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18年试行版)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18年试行版)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18年试行版)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18年试行版)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18年

试行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2018年试行版)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mart terminal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一般技术要求及配置原则 (1)

5功能要求 (3)

6性能要求 (7)

7布置和组柜 (8)

8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 (12)

9对二次回路的要求 (12)

10与相关标准的衔接 (1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接口和虚端子 (14)

附录 B(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面板指示灯 (35)

附录 C(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模型 (39)

前言

本技术规范遵循《南方电网电力装备技术导则》(Q/CSG 1203005-2015)规定的技术原则,根据GB/T 1.1-2009相关规则编制。

本规范旨在规范南方电网智能终端装置的配置原则、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布置和组柜要求、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以及相关二次回路要求,提高智能终端装置的标准化水平,为智能终端的制造、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有利条件,提升智能终端的运行、管理水平。

本技术规范代替Q/CSG 1204005.67.6-2014《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术规范第6部分:厂站应用第7篇:厂站装置功能及接口规范第6分册:智能终端》,与Q/CSG 1204005.67.6-201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根据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对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了补充更新,其后的内容进行了相应修改;

——修改了配置原则(见4.2);

——增加了建模原则(见4.3);

——增加了型号规范及软件版本(见4.4);

——增加了适用范围(见4.5);

——重新编写了第5章功能要求内容;

——重新编写了第6章性能要求内容;

——增加了第7章布置和组柜设计规范内容;

——增加了第8章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内容;

——增加了第9章对二次回路的要求内容;

——增加附录A(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接口和虚端子;

——增加附录B(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面板指示灯;

——增加附录C(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模型。

本规范的附录A、B、C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系统运行部(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提出、归口管理和负责解释。

本规范在起草的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电网公司、广西电网公司、云南电网公司、贵州电网公司、海南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和深圳供电局,以及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千宽、陈桥平、张弛、彭业、徐鹏、丁晓兵、刘玮、王增超、刘琨、陈志刚、赵谦、余德冠、付强、安永帅、赵锋荣、王峰。其中第1-3章由刘千宽编写,第4章由陈桥平、张弛编写,第5章由彭业、徐鹏编写,第6章由陈志刚、丁晓兵、刘玮编写,第7章由王增超编写,第8章由刘琨编写,第9章由刘千宽编写,附录A-C由赵志刚、赵谦等编写,编写说明由刘千宽编写。刘千宽、赵志刚负责统稿校核。

本标准自2018年6月起试行。

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系统运行部。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装置的技术要求、配置原则、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布置和组柜要求、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二次回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5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新建工程,扩建及技改工程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711.1 基础机电继电器第1部分:总则与安全要求(IEC 61810-1:2003,IDT)

GB/T32890继电保护IEC61850工程应用模型

GB/T32901-2016《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通用技术条件》

GB 51171-2016 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

DL/T 86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智能变电站IEC 61850工程通用应用模型

Q/CSG 1204005.12—2014 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术规范第1-2部分:体系及定义术语和定义

3术语和定义

GB/T32890、GB/T32901、DL/T 860和Q/CSG 1203045-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通用面向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OOSE)

GOOSE提供了变电站事件(如命令、告警等)快速传输的机制,可用于跳闸和故障录波启动等。

3.2智能终端(Smart Terminal)

一种智能组件。与一次设备采用电缆连接,与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采用光纤连接,实现对一次设备(如断路器、刀闸、主变压器等)的测量、控制等功能。

4一般技术要求及配置原则

本规范与《南方电网继电保护通用技术规范》一起,共同构成智能终端的全部技术要求。

4.1一般技术要求

装置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a)应具备高可靠性,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应不小于30000小时,使用寿命宜大于10年;

b)硬件应是模块化的、标准化的插件式结构,各个板卡应易于维护和更换;除出口继电器外任

何一个元器件损毁,应不造成误出口;

c)装置运行允许的环境温度为–40℃~+70℃,相对湿度为5%~100%(产品内部既不应凝露,也

不应结冰);

d)装置的贮存、运输允许的环境温度为-40℃~+85℃,相对湿度不大于95%,在不施加任何

激励量的条件下,不出现不可逆变化。

4.2配置原则

装置配置原则应符合以下要求:

a)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断路器智能终端应按双套配置;

b)各电压等级的主变各侧智能终端应按双套配置;各电压等级主变本体智能终端宜按双套配

置;

c)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母联、分段、桥断路器的智能终端宜按双套配置;110kV及以下电压

