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韵学的经验

音韵学的经验

音韵学的经验
音韵学的经验

上海师大潘悟云教授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麦耘教授学习音韵学的经验

每一门学问,都有一些需要死背的内容,即使像数学这样严密靠逻辑演绎的学问,还要背一些数字,如圆周率3.1416,还有不少的公式。但是,越是成熟的科学,需要死背的东西就越少。语言学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但是在社会科学中,语言学将率先成熟化,率先向精密科学靠拢。而语言科学中,语音属于表层,更容易精密化。音韵学如果还要继续发展的话,还有它的生命力的话,就要大幅度减少死背的内容。

音韵学中最关键,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古的音韵地位。现在一些学校讲音韵学,只讲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中古有哪些韵,哪些摄,哪些等,上古有哪些韵部,还有什么阴阳对转、古本音变音之类,令人如堕五里云雾,越学越糊涂。但是这些学了以后,实际上连音韵学的门槛都还没有进入。你如果不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牢记在心,不要说不能研究音韵学,就连音韵学的著述都难以看懂。有些训练有素的高校,特别是一些很严谨的学者,是要学生死背中古音的。如本版向柏霖的贴子说,他在沙加尔的指导下背了两年多。包拟古的基本教材是高汉的《汉文典》,他要学生熟读上面的音形义。我见过一些老前辈,他们大体有早年的童子功,从小就开始死背了。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张世禄先生的弟子,算是我的师兄,问张先生如何背《广韵》。张先生说,每天背几个,长久了就会记住了。据说还有一位老先生,是要弟子把《广韵》抄九遍。这些老前辈的做学问功夫我是很佩服的。但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还可以这样做,他们从小就开始熟读古书了。但是我们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时候,被文革耽误了青春,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再花几年时间去死背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音韵学是一门科学,科学主要是靠规则,而不是死背。你即使把一本《广韵》都背下来,而对于整个语音史的规则毫无所知,岂不成了两脚书厨。你可能要问,那你说该怎么办?好,我就来谈我背《广韵》的经验。

文革期间,有幸认识郑张尚芳先生,当时他虽然还是温州渔械厂的一名磨工,但是在音韵学、方言学方面已经卓然成家了,不信你可以看看1964年《中国语文》上的《温州音系》与《温州话的连读变调》,当时他只不过二十几岁,但是至今仍很少有人对方言作这样细致而深刻的描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精通音韵学,我文革中认识他的时候,他35岁,对《广韵》如数家珍,我是佩服得不得了。不久,他就要我作他的助手,共同构拟上古音。

他要我做的工作就是模仿董同龢先生的办法,把一个个汉字往他构拟的上古音框架中填。但是,这个工作只有熟悉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才能作。我以前耽溺于作诗填词,背过诗韵,那只不过是106韵,我还是不甚了解,特别入声韵,真是记不住,现在要记206韵,那怎么做?

他教了我一个诀窍。我当时在温州锅炉厂的政宣组作事,生产瘫痪,正好无事,就把门关起来,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体上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记住了,从此就跟着他做上古音的研究。并非我是什么天才,一是这个办法好,靠规则推,不要死记。二是靠的温州话。温州8个声调,严格地与古四声八调对应,声调方面我就不需要记了。温州有清浊之分,也严格地与中古清浊对应。《广韵》中有些韵,其他地方很难分得开来,但是温州分得很清楚。

如效摄的豪肴宵萧,温州就是四个不同的读音,只是宵萧有点混。东三与锺韵读音不一样。

有了这两个法宝,我在一个星期以后就跨进了音韵学的门槛。

你可能会问,我们不是温州人那怎么办?其实有些地方的方言比温州话更接近古音。就算你是北方人吧,也无妨,总的原则不变,只是学起来的速度会有不一样。这几年我给研究生上音韵学课,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他们记中古音的音韵地位,而且用的是北京话,而不是温州话。下面我就讲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在这以前,你应该具备音韵学的一些常识:中古有哪些韵,哪些声母,哪几个等,哪几个声调,哪几个摄,每个摄包括中古的哪几个韵,上古有哪几个韵部,等等。

