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军军服演变

海军军服演变

海军军服演变
海军军服演变

中国海军军服演变

1949年5月穿着陆军制服往海军报到的原解放军陆军官兵,背景是南京原国民党

海军部大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阅兵大典中的人民海军方队,虽然才建军几个月,官兵已经有不同于国民党海军式样的军服了。

1950年解放军三军的军官与士兵服装, 与之后的全盘苏化仍有所不同.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民国政府首府南京,同日,在距离南京几百千米外的泰州白马庙乡,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序列中首次有了海军单位,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日。当时人民解放军建设海军的技术基础主要是民国海军起义的舰只和人员,因为分散在各地,而且舰只状况优劣不一,整个建军工作头绪纷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1950年1月15日,12兵团兼湖南军区司令肖劲光被正式任命为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领导机关于4月14日成立。作为一国海军对外重要形象展示的军服,在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后随即引起重视,此前人民解放军海军并无统一的军服,起义的民国海军官兵大部分仍然身着旧海军军服,只不过将原民国海军的各种符号标志都予以了摘除。1950年7月,海军领导机构正式制定出统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制式军服,人民共和国海军的军服传统由此开始。新制定的这套军服,习惯根据制定的年代称为50式军服,主要分为干部服和战土服两类。服装样式实际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参阅海军官兵身着的制服基本相同,目前尚无法确定二者间是否具有某种联系。

解放军的军服在1954年后全盘模仿苏联包括海军的制服,图为中共第一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和周恩来总理校阅海军舰艇, 萧劲光所穿的白色制服和西方传统的"白甲"制服不同,因为他穿的是翻领辍领章中山装,而传统白甲服则是立领而不辍领章的. 因为萧劲光是中共空前绝后唯一的海军大将,所以这套制服就很希罕了!

1955年10月1日,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建国庆典的日子,也是人民共和国海军军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经国务院第18次会议批准,人民解放军继50式以后的一套全新的军服在这一年的国庆日正式推行。根据颁行的时间,这套军服被简称为55式军服。

55式军服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53年,鉴于军内外、社会各界就50式军服提出的各种意见,以及人民解放军即将实行军衔制的形势所趋,当年年初,中央军委作出了设计换用新式军服的决策,由总后勤部具体实施,中央军委副主席贺龙分管新军服工作,总后勤部副部长洪学智、副总参谋长张爱萍负责具体落实。55式军服从设计一开始,就着重强调了服装正规化等要求,主要以当时的苏联军服为模本,参考中国各时期军服和世界各主要国家军服,同时要求体现一定程度的民族特色,无论是服装种类的丰富程度,还是美观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语。

55式海军的军官服包括礼服、常服两类,其中礼服按照军官的军衔不同有所区别。根据当年实施的军衔制度,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军官军衔分为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三级,另有准尉的设置。军官的礼服也随之分为将官、校官、尉官三类。

文革时海军军服

196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2个重要文件,标志着历时10年、席卷全国的政

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与这一政治运动几乎同步,在早已经越聚越浓的极左政治空气中,中国海军的制服也发生了特殊变化。

旨在体现官兵一致的无产阶级革命传统,1965年5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做出决定,取消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自55式军服开始逐渐成熟、完善的各种军衔徽记设计退出历史舞台。与之相配套,5月24日,国务院即公布了一套全新的军服制度,并通知于当年的6月1日正式施行。按照人民解放军军服的命名传统,这套诞生于1965年的军服规范,称为65式军服。

与陆、空军制度的变化相比,人民解放军海军65式军服较55式军服的变化最大,可谓面目全新,完全清除了苏式海军服装传统的影响,干部、战土服都改成了人民军队传统的中山装、解放帽样式(女军人的军服采用西装领口上衣,无檐圆形软军帽),与65式陆、空军制服相同,而且不再有礼服、常服等服装种类,只有单一的一种制服,

显出了极为朴素的风格。

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制服整体颜色为蓝灰色,以区别服装裁剪样式完全相同的陆、空军制服。军帽统一是解放帽,帽徽改用三军统一的红五星徽,材料为铝制烤漆,这种帽徽诞生于江西苏区工农红军时代。军服采用工农红军时就曾使用过的中山装式样,棉布面料,前襟钉5颗棕褐色胶木钮扣,服装上不再有任何军衔符号、徽记,只是在衣领上装饰了红色领章,与帽徽一样,都是仿工农红军时代的军服,有所区别的是,在领章的反面还印有供填写部队番号、姓名、血型的表格,用意与西方军队的“狗牌”相同。帽徽上的红星和领口的红领章,让人恍若又回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火热岁月,这种独特的军服佩饰符合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审美和政治要求,时称“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尽管着重体现革命军队官兵一致的政治诉求,但是考虑到具体识别时的需要,干部、战士服在细微处仍然保留了一些区别,主要是干部制服的上衣有4个口袋,战士制服则只有胸前的2个口袋,另外干部配发皮鞋,战士大部分只有俗称为“解放鞋”的作训胶鞋以及黑布鞋。65式军服换装不久,人民解放军海军接连在东南沿海进行了“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采用鱼雷艇、护卫艇集群编队出击战术,以大量小型高速舰艇围攻数量上呈劣势的敌方大型军舰,先后击沉了国民党海军的“剑门”、“章江”、“永昌”军舰。伴随着辉煌的战绩,样式奇特、不同于世界海军的中国工农红军式特殊海军服开始引起世人注目。

