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1820年,全球经济总量为6950亿美元,法国、英国、美国分别占5.4%、5.2%、1.8%,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占28.7%和16%。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与侵略。然而,二战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亚洲率先涌现出一批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继起飞成“龙”,被国际社会誉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80年代至9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准新兴工业经济体”以及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也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新兴工业国。尤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变革,促进了各自经济的腾飞,为东亚乃至亚洲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效应”。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二、新兴大国的腾飞和“超高速”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经济的可能发展,并在2003年发表了《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2050年之路》研究报告,提出了“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金砖四国”都是大国,尽管在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巴西经济陷入零增长,但由于中印经济的拉动,“金砖四国”经济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还是由2007年的13%上升为2009年的15%,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加速了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继“金砖四国”之后,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推出了所谓“钻石十一国”概念(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间,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在2007年则提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展望五国”(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认为这五个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其经济将会有飞速的发展。根据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从2005—2050年,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以美元计算,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到2.5倍,“金砖四国”将扩大到20倍,而“展望五国”可能扩大到28倍。这虽然只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一种预期,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经济未来

发展的变化趋势。

“金砖四国”、“钻石十一国”和“展望五国”的成员被国际社会冠以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和新兴工业国等称谓。何为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究竟有多少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现在尚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和准确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现已遍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东欧及中东各个角落,形成了“新兴经济群体”。新兴经济体属于发展中国家,因而发展中国家兴起与腾飞己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外交》杂志前总编辑、《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认为,20年来,工业化西方之外的国家以过去不可想像的速度发展。这意味着他者的崛起——世界其他地区的崛起(见美国《新闻周刊》,2008年5月12日版)。所谓“他者的崛起或世界其他地区的崛起”,不仅包涵着充满经济活力的亚洲及发展中大国的崛起,而且包涵着其他地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发生的“悄悄的巨变”。每次大危机都会带来大变革,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与变化。这次起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更是如此,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发展模式、美国的金融创新制度、美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及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等等,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美国匹兹堡G20峰会弱化了八国集团的作用,将包括10个新兴经济体的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最重要论坛”和“世界经济新协调群体”,标志着主导世界经济的美日欧三强已无法单独解决全球性大问题,标志着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大型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和话语权的扩大,标志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各方面的预测考量,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二战后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尽管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收缩幅度变小,但世界经济和发达经济体衰退的总趋势已成定局,不会出现逆转。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迅速慢延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受到拖累和影响,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大型新兴经济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萎缩,然而,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表现依然好于发达国家。据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发展中国家的GDP约增长2.1%,与发达国家超过负3%的经济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从当今实际情况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最坏时期业已基本过去,世界经济开始触底反弹,其主要依据是恐慌指数(VIX波动率指数)已降至30%以下,表明投资者对后市的恐慌程度开始降低;企业投资欲望开始增强,银行开始改变惜贷政策;PMI持续回升;消费者信心开始回暖;首次申请失业人数开始下降;股市反弹。上述六个经济触底指标虽己有所改善,但都只是初见端倪,此外,还存在着众多不确定因素,有毒资产尚未消除,债务危机和银行倒闭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经济复苏力度尚较为脆弱,世界经济和发达经济体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到2002—2007年的增长水平,将会在低速增长甚至是衰退轨道上持续滑行两三年,亦即呈现“U型”反转走势。如果各国特别是二十国集团能够真正“同舟共济”,把对金融的救助转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排除持续增长的障碍,不轻意改变宏观政策,不向他国转嫁危机,那么2010年全球经济出现“双谷衰退”的机率不大,但个别国家在持续几个季度的复苏增长后,经济增速再度下行则是有可能的。由于日元升值及通货紧缩,为防止经济反弹后再次下滑,日本央行于2009年12月1日再度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1%水平不变,并将通过新的贷款工具向金融体系提供10万亿日元资金,以增加流动性。联合国发表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2.4%。世界经济从2009年的负增长转为2010年的正增长是一个重要的积极变化,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传统定义,世界经济增长率在2.5%以下,即认定为世界经济衰退,因而2010年世界经济仍将在衰退之中或衰退的边缘徘徊。

