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溶性大豆多糖稳定酪蛋白机理及食品微结构研究

可溶性大豆多糖稳定酪蛋白机理及食品微结构研究

表面活性剂之增稠剂

表 面 活 性 剂 之 增 稠 剂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092班 姓名:邵凤梅 学号:20090915223

摘要:增稠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改善和增加食品的粘稠度,保持流 态食品、胶冻食品的色、香、味和稳定性,改善食品物理性状,并能使食品有 润滑适口的感觉。增稠剂可提高食品的黏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 理性状,赋予食品黏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呈悬浮状态的作用,中国目前批准使用的增稠剂品种有39种。增稠剂都是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也称水溶胶。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化学合成(包括半合成)两大类。 关键字:食品胶添加剂,增稠剂。 一、增稠剂概述 增稠剂是一种流变助剂,不仅可以使涂料增稠,防止施工中出现流挂现象,而且能赋予涂料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贮存稳定性。对于黏度较低的水性涂 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助剂。 有水性和油性之分。尤其是水相增稠剂应用更为普遍。增稠剂实质上是 一种流变助剂,加入增稠剂后能调节流变性,使胶黏剂和密封剂增稠,防止填料沉淀,赋予良好的物理机械稳定性,控制施工过程的流变性(施胶 时不流挂、不滴淌、不飞液),还能起着降低成本的作用。 特别对于胶黏剂和密封剂的制造、储存、使用都很重要,能够改进和调 节黏度,获得稳定、防沉、减渗、防淌、触变等性能。 食品级的增稠剂-素肉粉是一种水相增稠剂,同时它也是一种油相增稠剂,也就是说,它遇水可以大量的吸水,吸水30倍时可以形成凝胶,吸水 50=-100倍时,可以成糊状、吸水100-200倍时,可以使水体及含蛋白、油 脂的体系形成浓郁感,质感强烈。素肉粉是由海洋藻类及陆生植物魔芋提取,藻类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通过光合作用,将海里的二氧化碳吸收,对环境有好处,在食品中添加素肉粉,也是一种爱地球、绿色环保的生存方式。食品增 稠剂主要用于饮料、罐头、糖果、糕点、乳品及冰激凌的生产过程中。其主要 作用有:起泡作用,也可以稳定泡沫,成膜作用,乳化作用,保水作用,粘合 作用等。

大豆蛋白

大豆蛋白 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植物油、大豆食品、大豆蛋白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使大豆食品需求逐年递增,发展大豆食品加工业有着现实依据。并且随着进口大豆数量逐年激增,我国对大豆的依赖越来越强,国产大豆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大豆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旦因政治原因或利益分配与出口国产生矛盾,将会是我国处于不利的境地。因此振兴我国大豆产业意义重大,大豆加工业的发展也事关全局。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几千年前,大都从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大豆营养丰富,全身是宝,在中国,豆制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近代可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高可以手段,,使大豆为原料制成的系列产品,不断增加了品种,而且提高了品质,他们的应用范围更广泛。 摘要:大豆蛋白质应用概述 大豆蛋白产品有粉状大豆蛋白产品(soy protein powder)和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textured soy protein)两种。粉状大豆蛋白产品是大豆为原料经脱脂、去除或部分去除碳水化合物而得到的富含大豆蛋白质的产品,视蛋白质含量不同,分为三种: 1.大豆蛋白粉 2.大豆分离蛋白: 将大豆分离蛋白用于代替奶粉,非奶饮料和各种形式的牛奶产品中。营养全面,不含胆固醇,是替代牛奶的食品。大豆分离蛋白代替脱脂奶粉用于冰淇淋的生产,可以改善冰淇淋乳化性质、推迟乳糖结晶、防止“起砂”的现象。 3.大豆浓缩蛋白: 水产大豆浓缩蛋白已证实是鱼虾饲料中极好的植物性蛋白源。因为他抗原水平低、灰分、含磷量低,不象鱼粉那样含量高水平的生物胺,同时具有极好的制粒性。适量添加能提高饲养品种的成活率,维持正常生长,同时改善饲料的利用效率。 大豆蛋白的应用现状: 大豆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食品原料,以大豆为原料或与大豆蛋白有关的加工产品有传统大豆食品、大豆加工食品和大豆蛋白配料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产品。主要的产品形式有:全脂豆奶、大豆奶酪、豆腐、全全脂大豆粉、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组织化蛋白、水解大豆蛋白等,大豆蛋白配料被广泛用于快餐、饮料、肉类、面制品、仿乳制品、婴儿食品、糖果等各种常见的食品加工中。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范围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早餐食品(2)面制品(3)饮料(4)肉、禽、鱼类产品(5)乳类产品(6)其它食品应用:例如在糖果、汤料等的应用,以及在宠物食品中的应用。(7)大豆蛋白在其它加工业中应用则主要有:纺织、皮革、发酵、饲料、造纸等工业中的应用。(8)近来对大豆蛋白的利用以及应用研究还包括有:蛋白质可食用膜的性质及应用、食品用粘结剂、大豆蛋白中不同组分的性能及应用、环境条件和加工处理对大豆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大豆蛋白在一些食品中的应用等。 大豆蛋白发展前景: 目前,随着各类肉质方便食品的迅速发展,大豆蛋白质在高档食品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用量剧增。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大豆蛋白的年生产量约30万吨,并在大豆蛋白中融入活性钙,使其既使融化也不变性。日本大豆蛋白年产