等级的线路智能终端可按单套配置;500kV智能变电站的35kV无功补偿设备(电容器、电抗

器)的智能终端宜按双套配置;

d)各电压等级母线PT智能终端宜按每段母线单套配置,若配电装置采用户内开关柜布置时母线

宜不配置智能终端。

4.3建模原则

装置建模应符合DL/T 860和《智能变电站IEC 61850工程通用应用模型》的要求。

4.4型号规范及软件版本

装置型号及软件版本应符合以下要求:

a)装置型号由图1中①、②、③、④部分的信息组成,装置面板应能显示装置型号;

b)版本信息由图1中⑥、⑦、⑧部分的信息组成;

c)装置软件版本由装置型号、版本信息组成,装置软件版本描述方法如图1及表1所示。

装置型号

XXX-XXXXXX-**-N-XXXXXX V1.00 XXXXXX XXXX

程序校验码

基础软件生成日期

基础软件版本

选配功能功能代码

-N表示常规装置,常规采样、常规跳闸

-DG-N表示南网智能化装置,常规采样、GOOSE跳闸

基础型号代码

厂家系列代码,限2~5位字符

厂家硬件平台代码,限2~5位字符

图1 装置软件版本描述方法

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识别方法探究

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识别方法探究 肖清旺 (移动互联网系统与应用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201315) 摘要:物联网终端身份的正确识别是建立物联网安全连接的重要前提,其中智能终端的身份识别问题尤为重要。本文调研现有技术条件下智能终端的身份识别的方法。从物理防护、网络攻击、应用管理等多个角度,分析现有方案存在的安全隐患。将物联网领域内项目研究工作的成果和业界的经验结合,现提出物联网智能终端的多维度设备特征信息的识别方法。解决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识别方法过于简单,导致易被盗用设备合法身份的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终端;身份识别;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terminal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Internet of things Xiao Qingwang (Mobile Internet system and Application Security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n, Shanghai 20161228, China) Abstract: The correct identification of the terminal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to establish a secure connec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termina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of smart terminals under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conditions. From the physical protection, network attacks, application management and other points of view, the existing program of existing security risks. Combin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roject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industr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multidimensional equipment feature information of IOT intelligent terminals. The intelligent terminal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too simple to solve, which leads to the problem of the easy identification of the legal identity of the equipment.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ntelligent Terminal,Identification 1引言 物联网的发展会接入各种设备。意味着物联网对现实世界会有更强的控制能力和数据采集能力。越来越强大的控制能力和数据采集能力,使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程度也是与日俱增的。所以物联网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业内对物联网安全的解决策略主要有三点:应用层由安全服务解决认证授权、数据保护等问题;网络层在服务端和终端之间建立安全的连接;感知层的终端有可靠