然而,在世界经济逆境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向前发展的态势并没有改变,其发展前景仍具有持续性,其主要依据:一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市场需求庞大;二是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和国内储蓄;三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研发支出显著增长,高新技术产业正在逐步兴起;四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组建的新兴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所占数目及市值日趋增加;五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签署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全球现有209个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协定,区内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50%;六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指数,亦即将贸易盈余转变为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七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保护力度增强的形势下,相互之间的贸易激增。鉴于上述情况,2010年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将以5.1%的速度增长,其中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约为6%,而发达国家仅约为1.7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为 1.3%),由此可见,新兴经济体追赶发达经济体的空间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趋势必将有助于世界经济格局及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变革。

新兴经济群体的崛起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典型体现。正如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所说,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金融危机之前,这些经济体已经开始崛起,随后而至的危机则更加快了崛起的步伐。亚洲是“新兴世界的中心”,在世界经济回暖之际,亚洲经济回升的势头比世界任何其他地区都更加迅速和强劲。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支撑了亚洲的经济,即便是美国经济减速,亚洲也不会陷入经济衰退(《日本经济新闻》,2008年4月3日)。英国《经济学家》预测新兴亚洲国家将呈现V型反转,未来五年内,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8%,其复苏速度是全球各国平均速度的三倍以上。因此,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

新源泉,世界经济发展重心正向亚洲转移。在亚洲的引领下,预计2020年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将占全球GDP的50%。日本《福布斯》月刊2008年5月号发表了李光耀的题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亚洲》的撰文,他预测今后20年,中国和印度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会超过9%,其他东亚国家约为7.5%,到2030年,亚洲将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50%,回归“世界笫一”的位置。2009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奥巴马不得不强调亚洲对美国的重要性,宣示美国脱离全球发展最快速地区的时代已经结束,美国将重返亚洲。

四、经济实力是经济权力分配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必然导致国际经济关系、世界格局变化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调整的连锁反映。正如法国《青年非洲》所指出的“危机就像一场风暴或者龙卷风,所到之处景象改变。而当危机结束时,我们将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世界格局己然改变”。事实表明,美国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遭受到多重挑战,具体表现为:美国第一经济强国地位受到挑战;美国治理全球能力受到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美元特权地位受到挑战,等等。这些挑战归结为一点就是世界格局不应以“单极世界”为主导,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应该承认和接受这一客观现实。

新兴经济体的崛及世界经济格局转变,说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以来,世界格局大体经历了英国独领风骚,英法德群起称雄,美国充当救世主,称霸世界。从世界体系论的角度看,大国兴衰的实质是:有的国家从世界的“中心”向“外围”滑落,有的国家则从“外围”走向“中心”。大型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印两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复归”,将逐渐改变世界经济现有版图和格局,对重振亚洲雄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早就说过“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印度也看到中印两国共同发展的重要性,2004年印度商务国务部长斋拉姆使用了一个新词CHINADIA,把中国与印度连在一起,CHINADIA意味着中国和印度共同前进与合作。

然而,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新兴大国的崛起不能再沿袭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走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只能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亦即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胡锦涛在越南国会的演讲,2005年11月1日)。从亚洲新兴大国的迅速发展中,可以看到亚洲发展和亚洲崛起的前景。亚洲崛起与以往欧洲崛起、美国崛起的历史背景不同,它是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共同存在、共同繁荣、共同融合的产物;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崛起,与欧洲、美洲等其他大陆是一个相互交叉、共同促进的过程,它的崛起并不意味着其他大陆的灾难(泽羽: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社会科学报2005年8月18日)。

世界许多国家看到了亚洲崛起的势头,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早在2004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所做《展望2020年描绘全球未来》的预测报告指出,今后15年“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足以匹敌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在地缘政治学上产生剧烈的冲击”。美国《商业周刊》认为,世界从未见过这两个占全球1/3人口的国家在同一时刻崛起,中国和印度拥有改变21世纪全球经济的实力和活力(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2005年8月22日)。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2006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甚至说,中印的崛起有可能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并列成为过去一千年三大重要经济事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南北差距虽然趋于缩小,但差距依然巨大,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不发达状态,中印等大型新兴经济体要想做到既受国际社会重视,又受国际社会尊敬,仍任重而道远。

重塑"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新格局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向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领域传导的态势已无法阻挡,由此,全球经济开始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各国迅速采取措施,降低利率,扩张财政和货币,阻止经济下滑,但经济复苏的道路仍很漫长。两年后,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场仍在影响世界每个角落的危机时,我们又能从中得到多少启示呢?

