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

第二章世界经济格局

[案例导入]

中国将改写世界经济版图

2008年9月15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序幕。如果将这一天视为这场危机的起点,那么到昨天,这场危机即迎来一周年。

沦陷于“百年一遇”危机中的世界经济近期似乎否极泰来。复苏的言论已不绝于耳,复苏的证据也在不断出现。然而,眼下的复苏也许只是危机后低水平上的“超跌反弹”,世界经济是否已重回可持续复苏之路,目前难有定论。但正如《时代》杂志所评论,此次危机将对全球经济的未来产生根本性影响,危机之后的世界,将不再是危机之前的那个世界。一年来,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版图,改变了许多国家的命运,改变了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生活,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中国经济曙光初露

2009中国企业500强多项经营绩效指标超过美国企业500强,1706亿美元的净利润高出后者700多亿美元。与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企业相比,近日从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传来的相关数据令人眼前一亮。

“无就业复苏”困扰西方

美联储近日发布的美国经济形势“褐皮书”则提醒人们,美国经济恢复喜忧参半,最大问题是动力不足,缘于消费低迷和创纪录的失业率。不仅在美国,全球范围内多数经济体都在承受“失业之痛”。“无就业复苏”的字眼已频繁见诸媒体。如果处理不好,失业问题将对经济产生新的冲击。

打破“西方崇拜”削弱美国世界经济地位

这场危机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或许就是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或许可以说,这场危机在暴露美国经济实力的缺陷和局限性的同时,凸显了中国、印度等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

不再迷信西方经济理念

这场危机改变了人们的诸多观念。曾几何时,美国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令很多人眼花缭乱,无比羡慕。就连引发这场危机的“次级贷款”也曾被视为金融创新之举。然而,一场危机让人们意识到,所谓的金融创新,很大一部分无异于制造金融泡沫,只不过是华尔街用来圈钱的种种伎俩。

提问:

1、2009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有多少家?

2、2009中国企业500强多项经营绩效指标超过美国企业500强说明了什么?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这一概念,是二战后出现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一些法国人和美国人的著述中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轮廓。作为学术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莱维在1985年提出的,他用这个概念说明此前二十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张。因此,当人们讲全球化时,其原意是指经济全球化。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也采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配置,它意味着跨越民族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张,以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关系的加深。

全球化概念被提出后,它很

快被国际权威组织、知名学者、

世界各国官方文件和报刊广泛使

用。人们纷纷从不同角度阐述全

球化的内涵,至今仍众说纷纭,

还在探讨和争论中。从严格意义

上说,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

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总的来讲,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一般而言,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国际化。以信息和通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生产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广度上讲,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遍及全球。从深度上讲,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从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

2. 贸易自由化。货物、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要逐步实现自由化,即逐步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方面的准入度。

3.金融全球化。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

4.科学技术全球化。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并进行优化配置,,一些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越来越普遍。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各跨国公司巨头只需制定和控制技术标准,就可以控制行业的发展,并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说,这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

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对世界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可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但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也被全球化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这很容易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位置,加大原本就已经比较大的南北差距,并导致局部危机甚至全球化的动荡和危机。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优化世界各国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及合理利用。任何国家经济运行的效率总要受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当全球资源和市场实现一体化时,一国的经济才能最大限度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经济全球化,可以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通过最有利的市场进行销售,达到各国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其次,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可以弥补各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足,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迅速实现产业演进和制度创新,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再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并使现代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现代科技创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流动,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进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借助“后发优势”,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最后,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它使以往的国别关系、地区关系发展成为多极关系和全球关系,推动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国际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发展,并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全球性经济规则的产生,使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出让或放弃部分主权,形成和遵守这些经济规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然而,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资本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特征会得到充分体现;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使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和民族冲突会更加激烈和尖锐;少数大国一手操纵世界经济事务,使平等互利原则和国际间的合作屡遭破坏;局部地区的民族摩擦、经济危机以及政治经济的震荡也极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展,增加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和粮食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

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2008年发生在美国并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仍然没有走出低谷,还仍有恶化的可能。此外,粮食问题、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特点与态势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引起世界经济权力分配的改变;比如美元取代英镑的过程。其二,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变化。人们通常用“极”来说明世界力量中心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突出作用。能够作为“极”的国家必须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一般在国际上有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各国所公认,如美国、欧盟以及冷战前美苏两国。

