民所瞩目,并已成为比重渐增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为了满足广大古琴爱好者的学习要求,现将顾梅羹、李祥霆、龚一等几位大师有关古琴方面的论著摘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古琴简介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国乐之精粹。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据传说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也有三千年了,可以说基本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并逐渐发展、完善至今,其魅力自然与众不同。它是一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象征六合;厚二寸,富天地阴阳之气。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传说古琴本有五根弦,按着宫、商、角、徵、羽定弦,分别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位元素,后来周文王加一弦,周武王加一弦,故得七弦。其琴面拱圆,底板平坦,与古时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架弦的岳山、龙龈,支琴的雁足,发音的龙池与凤沼等形象与神奇的比喻,蕴涵了古时人们对青山绿水的喜爱与对华夏文明的执着。 作为一件乐器,它音色优美、深邃,拥有三种不同音色: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之音,故称天声;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故称地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的吟唱,故称人声。天、地、人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架构了古琴丰富的音乐艺术表现平台。《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酒狂》、《关山月》等三千余首悠远、动听的古曲和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更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古琴在古时还象征着地位与才学,许多历史名人都擅长鼓琴——神农、伏羲、舜、钟仪、师曹、师襄、师旷、师涓、成连、伯牙、雍门周、孔子、司马相如、赵飞燕、蔡邕、蔡文姬、嵇康、阮籍、白居易、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郭楚望、耶律楚材、赵佶、万松老人、严天池、冷谦、朱权、徐谷等,就连清朝的几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也都喜爱并擅长弹琴,乾隆 皇帝还收集了许多好琴并

古琴的几种调式和定弦

xx的几种调式和定弦 一﹑正调的定弦 (一)所谓正调 所谓正调﹐是从古至今最常用﹑最主要的调式。正调是琴的基本调式。 正调亦称宫调﹑正宫调﹑黄钟调﹑仲吕调等。其一至七弦的音高分别为Sol ﹑La﹑Do﹑Re﹑Mi﹑Sol﹑La ()。大部分琴曲都是正调琴曲﹐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平沙落雁》﹑《流水》﹑《梅花三弄》﹑《渔樵问答》等。另有《醉渔唱晚》﹑《忆故人》等琴曲也借此调弹奏。 (二)正调定弦 一般古琴的定弦﹐往往只调整相对音高。所以﹐古琴定弦时﹐往往采取两弦对应调整的方式。运用散音﹑按音﹑泛音都可以定弦。以下就介绍三种简单的定弦方法﹕ (1)散音定弦 以耳听方式直接定弦。自一弦至七弦音高为。 (2)按音定弦 七弦散音应与四弦xx按音等高。 六弦散音应与四弦xx按音等高。 五弦散音应与三弦十徽八分按音等高。四弦散音应与二弦十徽按音等高。 三弦散音应与一弦xx按音等高。 二弦xx按音应与七弦散音等高。 一弦xx按音应与六弦散音等高。

七弦xx按音应与五弦散音等高。 六弦xx按音应与三弦散音等高。 五弦xx按音应与二弦散音等高。 (3)泛音定弦 七弦xx泛音应与四弦xx泛音等高。 四弦xx泛音应与六弦xx泛音等高。 六弦xx泛音应与三弦xx泛音等高。 三弦十一徽泛音应与五弦xx泛音等高。 五弦xx泛音应与二弦xx泛音等高。 四弦xx泛音应与一弦xx泛音等高。 一弦xx泛音应与六弦散音等高。 二弦xx泛音应与七弦散音等高。 二﹑主要的外调 (一)所谓外调 所谓外调﹐指除正调以外的其他调式。在琴曲中﹐各种外调的应用﹐都较正调为少。但外调的应用﹐在琴曲中也非常常见。很多重要琴曲﹐都是以外调操弹。 琴的外调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蕤宾调﹑慢角调﹑清商调﹑太簇调﹑慢商调﹑无射调﹑凄凉调等。 以下就对最主要的几种外调﹐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二)蕤宾调 调式名称﹕蕤宾调﹑xx调等。