美欧金融监管加码重启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由全国和各州立机构组成,非常复杂而又缺乏整体性,它们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责权重叠。在过去,不同金融机构负责不同的金融产品,比如有专门负责抵押贷款公司的机构,也有专门负责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机构。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金融机构之间趋向混业经营,不同监管机构的差别渐渐消失,权责不甚明确,不同抵押贷款人所受的监管程度相去甚远---美国商业银行受制于央行的严格监管,而非银行贷款人却免于央行的监管。

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为首的激进派人士认为,金融创新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对金融创新抱着鼓励和放纵的态度,尤其是对次级抵押贷款拉动美国房地产业的功绩吹捧有加,大大助长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发放。

这场金融危机由最初的信贷危机,演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最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危机,其步步升级的态势,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商业银行等机构的高杠杆资本运作以及巴塞尔协议要求的以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模式紧密相关,而这些,都是放松金融监管的产物。

货币体系改革路漫漫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本位,其实质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在布雷顿森林体系里,美元的价值是以黄金担保的;在美元本位制里,人们在意念中用美国政府的信用代替了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里,黄金是自然的储蓄手段,条约考虑的只是贸易平衡和币值稳定,美元的功能只是作为支付手段。这个体系没有考虑到财富积累、储蓄在国际间的转移以及外汇储备等问题;在美元本位制里,美元多了一重取代黄金充当国际财富储存手段的功能。

冷战过后,随着新兴经济体开始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发展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来自以中国为代表亚洲新兴国家的廉价商品被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产品领域对新兴经济体实行出口禁止,这种单边的贸易政策导致在贸易格局上发达国家普遍对新兴经济体保持经常账户赤字,全球经济长期失衡。

这种失衡现象在美国经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国内资产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传统的超前消费观念刺激下,美国的消费需求旺盛,1994至2007年,美国的实际消费需求增长每年高到315%。其经济发展对消费的依赖性非常高,在2007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也从1995年的占GDP的1.5%骤升到2006年的6%。与此同时,美国的家庭储蓄率持续下降,从1992年开始,美国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就开始不断下跌,在2005年时几乎达到了零储蓄。因此不得不依靠来自亚洲国家地区将其通过出口所获得的大量美元重新流入美国市场,以此来弥补美国储蓄的不足。美国的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本质上是依靠不断对外负债来拉动本国消费,从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中国应积极参与金融体系重塑

在这场危机中,我国虽未受到如欧美各国那般强烈的冲击,但以往"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变得难以为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于今年6月28日在上海浦东举行的以"危机之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变革"为主题的"2010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自主创新、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等各个领域,这需要相应的、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做支撑。一个国家的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往往与金融市场结构及直接融资体系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而目前,中国融资结构虽有所改善,但直接融资比重仍然偏低,银行系统承接了较多的融资风险,这种结构难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必须有所改变。

参与国际金融新秩序重建需要有国际性的银行。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有利于服务和促进企业"走出去",有利于推进引入国际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参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重建。近几年来,中资银行国际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依然远远滞后于中资银行整体实力的壮大,其国际化发展程度与中资银行在业绩增长、利润创造、市值扩大和资本回报提升等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并不匹配,并呈现出明显的短板效应。

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变化在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尽管国际监管改革整体趋严,但各国对外资银行准入政策变动不大,部分国家在危机期间还有所松动,市场进入壁垒相对较低,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窗口机遇期。2009年以来,中资银行适时把握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阿联酋等国的市场准入机遇,在重点目标市场取得明显突破。另一方面,受益于稳健经营,危机后中资银行总体实力空前强大,国际排名与国际竞争力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并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流动性优势、资本优势和估值优势。应将推动有条件的中资银行国际化、打造我国金融全球服务能力上升到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这次金融危机还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借鉴金融发展和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和教训的机会。虽然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很小,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次危机中总结教训,可以从各国和国际组织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中吸收有用的建议为我所用,利用有利的国际金融环境按照本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稳妥推进有关改革,其目的和各国一样:减少甚至防止下一次金融危机;减少下一次金融危机发生时国家买单成本和整体影响。