第一步,归纳每个中古音类在普通话中的读音,用《方言调查字表》做起来并不难。把

这个工作做了一遍,一二天时间准够,做了以后等于得到了从中古到现代音的语音演变史。建议你最好也在中古音类与你自己的母语之间做一次。

第二步,反过来做一次,也就是说普通话中的一个音类,对应的中古音可能是哪几类。

第三步,每个上古韵部有哪些声符。这个工作是要背的,但是比起背中古音来不知要轻松多少,因为声符数是有限的。最好把一个韵部的声符编成一个顺口溜,便于记忆。

第四步,熟悉每个韵部包括中古哪几个韵。你可以看一下我的《汉语历史音韵学》上的表。这个表并不难记,因为很规则,每个韵部都只有中古的四类韵,第一类为中古的一等(如果是带前高元音的韵部,则是四等韵),第二类是中古的二等,第三类是中古的普通三等韵以及重纽四等韵。第四类是中古的重纽三等,包括与重纽三等相当的韵类,如庚三、陌三、幽等等,可参看周法高的中古韵类论述。

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你会得到很多的规则,我们的工作就是用规则的记忆来取代字音的记忆。规则才是语言学的内容。

现在就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怡”是什么韵,普通话i对应的中古音很多,止摄、蟹摄三四等,还有许多入声韵都读i。但是我们在第三步已经记住,声符“台”在上古属之部。通过第四步,知道之部的第一类是中古的咍韵(合口是灰韵),第二类是中古的皆韵,第三类是中古的之韵(合口是尤韵),第四类是中古的脂韵重纽三等。我们通过第一步已经知道普通话中咍韵读ai,灰韵读ui,皆韵读ie或ai,尤韵读iu,只有之韵与脂韵是读i的。但是脂韵重纽三等只有喉牙唇音,其中的影母疑母有可能读i,但是“怡”从“台”得声,我们通过第一步已经知道,普通话中的阳平th来自中古的定母,定母是个舌齿音,与喉牙唇属于不同的类。所以我们只能把它锁定在之韵。“怡”字读阳平,北京的阳平来自中古的带浊声母的平声,或带全浊声母的入声。因为“之韵”不是入声,所以它在中古就是平声字,而且是浊声母。我们再来看它的声母。通过第一步,我们会知道普通话中的零声母有这么几来源:以、疑、云、影。疑、影两母我们已经在上面的分析中排除了,那么剩下只有以、云两母的可能。前人曾有“喻三归匣、喻四归定”之说,这个说法虽然不全面,但是反映一个事实:以母跟定母谐声,云母跟匣母谐声。“怡”与“台”谐声,“台”是定母字,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认为它是以母(即喻四)字。如果我们再结合音韵的常识,之韵只有三等,以母也只有三等,之韵属于止摄,之韵没有合口。好了,你可以通过推理得出“怡”在中古的音韵地位:以母之韵平声三等开口止摄。

可能会有人说:还是很难啊!我说,如果连这都觉得很难的话,那就不必学音韵学了,因为:

第一,只要学音韵学,这些基本规则都是必须具备的常识,否则还学音韵学干什么呢?只不过我们把学习的次序颠倒了一下。以前的学者是先死记一个个字的音韵地位,以后再慢慢地学习这些规则。我们是先学规则,利用这些规则去记一个个字的音韵地位。熟悉了这些规则,等于熟悉了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语音史。

第二,死记住字音是很容易忘记的,但是规则带有理性的内容,比较难以忘记,只要记住规则,就可以推出字音。

第三,我上面是举例说明,看起来很烦顼,实际上你只要熟悉规则,反映是即时的。

第四,我举的是一个字,而规则实际上是管一批字。

不过这种方法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否则的话还是学不会。我带过几届研究生,有学会的,也有学不会的,有些在课题上听了都懂,也能跟着推。回去以后自己不做练习,过了一个学期,规则也忘了,字的音韵地位当然也就无从推导。

当然,汉语中有许多不规则音变,造成不规则的对应。而上面的方法只能以规则作为前题。所以,我只能说,通过一年的这种练习,记住百分之八十的汉字音韵地位是可以做到的。那些不规则的字,实际上是最有意思的字,你只要知道还有哪些不规则的字,你也就知道了

汉语音韵学中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今天看到这位朋友的贴子,觉得会有不少人在音韵学的门外徘徊。所以,就唠唠叨叨地写一大通,已经花了我半个下午的时间,还不知是不是令人了解基本方法。我还会写些文章在网上作答。不过我是想,我的学生们应该了解这些方法,以后应该在网上谈谈你们的体会。不要自己学会了,就不管人家了,让更多的人学会音韵学不是更好吗?我首先点名的是宗鲁,这是个化名,他正在学,学得也不错,最近在北大网上看到金三畏先生的贴子,怀疑宗鲁是个博导,其实他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在读研究生。他的专长是文献,比我强,比如不仅逐字读过十三经注疏,而且读过有关的许多名家作品,如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孙希旦的《礼记集解》、朱骏声的《六十四卦经解》、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还有《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细读过几遍,先秦诸子及主要的注本几乎都读过。我作为导师实在是不如,我在文献方面碰到什么问题,往往会去请教他。但是在音韵学方面,他只不过是初入道者,正因为如此,应该在网上与一些朋友谈谈你自己的体会,你自己也可以乘机理一下自己的头绪。我的学生中音韵学比较好的是金理新(不是化名),《广韵》与《集韵》都细读过几次。我说的细读是指常用字的音韵地位了解以后,研究性的细读。他是温州师院出来,有些人讥笑他是小师院。但是小学校并不一定都不能出人才,大学校出来的人不一定个个都是人才。比如北大中文系的钱志熙,在文学方面已经崭露头角了,他也是从这个小师院出来的。金理新更应该谈谈音韵学的问题。