调音器调古琴的使用方法

如何用古筝调音器调古琴? (2011-03-02 10:47:18) 分类:古琴学习 标签: 文化 首先....模式中選擇【十二平均律】! 調音器上有ABCDEFG七個字母, 其中五個字母是”全音”,即十個”半音”;餘下兩個字母是”半音”. 10+2=12 一共是十二個”半音”.這就是十二平均律的十二個音. 『”半音”是音樂術語,兩個”半音”等於一個”全音”, 一個”全音”有兩個”半音”.』 一至七弦空弦唱名為: 第一弦: Sol = C = (5) 第二弦: La = D = (6) 第三弦: Do = F = (1) 第四弦: Re = G = (2) 第五弦: Mi = A = (3) 第六弦: Sol = c = (5) 第七弦: La = d = (6) 【因古琴基本正調是F調;把F當Do〈1〉是F調】;上述唱名是以此為例說明! 古琴頻率的問題 赫茲(Hz),只是一個頻率單位 頻率跟音準有關, 你可以調440Hz〈標準音高,適合和其他樂器合奏〉,也可以調430Hz,或更低,都有人用。 調音器調到指針中間位置時是最準的〈綠燈亮〉 如指針在偏左邊〈紅燈〉-那就把旋轉緊些 如指針在偏右邊〈紅燈〉-那就把旋放鬆些 以上~即散音調弦法,與泛音調法雖略有差異,然....其實各有優缺點。琴家自可深思之.......... PS:圖例為定頻“440Hz ”時〈左上角〉,接收的音源顯示“D”的時值音高〈右上角〉;在正負20之間,人耳不易分辨。 古琴調音→巧妙的調音器 近些日子以來,常見一般琴壇的老問題;我把我與琴友間之答問彙集,供本社區眾友好提供參考,期能有所助益: 【幾年前,我還是古琴的門外漢;只因喜歡玩樂器,幾位初學古琴的朋友〈包含內人〉、就要求我為她們調琴弦,我這個古琴的門外漢,〈當時,還是第一次看到古琴的模樣哩〉居然就藉由電子調音器搞定調音這差事!後來,也為她們換裝絲弦或鋼弦〈也仍是古琴的門外漢〉。當然....重要工具仍然是電子調音器囉。】

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知。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从中可见,古琴以其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涉及广泛领域的内涵的丰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中引领风骚。其历史传承流派之多和一度发展的兴盛程度是大多数艺术文化都无可比拟的。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2] (一)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 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比较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说法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3]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琴。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佳话也由古琴为媒介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并被弹奏至今。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4]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

浅谈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

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于前代,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的营造更为形象化而富于哲理性。,“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河流是他的腰带,

古琴教案

古琴教案 指法班 ·第一节· 【指法·勾剔】 一、弹琴姿态 琴:琴身宜靠案边,琴头靠右,琴轸置于桌边外;琴头背面接触桌子最外沿者以及雁足下方,须垫防滑垫。 身体:对准四五徽之间;两腿张开,足分八字;全身放松,沉肩坠肘,肘部水平,垂直于琴弦;身体距桌子边缘大略20公分左右。 手:状如握球,姿态放松,动作简静;小指不用,须伸直;弹弦于一徽与岳山之间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处。 琴桌琴凳的安放:琴桌比一般桌子低,大概70公分高;桌面与琴凳面距离应在30公分左右。 二、勾 右手中指向身体方向击弦。中指指肚前三分之一处搭在琴弦上,指 根发力,斜向下45°击弦,发出半甲半肉之声,搭在下一根琴弦上。 注意:中指中节不可弯曲;肘腕不可向后拉拽,也不可向下摁弦。 连勾:勾完一弦后,肘带腕掌向后挪动约一个弦距的距离,指肚向 上提至勾所用之位置,然后再于此时所搭之弦上做勾。注意琴面前后的 弧度。 三、剔 右手中指向外弹出。中指勾后,肘腕向前平移少许,指肚搭在弦 上,中节突出,末节伸直,向前一根弦斜向上45°骤然弹出,发出 纯粹的甲声。 注意:注意不要剔到两根弦;音色须干脆清亮,不可向前送,不 可拖泥带水。 四、勾剔组合 琴曲中,勾剔通常前后连接配合。写作。组合练习: 【古琴知识·古琴概述】 一、古琴概述

古时名称:琴,玉琴,瑶琴,七弦琴。 历史:传说不可考;实物考证,湖北曾侯乙墓,距今2400余年。 传说:“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可不必尽信。 发展:西汉以后完善——最晚魏晋定型——隋唐宋明兴盛——清衰落——近代复苏——2003年古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古琴热兴起。 意义:1、中国最早的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和瑟一起)。2、《神奇秘谱》:世界上存留最古老的器乐曲。 三、古琴的构造

