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持有一套特殊的政治原则及与一种与现代民族主义大不相同的公民观念相联系

的实践。”

①因此,必须严格区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②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对将国家作为共同目标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区分。③文章分为四节:第一节的核

心目的是对二者的概念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第二节对二者的本质性差异即对待他者的态度进行分析;第三节考察由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而来的民族主义为“公德”、爱国主义为“私德”的伦理价值差异;第四节对二者在此基础上的理性与盲目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结论中将对这一区分所具有的实践价值进行讨论。

一 概念区分

尽管爱国主义在今天被更多地赋予了政治含义,但它一开始并非一个政治

词汇,而是个地理、文化词汇。英语中的“爱国主义”(patri otis m )一词来源于拉

丁语中的“祖国”(patria )一词,而“祖国”的词源又是拉丁语中的“父亲”(pa 2

ter )。在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间中,对祖国或家乡的热爱都是一种对土地的情

感依附。例如,当这个词16世纪第一次出现在英语中时,“爱国者”

(patri ot )不过是“同胞”

(compatri ot )的意思:一个与他生活在或来自于同一个国家的人。随着工业革命及其引起的大规模社会转型,“爱国主义”的意义明显得到了扩展,对国家的风俗和传统的热爱、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以及为国家福祉奉献等等都

58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①

②③M.G .D ietz,“Patri otis m ”,in I .Ball et al .eds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 1191.

有关区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可另行参见J.Lukacs,“Nati onalis m and Patri otis m ”,Freedo m Revie w ,Vol .25,1994,pp 178-79.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族主义的对象并不只包括国家,而爱国主义的对象却只有国

家。一般认为,民族主义至少有四种类型:(1)族群民族主义(ethnic nati onalis m )、

(2)文化民族主义(cultural nati onalis m )、(3)国家民族主义(state nati onalis m )、(4)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 onalis m )。参见Phili p Spencer and Howard Woll m an,N ationalis m :A C 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Sage,2002。因此,某些类型的民族主义显然是无法与爱国主义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讨论的,因此本文在区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时,仅将民族主义限定为以国家为对象的一类,而将其他类型排除在外。

已经被纳入其中。①

自17世纪开始,政治内涵开始成为爱国主义的组成要素之一。例如,“爱国者”和“爱国主义”这两个词都是17世纪晚期英国政治争论的核心话语。最终,辉格党赢得争论,并将这两个词界定为臣民反对国王的自由与权利。18世纪的“爱国主义”更多具有一种讽刺意味,往往代表着对政府的反对。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没有今天所包含的美德内涵,反而更多的是一个贬义词。②到了19世纪晚期,与日益强大的国家权势和民族主义的兴起相对立,爱国主义的话语失去了其原本的重要性,并成为服务于民族国家的工具。今天,已很难将它与民族主义相区别。③

由于涉及地理、文化以及政治,因此对“爱国主义”下定义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著名的辞典的定义经常显得过于宽泛。例如,《韦伯斯特大词典》将“爱国主义”定义为对国家的热爱或奉献。④《简明牛津政治辞典》的定义则是:“爱国主义”一般被定义为对祖国的热爱或保卫祖国利益的热情,但并不一定会形成具体行动。⑤《大英百科全书》更看重的是爱国主义的文化要素,它将爱国主义定义为保存、保护以及传播一国的传统与价值观。《布莱克韦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的定义相对全面,它不仅在定义中加上了有关行为的要素,还试图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加以区分:爱国主义更多是对所生活的土地或其生活方式的忠诚,而较少关心民族主义的核心问题即抽象的“国家”概念。⑥中国思想家对爱国主义的讨论历史悠久。《辞海》将爱国主义定义为“历史地形成的热爱和忠诚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对待祖国的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具体内容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剥削阶级的爱国主义,带有阶级的局限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积极意义。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同国68欧洲研究 2006年第4期 

②③

④⑤⑥See M.G.D ietz,“Patri otis m:A B rief H ist ory of the Ter m”,in I.Pri m oratz ed.,Patri2

otis m,Amherst,NY:Hu manity Books,2002.

I an Mclean and A listair Mc M illan eds.,The Concise O xford D ictionary of Politics,Ox2 f ord:Oxf 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1400.

See Maurizi o V ir oli,For L ove of Country:A n Essay on Patriotis m and N ationalis m,Ox2 f ord:Clarendon Press,1995,pp11-2.

W ebsterπs Revised U nabridged D ictionary,M I CRA I nc.,1998.

Mclean and Mc M illan eds.,The Concise O xford D ictionary of Politics,p1400.

David M iller ed.,The B lackw ell Encyclopa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London:B lack well Reference,1987,p1369.

际主义相结合。……”①应当承认,与西方的定义相比,这一定义更为全面,但学

理性可能不足。

②总的来说,要准确地理解爱国主义,就必须同时认识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爱国主义的对象、手段及价值判断。因此,正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较为全面的“爱国主义”定义应当是:个人对国家的热爱,是由祖国及其所代表的价

值观念所激发的,并以对其国家与同胞的福祉的特殊关切的形式表现出来。

③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人对国家的热爱”,这是最为核心的,涉及其价值判断;第二个层面“是由祖国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所激发的”,强调爱国主义的对象既包括地理要素,也包括文化要素;第三个层面“并以对其国家与同胞的福祉的特殊关切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对手段的界定。

与爱国主义相比,民族主义概念的出现则晚了很多,尽管其源起———民族概

念———同样历史悠久。“民族”

(nati on )首先是个文化心理范畴的存在,它指由氏族、部落发展而来,代表一种起初基于血缘关系、而后具有某种共同语言、历史、文化传统的相当稳定的共同体。这一点可从“民族”的词源看出:nati on 一词

是由拉丁文“出生”

(nasci )的过去分词natus 转化而来的古罗马词nati o,意指种族、血统、出生物等。古罗马词nati o 进入古法语后演变成为naci on,后来移植到

英语中成为现在所见的nati on 。④这种文化心理范畴的民族,在人口日益增多、

社会组织日渐复杂化和族际交往与渗透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慢慢地不再是最原

始的血缘关系意义上的群体,而更多地演变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⑤:血缘关系

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具有假设性,而共同语言、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由

此而来的那种足够广泛的认同感逐渐成为民族的基本特征。⑥进而,民族逐渐

从其文化心理范畴转移到了政治范畴,民族概念开始强调领土和主权———即民

7

8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①

②③④⑤⑥《辞海》

(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0页。在中国,对爱国主义的讨论更多用于政治教育目的。例如,有不少词典有“爱国主义教育”词条,但却没有“爱国主义”词条。又比如,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爱国主义的文章大多是谈论“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乎没有对“爱国主义”的概念进行学理梳理的。

参见I .Pri m oratz,“I ntr oducti on ”,in Pri m oratz ed .,Patriotis m ,p 112.

时殷弘:“民族主义、国家增生及伦理道德思考”,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这一术语已经被广泛运用,参见[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时殷弘:“民族主义、国家增生及伦理道德思考”,第173页。

族国家———的重要性。①

同民族概念一样,民族主义概念也兼有文化心理和政治这两个基本层面。②欧洲大哲学家康德、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祖师赫尔德、费希特等都认为,最有利于达到人类完美的方式是发扬各个民族的独特灵魂,它们表现在各个民族的语言、宗教、习俗、文学、艺术等等构成的独特的文化之中。③20世纪从事民族主义研究的著名学者汉斯?科恩也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对民族政权的忠诚高于一切。④然而,随着民族主义在欧洲从少数思想家的信念转化为一种激励政治运动的教义,民族主义概念的政治层面越来越突出,而其核心内容成了建立民族国家,并且在此后维护或增强了本民族国家的权势、威望和内部凝聚力。

民族主义概念的这种内在变化明显地反映在当代流行的民族主义定义中。《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辞典》将民族主义解释为:(1)对本民族的强烈忠诚;爱国主义的情感、努力和原则;(2)争取政治、经济等方面独立的运动。⑤在数百名西方著名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合作撰写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民族主义被更有侧重地定义为一种确信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将本民族组成一个国家的信念。⑥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他甚至断言,没有现代的国家政权,就没有民族主义问题。⑦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种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更多是种建构性的产物,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创造出来的产品,是国家政权在近代初期西欧地区特殊的环境下长期行使权力而产生的。⑧

88欧洲研究 2006年第4期 

②③

⑤⑥

⑦⑧这一分类可参见L iah Greenfeld,N ationalis m:Five Roads to M odernity,Ca 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17.