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麦耘教授:我读研究生时,李新魁老师要我们做两样功课:一是做《广韵》韵图,就是把《广韵》全部小韵用图表方式展开来。可以用传统韵图的做法,也可以用自己想到的其他形式来做。做时可以参考《韵镜》等传统韵图,还可以参考现代人做的,如方孝岳先生的《广韵韵图》、李荣先生《切韵音系》中的小韵表等。当然参考归参考,还要自己思考:把一个小韵放在什么音韵位置上,一定有道理,要把这道理弄明白。如果能把每个小韵里常用的字也列出就最好,这就有助于熟悉常用字的归属了。

我认为做韵图比单纯背有一点好处,就是对《广韵》有系统上的了解。如真能从系统上了解《广韵》的音系,那些大量的字音和反切就不是一滩散沙了。二是做《诗经》韵谱,就是拿《诗经》的韵脚来做归纳。要把一个一个韵段都抄下来,以备将来回头来检查原始资料。可以做出两个表来,一个是按谐声排列,可看出《诗经》韵部与谐声的关系,也有利于记忆韵字。另一个表是按《广韵》的声韵来排,可以看出跟中古音的关系,理出从上古到中古的变化条理。当然需要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过自己做一遍,就明白前人为什么这样分部,有时还能看出各家分部的优劣。我从这种训练方法中获益不少。我毕业以后,还重新做过。后来我教学生,也要他们做这两种功课。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音韵学基础知识word精品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 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 二、《广韵》34 入声韵: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 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r 1 ^*7* 齿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 r 1— 半齿 :日 六、王力上古29 韵部:七、王力上古32 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 月寒缉侵叶谈 八、《中原音韵》19 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 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庚青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 3、只有一四等的: 4、只有二三等的: 5、只有三四等的: 6、只有三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喻(三等云,四等余)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哈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遇果宕曾流支脂之微 鱼虞模歌 戈阳唐 蒸登 蟹:齐佳皆灰哈祭泰夬废 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效:萧宵肴豪 假:麻 尤侯幽 深:侵梗:庚耕清青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标准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一、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
韵尾)和声调:
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汉字
注音
声母
韵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声调

xue2
x[ ]
ü[y]
ê[ ]
2/35

hao3
h[x]
a[ ]
o[u]
3/214

han4
h[x]
a[a]
n[n]
4/51

yu3
0[0]
ü[y]
3/214

sheng1
sh[ ]
e[ ]
ng[ ]
1/55

yun4
0[0]
ü[y]
n[n]
4/51

diao4
d[t]
i[i]
a[ ]
o[u]
4/51

xi4
x[ ]
i[i]
4/51

tong3
t[t ]
o[u]
ng[ ]
3/214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汉字
注音
声母

hai3
h[x]

kuo4
k[k ]
韵母 韵头
u[u]
韵腹 a[a] o[o]
韵尾 i[i]
声调 3/214 4/51

ping2
p[p ]
i[i]
ng[ ]
2/35

yu2
0[0]
ü[y]
2/35

yue4
0[0]
ü[y]
ê[ ]
4/51

tian1
i[i]
a[ ]
n[n]
1/55
t[t ]

gao1
g[k]
a[ ]
o[u]
1/55

ren4
r[ ]
e[ ]
n[n]
4/51

niao3
n[n]
i[i]
a[ ]
o[u]
3/214

fei1
f[f]
e[e]
i[i]
1/55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
一、现代汉语声母表
发音方法
塞音
发音 部位
清音 不送气 送气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气
送气
擦音
鼻音 边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1 / 16

