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艺术特点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

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组合。“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斗蹄壳”

(即斗脚舞)是模拟动作斗蹄的动作,跳时参加者须成双数,两排对舞。

杂弦大多数是载歌载舞的,内容丰富,套数很多,已搜集到的就有八十多套。其中又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的两种形式。

1、自娱性的杂弦是群众性的舞蹈,参加人数不限,围圈而舞。每套以晃跳步、盖掖步等基本动作为基础,加上表现一定内容的动作--或模拟劳动,或根据唱词而变化--组合起来。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踩谷种”、“踩茨菇”、“戽小细鱼”等。表现爱情生活的有“大理弦”、“大红丝线水红青”、“三妹子”等。另一类是根据图形的变化,如三、四、六人的对穿花,或根据唱词而命名的“赶瘦马”、“上通海,下曲江”、“大翻身”、“六穿花”、“跪哟”等都属此类。

2、表演性的杂弦又叫“新杂弦”,多由两人表演,一般在自娱性的杂弦跳完后才表演。每套都有简单的情节。开始先跳“三步弦”,然后根据情节表演。其中有许多优美的舞姿和造型,调度复杂,甚至有不少高雅度的技巧如下板腰、叠罗汉。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哑巴砍柴”、“哑巴拿鱼”;模拟动物的有“鹭鸶拿鱼”、“猴子搬包谷”、“鸽子学飞”;显示技巧的有“滚松得”、“苍蝇搓脚”;“仙人搭桥”,也有少数现传统故事的如“三打白骨精”等。

烟盒舞的图形变化也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采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烟盒舞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在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全身富于弹性的起伏,手臂凤凰点头似的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特点突出,风格浓郁。

烟盒舞与彝族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舞蹈中的“斗蹄壳”,明显地摹仿动物斗蹄子而来;“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正弦”是由挑秧走路和上山下山的动作变化而来。据说,开始跳时没有烟盒,只徒手跳或拍掌。后来,当人们吸烟时,发觉手指弹烟盒,能发出“呱、呱”之声,既可统一舞蹈节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于是弹起烟盒起舞一直流传至今。

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艺术魅力和现状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

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艺术特点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 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组合。“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斗蹄壳”

彝族舞蹈——烟盒舞概况

烟盒舞概述 这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 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 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 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 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

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彝族

建筑学赏析 彝族 小组成员及分工: 胡克春:150121210002(建筑特色) 董文莹:201301210117(建筑出现的时代特色) 罗印虎:20130121112(民居优点) 黄斌:201301210105(归纳八人资料,制作word) 杨旭:201301210114(介绍建筑名称) 杨敬:201301210113(民居特色) 张菊:150121210040(居民特色,少数名族习惯) 蒋传信:150121210005(简直出现的原因) 赵泽娇:150121210046(该居民的地域特点)

彝族的简介 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书记载,彝族自称“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尼颇等自称,诺苏是彝族当中最大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地区。各地彝族方言间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有30%-50%左右的相似词汇,有相似的语法结构,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彝族民居名称

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 1.起源于社交 在烟盒舞中,烟盒的作用主要是伴奏和道具,体现了彝族地区“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在《建水县征集通志资料》中其进行了描述,“跳月,也被叫做吃火草烟,是建水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由男女因为恋爱跳舞形成的。”由此能够看出,烟盒舞主要是在男女的社交中开始发展起来的。当地居民一般将男女之间的这种社交活动称作是“玩小姑娘”、“玩小伙子”。男女聚集在一起玩乐、吃喝,情到深处的时候便倾诉爱意,便相互邀请跳烟盒舞。建国之前,由于烟盒舞主要用于社交活动,因此被大部分的人视作为一种有伤风化的活动,因此通常只可以在村寨之外进行,不允许在村寨内进行,当时很多的年长之人更是严禁家里的子女参加烟盒舞活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烟盒舞的禁忌才逐渐开始淡化。由此能够看出,烟盒舞与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具有很大的联系。 2.起源于劳动 劳动造就文明。《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劳动是产生游戏的真正原因。因为有了劳动,游戏才逐渐的产生,然后出现了艺术。而烟盒舞中的动作套路正是印证了这个观点。“正弦”体现的是农耕动作较少,通过发展,动作套路有所增加,“上通海,下曲江”、“哑巴砍树”、“搓绳子”、“划小船”等等。单纯的从名字上上就能够了解烟盒舞的动作和表达的内容,集中体现出了彝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场景。将彝族居民的辛勤劳动详细记录了下来,表现出了一种彝族居民田间努力耕耘的场景。这种极具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居民劳动的技能传承下去。 3.起源于模仿 “原始居民比较热衷于模拟舞。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只是不能够在原本食物发展的基础上保留同样的势力。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的模仿欲望是没法控制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这种模仿的势力就逐渐的开始淡化,再到后来人们基本上就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发展。所以,在原始部落中地位比较高的模拟舞蹈逐渐的开始淡化,遗留的大部分是以感情作为基础的舞蹈,例如战争舞蹈与爱情舞蹈。” 烟盒舞中的“杂弦”是在“正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杂弦”的动作内

