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案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案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案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案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常用对数的概念.

⑵ 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能力目标:

会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对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以复习指数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板书,提问等.5分钟)

问题1:2的多少次幂等于8?

问题2:2的多少次幂等于9?

显然,这是同一类问题.就是已知底数和幂如何求指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引进一个新数——对数.

二、新课教学

1.新概念

法则1 lg lg lg MN M N =+(M >0,N >0).

法则2 lg lg lg M M N N

=-(M >0,N >0). 法则3 lg n M =n lg M (M >0,n 为整数).

上述三条运算法则,对以)1,0(≠>a a a 为底的对数,都成立.

2.概念的强化

例4 (讲授)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lg xyz ;(2)lg x yz ;(3)z .

解 (1) lg xyz =lg x +lg y +lg z ;

(2) lg x yz

=lg lg lg lg lg x yz x y z -=-+()=lg lg lg x y z --;

(3) z 2lg x +3lg z -=2lg x +2

1lg y 3lg z -. 例5 (启发学生回答或提问)已知2ln =0.6931,3ln =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34ln(75?; (2)18ln .

分析 关键是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将所求的对数用2ln 与3ln 来表示.

解 (1))34ln(75?=54ln +73ln =54ln +73ln =522ln +73ln

(2)18ln =2118ln =2192ln ?=2

1(2ln +9ln )=21(2ln +23ln ) =0986.16931.02

1+?=1.44515≈1.4452. 例6 求下列各式的值:

(1)lg2lg5+; (2)lg600lg2lg3--. 分析 逆向使用运算法则,再利用性质lg101=进行计算.

解 (1)lg2lg5lg(25)lg101+=?==;

(2)2600lg600lg2lg3lg(

)lg100lg102lg10223

--=====?. 3.巩固性练习

练习3.3.3 ( 12分钟)

1.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 (2)lg xy z ; (3)2lg()y x ; (4) 2.已知2ln =0.6931,3ln =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ln 36; (2)ln 216; (3)ln12; (4)911ln(23)?.

答案:1.(1)1lg 2

x ;(2)lg lg lg x y z +-;(3)2lg 2lg y x -;(4)111lg lg lg 243x y z +-. 2.(1) 3.5834;(2)5.3751;(3)1.2424;(4)18.3225.

三、小结(讲授,5分钟)

1.本节内容

2.需要注意的问题

(1)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2)对数的运算法则的正确使用.

四、布置作业(2分钟)

课后练习:习题3.3A组:1、2、3题;达标训练3.3 A组:5题.作业:习题3.3 A组:4、5、6题;选作习题3.3 B组:1题.

对数函数基础运算法则及例题_答案

对数函数的定义: 函数x y a log =)10(≠>a a 且叫做对数函数,定义域为),0(+∞,值域为),(+∞-∞. 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a >0,a ≠1,M >0,N >0,则 (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4)N n N a n a log 1 log = 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例1.已知x = 4 9 时,不等式 log a (x 2–x – 2)>log a (–x 2 +2x + 3)成立, 求使此不等式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 解:∵x = 49使原不等式成立. ∴log a [249)49(2--]>log a )349 2)49(1[2+?+? 即log a 1613>log a 1639. 而1613<16 39 . 所以y = log a x 为减函数,故0<a <1. ∴原不等式可化为??? ? ???++-<-->++->--322032022222x x x x x x x x ,解得??? ???? <<-<<->-<2513121x x x x 或. 故使不等式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2 5 ,2( 例2.求证:函数f (x ) =x x -1log 2 在(0, 1)上是增函数. 解:设0<x 1<x 2<1, 则f (x 2)–f (x 1) = 212221log log 11x x x x ---2 1221(1)log (1)x x x x -=-=.11log 2 1 122x x x x --? ∵0<x 1<x 2<1,∴ 12x x >1,2111x x -->1. 则2 1 12211log x x x x --?>0, ∴f (x 2)>f (x 1). 故函数f (x )在(0, 1)上是增函数 例3.已知f (x ) = log a (a –a x ) (a >1). (1)求f (x )的定义域和值域;(2)判证并证明f (x )的单调性. 解:(1)由a >1,a –a x >0,而a >a x ,则x <1. 故f (x )的定义域为( -∞,1), 而a x <a ,可知0<a –a x <a ,又a >1. 则log a (a –a x )<lg a a = 1. 取f (x )<1,故函数f (x )的值域为(–∞, 1). (2)设x 1>x 2>1,又a >1,∴1x a >2x a ,∴1x a a -<a-2x a , ∴log a (a –1x a )<log a (a –2x a ), 即f (x 1)<f (x 2),故f (x )在(1, +∞)上为减函数.