[VIP专享]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百度用户怡鞍一、韵及押韵 首先先来明确什么是“韵”。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两种单位,一个音节中(这里指一个汉字的读音,儿化音节除外),除声母或者零声母以外,剩下的就是韵母,比如“花(hua)”、“麻(ma)”、“家(jia)”这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ua、a、ia,可见韵母 是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不同,韵是不管作为韵头的“i”、“u”、“ü”这些个介音的,“花”、“麻”、“家”三个字在现代 乃至于中古时期(唐宋时期)都是同一韵的(至于上古时期是不是 同一韵则没有去考查过,以下也只以中古时期为例)。另外,现代汉语中相同韵母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是属于同一韵,如:“江(jiang)”和“香(xiang)”、“包(bao)”和“刀(dao)”、“丹(dan)”和“山(shan)”,这三组字在中古时期都不是同一韵,因为古今音是不尽 相同的。在中古时期的格律诗词中,甚至连声调不同都不能算同一韵,如“山(shān)”和“扇(shàn)”、“心(xīn)”和“信(xìn)”、“河(hé)”和“贺(hè)”,这三组字之间的声调不仅在现代不同,在中古时期也是不相同的(这里不多说声调,在本文后面再继续讨论),所以,在中古时期它们分别是属于不同一个韵部的。 说到韵部,什么叫做韵部呢?韵书中把许多同韵的字编排在一 起就叫做一个韵部,也简单地叫做韵。前面文字中的同一韵也就是 说同一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韵目,所谓韵目,就是在一个 韵部中选出一个字作为代表给整个韵部命名,平常所见到的“三江”、“六麻”、“十三元”等等,这些都是韵目,如前面所举的“花”、“麻”、“家”这三个字(还有很多其它字,如“巴、沙、霞……”)是同一个韵部的,编写韵书的人选“麻”字作为整个韵的韵目,因 为“麻”这个韵部编在下平声的第六部份,因此在前面加个序数“六”以方便记忆等等,其它韵部也是如此。另外,不同时期的韵 书对韵部的编排方式也有所不同,“平水韵”是根据中古时期律诗用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自己的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 、现代汉语声母表

、现代汉语韵母表 开口呼齐口呼合口呼撮口呼 -i[] [] ; i[i] u[u] u [y] a[] o[o] e[] e [] er[] - - y - e - 复ai [ai] [ | uai[uai] 韵母鼻韵母 ei [ei] uei[uei] ao[u] iao[i u] __ ____ __ __ __ _______ ____ ____ _ __ .................. ""鬥 ou[ou] iou[iou] 1 an[an] ian[i n] uan[u n] u an[y n] en[n] in[in] uen[u n] u n[yn] an g[] i ian g[i] i uan g[u] ■ 1 1 ■ 1 1 en g[] 1 in g[i] i uen g[u] i i i on g[u] i ion g[y] E S I

塞音:阻碍部位完全闭塞,然后突然打开,使气流骤然冲出。 擦音:阻碍部位不完全闭塞,留有狭窄的缝隙,让气流挤出来,发生磨擦塞擦音,先塞后擦。 鼻音:口腔中某个部位完全闭塞,打开鼻腔的通道,使气流从鼻腔出去。边音:舌头中间的通道闭塞,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流出去 颤音:发音器官有弹性的部分被气流冲击颤动,气流忽通忽塞,急速交替通音:阻塞部位没有完全闭塞,气流通过时,只产生很轻微的磨擦,甚至没有磨擦。如r j w 声带振动的叫浊音,不振动的叫清音。 气流强的叫送气音,气流弱的叫不送气音