74式军服

随着政治运动的变化,在林彪集团倒台、“四人帮”结成、文化大革命进行到“批林批孔”时期后,人民解放军的65式军服又进行了改良。经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批准,1974年5月1日,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样式部分恢复到65式军服诞生以前的状态,这一对65式军服

的改良样式,又可称为74式军服。

74式军服取消了65式军服官兵一式的设计,重又分为了干部服、战士服。同时改变了65式军服四季一式的单调外观,重新按照春、秋、冬和夏季,在色泽搭配上有所区别。74式海军干部服的军帽改作了类似55式的大檐帽,帽徽仍然还是65式的红色五角星。其中春、秋、冬季军帽帽顶为藏青色,缀有白色牙线,帽墙、风带均为黑色。夏季军帽的帽顶戴白色

帽罩。

海军干部服的服装裁剪和65式基本相同,领口还是装饰红领章,只是色泽搭配进行了变化。春、秋、冬季军服上下均为藏青色,夏季军服则改作上衣白色、军裤藏青色的苏式半

白服设计。

74式海军战土服的军帽改回了55式的苏式水兵帽,春、秋、冬季帽顶藏青色,缀白色牙线,夏季戴白色帽罩,均佩65式的红五星帽徽。帽墙钉一圈黑色飘带,飘带上的文字仍然是简化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但是改成成本较低的金粉印刷,不再使用刺绣。非常突兀的是,在极左思维下,一方面由于过于“洋气”的水兵帽在当时的审美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另外根据欧式水兵帽飘带的历史渊源是纪念特拉法尔加海战中阵亡的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这一寓意,“四人帮”以不能为帝国主义披麻带孝为由,将水兵帽上的飘带缩短,不再有飘在脑后显得“洋气”、“张扬”的部分,而只围绕帽墙一圈。

战士服的上衣再次采用苏式的套头衫,样式与55式基本相同,也是V字领,带披肩,只是在原先肩章的位置上,改佩戴2块全红色的肩章,用意与65式军服的红领章相同。74式战士服春、秋、冬季上下均为藏青色,夏季则是上白下蓝的半白式。

1974年1月19日,为捍卫领海主权,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部队与入侵中国西沙群岛海域的南越海军展开激战,击沉了南越海军“怒涛”号护卫舰,收复甘泉、珊瑚、金银3座被侵占的岛礁。作为文化大革命时期重要的对外自卫作战,中央媒体对西沙海战胜利的消息长期重点报道。非常有趣的是,在早期的摄影报道中,参加作战的干部战士身着的都是65式军服,而之后大量出现的宣传照片则全改作了海战之后才换装的74式海军服,又因为“四人帮”的个人好恶,对外公布的照片中,身着74式军服的海军干部战土大都头戴钢盔,很少出现带有“苏修”和“帝国主义”嫌疑的大檐帽、水兵帽形象。成了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

特殊现象。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事实上结束。74式军服再次改进,水兵帽后的飘带得以恢复,同时海军战士夏季增发短袖衬衫。伴随着政治运动出现的65式军服在数次改良后逐渐淡化着最初的设计,中国海军的制服即将迎来又一

次全面变革。

85式军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重新步入正轨,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里。恢复军衔制成为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做好着装方面的过渡,准备,从1981年开始,由总后勤部根据恢复军衔制的要求具体开始了新

一代军服的设计工作。1984年1月,新军服方案得到中央军委批准,于1985年正式下发部队,按照人民解放军军服的命名惯例,称为85式军服。

总体而言,85式军服属于过渡时期的产物,旨在更改65、74式军服长期以来形成的着装习惯。军服的样式实际并未有太大创新,主要参考了文革之前的55式军服的设计方案,由于当时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尚未制定完善,此套军服上只是预留了一些用以安装军衔配饰的位置,而并未实际采用军衔徽记。同时,由于经济条件所限,85式军服在种类上和65、

74式相近,较为单—。

85式海军军服分为军官、士兵和岸勤服,每种都仅有常服,其外观式样和55式军服基本相同,主要的变化是军服上的各类徽记、符号。85式军官服上衣的设计里,65、74式军服使用的红色五角星帽徽被取消,代之以55式的圆形海军帽徽,但是佩戴的位置和55式军官帽上有所区别,从原来的佩戴于帽墙改做了帽瓦上,由此85式海军军官大檐帽的帽型和55式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帽子前部隆起非常突出,帽瓦正面的面积随之加大。

海军军官服的上衣设计中,65、74式军服时期与红色五角星配套,装饰在领口的红色领章也完全更改,变成了类似55式海军少将领章式样的独特“领章”,另外两肩上增加了类似肩章的设计,平面形状为剑形,深蓝色,缀有五角星、铁锚徽记。但和这套军服方案里的“领章”一样,85式军服方案中的“肩章”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军衔识别功用,只能大概标识军官身份而已,属于为了恢复军衔制所做的预留设计,一旦未来军衔制度得以确立,只需要更换军人着装上的小配饰,而毋庸再重新制作军服,如此可以大幅节省换装的成本。考虑到实际穿着中的需求,85式海军军官服设计中增加了短袖衬衣,便于炎热季节穿着,样式为小西装领开口,佩戴的领章、肩章和常服上的一致。