彝族简介 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彝族简介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导语: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 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 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彝族人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弥勒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彝族的节日很多,除火把节、彝族年等重大节日外,各地有不同的节日,比如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的“插花节”别具一格。人们把绚丽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前,表达对抗暴除恶英雄咪依鲁的赞美。在马樱花盛开的时节,当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 生活常识分享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介绍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介绍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基本信息 彝族舞曲:王惠然1965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 的场面,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 编成古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殷飚将它改编成吉它独奏曲,1987年参加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吉它艺术节中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扬,成为一首在吉它界中颇有影 响的吉它名曲。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创作背景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 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皎洁,夜色 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 意境。”“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 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 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作品于1959年开始创作,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乐曲问世后,很快流行 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琵琶教材。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段落分解 〔一以轮指开始,慢起渐快,犹如悠扬的笛音。接着从彝族山歌《海菜腔》发展而来 的缓慢自由、色彩朦胧的旋律,描绘了恬静朦胧的山寨美景。 〔二主题源自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琵琶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 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并伴以舞蹈性节奏音型,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盈的舞姿。 三与四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运用扫弦技巧,刻画了小伙子们 跳舞的阳刚勇猛气质,使舞蹈场面更为热烈。〔五出现一小段以均匀音型陪衬的长音旋律。速度的突慢,对比鲜明。尾部又回到四段的快速度。〔六段浑厚深沉的一连串排比短乐句,乐音坚实有力、热烈红火。尾部以音区的逐层提高把把音乐推向高潮。 七与[八再次呈现对比性的抒情段落。更加充分发挥了曲首悠扬的笛声和歌声,展现 了一个更加恬美、朦胧的意境,表达一对对恋人互吐衷肠,情意绵绵的情景。

彝族舞曲

课型:综合课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2012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 一、课标解读: 根据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2012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缤纷舞曲”。舞曲是中外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体裁,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见本单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大时代分析:当下,许多年轻人受“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的影响,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超越自己。 区域分析:身处特区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包容性强,喜欢现代流行歌曲和港台歌星,面对各种音乐充斥耳边,可能出现对音乐审美的片面与迷茫。 身心特点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需要慢慢适应,他们渴望音乐的熏陶,渴望从音乐中找到共鸣。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作为有多年教龄的音乐老师,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自然清新、活泼新颖是我的教学风格,我希望学生能通过感受、体验、探究音乐等方式,让音乐回归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彝族舞曲的风格,体验民族舞曲中之美,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能熟悉并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分析复三部曲式结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听觉,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内容及意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民族舞曲体裁有初步了解;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和器乐独奏这种音乐表演形式。 五、教学重点: 聆听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哼唱舞曲主题旋律,感受音乐要素在不同主题音乐上的丰富表现,体验彝族舞曲音乐。 六、教学难点: 分析乐曲曲式结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七、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情境创设法为主要的教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音乐。 2、学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法是参与体验、小组合作。 八、教学用具 琵琶、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九、教学过程: 在课前准备阶段,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前一周搜集整理彝族民俗和音乐的资料,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导入新课(感知民族舞曲体裁) 1、播放彝族舞蹈《烟盒舞》,创设情境,师生随音乐拍二拍子为舞蹈伴奏,让学生感受到独特鲜明的彝族音乐风格。(设计意图:从而起到凝神、激趣、点题的作用。) 2、“彝族民俗知多少?”环节,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纷纷发言,引出火把节的三个活动:对唱曲子、跳弦、款白话。(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民族舞曲体裁,认识到艺术来

