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本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的运载工具。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

1、行成意象

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2、冲动性行为

一个人受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就向人刺去,这就是一种冲动行为,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他只是为了马上缓解由于别人对自己的羞辱而产生的紧张感。

二、自我:

本我解除紧张的两种活动过程是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但只有意象并不能给饥饿的人提供食物,冲动性的行为也不能给一个性冲动的人提供一个伴侣,实际上,冲动行为只能招引外界的惩罚而导致紧张的程度增加。人必须寻找食物、伴侣以及生活所需要的其它东西,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人不得不考虑外界的现实,比如,实施一种行为时,他必须考虑到后果,就如一个有性冲动的男人不能强奸一个妇女一样,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一个人在商店里看到了一件自己非常喜爱的东西,他想得到,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但他不能马上据为己有,他要么在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去偷,要么去抢、要么有足够的钱去购买,这是自我在起作用。

当一个男人有了性冲动,他马上想到的是想和一个女人发生关系,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但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他但心被惩罚,因此他会通过嫖娼、诱骗、恋爱,结婚等符合现实要求的行为来满足自己欲望,这是自我在起作用。

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而不是“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的目的就是推迟欲往的实现,推迟缓解紧张感。

推迟行为就是说自我能忍受紧张,直到紧张能被恰到好处的行为方式解除为止。设立现实原则并不是要废弃快乐原则,只是迫于现实而暂缓施行快乐原则。现实原则最终还是引向快乐原则。尽管一个人在寻求现实时,不得不忍受一些不快。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对所需物体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想到的是水,但本我只是想到了水,但并没有得到水,因此他并没有真正解决口渴的问题,他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得到这个东西,为了得到这个东西他必须根据行动计划去发现和制造这个东西,比如,他要去买矿泉水,或去偷,或问别人要等,这些行动计划是通过理智和意识来施行的,这种为了解决紧张和满足欲望而产生的心理过程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继发过程。

现实原则的形成,继发过程的作用,以及外界在个人生活中开始发挥的重要影响,这一切刺激了知觉、记忆、思维和行动等心理过程的发展,并使之不断完善。

因此儿童知道了口渴时不能喝滚烫的开水,必须等到水凉到适合的温

度才能喝,这就是儿童心理认知的发展,这种心理的发展其基础还是本我的需要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本我的需要儿童不会有这种认识。

三、超我

超我是人格的第三个主要机构,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当一个儿童由于嘴馋而偷拿商店的巧克力时,会受到父母的否定或惩罚,因此儿童就会形成不能偷别人东西的道德观念。

儿童看到糖产生想吃的愿望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为了得到糖,儿童可以偷吃,可以请求父母购买,这是自我在起作用,自我是为了得到这个东西,满足这个愿望。儿童知道偷这种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这是超我在起作用,超我的作用不是为了得到这个东西而是让儿童知道道德规范,并使这个道德标准内化于儿童的心里。

超我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是否得到满足而操心。

父母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传授给儿童,超我就是这些观念和理想在儿童人格中的重现。

超我由两个次系统组成,即“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与儿

童心目中父母的道德观相吻合,当儿童的行为符合父母的美德标准时,父母就给予奖励,以这种方式,他们自己的标准传授给了孩子。例如:一个孩子不断因为整洁而受到奖励的话,整洁就很容易成为他的自我理想之一。另外,良心与儿童心目当中父母丑恶概念相一致,这些概念通过惩罚在儿童的心灵中扎下根,假如一个孩子因肮脏而受到惩罚的话,它就会把肮脏看成一件坏事。自我理想和良心就像同一枚道德钱币上的两个不同侧面。

超我的精神奖励和惩罚使人感到骄傲自信和内疚自卑,当自我的行为和思想符合道德时,它就感到骄傲欣喜,当自我屈从于诱惑时,则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骄傲自信等于自爱,内疚自卑等于自恨,它们分别是父母的慈爱和厌弃在儿童内心中的再现。