材料热稳定性的测定

材料热稳定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陶瓷测定热稳定性的实际意义。 2、了解影响热稳定性的因素及提高热稳定性的措施。 3、掌握热稳定性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热稳定性(抗热震性)是指陶瓷材料能承受温度剧烈变化而不破坏的性能。普通陶瓷材料由多种晶体和玻璃相组成,因此在室温下具有脆性,在外应力作用下会突然断裂。当温度急剧变化时,陶瓷材料也会出现裂纹或损坏。测定陶瓷的热稳定性可以控制产品的质量,为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陶瓷的热稳定性取决于坯釉料配方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相组成、显微结构、坯釉料制备方法、成型条件及烧成制度等工艺因素以及外界环境。由于陶瓷内外层受热不均匀,坯料与釉料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而引起陶瓷内部产生应力,导致机械强度降低,甚至发生分裂现象。 一般陶瓷的热稳定性与抗张强度成正比,与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成反比。而导热系数、热容、密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热稳定性。 釉的热稳定性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热膨胀系数。要提高陶瓷的热稳定性首先要提高釉的热稳定性。陶瓷坯体的热稳定性则取决于玻璃相、莫来石、石英及气孔的相对含量、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状况等。 陶瓷制品的热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坯釉的适应性,所以它也是带釉陶瓷抗后期龟裂性的一种反映。 陶瓷热稳定性测定方法一般是把试样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接着放入适当温度的水中,判定方法为: 1)根据试样出现裂纹或损坏到一定程度时,所经受的热变换次数; 2)经过一定次数的热冷变换后机械强度降低的程度来决定热稳定性; 3)试样出现裂纹时经受的热冷最大温差来表示试样的热稳定性,温差愈大,热稳定性愈好。 陶瓷热稳定性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将试样(带釉的瓷片或器皿)置于电炉内逐渐升温到220℃,保温30分钟,迅速将试样投入染有红色的20℃水中10分钟,取出试样擦干,检查有无裂纹。或将试样置于电炉内逐渐升温,从150℃起,每隔20℃将试样投入20±2℃的水中急冷一次,直至试样表面发现有裂纹为止,并将此不裂的最高温度为衡量瓷器热稳定性的数据。 也有将试样放在100℃沸水中煮半小时到1小时,取出投入不断流动的20℃的水中,取出试样擦干,检查有无裂纹。如没有裂纹出现,则重复上述试验,直至出现裂纹为止。记录水煮次数,以作为衡量瓷器热稳定性的数据。热交换次数越多,说明该陶瓷样品的热稳定性越好。 本实验采用前面两种方法来测定试样的热稳定性。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1、实验仪器:普通陶瓷热稳定性测定仪(由加热炉体、恒温水槽、送试样机构、控温仪表四部分组成)、万能材料试验机。 2、实验材料:市场购买的瓷砖样品、红墨水或黑墨水。 四、实验步骤 (一)方法一

乳化剂介绍

饲料营养—饲用乳化剂在畜禽饲料中的使用 乳化剂能够将饲料中的油脂乳化,从而提高其消化吸收率。本文就市场上出现的乳化剂种类和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认为卵磷脂类和糖苷酯类乳化剂优于其它类型的乳化剂。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在追求养殖高效应的过程中,为了加快畜禽的生长速度,降低料肉比,饲料中使用油脂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畜禽饲料中添加油脂一般以豆油、玉米油、棉籽油和米糠油为主,也有使用动物油和餐桌剩余油脂的情况。通过合理的使用油脂,畜禽的生产性能大大提高,生长速度加快,料肉比降低。但是在使用油脂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必需克服的缺点:在幼龄畜禽中使用油脂的效果不明显,许多研究表明仔猪日粮中添加油脂对于仔猪的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Cera等,1988; Li等,1990)。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龄动物消化道发育不完全,胆汁酸盐和脂肪酶分泌不足以消化吸收饲料中的油脂,造成饲料中油脂的浪费,被幼龄畜禽排出体外。另一方面,仔猪断奶阶段对能量的要求要显著高于生长猪,所以仔猪日粮中的油脂如果能够被充分吸收,仔猪断奶期间的增重将大大提高。现阶段生产实践中,为了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性能,常常大量添加油脂。肉鸡料后期的日粮中油脂的添加比例常常超过3%,哺乳母猪日粮中的油脂也能够达到3%以上,在这样的添加比例情况下,饲料中添加的油脂常常不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值,这主要是因为日粮中高比例的油脂所需要的胆汁酸盐量大大超过了畜禽体内能够分泌的量,所以油脂的乳化不彻底,没有乳化的油脂常常导致畜禽的腹泻,从而造成畜禽生产的损失。 1、饲料中乳化剂的使用 解决油脂使用上的这些问题,增加油脂的消化吸收率,扩大油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比例是提高畜禽生产的重要手段。提高油脂的消化率,添加乳化剂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乳化剂是一种能够溶解于水,又能够溶解于油的两性物质。乳化是把一种液体置于与它互不相混合的液体中,在外力作用下将此液体呈微粒分散的过程,新生成的均匀混合物称为乳浊液.使这两种液体分散,并使乳浊液保持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实质上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在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后,饲料中的油脂能够溶解在水中,大大加强了油脂的消化吸收性能。 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对畜禽生长性能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当在仔猪含牛油日粮中添加卵磷脂和脑磷脂(添加量为牛油量的10%)时,日粮中脂肪的消化率由80.9%分别提高到88.4%和83.9%。肉鸡饲料中添加卵磷脂作为乳化剂能够减低肉鸡腹脂厚度,提高胴体重。 2、乳化剂的种类 现有阶段使用的乳化剂有数十种,但是用于食品和饲料工业上的主要有:磷脂类、脂肪酸酯和糖苷酯类,饲料上也使用胆汁酸盐类乳化剂。通常商品化的乳化剂产品并不是由单一的乳化剂组成,为了更好的乳化性能,几种乳化剂按照合适的比率组成商品乳化剂。复合乳化剂是由两种以上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乳化剂。不同乳化剂之间互相配合,加强了乳化剂对油脂的溶水能力。 3、不同乳化剂的优缺点 磷酯产品主要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工业及饲料中,有精制卵磷酯、改性磷酯、氢化磷酯、复配磷酯、脱色磷酯及粗制磷酯等,品种多达几十种。进一步