古琴调式

铭乐堂古琴会馆 古琴调式 古琴律调 三分損一生南呂,得五寸三分三釐三豪;南呂三分益一生姑洗,得七寸一分一釐 一豪;姑洗三分損一生應鐘,得四寸七分四釐;應鐘三分益一生蕤賓,得六寸三分二釐;蕤賓三分益一生大呂,得八寸四分二釐七豪;大呂三分損一生夷則,得五寸六分 一釐八豪;夷則三分益一生夾鐘,得七寸四分九釐一豪;夾鐘三分損一生無射,得四 寸九分九釐四豪;無射三分益一生仲呂,六寸六分五釐九豪,以上便是十二律相生。 ˙有人以為仲呂無法還生黃鐘,因而創立轉生四十八律,合原有之十二律為六十律。其實這樣的方法計算,本來就有除不盡的時候,人力只能求得近似值,互相運算時可 以靈活用,不用拘泥除不盡的數字。因為音律識自然之天籟,本相生周轉,非數理可 能盡。 ˙琴弦雖然有七條,但是一六、二七同音,所以有只五正音,而調有五。而論調的 方式有兩種,一是「三弦為宮說」,即是以第三弦為基準音:三弦為宮是為黃鐘調, 又曰宮調(C大調);當四弦為宮時,為太簇調,又曰商調(D大調);五弦為宮時,為仲呂調,又曰角調(E大調);一六弦為宮時,為林鐘調,又曰徵調(G大調); 二七弦為宮時,為無射調,又曰羽調(A大調)。 ˙另是主「一弦為宮說」,即是以第一弦為基準音:一六弦為宮時,為黃鐘均,又 曰宮調;二七弦為宮調時,又曰夾鐘均,又曰商調;三弦為宮時,為仲呂均,又曰角調;四弦為宮調時,為夷則均,又曰徵調;五弦為宮時,曰無射均,又曰羽調。一般 是以「三弦為宮說」為主。以下以數字表示琴弦,括弧中代表其唱名,一一標示:˙黃鐘調(與大呂同調) 一(徵)二(羽)三(宮)四(商)五(角)六(徵)七(羽) ˙太簇調(與夾鐘、姑洗同調) 一(角)二(徵)三(羽)四(宮)五(商)六(角)七(徵) ˙仲呂調(與蕤賓同調) 一(商)二(角)三(徵)四(羽)五(宮)六(商)七(角)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文人音乐,是由我国历代有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创作或参与创作、完善和传承的传统音乐。它是文人崇高信仰的音乐艺术表现,是文人们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更是他们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它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两方面。这里我们着重从琴乐中谈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一直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人格美的文人音乐 从古琴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碣石调·幽兰》等作品,我们就能看出都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俗称喻情,象征一种人格的美好或道德、政治的寄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人音乐是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出现这种审美追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儒道思想的影响,在音乐上,儒家主张,音乐必须给耳目之官以道德规范,防止出现感官被物欲所蒙蔽,而使人为地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而丧失其超物欲的精神追求的现象。可见,儒家赋予了各种音乐以人化的美善性格。在古琴作品中,对道家而言,强调的是大音希声。表现在音乐上,则是虚与实之间的强调虚、有与无之间强调无、远与近之间强调远、浓与淡之间强调淡、动与静之间强调静……,道家把音乐看做“大乐与天地同和”,强调写意的境界。表现在音乐特征上即是古、雅、逸。 文人音乐的标题,也大多表现出这种审美特征。从乐曲的标题和内容上看,一方面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标题、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标题所体现的又是一种追求超凡脱俗、不拘一格、自然内在的审美品位,表现为清、幽、寒、静、淡、远等特点。《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潇湘水云》……都充分表现出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与欣赏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与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就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就是说琴界人士都就是以文名世。但就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就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就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就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与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就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就是乐器,其作用也不就是为了娱乐,而就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与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与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与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就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

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就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与,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瞧来就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瞧,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就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与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就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就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就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她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就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就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就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就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于