85式水兵服的设计方案和军官服类似,整体上还是沿用55式水兵服的外观,只是帽徽等配饰做了更改。帽徽改作了和军官帽徽一样的55式圆形帽徽,佩戴的位置也更改到了水兵帽的帽瓦上。水兵服的“肩章”改成类似55式海军列兵肩章的式样,也属于为了将来恢

复军衔制时更改配饰所做的预备设计。

85式海军军服系列中,岸勤士兵服较前代的变化最大,样式上和55式军官服基本相同,为了区分身份,岸勤土兵服上没有肩章和用于佩戴肩章的肩绊,而“领章”的图案则和军官

服“肩章”上的图案基本相同。

85式海军军服尽管与西方海军军服,乃至此前中国历代海军军服相比,在海军军服的传统规范运用和标准的遵守,以及勋衔标志的设计运用,军服裁剪质料的质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协调,然而终于一改更为不协调的65、74式海军军服设计,向俄式正规化的55式军服回归,给人民解放军海军军服领域带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

自85式军服正式列装开始,部队内对于此套新军服的各种反馈意见不断产生,加之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制定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不久之后这套军服就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一套在人民解放军军服史上地位极为重要的新军服,即依据军衔制度设计,而且长期列装使用

的87式军服。

从上图看早年水兵制服披肩上的白线是三条的,演变到后来居然多达四条,举世罕见. 此外中国水兵服上衣是塞在裤腰带里面,这和大多数国家的水兵服不同. 水兵里面穿的蓝白条纹衫俗称"海魂衫"是学自苏联. 水兵帽后面有两条会飘的帽带是其特点。

87式军服

还在85式军服批准装备部队的时候,人民解放军军服下一次的变革就已经显露征兆,1984年1月中央军委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入军服的改革。1985年85式军服全面下发部队时,一套全新的军服设计诞生。1987年8月26日,名为87式军服的新军服被中央军委批准定型,下发生产,至1988年国庆节,人民解放军自1955年后再次实行军衔制,全军也于同日开始换装87式军服,刚刚诞生不久,已生产近400万件

的85式军服悄然退场。

自55式军服后,人民海军相隔数十年再度采用了佩戴军衔的军服,与65、74、85式等海军军服相比,新军服品种大为丰富,包括了礼服、常服、作训服3个系列,加上这套军服装备部队时间长、影响广,使得其在中国海军军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97式军服,自左至右分别为士兵夏常服,士兵毛衣,军官春秋常服,士兵大衣,军官礼服,夹克服,夹克服,士兵夏常服, 军官大衣,士兵春秋常服,士兵春秋常服等;其中戴贝雷软帽是其特色. 此套服装由海军驻港海军部队于1997年5月1日首先换发。

07式军服

在对87式军服的夏服做了调正改动后不久,2004年底,87式军服中的士兵冬常服又做了全面改良,称为04式,主要是从面料上加以改良,外观未有大的变动。通过一次次改良,87式军服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人民解放军列装时间最长的一套服装制度。2007年7月,随着07式军服的问世,已有20年历史的87式军服完成历史使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海军军服演变

中国海军军服演变 1949年5月穿着陆军制服往海军报到的原解放军陆军官兵,背景是南京原国民党 海军部大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阅兵大典中的人民海军方队,虽然才建军几个月,官兵已经有不同于国民党海军式样的军服了。

1950年解放军三军的军官与士兵服装, 与之后的全盘苏化仍有所不同.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民国政府首府南京,同日,在距离南京几百千米外的泰州白马庙乡,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序列中首次有了海军单位,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日。当时人民解放军建设海军的技术基础主要是民国海军起义的舰只和人员,因为分散在各地,而且舰只状况优劣不一,整个建军工作头绪纷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1950年1月15日,12兵团兼湖南军区司令肖劲光被正式任命为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领导机关于4月14日成立。作为一国海军对外重要形象展示的军服,在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后随即引起重视,此前人民解放军海军并无统一的军服,起义的民国海军官兵大部分仍然身着旧海军军服,只不过将原民国海军的各种符号标志都予以了摘除。1950年7月,海军领导机构正式制定出统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制式军服,人民共和国海军的军服传统由此开始。新制定的这套军服,习惯根据制定的年代称为50式军服,主要分为干部服和战土服两类。服装样式实际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参阅海军官兵身着的制服基本相同,目前尚无法确定二者间是否具有某种联系。

解放军的军服在1954年后全盘模仿苏联包括海军的制服,图为中共第一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和周恩来总理校阅海军舰艇, 萧劲光所穿的白色制服和西方传统的"白甲"制服不同,因为他穿的是翻领辍领章中山装,而传统白甲服则是立领而不辍领章的. 因为萧劲光是中共空前绝后唯一的海军大将,所以这套制服就很希罕了! 1955年10月1日,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建国庆典的日子,也是人民共和国海军军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经国务院第18次会议批准,人民解放军继50式以后的一套全新的军服在这一年的国庆日正式推行。根据颁行的时间,这套军服被简称为55式军服。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当时典型的服饰及形象 男子服饰 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裝,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还有衬衫和大衣。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大衣。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女子服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 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服饰品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