彝族文化介绍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406班的彝族分会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王心怡,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的文化世界。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六个方面对彝族进行逐一介绍,相信在听完之后你会爱上这个智慧的民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彝族在中国有将近871万人。 ?彝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他们特有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大多依山而建,建于斜坡上,用土坯砌成,房顶平台可以作为晒场使用。彝族的“土掌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他们最有特色的主食为荞麦粑粑。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他们喜欢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来吃,他们叫这为“砣砣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彝族常以酒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他们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彝族服饰以厚重、朴实、艳丽、多彩而著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服饰种类能超 过彝族,彝族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服饰,各地不 尽相同。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彝族服饰的款式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等。彝族男女老幼都会身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擦尔瓦”形状像披风,多为深蓝色。

?彝族人很重视头部,头部都戴头帕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女子大都是用青布头帕或者绣花头帕层叠,辫子盘在头帕上面,再用一些饰品固定,层次丰富而又俏皮美丽。成年男子的头顶用黑色布条缠绕,做成帽子,帽子上都有一只高高扬起的角,显得英气十足,这个角被称做“英雄角”。据说“英雄角“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呢。 ?刚才我们有讲彝族服饰按区域分为6种不同类型,现在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凉山彝族男女的服饰都为右衽大襟衣,下面穿长裤。佩饰“图塔”最有特色,“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chēqú)片。一般女子穿百褶长裙,长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美若山中的仙子。 ?乌蒙山彝族男女大都穿青色或蓝色衣服,最特别的就是腰间系白色腰带,穿的都是绣花鹰头鞋。 ?红河彝族男子服饰大多是对襟、短衣、长裤。而女子的服饰款式却非常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还套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也琳琅满目,尤其喜欢以银泡、绒线做花当装饰。图案以自然纹和几何纹为主。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穿裙子。以白、蓝、黑为底色,以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装饰。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都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jì]。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大多穿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面穿长裤,系围腰,套坎肩。男子身穿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主要是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

扬武民间烟盒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首届烟合舞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 扬武民间烟盒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郭文华 新平县旅游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摘要:本文从扬武烟盒舞所具有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点考察,对开发烟盒舞文化旅游价值的所在和优、劣势进行分析,提出了烟盒舞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思路和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扬武烟盒舞文化旅游开发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县,民族文化底蕴丰厚而古朴。17种民族山寨星落棋布,奇风异俗点缀于谷地到高山的茫茫山峦间,形成了“隔山语难通,隔河习相远”的复杂、奇特的民族结构。新平县利用一方水土孕育的一方风土人情,成功开发了红河谷“花腰傣风情体验游”,但显得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内容单薄。选择以烟盒舞文化为载体,发展彝族风情体验游,以此丰富新平民俗风情旅游内涵是可行和必要的。 一、扬武民间烟盒舞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烟盒舞是彝族群众性的民间舞蹈,流传于滇中南地区。舞蹈时姿态形象生动,动作变化多端,声情并茂。烟盒舞体系庞大,舞蹈套路种类繁多。仅套路就有一百八十多种;而舞蹈所反映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反映婚恋习俗的,有体现劳动场景和表达生活情趣的,有表现仿动物生活习性的;既有充满艺术欣赏价值适合舞台表演的双人舞、三人舞,又有适宜群体娱乐的集体舞。可以说,在民族舞蹈中,

