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必纠41个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的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天体,主要看这个物体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空间。

6、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数轴法),确定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过线减一日,向西过线加一天)。

7、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8、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9、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的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时)。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太阳方位与日影方向相反。

10、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1、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北球为冬季。

12、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与冬至日、远日点与夏至日的区别。

13、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p=pgh)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4、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5、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低气压带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6、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

17、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6月),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7、8月)。

18、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9、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最高为南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20、判断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1、注意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区别:玄武岩是喷出岩;花岗岩是侵入岩。

22、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温度、水、生物等;侵蚀作用是动态地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海浪等。

23、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地中海与红海;落基山脉与安第斯山脉)

24、“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向斜山”)

25、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6、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时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27、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8、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

性气候区则全年水量丰富。

29、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和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30、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迎风坡与背风坡)

31、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注意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注意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

32、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33、自然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区分清楚——水资源和气候资源是交叉关系,都属于自然资源。

34、能源与能源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源包括能源资源,还包括二次能源等;而能源资源仅指自然资源中能提供能源的部分资源。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5、台风和飓风虽然都是热带气旋,但要注意两者发生的区域存在差异——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飓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热带气旋。

36、台风中心是无风的,盛行下沉气流;而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一般在12级以上,常出现狂风暴雨。

37、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区,干旱灾害最严重。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8、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39、地震的震级和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影响烈度的其他因素——震中距、震源深度、位置、建筑物的抗震性、经济发展水平)。

40、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冰岛火山灰对欧洲航空业的影响)

41、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必纠50个人文地理易错易混点

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条件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25),所以并不是所以山区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亚洲水稻种植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以属于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也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水稻种植业。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的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而我国东部农耕区的家禽、家畜养殖由于商品率低、规模小属于副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土地、水源、矿产资源等也是工业生产经常和必要的条件)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产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等多方面。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意大利的普拉托)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的“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13、聚落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生产设施。

14、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15、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6、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7、注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数反映,百分数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18、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

19、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20、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21、注意区别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城市的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式;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22、注意区别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与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

23、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24、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25、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时间、运量或者运价,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河流、铁路、公路等。

26、注意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与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舶和管道)的区别,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运输线路,又是运输工具。

27、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虽然河运的地位在不断下降,但海运的地位依然非常稳定。因此不能笼统地讲水运地位在逐渐下降。

28、在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时,科学技术往往作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经济条件之外的区位因素。

2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呈“之”字形弯曲的山区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地区。一般的山区多通过开凿隧道的方式修筑公路。

30、城市道路网的判断一般根据该城市所在的国家进行:欧洲的城市一般为环形放射式,我国的城市多为方格—环形—放射式。

31、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并非全部都是工业产品,还包括小麦、羊毛、牛肉等少数农畜产品。此外,发达国家还常出口资本和技术。

32、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不属于生态破坏是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33、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

34、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时,注重环境保护,则一般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35、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但是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

36、注意区分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两个概念:前者是因人类活动产生的,如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后者是自然现象,如台风、地震、海啸等,但人类活动可以加剧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

37、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38、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这个整体。

39、清洁生产并不完全没有污染,而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直至达到“零”排放。

40、生态农业是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只注重其中某一项利益的农业不是生态农业。

41、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42、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43、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联系与区别: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

44、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应该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但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

45、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46、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是指一个地区在相对稳定条件下资源环境所承载或容纳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强调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后者强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合理容量低于环境人口容量。

47、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不仅强调空间迁移,而且强调时间限制,而人口流动主要强调人口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无论对迁入地还是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48、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限的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

49、在对人口统计图判读时,要注意纵横坐标上的数值,不要采取粗略估算的方法。特别是等边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会得出完全错误的判读数据。

50、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必纠32个区域可持续发展易错易混点

1、注意大陆和大洲的区别:世界上有六个大陆、七个大洲,但并不能说大陆比大洲范围大或者大洲比大陆范围大,比如亚欧大陆比亚洲大,澳大利亚大陆比大洋洲小。

2、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并不是面积最大的亚洲,而是南极洲;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也不是面积最大的太平洋,而是面积最小的北冰洋。