超我并不屈从于现实,反而对现实起约束作用,一个不符合内在道德标准的现实行为,并不会得到超我的奖励反而会由于受到超我的惩罚而停止这种行动。一个性冲动的男人和想一个漂亮女孩发生关系,但由于道德的观念深深植于其内心深处,因此他会为此感到羞耻,一个儿童宁愿不吃商店的巧克力也不愿意去偷,去抢,如果这样做,他会感到不安和犯罪感,一个儿童在公共汽车将座位让给一位老人,尽管本我告诉他自己也很累,自我告诉他自己也想坐,但超我驱使着他要将座位让我老年人。超我对本我和自我起控制、约束和指导作用。

超我的目的是控制和引导本能的冲动,如果这些冲动不加控制的发泄出来,就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这些冲动包括性欲和攻击欲,一个孩子若不安分守己,不服管教就会被看成道德败坏,一个成人若是仇视社会或破坏成性就会认为犯罪成性,邪恶惰落。由于超我是出于目无法纪和邪恶的约束,所以它能使人变成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本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的运载工具。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 1、行成意象 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2、冲动性行为

本我、自我与超我

一、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性格测试-----认识自己 2、JOHARY视窗 3、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a.本我是人所具有的动物性的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是人的生物性的禀赋,简单地说, 就是人的七情六欲。 b.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或是随着生理成熟而必定会出现的。佛洛伊德认为最重要的本能 是一生都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c.本我没有结构,没有价值观,没有道德感,它不分好坏,不讲善恶,它唯一的目的, 就是要使本能的欲望、冲动立刻得到满足。 d.本我在满足自身冲动的活动中,不能考虑到现实情况是否允许它这样做 e.本我是人格发展的基础,是人格能量的来源,即心理能量的源泉 c.d.这两条,被佛洛伊德称做本我的工作原则:快乐原则,或唯乐原则,即 它不考虑善恶,也不考虑现实 2.自我 ego a.自我是在本我的挫折和失败中发展起来的 单纯的本我,仅仅依靠快乐原则工作,并不能总是成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且它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婴儿饿了,要吃奶,这是本能冲动,按照快乐原则,他立刻寻找吃奶,但不一定成功,于是他碰到什么都吸吮,吸手指,但是这样做并不能消除饥饿。由于单纯的本我不能保证人适应环境,人格中的第二个系统,自我,发展出来了。 b.自我是为本我服务的,它在环境中寻找满足本我的途径,即寻找满足冲动欲望的途径, 它的目的是保护本我,满足本我 c.自我的主要功能,是考虑现实,它代表着人的理智系统,包括:感知觉,判断,推理, 思维,在心理健康、顺应良好的人身上,它是人格的执行者。换句话说,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或成人,它的人格中自我这一部分应当发展的比较好 d.自我的工作原则是:现实原则 f.自我属于意识部分 3.超我 super ego a.超我是人格系统中最后发展起来的部分 b.超我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自我理想:什么是好的,善的,理想的道德规范,应当受鼓励和奖赏的 良知:什么是坏的,恶的,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和惩罚 c.超我与本我对立,也与自我对立 本我───→(唯乐原则)立刻满足冲动 自我───→(现实原则)延迟满足冲动 超我───→××追求道德完美 d.超我代表了被社会认同的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e.超我也要吸引本我中的心理能量,它充当人格内部的道德审判官,需要去防御、压 制本我和自我中任何不道德的冲动。在人格系统中,如果超我过度强大,它耗费的心理能量越多,反而会使人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发展有用的自我,这样的人会变得行为拘谨,生活呆板,思想僵化,个性被禁锢压抑,生活象是戴着沉重的桎栲。

本我自我超我详解

本我自我超我详解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对三个“我”的解释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我们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内心活动的表现:我们会被欲望所驱动,同时又会被良心(conscience)牵制住。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三个主要元素:Id(本我)、Ego(自我)和Superego(超我)。 这三样东西其实并不难理解,打个简单的比方:大家应该都看过美国卡通片里,一个人在做有关道德的决定的时候,经常会在他(她)身边出现天使和恶魔。天使会告诉他(她)做什么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恶魔会让他(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怎么舒服怎么好。而这个人经常会举棋不定,不知道该听谁的。 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假如我们正在节食,突然看到了貌似很好吃的巧克力。这时,“天使”会告诉我们:“你可正在节食呢!”那么“恶魔”呢“节什么食啊!饿了就要吃,更何况是好吃的巧克力呢”天使和恶魔就这样产生了冲突,而我们则要从两者中做出选择。我们会尽量同时满足天使和恶魔:“那就吃一小块吧。”在上述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做决定的我们”、“天使”和“恶魔”可以分别代表题目中的三种“我”。 “天使”就是超我(Superego):部分有意识,部分潜意识。用来抑制由Id所产生的、不被社会所期望或认可的冲动。当超我过于苛刻时,它可能会导致极度的负罪感。