1世界经济格局

1.世界经济格局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2世界政治格局 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合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局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1 欧洲联盟(EU)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 2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综合国力的含义和作用: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落,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核心是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特点 总的来看,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呈现以下特点:第一,21世纪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场竞争中,处于科技发展领先的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第二,网络功能的变化,使人类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时代,这将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最终成为核心资源。第三,联合争强,集团取胜的“航母式”模式,将是未来竞争的主要手段。第四,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战”。第五,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有可能出现富国愈富,穷国越穷的趋势。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不被边缘化,捍位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日关系: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融冰之旅),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迎春之旅),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被称为暖春之旅)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后再次访日,胡锦涛在会见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时就中日关系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第二,加强战略互信。第三深化互利合作,第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第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第六,扩大在国际合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传统安全是指国家的政治安全和国家的军事安全。非传统安全威胁是与传统安全威胁相对而言的,包括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更趋突出。特别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到各国人民的共同谴责。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表明,恐怖主义严重威胁这世界的和平和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 1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点有:第一,安全内涵和主体多元化。第二,爆发方式复杂。第三,影响范围广泛。第四,治理难度增大。第五,国际合作尤显必要。第六,应对心态更需开放。第七,国际组织的作用突出。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使经济因素合文化因素对世界的影响力上升。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不是排除和取代政治、军事因素的作用。 2如何应对非传统安全:首先,加强国际合作。其次。心态更需开放。再次,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 地区热点问题:1 总体和平就国际社会的总体情势而言,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 2 中东问题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始终是各类矛盾合冲突集中的地区,成为全球热点地区。其中中东地区尤为突出,是世界最动荡的地区。 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1原因: 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表现: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appearance of the weld appearance quality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project must not have a molten metal stream does not melt the base metal to weld, weld seam and heat-affected zone surface must not have cracks, pores, defects such as crater and ash, surface smoothing, weld and base metal should be evenly

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的总体特征是向多极化发展。但随着科索沃战争的爆发,这一发展的具体进程出现了某些新变化。 【一】判断世界格局的依据是什么 判断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依据是什么?学术界也有人认为“多极格局”的提法“缺乏依据”。准确的判断来源于科学的依据,科学的依据是准确判断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正确认识当今世界格局就不能不回答这个“依据”问题。 [1]在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诸多因素中,科技和经济实力日益成为决定性因素。 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在综合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力量对比就构成了不同的世界格局。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因素在决定世界格局变化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战争和冷战时期,军事、政治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和平时期,经济、科技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在冷战的背景下两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对立、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等政治、军事因素造成的。尽管如此,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作用还是不断增强,并动摇两极格局的根基。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直接影响到各国综合国力的升降,导致日本、西欧的崛起,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苏联的衰落,从而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两极格局实际上已经松动,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冷战结束后,欧洲、日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作用力,从发展趋势来看,不是减弱,而是增强。这样,世界格局必然朝多极化、而不是单极化方向发展。 [2]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全球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跨国企业购并和重组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势头。跨国公司和超国家的经济力量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力。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都失去了绝对自主控制本国国民经济的能力。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大国之间力量对比出现相对均衡化趋势,美国的“超级”地位面临日益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不言而喻,经济全球化进程正朝着削弱、而不是增强霸权和单极格局的方向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地区经济一体化也在加速发展。地区合作日益加强,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随着欧元的启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北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升温。亚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合作机制日趋完善,东盟等次区域性组织也很活跃。地区经济一体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从而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3]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从而使多数国家把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作为本国的主要国际战略之一。 日本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科技经济强国,冷战结束后最明显的变化是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并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为此,它极力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第一步已于1996年争取到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它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力求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它一方面把维系与美国关系、加强日美安全合作放在对外战略的头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则在经济、政治与外交方面与美国明争暗斗,表现出相当大的独立性。德国统一后,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其参与地区与国际事务的意识随之增强。德、法等西欧国家积极在欧洲一体化、北约东扩、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波黑和科索沃危机等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公开反对美国单独主导和干预欧洲事务。日本、西欧各国都不赞成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格局,主张美、日、欧共同主宰西方乃至全球事务。俄罗斯经济实力下降,但手中仍握有核战略武器的王牌。为了重振大国雄风,更是坚持反对美国单独称霸,主张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在不少重大问题上敢于同美国分庭抗礼。中国历来