3、注意内海与陆间海的区别。(深入大陆内部或位于一国领土内的海域)(两个大陆之间的海域,如地中海)

4、南美洲和拉丁美洲范围的差异:前者仅指巴拿马运河以南地区的美洲;后者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包括整个南美洲。

5、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地形特征的异同:都可以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西两侧高、中间低,但具体地形类型存在差异。北美洲东部为高原和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山地;南美洲东部为高原、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大山系;澳大利亚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6、注意北九州与九州的区别:北九州是日本工业区的名称,九州是日本四大岛屿之一。

7、印度虽然是佛教的发源地,但印度居民目前大多信仰印度教;而印度教属于地方性宗教,并非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8、印度河主要流经巴基斯坦,而不是印度。流经印度的河流是恒河。

9、西亚石油运往西欧和北美地区的最近路线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但石油运输量最大的航线是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线。

10、埃及盛产长绒棉,但其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

11、俄罗斯国土的四分之三位于亚洲,但俄罗斯传统上属于欧洲,所以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

12、摩尔曼斯克港地处北纬70度,但终年不冻,是因为北大西洋暖流源源不断地向它输送暖湿气流。

13、美国是三面直接濒临海洋的国家——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州北临北冰洋。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直接濒临三大洋的两个国家。

14、我国的邻国除了十四个陆上邻国外,还包括六个海上邻国。

15、渤海是我国的内海,而不是边缘海。

16、我国位置最靠北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而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置最靠东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省,而不是台湾省。

17、注意山地与山区的区别:山地是一种地形类型,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而山区既包括山地,又包括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18、东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

19、青藏高原虽然太阳能辐射最强,但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因为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也弱。

20、注意几条地理界线的区别: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

21、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区的分界线是长城,小麦与水稻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22、浙赣线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至湖南省株洲市之间的铁路。京广线、浙赣线与湘黔线交会于株洲,而不是长沙。

23、注意河套平原与河西走廊的位置: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沿岸,而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祁连山以北。

24、我国的河流除注入太平洋外,还有一些河流注入印度洋(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25、注意我国两个有色金属矿的矿产地名称:湖南锡矿山——锑矿,青海锡铁山——铅锌矿,贵州铜仁的汞。

26、注意鞍山与马鞍山的区别:鞍山位于辽宁省,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两地都是我国的铁矿产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但两地位置相差很远。

27、沪宁杭工业基地中的“宁”不是指浙江省的宁波市,而是指江苏省的南京市。

28、东部和西北地区的河流的汛期都是在夏季,但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降水量和气温。

29、注意西部经济地带与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区别:西部经济地带指西部十个省(市、区);而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经济地带的全部、中部经济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经济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30、注意三江源、三江平原和三江并流中的“三江”的区别: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境内;三江平原是指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条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位于黑龙江省境内;三江并流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横断山脉中自北向南平行分布而形成的并流景观,位于云南省境内;这里的“三江”是指不同的河流。

31、注意水资源与水能资源的区别:水资源一般指淡水资源(注意水资源概念有“广”“狭”之分);水能资源主要指某一河流所蕴藏的动能。

32、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而不是发电。

必记32个地理概念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是宇宙物质特征的体现。天体系统则是宇宙运动特征的体现,是相互吸引导致的、由相邻天体组成的绕转运动系统。注意不是所有的天体间都会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如八大行星之间。

2、短波辐射与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是太阳系中温度最高的天体,其辐射能集中于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被称为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和和大气辐射:指地面和大气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的现象。由于这两者都是温度较低的物体,其辐射集中于波长较长红外线部分,被称为长波辐射。注意: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越强;大气和地面辐射最强时,即温度最高时。物体温度愈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愈短。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发生的大规模运动通称为太阳活动。人类在地球上通过观察太阳光球层黑子的多少与色球层耀斑的多少,可以判断太阳活动的强弱。一般来说,两者增多则太阳活动强烈。通过统计,人们发现黑子和耀斑增多的间隔大约是11年,这说明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11年。