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研究

第21期2015年11月No.21November,2015 无线互联科技 Wireless Internet Technology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传统的安全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为此,为达到良好的移动终端运行状态,要求当代相关技术人员在研究网络环境的过程中应注重将新兴可信技术应用于下一代网络,以此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且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平台。以下就是对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的详细阐述,希望能为当前网络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有利的参考。1 传统安全技术 传统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病毒是影响网络环境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相关技术人员在应对安全威胁问题的过程中通常以杀毒技术的应用途径,即“砌高墙、堵漏洞、防外功”的方式来避免病毒的侵害影响到网络环境的安全。但由于防病毒技术属于被动防御方法的一种,因而其安全防护成效有一定的限制性。第二,ESET Mobile Security、Lookout Mobile Security、360手机卫士、金山等均是传统安全技术的应用形式。此类安全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识别的方法检测数据库是否存在病毒,并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传统安全技术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凸显的功耗、资源受限等问题影响其防御性能的发挥,因而在此基础上,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技术人员应致力于开发新型安全技术,最终达到良好的安全防御效果。2 可信移动平台发展趋势 可信计算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历史,同时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004年,相关技术人员在可信移动平台研究的过程中即制定了可信移动平台TMP硬件体系,并在体系内容完善的过程中实现了安全移动计算环境的营造。此外,在2005年,TCG以MPWG设置方式深化了对移动设备安全问题的研究,最终为可信移动平台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参考。另外,基于MPWG设置的基础上欧洲于2006年1月提出了“开放式可信计算”的计划思想,并鼓励相关科研单位参与到计划实施过程中,继而为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除此之外,TCG于2007年颁布的TMP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可信移 动平台运行环境的安全性,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信技术构架的设计,达到了最佳的安全问题控制目标[1]。3 可信移动平台安全特性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可信移动平台的安全特性首先体现在安全性检验层面上,即安全性检验推动了移动设备可信启动目标的实现,并便于相关技术人员在对可信移动平台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可及时检测出网络环境中所蕴含的病毒及恶意程序部分,最终由此提升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同时,可信移动平台的完整性检验特征亦体现在其逐渐实现了TCB完整性的检验,继而为用户提供更为完整性的信息。此外,安全存储也是可信移动平台安全特性的体现,即可信移动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较为安全的数据存储环境,且通过证书及各类密钥的应用为机密性信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存储环境,并避免网络黑客拷贝行为的产生影响到机密性信息的安全。另外, 可信移动平台的构建也逐渐达成了对访问的有效控制[2] 。4 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的应用4.1 可信硬件结构 在当前网络运行环境中为了提升移动智能终端运行的安全性,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对可信移动平台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应逐步完善可信硬件结构的设计。对此,首先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可信硬件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基于智能手机硬件结构的基础上完善处理器架构的设计,且保障Application Processor处在开放式的操作状态,继而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其次,由于基带处理器在可信硬件结构设计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因而相关技术人员应通过合理的设计路径有效控制信道编解码及无线modem部分,且最终满足用户通信需求,达到最佳的安全通信状态。再次,在可信硬件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注重通过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来避免不安全通信问题的出现[3]。4.2 可信软件结构 在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信软件结构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对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可信软件结构部分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以合理化安全元件及安全存储卡的设计方式来满足硬件层设计条件,并通过MTM模块的 作者简介:雷贵(1988-),男,河南信阳,本科,研判员;研究方向:视听新媒体。 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研究 雷 贵,班增辉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二九三台,河南 郑州 451100) 摘 要: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计算能力逐渐增强,但其发展过程中对安全技术的合理运用也逐渐引 起了人们的关注。此外,随着移动平台开放性及灵活性的显现,移动终端运行环境的安全性遭到了一定的威胁,为此,为保障移动终端运行的安全性,对其技术层面的应用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从传统安全技术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可信移动平台的安全特性,旨在推动当前通信手段的进一步创新。关键词:可信计算;移动;安全技术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18年试行版)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18年 试行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2018年试行版)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mart terminal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一般技术要求及配置原则 (1) 5功能要求 (3) 6性能要求 (7) 7布置和组柜 (8) 8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 (12) 9对二次回路的要求 (12) 10与相关标准的衔接 (1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接口和虚端子 (14) 附录 B(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面板指示灯 (35) 附录 C(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模型 (39)