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教程 第四章汉语音韵学简史 第一节韵书产生以前的古音研究 音韵学上所谓“古音”,指的是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即上古音。 上古音的研究是徒韵部开始的,这是因为汉代以后,人们读《诗经》、《楚醉》等先秦韵文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去进行探索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例如《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徒《诗经》时代到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地方言),都是押韵的,自然没有问题。但二章后四句和第三章,从韵律上看,显然“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是韵脚之所在,但现在读起来却完全不押韵了,因为它们彼此之间,韵母都不同,不仅主要元音不同,有的甚至韵尾也不同。它们在《广韵》音系里,差别也很大,例如“服”属通摄屋韵,“侧”属曾摄职韵;“采”是蟹摄咍韵上声海韵字,“友”是流撮尤韶上声有韵字,而“芼”属效摄豪韵去声号韵,“乐”属宕摄入声铎韵,不仅不同韵,而且不同摄。那么《诗经》的作者为什磨要这样用韵呢?从六朝开始,就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并不断提出各种看法和解释。例如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据《经典释文》所引)于《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意思是说:“远送于南”的“南”字,本读那含反[nam],但在这里为了与上下文的“音”、“心”押韵,应当改读为乃林反[ nim]。这种“协句”的主张实际上是强改字音以迁就今读,并非真正考明古代的本音。宋代朱熹著《诗集传》,又提出一种“叶音”说。他认为古今读音是差不多的,不过《诗经》作者用韵随便一点,有时用了一个本来不同韵的字,如《燕燕》三章中的“南”字,与“音”、“心”押韵,可以临时把“南”字改读为“尼心反”(同“乃林反”)就协韵了。又如《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朱熹于“采”字下注“叶此履反”,“友”字下注“叶羽已反”,即分别改读为“此”音和“以”音,就押韵了。“叶”就是谐和的意思。这种“叶音”说和“协句”一样,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是错误的。 其实,《诗经》和其他先秦韵文,每个入韵的字都有固定的读音,不可能时而念甲音,时而念乙音。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个人是不能随便改变它的读音的。 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正确观点。他认为《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在先秦的读音本来就押韵,后代读音不同,是语音演变的结果。他还认为先秦的“采”本来就念“此”音,“友”本来就念“以”音。这种看法,现在看来不免简单化一点,但在三四百年前,陈第就具备了这种科学的历史主义观点,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清代古韵学家,自顾炎武开始,在陈第论著的启发下,进一步对《诗经》用韵和先秦其他韵文用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比如《诗经·关雎》三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采、友”相押,今韵母不同,主元音和韵尾都不一样,一是[-ai],一是[- ],但在《诗经》里,这两类韵母的字相押并非偶然,下面是一些例子:《周南·芣yǐ》一章:“采采芣yǐ,薄言采之,采采芣yǐ,薄言有之。”叶“采、有”。 《小雅·六月》六章:“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囗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叶“喜、祉、久、友、鲤、矣、友”。

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

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 音韵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有人说音韵学是一门“绝学”,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门“绝学”,还是一门“神学”。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只要你学好了音韵学,你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就有人会问: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来谈谈音韵学。 一、音韵学。 要想学习音韵学,懂音韵学,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 简单说来,音韵学就是一门口耳之学。我们每天都要开口说话,其实这里面也就有音韵学了。 二、音韵学的作用。 学好音韵学是很重要的,说它是一门“绝学”也不是乱讲的。一个古代汉语专家,如果你不懂音韵学,那么你是徒有虚名。一个考古家,不知道音韵学,那么你也是扯淡。甚至你想更好地学好现代汉语,你也要懂音韵学。那么,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 (一)、音韵学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的作用。 学习古代汉语,首先要运用许多工具书,其中不少是按照古音编排的。如果你没有学音韵学,你就看不懂什么《辞海》、《辞源》。所谓“句读之不知”,何来深入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字词的含义,何来知道古人到底是说什么啊?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异体字、假借字这些也是音韵学的一些知识。 又如查古代汉语字典时候,你可能不知道古人那字怎么读,古代注音是用反切,你没有音韵学的基础,你就不会知道反切是什么。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同样,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如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所以,我们可以说音韵学是学习古代汉语和汉语语音史的基础中的基础,音韵学就是学好古代汉语的一把钥匙。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 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 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自己的姓名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现代汉语声母表

1、现代汉语韵母表 -i[l 」][i ] I i[i] u[u] Uy] ■ I 1 a[A] ia[iAJ i ua[u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音韵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字母:字母,即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才找一些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些字就称为字母。按照发音部位可分为牙音、舌音、齿音、唇音、喉音五音,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如三十六字母能够反映唐宋时期的声母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字母的归并就可大致看出上古音的声母。 1、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等收尾的韵。王力归类的阳声韵包括,蒸部、东部、冬部、阳部、耕部、真部、文部、元部、侵部、谈部。 2、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商、变徵声韵学,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 3、清浊:分析發音方法時所使用的術語。清音,反聲帶不振動的輔音,濁音,把聲帶振動的輔音,音韻學上共分為四種: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4、假二等:《韻鏡》的每一橫欄的四行,由上而下就是一、二、三、四四等,依韵母分等的二等被稱作纯二等,依聲母分等的二等被稱作假二等。 5、早梅诗:《早梅诗》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的一首五言绝句,见于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用诗的形式写下来,为了便于记诵。原诗如下: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d f p z m h n ═zh k b s" υ" r g ch c t sh l 7、阴阳对转:阴阳对转由清代孔广森将老师戴震的“阴阳相配”理论发展而来,是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即阳声失去鼻音尾韵变为阴声,阴声加上鼻音尾韵变为阳声。例如:三san -仨sa,两lia?-俩lia。 8、等呼:根據開口度的大小,把韻分為四等。凡介音或主要母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開口呼。 9、阴声韵:“阴声韵”指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母。王力先生归类的阴声韵包括之、幽、宵、侯、鱼、支、脂、微、歌部。 10、五音:在汉语音韵学中,五音代指汉语声母的调音位置和调音方法,包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二、填空 1、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效摄、臻摄、山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2、10 13 17 25 22 18 21 32 28 30 31 四、简答 1、1.通摄包括东冬锺 2.江摄江 3.止摄支脂之微 4.遇摄鱼虞模 5.蟹摄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6.臻摄真谆臻文欣魂痕 7.山摄元寒桓删山先仙 8.效摄萧宵肴豪9.果摄哥戈10.假摄麻11.宕摄阳唐12.梗摄庚耕清青 13.曾摄蒸登14.流摄尤侯幽15.深摄侵16.咸摄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2、唇音不芳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彻澄娘日(舌上音) 牙音见君溪群疑