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

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在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平、强权、民主合作和对话等政治现象。 2、格局:就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3、跨国公司:是指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经营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子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的非国家主体。 4、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5、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6、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那些在工业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又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所区别,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国家和地区。 7、经济全球化: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致最终完全消除国家见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8、初级产品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利用自己拥有的某些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出口这些自然资源来获得外汇收入和进口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进而为经济的起步发展创造条件。 9、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 10、新东方政策: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基础上达成和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的边界现状,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关系,正视存在两个德国的现实,力图实现两个德国关系正常化,并表示希望以和平关系实现两个德国的统一。 11、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12、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把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在绝对霸权失灵的情况下采取军事政策来维护美国的利益。 13、参与和扩展战略:其实质是在国际事务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确立并发挥美国在世界的领导作用,并在各个领域保持美国的优势,确保21世纪仍是美国的世纪。 14、独联体:是苏联解体的同时由苏联的11个原加盟共和国作为国家组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的实体。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 15、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16、区域经济集团化:某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一定程度的合作与调节,使该地区的国家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彼此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互利到互补,增强国际竞争力。 17、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与和平的旗号,实际上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冰、葡、意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8月24日正式宣布生效。 18、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生产民族化的工业制成品,代替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19、出口导向战略:是一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着眼于发展出口产品,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代替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 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 (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 )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 44 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 )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 46 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结束 1.两极格局: 形成原因(1)二战刚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美苏均势,谁都不敢轻易动武.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前景 当今世情是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义务论、威胁论、危机论此起彼伏,遏制与反遏制、渗透与反渗透、分化与反分化从未间断。当今世界格局堪比战国时代各国背旧盟结新盟,合纵连横.它表现为一超突显、多元借重、多重制衡的立体复合状态。这是大国博弈的结果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不是唯一的大国也无法主宰世界;国际关系中的军国主义化重新抬头,当代世界将变得更不安全;世界政治中的单极时期已经结束,并非是由于美国的衰弱,而是新的世界力量中心的崛起。世界格局虽未最终确立,但已呈现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态势,这就是一超多强。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即多种重要力量,不仅包括中、俄、日、欧盟等主要大国和集团,也有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和其他力量。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美国在大国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在!’世纪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继续占据并加强世界领导地位。因此,美国处理与其他大国关系主要是两手:既利用又控制,既借重又牵制。比如,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绕开联合国,组成“自愿者同盟”,置主要欧洲盟国的