中国军服设计师解读军服的时尚

中国军服设计师解读军服的时尚 杨贺雄 通常,人们认为军服主要是满足战争需要,适体、结实、便于行动、有利隐蔽等等就 可以了。古时两军对阵,还要考虑到壮军威,以气势压倒敌人,这时的军队形象也是很重要 的。如今三军仪仗队,不仅壮军威,更是壮国威,军服的作用不可小视。

通常,人们认为军服主要是满足战争需要,适体、结实、便于行动、有利隐蔽等等就 可以了。古时两军对阵,还要考虑到壮军威,以气势压倒敌人,这时的军队形象也是很重要 的。如今三军仪仗队,不仅壮军威,更是壮国威,军服的作用不可小视。 可是,人们很少想到军服是紧跟时尚潮流的,军服的样式、色彩、佩饰等都是与一个 时代的服装总风格保持一致的。即使是在同一时代中,军服的长短、肥瘦以及帽子形状、衣 服面料等也随着趋势在变。 中国唐代时政治稳定,国民富庶,男女服饰都是很讲究的。所以唐代武将的衣服,那 简直称得上奢华。目前仅从唐代存留画作、石窟塑像和墓中陶俑上,就可以看出当年的军服 真漂亮。堂堂武将,金盔亮甲,战裙却是有花有朵,五彩斑斓,立体装饰也是既有怒目利齿 的兽头,又有花团锦簇的饰带花结,每一个细部都很精致华丽。 宋代时理学泛滥,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意识下人们衣装从简,金饰也趋少,与当时绘 画中强调山水“可居可游”,喜爱梅兰竹菊的气氛统一到一起。于是,戎装也从简,自盔甲造 型、甲身装饰以及佩饰等等,无不崇尚俭朴、素雅。当年文人袁采著《世范》讲:“惟务洁 净,不可异众。”民服如此,军服也如此。 西方历史上, 拿破仑讲究衣装华美考究有名, 18 世纪和 19 世纪初的法国人也确实将服 饰创作到极致。在《玫瑰法兰西》一书中是这样叙述的:“19 世纪初的法军在拿破仑率领下 激情洋溢, 再惨烈的战斗也无法抹杀他们的艺术天性, 泥泞不会留在近卫军官兵洁白无瑕的 绑腿上, 血污也不会让轻骑兵们丢弃平顶帽上高高的翎饰。 重装骑兵的头盔与胸甲永远锃亮, 步兵的蓝色燕尾服永远笔挺……”当时的法军官兵,被誉为既是孔雀,又是雄鹰。 以现代军服来说,我们更会轻易感受到这种时尚的力量。如军帽之一钢盔,一直在变。 20 世纪中叶时,看那种黑黑的半圆形头盔似乎就是最正统的,而如今,颜色由纯黑、纯白

中国军人军服胸前资历牌详解

中国军人军服胸前资历牌详解 军服资历牌 解放军的级别资历章只有两个功能: 1、作为军衔的补充,表示级别,我军军官除了有军衔,还有级别,比如“正军级”“副营级”等等。 2、表示服役年限。 表示职务级别: 1、资历章按排排列,每排3枚。 军委委员和军委副主席一共7排,正副大军区级6排,正副军级5排,正副师级4排,正副团级3排,正副营级2排,正副连级和排级1排。