高中数学《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高中数学《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对数的运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说明八个方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对数与对数运算》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对数运算的三个性质和换底公式及其应用,是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归纳和类比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进一步加深对指数函数的理解,为对数函数和高等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指数及其运算性质,对数的概念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此外,本阶段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较强,而且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化简。 (2)掌握换底公式,并能将对数式转化为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归纳和类比、转化和化归、分析和综合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创新精神,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正确应用。 五.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用具 计算机与计算器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首先在课本例5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以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和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为背景,结合幻灯片给出的地震时的部分图片,号召学生一起表达对地震中遇难的同胞的深切哀悼:默哀1分钟。然后提出和地震相关的三个问题:(1)地震的震级是怎样度量的呢? (2)震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3)8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7.1级和5级地震的多少倍呢?它们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让学生讨论并猜想答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一方面,使学生回想起“举国同

教案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案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常用对数的概念. ⑵ 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能力目标: 会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对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以复习指数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板书,提问等.5分钟) 问题1:2的多少次幂等于8? 问题2:2的多少次幂等于9? 显然,这是同一类问题.就是已知底数和幂如何求指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引进一个新数——对数. 二、新课教学 1.新概念 法则1 lg lg lg MN M N =+(M >0,N >0). 法则2 lg lg lg M M N N =-(M >0,N >0). 法则3 lg n M =n lg M (M >0,n 为整数). 上述三条运算法则,对以)1,0(≠>a a a 为底的对数,都成立. 2.概念的强化 例4 (讲授)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lg xyz ;(2)lg x yz ;(3)z .

解 (1) lg xyz =lg x +lg y +lg z ; (2) lg x yz =lg lg lg lg lg x yz x y z -=-+()=lg lg lg x y z --; (3) z 2lg x +3lg z -=2lg x +2 1lg y 3lg z -. 例5 (启发学生回答或提问)已知2ln =0.6931,3ln =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34ln(75?; (2)18ln . 分析 关键是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将所求的对数用2ln 与3ln 来表示. 解 (1))34ln(75?=54ln +73ln =54ln +73ln =522ln +73ln (2)18ln =2118ln =2192ln ?=2 1(2ln +9ln )=21(2ln +23ln ) =0986.16931.02 1+?=1.44515≈1.4452. 例6 求下列各式的值: (1)lg2lg5+; (2)lg600lg2lg3--. 分析 逆向使用运算法则,再利用性质lg101=进行计算. 解 (1)lg2lg5lg(25)lg101+=?==; (2)2600lg600lg2lg3lg( )lg100lg102lg10223 --=====?. 3.巩固性练习 练习3.3.3 ( 12分钟) 1.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 (2)lg xy z ; (3)2lg()y x ; (4) 2.已知2ln =0.6931,3ln =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ln 36; (2)ln 216; (3)ln12; (4)911ln(23)?. 答案:1.(1)1lg 2 x ;(2)lg lg lg x y z +-;(3)2lg 2lg y x -;(4)111lg lg lg 243x y z +-. 2.(1) 3.5834;(2)5.3751;(3)1.2424;(4)18.3225. 三、小结(讲授,5分钟) 1.本节内容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一)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了解对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对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假设 20XX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a 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 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 20XX 年的 2 倍? 1 8% = 2 x=? 也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你能看得出来吗?怎样求呢? 二、新授内容: aa 0,a 1 的b 次幂等于 N ,就是a b N ,那么数 b 叫做以 a 为底 N 的对 ⑴ 负数与零没有对数(∵在指数式中 ⑵ log a 1 0 , log a a 1 ; ∵对任意 a 0且 a 1, 都有 a 0 1 ∴log a 1 0 同样易知: log a a 1 ⑶对数恒等式 如果把 a b N 中的 b 写成 log a N , 则有 a logaN N . 定义:一般地,如果 数,记作 log a N b , a 叫做对数的底数, N 叫做真数. a b log a Nb 例如: 42 16 log 4 16 2 2 102 100 log 10 100 2 ; 探究: 1。 1 42 2 log 42 12 ; 是不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 10 2 0.01 log 10 0.01 2. log a N b 中的 N 可以取哪些值? 2. 根据对数的定义以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log a 1 ? log a a ?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对数与对数的运算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评价反思五个方面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主要阐述了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 一、说教材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与指数函数,明白了指数运算是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值,而对数是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两者是互逆的关系,而在这一章中,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指数的理解,又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也为高中数学探索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求解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式方法。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①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运算与指数运算的互逆关系,及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②掌握对数式和指数式的互化。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分析转化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与指数的类比以及对数概念的学习,树立事物发展的辩证发展和矛盾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设计意图:由于数学的学习还是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它的历史背景,因此我首先确定本节课的目标是对数的定义,而对数和指数的转化实际上为我们后面学习反函数提供了依据,故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即是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其次,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也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所以本节课对他们进行了概念性的教学。而在能力和情感方面,希望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转化思想,和逆向思维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教学程序 (一)教学教法选择如下: 1.游戏教学法 2.讲练结合法 3.借助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对概念的内容有畏惧心理,缺乏主动性,但是高一学生的思想还是比较活跃的,对游戏活动的参加积极性较高,因此我在创设情境是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而通过一些指数式和对数式互化题型层层深入进行讲练,对进一步理解两种式子的对照和对数定义起很大的作用,使学生能求一些简单的对数,及对a、x、N能知二求一。 注:学法指导:1.参与课堂,多动笔,多交流 2.产生成功感,提高对数学习的兴趣(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对数公式的运算