这里的论述主要参照时殷弘:“民族主义、国家增生及伦理道德思考”,第174-175页。

Robert R.Ergang,Herder and the Foundation of Ger m an N ationalis m,Ne w York:Octa2 gon Books,1931,pp190-92.

Hans Kohn,N ationalis m:Its M eaning and H istory(revised editi on),Malabar,Fl or oda: Krieger Publishing,1982,pp11-18.

O xford A dvanced L earnerπs D 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Oxf ord,1974,p1570.

参见亚当?库珀、杰西卡?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翁绍军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09页。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参见[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从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概念可以看出,尽管二者都是对自身国家的强烈忠诚和热爱,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不过是

爱国主义的一个变种而已。16世纪英语中的“publike weale ”

(共和国)和“coun 2try ”(国家)两术语———分别直接来自于拉丁语中的“res publica ”(共和国)与

“partia ”(国家)———都被用作“nati on ”的同义词。这实际表明,当政治学家们在

谈论被理解为独立、统一的“nati on ”时,他们所指的是经典意义上的“republic ”或者是“country ”。但以这一意义出现的“nati on ”却并不代表现代民族主义的开始;相反,它是爱国主义的悠久历史的另一篇章。不仅是在英国,而且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以及美国,那些承诺为“republic ”意义上的“nati on ”理想奉献的人既

自称为、也被称为爱国者,而非民族主义者。①因此,现代民族主义话语是作为

对爱国主义话语的一种改良或改编而出现的,通过这一改良或改编,如“国家”、“热爱国家”之类的表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一些爱国主义先前根本就未涉及或只认为是非核心性的主题,如文化或族群的统一,特别是对他者的界定,上升到了一种核心地位。

二 本质性区分:对“他者”的想象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这一原型与变种的关系,为施莱尔马赫所点破。他指出,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与恐外症的结合体。本来,爱国主义是对一个人所属的国家或群体的热爱,对其制度的忠诚和对其国防的热情,是一种所有人所公认的思想情感;恐外症也是如此,它不喜欢陌生人,即外来人,不愿将他接纳到一个人自己所在的群体中来。这两种思想感情既不属于特殊的人类学,也不代表关于国家或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特殊理论。而民族主义却二者兼而有之;它是

一种综合性学说,将对祖国的热爱、对他者的恐惧与排斥都结合了起来。②尽管

在对群体内部的态度上很难对二者加以区分,但如果我们将视野转向对待群体外部的态度,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这一本质性区别便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恐外症,或者说一个敌对的“他者”印象是否发挥作用,成为区分爱国主

98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①

②V ir oli,For L ove of Country ,“chap 15”.

转引自[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义与民族主义的关键变量。换言之,“对他者的态度”成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本质性区别。

如上所述,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有着积极的认同与强烈的忠诚感。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想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必然涉及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不可能给自身以明确的定位(iden2 tity),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都不例外。根据德国学者穆蒙迪和西蒙的一项研究,确定团体内认同的比较标准主要包括三种:团体间比较、世俗性比较、与绝对标准或抽象标准进行比较。这样,在确定对一个国家的积极或消极认同时,就有三种比较方法:(1)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2)与该国的历史或可能的将来进行比较;(3)与一个“理想”的社会原型进行比较。①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核心区别在于,它们所采取的比较标准是不一样的,尽管最终比较结果都达成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积极认同。穆蒙迪在后来与其他人的合作中进一步对这一比较标准进行了验证,并证明,爱国主义更多地是与后两个标准联系在一起,而民族主义则更多与第一个标准联系在一起。因此,爱国主义往往在拥有对国家的积极认同与对同胞的特殊关切的同时,并不排斥“他者”;而对民族主义来说,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如果没有对“他者”的贬抑,就没有对自身的积极认同。②

就民族主义而言,如果不与“他者”相联,就不存在“我们”,不存在集体认同;而且,只有对“他者”的贬抑才可以带来团体内的积极的自我想象。③由于追求实现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国家的目标,因此几乎所有民族主义都必须处理“他者”问题。没有“他者”———而且往往是敌对的他者———作为参照系,建立本09欧洲研究 2006年第4期 

②③Quoted fr om Amélie Mu mmendey,Andreas Klink and Rupert B r own,“Nati onalis m and

Patri otis m:Nati onal I dentificati on and Out2Gr oup Rejecti on”,B 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40,2001,p1161.

Mu mmendey,Klink and B r own,op1cit.,pp1159-172.

参见H.Tajfel and J.C.Turner,“The Social I dentity Theory of I ntergr oup Behavi or”, in S.Worchel and W.G.Austin 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2nd editi on),Chica2 go:Nels on2Hall Publishers,1986,pp17-24.

民族的国家的政治诉求就不具备合法性,建构本民族身份认同也就根本不可能。①这种对他者的负面想象,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机制,用以拒绝一切外来者,贬低其他民族的价值,排斥少数民族、种族和宗教少数派。例如,在欧洲,民族主

义是与反犹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并带来了重重恶果。②换言之,人们对其群体或

共同体的看法与他们对其他群体、其他共同体或局外者的特性的看法密切关联。在许多部落文化中,用来指共同体成员的词汇与用来指“人”的词汇完全相同。

这种用法表明,局外人是连被当作人的基本尊严都没有的物种。

③当然,有人会说,民族主义也完全可以像爱国主义一样,既允许对自身的积极想象,也不排斥他者。诚然,抽象的民族主义者可能并且有时的确存在,他们不过高看待自己的民族性,慷慨地向所有民族宣扬这种理论:让所有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政治居所,让所有的民族都不要把异族人纳入自己的政治居所。确实,

维护这种非利己主义的民族主义并不存在形式上的矛盾。④然而,由于民族主

义往往追求建立、维持或强化民族国家,必须以外部敌人的想象来强化内部的团结,因而事实上的民族主义几乎都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因为,如果民族主义者对待所有民族的态度都始终一致的话,尤其是,如果他们在看待自己民族的过失与别的民族的过失时持相同态度的话,那么民族主义的政治效用就将大打折扣;并可能像爱国主义一样,为其他更为强烈的诉诸于“他者”形象的新主义所取代,或至少是地位大幅下降。

与民族主义相反,爱国主义在确定自身认同时所比较的对象来自于穆蒙迪和西蒙所讨论的后两个标准。或者说,如果爱国主义也有“他者”的话,那么这一“他者”是在自身内部或者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想象的理想社会,比如自身的专制君主、自身的历史、自身的贪污腐败、理想社会等等。因此,如果爱国主义有敌对的“他者”,那么它们都是来自于内部的。从爱国的角度出发,就必须对这些

19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①

②③④Daniel D ruck ma m,“Nati onalis m,Patri otis m and Gr oup Loyalty:A Social Psychol ogical Pers pective ”,M ershon International S tudies Revie w ,Vol .38,1994,pp 143-68;Amelie Mu m 2mendey and Andreas Klink,“Nati onalis m and Patri otis m:Nati onal I dentificati on and Out 2Gr oup Rejecti on ”,B 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40,2001,pp 1159-172.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1页。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第2-3页。