可溶性大豆多糖的功能

可溶性大豆多糖的功能: 可溶性大豆多糖是利用最新生物化学技术,用豆渣通过酶解聚合、分离、精制、杀菌、干燥等工艺制成的水溶性膳食纤维。产品为白色或浅黄色粉末,没有甜味,略带焦糖味,但绝无任何豆腥味;天然、热量低、安全健康。 特性:低粘度、耐酸、耐盐、耐热。 01、可溶性大豆多糖是双歧杆菌促进因子,能促进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繁殖增长,调节肠内菌群。 02、可溶性大豆多糖是水溶性膳食纤维的一种,除具有聚葡萄糖、抗性糊精等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减肥、通便、降血压、降血糖等功能外,还具有减缓农药的毒害作用,吸附重金属Pb、As、Hg、Cr,促进钙、镁离子的吸收等功能,可替代抗性糊精、菊粉、聚葡萄糖等。 03、可溶性大豆多糖是优秀的蛋白稳定剂,能提高食品中蛋白质在高温和冷冻环境中的稳定性,尤其在酸性条件下(pH≤4.0)和盐性条件下(如高钙离子多)对蛋白质的保护性和稳定性更好,且产品的粘度低、口感更清爽。可替代果胶、耐酸CMC、耐酸黄原胶等作为酸性食品中蛋白稳定剂。 04、可溶性大豆多糖是良好的泡沫稳定剂,保持食品气泡的持力强,且泡沫非常细腻。在啤酒、可乐中添加可替代PGA。 05、可溶性大豆多糖可作为乳化稳定剂,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亲油性,能使水层和油层均匀的混合在一起,使乳化更加稳定。能作为香精、色素的载体,缓香护色,用于乳化香料,粉末香料,水溶性色素,植物性油脂,色拉用调味油等中。可替代阿拉伯胶、黄原胶等。 06、可溶性大豆多糖作为水分保持剂和淀粉回生抑制剂,尤其在低温和冷冻条件下能保持食品中的水分,防止食品因失水而导致淀粉老化所引起的产品下榻、开裂、断裂(如蛋黄派、法式面包、馒头、膨化食品、年糕、糯米饭、α-化大米等),使产品不粘连、不混汤,可替代海藻糖。能防止湿面的粘连,提高非油炸面的复水性能。 07、可溶性大豆多糖具有稳定细胞组织,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增加产品的重量,抑制冰晶的生长的功能,并能将食品冷冻和解冻时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08、可溶性大豆多糖具有优越的成膜性能,能作为药品、食品的被膜剂、粘附剂和成膜剂,可替代普鲁兰糖。 09、可溶性大豆多糖能抑制脂肪的氧化和分解,并能抑制蛋白质的凝胶化:已有日本专利证明可溶性大豆多糖抗氧化能力等同于天然维生素E,并能减少或替代脂肪。可溶性大豆多糖在含脂量高的产品中能抑制脂肪的油腻感,降低油炸食品中油脂的含量,在低脂或无脂产品中则可

绿色食品课程论文[1].doc

浅谈绿色食品中的添加剂 摘要:食品添加剂则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形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的物质.绿色食品的加工原料是来自经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地,在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必须合理选择,限量添加,防止对绿色食品的二次污染。Abstract: the food additive is to improve food quality and color, fragrance, taste, shape and for anticorros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need to join the food chemical synthesis or natural substances. Green food processing raw material is from a certified green food production area, in the course of processing food additives must be reasonable choice, set limit to add and prevent the green of food in the secondary pollution 。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品质色泽香气味感变质生产工艺营养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而食品添加剂则 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形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的物质.此外,食品营养强化剂也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食品营养强化剂是指为了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 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绿色食品的加工原料是来自经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地,在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必须合理选择,限量添加,防止对绿色食品的二次污染.生产绿色食品时使用食品添加剂,其目的是: (1)保持和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并补充或改善在加工过程中损失的风味, 色泽; (2)提高产品的耐储性和稳定性; (3)改善产品的成品,品质和感官,提高加工速度,方便生产操作. 一、改善绿色食品品质的食品添加剂 能够改善绿色食品品质的添加剂有七类,分别是乳化剂,增稠剂,水分保持剂,面粉处理剂,稳定和凝固剂,膨松剂,胶母糖基础剂. 1、乳化剂是指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混溶的液体(例如油和水)均匀分散成乳状液(也称乳浊液)的物质.美国FDA的定义是:"能使某乳浊体中的组成相改

食品级干酪素1(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食品级干酪素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级干酪素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标签、贮藏及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以鲜奶或曲拉为原料,添加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钠、盐酸),经溶解、脱脂、杀菌、凝乳、洗涤、脱水、造粒、干燥、包装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干酪素。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1886.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盐酸 GB 1886.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钠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GB 50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009.2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族的测定 GB 5009.23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酸度的测定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26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 GB 1930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定义和术语 以下定义和术语仅适用于本标准。 3.1 干酪素:以鲜乳或曲拉制成,又称酪蛋白、酪朊酸。 3.2曲拉:曲拉是藏语译音,汉语俗称奶渣,是牧民将乳脱脂后在自然条件下发酵、风干的乳制品,形态大小不一。