每名军官的最上一排正中间摆放“级别略章”,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均缀1枚由五星和圆形橄榄枝构成的星徽,以下的级别,级别略章上面缀星星,正职缀2枚,副职缀1枚,其中军级以上是金色星,以下银色星。 略章的底色也有区别:军委委员和军委副主席柠檬黄色,正副大军区级橘黄色,正副军级土黄色,正副师级红色,正副团级紫色,正副营级蓝色,正副连级和排级草绿色。 看军官最上面一排的正中间的略章,可以知道他的级别。因为我军的每个军衔对应好几个级别,比如少校可能是正营,也可能是副团。这是军衔的补充。 2.表示军龄:其余的所有的略章的功能都是用来表示军龄的。把所有的略章上的道道加起来就是这个军官的军龄。 军龄略章一共6种,10道、5道、4道、3道、2道、1道,组合表示。 如果一个军官排不满,还有一种银灰底色“补充略章”,用来把排不满的排满,保持美观。 佩戴时,略章像滑块一样放进一个不锈钢滑道,3个略章为1排,每排滑道可以相互衔接。 打个比方:假如一个服役40年的大军区司令(上将),6排18枚,他应该在比较醒目的第一排佩戴两枚金星的橘黄色级别略章,剩下的17枚就是做数学题了,用那6种数字排满,排不齐还有补充略章补充空缺。这样,每过一年,军官就要换一个略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服装样式说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服装样式说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样式,是根据我国民族特点,结合各个革命时期的军服样式设计的,即符合适用、坚固、轻巧、美观的要求,又保持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军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礼服,特点是庄严、美观;第二类是常服,特点是朴实、大方,并具有民族风格。礼服、常服、大衣、帽子的样式说明如下: 一、礼服 (一)大元帅、元帅礼服 礼服为大顶帽,帽顶为海蓝色,帽墙为正红色,帽瓦上、下边有正红色牙线,金属丝帽带,金黄色帽钉,帽徽周围绣金色松枝叶,黑色帽檐。 上衣为大脖头、翻领,双排六粒金黄色钮扣,左、右平口暗袋有袋盖;下衣为散腿裤。上、下衣均为海蓝色。领边、袖头、裤中缝有正红色牙线,裤中缝两边镶有正红色饰条,领边、袖头绣金线一道和松枝叶。左、右领头绣金色五角星,袖头上端绣金色大五角星一个,大元帅礼服袖头在大五角星周围加绣金色松枝叶。 (二)陆、海、空军将军礼服 礼帽为大顶帽。陆军帽顶为海蓝色,帽墙为正红色,帽瓦上、下边缘有正红色牙线;海军帽顶为黑色(藏青色?),帽瓦上、下边缘有白色牙线;空军帽顶为海蓝色,帽墙为天蓝色,帽瓦上、下边缘有天蓝色牙线。陆、海、空军将军的礼帽均有金属丝帽带,金黄色帽钉,帽徽周围绣金色松枝叶,黑色帽檐。 礼服样式与元帅礼服样式同。颜色按军种区分:陆军将军礼服上、下衣均为海蓝色,领边、袖头、裤中缝有正红色牙线,裤中缝两边镶正红色饰条;海军将军礼服上、下衣均为藏青色,领边、袖头、裤中缝有白色牙线,裤中缝两边镶正红色饰条;空军将军礼服上、下衣均为海蓝色,领边、袖头、裤中缝有天蓝色牙线,裤中缝两边镶正红色饰条。 陆、海、空将军礼服的领边、袖头绣金线一道和金色松枝叶,左、右领头绣金色五角星。 (三)陆、海、空军校官礼服 礼帽为大顶帽。陆军帽顶、帽墙均为海蓝色,帽瓦上、下边缘有正红色牙线;海军帽顶、帽墙均为藏青色,帽瓦上、下边缘有白色牙线;陆军帽顶、帽墙均为海蓝色,帽瓦上、下边缘有天蓝色牙线。陆、海、空军校官礼帽均有黑色帽带和金黄色帽钉,黑色帽檐。 陆、海、空军校官礼服的样式、颜色与陆、海、空军将军礼服的样式、颜色同。陆军校官礼服的领边、袖头、裤中缝有正红色牙线;海军校官礼服的领边、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

A:中国,1937年 A1:二等兵,第7集团军第72师,北平至绥远铁路,中国,1937年8月 战争早期面对日军的攻击只有少数部队进行了轻微抵抗,第72师就是其中一支。它的这名士兵穿着经常被描述为“北方中国”部队的军服,其大盖帽是德国式的,使用轻质棉制造,帽顶和脖带为棕色皮革材料。他的制服和裤子采用与轻质卡其棉稍有不同的面料,绑腿也是同样材质。士兵配备很轻的装备,其中包括少见的中国早期版本水壶和子弹袋,后者是用于装他的德国MP28-II式冲丅锋枪弹夹的,而MP28-II式冲丅锋枪是国丅民党政府大量装备的一种很重要的武器。另外他胸前的皮袋子是装冲丅锋枪的装填工具的,并通过背带和腰带固定。 A2:下士,第88师,上海,1937年 一些接受过德国训练的国军最好的师,在保卫上海的无用战斗中虽然表现勇敢,却无奈的被消灭,第88师就是这样一支部队。作为对蒋介石最忠诚的师之一,国丅民党政府同意用有限的资源为它的成员提供良好的服装和装备。这名士兵戴左侧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德国M35式钢盔。领章显示他的军衔,胸前部分被遮挡的布制鉴定牌则标注着他所在部队的详细资料、他的服役时间以及他的指挥官。此外,他的巨大的帆布腰包是用来装他的捷克造ZB26式轻机丅枪的子弹的。 A3:二等兵,第56师,上海,1937年 图中士兵的钢盔是一种中国陆军所使用的罕见款式,但在前线它经常能被看到。略微像“平顶版”的德国钢盔的这种产品较粗糙且形状经常不一致,其中一些在前面有浮雕式的青天白日帽徽。他左肩斜挎的卷起的毯子实际上是灰棉制造的,并可用于装干粮,而右肩挎的帆布背包可以装一些士兵的个人物品,由于缺乏帆布子弹袋,这个包也可以装他的汉阳88式步丅枪的子弹。 A4:中士,第29军第37师,卢沟桥,1937年7月 当抗战爆发时,第29军正驻扎在北平近郊。这名士兵属于这个军最精锐的部队“大刀队”。这些大刀手在冲丅锋枪的掩护下潜入日军阵地砍杀了大量敌军,而另外一些部队在投入战斗时则一手持大刀一手持手丅枪。这名中士穿的轻质棉上衣上有红色军衔领章,领章上有蓝杠和两颗金色的三角形扣子,其野战帽上则有常见的国丅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除了装备本地造的仿毛瑟98k式步丅枪以及刺刀外他还装备了一把双手握持带皮制刀鞘(身背后)的轻便大刀。这些大刀的风貌被当时的教会照片广泛纪录,但它们的实战功效自然有限。这种倒退现象的源头来自于军阀混战时期经常使用这种武器一些部队的精锐“敢死队”。此外,这名军人的简单装备包括了肩上和腰上的一对帆布子弹背囊。