内部的敌对的“他者”进行反抗;其逻辑后果便是,爱国主义更可能导致异议、内部争执、不服从、甚至是叛乱。

爱国主义的这一逻辑后果,是导致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混淆或者说是“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恐外症或者说敌对的他者印象要求人们高度团结,而真正的爱国主义却可能导致异议、争议、不服从、甚至叛乱,因此被认为是对团结的破坏。当然,将这些人们普遍持有的情感附加到一种特殊的人类学和形而上学中去的民族主义,远非一种普遍现象,而是在最近150年间的欧洲思想的一种产物。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把祖国视为他们的终极归宿和最终根源。赫尔德曾经指出,没有国家的民族也就没有自由,民族性高于公民性,民族国家高于政府形态,民族精神是绝对性的国家精神。②应该承认,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拿破仑的入侵就曾唤起了欧洲各个民族的爱国情绪,促进了这些民族的国家独立运动,从而塑造出18、19世纪的欧洲政治格局。但是,尽管具有这种一定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的危害远大于其益处,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就是“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的典型。

三 伦理价值区分:“私德”对“公德”

由于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因此其伦理道德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恐外症的影响下,民族主义往往被界定为“公德”;而不存在恐外症的爱国主义则仍保持其“私德”地位;由于“公德”往往可以命令“私德”服从,结果就是爱国主义经常被民族主义所利用、成为民族主义的工具,“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就成为理所当然。

要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究竟是“公德”还是“私德”进行区分,就必须首先对确定“公德”“私德”的机理进行简要讨论,而这又涉及确定“公德”“私德”的权威的问题。根据格林的观点,权威是“一种在统治者、臣民与行动之间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关系。”其体现形式为:当着而且仅仅当着下列事实存在时,A对B 29欧洲研究 2006年第4期 

①②“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是韦罗内所使用的一个术语,指“爱国主义被民族主义所

利用,作为实现民族主义目的的手段。”

参见V ir oli,For L ove of Country,“chap15”。

才拥有权威,即A 要求B 做C 时,(1)给予B 做C 的站得住脚的理由;(2)排除

掉一些B 可以不做C 的理由。①这一公式道出了有关权威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事

实,即“它是通过提供一系列特殊的行动理由而发挥作用”的。这种理由可称为“权威的特殊理由”,其首要特征是必须“站得住脚”,必须与一般的理由———如“那是应当做的事情”、“那是符合你的利益的”、“那样做会使你高兴”等等———有质的区别。这一特殊理由之所以“站得住脚”,是因为,政治权威是集体行动中解决困境的可行办法。正如弗里德曼所说,“当人们就将要做什么无法达成一致时,困境产生了。因此,为了避免混乱,必须对由谁决定做什么取得一

致。”②这事实上对从霍布斯、洛克以降的社会契约论所强调的权威得以产生的根源进行了重新诠释:要解决集体行动中的困境,就必须要形成集体行动的共识,并授权相应的权威成为共识的代表。最终,权威成为一种精心设计的发明物,用以在面临实质层次的争议时赢得程序层次的共同同意,其机制是将一些人

的判断确定为“公”的、而将另一些人的判断确定为“私”的。

③尽管公共权威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共识或共同同意,但这一理念的实现并非直接的,而是通过公民对决定权力将如何运用的原则、制度与程序的接受来

实现的。④因此,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共识必须是可撤消或废止的。或者说,公共权威只能严格地限于上述的“权威的特殊理由”,而不能超越这一界限去干涉“私”判断。尽管在程序层次上,“私”判断允许公共权威获得主导地位,但在实质性问题层次上,“私”判断并不因为通过正式程序合法化的公共权威的行使而消失。因此,尽管可能期望人们服从他们所讨厌的法律,但却不能指望人们不对这些法律表示反对,或不试图运用已有的程序来废除这些法律。

一旦这一必须坚持的原则被放弃,就存在一种危险,即伴随公共权威的行使,授予“公”判断合法性的“私”判断很可能不再发挥任何作用。因为,一旦权威在获得合法性后,往往通过将政治异议———如反对他们讨厌的法律、甚至试图运用现有程序加以废除———纳入创造与强加法律的权威程序中而非法律的实质内容中,从而消除至少是大大削减政治异议生存的空间,并导致剥夺人们对政治

39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①

②③④Leslie Green,The A uthority of the S tate ,Oxf ord:Clarendon Press,1988,pp 141-42.

R. B.Fried man,“On the Concep t of Authority in Political Phil os ophy ”,in Joseph Raz ed .,A uthority ,Ne w York:Ne 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0,p 177.

Fried man,“On the Concep t of Authority in Political Phil os ophy ”,p 178.

Thomas Nagel,Equality and Partiality ,Oxf ord:Oxf 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 18.

合法性的发言权。政府仍可以是明智的、审慎的、公正的、宽容的甚至是民主的,但不再是合法的———因为其所依赖的共识已经不再发挥功用。

由这一分析可以看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伦理价值的区别在于,按照爱国主义,“私”判断在权威获得授权后将继续发挥作用,而民族主义则恰好放弃了这一必须坚持的原则。

由于爱国主义是“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因此爱国主义不能成为一种“公德”,而只能是种“私德”。因为,如果爱国主义成为一种“公德”,那么它就必然要求人民忠诚,而这是不可能与可撤消的个人同意相调和的。作为“私德”,爱国主义更多是个人的道德选择,而非必须的道德义务。如果我们忠于祖国更甚于忠于政府且二者发生冲突的话,则会产生两种情况:或者以祖国是一项事业的名义挑战政府的合法性,或者简单地背叛事业与理想而追随特定的政府。在前一种情况下,爱国主义是一种私人的事务,而非公共事务,因为每个人都仍天然地保留着其“多元”特色,用共享的国家事业的标准来判断当前政治权威体系。在后一种情况中,政治异议往往自动地被贴上不忠的标签,而权威体系自动地充当了爱国主义的工具,即爱国主义成了一种“公德”。出于对被扣上不忠的帽子的恐惧,有益的政治异议的发展空间大大受限,这明显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符合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结合了爱国主义与恐外症的民族主义来说,为了追求建立、维持或强化民族国家的政治目标,民族主义对内处于开放状态、对外则处于闭合状态。这种两面性使得民族主义在建构敌对他者的过程中被“公”化了:集体对外捍卫民族独立的自由,是一种地域主义的自由,而不仅仅是为了保障民众能在内部实现自由。这样也就消除了人民属性与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属性之间在概念上的对立。①民族主义以“外部威胁”作为其成为“公”道德的合法性说明,从而要求整个国家、所有公民的集体服从。这样,授权“公”权威的“私”判断的作用在这里消失了,民族主义以“外部威胁”为名获得了“没有同意的同意”。②泰戈尔曾就此非常正确地指出,民族的概念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最强烈的麻醉剂,“在这种麻49欧洲研究 2006年第4期 

①②

[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第152页。

“没有同意的同意”是指一个人(机构、国家等)往往这样要求他者的服从,即:我这

样做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同意、必须服从,哪怕你并不愿意。相关讨论参见[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章”。

醉剂的作用下,整个民族可以实行一整套最恶毒的利己主义计划,而一点也意识

不到他们在道义上的堕落。”

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在伦理价值上的区别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由于民族主义的“公德”地位,它可以要求可能导致内部不和的爱国主义必须让位并服务于这种集体的“事业”。在很多民族主义者看来,由于他们的政治诉求是建立民族国家,因此对于本民族的热爱就等同于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国家的热爱。同时,由于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政治理论,也是一种诉诸于民族情感的意识形态话语,②因此爱国主义就变成了相当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主义口号。

四 表现性区分:理性对盲目

由于恐外症的影响,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在对待他者问题上存在根本性区别,并导致了二者的“公德”“私德”区分,使得民族主义往往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非理性。这种理性与盲目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区别性关切”和“情感依附”。在进入这一区分之前,首先需要对民族主义的非理性本质进行简要的讨论。

民族主义的本质是非理性的。这不仅在于其恐外心理往往是没有合理依据的,也不仅在于它作为一种超越地方和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政治现象最终是民族大众性质的;还在于其理论的基石多半是一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假设,只不过经过了理论性的整理和修饰。不仅如此,由于民族主义的首要作用是促进创建民族国家,而这往往必须经历严重的政治、军事冲突,需要民族大众尽可能做出物质和精神奉献,因此它必须诉诸最能激励和动员大众的武器,

即感情、信条和口号,而非系统精细的理论思想。③如同迈克尔?霍华德所指出

的,正是由于民族主义的非理性,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每个参战国都对战争

59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①

②③[印度]泰戈尔:《民族主义》,谭仁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23页。关于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参见A lan Finlays on,“Nati onalis m ”,in Robert Eccle 2shall et al .,Political Ideologies:A n Introduction (3rd editi on ),London and Ne w York:Rout 2ledge,2003,pp 199-103.