利益于不顾,使法国、德国等大为不满。其他大国虽不满美国谋求一超独霸的政策,但由于实力对比悬殊,均不会单独与美国公开、全面对抗。各主要大国都从实际出发,把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放在对外关系中的突出位置,与美国既合作也斗争。美国虽然实力超群,但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上还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再者,在各大国相互依存加深的新形势下,美国同其他大国通过战争方式解决彼此利益冲突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各大国彼此制衡,不愿轻易破裂,走向对抗,因此,美国与各大国的关系总体可以保持稳定。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可能是过去400年来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尽管这个转移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然而2009年已标志着亚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地区。这可非同小可,因为过去几百年,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欧美,亚太地区长期是被边缘化的。今天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亚太地区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美国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和冲击波在不断加剧,不仅经济可能出现衰退,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也越陷越深,甚至俄罗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也受到牵连,世界经济下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目前形势看,金融危机可能会引起大国实力的消长变化。目前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对各国都产生冲击和影响,但性质是不同的,对美国的冲击是根本性的,关系到经济是继续增长还是衰退的问题,而对其他国家影响则是有限的,更多是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以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为例。虽然金融危机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出口受到冲击,外汇储备大幅缩水,金融稳定受到威胁,但都不具致命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变动中的政治与经济: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特点(国际经济体系公共产品、金砖四国)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特征(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决定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基本因素,是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2、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基本趋势:战后世界经济急剧增长,美日欧经济体三足鼎立。 3、当代世界经济特点:第一、经济多极化不可逆转。第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 重不断上升。第三、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第四、区域经济合作内涵深化 从“极格局”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多极化;从“域格局”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则明显表现为两极分化 4、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南北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各地区、各 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也严重不平衡;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短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5、世界政治的演变及趋势: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6、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特征:世界几大力量对比逐渐朝相对均衡方向发展;地区多极化趋 势明显;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 7、世界政治经济的相互影响: 两个基本理论元素:国家和市场 现代世界民族国家和市场的共存及相互作用产生了政治经济学。 两者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世界上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但两者有各自不同的逻辑 8、三种基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1)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是组织和管理市场经济以便取得最大效益、最高经济增长以及最大个人利益的学说和准则 自由主义坚信市场不应受到政治干预,同时经济活动必然会加强国家的力量和安全。自由主义者相信“绝对获益”。 华盛顿共识 背景:拉美国家遭遇经济危机,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 内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和资金政策,宏观产业政策 北京共识 在“华盛顿共识”分崩离析、世贸组织会谈中断、阿根廷经济脆弱不堪,以及世界大多数地区不知新的发展范例为何模样的情况下,“北京共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线希望。 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解决问题灵活应对,因事而异,不强求划一是其准则。不仅关注经济发展,也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与完善管理改善社会。 2)民族主义 经济民族主义将争夺经济资源看做国际体系的内在性质,视工业化为主要目标。 比起“绝对获益”,经济民族主义更看重相对获益。

作业 对当前世界格局的看法

对当前世界格局的看法 唐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法学系 郭强:131100451026 历史的天空总是风云变化,或而阴晴或而雨雪,世界格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世界格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或者说是浓重的历史气息。世界格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是稳定的,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下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具有相对长久的稳定性,但在最近的几个世纪甚至近几十年的时间里,世界格局的变化周期明显短于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 当今世界的整体趋势是全球化,而全球化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背后具有复杂的政治和其他因素。世界格局不光是世界经济格局,包括政治格局,而在这其中又包含多种因素,例如文化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军事因素、宗教因素。经济的全球化是引领世界格局变化的先头兵,世界格局变化以经济为先导,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时期可以说世界格局的状态与稳定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格局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国家,在当今世界也表现为一些政治联盟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可以说世界格局是世界大国的格局,世界主要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是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实力是衡量大国力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而且对经济实力的考量不单纯是量的考量。 纵观四大洋七大洲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和世界大国地位的不外乎美国、东西欧诸国的政治经济联合体——欧盟、俄罗斯、中国;部分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大国,譬如: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印度、韩国、日本。世界整体格局依然是一超多强,美国始终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级大国,其他国家在全球格局中的作用是平衡,美国的地位近几十年甚至近一百年内无可替代。 关于中国的大国地位,我认为在当前的历史现状中除中国广袤的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经济总量(GDP)外,跟美国基本没有可比性。中国的强大是外强中干的强大,几十年前我们可以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这是在战略上的藐视,当时的中国谈不上强大,美国的强大也只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强大,所具有的影响力和今日没有可比性。而今天中国自己似乎也沦为一只“纸老虎”,外人以及部分国人认为中国很强大,我完全不这么认为。中国面临的问题(显性的和隐性的)不少于其所取得的成绩,我认为当下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一言以蔽之在于在谋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僵硬与缺失。不要去妄谈什么大国地位,什么国际影响力,中国古人云:内圣而外王。 形式与政策-作业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程和平原创 | 2010-02-06 16:58 | 收藏 | 投票 关键字:世界经济特点演变当代政治格局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大国冷战后对外战略的调整。掌握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把握时代主题,认清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发展大势,尤为重要。 一、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世界经济的形成 2、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 (2)60年代到80年代 (3)90年代以来 二、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的大幅降低,从而直接推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扩散和辐射,使整个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和现象。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1)、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成果为先导,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加