像烟盒舞这样内容丰富的舞蹈是罕见的。 烟盒舞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扬武烟盒舞有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烟盒舞节奏明快,动作变化多端,在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舞蹈风格。其形式多样,舞蹈动作有激烈,有舒缓,有轻快,有柔和。在不断变化的节奏中生发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情趣效果。观赏性的舞蹈以表演类型和技巧类型的舞蹈为主,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较高的艺术性。表演类型的如:“哑巴拿鱼”、“老鹰叼小鸡”、“鸳鸯戏水”、“鸳鸯断水”等,技巧类型的如“癞蛤蟆摔跤”、“仙人搭桥”、“穿花”等。 第二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舞蹈艺术是一种外在的文化表现手段,烟盒舞同样承载着彝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情操,性格特征等等。亲哥尼阿妹、阿哥阿妹勾等舞蹈,表现彝族青年自由寻情、婚恋习俗,踩谷种、山上种黄瓜等舞蹈则表现彝族农耕文化,舞蹈“老人家”则表达了彝族人民开朗、豁达的人生观。由于扬武鲁魁山一带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文化融会的机会及其少,因此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舞蹈形式。它以生动的形式向外界传递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情。 第三是参与性强。烟盒舞虽然套路变化多端,但基本动作干净利落,节奏很强,容易学习。气氛热烈,闻者顿足,观者情不自禁。 二、扬武民间烟盒舞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动集镇相关产业发展。扬武

峨山彝族自治高二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三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2017-2018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三一、单选题(共12小题,每小题 5.0分,共60分) 1.回旋加速器是加速带电粒子的装置,其主体部分是两个D形金属盒,两金属盒处在垂直于盒底的匀强磁场中,与高频交流电源相连接后,使粒子每次经过两盒间的狭缝时都能得到加速,如图所示。现要增大带电粒子从回旋加速器射出时的动能,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仅减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B.仅减小狭缝间的距离 C.仅增大高频交流电压 D.仅增大金属盒的半径 2.某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M、N、Q是以电场线上一点O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的三点,OQ连线与直线MN垂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O点电势与Q点电势相等 B.M、O间的电势差大于O、N间的电势差 C.将一负电荷由M点移到Q点,电荷的电势能减少 D.正电荷在Q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OQ垂直且竖直向上 3.已知均匀带电球体在球的外部产生的电场与一个位于球心的、电荷量相等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相同.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球体上均匀分布着电荷量为Q的电荷,在过球心O的直线上有A、B两个点,O和B、B和A间的距离均为R.现以OB为直径在球内挖一球形空腔,若静电力常量为k,球的体积公式为V=πr3,则A点处场强的大小为( )

A. B. C. D. 4. 16.【题目】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于1932年发明的回旋加速器,应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特点,能使带电粒子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经过电场的多次加速获得较大的能量。如图所示为改进后的回旋加速器的示意图,其中距离很小的盒缝间的加速电场的场强大小恒定,且被限制在A,C板间,带电粒子从P0处静止释放,并沿电场线方向进入加速电场,经加速后进入D形盒中的匀强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对于这种回旋加速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带电粒子每运动一周被加速一次 B. P1P2=P2P3 C.粒子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与D形盒的尺寸无关 D.加速电场的方向需要做周期性的变化 5.一台额定电压为U的电动机,它的电阻为R,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为I,则( ) A.电动机t秒内产生的热量是Q=UIt B.电动机t秒内产生的热量是Q=I2Rt C.电动机的功率为P=I2R

小学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优质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 【执教年级】 二年级 【教学内容】 《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课型】 唱综课 【教材分析】 1. 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2/4 拍,曲调欢快活泼,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歌中采用了“阿里里”这一具有彝族韵味的衬词,使歌曲极富民族特色。作品通过对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时欢快歌舞这一生活场景的描写,热情洋溢地展现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 2. 弹拨乐合奏《快乐的罗嗦》是一首弹拨乐合奏,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流畅优美, 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音乐知识缺乏,喜欢用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等形式学习音乐。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在今后在学习中,应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聆听《快乐的罗 嗦》通过唱、跳等音乐实践活动参与课堂表现感受 民族歌曲带给大家不同的音乐体验,激发学生对 民族音乐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师生互动、听唱法、学生学唱歌曲并在音 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 3.知识与技能:1、通过拍手律动、演唱等形式,充分感受阿里里的音 高变化,并准确的演唱。 2、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能随教师学跳 简单的烟盒舞,并随音乐《快乐的罗嗦》律动。【教学重难点】