关于民族主义促进民族国家的诞生往往需要通过战争的讨论可参见[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

的速胜充满了信心,结果却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又颠倒了过来,在希特勒发动德国民族主义冲向整个欧洲时,其他国家却不敢诉诸民族主义进行反抗,以至于在战争初期再次遭受重创。①换句话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爱憎即以实际和想象中的民族区分为界的认同感和排他意识,理想即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或弘扬其权势与威望。

当然,爱国主义有时也包含着非理性成分;但由于前述的本质性区别,它远比民族主义来得理性。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这种因本质性区别而产生的理性对盲目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都包含着“区别性关切”的内涵,但又存在着明确的差异。

与民族主义一样,爱国主义者对其国家及同胞的福祉有着“特殊关切”;或者说,需要在自我群体和非自我群体之间做出明确区分。正如大卫?麦卡贝所说,爱国主义是一种原则,它源于国籍在道德上所施加的特殊义务与特殊待遇。②在这里,“义务”与“待遇”暗示着爱国主义的“区别性关切”维度在现实中的体现。因此,爱国主义常常要求人们随时准备为其同胞的福祉做出牺牲;或者说,“一个人是否爱国的试金石是他准备为祖国及同胞所做的一切。”③但是,爱国主义根本上是和平主义的与宽容的,坚持爱国主义对祖国与同胞的特殊关切,并不意味着不能拥有对其他国家及其居民的关切。它在允许一个人热爱自己祖国的同时,也允许其他人热爱他们的祖国,并不试图让他人放弃对自己的祖国的热爱。与此相对,民族主义者并不能宽容他人对其民族与祖国的忠诚,因为世界只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最优越的,那就是民族主义者自己的民族、国家。

这种区别,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对待他者的手段选择上。一方面,爱国主义的理性使其更倾向于选择和平,而民族主义则倾向于战争。尽管对爱国主义者来说,对自身祖国与同胞的特殊关切,极易使他们陷入在祖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选69欧洲研究 2006年第4期 

②③M ichael Howard,The Causes of W ar and other Essays,Ca 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chap12”.

McCabe,“Patri otic Gore,Again”,in Pri m oratz ed.,Patriotis m,p1121.

Pri m oratz,“I ntr oducti on”,in Pri m oratz ed.,Patriotis m,p110.

择两难。但爱国主义的区别性关切并不意味着国家边界的道德优越性,“如果我们真正相信所有人生而平等、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则我们在道德上就必须思考,爱国主义概念要求我们与世界其他部分如何相处、为他们做些什么。”应当承认的是,在祖国介入战争时,选择和平并不一定意味着叛国或者不爱国。事实上,

所有爱国主义者都可以从和平中获益,和平是导致长期安全与繁荣的惟一选择。

①另一方面,由于其常见的宗旨在于通过推翻政治现状来创建民族国家,也由于其情感色彩和排他性质,民族主义往往具有强烈的暴力冲突倾向。著名诗人

泰戈尔就指出,冲突和征服的精神是西方民族主义的根源和核心。②国际政治

学家霍尔斯蒂经过统计分析指出:从1815至1914年,创建民族国家的问题在所发生的场合有55%导致或促成了战争;从1945年至1989年,创建民族国家在所发生的场合最终导致或促成了战争的比例也再次超过50%,在所有各类战争原

因中独占鳌头。

③其次,就“情感依附”而言,爱国主义也远比民族主义更为理性。

就本文讨论而言,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情感依附”的对象都是民族国家,它既涉及由国籍而来的国家公民身份所导致的忠诚:一个公民要忠诚于自己的国家;④也涉及国家赖以立国的基本价值观或理念。

但是,对爱国主义而言,它所依附的特殊地理位置只限于现有的国家领土,尽管可能存在与他国的领土争端,但不太会将扩张作为目标。而民族主义极有可能追求这一地理目标。事实上,民族主义的非理性本质恰恰在于它将民族和国家混同起来,认为每个民族都须组成为一个国家,或国家只有在完全包容一个

民族的情况下才具有合理性。

⑤当然,就对价值观或理念的情感依附来说,也存在同样的区别。当其国家反映或违背了某一套价值观或理念时,爱国主义可能会表现出自豪、羞耻或内疚等

79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①

②③④⑤Martha C .Nussbau m,“Patri otis m and Cos mopolitanis m ”,in Martha C .Nussbau m,For L ove of Country?Bost on:Beacon Press,2002,p 113.

[印度]泰戈尔:《民族主义》,第11、23页。

Kalevi J.Holsti,Peace and W ar :A r m ed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O rder ,1648-1989,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p 1306-321.

Marcia Bar on,“Patri otis m and ‘L iberal ’Morality ”,in Pri m oratz ed .,Patriotis m ,p 162.这种观点在学术界相当普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厄内斯特?盖尔纳,参见[英]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

各种感情。爱国主义是与平等、公正、基于对国家价值观的批判性理解的“批判性忠诚”(critical l oyalty)相联系的。①对爱国主义者而言,他们所热爱的国家更多是一种事业,其最终目的在于建设一个道德上特殊的共同体。②而这一“道德上特殊的共同体”并非特殊的政府或一时流行的政治情感,因此理性爱国主义者认为,对祖国的忠诚是无条件的,“而对特定政府、特定的政府形式或特定领导人的忠诚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它们要促进祖国的发展,而非阻挠甚至摧毁它。”③用另一位研究人员的话说,就是“爱国主义者必须促进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变革和进步”,并推动制度和程序的公正。④2003年上映的美国影片《五角大楼文件》(Pentagon Papers)就非常明显地展现了爱国主义的这一方面。⑤但民族主义话语的主要目的在于,保卫或强化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以及种族的统一性与同质性,其敌人则是文化污染、异端、种族混合以及社会、政治和精神的不团结。民族主义对价值观的情感依附的非理性使它通常伴随着对国家安全与国家文化的外部威胁的恐惧。对国家安全所受威胁的恐惧,即对“国家脆弱性”的担心,在对外国的不信任、提高警戒与加强战备中得到突出体现。对国家文化所受威胁的恐惧即对“文化污染”的担心,是以认为外国影响力将会侵蚀国民文化的同一性与特殊性为特征的。⑥因此,民族主义往往为理想化团体历史而奋斗,而爱国主义则更支持理性的分析;民族主义更支持权威—极权结构, 89欧洲研究 2006年第4期 

②③④

⑤⑥See T.W.Adorno,E.Frenkel2B runs wik,D.J.Levins on and R.N.Sanf ord,The A utho2

ritarian Personality,Ne w York:Har per,1950;Daniel Bar2Tal and Erving Staub eds.,Patriotis m, Chicago:Nels on2Hall,1997.

A lasdairMac I ntyre,“Is Patri otis m a V irtue?”,in Pri m oratz ed.,Patriotis m,p152.

I bid.,p153.

