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著名)中国古代诗歌文学流派

(著名)中国古代诗歌文学流派

(著名)中国古代诗歌文学流派
(著名)中国古代诗歌文学流派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 概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古代祭神、节庆的时候,要唱诗祈福、祝愿;朋友聚会或离别时,要作诗言欢、赠诗惜别;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也常以诗歌相与赠答、互诉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胜古迹,人们往往要题诗赞美。唐宋以后,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做得好,还可以得到功名,获得做官的资格。而且,自先秦开始,就有“诗缘情”、“诗言志”的传统,历代诗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述怀、抒情,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三千多年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先秦两汉诗歌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这些歌谣往往和先民的劳动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关,是配合着音乐舞蹈的。但是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称之为《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王、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雅”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表现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但《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如《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开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 特点 诗 先秦诗歌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原始歌谣 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这可能是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这是诗、乐、舞的结合。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经》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标志是公元前6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先秦称为“诗”“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 至今。 《诗经》汇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土风、民歌,包括了“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的篇章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 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文学的影响极其 深远。 楚辞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极具楚文化特色的新诗体——楚辞。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开创的这种诗体,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屈原是楚辞的代表诗人,创作了《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天问》、《九歌》、 《九章》等不朽篇章。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富变化,多用“兮”字。楚辞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追求诗情的内在美和语言外在美的统一。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 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 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体诗歌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以后, 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和《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座标,在文学 史上并称“风骚”,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诗歌的最初形式——上古时期的口头歌谣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 一、现实主义源头——《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其中的“国风”是现实主义的精华。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语言双声叠韵。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后世把《诗经》奉为

学习的最高典范。 二、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浓厚楚地特色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楚地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5篇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巅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演变——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学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始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其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一、先秦诗歌:前1066~前206年 1. 时间:西周(前1066~前771年)→东周(前770~221年)【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 国(前475~前221年)】→秦(前221~前206年) 2. 成就: (1)《诗经》——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收集西周初年(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7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风(105篇,十五诸侯国民歌)、雅(40篇,周直接统治区音乐)、颂(160篇,宗庙祭祀歌舞曲)”三部分,表现手法赋比兴。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2)《楚辞》——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战国后期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包括《离骚》《天问》《九歌》等。 二、汉代诗歌:前206~公元220年 1.时间:西汉(前206~公元23)→东汉(公元25~220年) 2.成就: (1)汉乐府诗:乐府采取和加工的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五言为主,中国诗歌语言形式一次创新。代表作《孔雀东南飞》(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陌上桑》《上邪》。(2)《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收入萧统《文选》,代表五言诗最高成就,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三、三国诗歌:220~280年 1.时间:魏(220~265年)、蜀(221~263)、吴(222~280) 2.成就: (1)建安文学:“三曹”和建安七子,他们诗作富有现实内容,情怀慷慨,爽朗刚建,被誉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a.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其中曹植成就最高,“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被钟嵘誉为“诗中之圣” b.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等 c.正始文学:“竹林七贤”,代表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魏晋易代时期,政治黑暗,诗作多愤世嫉俗,隐晦曲折。 四、两晋诗歌:265~420年,同期十六国(306~439年) 1.时间: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2.成就: (1)左思:西晋人,《咏史》诗八首,明则“咏史”,实则“咏怀”。 (2)陶渊明:东晋人,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作品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后世称之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田园诗鼻祖)。 (3)谢灵运:东晋人,诗作清新自然,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 五、南北朝时:386~589年 1.时间:南朝(420~589年)与北朝(386~581年) 2.成就: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习习题