关于古琴的学习知识

关于古琴的学习知识 古琴,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它被称之为一种文化,始终占据着中国古典 音乐艺术的最高点。自古以来就有“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和“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古琴、喜爱古琴和学习古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关于古琴的学习知识,欢迎阅读。 为什么古琴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的历史极其悠久,相传伏羲造琴,可以说几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史流传至今,人们一直在演奏它,从未间断。古琴的样式十分丰富,有着近六十种不 同的款式。他还拥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减字记谱体系,并且用这种减字记谱法保存了自 六朝以来的一百四十余部琴书谱集,在这些琴书谱集上,记载着三千三百六十余首不 同派别的传谱。这无疑是给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古琴被 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给与古琴的一种荣誉,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对古琴 的一种肯定。 古琴都有哪些部件组成?叫什么名称? 琴是由“琴体”、“雁足”、“琴弦”、“琴轸”等部件组成。在琴体最右边的部分叫“琴额”,“琴额”上镶嵌着“岳山”,这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靠额一侧镶有“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弦从“岳山”起,通过“琴颈”、“琴肩”、“琴腰”、“焦尾”到达“龙龈”缠绕在“雁足”之上。琴头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在琴面上还有十三个徽,这是泛音震动点的标记。琴底部有大小两个出音孔,位于中 部较长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短的称为“凤沼”。 古琴各部件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古人造琴,是将其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古琴之中。古琴面板呈圆弧型,象征着 天圆。底板平直,象征着地方。琴长(从岳山至龙龈)约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一年有三 百六十五天再加上一个闰日。有十三个徽,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古 琴有七根弦,前五弦代表着五行,后两弦代表着文武。古琴有泛音(如天)、按音(如人) 和散音(如地)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由于人们对古琴十分喜爱,所 以还将古琴加入了一些拟人化的称谓和神圣动物的名称如:“额”、“颈”、“肩”、“腰”、

古 琴 指 法 和 符 号

古琴指法和符号 1. 弦、徽符号说明 弦--自外向内分别为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共七根弦。 徽--自右向左分别为一徽、二徽、三徽、四徽、五徽、六徽、七徽、八徽、九徽、十徽、十一徽、十二徽、十三徽共十三个徽,其符号分别为:。每徽间又等分成十分,其符号分别为:。 在十三徽以下约三、四分则称徽外,其符号为,记谱时综合徽分如六徽二分记为:,十徽八分记为:。 2. 右手指法符号 2.1 右手基本指法符号 抹-- 挑-- 勾-- 剔-- 擘-- 托-- 打-- 摘-- 2.2 右手基本指法组合 抹挑-- 勾剔-- 抹勾-- 叠涓-- 背锁-- 短锁-- 长锁-- 轮-- 半轮-- 如一-- 双弹-- 拨-- 剌-- 拨剌-- 伏-- 撮-- 打圆-- 历-- 滚-- 拂-- 滚拂-- 反撮-- 掐(搯)撮三声-- 掐(搯)拨剌三声-- 3. 左手基本指法符号 3.1 左手手指符号 大指-- 食指-- 中指-- 名指-- 3.2 左手基本四法 绰-- 注-- 吟--[长吟-- 细吟-- 游吟-- 落指吟-- 略吟--] 猱(揉)--[长猱-- 落指猱-- 急猱-- 略猱--] 3.3 左手其它指法 跪-- 撞-- 双撞-- 逗-- 唤-- 上-- 下-- 淌-- 拖-- 往来-- 分开-- 进复-- 退复-- 掐(搯)起-- 爪起-- 带起-- 罨-- 虚罨-- 推出-- 同声-- 应合-- 浒-- 硬-- 不动--