“恶魔”就是本我(Id):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完全的潜意识,它包含了我们的需求、动机、本能以及被压抑住的东西。本我力求让自己获得即时的满足。 “做决定的我们”指的是自我(Ego):大部分有意识,小部分潜意识。这个部分是人格当中能够接触到现实的部分,自我力求于在社会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本我和超我,以及在两者中做出选择。 这三个“我”都对“应该做什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由强大的动机所推动的。而三者中最早出现的是本我,因为本我是动物的本能(饿了吃、困了睡等),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即存在本我。其余两者在后天形成。

自我本我超我

1\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 2\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或强奸妇女,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85页)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6页)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分析王安忆《小城之恋》中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人文学院07级汉语言文学教育(1)班2011届宋平 摘要: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对于文学界来说是她的一次对于“性”主题的重大突破。本文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被性压抑的女性,表现出了原始欲望下的本我。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之间的自我,在灵与肉的夹缝中因孩子的降生而完成了本我、自我的转型,体会到了灵魂的升华,实现了超我的完美。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来揭示出女性对自由的追求和精神上的独立的觉醒。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 《小城之恋》故事背景是发生在70年代某文工团,外化的社会环境很是简单,其中的一个长的又矮又肥硕的女孩就是这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她。故事描述的是内心孤独、思想单纯的男女关系,两个懵懂的少年人,从未有过任何的社会履历或者说是真正的生活观念,似乎是一种未开化的、内心蛮荒的人在不经意间相遇了。在这场偶然的相遇里,他们两个是在身体上迅速的成长而大脑思维却在缓慢的发育,骤然间“性”如海潮一般席卷而来,使得他们走入那种内心的堕落,更没有反抗的能力。在整部作品里作者的着笔力在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性与爱的纠葛及其内心的矛盾这条主线在发展着。 一本我——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了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它不会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就是内在和外在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的存在[1]。在文本中具体的政治社会背景被淡化,以女性个体生命的涌动表现个人意识的觉醒。在对待“性”的问题上中国传统的思想是非常保守的,道德观的束缚使得人们的本我(“性”意识)受到重压,继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与统一《道连格雷的画像》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与统一 —浅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摘要:王尔德在其小说《道林. 格雷的画像》中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 他们分别是亨利爵士、道林和贝西尔。论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学说出发, 分析这三个人物, 提出他们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象征, 并探讨了其中与作者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道林·格雷的画像》;自我、本我与超我;奥斯卡·王尔德 奥斯卡·威尔斯·王尔德可谓是世界文坛上的一个怪才,是众多文学批评家争论的焦点。有人对他推崇备至,也有人对他不屑一顾。但对于王尔德本人来说,“世上唯一比被人议论更糟糕的,就是无人议论。”不论是从王尔德颇具争议的传奇一生还是从其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看出王尔德在个人欲望的满足和社会道德准则之间的痛苦挣扎。作为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王尔德鼓吹“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否认艺术的社会性,提出美与生活毫无关联,美是高于生活的,是超道德、超功利的,唯有艺术和美是永恒之上的。对于自己的唯美理论,王尔德身体力行,并在自己的诗歌、童话和剧作中将“美”展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在1891问世时,遭到了几乎来自英国各界的非议与谴责,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同性恋主题的小说,而更多的人则指责这是一本淫秽、不道德的书。有报纸批评道:“这本书是法国颓废派文学这个麻风怪物的产物,是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在1894年王尔德对昆斯伯雷侯爵诽谤的诉讼案中,反而成为王尔德因“有伤风化”罪身陷囹圄的指证。从此,王尔德一蹶不振。 从上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重新以一种更为客观的角度审视王尔德及其作品,甚至一度在英美两国掀起一阵王尔德热潮,而《道连·格雷的画像》这本“有毒的小说”也得到了读者与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赞誉,被认为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本文旨在借助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简单分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三位主要人物画家霍尔华德、道连·格雷和亨利勋爵之间相互钳制