对数公式的运用 1.对数的概念 如果a(a>0,且a≠1)的b次幂等于N,即a b=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 a N=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由定义知: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②a>0且a≠1,N>0; ③log a1=0,log a a=1,a logaN=N(对数恒等式),log a a b=b。 特别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记作log10N,简记为lgN; 以无理数e(e=2.718 28…)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记作log e N,简记为lnN.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式子名称a b=N 指数式a b=N(底数)(指数)(幂值) 对数式log a N=b(底数) (真数) (对数) 3.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a>0,a≠1,M>0,N>0,那么 (1)log a(MN)=log a M+log a N. (2)log a(M/N)=log a M-log a N. (3)log a M n=nlog a M(n∈R). 问:①公式中为什么要加条件a>0,a≠1,M>0,N>0? ②log a a n=? (n∈R) 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比较.(学生填表) 式子a b=N,log a N=b名称:a—幂的底数b—N— a—对数的底数b—N— 运算性质: a m·a n=a m+n a m÷a n= a m-n (a>0且a≠1,n∈R) log a MN=log a M+log a N log a MN= log a M n= (n∈R) (a>0,a≠1,M>0,N>0) 难点疑点突破 对数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a>0,,且a≠1? 理由如下: ①a<0,则N的某些值不存在,例如log-28=? ②若a=0,则N≠0时b不存在;N=0时b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③若a=1时,则N≠1时b不存在;N=1时b也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所以规定对数式的底是一个不等于1的正数?

对数的运算性质(公开课教案)