前言 本技术规范遵循《南方电网电力装备技术导则》(Q/CSG 1203005-2015)规定的技术原则,根据GB/T 1.1-2009相关规则编制。 本规范旨在规范南方电网智能终端装置的配置原则、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布置和组柜要求、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以及相关二次回路要求,提高智能终端装置的标准化水平,为智能终端的制造、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有利条件,提升智能终端的运行、管理水平。 本技术规范代替Q/CSG 1204005.67.6-2014《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术规范第6部分:厂站应用第7篇:厂站装置功能及接口规范第6分册:智能终端》,与Q/CSG 1204005.67.6-201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根据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对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了补充更新,其后的内容进行了相应修改; ——修改了配置原则(见4.2); ——增加了建模原则(见4.3); ——增加了型号规范及软件版本(见4.4); ——增加了适用范围(见4.5); ——重新编写了第5章功能要求内容; ——重新编写了第6章性能要求内容; ——增加了第7章布置和组柜设计规范内容; ——增加了第8章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内容; ——增加了第9章对二次回路的要求内容; ——增加附录A(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接口和虚端子; ——增加附录B(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面板指示灯; ——增加附录C(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模型。 本规范的附录A、B、C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系统运行部(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提出、归口管理和负责解释。 本规范在起草的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电网公司、广西电网公司、云南电网公司、贵州电网公司、海南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和深圳供电局,以及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千宽、陈桥平、张弛、彭业、徐鹏、丁晓兵、刘玮、王增超、刘琨、陈志刚、赵谦、余德冠、付强、安永帅、赵锋荣、王峰。其中第1-3章由刘千宽编写,第4章由陈桥平、张弛编写,第5章由彭业、徐鹏编写,第6章由陈志刚、丁晓兵、刘玮编写,第7章由王增超编写,第8章由刘琨编写,第9章由刘千宽编写,附录A-C由赵志刚、赵谦等编写,编写说明由刘千宽编写。刘千宽、赵志刚负责统稿校核。 本标准自2018年6月起试行。 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系统运行部。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调研报告.doc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调研报告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 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 北京财贸职业学校 2010年10 月 摘要:本报告通过对物流信息化优秀企业的面谈与案例分析,通过组织专家座谈会等形式,对物流业物联网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调研。在调研基础上,报告总结了物流行业物联网应用发展历程,分析了物流行业主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对RFID GPS WSN智能 机器人等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实际应用及前景做了深度剖析。 物联网是各类信息技术的集成性应用创新,物联网的价值也体现在集成应用创新方面。 调研报告结合物流领域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行业物流的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展开深入研究,做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未来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五大发展趋势。 本报告是中国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北京财贸职业学校与电子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联合完成的,版权归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北京财贸职业学校和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联合所有。报告所使用的各类图表、数据、观点,一部分来自于国家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或分析报告,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调研结果。鉴于物联网在物流行业应用为一个新生事物,缺乏公开的统计数据和完善分析 资料,因此本报告的一些分析结论及数据可能存在误差,欢迎各方面专家指正。 目录 一、调研背景 ......................................................................... 3 . 1、引言.......................................................................... 3 . 2、调查方法...................................................................... 3...

新版《信息安全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

《信息安全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安全技术 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 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1 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经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0)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研究制定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的国家标准。该项目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由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负责主办。 1.2协作单位 在接到《信息安全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标准的任务后,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立即与相关厂商进行沟通,并得到了多家业内知名厂商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经过层层筛选之后,最后确定由新能聚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标准编制协作单位。1.3主要工作过程 1.3.1成立编制组 2012年12月接到标准编制任务,组建标准编制组,由本检测中

心、新能聚信及北京奇虎联合编制。检测中心的编制组成员均具有资深的产品检测经验、有足够的标准编制经验、熟悉CC;其他厂商的编制成员均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的研发负责人及主要研发人员。检测中心人员包括俞优、顾健、陈妍、陆臻、张笑笑、沈亮等。 1.3.2制定工作计划 编制组首先制定了编制工作计划,并确定了编制组人员例会安排以便及时沟通交流工作情况。 1.3.3参考资料 该标准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 ?GB 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划分准则 ?GB/T 18336.3-2015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第3部分:安全保障组件 ?GB/T 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 25069-2010 信息安全技术术语 1.3.4确定编制内容 移动智能终端应用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测试策略上不能完全照搬传统应用软件的测试策略、方法和内容,需要分析其使用特点以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隐患,针对这些隐患提出针对性的安全要求,可以有效提高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终端用户的软件使用安全。 移动智能终端号称永远在线,可以随时联机公共网络和专用网络,

中国消费物联网智能终端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产品市场前景

中国消费物联网智能终端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产品市场前景 (3)物联网细分产品市场前景 消费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应用领域广泛,产品层次丰富。本公司基于自身的研发路线积累,制造的物联网智能终端目前主要专注于以视觉技术为核心的智能摄像机、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网通网关产品,并逐步在听觉技术领域形成突破,承接了智能音箱等听觉类智能终端产品的订单。 本公司之所以聚焦于音视频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智能终端产品是因为物联网智能终端作为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重要端口,如何有效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占据数据流量入口制高点的关键。视觉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主要感官之一,是人类接收机器信息最高效的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不仅能捕获视觉输入,还可以分析视觉输入并执行动作;同时,以语音的模式传递信息,是机器接收人类信息最高效的模式,与触觉交互相比,语音交互快速、简单,用户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随时访问,并能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未来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呈现视觉交互与语音交互的融合。 ①智能摄像机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 A、智能摄像机行业概述 智能摄像机是由数字摄像机视频显示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及智能追踪识别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一代摄像机,是网络摄像机智能化的产物。智能