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内而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欲望、情感等是本我的部 分。 本我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沸腾的亢奋欲念, 是未经驯服的炽情,拥挤在心灵深处的大堂里。本我不具有任何是非、伦理、道德因素,它仅仅是需要,而不加好坏判断,因此,本我是中性的。 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 本我的需要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食欲(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和性欲(满足繁衍生命之所需)等,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要求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古语中的食色,性也,即是指此。 饿了,想吃饭本我;渴了,要喝水本我;性冲动本我。 二是精神上的需要:通过别人的赞许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渴望获得群体认同感、优越感等,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也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精神需要可以延缓,甚至可以转移替代。 盼望职位升得更高本我;渴望人际关系更融洽本我;希望获得众人的赞赏本我。 人刚出生时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怕孤独,喜欢有人跟自己玩,于是,他的哭闹开始有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精神成分。周围人的关心、关注会使他有某种幸福感,也能体会到不被理睬的痛苦,人际关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芽了。 此时,大人会用奖励、给好吃的、显示不高兴等手段,慢慢让婴儿懂得社会的一些习俗规则: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做出某种行为遵守某些约定。婴 儿理解并接受了这些约定自我随之形成。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心理的管理机构。理智、文化、 修养、觉悟等是自我的部分,它是本我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自我是在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 成的。 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检查官。它将本我的要求加以判断,一些外界认为是好的需要欲望,社会能够接受,自我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本我,于是,人会打心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人格的结构有详尽的介绍。 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 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 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 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依据这样的运作方式,本我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行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足——满足幻想与实际的满足一样的好。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 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

本我自我超我详解

对三个“我”的解释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我们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内心活动的表现:我们会被欲望所驱动,同时又会被良心(conscience)牵制住。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三个主要元素:Id(本我)、Ego(自我)和Superego (超我)。

这三样东西其实并不难理解,打个简单的比方:大家应该都看过美国卡通片里,一个人在做有关道德的决定的时候,经常会在他(她)身边出现天使和恶魔。天使会告诉他(她)做什么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恶魔会让他(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怎么舒服怎么好。而这个人经常会举棋不定,不知道该听谁的。 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假如我们正在节食,突然看到了貌似很好吃的巧克力。这时,“天使”会告诉我们:“你可正在节食呢!”那么“恶魔”呢?“节什么食啊!饿了就要吃,更何况是好吃的巧克力呢?”天使和恶魔就这样产生了冲突,而我们则要从两者中做出选择。我们会尽量同时满足天使和恶魔:“那就吃一小块吧。”在上述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做决定的我们”、“天使”和“恶魔”可以分别代表题目中的三种“我”。 “天使”就是超我(Superego):部分有意识,部分潜意识。用来抑制由Id所产生的、不被社会所期望或认可的冲动。当超我过于苛刻时,它可能会导致极度的负罪感。