对数的运算性质(公开 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7.2 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的基本性质. 2. 对数的运算性质.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进一步熟悉对数的基本性质. 2. 熟练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 3. 掌握化简,求值的技巧. 教学重点 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化简,求值技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对数的定义,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log b a a N b N =?= (0a >且1a ≠,0N >) 本节课,我们将在这基础上,结合幂的运算性质,推导出对数的运算性质. 二、讲授新课 1 . 对数的基本性质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log 10a = log 1a a = (0a >且1a ≠) 把log a b N = 代入 b a N = 可得 log a N a N =(0a >且1a ≠,0N >) 上式称为对数恒等式,通过上式可将任意正实数N 转化为以a 为底的指数 形式。 把b a N = 代入 log a b N = 可得 log b a b a = (0a >且1a ≠) 通过上式可将任意实数b 转化为以a 为底的对数形式。 例如: log 222log a a a a == (0a >且1a ≠) 2 . 对数的运算性质 接下来我们用指对数互化的思想,结合指数的运算性质来推导有关对数的运算性质。 指数的运算性质 p q p q a a a +?= 在上式中 设 p a M =, q a N = 则有 p q MN a += 将指数式转化为对数式可得: log a p M = log a q N = log a p q MN += ∴ 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 (0M > 0N > 0a >且1a ≠) 这就是对数运算的加法法则,用语言描述为:两个同底对数相加,底不变,真数相乘。 请同学们猜想:两个同底对数相减,结果又如何?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证明如下:∵ log log log log a a a a M M N N N N =+- log ()log a a M N N N =?- log log a a M N =-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贺燕 本节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这节课对数的概念是在之前指数运算和指数函数的学习基础之上展开学习的,对数首先作为一种运算是由指数式引出的,在这个式子中已知一个数和它的指数求幂的运算就是指数运算,而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就是对数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求这个数的运算就是开方运算)所以从方程角度来看待的话,这个式子有三个量,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构成以上两种运算,所以引入对数运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重要的,此外对数作为一种运算,除了认识运算符号“log”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运算法则,以便正确完成各种运算,由于对数和指数在概念上相通,使得对数法则的推导应借助指数运算法则来完成,既掌握了推导过程又加深了“指对”关系的认识,这点要特别予以关注。 学情分析:对数运算符号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认识对数的一个障碍,其实与之前学生学习过的加减乘除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不过对数的运算符号写在前面,学生不习惯,所以在认识上感到困难。 本节重点是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掌握对数式和指数式的互化。难点是对数求值。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更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数的概念”这一知识更好的理解,结合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六部分:问题引入,概念深化,应用举例,巩固训练,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穿插运用。 本节讲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对数函数,对数概念与 =,指数概念有关,是在指数概念的基础上定义的,在一般对数定义log a N b >≠之后,给出两个特殊的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这样既为a a a (0,1) 学生以后读有关的科技书给出了初步知识,也使教材大大简化,只保留到学习对数函数知识够用即可。

对数

对数 导读:本文是关于对数,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1) 了解对数式的由来和含义,清楚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与指数式之间的关系.能认识到指数与对数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2) 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对数运算性质和法则,能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描述对数运算法则,并能利用运算性质完成简单的对数运算. (3) 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和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及证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维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通过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 对数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

画,表示为当时,.所以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与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难点是对数的概念. 对数首先作为一种运算,由引出的,在这个式子中已知一个数和它的指数求幂的运算就是指数运算,而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就是对数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求这个数的运算就是开方运算),所以从方程角度来看待的话,这个式子有三个量,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构成以上三种运算,所以引入对数运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重要的,也就完成了对的全面认识.此外对数作为一种运算除了认识运算符号“”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运算法则,以便正确完成各种运算,由于对数与指数在概念上相通,使得对数法则的推导应借助指数运算法则来完成,脱到过程又加深了指对关系的认识,自然应成为本节的重点,特别予以关注.对数运算的符号的认识与理解是学生认识对数的一个障碍,其实与+,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不过对数运算的符号写在前面,学生不习惯,所以在认识上感到有些困难. 教法建议 (1)对于对数概念的学习,一定要紧紧抓住与指数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指数式中理解底数和真数的要求,其次对于对数的性质及零和负数没有对数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指数式来证明,验证.同时在关系的指导下完成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数及其运算法则-教案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数及其运算法则·教案 ?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记忆对数的定义,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对数恒等式及对数的性质. 2.理解并掌握对数运算法则的内容及推导过程. 3.熟练运用对数的性质和对数运算法则解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对数定义、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难点是对数定义中涉及较多的难以记忆的名称,以及运算法则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师:(板书)已知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为7.2%,求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多少倍? 生:设原来国民生产总值为1,则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y=(1+7.2%)20=1.07220,所以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1.07220倍. 师:这是个实际应用问题,我们把它转化为数学中知道底数和指数,求幂值的问题.也就是上面学习的指数问题. 师:(板书)已知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为7.2%,问经过多年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4倍? 师:(分析)仿照上例,设原来国民生产总值为1,需经x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4倍.列方程 1.072x=4. 我们把这个应用问题转化为知道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这是上述问题的逆问题,即本节的对数问题. 师:(板书)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就是ab=N,那么数b就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 logaN=b, 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真数,式子logaN叫做对数式. 师:请同学谈谈对对数这个定义的认识. 生:对数式logaN实际上就是指数式中的指数b的一种新的记法. 生:对数是一种新的运算.是知道底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 (此刻并不奢望学生能说出什么深刻认识,只是给他们自己一个去思维认识对数这个定义的机会.) 师:他们说得都非常好.实际上ab=N这个式子涉及到了三个量a,b,N,由方程的观点可得“知二求一”.知道a,b可求N,即前面学过的指数运算;知道b(为自然数时),N可求a,即初中学过的开 记作logaN=b.因此,对数是一种新的运算,一种知道底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而每学一种新的运算,首先要学习它的记法,对数运算的记法为logaN,读作:以a为底N的对数.请同学注意这种运算的写法和读法. 师:实际上指数与对数只是数量间的同一关系的两种不同形式.为了更深入认识并记忆对数这个概念,请同学们填写下列表格.(打出幻灯) ? 式子