大豆分离蛋白在肉制品中应用

大豆蛋白在肉制品加工中可采取以下添加方法。 1.复水法 将大豆组织蛋白与一定比例的水混合,经过浸泡软化后随原料绞碎,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分布均匀、口感良好。 2.糊剂法 糊剂法又称凝胶化法。将大豆分离蛋白与一定量的水制成糊剂〔以1:(35)的比例〕,经充分搅拌使其水化,使用时按配方要求添加到肉馅中。 3.乳化法 将大豆分离蛋白与配方中的一部分脂肪和水制成预乳化液。采用冷乳化法时,大豆蛋白、脂肪和水的比例为1:5:5,也可以加入85℃预煮过的猪皮。采用热乳化法时,大豆分离蛋白与猪皮、水和脂肪的比例为1:2:6:6 4.干粉法 干粉法只有采用鲜肉为原料时才适用。在斩拌时,将大豆分离蛋白以干粉状态先于脂肪加入,其操作程序为:瘦肉+蛋白(1份)+水(5份)+其他。 5.注射法 将5%的大豆分离蛋白分散于火腿发色及调味液中,然后用盐水注射器注入肉块中进行腌制,火腿得率可增加20%,并可以缩短腌制时间,这种明显的效果来源于大豆蛋白质的持水性和凝胶性。 大豆蛋白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大豆蛋白制品应经脱腥处理,除去豆腥味,以免影响肉制品风味。 ②由于大豆蛋白的使用,适当减少了瘦肉用量,增加了肥肉用量,在一定程度上要影响产品的颜色,可以用血或允许使用的色素予以补充。此外,可以添加少量肉味料(肉味香精),以增加产品的肉香味。 ③在灌肠制品生产中,一般使用碱性磷酸盐(STP),在使用大豆分离蛋白时,最好使用酸性磷酸盐(ASP)而酸性磷酸盐会降低肉结合水的能力,所以使用ASP时,最好同时加入葡萄糖酸内酯(GDL),以缓冲ASP的作用。 ④大豆分离蛋白对盐和调味料有一定的覆盖作用,因此调味料宜最后加入,并根据情况调制盐的用量。 在使用斩拌机(或搅拌机)时要把大豆分离蛋白充分斩拌,斩拌至浓绸发亮,使其充分发挥乳化的效果。在斩拌机中乳化时,应加冰屑降低肉温,以增强乳化效果,提高产品质量。

酪蛋白磷酸肽采购标准

酪蛋白磷酸肽采购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酪蛋白磷酸肽的要求、标志、运输、贮存、保质期等。本标准适用于以牛乳或酪蛋白制品为原料,用酶解法生产制得的食品营养强化剂酪蛋白磷酸肽。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酪蛋白磷酸肽采购及验收判定。 2 要求 2.1 感官要求 应符合表1规定。 表1感官要求 2.2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规定。 表2理化指标

2.3 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微生物指标 2.4 包装要求 包装必须完好,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必须为食品级,包装规格为5kg/袋,4袋/箱。 包装标签按GB 7718规定执行。 包装纸箱标志按GB/T 191规定执行。 2.5 产品的到货期距产品的生产日期应小于保质期的一半。 3 检验 供方每年提供一次型式检验报告,每次到货都需带有一份相对就批号的出厂检验报告,品控部对照供方出厂检验报告进行到货验证。 4 交付及接收方式 4.1 交付方式,到公司指定地点或仓库交付。 4.2 接收方法:原料到货后,由品控部按到货批次进行取样,每个批次取两个样品,分别按2.1、2.2、2.3规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感官、理化、微生物等各项指标(进厂必检项目),检测结果符合2.1、2.2、2.3规定

的各项指标,由品控部出据原辅料检验报告通知仓储部做入库手续,如到货原料经品控部验收后不符合验收标准规定的,按不合格品进行退货处理,退货费用由供方承担。 5 运输 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车船要有遮盖,避免产品雨淋受潮,暴晒变质,不得与有毒性或易污染物品混装混运。 6 贮存 产品应贮存在洁净,阴凉、干燥、避光的环境,不得同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挥发、易腐蚀物品同库存放。

大豆蛋白的应用

大豆蛋白粉的应用 大豆蛋白粉具有乳化性、吸水性、保水性、凝胶性、气泡性、吸味性、防止脂肪渗透和聚集性、粘结性。 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温脱溶大豆粕为原料生产的一种全价蛋白类食品添加剂。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在90%以上,氨基酸种类有近20种,并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营养丰富,不含胆固醇,是植物蛋白中为数不多的可替代动物蛋白的品种之一。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 乳化性:大豆分离蛋白是表面活性剂,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又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张力。易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在烤制食品、冷冻食品及汤类食品的制作中,加入大豆分离蛋白作乳化剂可使制品状态稳定。 水合性:大豆分离蛋白沿着它的肽链骨架,含有很多极性基,所以具有吸水性、保水性和膨胀性。分离蛋白的吸水力比浓缩蛋白要强许多,而且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分离蛋白在加工时还有保持水份的能力,最高水分保持能力为14g水/g蛋白质。 吸油性:分离蛋白加入肉制品中,能形成乳状液和凝胶基质,防止脂肪向表面移动,因而起着促进脂肪吸收或脂肪结合的作用。可以减少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脂肪和汁液的损失,有助于维持外形的稳定。分离蛋白的吸油率为154%。 凝胶性:它使分离蛋白具有较高的粘度、可塑性和弹性,既可做水的载体,也可做风味剂、糖及其它配合物的载体,这对食品加工极为有利。 发泡性:大豆蛋白中,分离蛋白的发泡性能最好。利用大豆蛋白质的发泡性,可以赋予食品以疏松的结构和良好的口感。 结膜性:当肉切碎后,用分离蛋白与鸡蛋蛋白的混合物涂在其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易于干燥,可以防止气味散失,有利于再水化过程,并对再水化产品提供合理的结构。 大豆分离蛋白的应用: 1.肉类制品:在档次较高的肉制品中加入大豆分离蛋白,不但改善肉制品的质构和增加风味,而且提高了蛋白含量,强化了维生素。由于其功能性较强,用量在2~5%之间就可以起到保水、保脂、防止肉汁离析、提高品质、改善口感的作用。将分离蛋白注射液注入到火腿那样的肉块中,再将肉块进行处理,火腿地率可提高20%。分离蛋白用于炸鱼糕、鱼卷或鱼肉香肠中,可取带20~40%的鱼肉。 2.乳制品:将大豆分离蛋白用于代替奶粉,非奶饮料和各种形式的牛奶产品中。营养全面,不含胆固醇,是替代牛奶的食品。大豆分离蛋白代替脱脂奶粉用于冰淇淋的生产,可以改善冰淇淋乳化性质、推迟乳糖结晶、防止“起砂”的现象。 3.面制品:生产面包时加入不超过5%的分离蛋白,可以增大面包体积、改善表皮色泽、延长货架寿命;加工面条时加入2~3%的分离蛋白,可减少水煮后的断条率、提高面条得率,而且面条色泽好,口感与强力粉面条相似。 大豆分离蛋白还可应用于饮料、营养食品、发酵食品等食品行业中。