“恶魔”就是本我(Id):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完全的潜意识,它包含了我们的需求、动机、本能以及被压抑住的东西。本我力求让自己获得即时的满足。 “做决定的我们”指的是自我(Ego):大部分有意识,小部分潜意识。这个部分是人格当中能够接触到现实的部分,自我力求于在社会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本我和超我,以及在两者中做出选择。 这三个“我”都对“应该做什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由强大的动机所推动的。而三者中最早出现的是本我,因为本我是动物的本能(饿了吃、困了睡等),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即存在本我。其余两者在后天形成。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是由三大系统组成: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健全的人身上,这三种体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共同维持人的稳定。当这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一种失调状态,不满意社会也不满意自己,活动率随之降低,甚至严重的会出现某些过激行为。 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自己,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遵循“快乐原则”,为人格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和驱动力。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衣服;眼睛受到强光刺激,就会不由自主想闭上。这些都是人的本能,是无意识的行为,无论是圣人还是恶人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这是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的。而本我,就是遵循这些最原始的需求,满足自己,无论这种行为是否触犯道德底线或法律,它要做的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消除这种因得不到而产生的紧张感。本我为了解除这种紧张感会有两种活动过程:形成意象、冲动性行为。一个人渴了,他的脑海里自然会形成水的意象,这种意象可以有效的缓解口渴带来的紧张感。弗洛伊德称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为原发过程。原发过程的产生是无意识的,没有任何思考加工就自动形成的。另外,一个人遭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捅别人一刀,这就是一种冲动性行为。他并没有考虑过这种行为的后果,只是别人羞辱了他,使他产生了紧张感,他为了马上缓解这种紧张感而下意识的做出了这种行为。可见,本我的各种行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是无意识的,不受任何条条框框束缚的。 自我,则是在本我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分化与发展,是在人与环境的不断交往中形成的。本我为了解除紧张感而做的两种活动,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并不能真正

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是由三大系统组成: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健全的人身上,这三种体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共同维持人的稳定。当这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一种失调状态,不满意社会也不满意自己,活动率随之降低,甚至严重的会出现某些过激行为。 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自己,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遵循“快乐原则”,为人格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和驱动力。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衣服;眼睛受到强光刺激,就会不由自主想闭上。这些都是人的本能,是无意识的行为,无论是圣人还是恶人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这是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的。而本我,就是遵循这些最原始的需求,满足自己,无论这种行为是否触犯道德底线或法律,它要做的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消除这种因得不到而产生的紧张感。本我为了解除这种紧张感会有两种活动过程:形成意象、冲动性行为。一个人渴了,他的脑海里自然会形成水的意象,这种意象可以有效的缓解口渴带来的紧张感。弗洛伊德称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为原发过程。原发过程的产生是无意识的,没有任何思考加工就自动形成的。另外,一个人遭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捅别人一刀,这就是一种冲动性行为。他并没有考虑过这种行为的后果,只是别人羞辱了他,使他产生了紧张感,他为了马上缓解这种紧张感而下意识的做出了这种行为。可见,本我的各种行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是无意识的,不受任何条条框框束缚的。 自我,则是在本我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分化与发展,是在人与环境的不断交往中形成的。本我为了解除紧张感而做的两种活动,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

并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需求,况且,一味的冲动只会引起社会的反感,更加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人为了完成本我的需求,就不得不考虑各种社会因素。比如,一个人饿了,他会想吃东西,这是本我的需求,但是如果他现在没有吃的,出于现实的考虑,他会想去买吃的、偷吃的,或者找别人要。一个人有了性冲动,他会想和女性发生关系,这是本我的需要,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他又担心被惩罚,所以他会选择嫖娼、诱骗、恋爱、结婚等符合实际的方法,这就是自我在起作用。 弗洛伊德曾把本我与自我比作马和马车夫。本我是马,驱动“人”这辆马车前进,自我是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马车夫要驯服马,但是马有时候会不听马车夫的指挥,这时二者会僵持不下,直到其中一方屈服。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脑海里会不断拷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其实也就是本我与自我在作斗争。举个很寻常的例子,早上闹钟响了,本我会遵循自身的需求想多睡一会,而自我则遵循现实因素,比如早点起来背单词、多点时间可以吃个早饭等,告诉自己要起床。而你在犹豫到底是起床还是继续睡,就是本我与自我在作斗争,最后总会争出一个结果,指导人的下一步行为。本我与自我的斗争,往小了说,可以细到是起床还是睡觉,往大了说,也可以体现在犯罪还是不犯罪。一个人受到了他人的羞辱,本我的愤怒驱使他想要捅别人一刀,但是自我的意识告诉他这样是触犯法律的,是不对的。在本我与自我的斗争中,有的人听取的自我的话,放弃报复,甚至把这当作前进的动力;而有的人则是本我占了上风,一味满足本我的需求,成了罪犯。 超我,简单说是自我的升华版,它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赏罚模式中演变而来的,遵循“至善原则”。儿童因为某些行为受到父母