中国服饰变化

新中国60年“衣” 2009-09-23 09:41 “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部袖珍戏剧。”从共和国成立至今的60年里,衣着就像是写在人们身上的历史。 50年代中国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工装裤、布拉吉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做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4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3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性。同时,新中国成立以后,生产领域的工人阶级地位得到提高,着工装成为一种荣耀。又由于国家经济处于低水平待发展阶段,因而艰苦朴素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时代风尚。绝大多数民众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拮据生活,但逢年过节总会做身新衣服,至少也会换身干净的衣服。 而上世纪50年代末,一时风靡的“布拉吉”红遍全中国。这种来自苏联的连衣裙款式简单,却带来了些许色彩。“人人穿花衣”的口号让人们身上的服装不再那么单一,不过色彩也是素雅淡丽,大方的装束引领了潮流。 中山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又出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中山装系列。

中国海军军服演变

中国海军军服演变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民国政府首府南京,同日,在距离南京几百千米外的泰州白马庙乡,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序列中首次有了海军单位,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1950年1月15日,12兵团兼湖南军区司令肖劲光被正式任命为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领导机关于4月14日成立。作为一国海军对外重要形象展示的军服,在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后随即引起重视。1950年7月,海军领导机构正式制定出统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制式军服,人民共和国海军的军服传统由此开始。 新制定的这套军服,习惯根据制定的年代称为50式军服,主要分为干部服和战土服两类。服装样式实际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参阅海军官兵身着的制服基本相同,目前尚无法确定二者间是否具有某种联系。 1955年10月1日,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建国庆典的日子,也是人民共和国海军军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经国务院第18次会议批准,人民解放军继50式以后的一套全新的军服在这一年的国庆日正式推行。根据颁行的时间,这套军服被简称为55式军服。55式军服从设计一开始,就着重强调了服装正规化等要求,主要以当时的苏联军服为模本,参考中国各时期军服和世界各主要国家军服,同时要求体现一定程度的民族特色,无论是服装种类的丰富程度,还是美观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语。 1965年5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做出决定,取消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自55式军服开始逐渐成熟、完善的各种军衔徽记设计退出历史舞台。与之相配套,5月24日,国务院即公布了一套全新的军服制度,并通知于当年的6月1日正式施行。按照人民解放军军服的命名传统,这套诞生于1965年的军服规范,称为65式军服。 65式军服换装不久,人民解放军海军接连在东南沿海进行了“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采用鱼雷艇、护卫艇集群编队出击战术,以大量小型高速舰艇围攻数量上呈劣势的敌方大型军舰,先后击沉了国民党海军的“剑门”、“章江”、“永昌”军舰。伴随着辉煌的战绩,样式奇特、不同于世界海军的中国工农红军式特殊海军服开始引起世人注目。 随着政治运动的变化,人民解放军的65式军服又进行了改良。经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批准,1974年5月1日,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样式部分恢复到65式军服诞生以前的状态,这一对65式军服的改良样式,又可称为74式军服。74式军服取消了65式军服官兵一式的设计,重又分为了干部服、战士服。同时改变了65式军服四季——式的单调外观,重新按照春、秋、冬和夏季,在色泽搭配上有所区别。74式海军干部服的军帽改作了类似55式的大檐帽,帽徽仍然还是65式的红色五角星。其中春、秋、冬季军帽

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军服穿着规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军服穿着规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军服穿着规定(PROVISIONS FOR THE CHINESE PLA 07 STYLE NEW UNIFORM)军容风纪是军人的仪表和风貌,是军队作风纪律和战斗力的表现。 换发07式新军装,规范军服的穿着,对于更好地展现国威、军威, 进一步树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礼服穿着规定:礼服包括军官礼服和仪仗队、军乐团、文工团礼服。着07式军官礼服的海陆空三军军官军官礼服:通常在重大节日、重大庆典、重大集会、授衔仪式和外事活动等礼仪场合穿着,其他场合需穿着礼服时,由师以上单位首长确定。 着军官礼服时,佩带松枝叶领花、礼服肩章、胸标、级别资历章、姓名牌和绶带,内着礼服衬衣,系领带,穿制式袜子,海军穿白色制式袜子和礼服皮鞋,戴礼服大檐帽,女军人戴卷檐帽。着07 式礼宾服的国旗护卫队战士仪仗队礼宾服:通常在执行仪仗 司礼任务时穿着。着仪仗队礼宾服时,春、夏、秋季穿春秋礼服,冬季穿冬礼服,天气寒冷时可穿礼服大衣,统一戴礼服大檐帽或水兵帽,内着军种衬衣即针织长袖衫,系领带,着水兵服除外,戴白手套,穿马靴,执行队长和军种分队长