可溶性大豆多糖的简介

可溶性大豆多糖的性能及应用 广州华汇生物实业有限公司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摄入的营养也越来越丰盛,高血糖、高血脂等“富贵病”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尤其在城市中,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近几年来,有毒问题食品不断的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消费者开始青睐于天然健康的绿色食品,可溶性大豆多糖就是一种典型的绿色食品添加剂。 可溶性大豆多糖(Soybean Polysaccharides)是将制造分离大豆蛋白或豆腐时得到的豆渣经过酶解提取、分离、精制、杀菌、干燥等工艺制成的水溶性膳食纤维素,他是由阿拉伯半乳聚糖、阿拉伯聚糖、酸性聚糖等聚糖类组成的,以鼠李半乳糖醛酸和高聚半乳糖酸为主链,半乳聚糖和阿拉伯糖为侧链结合的近似球状体,与其它生物多糖相比粘性较低,并具有分散性、稳定性、乳化性和黏着性等特点。食品行业中常被用作食物纤维强化剂、持泡剂和食品特性改善剂。此外,可溶性大豆多糖还具有调节血糖值和血液脂质、促进肠道有害物质的吸附与排泄、抗癌、促进矿物质吸收利用性等生物学活性,在抗氧化、抗菌、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等方面也有一定功效。 早在1961 年Kawamura 和Narasaki 就在碱性条件下提取了大豆多糖; Morita于1965年在100℃热水中提取了大豆多糖; Aspinall等人于1967年从大豆中提取了多糖类物质,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 此后国外陆续报道过一些大豆多糖的提取方法。但是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且在实际应用中得率不高,工艺比较复杂,成本也较高。 SSPS的溶解性能好,耐盐性能超群,耐热耐酸性能强,产品褐变情况不明显,且因为其具有低粘度,故可以利用这一特性配制高浓度(30%)溶液。 2.1优越的生理保健功能:研究表明SSPS富含膳食纤维具有与膳食纤维相似的生理功能,经肠道微生物的交替作用可部分发生形变和转变为有机酸,能有效的缩短其在胃肠的运输时间,具有减肥、通便,调节胃肠中微生物营养的平衡和类胆固醇的代谢以及抑制免疫血清中脂质的氧化的作用。 22 .酸性条件下对蛋白的稳定作用:酸性蛋白饮料常出现蛋白沉淀现象, 工业中常加入稳定剂比如果胶等使酸性蛋白饮料稳定,与果胶相比,可溶性大豆多糖具

大豆多糖抗淀粉老化原理及其在米、面制品中的应用

大豆多糖抗淀粉老化(回生)机理及其在米、面制品中的应用 上海百奥特植物蛋白科技有限公司王好 一、淀粉老化(回生)原理: 糊化后的淀粉分子在温度降低后,溶解度降低,分之间通过氢键相互结合重新形成类似淀粉晶体的过程成为老化。直链淀粉是链状结构,空间障碍小,易于取向,易于老化,支链淀粉呈树状结构,空间障碍大,不易于取向,难老化。 二、淀粉老化(回生)对米、面制品的危害 淀粉老化直接影响了米、面制品的外观、口感和保质期:如淀粉老化直接导致米饭和水饺的变硬、粘结,馒头的干缩,面包、蛋糕由松软变硬脆、掉渣,面条变硬、粘连、混汤,水饺、汤圆表皮干裂等。 三、大豆多糖抑制淀粉老化(回生)原理 1、大豆多糖的支链型空间结构:大豆多糖是类似球状的多支链分子结构,通过羟基与淀粉分子结合,大 大扩展了直连淀粉的空间障碍; 2、大豆多糖是低粘度可溶性多糖:大豆多糖溶液能在淀粉分子间形成了低粘度的水合层,降低了表面张 力,增加了淀粉分子的水分和溶解度,防止淀粉分子失水老化; 3、大豆多糖的乳化性:大豆多糖是一种很强的乳化剂,其疏水基能与直连淀粉的疏水腔结合,减少了直 链淀粉的结晶机会; 4、大豆多糖成膜性:大豆多糖具有一定成膜性能,能阻断淀粉分子直接接触。 四、大豆多糖在米、面制品中的主要作用 1、米、面制品的抗结剂:防止米饭、面条和水饺等粘结; 2、延长米、面制品货架期和口感:使米饭、面包、蛋糕等制品较长时间保持新鲜、松软。 3、增加米、面制品的弹性:面条水饺等制品在沸煮时不易糊烂,减少煮水混浊,食用时口感良好; 4、防止冷冻米、面制品的表皮开裂:如水饺、包子、汤圆等; 5、其它因淀粉老化(回生)给米、面制品带来的不良影响等。 大豆多糖在米面制品中的添加量和使用方法 根据百奥特植物蛋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实验数据,添加米、面制品干粉量0.1%的大豆多糖,就能明显的减少的米、制品的老化、增加米、面制品弹性、改善外观。 参考文献:略