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自我本我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是时候把心剖开了,或许这样才能治愈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本能。 本我是人的“心理能”的中心和基本源泉,其核心则是性欲的内驱力.本我有时一种缺乏组织性的动态能量,它需要释放或转移以求得动态的平衡。它不能忍受由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所造成的紧张,要求随时满足这种需要以消除紧张,因此它遵守的是享乐原则。然而如果按照趋乐避苦原则行事,则势必造成人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社会规范之间的巨大冲突.本我是无法同客观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它需要有一个“代言人”出来同外部世界“交涉”,这便是自我。 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超我,并且为了整个人格的礼仪,与外部世界进行“调解”,

以满足人格的长远需要。 超我是人格系统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由人的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可简单区分为“理想”、“良心”两个层次,在“理想”中既包括自我理想,又包括社会理想。它是自我的产物,是自我倾向于社会外界那方面的因素生出的。它如同良心或过失的无意识感觉一样,凌驾于自我之上,仿佛是社会道德训条、社会禁戒、权威者的高尚道德的代表,来监督控制自我。它是这些因素在人的儿时内化、沉淀的结果。人类的高尚理想,在个人身上因超我而得到巩固,超我不断借犯罪感和内疚来惩罚人的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的行为。超我的目的主要时控制和引导本能的冲动,并监督自我对本我的限制,因此,它所遵守的是一种道德原则。它和本我一样,都对自我有一种批评和牵制作用。另外,超我同本我一样,也是非理性的,它们都要歪曲和篡改现实。超我强迫自我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它们,而是按照自己主观上认为它们应该是怎样而去认识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的结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由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本文简析对这个人的结构理论的认识以及它在社会文化中的运用。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自我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分别受役于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超我可视为道德化了的自我。“我们已把自我观察的功能、良心以及维护理想的功能,分配给它( 超我) 。超我突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心,二是自我理想。超我抑制本我的冲动。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寒夜》延续着本我与自我、超我的交错和冲突 《寒夜》主要写了三个人物,即小公务员汪文宣和他的母亲、妻子。文本中体现出的战争和贫病威胁着人物的生存,即压抑着本我,祈求活下去,祈求爱和关怀的意识又由本我里渗出,也就是产生着自我。人物的丰富知识和经历、经验使自我发展到超我。因而使活着的意志、自我理想、良心、爱、团结的超我意识与生存本能的无意识总在交错和冲突着。汪文宣的逃难“梦”,可以说是现实社会战争对人物生存本能压抑的流露,“压抑的动机和目的不过是为了避免不愉快”。压抑使本我能量积聚,本我能量未驯服,经常冲动汪文宣胆小怕事,软弱到不能主动解决家庭矛盾,婆媳敌视,夫妻小吵,因而产生严重的现实性的焦虑。“原欲以焦虑的方式来求得发泄,乃是由于潜抑作用的直接命运”。人物的生存的延续则要寻求解压的途径,而弗氏解压的途径之一是移情,移情让焦虑找到出路,而自我中“我要活着”的意志为发泄现实性的焦虑驱使汪文宣走出街头,和周围的市民一起胡乱躲入防空洞,压抑得到一时宣泄。其次、性本能的压抑与超我的爱的交错和冲突。疾病形成人物性本能的压抑与人物超我中的爱的冲突和交错。汪文宣长期的疾病泯灭了比较长时间的性本能,也压抑着性本能的冲动与释放,相比其妻子,他则处于压抑或“瘫痪状态”,他“用力吸着她留下来的香气,痴痴地望着她的浓黑的头发”,虽然表露出性本能的欲动,但是寻求比较多的是理解和关心,更需要来自灵魂的爱。他深爱着妻子和其他亲人,认为妻子 跟自己过得太苦了。可是,汪文宣那难于根治的疾病与满足双方的性要求构成了矛盾。受过高等教育的汪文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担负历史责任、宽忍平和、孝敬忠恕等的深刻熏陶,自身的疾病长期不能痊愈,对妻子深深的爱,这些使汪文宣的精神从本我与超我之间分离、聚合, 产生矛盾并反复冲突,冲突结果还是超我主导着汪文宣,让汪文宣压抑性本能,压抑对妻子的不满,容忍妻子离开自己去获得自己未能提供给她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超我是人格中高级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本论文归纳介绍三我的由来,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进一步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联系;应用 一、三我的由来 自我、本我、超我的由来跟潜意识有密切关系。“意识”的本质显然紧紧地包含在这些假设之中;而且,被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潜意识”的东西以及把实施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意识”的东西是很容易的...从功能上讲,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力图强行参与活动,却受到一种实施压抑的力量的检查,从结构上讲,“潜意识”与“自我”是相对立的。在对心灵的结构性描述中,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从“潜意识”中区分出来的是“自我”。而现在开始表现出,自我本身应该部分地被描述为“潜意识”的(弗洛伊德,1923:111)①。 但是,相当明确的是,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尝试对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他便将主题搁置一旁,几乎15年没有去涉及它(112)。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设计》(车文博,1988:46-72)的一般方案中曾详细阐述过自我。他认为,将自我的注意吸引到敌对记忆意象的一个新的迫近的能量贯注,自我才能不断地抑制[量的]通过,利用按需要而得到强化的丰富的旁枝能量贯注,制止从一个记忆意象到不愉快的释放。 有两个变化的迹象,大约都发生在1910年左右。在一篇《论视觉的心因性障碍(psychogenic disturbances of vision )的论文(1910t)中,似乎第一次提到了“自我本能”(ego-instincts),它把压抑的功能同自我保存①接下来对该书的引用仅标注页码。