摄像机可以通过蜂窝网络或WIFI、蓝牙等无线通讯技术联网,并提供视频信息的采集、编码、传输和存储功能,同时嵌入了人脸识别、移动侦测、夜视切换、语音识别交互等技术。万物互联时代,摄像机已从传统的视频摄制工具,转变为具有安防监控、家庭看护、沟通媒介功能的重要载体。与传统的数字摄像机相比,智能摄像机增加了网络接入功能,将数字化的视频信号转换成符合网络传输协议的数据流,支持上传至云端并形成用户的私有云空间。通过网络传输,用户可以在本地或者远程地点实时查看和管理视频数据,或者监听摄像机内置麦克风采集的现场声音。在产品的智能化提升方面,智能摄像机利用人工智能图像深度学习技术,可以精确识别人形移动、哭声检测等异响、异动,自动跟踪拍摄异常运动轨迹,并向用户推送报警信息;智能摄像机还利用红外夜视技术,可自动切换白天、黑夜模式,实现全天候拍摄;在语音交互方面,智能摄像机还可实现双向语音通话,人机语音交互,甚至可通过内置的遥控模块,实现对其他联网的终端设备的控制,有效提高了家用安防产品的实用性、便捷性和多功能性。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与发展前景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与发展前景 姚程宽张新华詹喆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高级产物,目前还没有对物联网权威的定义。从技术的角度说,任何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都可以实现,比如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也可以是一个独立局域网。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物联网重要的不是网络本身,而是基于这些网络的应用服务。能从这些网络中得到哪些服务,这才是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相关的。简单的说:服务才应该是物联网的关注点。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并从工业、农业、教育和生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的应用,并分析了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技术;服务 物联网是近两三年来非常热门的科技词汇之一,他的英文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写成IOT。简单的说物联网就是物和物互联的网络,它利用并融合感知技术、识别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把控制器、传感器、人和物等连接起来,实现物和物,人与物的连接,最终得到智能化的网络,被广泛认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高级产物,它利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继承了互联网上的所有应用,同时物联网保留了自身资源和设备的个性化和私有化。

1.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1.1物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 (1)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应用于原材料采购、销售和库存领域,通过完善并优化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生产过程工艺优化物联网技术能提高工业生产线上的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监控、材料消耗监测、实时参数采集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生产过程智能监控、智能诊断、智能控制、智能维护、智能决策,从而改进生产过程,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3)安全生产管理把感应器或感知设备安装在矿工设备、矿山设备、油气管道等危险设备中,可以感知在危险环境中的设备机器、工作人员等方面的安全信息,将现有单一、分散、独立的网络监管平台提升为多元、系统、开放的综合监管平台,以实现快捷响应、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和有效控制等。 (4)环保检测及能源管理环保设备融入物联网可以对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1]。 1.2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1)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加强农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最终消费者整个流程的监管,降低食品安全隐患。通过安装电子芯片,物联网技术可以追溯芯片的编码查询产地、生产日期以及检验检疫情况。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18年试行版)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2018 年试行版)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mart terminal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一般技术要求及配置原则. (1) 5 功能要求. (2) 6 性能要求. (5) 7 布置和组柜. (6) 8 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 (7) 9 对二次回路的要求. (8) 10 与相关标准的衔接.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接口和虚端子 (9) 附录B(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面板指示灯 (27) 附录C(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模型 (31)