对数的运算性质(公开课教案)

§2.7.2 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的基本性质. 2. 对数的运算性质.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进一步熟悉对数的基本性质. 2. 熟练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 3. 掌握化简,求值的技巧. 教学重点 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化简,求值技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对数的定义,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l o g b a a N b N =?= (0a >且1a ≠,0N >) 本节课,我们将在这基础上,结合幂的运算性质,推导出对数的运算性质. 二、讲授新课 1 . 对数的基本性质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log 10a = l o g 1a a = (0a >且1a ≠) 把log a b N = 代入 b a N = 可得 log a N a N =(0a >且1a ≠,0N >) 上式称为对数恒等式,通过上式可将任意正实数N 转化为以a 为底的指数 形式。 把b a N = 代入 log a b N = 可得 log b a b a = (0a >且1a ≠) 通过上式可将任意实数b 转化为以a 为底的对数形式。 例如: log 2 2 2log a a a a == (0a >且1a ≠)

2 . 对数的运算性质 接下来我们用指对数互化的思想,结合指数的运算性质来推导有关对数的运算性质。 指数的运算性质 p q p q a a a +?= 在上式中 设 p a M =, q a N = 则有 p q MN a += 将指数式转化为对数式可得: l o g a p M = l o g a q N = l o g a p q M N += ∴ l o g l o g l o g a a a M N M N += (0M > 0N > 0a >且1a ≠) 这就是对数运算的加法法则,用语言描述为:两个同底对数相加,底不变,真数相乘。 请同学们猜想:两个同底对数相减,结果又如何?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证明如下:∵ l o g l o g l o g l o g a a a a M M N N N N = +- l o g ()l o g a a M N N N =?- l o g l o g a a M N =- 对数运算的减法法则:两个同底对数相减,底不变,真数相除。 根据上述运算法则,多个同底对数相加,底不变,真数相乘, 即 1212 l o g l o g l o g l o g a a a N a n N N N N N N +++= 若 12N N N N M ==== 则上式可化为 l o g l o g n a a n M M = n N +∈ 若将n 的取值范围扩展为实数集R ,上式是否还会成立? 下证 l o g l o g n a a n M M = (0M > 0a >且1a ≠ n R ∈) 证明:设 l o g a M p = 则有 p M a = ∴ n np M a = ∴ log n a M np = 即 l o g l o g n a a M n M = (0M > 0a >且1a ≠ n R ∈) 对数的乘法法则:M 的n 次方的对数会等于M 的对数的n 倍。 例如:3222log 8log 23log 23===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2.1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二课时.课程标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对准要求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数的概念”后进行的,它是上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是研究学习后续知识对数函数与性质的必备基础知识.学习本节课,要体现本节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指数的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发现其运算性质,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进行简单对数计算,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常用对数计算,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应用对数运算性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数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运算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运算性质的发现与证明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由导学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新知识,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将成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创设者,师生对话的聆听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学法:学生将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将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题:1.对数是怎样定义的, 2.对数与指数有怎样的相互转化关系, 3.指数有哪些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新发现的创造都得以现有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因此~设计旧知识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为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铺平了道路. 二(探究、发现对数运算性质 (一)猜想 问题:请从所学过的运算中,以一种为例,说明它有那些运算性质,类比这些性质你能猜想对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步探究发现指明方向. (二)探究、发现