John L.Sullivan,Amy Fried and Mary D.D ietz,“Patri otis m,Politics and the Presidential Electi on of1988”,Am 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36,No.1,1992,pp1200-234.

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67年,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设立了一个专门工作小组,编写1945至1967年间美国的对越政策史。作为小组成员,来自兰德公司的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对美国的越南政策存在怀疑与不满,试图将小组研究报告《五角大楼文件》公诸于众,但未成功。最后,埃尔斯伯格将其透露给《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1971年6月,《纽约时报》两次连载《五角大楼文件》的部份内容,在全美掀起轩然大波,并导致政府与媒体间的直接冲突,官司打至最高法院。尽管最高法院的判决并未涉及埃尔斯伯格及《纽约时报》是否爱国的问题,但该案例仍显示了有关爱国主义的激烈争论。

参见E.Staub,The Roots of Evil:The O rigins of Genocide and other Group V iolence,Ne w York: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R.K.W hite,“The Fear Motive in T wentieth Century W ars”,Peace Psychology B ulletin,Vol.1,No.3,1993,pp11,12-13.

而爱国主义则更多与民主原则相联系。①结束语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的危害远大于其益处。它不仅导致了二战时期的法西斯主义肆虐,也导致了二战后部分国家内部的种族歧视甚至种族灭绝,使得爱国主义几乎丧失了所有美德内涵,几近成为一个贬

义词。②要将爱国主义从当前的尴尬状态中解救出来,就必须对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进行全面的区分。作为爱国主义的一个变种,民族主义结合了爱国主义与恐外症,对待外部他者采取敌对态度、并被假定为一种“公德”,因此变得极端非理性和盲目。而爱国主义并不包含这样的态度,其想象的“他者”更多来自于内部,因此决定了爱国主义是种“私德”,是种道德判断,因此其对国家外交、内政的启示是理性的、宽容的,而这正是爱国主义的美德内涵之所在。要恢复爱国主义的这一内涵,就必须坚持“私”判断在授权“公”权威中的作用,不能因为民族主义所谓的“公德”命令而低头———事实上,民族主义的“公德”本身是存在问题的。只有在大胆质疑民族主义的“公德”权威的合法性的基础上,爱国主义才可能得以真正实现。

(作者简介:潘亚玲,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责任编辑:彭姝)

9

9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②Thomas B lank,“‘Patri otis m ’—A Contradicti on,A Possibility or an E mp rical Real 2ity?”,Paper t o be p resented at the ECPR Joint Sessi ons of Workshop s “ECPR Workshop 26:Na 2ti onal I dentity in Eur ope ”,6-11Ap ril,2001,Grenoble (France ),p 110.

Bertrand Badie,The I m ported S tate:The W esternisation of the Political O rder ,Stanf ord,CA: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 179.

drugs p roblem s gradually,s o that the EU could p rovide nati onal governments with powerful policy guidance and instrument to s olve their drugs p r oblem effectively.

EUπs Anti2D rugs Policy set an examp le of keep ing drugs security by integration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and the examp le could be an i mportant reference for China in its effort t o j oin international acti ons t o combat drugs p roblem.

84 O n P a tri o tism and N a ti o na lism

P AN Yaling

The t w o ter m s,Patriotis m and Nati onalis m,are often m isused not only by the pub2 lic but als o by academ ics,which resulted in so me terrible confusi https://www.doczj.com/doc/0414716481.html,bines pa2 triotis m with xenophobia,Nationalis m itself is a variation of patri otis m.The basic difference bet w een the t wo is the attitude to ward“others”,and which makes Na2 tionalis m recognized as a“public virtue”,while Patriotis m being accep ted as a “p rivate virtue”.This distinction justifies the phenomenon of“nationalization of Patriotis m”.And because of these distincti ons of nature and ethics,Nationalis m is al w ays much more unreas onable and blind than Patri otis m in ter m s of embodi ment.

The only possible way to s olve these p r oblem s is t o insist that patriotis m is an“in2 dividual judg ment”of“p rivate virtue”and it could not be subjected to i mp roper demands of so called“public”Nati onalis m.

100 Tran sf o r m a ti o n o f P a rty O rgan iza ti o n Mo da lity i n Co n tem po ra ry W e s te rn W o rl d

XU Feng

Political party,as a social organis m consists of different elements such as members and structures and technical t ools,is al w ays transfor m ing in order t o adap t itself to s ocial devel opment,especially political changes.The result of overall adap tation of political party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nges could be taken as transfor mation of organization modality.Ever since their establishment,the organizati on modalities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west have been transfor m ing al 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And during the p rocess,s ome s o called “caucus party”,“mass party”,and“catch2all party”come into being.W hen a post2modern s ociety appeared,these parties are facing new changes due t o the transfor mati on of s ocial cap ital and dramatic devel opment of infor mation and I nter2 net technology.

111 P e r p lexity o f A lli ance M ana gem e n t and Coo rd ina ti o n

WANG Fan

The perp lexity of alliance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al ways exist in evolvement and evolution of an alliance.A lliance management involves inter2dependence and

美国民族主义

美国民族主义:是情人还是杀手? 作者:周庆安 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美国民族主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利芬(Anatol Lieven)的担忧似乎从“9.11”之后变得越发明显。 这位卡内基基金会高级副会长在《美国正确还是错误:剖析美国民族主义》(America Right Or Wrong: An Anatomy Of American Nationalism)中向人们预言:“美国是一座美好的房子,但是在它的地窖里却藏着一个魔鬼,他的名字叫做民族主义。” 从历史上看,“美国信条(American Creed)”一直都是美国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核心之一。作为合众国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是血缘的,它既难以具备历史学家眼中的古老性,也不发轫于这个民族最早的种族优越感。美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在政治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即利芬所说,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法治规范就是美国信条的核心。因此,美国的民族主义不像其他典型民族主义那样充满历史悲情。 问题在于在反恐之战开始后,甚至在“9.11”发生之前很久,面对全球日益发展的反美思想,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尤其是在被利芬称为“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小布什身上,美国信条会把其外交政策推向与世界不和谐的方向。 理由有三条,首先,美国信条正在成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笔下的官方民族主义,许多学者担忧,这种官方民族主义是通向帝国式政治的捷径。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借助国内民族主义对于美国政治的优越感,向外推行其霸权政策,并在世界谋求利益最大化,遭致国际社会的反感。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就曾经针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悖论做出判断:“作为美国核心理念的自由主义会最终成为帝国外交政策的绊脚石。” 其次,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民族主义,混淆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野,进而侵占了国际规范的空间。以全球反恐为核心的美国外交政策,对于国际事务的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在“9.11”发生后,小布什在讲话中多次提及“我们的原则”,而不是“我们的看法”,这种原则,就是基于美国信条的民族主义观念。在这种原则基础上,民族主义将会损害美国的国际道德,使美国外交政策把意识形态当作国家利益,按照信仰和政治取向划分敌我。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它是_把双刃剑,对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可以提供强大的凝聚力,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爱国主义,促进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爱国教育 1民族主义的概念 1.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其含义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变化的,例如西欧早期就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创建民主政治的国家,最后形成以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同样,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其所产生的民族主义也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和形式。尽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但是它往往都包含着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可看做是同一民族的所有成员基于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自尊上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争取本民族独立、维护本民族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和具体实践行为。 1.2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命运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因此,爱国主义可以与正确的、理性的、包容的民族主义统一起来,在内涵上二者基本一致,在外表上趋于相同,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忠诚,这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改变自己国家面貌,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奋斗的结合体。在历史上民族主义曾多次等同于爱国主义,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20世纪中期各发展中国家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革命运动等,那时的民族主义都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在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的国家里,例如德国、日本等,由于国民身份与民族身份的一致性,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在表现上往往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