一般而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霸权确立

经过二战,无论是战败国德、意、日还是英、法等战胜国经济实力不是完全摧毁就是大大被削弱;苏联虽取胜但在战争中损失也十分惨重;唯独美国经济在战争中不仅未受到破坏,反而快速膨胀起来。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具有绝对优势,

主要表现在:1948年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

占56.6%,出口贸易占32.5%,黄金储备占74.6%,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纽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美国拥有最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领先的科学技术,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国正是凭借自己的巨大经济实力和优势,采取种种措施,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其基本步骤有:

1、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

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

行。两机构自1947年11月

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

门机构。这确立了美元在战

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

位。

2、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7年,美、英、法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从形式上看,它只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但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它作为《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补充,为美国在经济领域谋取全球霸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客观上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贸易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3、实施“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

联冷战的战略轨道。这既增强了西方盟国的经济、军事安全感,又使西方盟国完全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

4、推行“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并着重阐述了第四点,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前三点计划是: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和援助自由世界抵御侵略。

5、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1948年由美国发起,1949年11月正式成立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正式名称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巴黎统筹委员会),总部设在巴黎。其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禁运产品主要有三大类,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战略产品。

美国建立经济霸权的标志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后者则被看作美国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塑造国际经济秩序的结果。自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现世界贸易组织)所确立的国际经济机制成为美国赖以控制和管理世界经济的得力工具。21世纪一切经济关系和国际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谁掌握了金融权力,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

美国对世行的控制,有两个正式渠道,即拥有执董会上最大份额的投票权和把持包括行长在内的关键职位。从法理上讲,美国在执董会上并无否决权,而必须得到其他西方大国的支持,才能阻止某项贷款项目在执董会上通过。迄今为止,美国极少在执董会上投反对票。这是因为美国具有“武林盟主”的地位,在世行实际上拥有某种非正

式的否决权,通过各种渠道施加影响,无须正式投反对票。美国影响世行还可以通过半官方渠道。吵吵嚷嚷的美国国会听证会和非约束性议案对世行构成强大的外在压力;非政府组织发起的各种活动和无所不在的传媒爆光潮起潮落对世行压力也甚大;美国商业银行还利用其与世行的所谓“伙伴关系”对世行施加影响。

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是西方全球治理中心的关键角色。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它们的内部运行机制由西方国家首先是美国所设计。其投票机制与成员国交钱及拥有股份直接相关。2005年美国占有IMF17.16%的投票权,日本占6.15%,德国占6.01%,法国和英国各占4.96%,“七大工业国”占有45.4%的投票权,全部发达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投票权重超过60%以上。按照IMF的章程规定,重要大事必须有85%以上的投票权通过方可实施。只要美国不同意,任何一项重大决定都不可能实施。所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所有重大事务上的决定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在世界银行,美国掌握着37%的投票权,目前虽然下降到16%,但仍然居于主要的操纵地位。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以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逐渐陷入了“滞涨”困境。

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力量中心的确立。70年代初,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70年代末,欧共体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为美、欧、日三大经济力量鼎足而立的格局所取代。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崩溃,这标志着战后美国世界经济

霸主地位的丧失。美国从1985年开始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并长期出现对外贸易逆差,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苏联经济实力增中有减。苏联经济经过五六十年代的快速发展而成为实力雄厚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在世界多极化过程中走向弱势。

3、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现。大批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步发展,并加强了经济联合,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工业化水平逐渐接近发达国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的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和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促进世界经济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新生力量。

(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促使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80年代末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资料参考】

(1)欧洲联盟(EU)。欧盟的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当时只有六个成员国。1958

年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

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统合在

欧洲共同体之下,1993年又统合

在欧洲联盟之下,欧盟已经渐渐

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时,欧共体和后来的欧盟在1971年至2007年期间进行了六次扩大,成员国从6个增至27个。

(2)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协定的宗旨是,

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

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

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

作。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

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

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

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

除了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外,还出现了一些跨洲的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各区域经济集团采取了开放政策,一方面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加强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在区域经济集团之间加强合作。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如1996年以来连续召开

五届的亚欧会议,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还有其他大的自由贸易区如中欧自由贸易区、欧盟-拉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等。

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二、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与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其基本特点是美国保持其领先地位;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欧盟东扩使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日本经济复苏,东亚经济合作加强,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多个力量(国家)或力量中心(国家集团)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决定的趋势。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为一种基本的格局。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最终定型之间,会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但是,多极化具有客观必然性,作为世界经济格局的一种趋势,不可阻挡。