4. 速度符号及其它 少息-- 连-- 乘-- 急-- 缓-- 慢-- 次、末-- 就-- 至-- 从头再作-- 从『处再作-- 再作-- 再二作-- 曲终-- 散音-- 按音-- 泛音-- 泛起-- 泛止— 古琴基础教学讲义 1.古琴的特点 古琴是弹拨乐器的一种.由于历经几千年流传发展至今已形成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各调齐备、指法丰富并有简单和声表现力极强的优秀民族乐器.古琴音乐的特点有: ㈠古琴音色优美:音色的优劣是根据泛音的多少和强弱来决定的.古琴本身有十三个徽,每个徽位是一个泛音的位置,即每根弦上都可以实际演奏出13个泛音,这是世界上任何乐器所不具备的,所以古琴本身的琴音就具备这个先决条件,而且每根弦上都有散音、按音、泛音,音色的变化也较一般乐器为多。 ㈡音域宽广、各调齐备,古琴有七根弦,从最低音c到最高音d共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亦即是从)。古琴是从五声音阶为主的音乐,但是根据十二平均律可转任何调,这可与现代音乐相吻合。 ㈢指法丰富:古琴本身就是一个大指板、不同琴码,也没有品位,各音位全凭十三个徽位来定位,这样就使演奏上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可以发出只有古琴上才有的特殊的上、下滑音,而且各种指法丰富,可产生出各种特殊效果,更提高古琴的表演手段。 ㈣可奏出简单的和声:古琴有七根弦索,在弹奏时可以利用特殊的指法,同时弹出二个协和的和声。 ㈤演奏速度多变:古琴的演奏速度不仅善于演奏较缓慢的舒发内心感情的节奏,而且也能以极快的速度表现气势磅碍的意境,在古琴上甚至也能奏出64分音符(即一拍有16个音)。 2.古琴的形制与构造 2.1古琴的形式--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师旷式、落霞式、连珠式、焦叶式、列子式等,其中以仲尼式为最多。 2.2古琴的构造--琴面、琴底、琴腹、琴首、琴轸、雁足、琴徽 古人造琴是模仿自己的,琴首,琴颈,琴肩,琴腰……龙池,凤沼,雁足,龙龈,凤眼等等,这些和古人的信仰崇拜图腾有关系:。除和人、神有关系,古人造琴还与天地、自然吻合,大家都知道琴是由两块板组合而成,阴阳相合,中间琴箱里其实有两根柱子,一名天柱,一名地柱。现在可以看出,古人造琴,天地人三才相辅相成,自然而然,合乎天道,同时阴阳相合,内涵相当丰富。 2.3定弦、常用调及记谱法。 2.3.1定弦、常用调 我们吴门所弹的琴曲中,常用调有四种: 原调名原调名现调名现调名定弦定弦音高音高代表曲目代表曲目备 注备注原调名现调名定弦音高代表曲目备注 仲吕仲吕FF C D F G A c dC D F G A c d 良宵引良宵引正调正调仲吕

六孔箫指法表及箫的吹奏方法

六孔箫指法表及箫的吹奏方法 目录 一、箫的概述 二、箫的构造及分类 三、如何选择箫 四、如何吹响箫 五、箫的基本功及指法 六、学箫经常遇到的问题共15个问题 一、箫的概述箫古称“顺吹”或“竖吹”据传为上古先民为教化苍生模拟凤凰翅管临风发声而做。最早是若干竹管并排粘在一起每管一音称“排箫”现仍有传世。后来又出现了单管开孔顺吹的“洞箫” 也就是现在常见的样印锏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我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quot 骨哨quot从其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唐宋时由箫演变出另一种乐器叫“尺八”流传至今。箫音色淳厚、柔和、幽静呜咽婉转如泣如诉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箫不但能独奏而且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共同塑造音乐形象。最典型的是它和古琴的合奏格调高雅起到了很好的相互润饰作用。 二、箫的构造及分类 1、箫的构造箫采用竹制作顶端留有竹节封盖也有不封盖的前部开有前圆后方的凹形吹口传统箫有六个按指孔前五后一。在背面下方还有两个调音孔出音孔及底音孔挂穗孔。在六孔箫基础上于第一孔和第二孔之间加开一个半音孔在第四孔和第五孔之间加开一个半音孔就是八孔箫了。音孔的排列顺序是由下而上。 2、箫的分类 A、按其所开指孔多少分为六孔箫、七孔箫、八孔箫。 B、按其使用情况称呼分为洞箫、专用于与古琴合奏的竹管细音量小的F调的琴箫、用于福建南音演奏的竹管粗音量大的称南音洞箫。 C、按其制作材料分为竹箫、玉箫、铜箫、红木箫、瓷箫等等。 三、如何选择箫 1、先看。一般来说同一调的箫较重者竹料密实音色好。在较重者中选内径较粗些壁厚适宜从孔端看竹筋粗而密管内光洁吹口顶盖音孔整齐无损管身无裂缝且又粗细均匀者。然后是吹吹一下八度音是否准。再是听音色和录敏度声音集中、振动好低音厚高音易发各音区变换通畅是理想的条件。 2、箫的日常维护 A、箫为竹制乐器很易碰伤及裂损所以吹完后应装入盒内或袋内妥善保存避免日晒水冲或在近火、暧气处放置。天凉时吹箫箫管内会凝结水汽水气会流下堵塞第六孔影响发音会涨裂或发霉可和缠有棉布的细棒轻置于管内吸去水气。干燥地区或秋冬季需防止裂损吹后应用塑料套套上。如果已经开裂可以用502胶水粘合再缠线。 B、为了方便携带及与其他乐器合奏有的箫会接上铜的调音套。为防止套管间锈蚀粘结应经常涂上黄油等润滑油。 C、为了防止虫蛀可以用煮热了的食用碱水浸洗箫。 四、如何吹响箫口形将双唇闭合口内像人有倦意轻打呵欠似的下颌稍后收舌平伏于口底收腮口角摄住劲以气在双唇中央吹出一个集中而小的缝隙风门。吹时双唇自然闭合将箫顶盖前小自然贴于下唇吹口上沿与唇缝持平并对准双唇中央部位。箫管向前下方斜垂与身体约成45度以集中一细束的口风向前下方吹便可以发出纯净、饱满的箫声。在吹箫之前可以用吹蜡烛的方法来先练习。把蜡烛放在正前下方40-50厘米处用发“夫”音的嘴型来吹灭蜡烛。出气要慢嘴角两边用劲中间要尽量放松这样吹出来的音才纯净不带杂音。如果之前从没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 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 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 “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