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练习题: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整个文艺复兴时代文学艺术家中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人。下列选项能作为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证据的是( ) A.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 B.对人的认识和追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肯定了人的欲望和自然的人性 D.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樊篱中解放出来 2.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不断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3.1517年,罗马教皇向辖下各教区兜售赎罪券,有位大学教授提出“九十五条论纲”予以公开抨击,从而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这位大学教授是( ) A.亚当·斯密B.伏尔泰 C.马丁·路德D.孟德斯鸠 4.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其实质意义在于( )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和西欧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5.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 A.“天圆地方”说被打破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天主教会的地位动摇了D.“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6.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7.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表述体现的思想是( ) A.民族主义B.禁欲主义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_众意和民粹主义

第28卷第3期 2007年6月 闽江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M I N JI ANG UN I VER SI TY V o.l28N o.3 Jun.2007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 张志雄 (武夷学院计算机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又要积极推进政治现代化过程。在政治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完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既要关注广大民众的意见,又要防止民粹主义倾向,将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理性;公意;众意;民粹主义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821(2007)03-0054-0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因此就要根据民主法制化的要求,分析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不是用 应然 规范 实然 ,而是探索从 实然 走向 应然 的途径。运用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原则分析政治实践,无疑会使人们对政治发展的实际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对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审释 在启蒙思想的视角下,公意是指由于人们缔结契约,每个人都将其自身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从而形成以共同意志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共意志。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当人们服从公意时就是在服从自己,人们通过对公意的服从和尊敬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从而使个人在被管理和自由之间达到统一。在这里公意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公意是整体的精神力,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它不是人们精神与意志的简单组合,乃是整个社会系统历史的产物;其次,公意代表整体,因而它是最大限度的众意,而且是经过升华之后的众意。 公意与众意经常有很大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仍然是公意。 [1](P39)第三,公意是社会的真正法则,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通过法律来得以实现,表现为国家意志。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独立国家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要大于任何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因而为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公意有时又会对个人或某些集体的自由进行限制。但公意的执行不是要限制自由,而是要把自由限制在体现公意的法律之下,因此法律绝非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为了保护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1](P4) 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更为密切,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程度的增强,促进了现代政治的民主化和政党派别的形成。在诸多集团组织和政党派别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各种利益集团为核心的群体意识,这就出现了众意。众意是社会某个群体的意志,是一部分人的个别意志的总和。众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民众文化的反映;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它所代表的永远是部分人的意志,它与代表全社会的公意是有区别的;有时众意也打着为全体公众谋取自由和利益的旗号,实际上是为部分人的利益服务。因此,从公意和众意的关系来看,公意是众意的升华,公意的产生过程就是克服个人意志和众意的过程。因为 暴力并不产生权利,我们有义务服从的只是合法的权力。 既然暴力并不产生权利,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约定可以作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2](P69)在现代政治视野中,公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制度体现出来,它必 收稿日期:2007-01-25 作者简介:张志雄(1966-),男,福建浦城人,武夷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民族学解读 阿迪力?买买提 2012-4-9 13:35:49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1年5期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后发展国家面临着“去中心化”的威胁,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国家认同与国家安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公民而言是认同危机,对国家而言则是安全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后发展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变得困难重重。领土分割在后现代的全球化时代已不再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民族存在于多层治理体系的世界之中,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是谁,我们代表着什么,这些问题都希望得到解答,这些问题也变得更加开放,而且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认同;爱国主义 作者简介:阿迪力?买买提(1959-),男(维吾尔族),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1) 05-0029-07 一 自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媒体出现“全球化”一词以来,它已成为一个时尚的字眼,专家学者们更是对其非常关注。这大概是因为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

世界性潮流,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任何国家、民族无法独立于这股强大的全球化浪潮之外,难怪人们对其格外关注和普遍重视。何谓全球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尚无统一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从历史上看,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大机器工业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由于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革命、冷战结束以及原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空前的全球化浪潮。 客观地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的自由化、资本国际化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提供了一个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后发优势”的难得的历史机遇。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中获得了短缺的资金和技术,从而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还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的发展。如果因此我们将经济全球化仅仅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福音”,那就大错特错了。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由于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寻求发展的机会,但也必然会因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制定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利与弊肯定是大不相同的。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对任何人都有益的事物,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均衡地同时对每个人给予某种回报。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的严峻现实。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除了面

2017届高三历史考前模拟卷4

24.汜胜之强调坚硬强地黑垆土耕后必须及时“平摩其块”,“勿令有块”;土性松散的土壤耕后必须“蔺(镇压)之”“重蔺之”。“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 A.对精耕细作的重视B.生产工具的革新 C.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D.耕作技术的进步 25.王夫之认为王朝的衰亡有两种形式:土崩、瓦解。其中土崩指在整体的秩序崩溃后尚有局部的秩序保存,其衰亡往往要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新的统治秩序和新的统一局面的重建也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的衰亡属于土崩的是(C) A.秦朝B.隋朝C.唐朝 D.元朝 26.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了解外部世界的种种举措都不事声张;因鸦片战争被革职而复出后,办事作风一如从前,仍然主要围绕着平叛等传统事务,当时中国最紧迫的任务被放在一旁,只是顺着当时的政治方向走。材料说明林则徐(D) A.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B.并没有做到“开眼看世界” C.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影响甚小 D.尚未产生改革中国的思想 27.尽管晚清的民族主义者激活了明代的种族记忆,重新界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然而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身份已经为多数人接受,因而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将自身表述为“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而成的统一国家。材料反映了(C) A.近代列强的侵略增强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心 B.“民族主义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 C.清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 D.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遭到了汉族人的反对 28.中国首位留美文学博士梅光迪在《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文指出,“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变革,现代中国人,至少其中严肃认真的一部分人,也正忍受着一种思想空白和精神领域的尴尬境况所带来的煎熬。”材料中的文化变革(C) A.开启了国人思想向近代转化的先河B.确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C.使中国人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9.1930年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用农民风潮底铁围来包围当地的城市,以及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军阀部队里组织我们自己的力量,十倍加强我们在这些军队里的工作。”材料说明共产国际(B) A.坚持中国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B.认识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作用 C.支持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D.得到了当时中共中央的全力配合 30.田纪云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私营经济曾经有相当的发展,但随着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个体、私营经济所剩无几。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个体、私营经济几乎斩尽杀绝。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 A.建立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D.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31.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B)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32.近代科学一登场,就把等级森严的世界转化为一个平等的世界。一切人和物,无论多么伟大与渺小,在科学面前其价值都一律平等,都服从同样的铁的法则,都同样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其间并不存在任何高低贵贱之分。材料意在说明近代科学(B)