4、地球自传与公转的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24H、恒星日(真正自转周期)——23H56分4秒、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3600)

5、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6、地方时、时区与区时

7、大气温室效应

8、热力环流与局部环流——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9、风与风向——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近地面:斜交;高空:平行。

10、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东亚季风环流与南亚季风环流差异)

11、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12、锋面气旋——锋面位于低压槽中;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

13、气候要素与气候因子——气温、降水;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14、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

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浆岩

15、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6、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7、地形与地势

18、水资源与水循环

1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21、滑坡与泥石流

22、农业生产

23、农业生产类型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

24、区位于区位选择

25、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26、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地域结构

27、中心商务区(CBD)

28、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29、可持续发展

30、人口素质

31、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

32、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

必明30个地理特征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2、人为日界线两侧的特征

3、两种日界线的特征比较

4、大气的垂直分层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比较

6、风带、气压带的特征

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特征比较

8、锋面系统

9、气旋与反气旋特征比较

10、两种不同的地质作用特征比较

11、褶皱的两种类型

12、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地貌

13、洋流的作用

14、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比较

15、农业生产特征

16、意大利新兴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区)的区别

17、城市的区位特征

1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征

19、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征

20、城市地域形态特征

21、城市布局形态特征

22、城市三大功能区的特征

23、人口增长模式比较

24、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特征

25、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口迁移特征

26、现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7、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28、中国三大自然区特征

29、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特征

30、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必知15个地理规律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

2、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5、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6、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7、“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8、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9、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0、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1、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成因

13、世界工业分布演变规律

14、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5、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必懂24个地理成因

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3、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4、逆温现象

5、“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原因

6、“梅雨”和“伏旱”

7、气候成因

8、大气环流问题产生的原因

9、海洋表面盐度差异的原因

10、世界渔场成因

11、河川径流变化原因

12、我国主要气象灾害

13、我国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原因

14、我国的地质灾害

15、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6、农业区位选择分析

17、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18、工业地域

19、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的原因

20、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因素

22、荒漠化的成因——(1)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土地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多(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水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发展,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发展;但气候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备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西北,地区的荒漠类型多、面积广,其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丰富的沙质沉积物有关。(2)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人为因素: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23、长江洪水灾害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流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爆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灾害。②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和蓄洪场所。③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人为原因:①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弱,又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河道、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减弱。

24、黄河的危害及其成因——黄河的危害在于下游的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泛滥成灾;黄河中游流经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地区,这一地区降水较少但集中;每遇暴雨,泥沙与河水一起冲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升高,形成“地上河”。黄河下游的河床目前仍以平均每年10厘米的速度上升,两岸河堤在遇到暴雨时,随时有决口的危险,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

治理黄河的根本在于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①生物措施: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②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以减少泥沙入河;③组织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治理黄土高原的任务分割到“一家一户”,谁治理,谁受益。

必会6个地理计算

1、距离计算——原理:纬度10的经线长度约为111km;赤道上经度10的纬线长度约为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0的间隔为111cosΦkm。

2、时间计算——地方时计算;区时计算;日期计算(两个日期所占比例的计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计算公式:H=900—纬度差;应用:计算楼间距;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纬度计算。

4、昼夜长短计算——计算公式:昼(夜)长=昼(夜)弧经度数/150(小时)=昼(夜)弧经度数*4(分钟);昼长=(12:00—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00)*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夜长=日出时间*2=(24:00—日落时间)*2;某纬度的昼长=另一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任意纬度的最短昼长与最长昼长之和恒为24;

5、地形图中的计算——坡度计算:相对高度/水平距离;相对高度计算:两点海拔相减;水库储水面积计算:找到最高水位的海拔高度,根据此海拔等高线围绕的范围,估算其面积。陡崖相对高度计算:(n-1)d≦ΔH<(n+1)d

6、气温垂直递减率及其计算——原理: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集锦

厦门市翔安一中2013年高三总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

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自然日界线:零点所在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 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人文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向东旧一天,向西新一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 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必纠41个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的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天体,主要看这个物体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空间。 6、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数轴法),确定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过线减一日,向西过线加一天)。 7、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8、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9、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的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时)。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太阳方位与日影方向相反。 10、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1、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北球为冬季。 12、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与冬至日、远日点与夏至日的区别。 13、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p=pgh)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4、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 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