前言 本技术规范遵循《南方电网电力装备技术导则》(Q/CSG 1203005-2015 )规定的技术原则,根据GB/T 1.1-2009 相关规则编制。 本规范旨在规范南方电网智能终端装置的配置原则、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布置和组柜要求、光缆 选型及敷设要求、以及相关二次回路要求,提高智能终端装置的标准化水平,为智能终端的制造、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有利条件,提升智能终端的运行、管理水平。 本技术规范代替Q/CSG 1204005.67.6-2014《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术规范第6部分:厂站应用第7篇:厂站装置功能及接口规范第6分册:智能终端》,与Q/CSG 1204005.67.6-2014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根据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对第 2 章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了补充更新,其后的内容进行了相应修改; ——修改了配置原则(见 4.2); ——增加了建模原则(见 4.3); ——增加了型号规范及软件版本(见 4.4); ——增加了适用范围(见 4.5); ——重新编写了第 5 章功能要求内容; ——重新编写了第 6 章性能要求内容; ——增加了第7 章布置和组柜设计规范内容; ——增加了第8 章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内容; ——增加了第9 章对二次回路的要求内容; ——增加附录A(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接口和虚端子; ——增加附录B(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面板指示灯; ——增加附录C(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模型。 本规范的附录A、B、C 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系统运行部(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提出、归口管理和负责解释。本规范在起草的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电网公司、广西电网公司、云南电网公司、贵州电网公司、海南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和深圳供电局,以及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千宽、陈桥平、张弛、彭业、徐鹏、丁晓兵、刘玮、王增超、刘琨、陈志刚、赵谦、余德冠、付强、安永帅、赵锋荣、王峰。其中第1-3 章由刘千宽编写,第 4 章由陈桥平、张弛编写,第 5 章由彭业、徐鹏编写,第 6 章由陈志刚、丁晓兵、刘玮编写,第7 章由王增超编写,第8 章由刘琨编写,第9 章由刘千宽编写,附录A-C由赵志刚、赵谦等编写, 编写说明由刘千宽编写。刘千宽、赵志刚负责统稿校核。 本标准自2018 年 6 月起试行。 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系统运行部。

智能终端技术 物联网应用领域

智能终端技术物联网应用领域 西安德阳电子技术交流 2011-12-31 ?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包括公交行业无线视频监控平台、智能公交站台、电子票务、车管专家和公交手机一卡通五种业务。 公交行业无线视频监控平台利用车载设备的无线视频监控和GPS定位功能,对公交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智能公交站台通过媒体发布中心与电子站牌的数据交互,实现公交调度信息数据的发布和多媒体数据的发布功能,还可以利用电子站牌实现广告发布等功能。 电子门票是二维码应用于手机凭证业务的典型应用,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手机凭证业务就是手机凭证,是以手机为平台、以手机身后的移动网络为媒介,通过特定的技术实现完成凭证功能。 车管专家利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无线通信技术(CDMA)、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中国电信3G等高新技术,将车辆的位置与速度,车内外的图像、视频等各类媒体信息及其他车辆参数等进行实时管理,有效满足用户对车辆管理的各类需求。 公交手机一卡通将手机终端作为城市公交翼卡通的介质,除完成公交刷卡功能外,还可以实现小额支付、空中充值等功能。 测速E通通过将车辆测速系统、高清电子警察系统的车辆信息实时接入车辆管控平台,同时结合交警业务需求,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通过3G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报警信息的智能、无线发布,从而快速处置违法、违规车辆。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产品融合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将各种家庭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网络家电等)通过智能家庭网络联网实现自动化,通过中国电信的宽带、固话和3G无线网络,可以实现对家庭设备的远程操控。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提供舒适宜人且高品位的家庭生活空间,实现更智能的家庭安防系统;还将家居环境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 ?智能医疗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发展规划(2015-2020) -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2015-2020)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 10 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因此,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已有了9年的开办历史,为开办“物联网应用技术”新专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新专业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围绕“网络化信息感知”、“网络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服务与安全”、“网络化资源优化”等几个主要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实施要求,整合学院及行业内的优势资源,建立多专业交叉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并推动相关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发展定位 1、市场影响力定位 立足湛江,辐射粤西,面向全国,内涵发展,创广东省一流的特色专业。 2、特色定位 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化实

战经验,满足企业一线迫切需要。 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一)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物联行业发展。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同时经常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培训。使任课教师理论水平提高,实践经验更加丰富,具备物联网行业“双师”型教师资格。 (二)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要根据“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的基本原则,积极跟踪国内物联网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认真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吸收国内优质的教育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先进的物联网职教课程和教材。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视案例教学,加强物联网实用技术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认真实施认证教育,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根据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的原则,在专业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根据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标准,引进认证教育的师资,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认证教育水平,达到专业认证教师资格。同时,通过对学