当代民族主义及其未来趋势_政治论文

民族主义是预测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尽管有学者预言“当20世纪末临近的时刻,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是‘好的共同体’这样一个现代的正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注:G.莫德利斯基:《世界政治学原理》(GeorgeModelski,PrecinpleofWorldPolitics),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但冷战后民族主义浪潮的重新泛起,却使人们觉得这样乐观的预测未免太早,与此同时,对民族主义这种随着资本主义而产生,并随着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而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冲击的意识形态,它在未来一个世纪中将会有何种走向,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民族主义的定义与分类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都涉及到极为广泛的层面,民族主义也不例外。在预测民族主义的未来趋势时,回顾对民族主义的性质的争论是十分有益的。欧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政治原则,它坚持政治与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并断言,没有现代的国家政权,就没有民族主义问题(注:欧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ErnestGellner,NationsandNationalism),康乃尔大学1983年版,第1—5页。)。汉斯·科恩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对民族政权的忠诚高于一切。这种心理状态是同生养他的土地、本地的传统以及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权威等等联系在一起的(注:汉斯·科恩:《民族主义:它的含义与历史》(HansKohn,Nationalism:ItsMeaningandHistory),纽约1961年版,第1-8页。)。哈维丁·凯却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创造出来的东西,是现代国家政权在近代初期欧洲西部地区的特殊的环境下长期行使权力而产生的(注:哈维丁·凯:《历史、阶级与民族国家》(HareyKaye,History,Classes&N-ation-state),伦敦1988年版,第138页。)。汉亭·昂格的看法是,民族的概念就如同自由的概念一样,是一个光辉的字眼,并指出那些不合乎自由原则的所谓民族主义根本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民族主义情绪早就?嬖冢 皇堑?8-19世纪才发展成为要求每个民族都 《民族主义》(ElieKedourie,Nationalism),建立本民族的政权的政治原则(注:伊利·凯多尔: 纽约1961年版,第1、15-18页。)。而按照马克思和列宁等人的论述,民族主义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偏爱。民族主义是可以分为进步与反动的两种类型的,但从本质上讲,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因而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逐步消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列宁全集》第22卷,第319页。)。可见,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正因如此,如果对民族主义的含义缺乏基本的共同理解,就无法对民族主义的未来走向进行有意义的预测。事实上,每一个学者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民族主义的本质,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重要特征,因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客观上已经分为了几个大类,而在研究中,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各种含义不同的“民族主义”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论述,这就使人很难在一个共同的基点上相互理解对方的观点。为避免这种语焉不详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按各个学者强调的不同重点而将民族主义大致地分为以下几类。(一)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就是把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这是民族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类,实际上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实际上也是将民族主义的这种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来进行论证的。“民族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并通过群众动员来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注:C.梯利:《欧洲革命(1492-1992)》(C.Tilly,EuropenRevelution1492-1992),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民族主义是“那种认为民族—国家具有伟大价值的群体意识,这一群体意识保证完全效忠于民族—国家。这一群体赞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独立和主权,以及追求某种广泛的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标。”(注: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而将其他的属性放在其次来考虑的倾向。由于政治民族主义追求着具体的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所以很自然地带有分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谈及“民族主义”一词,总有一种界定模糊的意味。它不像“爱国主义”,总是积极向上让人学习信奉;它不像“官僚主义”,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它是这样一个词,人们在听到它时会做一番思索,这到底是给反抗外国侵略以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个民族主义,还是让国家海外侵略不断扩张的民族主义呢。 民族主义究竟是什么?“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起源于英国。由于宗教改革将英国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之后的领土战争,贸易争端更加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推动了民族主义发展。十七世纪的光荣革命最终让英国确立起了自由民主的制度,将权利由国王手中转交给整个民族,民族国家就此诞生。而这正是民族主义的基础。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刚出世时是民族要求独立建国,反抗侵略和压迫的主张和运动,起到的是一个巩固国家,增进英国自我发展的力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洲各国和美国原有的民族 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它们走上了以武力拓展国际市场 的道路,通过扩张和征服奴役了众多弱小和落后国家,使亚、非、拉美的广大地区沦 为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它们商品和资本输出场所和原材料的输入地。正是在扩展国 外市场的过程中,欧美等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民族利益的进步性, 一步步蜕变为维护统治阶级和特殊政治集团利益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国 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 文明”和为本民族媒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以侵害其他民族 利益为代价,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因此,从主导成分 上说,殖民主义就是恶性发展的民族主义,是侵略性的民族主义。 依据它的发展历程,可将民族主义按照西方思想家伯林的标准来划分。他将民族主义划分为“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和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在思想上表现为种族主义,大国或大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就是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赫尔德提出了归属和民族精神的概念。我认为划分两者的标准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过度的自我为中心,就会产生盲目性,会侵犯其他民族的领域,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之前说到很多人在提及民族主义时要对其角色进行思索,其原由大概就在于民族主义这的这两面性。它可以让人们为自己在压迫中的民族奋起反抗,也可以让民族闭关自守或盲目扩张。在抗战时期我们得以胜利,依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主义的保护意识,它的排外性很强,只要拥有它,这个国家的对手就不会好过。犹记得零八年,由于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遭袭击,我所在城市的居民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抵制来自法国的家乐福超市,虽然该超市给大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事件与该超市实在没有丝毫关系,但大家抵制的强度让超市负责人叫苦不迭。所以很多政治家赞赏民主主义的热情,但反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因此分析它的利与弊并得出一个中和点就成了当务之急。 先说民族主义的弊端。根据民族主义发展一个终端是进攻性民族主义来说,他的弊端来自于没有处理好度,即过度的本民族为中心。可以看成是极端性,在保护本民族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导致民族侵略。狂热性,丧失了理智的盲目的民族主义反而会损害本民族利益。 1.极端,民族主义很多都有极端倾向,像各种排外运动的始作俑者一般都是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演化为了大国沙文主义。最明显的代表是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大国。在进一步的发展道路上它只考虑自身利益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以增强自身国力。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拿破仑也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出生于被法国占领不久的科西嘉岛的拿破仑从小意识到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作者:杨宁一文章来源:中学历史教与学网站点击数:962 更新时间:2006-2-10 摘要: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对世界历史进程最具影响力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是现代化的产物,经历了形成时期、发展和扩散时期,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时期等不同阶段,存在着原发型和传导型两种基本类型。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既起到过积极作用,也造成过巨大破坏和灾难。正确认识民族主义,总结民族主义演变历程的经验教训,对当今世界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5)010-0013-06 民族主义是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情感。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伴随着现代化的进展,民族国家逐渐建立与发展,并成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有学者认为:“自从民族主义进入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人类的进步、繁荣、战争、大规模的暴行,如种族屠杀,大都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以国家权力和国家暴力的方式进行的。”[1](p.245)因此,“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2](p.3),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之一,以至英国著名左派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得出结论:“若想一窥近两个世纪以降地球的历史,则非从‘民族’以及衍生自民族的种种概念入手不可。”[3](p.1)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又兴起新的高潮。因此,研究民族主义为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也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的世界。不过,民族主义研究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众说纷纭。本文尝试勾勒出民族主义发展演变的历程,从中总结出有益的启示。 一、民族主义的形成 目前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最早兴起于近代的西欧,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形成标志,以后逐渐扩散到整个世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认为世界是分为民族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个体的忠诚首先是对他的民族;民族是一切政治力量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 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与近现代世界科技文艺练习

专题十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与近现代世界科技文艺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德州二模)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民主制度趋于完善 B.人文精神受到重视 C.公民群体日益壮大 D.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当时雅典保障奴隶的权益,已经有意识地将奴隶同其他财物区别对待,透露出古雅典人已初步具有将奴隶视为“人”的进步意识,反映当时雅典重视人的价值,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奴隶被排除在公民群体之外,排除C项;材料强调雅典重视人的价值,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问题,排除D项。 2.(2019·盐城三模)“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 ) A.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解析:选B。材料中“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故选B项;萌发是在古希腊时期,与材料中“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不符,排除A项;即使是后来的宗教改革,也只是打击了而非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排除C项;D项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 3. 16世纪,“他们都要求从世俗的情感和欲望解放领域转向思想文化体系的清算领域。也可以说,他们都希望从思想体系上,而不是从人的情感上来清算神学体系”。据此可知,“他们”( ) A.主张否定宗教神学 B.反对君主专制 C.强调人有信仰自由 D.倡导人非工具 解析:选C。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更加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复习过程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 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读书报告 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讨论在历史学研究包括社会学研究中一直经久不衰,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时代民族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吞没的情况下就更显得意义非凡。而作为全球化时代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代表作,安东尼史密斯先生的这本《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不可不读。 一直以来,民族主义是学界聚讼纷纭的话题。从艾利?凯杜里、霍布斯鲍姆到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对民族主义褒贬不一。同情民族主义的学者汤姆?奈伦在《不列颠的崩解》一书中如此写道:“‘民族主义’是现代历史发展中的病态。如同‘神经衰弱’之于个人一样的不可避免;它既带有与神经衰弱极类似的本质上的暧昧性,也同样有着退化成痴呆症的内在可能性——这个退化可能性乃是根源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所共同面临的无助的两难困境之中(这种痴呆症等于是社会的幼稚病),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是无药可医的”。厄恩斯特?盖尔纳在《思想与改变》中则如是说:“民族主义不是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发明了原本并不存在的民族”。 有人说,民族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实体。也有人讲,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这两种说法巧妙地避开了为民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人们发现,民族是一个如此难以把握的对象。尽管语言、人种、领土、宗教或者文化等因素被用来定义民族,