高中地理 原理规律大归纳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

第1讲大气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网络构建] 题点1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母题导入 (原创)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1)判断造成该区域南北温度差异及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分

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南北温差最小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大雾天气较多,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其中最不利雾气天气形成的情 形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太阳辐射洋流 (2)乙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 (3)A 解析第(1)题,由于地理纬度差异,高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使纬度较低区域温度比纬度较高区域高。①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寒流对所经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温度较同纬度低。第(2)题,与其他三处相比,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第(3)题,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污染物扩散。其他三种情形,在不同高度均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核心规律 1.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日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情况。一般,低纬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之中,就北半球而言,太阳辐射最强在夏至日,最热月在7月;太阳辐射最弱在冬至日,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大陆推迟一个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年变化的幅度。一般,气温的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中地理主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 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 (3)、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①、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②、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③、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1.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⑴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⑵公转速度变化图示: 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太阳直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垂直照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o)。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考前必看专题:地理规律和原理

专题复习: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 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 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 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9时B.12时C.21时D.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1月7日4时 B.1月8日11时 C.7月7日11时 D.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 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 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 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为00:00,B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

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 第一章:地球 地球运动的成因和规律 地球自转轨道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平面 五带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 8、五带分布规律 第二章:大气 大气运动的成因: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高 低 ———— ——— 热 冷 低 高 ———〉水平运动(风)高 低 (热力环流) (风) ————— 低 高 气候的成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气温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降水 季风环流 地形——气温、降水 下垫面状况 海陆分布——降水 (1)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基本规律: 1、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2、晨昏线的变化规律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极昼极夜范围的时空变化规律 6、某日正午太阳高度的随纬度(空间)变化规律 7、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随季节(时间)变化规律

气温变化 最冷月>15°C 最冷月0-15°C 最冷月<0°C 最热月<10°C 最热月<5°C 特点 全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冷夏热 冬寒夏凉 全年严寒 (2)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方向 降水情况 水 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 多 平 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 少 运 由海洋吹向陆地 多 大气运动 动 由陆地吹向海洋 少 垂直 上升 多 运动 下沉 少 (3)以北半球为例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 气温特点 + 降水特点 气候类型 (4) 世界气候分布的规律 西岸 内陆 东岸 极地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 少雨 全年多雨 冬雨夏干 全年少雨 夏季多雨 全年多雨 终年 寒冷 冬暖夏凉 冬冷夏热 终年 高温 西风带 副 热 带 高气压带 信风带 赤道低 气压带 受 季 风 影 响 地 区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例l 如图4-1所示,甲图中经线从右向左数字变大为西经,且在160°W-20°W之间是西半球,纬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 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 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恒星年:365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 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o;夜长=夜弧弧度/15o。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近两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中越来越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不回避重点。因此,“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地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规律和原理,因为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才谈得上灵活应用。那么现行地理教材中主要有哪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在高三阶段如何进行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怎样在解题中运用这些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认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运动特征、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地理原理是地理规律的基础规律。现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社版)目录为线索,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②太阳的外部结构; 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 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 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 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 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 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 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 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 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 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⑦晨昏线的变化; 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⑤昼夜交替的影响; 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5.其它——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 ①一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一个点; ②一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 ③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2

高三地理复习要点及地理原理

高三地理复习要点及地理原理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人学习吧!下面本人网的本人给你们 带来了高三地理学习方法文章《高三地理复习要点及地理原理》供考生们参考。 地理原理 ①地理特征。地理特征,指地理事象异同点,因为它反映的是各种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因此为认识现象的本质、属性,形成地理概念提供了可能,学习地理特征主要采用比较法,同学们可以把各种地理事象分类列成表,进行比较学习。 ②地理规律。地理规律包括地理演变和地理分布两大规律,它反映着地理事实间的必然联系及其规律。如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植被破坏,水上流失造成黄河水害的演变规律,必须与地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引起地理规律。 ③地理成因。一种地理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引起另一种地理现象,这种反映地理事物的园果联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基础理论叫地理成因。例如,人地关系谐和论,板块构造学说,大气环流形成原理等。学习理论知识,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把因果关系搞清楚,由因推果,熟练后再反过来由果追因,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图解法,把抽象的地图与现象的思维相结合,推求其因果关系 地理复习要点 1.注意分析性、综合性问题 高中地理区别于初中的显著特点,是从强调知识的识