欢迎共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练习案 时间姓名 1、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 2、《》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是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在句式上以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的现象比较普遍。 3、《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456、(《诗品》)。7、8910111213、14为,喜用双关谐音。 15、《》叙事与抒情想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的最高成就。 16、刘宋诗坛以刻画成为重要题材,和是这一时期的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前者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他创制了;后者是“”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 17、南朝后期的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等人写作的“”,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地。 18、“徐庾体”的体表作家是和。其中后者后期的诗歌以《》二十七首为代表,深切地表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 19、、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20、初唐四杰是指、、、。他们在继承了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以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为题材和主题,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和,风格由纤柔卑弱变为。 21、诗是唐诗这座高峰的顶点,而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是“诗仙”—— 和“”——杜甫。李白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22、杜甫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和、 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的“”。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人。 23、盛唐诗坛还有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 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多采用和的形式,色泽清淡,意境深幽;一是以、、、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以题材为主,大多采用和的形式,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声韵激越。 24 25 26 ,。 27 不已。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37、女词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会在一起,含蓄委婉,意境深远,达到了的艺术境界。 38、南宋词人中以的成就最高,他的词是以,善于,将政治、军事、山水、田园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大胆自如地表现在词作中。尤其是书写 的篇章,千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后人。 39、南宋词人精研乐理,能自度曲,词风,在南宋词坛的影响很深远。 40、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也叫“”,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专题 一、诗歌常识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如《诗经》、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诗歌鼎盛于唐代,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诗歌 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俩大源头:1。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2.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俩晋文学: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壹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 宋代——宋诗重理趣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和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具体介绍: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壹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爱国诗人——屈原。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 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 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 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 《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2014-05-12 希望石阅 25623 转 325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古代诗歌体裁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等。“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

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简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 的两大源头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低谷):左思 东晋(复兴):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唐代——初唐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倡汉魏风骨)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诚斋体”)、陆游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诗:杨维桢(“铁崖体”,以乐府诗和竹枝词最为著名) 元曲: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 明代——明初:高启(诗才最高) 前七子(以李梦阳为首) 后七子(以李攀龙为首) 明末: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龚鼎孳 清代——清诗:康熙年间 国朝六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 雍正、乾隆年间 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黄金时期

中国诗歌发展概述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诗歌? 1、如果从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算起,我们的诗歌发展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实际上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早在文字诞生之前,诗歌就已经以歌谣形式在口头上流传开了,我们知道我们的文明史的开始是以诗歌的诞生为标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的历史比文明史的历史还要长,如果从皇帝时代的《弹歌》开始算起到我们今天的“新生代”诗歌,那么我们的诗歌就已经有整整五千年的历史了,上下五千年哪,所以仅仅就这一点讲,作为华夏儿女,作为炎黄子孙,作为无可推诿的传承文明任务的我们能不学诗歌吗,我们能让我们的文明到我们这个时代就断流了吗?当然不能,所以我们是必须要学一点诗歌的。 2、前面我们从传承文明和了解先人这两个角度谈 诗歌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 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战国时期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浪漫主义《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 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两晋时期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要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要 诗歌概说 诗歌起源(诗源人生,诗缘情发,谣—歌——诗,歌、诗、舞、乐) 诗歌特征(感情强烈,语言凝练,结构跳跃,音韵和谐) 诗体演变:二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 1、突如,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周易?〈离〉卦九四》 2、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弹歌》 3、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召南?江有汜〉》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周南·关雎〉》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6、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 诗歌欣赏 诗风:风格、情志 诗意:字面之意、深层之意、言外之意 诗境:形象、意象、意境 先秦诗歌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全书分为“风”、“雅”(大雅、小雅)、“颂”几部分。 《诗经》全书共有作品305篇。 《诗经》创作年代约为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到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的500年间。 《诗经》的思想内容 1. 反映古代周朝部落发展历史过程 2. 揭露阶级压迫,反映人民痛苦生活 3. 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4. 表达对战争的不同态度 5. 反映当时社会爱情和婚姻状况 6. 反映当时社会文化习俗和制度 《诗经》的艺术成就 1. 赋、比、兴手法 2. 四言体句式 3. 字、句、段的重复 4. 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韵律和谐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 那什么是诗歌呢?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隐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中国诗歌发展历史漫长,几千年中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面貌,我们大致把中国诗歌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这是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先秦诗歌从原始歌谣到诗经、楚辞,大约有三千以上,但现存只有五百余首。 1、上古歌谣 古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产生在生产力极低、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是先民们的集体口头创造。它起源于劳动,是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减轻劳动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劳动号子,后来随着先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发音器官的发展,这种由节奏的呼喊逐渐变成有意义的语言,这样,富有韵调和节奏感的诗歌便产生了。 据记载,最早的上古歌谣大约产生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一首古老的猎歌。前两句是说先民砍断竹子,再把竹子绑在一起做成弓箭;后两句是指将土块用弓箭弹出击中猎物。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它们制造工具和射猎的过程,描绘并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洋溢着先民学会制造工具以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歌谣又经过传说的黄帝时代、尧舜禹时代以及夏商时代,进一步得到发展,作品数量多了,艺术水平也提高了。 2、《诗经》的产生 周代,不但涌现了大量的歌谣,还产生编定了诗歌的集大成者——《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