但都无法将民族完好无缺地盛入概念的器皿。它在定义上惊人的不确定性,使人甚至怀疑它本身空无一物。当然,这一猜测不能推出民族虚无主义的结论,空洞无物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毕竟,归属一个易于确认的群体是人类的自然要求。这样的群体,无非就是家庭、部落、等级、宗教、政党、国家以及民族。 不过,一般来说,学者们大多同意,民族(nation)是一个近现代产物,在古代并不存在。在西方,“nation”源于拉丁文,在演变为现代意义的民族前,指的是种类、种族、人群。其意思与现在所谓的民族相去甚远。汉语中原没有“民族”一词,它是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文转译而来。在宋朝,没有人会用“民族英雄”来称呼岳飞和文天祥。他们抗击金军,抵御蒙元,并不基于民族情感,而是为了大宋王朝。他们是忠臣烈士,大宋的“帝国英雄”,却不是民族英雄。事实上,要到十九世纪,人们的民族意识才逐渐强烈起来。1919年,《凡尔赛公约》第一次将民族权利列入其中。直到那时,民族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才得到普遍认可。这时候,人们注意到,民族的产生与人们的受挫感密切相关。正是专制统治和殖民压迫让受到伤害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并且一开始,民族与民族主义就殊难分开。于是,以民族主义定义民族就成为学者们的便捷方式。厄内斯特·盖尔纳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而非相反”,而民族主义“基本上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及特点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题目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10 级二班 学号: 20X0330X0107 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成绩:___ ________ 完成时间:

目录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 三、民族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付丽芳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从西欧开始起源并产生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自民族主义最早西欧诞生以来,它和主要在它塑造下形成的近现代民族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今天面临的全新现实环境,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过程。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英文中“民族”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但其语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政治相联系,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该词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再往后,政治色彩成了该词的主要含义。[1]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很多学者都主张,民族主义和民族都是近现代世界才存在的政治概念。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发展深入。冷战以后,世界各地各类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叠起,有力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新格局的组合。韦伯曾说过:“在谈到‘民族’这个概念时,我们一再指出它同政治实力的关系。”[2]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继二战结束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之后,冷战后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民族是一个纵向和横向联系上的一体化的、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情感为特征的。”[3]在民族主义推动下,近代民族国家和民族先后产生于十六世纪的英国、十七世纪中期的法国、十八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十八世纪晚期的美国,以及十八与十九世纪之际的德国。在这个历史序列的演进之中,民族主义和民族本身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 当民族主义在它的原发地英国形成发育起来时,它原本是一场处于既定的历史疆域内的全体人民把国家主权从皇室、贵族手里夺归大众所有的运动。也就是说,最初的民族主义所飙扬的,是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这时候的民族概念,“等同于国家,等同于人民”;吉登斯则认为,民族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4]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姚大力 2002年第4期 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问题时,元朝灭亡后的那几十年中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明初甘为元遗民者为数众多。这里所谓遗民,指的是经历改朝换代后拒绝这样一种遗民概念的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元明之际。但是,凡在前一个王朝作过一道德约束实际上是从宋朝起就得到大力提倡和强调的。所以宋朝灭亡以后留下当然上述道德约束并没有要求作遗民的人直接去反对新政权或者从事秘密抵抗运合法性,只要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不再作官)就可以了。著名的宋遗民谢枋得就只不过他本人已是“宋室孤臣,只欠一死”而已。1传说中的商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土国家的概念去考量这段史事时,他们发现,像这样作遗民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草,莫不属于周朝所有。因此他们宁可把“不食周粟”解释成不接受周的俸禄。当那意思是:“伯夷久不死,必有饭之者矣。”这是实际上在婉转地说,他们并不是食。 元朝这样一个由蒙古人做皇帝的王朝,也留下大批心甘情愿的遗民,并且其中个人遭遇差别很大。其中名声最大的三个被明人称为“国初三遗老”,入明后分别考试的试卷等文化活动,但拒绝到明政府里面正式做官,居然都安然无恙地活到杨维桢写过一篇《老客妇谣》,借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不愿再嫁的话题来表诗拿给朱元璋看,建议朱元璋杀他。朱元璋说“老蛮子止欲成其名耳”,没有采取行因为也有一点名气,躲了几年,还是被政府找出来,强迫他们做官,结果只好自当然更多的人没有这样戏剧化的命运,能够平安无事地以遗民身份了却一生。 二是遗民心态的泛化。如果遗民是指拒绝在新王朝做官的人们,那么遗民的范王朝做官的机会而又拒绝了这种机会(包括拒绝科举考试)的人们。这样的人数量总能扩大到比之大得多的社会范围中去。元明之际的遗民心态突出地表现在对改仕舆论中间。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晚年因为子孙犯罪受牵连,被流放四川,息说,宋濂对自己一生小心为人,却几次遭遇命运颠簸很有点想不通。在夔州的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老和尚问他,“于胜国尝为官乎?”宋濂回答,曾经作翰林国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摘要: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下民族问题的研究,说明民族主义发展对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从而多方面了解民族主义,能更好的使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更好的促进世界和平。 关键词:民族主义全球化现代国家国家认同 一,冷战后的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在18 世纪末, 以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战争创建美利坚合众国和法国发生大革命并建立法兰西共和国为标志,民族和民族主义获得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大众政治形式、意识形态概念以及全等于享有主权的人民即国家的确切词汇语义。此后,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政治动员话语和建国运动形成世界性的浪潮,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中期亚非拉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 欧洲国际体系扩展为世界规模的民族国家体系。在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和剧变导致冷战国际体系崩溃以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达致了全球化的规模, 世界由两极对峙的冷战国际体系进入了所谓全球化国际体系。不过,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的同时, 该地区出现了以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分离运动;而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发生了与民族、种族有关的地区冲突;另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不断出现, 甚至在发达国家也产生了根据价值观、宗教和移民问题提出以文化、文明为核心概念分析国际政治并强调文明的对抗性关系的理论。于是, 所谓冷战后民族主义新浪潮成为学术研究的世界性热点。 从理论上说,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化的进程是相背的。全球化的发展, 超越和淡化了民族国家的界限, 使民族国家受到削弱, 民族主义受到抑制;相反, 民族主义的兴起和上扬, 也会使全球浪潮消沉, 使全球化进程受到阻滞乃自停顿。然而, 20 世纪末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化态势日益明朗的情况下, 民族主义却表现得异常活跃, 民族主义强化的趋势也在发展。 二,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再兴起 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 势头不减。首先,全球化挑战民族国家主权, 导致了民族主义的再兴。冷战后, 全球化迅猛发展, 大大促进了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依存的程度, 不断超越着原有民族国家的界限, 从而冲击着传统的主权观念。一方面, 全球化的深化, 使各种超国家的组织正在越来越地代国家的职权, 限制着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另方面, 全球化制定出来的规则成了国际法, 它们正在向干涉权、国际监护、人权和有限主权等概念转化, 逐步侵蚀着国家

试题汇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试题9]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0年题组 1.(2010·广东文综19)“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1.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与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材料““经验证”,“一步推演”可以看出,要运用你自已的理智出发现真理。A为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信仰;D认为世界不可知;B“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的感觉,三选项都是错误的。 2.(2010·浙江文综1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B.墨子 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 2.D 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 2009年题组 1.(2009·广东历史15)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1.D 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而不是神圣的高高在上的神的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