记,过渡到强调知识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多的是因果分析, 尤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分析。例如2002年地理大题,考查 巴尔喀什湖一半淡、一半咸的原因,是气候、径流共同作用的结果;2003年全国卷的地理大题,考查10度等温线的成因, 是纬度、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高考出题的连续性!一定 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联系上,注意全面分析,不要陷入繁琐哲学。 2.注意图文结合和转化 高中地理区别于政治、历史的显著特点,是图文结合。由于图像问题可以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转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所以这几年一直是热点。学好图像问题要注意几点:第一,认真学好常见图像。包括课本中的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等),以及练习册中的常见图。如晨昏线图的 基本形式在书中,而练习册中有很多种变式,要一一掌握。 第二,掌握分析图像的共性方法。高考题很少出以前见过的图,但是分析图像是有通法的,比如折线图一定要注意坐标名称,注意走向、交点、数值水平。这一点应多咨询老师。 第三,学会作图。2001年的高考,考查了画剖面图,在2003年春季高考中再次出现,因此不可忽视作图。尤其要 会画比较难的图,如剖面图、等值线图等。 3.注意捡起来 高中地理复习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在高二暂停学习一年后,要把知识捡起来。建议在高二暑假通读课本,详细总结,并复习高一的练习册和《会考说明》。通过自学完成第一遍复习,这样就赢得了高三的主动权。 ;

地理原理

自然地理学习方法 同学们,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地球、大气、海洋、陆地等相关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区时)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学习时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对此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注重记忆,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是多动手绘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自然地理必先记住下列知识: 必修教材一P37图2一10,P45图2一25,P45图2一26,P48图2一29,,P51图2一33,P53图2一34,P50图2一32.《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P62图2一4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地图册P1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P85《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根据图像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后四图要综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并把这四幅图窜成一条线,要求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放在脑海,以便需要的时候再现这些图。 B、此图的认读: A的等压面为“凸高为低”,说明A点处的气压比同高度处的B 的气压低;B点的等压面为“凸低为高”,说明B点处的气压比同高 度处的A的气压高。C点的等压面为“凸低为高”,说明C点处的气 压比同高度处的D的气压高。D点处的等压面为“凸高为低”,说明 D点处的气压比同高度处的C气压低。因此,A处为低压,B处为高 压,C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A与C存在高压、低压相反,凸凹形 状相反,B与D形成高压、低压相反,凸凹形状相反。 A处为低压,C处为高压,根据原理: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可见A处气压大于C处的气压;A处形成低压的原因:A处在近地面,其主要是由于受热力作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变小,形成低压。C处形成高压是由于A处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变大,形成高压。B处形成高压是由于B处冷却(气温低)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D处形成低压是由于空气下沉,空气密度变小,形成低压。可见近地面的气压高低的形成是受热力作用(受热不均:受热、冷却)形成的。而高空的气压高低的形成是空气运动(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形成的。 气压的高低只能是在图一水平面上比较,C点的气压比D点气压高,存在气压差,CD两间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风从C吹到D;A和B处在同一水平面上,A和D之间存在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风从B吹到A。 总之高空和低空等压面可总结出如下规律: 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近地面气压高低的形成一般是由热力作用形成的(受热不均;受热和冷却近地面),但是六风七带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下沉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上升形成的。 高空气压高低的形成是由空气的升降(上升、下沉)运动形成的。(原因是高空空气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小) 气压的高低一般只能在同一水平面比较,存在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从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产生风。 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凸凹方面相反(形状相反)。 6、等压线与等压面的区别: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它反映气压的空间分布状况(这里的“空间”即包含水平方向,也包含垂直方向);而等压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同一时间气压值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它反映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即平常所说的气压场(高压、高压脊、低压、低压槽)都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所以,在等压面图中,比较气压的高低,需要画出等高面,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判断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 C、掌握理解记住以下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原理1:一般说来,气温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如果越向北温度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人文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人文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 一、选择题 御窑金砖是我国传统窑砖烧制中的珍品,其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苏州陆慕镇御窑村一直是御窑金砖的主要烧造采办地。陆慕镇御窑村东濒阳澄湖,西临大运河,当地的水清澈温软,滋养的泥土特别粘糯柔润,烧制出来的金砖质地特别精良。目前,苏州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第1~2题。 1.陆慕镇御窑村所制金砖成为明清皇家建筑特供,主要得益于( ) ①便利的水陆交通②优质的原料③复杂的工序④精湛的技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御窑金砖产量有限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周期长 B.市场需求少 C.劳动力短缺 D.生产成本高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明清时期皇家建筑对建筑用材要求高,陆慕镇御窑村生产的御窑金砖凭借当地优质的原料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成为皇家宫殿建筑材料的特供,和便利的水陆交通、复杂的工序无关,②④正确。第2题,由材料“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可知御窑金砖制作工序多,生产周期长,导致御窑金砖产量有限。 图1、图2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图1