本我、自我、超我96211word版本

本我、自我、超我 96211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是由三大系统组成: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健全的人身上,这三种体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共同维持人的稳定。当这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一种失调状态,不满意社会也不满意自己,活动率随之降低,甚至严重的会出现某些过激行为。 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自己,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遵循“快乐原则”,为人格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和驱动力。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衣服;眼睛受到强光刺激,就会不由自主想闭上。这些都是人的本能,是无意识的行为,无论是圣人还是恶人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这是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的。而本我,就是遵循这些最原始的需求,满足自己,无论这种行为是否触犯道德底线或法律,它要做的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消除这种因得不到而产生的紧张感。本我为了解除这种紧张感会有两种活动过程:形成意象、冲动性行为。一个人渴了,他的脑海里自然会形成水的意象,这种意象可以有效的缓解口渴带来的紧张感。弗洛伊德称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为原发过程。原发过程的产生是无意识的,没有任何思考加工就自动形成的。另外,一个人遭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捅别人一刀,这就是一种冲动性行为。他并没有考虑过这种行为的后果,只是别人羞辱了他,使他产生了紧张感,他为了马上缓解这种紧张感而下

意识的做出了这种行为。可见,本我的各种行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是无意识的,不受任何条条框框束缚的。 自我,则是在本我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分化与发展,是在人与环境的不断交往中形成的。本我为了解除紧张感而做的两种活动,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并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需求,况且,一味的冲动只会引起社会的反感,更加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人为了完成本我的需求,就不得不考虑各种社会因素。比如,一个人饿了,他会想吃东西,这是本我的需求,但是如果他现在没有吃的,出于现实的考虑,他会想去买吃的、偷吃的,或者找别人要。一个人有了性冲动,他会想和女性发生关系,这是本我的需要,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他又担心被惩罚,所以他会选择嫖娼、诱骗、恋爱、结婚等符合实际的方法,这就是自我在起作用。 弗洛伊德曾把本我与自我比作马和马车夫。本我是马,驱动“人”这辆马车前进,自我是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马车夫要驯服马,但是马有时候会不听马车夫的指挥,这时二者会僵持不下,直到其中一方屈服。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脑海里会不断拷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其实也就是本我与自我在作斗争。举个很寻常的例子,早上闹钟响了,本我会遵循自身的需求想多睡一会,而自我则遵循现实因素,比如早点起来背单词、多点时间可以吃个早饭等,告诉自己要起床。而你在犹豫到底是起床还是继续睡,就是本我与自我在作斗争,最后总会争出一个结果,指导人的下一步行为。本我与自我的斗争,往小了说,可以细到是起床还是睡觉,往

本我、自我、超我讲课教案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本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的运载工具。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 1、行成意象 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2、冲动性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