扎武装带,士兵扎外腰带。 军官佩带松枝叶领花、常服硬肩章、胸标、级别资历章、仪仗队臂章、姓名牌和绶带;士兵佩带松枝叶领花,着水兵服除外、仪仗队士兵肩章、胸标、仪仗队臂章、国防服役章和绶带。穿礼服大衣时,扎武装带,士兵扎外腰带,佩带松枝叶领花、常服硬肩章、仪仗队臂章。着07式军乐团礼宾服武警军乐团军乐团礼宾服:通常在执行司礼演奏任务时穿着。着军乐团礼宾服时,春、夏、秋季穿春秋礼服,冬季穿冬礼服,天气寒冷时可穿礼服大衣,统一戴礼服大檐帽或卷檐帽,内着礼服衬衣,系领带,戴白手套,穿制式袜子和皮鞋,佩带松枝叶领花、军乐团肩章、胸标、级别资历章、军乐团臂章、姓名牌和绶带。穿礼服大衣时,佩带松枝叶领花、军乐团肩章、军乐团臂章。军队业余军乐团(队)和非现役军人不得仿制、借穿军乐团礼宾服。 着“07式”文工团演出服的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演员 文工团演出服:通常在执行上级下达的演出任务时穿着。着演出服时,春、夏、秋季穿春秋服,冬季穿冬服。戴大檐帽或卷檐帽,内着礼服衬衣,系领带,穿文工团皮鞋,佩带松枝叶领花、文工团肩章、胸标、级别资历章、文工团臂章、姓名牌和绶带。炎热天气执行室外演出任务时,着短袖夏常服上衣,男演员穿文工团夏裤,女演员穿文工团西服裙,佩带

中国百年军服兴衰史(图文版)

国庆更新,维尼接着上次女生校服的帖子,继续讲解民国男性制服的演变史。男人 穿什么制服最帅,自然是军服了。闲话不说,立刻开始。 近代军服从何说起,就从湘淮军洋枪队的登场开篇。第一代军服,如图,浓郁的 湖南特色。身上穿传统号衣,大包巾缠头。湖南兵自曾国藩起家,历经晚清,民国, 一直以来都是这身打扮行头。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湘西剿匪记》,剧中湖南匪首在围攻县城时,也是这套打扮。这部片子在小熊童年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台词都很经典,记得老匪首有句台词,“拿下县城,晚上就要分堂客了”。什么叫堂客,为什么要晚上才分?困扰维尼当时 幼小的心灵,那时似是学校包场,去问带队女老湿,结果女老湿不但不告诉维尼,还 批评,打压天才旺盛的求知欲,好在日后维尼自学成才,明白了其中道理。 言归正传,湘淮军系,地方团练武装崛起其实并非朝廷本意。站在朝廷立场,地 方独立筹饷,自主募兵不是什么好事。但时势逼人,光靠旧式八旗,绿营,根本无法 应对国内长毛,海外洋人的交相进逼。一方面要借重,另一面要防备,这种两难微妙

的心态一直持续到甲午之战。 甲午之战的结果,对朝廷其实是利好消息。最大的藩镇李鸿章势力被重创,而且身败名裂。朝廷的机会来了,战后顺利接收李鸿章经营许久的直隶地盘,开始编练直属朝廷的新军,也就是武卫军, 如图。武卫军五大主力,中军以旗人为主,其余四军分前后左右,拱卫中军。看制服,又变了。这次的重点是帽子,朝廷是洋法练兵,帽子是欧式平顶草帽,看过《黄飞鸿》系列,就明白这是当时最潮的款式,戴出来绝对拉风。 可人算不如天算,没几年碰上庚子年闹义和团。如图,义和团期间大清各色武装制服。右边是4个拿着刀枪棍棒的义和团大师兄,中间是戴传统满洲花翎帽的八旗兵军乐领队,最左边两个则是缠头巾的旧式湘淮军巡防营士兵,画面后方腰缠子弹袋的就是新编练的武卫军。

最全世界各国军装军服演变发展简史 组图

最全世界各国军装军服演变发展简史组图 军人着用的制式服装。亦称军装。有统一规定的式样、颜色、用料和穿着方式。主要包括军上衣、军裤、衬衣、军帽、大衣、军鞋、标志符号等。按着装场合的不同,军服分

为常服、礼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类。按军种分,有陆军服、海军服、空军服等。按穿着季节分,有夏服和冬服。军服有防护、识别和象征三大功能。军服的式样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 简史 中国古代军队出征作战时,穿着具有防御和识别作用的盔甲。西周以前的铠甲,有皮甲,西周出现青铜甲,战国后期出现铁甲。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用短衣袍窄袖,代替宽松博大的中原服装。秦汉时期,军队除用甲胄外,还有赤黄色絮衣及红色裤子。南北朝时期,步兵着锦缎或野兽皮制作的裤褶,紧而窄小,长与膝齐。唐代有将帅用袍、军士用袄之分。宋朝军服有步军服装和马军服装之分,春衣、冬衣也有不同。如步军春衣有皂绸衫、白绢汗衫、白绢夹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白绢衬衣、麻鞋;步军冬衣有皂绸绵披袄、黄绢绵袄、白绢绵袜头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麻鞋。马军用绯绢勒帛取代蓝黄搭膊,冬衣增加白绢夹袜头裤,其余与步军同。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和1909年(宣统元年),分别制定了陆军和禁卫军的军服式样。陆军服装分礼服和常服,礼服上衣为蓝色,裤子是黑色。冬夏常服均为青灰色,对襟,军官四个口袋,士兵两个口袋,同样颜