浅谈赵元任先生与音乐

浅谈赵元任先生与音乐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罕见的语言天才 赵元任先生他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语言学家蜚声于世。他从1920年执教清华至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退休,前后从事教育事业52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赵先生永远不会错”,这是美国语言学界对他充满信赖的一句崇高评语。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一个书香、官宦之家,著名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作者赵翼(乾隆进士),就是他的六世祖。清末,他的祖父在北方做官。年幼的赵元任随其家人在北京、保定等地居住期间,从保姆那里学会了北京话和保定话。5岁时回到家乡常州,家里为他请了一位当地的家庭老师,他又学会了用常州方言背诵四书五经。后来,又从大姨妈那儿学会了常熟话,从伯母那儿学会了福州话。 当他15岁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时,全校270名学生中,只有3名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又向这三位南京同学学会了地道的南京话。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赵元任居然能用8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听他的家人说,他从小就喜欢学别人说话,并善于辨别出各地方言和语音特点。 这段家史说明,赵元任幼年就经过多种方言的训练,开始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本领。1910年,他17岁时,由江苏南京高等学校预科考入清华留美研究生班,在录取的72名官费生中,他总分名列第二(胡适名列55)。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数学、物理,后入哈佛攻哲学,继而又研究语言学。1920年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当时适逢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清华大学派他给罗素当翻译。他在陪同罗素去湖南长沙途中又学会了讲湖南话。由于他口齿清晰,知识渊博,又能用方言翻译,因而使当时罗素的讲学比杜威获得更好的效果。从此,赵元任的语言天才得到了公认,他自己也决定将语言学作为终身的主要职业。 1925年,清华大学增设“国学研究院”,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被聘为导师,他教授《方音学》、《普通语言学》、《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方言》等课程。1929年,他又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语言组主任。到1938年,他再度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语言学,经过6年潜心研究,成为名闻世界的语言学家。1945年他被任命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他先后获得美国三个大学的名誉博士称号。 汉语言学之父 赵老是中国第一位用科学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调查的学者。他的耳朵能辨别

音韵学试题答案A、B

鲁东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2005级汉语本音韵学末考试(A卷)评分细则与标准答案 三、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共3分):(1)同用;(2)互用;(3)递用。 2、(共14分):(1)三;二;假二。假四。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 (2)合口三等韵。 3、(共4分):真正;二;外;内。 4、(共5分):古;居;苦、去、渠。 5、(共6分):东;冬;江;支;微;鱼。 6、(共4分):通、蟹、果、曾。 7、看图表填空(共4分): 其主要元音是分别是: 、 、 、 。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古代直行书写,故称)切上字、切下字、被切字。如“当孤切都”“古红切公”。 2、分尖团:北京话中中古见组([ ]、[ ]、[ ])与精组([ ]、[ ]、[ ])的各一部分合并为[ ]、[ ]、[ ]等声母。如:精、清与经、轻同音。但有的方言中二者并没有合并,精组仍读[ ]、[ ]、[ ],此为尖音,见组读为[ ]、[ ]、[ ](或仍读[ ]、[ ]、[ ])此为团音,总之二者没合并的就可以称之为分尖团。 五、据图表写出从中古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演变的三条主要规律(10分):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例如:东风吹衣。(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例如:唐时传奇、牛迷难来。而且全浊声母的一般要读作送气清音,如:唐传等。 1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 一、音韵学常识 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 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 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 五、上古音概说(重点) 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 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 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 一、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 分期时间代表音系 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 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 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 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

《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 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 3、语音特征 舌面元音舌位图: 子夜歌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方面的术语 1、声纽: 即声母。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增补了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 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 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 ③传统三十六字母 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 ㈠、声、声纽、纽 这一组术语指声母。“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 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