乳化剂在食品中的作用原理

○食品添加剂○ 乳化剂在食品中的作用原理 张佳程 周浩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乳化剂在食品中的三方面作用:降低界面张力;与淀粉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改进脂肪和油的结晶。阐述了乳剂与食品中各成分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乳化剂作用原理 一、引言 早在1921年,在人造黄油工业中,就应用了单双甘油酯,不过直到15—20年后,食品乳化剂的生产才有较大的工业规模。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发展,对食品乳化剂提出了新的要求。 食品乳化剂的世界总需求量约25万吨,其中单甘油酯约占总消费量的2 3,其次是蔗糖酯。我国单甘油酯产量约2200吨,也已开发了乳化能力强的高纯度(90%以上)的分子蒸馏单甘酯。蔗糖酯我国从80年代开始开发,近来发展很快。大豆磷酯是使用很普遍的乳化剂,兼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目前由于纯度不够,利用价值不高,有较大应用潜力。 二、食品乳化剂的概念 乳化剂一词,仅仅指凭借界面作用,能够促进乳状液或泡沫的乳化作用或稳定作用。不过,表面活性剂一词也常用在这些产品上。在食品中,乳化剂一词有时易产生误解,因为有些产品中所谓乳化剂的实际功能,只能与淀粉蛋白质等成分相互作用,完全与乳化作用无关。但是根据传统习惯,我们仍称它们为乳化剂。 通常食品乳化剂必须具有两种性质:表面活性和可食性。因而,通常食品乳化剂定义为能改善乳化体中各种构成相互之间的表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的分散体或乳化体,从而改进食品组织结构、口感、外观,以提高食品保存性的一类可食性的具有亲水和亲油双重性的化学物质。乳化剂一般分为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两类,以亲水亲油平衡值(H ydroph ilty and L i poph ilyty Balance,简称HLB)表示其特性。规定100%亲油性的乳化剂HLB为0,100%亲水性的HLB为20,其间分20等分,以表示其亲水亲油性的强弱情况和不同的作用(如图1)。在食品乳化剂中,一般亲油性占上风,但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HLB值有相当大的变化。按Griffin 提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HLB值。 HLB 值 各乳化剂的适用性 各主要单酯的适用范围图1、HLB值与乳化剂的关系 HLB=20(1-S A) S=酯的皂化值 A=脂肪酸的酸值 三、食品乳化剂的作用 食品乳化剂的作用主要分三方面: 11乳化剂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促进乳化作用,在油—水、乳化剂界面上形成相平衡稳定乳状液。 油水两相之所以不相容,是由于两相间存在界面张力(或称表面张力),即油和水的接触面上有相互排斥和各自尽量缩小彼此接触面积的两种作用力。只有当油浮于水面分为两层时,其接触面积最小,最稳定。 牛奶是奶油及水的乳化体系,一般奶油表现为细微的小滴分散于水中,但长期静置后由于界面张力关系,奶油小滴便聚集成小球,并长大成凝聚团块,浮于水面,若加入乳化剂,其亲油基与奶油结合,在奶油微滴表面形成一层物理膜,可以防止油滴相互聚集。此时

可溶性大豆多糖可公开资料

(一)添加剂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一、通用名称 中文名称:可溶性大豆多糖 英文名称:soluble soybean polysaccharide CNS号:20.044 INS号:无 二、现有功能分类 增稠剂、乳化剂、被膜剂、抗结剂、 三、用量和使用范围 可溶性大豆多糖用量和使用范围如下:

(二)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研究报告1. 作用机理 可溶性大豆多糖具有优越的抗粘结性,可防止面条后米粒之间的相互粘结现象,这是因为 1.可溶性大豆多糖具有很好的成膜性和很强的胶着力,当淀粉分子表面吸 附了可溶性大豆多糖分子后,便可形成具有持水能力的较厚的水合层, 防止淀粉分子之间的相互粘结,阻隔淀粉颗粒与其浸出物摩擦,抑制黏 糊状物质与淀粉颗粒的粘连,从而显著的改善食品的特性。 2.可溶性大豆多糖能够和淀粉类化合物结合,增加其持水性,并能抑制淀 粉分子的重结晶过程,从而抑制淀粉分子的回生,防止淀粉类化合物因 失水而老化。 下图为小麦淀粉添加可溶性大豆多糖前后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淀粉颗粒表面包裹的红色物质即为可溶性大豆多糖。由图可见,可溶性大豆多糖均匀、连续地分布于淀粉颗粒表面,阻隔淀粉颗粒与其浸出物摩擦,抑制黏糊状物质与淀粉颗粒的粘连,改善食品的口感,保证了米面食品在贮存过程中的老化反生现象和其质量的退化。 (a) , (a′)小麦淀粉; (b) ,(b′)添加可溶性大豆多糖的小麦淀粉

据文献报道,可溶性大豆多糖具有优越的抗粘结性,可防止面条、米饭等在冷却、冷冻储藏或过程中,面条与面条或米粒与米粒之间产生的粘结现象,具有良好的分散效果。可溶性大豆多糖能够粘附在淀粉类化合物如大米、面团、面皮、米粉、米饭的表面形成水合层,增加其持水性,抑制淀粉回生,防止淀粉类化合物因失水而老化,使产品不粘连,不混汤,即使在冷藏时也不被冻裂。 此外,可溶性大豆多糖有很强的胶着力,形成的食用膜的粘结强度优于阿拉伯树胶。可溶性大豆多糖能作为无色透明水溶性可食用涂膜剂用于食品表面,形成的薄膜在不加任何添加剂时表现出和普鲁兰多糖一样高的张力抗性。当米粒表面吸附着可溶性大豆多糖分子,形成了具有持水能力的较厚的水合层,防止米粒间的相互粘结,从而显著的改善食品的特性。同样,将面类浸渍在可溶性大豆多糖溶液中,或将可溶性大豆多糖溶液喷洒在面上,均可改善面类的粘结性和解离性。 利用可溶性大豆多糖的抗粘结性和成膜性能,可以对我国目前迅猛发展速冻食品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国内有研究表明可溶性大豆多糖应用于馄饨、汤圆等产品中,有助于提高馄饨面皮筋度和爽滑性,改善汤圆的表皮开裂等现象;同时,在鱼丸等调制冷冻食品的应用中,可改善鱼丸的保水性能和质构,能提高其冷冻、解冻稳定性,降低表皮的冻裂率,防止混汤;在馅中添加可防止汁液流失,吸附游离水分。 参考文献: 1.《Effects of some anionic polysaccharides on the gelatinization and retrogradation behaviors of wheat starch:Soybean–soluble Polysaccharide and gum arabic》 2.《可溶性大豆多糖的性质及其在冷冻冷藏食品中的应用》