中国领导人最早提出并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会见西欧一些国家领导人时,就多次阐明中国支持西欧联合自强、共同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的重要思想。邓小平也曾明确指出:世界走向多极格局的趋势,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二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中国算一极。

参考资料

多极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多极世界经济格局,是经济多极化形成的结果。然而,是否是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极”(或大国、大国集团),至少要具备四个5%。

从国家经济规模来看,一是看宏观经济总量的规模,主要衡量指标是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以上;二是看微观企业的规模,主要衡量指标是其大企业数量占世界大企业(“五百强”)总数的5%以上。

从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来看,一是看对外贸易的联系,主要衡量指标是其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二是看货币金融的联系,主要衡量指标是其本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5%以上。

这“四个5%”,是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必备的数字。世界上只有美、欧、日同时具备“极”的“四个5%”。但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金砖四国”如果在多极化趋势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特别是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经济不出现大的滑坡,则有可能在21世纪的头20年内,分别创造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所必需的“四个5%”,相继在多极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许多发达国家的领导人都持积极态度。欧

盟2001年《莱肯首脑会议宣言》指出:在一个新的、多极世界中把欧盟变成稳定因素和样板”。2001年9月10日,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第一次会议上称:冷战后由过去几个大国构成的格局被打破,世界呈多元化发展。”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领导人通过与中国领导人签署的双边声明和上海合作组织文件多次肯定多极化。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强调,俄罗斯将致力于建立平衡的多极化世界,希望国际社会所有各方的利益都能受到尊重。亚洲、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强烈主张世界多极化。2002年亚洲议会和平协会《重庆宣言》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继续发展,但世界和亚洲形势仍而临诸多挑战,各国应充分尊重多样性的现实,谋求多样化发展,在区域合作、团结互助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2007年“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成员国委内瑞拉、古巴、尼加拉瓜和玻利维亚以及加勒比地区其他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召开首脑会议,共同探讨如何推进多极化的“无帝国主义干涉的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1)现有“三极”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总体速度较缓慢。美国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良好表现的状况,持续到2000年下半年开始发生变化。自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经济增长幅度出现下滑,2001年第三季度出现负增长。从2002年初开始,美国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连续增长了6年后,到了2008年下半年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意味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2009年仍将继续负增长且深度衰退。2010年美国经济有可能会走向复苏,但也会很缓慢。预计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0%~2.5%,比之上世纪90年代其高增长10年3.5%的年均增长率,呈增幅回落态势。

欧盟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年均2.2%的增长率持续增长了10年,并在2000年出现了3.5%的10年中最高的增长率。然而在2001年,也同美国、日本经济一样陷入不振状况,而后逐步摆脱

低迷状态,连续几年增长直至2007年。2008年二季度后连续三个季度均为负增长,欧盟和欧元区都陷入了经济衰退。预计2009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都将是深度衰退的负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年经济增长率为-4.2%。从一个较长的时期观察,预计欧盟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年均增长率将会接近于2%,与欧盟自己上一个10年的平均增长率大致持平。

日本经济10年不振状态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而且受美国911事件以及美国经济疲软、衰退的影响,2001年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来的第四次衰退。2002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开始走出谷底。连续增长了几年后,2008年日本经济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陷入了经济衰退,2009年的日本经济仍将是深度衰退的负增长。从一个较长的时期观察,预计日本经济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里也只会是不足2%的低增长。

(2)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无疑将加快世界经济多极化进程。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的投资机构相继提出了“金砖四国”、“金钻十一国”“展望五国”等投资概念,并预言,在未来50年内“金砖四国”会超越西方六大强国。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四国GDP之和在2025年有望达到美、日、德、法、意、英六国之和的50%,并将在2050年之前全而超越六国。奥尼尔以巴、俄、印、中四国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一个新词BRICs。

参考资料

印度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也受到较大冲击。印度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为5.8%,远低于2008年第一季度的8.6%。印度的财

政年度增幅也降至7.1%,创6年来新低。虽然,印度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见效,但印度经济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软件服务业和国际融资曾经是印度经济的两大支柱,目前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两大“软肋”。

作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印度IT服务业的增长前景黯淡。印度IT公司的利润50%来自美国,华尔街30%的后台服务外包业务承包给印度。美国金融机构处境艰难,直接导致印度软件外包业的“寒冬”到来。

印度的海外融资较多集中在英美等国,金融危机使印度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印度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较高,海外资金撤离导致印度股市下跌,使国内股市的融资也急剧减少。外资撤离还使印度的外汇储备减少,印度卢比兑美元贬值,影响到依赖进口的汽车、石油与天然气等行业。