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乐器手铃彝族烟盒舞道具 【教学过程】 一听导入 1听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娃娃朋友,你来听他是谁呢?生:彝家娃娃。听得很仔细,那彝家娃娃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快乐的,幸福的。师:出示课题,对了是幸福的。 2听 师:那就让我们跟随彝家娃娃走进彝族了解一下他们的幸福生活。 【设计意图】师生间谈话导入,拉近距离,聆听感受音乐。运用微课形式讲解彝族的风光,学生充分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听 师:了解了彝族的幸福生活之后,就让我们跟随彝家娃娃跳起来吧。 二解决衬词 师:歌曲中你认为最有意思的歌词是什么呢? 生:阿里里 师:阿里里可了不起呢,他可是彝家娃娃通向幸福生活的谜语。 4听。 师:阿里里在歌曲中出现了几组呢?你来听。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有多种,主要的有撒尼拨、阿细拨等。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刺绣水平如何,决定了妇女的社会声誉。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多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

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还有一种说法是:鸡冠帽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这种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幼年未婚的彝族姑娘均梳单辫,成年后才能改梳双辫。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披毡。形似斗篷,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少见。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会认为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 在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的一些寨子,居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棗腊鲁人。腊鲁妇女多系着漂亮的围腰去赶街做客,走亲串戚。每当吉日节庆,妇女们都要系上光彩夺目的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银泡围腰给节日的欢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趣。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少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在云南永仁等地的彝族,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赛装节。届时,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纷纷穿上自己最心爱,最漂亮的绣花衣裳,成群结队赶来,参加隆重快乐的赛装节,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和才智,学习别人的经验。她们互相欣赏交流,比赛谁的服装最美,谁的手艺最高。她们还在一起唱歌跳舞,兴尽方散。 彝族简介 2009-08-04 10:39:01 来源:新华网编辑:王玉珊发表评论进入论坛>>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其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在滇池、邛都(现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为名,在今云南洱海周围从事农牧生产,于8世纪前后建立了“南诏”奴隶政权。

彝族烟盒舞基础动律教案1

教案 课程名称: 代表性民族民间舞蹈 授课班级: 舞蹈表演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一、讲授章节名称:彝族烟盒舞(跳弦)基础动律 二、授课学时:10-15分钟 三、本章节授课教师姓名: 四、教学内容: 烟盒舞的基本特点(柔、韧、脆),以蹬步为例。 五、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彝族烟盒舞风格特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其基础的动作要点,并获得正确的烟盒舞舞蹈方法。 2】掌握动作时两臂、肩、肘和腕部之间的起落配合,保持舞蹈动作与节奏的协调。 3】掌握烟盒舞中“柔、韧、脆”的特点。 4】为以后民间舞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基本体态,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以及身体各个部分的协调配合; 2】要求学生牢记动作,切忌错动作。课后认真复习,反复练习;3】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烟盒舞舞蹈方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烟盒的弹法。 2、通过蹬步的上身动作及脚上动作的学习,初步掌握烟盒舞的特点。 3、动作与节奏的协调。 难点:1、掌握烟盒舞“柔、韧、脆”的特点。 七、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 言传身教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示范教学法;阶段性训练八、教学准备: 音响设备、相关音乐

九、教学安排: 1、集合,师生问好,简述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 2、导入新课程。 简介烟盒舞及其基础动律特征,示范讲解烟盒的弹法,并让学生练习。 3、教授新课内容 1)以蹬步为例,进行学习。先示范动作,再单一分解。 a上肢动作要领分解:准备,手持烟盒,从身体斜旁(柔起)经绕(韧伸)提压腕(弹回)由小臂带动有控制地落制腰两旁(韧收),并保持手的舞姿造型,在后半拍弹响烟盒(脆弹),反面反复。节奏两拍一动练习两个八拍,一拍一次练习一个八拍。 b脚上动作要领分解:第一拍右腿勾脚沿地提起(柔起)控制住,再朝前方蹬出(韧伸),第二拍时右腿往旁后勾脚画小半圆到左腿脚踝(弹回)上,左腿保持屈伸的动作,第三拍右腿沿地落下(韧收),左腿成点地位置,第四拍停住,重复练习反面。 c 上下肢动作结合练习。 2)合音乐练习 单一上身动作2×2; 单一脚上动作练习2×2;蹬步练习2×4 十、小结 希望通过这节课包括以后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们掌握彝族烟盒舞风格特点的能力和主动意识,使全身舞姿的韧与弹更加协调优美。十一、布置的作业及复习思考题: 反复练习,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云南省民族情况简介