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 塞音:[p][ph][t][th][k][kh]

塞擦音:[ts][tsh][t?][t?h][t?][t?h] 擦音:[f][s][x][?] 鼻音:[m][n][?] 边音:[l] 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 不送气:[p][t][k][ts] [t?][t?] 送气:[ph][th][kh] [tsh][t?h][t?h] 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 清音:[p][t][k][ph][th][kh] 浊音:[m][n][l][?] ⑴清、浊 指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浅谈汉语方言学与音韵学研究方向

浅谈汉语方言学与音韵学研究方向摘要:历史层次分析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汉语史观。高本汉后,汉语的研究在总体上说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理论体系。比如说,高本汉认为,在汉语的使用地区的方言是以“切韵”作为母语的,并且以这样的史观对中古音进行构拟。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经验,详细分析汉语方言学与音韵学。 关键字:音韵学汉语方言学研究方向 语言的历时与共时是一个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比如说,树木的由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就是历时的,而树木的横截面的生长就是共时的。如果不对共时的平面做一个详细的研究,那么,就不会更好地了解历时的演变过程。历史层次的分析方法为近年来音韵学与汉语方言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关于音系学与语音学的结合 之前,音系学与语音学是相互分开的两门学科,很多人认为语音是不属于语言学的。近几年来,这两门学科出现了相互靠拢,相互融合的趋势。音系学的专家开始认识到,音系过程、音系变化、音系想象都离不开语音解释。语音学的研究内容,已经不再限于一般的语言解释,更多地寻求语言的普遍现象与普遍规律的解释,继而提炼出新型的音系理论。最重要的编制就是实验音乐学的建立。早在1975年的时候,陈源泉与王世元早就提出来了,语音变化的研究内容一个是how,另一个是why。前者就是研究的词汇扩散理论,而后者就是研究的音变现象的解释。这一篇文章中,通过“实验语 言学”的方法,揭示出了元音鼻化的次序与原音性质有很大的关系。所有科学的研究,总是从现象开始解释最后深入到规律。语言学的研究也是这样的。音韵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汉语中的匣母,没有三等,只有一、二、四等。群母,没有一、二、四等,只有三等。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群母和匣母在

音韵学试题

鲁东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2005级汉语言专业本科试卷 A 课程名称音韵学 课程号(1100240)考试形式(闭卷)时间(120分钟) 一、判断。本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 1、音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与汉语的语音系统的一门科学。 2、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的,所以又叫《广韵》学。 3、等韵学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或者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4、北音学以元代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研究对象,它与“近代语音学”没有多大关系。 5、音韵学的这四个分支中,应该以“今音学”为基础。因为这可以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6、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以五母的字基本上都成了零声母。 7、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 (2)浊音变阳平。 8、“声类”则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9、刘复分析汉语音节结构特点时用“头、颈、腹、尾、神”来表示我们今天的“声调、声母、介音、韵腹、韵尾”。 10、首创“反切系联法”的是明朝人陈第。 二、选择。(正确答案有一个选一个,有多个选多个)本题共4小题, 满分20分。 1、看图表(共8分): 概念 A韵头 B韵腹 C韵尾 D声调 E声母 小韵 + + + + + 韵类 韵 韵母 韵部 韵摄 - ≌ + - (+表示相同,-表示不同,≌表示相近。) 如上图所示,属于同一个小韵的字必须A韵头 B韵腹 C韵尾 D声调 E声母五个语音成分全部相同,换言之,在做这一级语音单位的分类时,须同时考虑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这一项就选作:小韵(A、B、C、D、E);仿此,做下面几题:韵类();韵();韵母();韵部()。 2、(2分)下面关于《广韵》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A、按韵编排; B、工具书; C、字典; D、韵书; E、按部首编排。 3、看图表答题(共8分): 中古现代例字 摄韵等 效摄豪一 au 褒袍毛刀桃劳遭 萧四 iau 刁挑条辽箫浇尧 肴二 iau 交胶教 au包胞泡 宵三 au 朝超少 iau标苗燎 就一般的观点来说,()韵字原先没有i介音,()韵字原先有i介音,今天变化都非常整齐;而()韵字原先有i介音,其中舌齿音声母的字有些失落了i介音;()韵字原先没有i介音,其中喉牙音声母的字有些后来滋生了i介音。 A、萧; B、宵; C、肴; D、豪。 4、(2分)下面哪些韵是四等韵() B、先韵; C、萧韵; D、青韵; E、添韵。 三、填空。本题共7小题,满分40分。 )属于用;)属于用;)属于用;2、看韵图填空(共14分):