“金砖四国”提出7年以来的事实似乎正在验证奥尼尔的预测。四国保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率,庞大的人口与消费水平,在全球增长中占有1/3的份额。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7年“金砖四国”的GDP总额达6.85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额的12.86%,按照购买力平价达到GDP总额的27.46%。

“金砖四国”外汇储备十分可观。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2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一;俄罗斯外汇储备达到4794亿美元;印度外汇储备达到2795亿美元,跃居全球第四;巴西外汇储备达到1803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七。“金砖四国”外汇储备总额己接近3万亿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额41.6%。

2007年美国高盛公司创造“金钻11国“的投资新概念,主要包括: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亚、韩国、越南、上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国。高盛公司预言以新兴市场为代表的新势力将超越发达市场的高速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高盛公司预测2050年“金钻11国”的GDP将与美国比肩,“4+11”国的GDP总量在2035年可望超越七大工业国家。

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所在2007年又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5国,英文名称首个字母的组合“VISTA”在英文中有“展望”之意。“展望五国”属于有潜力的新兴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年轻劳动力呈增加趋势;国内政治稳定,积极引进外资,具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

无论是“金砖四国”、“金钻十一国”还是“展望五国”,都只是投资概念,并不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和国家集团,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极。但是,这些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世界对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关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中国的稳定发展正在推动世界经济格局朝着新的方向变化。

第三节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2008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

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选讲)

对此次百年不遇的危机,很多国内外学者就其成因、危害、发展

进程及对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流行的看法是,当前发生的危机

是金融危机;只是当金融危机影

响和波及企业和产业时才会表现

为经济危机。在这里,经济危机

是金融危机造成的结果。正因为

如此,国际社会都把这一次危机称为“全球金融危机”。由于全球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但往往“荣”得慢,“损”得快,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由资本锻造的遍布全球的经济链条显得异常脆弱,稍有风吹草动,某个环节就会发生断裂,从而给许多国家带来巨额损失乃至全球经济的衰退。从这个角度上说,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的第三世界国家都不能幸免。

从总体上看,学者们主要在现象层次和技术层面的研究居多,如一些学者认为此次危机是由于美国的"透支消费"、"监管缺位"、 "政策失误"、"低估风险"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弊端等因素所造成的,他们从操作层面来描述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技术性的失误和政策性弊端,从而提出加强监管、改革体制、国际合作等应对的策略。也有一些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和实质,认为必须从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从

其基本经济制度的层面,来认

识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刻

根源和实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形成金融危机的深层制度原因,金融资本的独立性、逐利性和贪婪性是形成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资本主义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化制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到高度社会化,资本也高度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成果愈来愈为一小撮垄断寡头所有,这种生产的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私有性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商品经济内含的危机可能性转变成必然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所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要消灭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商品经济内在二重性矛盾只构成产生危机的可能,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使危机的产生成为现实。

应该认识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危机既是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又是一场深度的经济危机、思想危机、社会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危机伴随社会的深刻变化。历史上,资本主义几次带有全球性的危机都曾引起时代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驾驭社会化的生产力。从长期来看,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结局将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由于这次危机具有全面性、深度性和长期性的负面效应,将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和持续的影响,世界局势乃至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发展进程和历史也将会发生重大转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此次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巨大,但我们并不认为,这一次金融危机即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即将崩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将马上到来。这是因为目前这种崩溃所必要的全部条件尚不具备。针对经济危机,近二百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举措也积累了一些干预措施,资本主义国家针对危机不得不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如加强国家干预和建立福利制度等,以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的历史无法证

明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能够自动进行自我完善的制度,而且资本主义越往后发展,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加深,资本主义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仍然会来临。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日本、欧洲一些国家都出现了经济衰退,我国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影响。由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悲观的情绪在市场上蔓延,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使中国经济正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

1、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开始有所下滑,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财政收入的减少,失业人数有所增加,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和严峻的挑战。一旦在经济下滑形势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经济下滑带来的企业破产倒闭,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国内几大银行总共购买了美国证券业价值约200亿美元的证券产品。此外,中国大约有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多家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蒙受了巨额损失,在美投资资产的安全性降低。毫无疑问,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动荡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世界经济,正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说的,这是美国100年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国内金融业的全球化水平相对较低,金融掌控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而这既可能是中国被此次金融危机中受伤害较小的原因,也是中国金融机构亟待克服的现实问题。

2、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我国近年来GDP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离不开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我国进出口总额占国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