【CN110037160A】一种食品级曲拉干酪素生产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72223.6 (22)申请日 2019.04.04 (71)申请人 甘肃华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地址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南 路225号 (72)发明人 苏德亮 宋礼 罗丽 崔广智  李亚萍  (74)专利代理机构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代理人 张克勤 (51)Int.Cl. A23J 1/2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食品级曲拉干酪素生产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食品级曲拉干酪素生产 方法,属于干酪素生产领域。具体包括筛分曲拉、 粉碎、投料、加碱溶解、离心脱脂、杀菌脱气、点 酸、喷雾干燥步骤,其中加碱溶解温度55℃-60 ℃,其中点酸工序采用在料液中加入食品级磷 酸,得到酪蛋白结块溶液;杀菌后奶液温度控制 在40℃-45℃之间;将食品级磷酸按照1:4-6比例 稀释后加入酸缸。在点酸时每缸加酸时间控制在 5-10min。pH值在3.8-4.6之间。本发明通过控制 点酸过程参数,解决了盐酸沉降酪蛋白不彻底, 乳清水乳白浑浊的问题,磷酸沉降后乳清水清澈 透明, 从而提高了酪蛋白的最终得率。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CN 110037160 A 2019.07.23 C N 110037160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037160 A 1.一种食品级曲拉干酪素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筛分曲拉、粉碎、投料、加碱溶解、离心脱脂、杀菌脱气、点酸、喷雾干燥步骤, 其中加碱溶解温度55℃-60℃,溶解时间40-60min,加碱时间为8-12min,溶解碱为食品级氢氧化钠片碱,稀释碱液浓度按婆梅式比重计15度,溶解后的干酪素溶液pH为9.0-10.5; 其中点酸工序采用在料液中加入食品级磷酸,得到酪蛋白结块溶液;杀菌后奶液温度控制在40℃-45℃之间;将食品级磷酸按照1:4-6比例稀释后加入酸缸,在点酸时每缸加酸时间控制在5-10min;pH值在3.8-4.6之间,然后静止8-12min,排乳清至40-60%关闭乳清水阀,加清水搅拌1-2min进行清洗,再静止10min后二次排乳清,关闭乳清水阀,加30-40℃温水浸泡8-12min后送入脱水干燥工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级曲拉干酪素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曲拉粉碎的粒径为70目-90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食品级曲拉干酪素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投料步骤中水加至溶解罐50%,升温温度达38℃-42℃,按 4.3-7.5的比例投入步骤2中的原料,升温温度在40-45℃时,搅拌加水至溶解缸80%后加碱使pH值为9.0-10.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食品级曲拉干酪素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加碱溶解步骤中在溶液A中加入食品级氢氧化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食品级曲拉干酪素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离心脱脂中采用碟片式离心机进行脱脂和去除料液中的杂质,离心转速为6500-8500r/min,离心时间为5-10min,流量为1500-2500L/h。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食品级曲拉干酪素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杀菌脱气具体步骤:设置杀菌温度85-95℃;再打开闪蒸机真空泵,并调节放气阀,使真空度≥-0.03Mpa;同时打开板式冷却水阀;随时检查冷却罐下视镜,如有冷凝水马上开泵开阀排水后再关闭;控制好进料阀防止料位不超过视镜位,根据料温控制好真空度稍有气泡最佳。 7.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食品级曲拉干酪素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喷雾干燥中将点酸后的物料通过管道输送至离心式喷雾干燥机,离心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70℃-190℃,出风温度为70-90℃,塔内负压为0.1-0.4MPa。 2

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组织蛋白的特性及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组织蛋白 一、简介 1、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温脱溶大豆粕为原料生产的一种全价蛋白,蛋白质含量在90%以上,氨基酸种类有近20种,并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营养丰富,是植物蛋白中为数不多的可替代动物蛋白的品种之一。 2、大豆组织蛋白(textured soy protein) 是以粉状大豆蛋白产品为主要原料,经调理、组织化等工艺制成的具有类似于瘦肉组织结构的富含大豆蛋白质的产品组织化大豆蛋白,也称为大豆组织蛋白、组织蛋白,商品名如索太(Soytex)、邦太(Bontex)和康太(Contex)等。组织蛋白有陷状、块状,片状和粒状等几种形态。 视所用原料和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不同,组织化大豆蛋白主要有以下3类:1)组织化大豆蛋白粉:商品名如索太(Soytex)和邦太(Bontex),是以低变性豆粕粉为原料生产的大豆组织蛋白,其蛋白质含量50-65%(干基计,下同)。2)组织化大豆浓缩蛋白:商品名如康太(Contex),是以大豆浓缩蛋白粉为原料生产的大豆组织蛋白,其蛋白质含量70%(干基计,下同)左右。3)其他:如以大豆蛋白产品为主要原料,添加谷朊粉(有时还添加淀粉)生产的组织化大豆蛋白。 大豆组织蛋白又称人造肉,就是在低温豆粕、浓缩蛋白或分离蛋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及添加物,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强行加温加压,使蛋白质分子之间排列整齐且具有同方向的组织结构,再经发热膨化并凝固,形成具有空洞的丁度纤维蛋白。 大豆组织蛋白是将脱脂豆粕中的球蛋白转化为丝蛋白、纤维蛋白,蛋白质含量在55%以上组织状大豆蛋白是以大豆蛋白为原料制备的食品原料。 二、特点 1、大豆分离蛋白 ①乳化性:大豆分离蛋白是表面活性剂,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又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张力。易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在烤制食品、冷冻食品及汤类食品的制作中,加入大豆分离蛋白作乳化剂可使制品状态稳定。 ②水合性:大豆分离蛋白沿着它的肽链骨架,含有很多极性基,所以具有吸水性、保水性和膨胀性。分离蛋白的吸水力比浓缩蛋白要强许多,而且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分离蛋白在加工时还有保持水份的能力,最高水分保持能力为14g水/g蛋白质。 ③吸油性:分离蛋白加入肉制品中,能形成乳状液和凝胶基质,防止脂肪向表面移动,因而起着促进脂肪吸收或脂肪结合的作用。可以减少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脂肪和汁液的损失,有助于维持外形的稳定。分离蛋白的吸油率为154%。 ④凝胶性:它使分离蛋白具有较高的粘度、可塑性和弹性,既可做水的载体,也可做风味剂、糖及其它配合物的载体,这对食品加工极为有利。 ⑤发泡性:大豆蛋白中,分离蛋白的发泡性能最好。利用大豆蛋白质的发泡性,可以赋予食品以疏松的结构和良好的口感。 ⑥结膜性:当肉切碎后,用分离蛋白与鸡蛋蛋白的混合物涂在其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易于干燥,可以防止气味散失,有利于再水化过程,并对再水化产品提供合理的结构。 2、大豆组织蛋白 在生产中经过水化作用,具有均匀的组织特性和特定的组织结构,具有类似肉的纤维结构,富有咀嚼感,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油性。