色的大檐帽。禁卫军军服,夏季为土黄布料,冬季为瓦灰呢料。

古罗马军队的军人主要是着用白色衣服和盔甲,并在头盔上带有不同颜色的羽毛,以识别各军团。1670~1672年, 法军推行制式服装。18~19世纪军服式样、颜色不断变化,其中有过单纯注重式样,而实际使用很不方便的情况。如欧洲不少国家的军队戴熊皮圆筒帽,穿燕尾服,扎白十字带,穿高腰长筒靴。这种华丽的军服到19世纪中叶达到高潮。随着火器的改进,这些国家的军队不得不改变那些对实战没有任何益处的军服。19世纪末20世纪初,军服颜色注重战时的保护作用。1880年,英国驻印度的军队着用土黄色军服。不少国家军服为灰色、茶色或绿色。1895年,英军首次着用草绿色军服。1905年,日军把战时穿的黑色军服改为土黄色。在此期间有的国家把军服分为平时穿的和战时穿的两种。1898年,美国陆军的军服分为礼服和野战服两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数交战国的军队穿着具有保护色的野战服。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首先使用三色迷彩服,后来美军装备了四色迷彩服。80年代,世界上通用五色迷彩服,平时则着用常服或礼服。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 发帖人:打酱油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受客观条件限制,人民军队的军服式样单调、品种单一,基本上只能维持最低的功能需要。建国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人民解放军军服先后进行了十余次调整改革,是换代最多的军需装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军军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已基本实现制式统一化、品种系列化、功能综合化、号型标准化,整体装备水平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式军服第一次全军统一服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军队供应方式也由分散的就地筹措、取之于敌,转变为主要依靠国家集中统一供应。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尽快统一全军服装,以利于全军统一编制、统一指挥。为此,总后勤部组织专门人员对军服制式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军实际,提出军服的式样、颜色、用料,并设计了新的帽徽。由于当时时间很紧,来不及系统研究,军服式样比较简单。其中,陆军主要是仿效苏联军队的军服式样,海军参考了国民党军队的军服,空军仿效中山装。经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亲自审定,1950

年1月4日中央军委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简称“50式”军服。50式军服是解放后我军第一次全军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统一的军服有利于统一组织生产供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军整齐划一、统一指挥管理,对于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凡。50式军服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男军人、女军人,夏服、冬服等区分。全军干部、陆空军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空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紧袖口;全军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冬服为列宁服。陆、海、空军佩带统一制式的“八一”五角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50式军服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分为不同军种的服装,其中,空军服装样式和陆军基本相同,只是颜色不同;而海军则完全自成体系,与陆、空军完全不同。50式海军军服式样借鉴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海军服装,同时也参考了友好国家及国际通用的海军服装。 50式军服最漂亮的要数女军人的连衣裙了,那是一种仿苏式裙服。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蜜月期”,做为东方阵营的“老大哥”,苏联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乃至风俗等各个方面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0式军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了苏军服装样式,如大檐帽、套头衫。而女军人的连衣裙则完全是“布拉吉”(俄语连衣裙的音译)的军队版,体现了苏联革命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 50式军服装备全军后不久,又根据国家和军队的实际作了多

朝鲜战争军服图册(1950-1953)

·朝鲜战争军服图册(1950-1953) 朝鲜战争军服图册 标签:朝鲜战争军服分类:20世纪战争与冲突 2010-08-10 17:54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174号:朝鲜战争(1950-1953)-The Korean War 1950-53。原作者Nigel Thomas和Peter Abbott,绘图Mike Chappell,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朝鲜人民军 A1:中士,夏季野战服,1950年 俄国式样的衬衫式上衣往往掖在裤子里,领口的扣子解开形成一个翻领,肘部有加厚设计。战争末期,这种上衣还出现了一种简化版本:平口的袖子,只有一个没口袋盖的口袋位于左胸位置。使用较好的材质制造的可拆卸的肩章保持了最初的深橄榄绿色。在下面,这名军人还穿着臀部和膝盖加厚的宽松裤子以及橡胶底的帆布短靴,靴面已经很快地从原来

的橄榄棕色褪成了浅黄色。苏联式样的钢盔正前方也会有图中这种国家标志的帽徽,但是实际野战中,钢盔很少被使用。当时坦克部队也会穿俄国式的黑色或棕色一件式外套和高 筒靴以及带有填充物的帆布头盔。 A2:列兵,冬装,1950年 加厚的棉制服里填充着棉絮或木丝棉。野战帽采用同样的材质,较长的护耳下拉的话可以扣住下巴,但现在是扣在帽顶的位置。加厚的手套则是大拇指和食指独立的设计,橡胶底的短军靴在上部也有棉絮加厚。一些军官会穿两侧有斜开口兜的双排扣皮大衣和白色高筒毡靴,通常的,军大衣上还会有苏联式的领章。到了后期,图中这种上衣会被类似中国军队的5个扣的双排扣上衣所取代。军人的装备则是苏联二战时期的翻版,皮制腰带和弹药包以及帆布挎包和背包都是如此。武器也是最新的苏联货,其中包括了SKS卡宾枪和PPSh41式冲锋枪。 A3:上校,常服,1952年 潇洒的苏联版制服最晚出现在1948年。除了没有翻袖的设计以外,上衣的款式非常类似于1943年版苏联kittel式制服。滚边的红色代表陆军,如果是边防警察部队则是绿色的。与上衣搭配的几乎都是苏联版的马裤和黑色高筒靴,偶尔则会搭配普通的长裤。仿照苏联的习惯,朝鲜的礼服和出行服的裤子都是深蓝色的,野战服裤子则是土黄色。将军们拥有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