基于智能终端的物联网组网介绍

基于智能终端的物联网组网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物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危机后期的制高点,甚至被誉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物联网技术融合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定位、产品电子编码(EPC)和互联网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国防等领域。云里物里科技在物联网领域也钻研多年,目前BLE蓝牙模块和iBeacon、蓝牙网关产品也服务了80多个国家与地区。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并且由于销量的持续攀升,汽车企业生产效率将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均超过1800万辆,创下全球汽车产销之最,汽车需求的迅速增长,无疑对汽车制造厂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生产要求。市场研究报告预计汽车行业将是推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行业之一。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物料与产品跟踪上的作用将对汽车生产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物联网技术在汽车生产管理上的应用将包括生产装配、车体识别、零部件与固定资产的跟踪管理、关键零部件(如发动机、轮胎)的防伪标识、整车的物流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电子标签与其设备成本相对汽车价格与汽车物流成本来说并不是太高,而整车与汽车零部件自身成本比较高。并且电子标签具有可以重复使用的特点,如果能够合理地使用这项技术,最终会实现汽车生产管理系统中真正的“物联网”,实现整个国家范围内的汽车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 1汽车生产管理系统与物联网技术 1.1汽车生产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特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主要目标。汽车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设备引进,只有采取生产管理信息化等软措施,加强生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全面提升汽车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辆汽车由大量的零部件组成,要提高汽车生产管理的效率,必须实施高效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模式。此时生产线上每一点关于加工的确切信息都是需要的。这要求运用计算机通讯与网络技术来管理汽车生产线中庞大的物流、信息流。另外还要确保生产线工人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加工制作信息并做出及时响应,从而满足现代生产装配的要求。因此,实现汽车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 1.2RFID与物联网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物联网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的物联网概念,更加宽泛。一切与物物相连,有别于人与人的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统称为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物联网技术的 现状 与 发展语: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也愈 加便利,有了智能手机、电脑、iphone 、ipad 等高科技产品。其中,最重要的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与应用了。互联网导、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UDM-501F分相智能终端技术及使用说明书

UDM-501F智能终端(分相)技术及使用说明书 (Version 1.05) 上海思源弘瑞自动化有限公司 Shanghai SHR Automation Co.,Ltd.

前言 感谢您使用上海思源弘瑞自动化有限公司的产品。为了安全、正确、高效地使用本装置,请您务必注意以下重要提示: 本说明书仅适用于UDM-501F B50分相智能终端。 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的规定调整、测试和操作。如有随机资料,请 以随机资料为准。 为防止装置损坏,严禁带电插拔装置各模件、触摸印制电路板上的芯片和器件。 请使用合格的测试仪器和设备对装置进行试验和检测。 装置如出现异常或需要维修,请及时与本公司服务热线联系。 本说明书和产品今后可能会有小的改动,请注意核对实际产品与说明书的版本是否 相符。

目录 1装置简介 (1) 1.1应用范围 (1) 1.2装置特点 (1) 1.3功能配置 (1) 1.4通信配置 (2) 2技术参数 (3) 2.1电气参数 (3) 2.2装置功耗 (3) 2.3输出触点容量 (3) 2.4对时精度 (3) 2.5智能操作箱功能参数 (3) 2.6SOE事件记录 (3) 2.7环境条件 (3) 2.8抗干扰性能 (4) 2.9绝缘性能 (4) 2.10机械性能 (4) 3工作原理 (6) 3.1智能操作箱 (6) 3.2跳闸逻辑 (8) 3.3合闸逻辑 (10) 3.4跳合闸回路监视 (13) 3.5压力监视及闭锁 (14) 3.6闭锁重合闸及沟通三跳 (14) 3.7断路器位置 (15) 3.8KK合后位置及事故总 (15) 3.9断路器位置不对应 (15) 4装置硬件及结构 (17) 4.1模件配置 (17) 4.2模件端子说明 (18) 4.3指示灯说明及处理 (34) 4.4装置结构 (36) 5安装、投运说明及注意事项 (37) 5.1安装注意事项 (37) 5.2投运注意事项 (37) 6供应成套性及保修 (37) 7订货须知 (37)