热稳定性分析方法

版 本 号:0.1 页 码:1/3 发布日期:2009-12-09 实验室程序 编 写: 批 准: 签 发: 文件编号:SHLX\LAB\L2-008 题 目:热稳定性测量方法 1.0 目的 提供了产品热稳定性的测量方法。 2.0 概述 (1)原理 Na 2SO 3 方 法 : 用 1N 的 Na 2SO 3 溶 液 吸 收 样 品 粒 子 中 释 放 的 甲 醛 , 生 成HOCH 2SO 3Na 和 NaOH 。 CH 2O +Na 2SO 3+H 2O →HOCH 2SO 3Na +NaOH (2)本测量方法是利用聚甲醛树脂在高温熔融,产生甲醛气体,随氮气带出,被亚 硫酸钠溶液吸收,由滴定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得出甲醛含量。 3.0 仪器和试剂 【仪器】 (1) 油浴(容量约为 130L ,并配有样品熔融管) (2) 加热器 (3) 过热保护装置 (4) 搅拌器 (5) 自动滴定装置 (6) 数据处理计算机 【试剂】 (1) 0.005mol/l 硫酸 (2) 福尔马林(36.0~38.0%) (3) 亚硫酸钠(Na 2SO 3) (4) 缓冲液(pH 6.86) (5) 缓冲液(pH 9.18) (6) 0.1mol/l NaOH 4.0 定义 甲醛含量通过以下方式表示: (1)K 0 :表示从 2 分钟到 10 分钟之间,聚合物中溶解的甲醛,不稳定端基和聚合 物主链分解出来的甲醛量。转化为每分钟的甲醛含量。 (2)K 1 :表示从 10 分钟到 30 分钟之间,聚合物中剩余的溶解甲醛,不稳定端基

文件编号:SHLX\LAB\L2-008 和聚合物主链分解出来的甲醛量。转化为每分钟的甲醛含量。 (3)K2:表示从50 分钟到90 分钟之间,聚合物不稳定端基和聚合物主链分解出来的甲醛量。转化为每分钟的甲醛含量。 5.0安全注意事项 (1)搁置和取出样品过程中,要穿戴安全手套,以防被烫伤。 (2)电极容易损坏,使用时防止碰撞。 (3)作业时,穿戴安全眼镜和防护手套。 (4)实验过程中使用氮气作为载气,所以要控制好氮气流量,并确保良好的通风。6.0步骤 6.1准备 (1) 确认油浴温度223±2℃,硫酸溶液的量。 (2) 打开参比液添加孔,检查电极内饱和KCL 的量,确保液位超过甘汞位置。 (3) 打开自动电位滴定仪、打印机及电脑电源。 (4) 打开电脑桌面上AT-WIN,输入密码并确认与自动电位滴定仪联机。 (5) 调整氮气流量到60 l/h。 (6) 分别用pH 为6.86(25℃)、9.18(25℃)的缓冲液,对电极进行校正(根据 电脑提示进行),若显示“OK”,则校正通过,否则进行检查并重复校正步 骤。 (7) 对自动电位滴定仪进行排气,确保滴定管路中无气泡。 (8) 用250ml 的烧杯,取150ml 吸收液(1mol/L 亚硫酸钠溶液,它的配制方法: 将250g 的Na 2SO3溶于2000ml 的水中,充分搅拌。),放入磁性搅拌子、加 盖、并将电极、N2管、喷嘴插入溶液中,启动搅拌按钮。 (9) 用硫酸溶液(0.1N)将溶液pH 调节至9.10,待稳定后,用0.1mol/l 甲醛溶 液(配制方法:将81g 的福尔马林放入1L 的容量瓶中,然后加水到刻度线, 配成约0.1mol/l 福尔马林),调节pH 至9.21~9.22,并稳定10 分钟以上。 (10) 电极浸泡液的配制方法:PH=4 的缓冲试剂250ml 一包溶于250ml 水中, 再加入56gKCL,适当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 6.2步骤 (1) 用铝皿取3.000±0.003g,将其放到小金属底部,然后用钩子,将准备好的 样品放入油浴的熔融管中。 (2) 盖紧硅胶塞,快速按下START,开始试验,试验过程控制pH 值为9.20。 (3) 当实验进行到设定的时间后,自动结束。(按“RESET”键,可手动停止实 验。)测定结束,打印机自动打印结果。 (4) 取出金属筒冷却,取出电极,并将电极放入浸泡液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