云南省民族情况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声息繁衍之地,也是各民族沿横断山脉南北迁徙的走廊,少数民族成份居全国前列。因此,云南民族众多,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水族满族等25 个,其中独有少数民族15 个。少数民族人口1415.3 万,占全省人口的33.41 %。 一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的原因,各民族从聚居分布居住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一)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特有的立体地形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各民族的居住特点。从垂直分布看,各民族居住地以山区为主;从平面分布看,又主要集中在农村山区边境及边远地区。全省没有民族成份单一的县(市),每个县(市)一般有5 -10 个世局少数民族,每个民族一般聚居在5 -10 个县。因此,全省共有8 个自治州,29 个自治县,79 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和197 个民族乡,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长期以

来,云南各民族大杂居与小聚居交错,以村寨或村寨连片聚居,保持本民族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相互之间不易被同化融合,但又相互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各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被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多样性的特点。 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之间乃至一个民族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半个世纪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心和扶持下,经过云南各族人们的拼搏奋斗,曾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力水平极为薄弱的云南各民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云南有4061 千米的国境线,与东南亚国家山同脉、水同源,16 种少数民族在云南和东南亚国家跨境而居,具有同源文化和亲缘民族的特点。

彝族舞蹈串词大全

彝族舞蹈串词大全 篇一:彝族年晚会串词 节目串词3、《格桑梅朵》——杨林 杨:好的,感谢***充满激情的舞蹈。 芝: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梅朵,就找到了幸福。杨:雪域格桑的美丽,将绽放在今晚的彝族年之夜。 芝:接下来,有请来自艺术学院的藏族小伙杨林,为大家带来《格桑梅朵》。 4、《dan》 周:好的,谢谢杨林的精彩演唱。 兰:大家找到格桑梅朵了吗? 周:如果找的话,今晚可要留心哦,幸福可能就在今夜来敲你的门。兰:好的。接下来请欣赏动感的舞蹈《dan》。 5、《大小凉山》——尔古、曲别美曲、郭阳平

芝:好的,感谢··· 周:诶,杨虎、阿芝,你们的家乡就是在自凉山州吧? 杨/芝:是的,怎么了? 周:每年的彝族年活动,应当属咱们四川凉山地区的最热闹吧?芝:没错,因为凉山州是彝族聚居区嘛。 杨:咱们彝族年为三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周:诶,这三个名字应该是从彝语音译过来的吧? 芝:是的,在这三天中我们会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宰杀年猪、摔跤、跳舞、跳锅庄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一起快乐到通宵达旦。 周:哇哦,听你这么一说,我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想马上飞到西昌去过彝族年了! 杨:虽然,我不能帮诸位实现到西昌去愿望,但是,今晚我们带来的节目也同样可以让大家感受到咱们彝族年的魅力。

芝:是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在一首歌曲《大小凉山》中,去感受咱们凉山的魅力 吧! 周:有请尔古、曲别美曲和郭阳平为大家带来《大小凉山》。 6、《阿育王》 兰:好的,谢谢··· 周:一心有一份大海的气魄, 兰:一生有一份苍穹的广阔。 周:跨艰难而含笑, 兰:厉万险而傲然。 周:他正是凭借着内心深处这份果敢和英武,才书写了历史上的精彩一页。兰:古老的金字塔神秘且美丽,法老的陵墓、君王的征战、美人的归属构成了古埃及阿育王的史诗。 周:接下来,这个舞蹈将会带领大家走进法老、美人与战争的世界。请欣赏舞蹈《阿育王》。

彝族文化介绍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形成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