物联网的终端

物联网终端 一、物联网终端的概念 物联网终端是物联网中连接传感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实现采集数据及向网络层发送数据的设备。它担负着数据采集、初步处理、加密、传输等多种功能。 二、物联网终端的基本原理及作用 原理: 物联网终端基本由外围感知(传感)接口,中央处理模块和外部通讯接口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外围感知接口与传感设备连接,如RFID 读卡器,红外感应器,环境传感器等,将这些传感设备的数据进行读取并通过中央处理模块处理后,按照网络协议,通过外部通讯接口,如:GPRS模块、以太网接口、WIFI等方式发送到以太网的指定中心处理平台。 作用: 物联网终端属于传感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的中间设备,也是物联网的关键设备,通过他的转换和采集,才能将各种外部感知数据汇集和处理,并将数据通过各种网络接口方式传输到互联网中。如果没有他的存在,传感数据将无法送到指定位置,“物”的联网将不复存在。 三、物联网终端的分类(5个层面) 1、从行业应用分 主要包括工业设备检测终端,设施农业检测终端,物流RFID识

别终端,电力系统检测终端,安防视频监测终端等,下面就几个常用行业介绍一下终端的主要特点。 工业设备检测终端: 该类终端主要安装在工厂的大型设备上或工矿企业的大型运动机械上,用来采集位移传感器、位置传感器(GPS)、震动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数据,通过终端的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接口发送到中心处理平台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处理,实现对工厂设备运行状态的及时跟踪和大型机械的状态确认,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抗电磁干扰和防暴性是此类终端考虑的重点。 设施农业检测终端: 该终端一般被安放在设施农业的温室/大棚中,主要采集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气体含量传感器的数据,将数据打包、压缩、加密后通过终端的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接口发送到中心处理平台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处理。这种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农业生产中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并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使用者纠正这些因素,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概率。终端的防腐、防潮设计将是此类终端的重点。 物流RFID识别终端: 该类设备分固定式、车载式和手持式,固定式一般安装在仓库门口或其他货物通道,车载式安装在物流运输车中,手持式则由使用者手持使用。固定式一般只有识别功能,用于跟踪货物的入库和出库,车载式和手持式中一般具有GPS定位功能和基本的RFID标签扫描功

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一、物联网及其体系结构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目前多个国家都在花巨资进行深入研究,物联网是由多项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新型技术体系。“物联网”的概念是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ID 实验室提出的。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传感网(智能尘埃)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Gershenfeld Nell教授撰写了“When Things Start to Think”一书,以这些为标志开始了物联网的发展。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射频识别技术(RFD)、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WSN)、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可以认为,“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如传感器网络、射频标签阅读装置、条码与二维码设备、全球定位系统和其它基于物一物通信模式的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通过各种接入网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智能网络。如果说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那么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连接和交互。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物联网成为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支柱之一。 从以上我们对物联网的理解可以看出,物联网是互联网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和拓展,互联网可以作为传输物联网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传感器网络基于自组织网络方式,属于物联网中一类重要的感知技术。物联网具有其基本属性,实现了任何物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路径、网络以及任何设备的连接。因此,物联网的相关属性包括集中、内容、收集、计算、通信以及场景的连通性。这些属性表现的是人们与物体之间或者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无缝连接。物联网中的物体根据其具有的能力发挥作用,这些能力包括计算处理、网络连接、可用的电能等,还包括场景情况等影响因素。综上所述,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传感器节点、射频标签等具有感知功能的信息网络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将这种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可以实现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建议,物联网自底向上可以分为以下的过程: 感知: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对物质属性、环境状态、行为态势等静态、动态的信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的信息获取与状态辨识,针对具体感知任务,常采用协同处理的方式对多种类、多角度、多尺度的信息进行在线计算与控制,并通过接入设备将获取的信息与网络中的其它单元进行资源共享与交互。 接入: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现有的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如WiMAX)、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网等基础设施,将来自感知层的信息传送到互联网中。 互联网:该层的主要功能是以IP、,6/IPv4以及后伊为核心建立的互联网平台,将网络内的信息资源整合成一个可以互联互通的大型智能网络,为上层服务管理和大规模行业应用建立起一个高效、可靠、可信的基础设施平台。服务管理: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中心计算机群,对网络内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并为上层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用户接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