深和增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2)、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真正成为世界性的。 以金融全球化为例,伴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空前活跃,瞬间内大量的资金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转移。全球外汇交易额的比率从1983年的10:1跃升到1995年的60:1,日交易额从1992年的8800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5万亿美元。 (3)、跨国公司不断扩大并向世界各地扩散。 3、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1)、冷战结束为全球经济的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科技革命和全球竞争加剧促使各国加速进行结构调整; (2)、经济活动国际化,改革开放成为各国共识; (3)、发展中国家采用自己的发展模式促使经济获得发展,日益深入参与全球化。 (二)综合国力竞争加剧 1、综合国力的概念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统一。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满足国民需求、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国力是相对的。纵向,相对于国家自身不同的历史时期;横向,相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国际体系中的其他国家。例如,20世纪的英国较之处于世界颠峰时的维多利亚时代拥有更多的财富,却沦为二流国家,原因是不少西方国家的实力超过了英国。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比较是很复杂的。根据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课题组”发表的《综合国力评估系统(第一期工程)研究报告》分析,目前,在美、日、中、俄、德、法、英7国中,美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其综合国力值遥遥领先于其他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近几十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世界格局也随之不断演变。本文将从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探讨世界格局的演变,并分析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一、历史演变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世界格局经历了多次重大变迁。从古代文明的兴起到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出现,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每一次变迁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古代文明时期:埃及、中东和东亚等地区的古代文明兴起,形成了多个独立而发达的文明体系。这些文明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竞争为后来的世界格局演变奠定了基础。 2. 封建时代: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封建制度,各个封建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形成了一定的独立性。但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各国格局相对封闭固化。 3. 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18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崛起,通过科技发展和殖民扩张逐渐形成现代国家体系。这一变革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西方国家成为全球主导力量。 二、政治演变

1. 冷战格局:二战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阵营的对峙局面。这种 格局持续了数十年,并对全球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后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出现了剧烈的地缘政治调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南亚经济崛起等事件使得世界更加多极化、 复杂化。 3. 新兴力量崛起:近年来,金砖国家(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新兴力量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这些国家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上的崛起,使得世界格局更加多元化。 三、经济演变 1. 战后经济重建:二战后,废墟之上的欧洲迅速崛起,战后经济重 建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欧洲经济社会一体化迈 出了重要的步伐。 2. 全球化进程:20世纪末,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国际贸易、跨国 投资和信息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 位不断提升,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 区域一体化:欧盟、东盟、非洲联盟等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加强 了各个区域内国家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全球经 济格局更加复杂。 四、文化演变

世界格局之我见

谁将成为世界的主宰 ——世界格局之我见 前言:世界格局内涵及其演变; 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世界军事格局等,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交叉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并制约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世界军事格局是世界格局的保障安全力量,并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变动;世界政治格局则决定世界格局的总体面貌。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世界经济格局实质世界全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于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引起世界经济权利分配的改变。其二,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自近代以来,世界政治体系中出现的第一个世界政治格局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确立的由法国、瑞典、奥地利、荷兰、英国、西班牙等大国组成的多极均衡的威斯特伐利亚格局。这一格局保持了近一个半世纪,至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崩溃,随之出现了以法国为一方和以反法同盟为另一方的两极格局。拿破仑在法国战败后,1814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宣告了两极格局的终结和维也纳多极均势格局的建立。构成维也纳格局的主要政治力量是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以及法国,其中英国和俄国占优势。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又宣告了维也纳多极格局的崩溃,1856年的巴黎和会上确立了英法占优势的英、法、普、俄、奥五极

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影响

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全球的经济重心正逐渐从西方转向东方。不久前,西 方国家占据了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经 济增长乏力,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却快速崛起。因此,目前全球经济格局中新兴经济体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事实上,新兴市场国家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而且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其次,从贸易角度来看,全球贸易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如今,全球贸 易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相比过去,全球贸易不再是主要由发达经济体主导,而是由新兴经济体日益崛起。而这一趋势在未来还将继续持续。一方面,在全球贸易中,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到全球贸易体系中来,这种参与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全球贸易格局。另一方面,多边贸易谈判启动,进一步将加强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全球贸易的格局将会发生不同寻常的变化。 最后,从政治角度来看,全球责任的分配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全球治理的理念 已经从由少数国家来主导向多元化方向转型,这种格局的改变也间接地导致了多个全球性组织的出现,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这些机构的诞生,标志着多边主义在全球经济政治中的崛起。而且,多边主义在当前的形势下,也成为了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一种有效模式。 二、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