烟盒舞简介

石屏彝族烟盒舞简介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中文名烟盒舞又称“跳弦”相关民族彝族流行地滇南个旧、石屏、建水。 艺术特点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如“三步弦”

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组合。“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斗蹄壳”( 即斗脚舞)是模拟动作斗蹄的动作,跳时参加者须成双数,两排对舞。 杂弦大多数是载歌载舞的,内容丰富,套数很多,已搜集到的就有八十多套。其中又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的两种形式。 自娱性的杂弦是群众性的舞蹈,参加人数不限,围圈而舞。每套以晃跳步、盖掖步等基本动作为基础,加上表现一定内容的动作--或模拟劳动,或根据唱词而变化--组合起来。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踩谷种”、“踩茨菇”、“戽小细鱼”等。表现爱情生活的有“大理弦”、“大红丝线水红青”、“三妹子”等。另一类是根据图形的变化,如三、四、六人的对穿花,或根据唱词而命名的“赶瘦马”、“上通海,下曲江”、“大翻身”、“六穿花”、“跪哟”等都属此类。 烟盒舞与彝族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舞蹈中的“斗蹄壳”,明显地摹仿动物斗蹄子而来;“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正弦“是由挑秧走路和上山下山的动作变化而来。据说,开始跳时没有烟盒,只徒手跳或拍掌。后来,当人们吸烟时,发觉手指弹烟盒,能发出”呱、呱“之声,既可统一舞蹈节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于是弹

建水彝族烟盒舞

2011~2012学年上学期《云南民族文化精粹》期末论文 建水彝族烟盒舞 班级:2010级房地产一班姓名:赵鑫学号:10206010147 建水县位于红河中游北岸,与石屏、开远山水相连,全县有17个乡镇,48万多人,其中彝族有13万人。县境地形为“两山分列,三江并流”,山区占总面积的89%。南支山脉焕文山,大起大伏,气势磅礴,与红河河谷相对高差达2195米,最高处五老峰海拔2515米,呈立体气候。东北部为与开远的结露山脉相接,这一带山势稍缓。建水山区多为彝族居住。县境中部有建水坝子、曲江坝子和面甸坝子,珠江上游的支流泸江贯流县境,土地平坦肥沃。建水虽地处边陲,但开发历史悠久,特别是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一直是滇南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文化教育中心。过去曾有:“金临安(即建水),银大理”之说。尤其是元代“创设庙学”,明代开办“临安府学” 、“建水州学”、“崇正书院”、“景贤书院”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多元一体的边地文化。 建水彝族聂苏支系跳的烟盒舞以表演技巧高超而闻名于世。建水烟盒舞也有“正弦”、“杂弦”之分,正弦又称“母弦”、“娘弦”,也是烟盒舞基础性的舞蹈套路。民间有“师父引进门,先学三步弦”的俗语。杂弦又称“子弦”是在正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有情绪舞、情节舞、技巧舞三类,内容涵盖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欢快热烈的集体舞,有摹仿动植物形态和生活片段带有表演性质的舞蹈小品,有高难动作的技巧性舞蹈。 1、自娱性的杂弦是群众性的舞蹈,参加人数不限,围圈而舞。每套以晃跳步、盖掖步等基本动作为基础,加上表现一定内容的动作--或模拟劳动,或根据唱词而变化--组合起来。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踩谷种"、"踩茨菇"、"戽小细鱼"等。表现爱情生活的有 "大理弦"、"大红丝线水红青"、"三妹子"等。另一类是根据图形的变化,如三、四、六人的对穿花,或根据唱词而命名的"赶瘦马"、"上通海,下曲江"、"大翻身"、"六穿花"、"跪哟"等都属此类。 2、表演性的杂弦又叫"新杂弦",多由两人表演,一般在自娱性的杂弦跳完后才表演。每套都有简单的情节。开始先跳"三步弦",然后根据情节表演。其中有许多优美的舞姿和造型,调度复杂,甚至有不少高雅度的技巧如下板腰、叠罗汉。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哑巴砍柴"、"哑巴拿鱼";模拟动物的有"鹭鸶拿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