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 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 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

浅谈古琴艺术的审美情趣

浅谈古琴艺术的审美情趣 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都有写过相类似的话题。 在这里主要论事一下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就古琴艺术这个话题来说我主要是从每个人对曲子的演奏的理解和看法,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做好自身修养,文人的心理特点与古琴艺术的审美。二、演奏的方法。三、曲子意境。 一、文人的心理特征与古琴艺术的审美,有这几个方面 ①自我的意识:“琴者,禁也”是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这也是文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古琴多禁始自汉《新伦.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一直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中国的古琴美学发展史,在《白虎通》之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言“禁”,因此,才琴禁的范围被不断演变扩大,从禁止不平和的“烦手浮声”不禁止音乐之声,也对演奏人的身份及演奏以后的形式都有许多禁忌,如蒋克谦《琴书、大舍》规定“疾风甚雨不弹,市不弹,对浮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杨表正《琴谱合璧大舍》也有“风雷阴雨,日月交,在法司中,在市,对夷狄、对浮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毁形异服、腋气噪臭、不盥手漱口、鼓动喧嚣”不能弹琴等种种繁琐的,而洗手、焚香、宽衣等作为弹琴前的仪式。“琴”已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指标。对“琴者、禁也”的推崇,使古琴美学将古琴作为修身、禁心、灭人欲的工具,认为对美的爱好和追求不仅乱人心性,使人道德沦丧,更可导致三国之祸。如此,历代琴论都排斥“媚耳之声”道德沦丧,

“悦耳之音”等一切美声,形成了古琴没雪中的非美倾向,并因此忽视古琴的艺术性,忽视人的需求,限制了古琴音乐的自由发展,从而使古琴逐渐远离普通民众。古琴发生从我国的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了对文人的自我的意识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②自我陶醉意识:古琴曲中有许多山水意境的曲子,如《高山流水》《歌》《问等》等,这些是中国音乐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产生了用山水意境来抒发人们情怀的音乐创作,并且通过音乐实践创造出了“借物抒情”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规律,在那把音乐作为“”的表现形式,把音乐作为宗旨,祭和政治变化工具的时代,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出现,无疑是“士”的阶层在音乐审美方面的一种新的觉醒。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山水意境反映了士的审美观。重自我宣泄,轻外在变化。指强调主观的个性,幻想虚无缥缈的意境,山水意境的古琴在春秋战国时的出现,实际上就传递着“孔”的束缚而发展的,从实质来讲,这种音乐的逆向发展则能传人的精神,社会的倾向性和某种修养的净化,其进步意义又在体现从一个侧面保持了人生社会发展中的均衡,维持了人的生命浮力和社会的浮力不除。就是这种音乐逆向发展的足迹,我们不仅可以音乐独有的个性和特色,同时也能从中看出每一时代给音乐留下的历史痕迹和他们创作之潮的涨跌情况。 古琴音乐的山水意境艺术形象更为抽象,用其旋律的流动和时空起伏