考研政治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知识点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一、当今世界局势 一两极格局解体 1、世界经济格局 1核心内容: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2三个阶段:①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表现为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②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A、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 B、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 C、美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美、日、欧的经济实力消长明显; ③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2、世界政治格局 1发展阶段: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冷战的开始、两级政治格局的动摇、两极格局的终结; 2新旧格局转换的特点 ①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②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将会复杂得多,形成时间也要长得多; ③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二世界多极化 1、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各种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绝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 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各方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 3、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原因 1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 2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 3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三经济全球化 1、主要表现: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金融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突出表现 1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2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 3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4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5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3、作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关系: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它的发展对世界

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冷战是指1945年至1991年苏联与美国之间的一场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冲突,也称为东西方对峙。冷战不仅是一场国家之间的冲突,它还导致了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本篇文章将会探讨冷战期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 超级大国的崛起 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他们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力量比其他国家强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美两国在国际关系领域构成了两个主要的势力阵营。 2. 联合国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国家曾经成立了一个联合组织--联合国。作为联合国成员的国家包括苏联和美国在内的60个国家。联合国的成立为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一些新的影响。联合国的成立给全球政治带来了一些新的分析框架和国际法规范,以此来解决国际闹剧和传统战争。联合国代表着一种全球共识,即保持国家间和平关系是全球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3.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一个重要机构。安理会负责决定国际安全和和平问题,并指导联合国成员国如何管理国际冲突。安理会在冷战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个超级大国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且有否决权。因此,安理会的决策可能会被两个大国所阻挠或者支持,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安理会的制度上对问题的没有达成共识。在冷战后期,安理会因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交恶而长期电视剧演练,这损害了安理会的权威。 4. 战后德国的重建

在战争结束时,德国战败国重建的问题变得异常重要。在冷战初期,德国成为西方阵营的一部分,而东德则成为了苏联和东欧阵营的一部分。在冷战期间,德国表现出极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一方面,德国成为了西方经济体的一部分并且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德国也被认为是随着苏联垮台而发展的有潜力国家。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 多极经济体的兴起 在冷战期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超级大国之间的中央布置合作扮演着世界各地经济关系中的核心要素,全球经济的格局也被认为是由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崛起所导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冷战时期,欧盟和日本成长为两个重要的多极大国经济体,从而成为对美国和苏联的经济竞争。 2. 全球化经济 冷战后期,全球化已经成为大约20年的主题。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越来越重要。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许多影响。一方面,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贸易和投资。另一方面,全球化经济也使得很多新兴经济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发展壮大,这些新兴经济国家也促成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3.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兴起 冷战时期,东亚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这种现象对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亚洲新兴经济体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日本等逐渐成为全球热门经济体,它们不仅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地,而且在科技领域也有突出的表现。 4. 西方阵营的崩溃

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还有国际()格局的三大部分。

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还有国际() 格局的三大部分。 1、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单选题] * A.伟大斗争 B.伟大工程(正确答案) C.伟大事业 D.伟大梦想 2、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商品过剩是一种(? )[单选题] * A.表象过剩 B.相对过剩(正确答案) C.绝对过剩 D.可化解的过剩 3、73. 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生活绝对贫困。* [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4、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行先改的,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

送。这是因为当时(? )[单选题] * A.我国必须要完成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历史重任 B.“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正确答案) C.全国人民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D.我国必须要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单选题] * A.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正确答案) B.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改变 C.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成为根本政治制度 D.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强国 6、?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单选题]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确答案)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是(? )[单选题] *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教学反思范文

当今国际局势有哪些深刻变化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 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 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 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 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增速已 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 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 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 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 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所谓国际经济格局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具体包括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三个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从地缘角度划分,世界总体上可分为六大经济区域: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 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 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 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