浅谈中国古代注音的种类

浅谈中国古代注音的种类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 三、来自西域。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四、中国古来有之。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也可能是起源于文字创制之时,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里的《叙》说道:“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始于魏孙炎乎?亦非也。然则于何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迭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乌寒切”。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

音韵学复习题

一、填空 1.韵图大约产生于__________时期,盛行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韵图属于前期,__________的韵图属于后期。 2. __________有三十字母系统, __________有三十六字母字母系统。__________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字母系统, 3.__________ 以前,诗歌押韵没有法定标准,大部分作品押的是 __________韵,即按照当时的共同语音系押韵。到了__________,被定为官韵,作为科举考试中文人必须遵守的押韵标准。 4.“官韵”长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界特别是传统诗歌,而不仅仅是科举。宋王朝为了让文人使用起来方便,在纂修__________之外,还为这个系统编写了简缩本的__________ ,作为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手册式工具书。 5.到南宋与北方的金朝对峙时期,金朝学者索性把同用的韵都合并在一起,并且略加调整,成为__________韵系统。 6. __________年,__________编了一本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公元1252年,又有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 7.从__________规定了“同用”的《切韵》系统到平水韵,这个一脉相承的官韵系统在文化界的影响一直很大,千年内的近体诗用韵都以它为准绳。 8.从宋朝就有人试图分辨上古的韵部系统,__________代_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为十部,以后有更多的学者陆续对他的系统加以修正改进,近人 __________定上古韵为30部,这是数百年来学者对古韵分部的总结。 9.构成韵部的语音条件是__________ ,但一个韵部里边还包含由介音区别的不同韵母。诗歌押韵以及谐声字等都不能反映出介音的差别,音韵学家就凭借《切韵》音系的韵、开合、四等条件,给各韵部分出不同的韵类,再为各韵类拟测出韵母。 10.__________所著的__________是近代音的代表作。 二、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音 职吏切先机切彼役切力至切 博怪切之芮切苦到切五劳切 奴教切敕九切胡南切乌感切 既剪切卢困切乌浪切乌光切

音韵学浅论

音韵学浅论 摘要: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我国古代传统“小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变化,包括声、韵、调系统和音节结构,以及古今语音演变的来龙去脉。正是由于这种特征,音韵学不仅对研究古今语音有重要指导作用,还涉及到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多个方面,本文将从音韵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音韵学的功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以便系统的了解音韵学这门学科。 关键词:音韵学概念研究对象发展功用 正文: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它是分析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上看,从语音产生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特点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上看,各个区域的方言语音也包含在它的研究范围,所以,音韵学的语音研究范畴颇为广泛。 按照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分类习惯,音韵学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今音学、古音学及等韵学,三类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古音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最晚,大约产生在明初以后,以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按照今天的科学分类习惯,我们把这三门传统学科分别称作:广韵学、古音学和等韵学,另有学者提出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这四门学问,就是音韵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 二、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 音韵学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起源于东汉末年。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取第一个字的声母,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起来构成被注音字的读音。关于反切产生的年代,一说为汉末孙炎所创,如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但据研究,在孙炎之前,已有反切的使用,如王肃著《周易音》就用了十多条反切。反切发明的原因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因为佛经用古代印度梵文书写,一方面,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需懂梵文,而印度僧人传教,则需使用汉语,在这种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梵文拼音的启示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反切的使用使人们可以准确地给汉字注音,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韵书应运而生。中国的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至南齐永明年间,沈约、谢眺、王融的等人在作诗时,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他们称之为“四声”,即我们所熟知的四个调类“平、上、去、入”。永明诗人有意识的将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他们的作品在音韵上工整婉转,被后人称为“永明体”。 隋文帝开皇初年,一日,陆言法父亲陆爽在家中宴请当时的大学问家刘臻、颜之推、卢思道等人,席间论及语音,几人对当时已有的韵书进行了评价和讨论,认为有必要编写一部可供作家创作时参考和选韵的韵书。十几年后,陆言法根据当时的记录,并参考前代韵书,编写成《切韵》一书,得到了读书人的重视。唐宋两代,研究语音的人们都把《切韵》奉为经典之作。后有唐人学者对其进行了校勘和补充,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和孙愐《唐韵》。 反切的发明虽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仍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有两点。第一,同一个声母,可以用很多字去表示,如同是表示[t]这个音,可以用“道,多,东”等等,据统计,《广韵》全书共用反切上字四百七十多个,这种反切用字的纷繁情况,造成了使人难记的困扰;第二,反切还有方言差异和音调变化的问题,同一个字音,不同地域的人读起来自然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