古琴定弦谈古琴定弦之宫音

关于古琴的定弦法,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汉代桓谭的《新论》,称琴“第一弦为宫”。元?陈敏子在《琴律发微?旧谱诸调名》中提到宋末徐理“以三弦为宫” ,“旧曾独以此弦为正弦调……徐氏改正为仲吕宫弦”。这是明确“以三弦为宫”的最早记载。如今琴家琴人以三弦为宫而不以一弦为宫,古往今来,争论不一。笔者认为,它不但涉及到琴的音律、宫调、琴乐思维方式与历史发展等诸多复杂问题,还与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有关。 一、两种定弦法 以“主三弦为宫”的定弦法,即以第三弦为宫音,调高统一定为 1 = F。《查阜西琴学文萃》、《琴学备要>、‘古琴初阶》等有关古琴书籍中的论述认为,其它各调的弦音一般都从正调转变而来。以“一弦为宫”的定弦法,即以主一弦为宫的黄钟均(1 2 4 5 6 1 2)作为正调。 完成正调之后七条弦散声的相对音高表, 为什么如今的琴家、琴人们大都用第三弦为宫的正调调弦法?历来众多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如黄翔鹏先生从对曾侯乙钟的律学研究中的得出了“琴律即钟律” (《乐问》之《中国传统音调的数理逻辑)p224 -225)顾梅羹、查阜西认为以三弦为宫是为了吻合各调应用(《查阜西琴学文萃》p553 ,《琴学备要》p886)。此外,丁纪园、丁承运、吴文光等琴家在文章中对定弦法也有各自不同见解。

二、古琴定弦之宫音 “主一弦为宫”与“主三弦为宫”之说,其争论的焦点在以哪根弦为宫。二者都具有实践意义,只要三弦音高相同,它们的实际演奏音高与构成原理是相同的。为什么还有这些区别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古琴定弦时音名(律名)与其实际演奏相对音高的混淆。一是三弦实际音高与所记音名的差异。如《碣石调?幽兰》谱中,三弦名记为角,而其实际音高却是清角(《琴调溯源一一论古琴正调调弦法》p40 —43)。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吴元士”中亦有“来教云……古清角,今正宫,亦名中吕宫……”(《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下,P1173 ,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 年版),可知古今琴弦音名确有差异。又如“黄钟调”定弦中的一二弦,《梅庵琴谱》记为徵羽音,《琴学备要》则记为下徵下羽音,字面上音名有八度之差,但笔者学琴时老师解释其实际为同音。另一原因是,音名、律名的混用与定调用词的不规范。如《梅庵琴谱》中将“黄钟调”定调为“一徵二羽三宫四商五角六徵七羽” ,该书亦称以三弦为宫(《梅庵琴谱》卷上,五调说,p6 ,南通梅庵琴社,1958 年版)。有些琴学论著中则用十二律名与五声音名结合来说明琴的调弦与定调,如朱熹《琴律说》中记载“……盖初弦黄钟之官,次弦太簇之商,三弦中吕之角,四弦林钟之祉,五弦南吕之羽,六弦黄清之少宫,七弦太清之少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P1230)此定弦法调出的音则为 1 2 4 5 6 1 2 。然二说定弦法之听觉效果为等音,仅名称与说法不同而已。古人亦知此弊,如朱熹在《旋宫诸调之法》提及“欲望暇日定为一图,以宫统调,以调统声,令其实主次第,各有条理,则览者哓然,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 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乐的理解与研究中。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 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 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人物当然值得怀疑。因为就器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经历敲击乐器、吹管乐器、丝弦乐器三个阶段。丝弦乐器形成发展得最迟,所以上述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 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以看出琴这种乐器备受儒家推崇的“崇圣情结”。其次,这种情结也体现在古琴演奏作品的曲名上,如《文王操》、《思贤操》、《孔子读易》、《禹会涂山》、《华胥引》、《泣颜回》等等。《禹会涂山》是南宋琴家毛敏仲所作的歌颂大禹治水,治国为民的琴曲。《华胥引》表现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琴曲。而表现崇圣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是《文王操》。这首琴曲是人们为了缅怀、歌颂文王功德而作,乐曲优美流畅而又富有庄重肃穆的色彩,具有宽博深邃的思想内涵。文王是孔子最推崇的圣贤,也是历代儒家文人最高理想人格的象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