图2 3.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②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③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④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 ①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②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③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④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可以用排除法,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种鱼产卵,鱼卵孵化出鱼苗顺流而下,在稻田中养殖,而非捕捞。山腰梯田种水稻,不适合机械化耕种。秧田和村寨位置上接近,便于村民管理秧苗和鱼苗。稻田里饵料多,成鱼食量大,可以快速成长。故选D项。第4题,从图中箭头可以看出,水稻和鱼主要供农户食用,商品率低。该模式专业化程度不高,育鱼和育秧等活动在一起,农民比较繁忙。故选B项。 铛铛车是车头挂有铜铃铛的老式有轨电车。近年来,一些城市消失多年的铛铛车得以重现。下图为电动铛铛车景观照片,其尽可能地还原了老式铛铛车的原貌,堪称现代与复古的结合体。据此完成第5~6题。 5.一些城市推出复古铛铛车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居民出行 B.改善城市环境

高考地理应试技巧大全之四:地理原理与规律

专题四:地理原理与规律 一、自然地理规律 (一)地球运动规律 【知识完善】 1.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太阳高度从早晨日出东方地平线(这时的倾角为零),随着时间的推移,倾角逐渐增大,到了当地时间的12点,太阳光线与该地的倾角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黄昏时落入西方的地平线。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当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在理解上述两个概念时注意以下几点:①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晨昏线)时,太阳高度为0°;②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是在正午12点,当地太阳辐射最强;③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包括回归线);④太阳高度大于等于0时表示白天,太阳高度小于0时表示夜晚。 2.昼夜 昼夜是白天和黑夜的合称。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其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某地理论计算的昼长一般要比实际昼长略长一些,主要是由于日出与日落后,天空仍然有一段时间是明亮的,是大气对太阳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就季节而言,赤道上在一年中任何时间都昼夜平分;就纬度而言,春秋分日在任何地点都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时,昼夜长短的差别最小,故离赤道越近的地方或离春秋分日最近的日期昼夜长短的差别最小。 太阳直射点在哪半球,哪半球就是昼长夜短。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从冬至日至次年的夏至日,北半球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正好相反。 夏至日,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南极圈以内为极夜,昼夜长短无变化,从北极圈向南至南极圈昼长逐渐变短,夜长逐渐变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南极圈以内为极昼,昼夜短无变化,从北极圈向南至南极圈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 北极极昼的天数=南极极夜的天数,即春分3.21到秋分9.23,应为186天;北极极夜的天数=南极极昼的天数,即秋分9.23到次年春分3.21,应为179天。北极极昼的天数大于北极极夜的天数,是由于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最快,远日点时最慢。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 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 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 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km/h); 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 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

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气温的水平分布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大气的热力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②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气温与天气 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气压与气温 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反之,气温低,气压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