对 数 运 算 法 则

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转载】 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 ? 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它可以进行两种运算: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1.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二进制数的加法 根据“逢二进一”规则,二进制数加法的法则为: 0+1=1+0=1 1+1=0 (进位为1)? 1+1+1=1 (进位为1) 例如:1110和1011相加过程如下: (2)二进制数的减法 根据“借一有二”的规则,二进制数减法的法则为: 0-1=1 (借位为1) 例如:1101减去1011的过程如下: (3)二进制数的乘法 二进制数乘法过程可仿照十进制数乘法进行。但由于二进制数只有0或1两种可能的乘数位,导致二进制乘法更为简单。二进制数乘法的法则为:

0×1=1×0=0 例如:1001和1010相乘的过程如下: 由低位到高位,用乘数的每一位去乘被乘数,若乘数的某一位为1,则该次部分积为被乘数;若乘数的某一位为0,则该次部分积为0。某次部分积的最低位必须和本位乘数对齐,所有部分积相加的结果则为相乘得到的乘积。 (4)二进制数的除法 二进制数除法与十进制数除法很类似。可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将被除数(或中间余数)与除数相比较,若被除数(或中间余数)大于除数,则用被除数(或中间余数)减去除数,商为1,并得相减之后的中间余数,否则商为0。再将被除数的下一位移下补充到中间余数的末位,重复以上过程,就可得到所要求的各位商数和最终的余数。 例如:100110÷110的过程如下: 所以,100110÷110=110余10。 2.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 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包括逻辑加法(“或”运算)、逻辑乘法(“与”运算)、逻辑否定(“非”运算)和逻辑“异或”运算。 (1)逻辑“或”运算 又称为逻辑加,可用符号“+”或“∨”来表示。逻辑“或”运算的规则如下: 0+0=0或0∨0=0 0+1=1或0∨1=1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理解对数恒等式并能运用于有关的对数计算; 4、能够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的运算法则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对数定义的探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探究与活动,明白考虑问题要细致,说理要明确; 3、通过探究对数和指数之间的互化,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分析、严谨认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2、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 3、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学生直觉观察、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数的定义;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数概念的理解; (2)运算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三、 教辅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讲练结合; 四、 教学模式 采用引导发现模式——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加以探索学习; 五、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回顾上节课的指数的概念及运算性质, 根据指数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得出22=4、52=32,但是当2=26x 时,此时的x 的值为多少呢? 把这个用来引入的问题抛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分析讲解问题之后引出对数的概念; 问题如下: 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取4次,还有多长? (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 分析如下: 1次 2次 3次 4次 … n 次 12 212?? ??? 312?? ??? 412?? ??? … 12n ?? ??? ∴(1)取第4次的长度为:4 12?? ??? ; (2)12x ?? ???=0.125,根据以往所学,可以求出x =3; (二) 引出概念 (1)多媒体展示出定义: 定义:一般地,如果 的x 次幂等于N , 就是 x a N = ,那么数x 叫做 a 为底 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 ,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注:1)在定义中注意底数a 的取值 ; 2)在x a N =中,,有次可以知道负数和0,没有对数; ()1,0≠>a a a ()1,0≠>a a a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

《对数函数》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对数函数》.对于这个课题,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与教法设计 教材的内容与地位 《对数函数》是人教B版必修1第三章内容.主要学习(1)对数函数的定义(2)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利用对数函数图像与性质进行初步应用. 对数函数是继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后所要研究的又一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学习对数函数既是对前面所学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学习其他函数奠定良好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学过指对互化原理,已经树立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而经过对一、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研究后,学生对函数研究思路有了更加理性的思维.但是对数是一个新出现的代数形式,学生在对数的四则运算方面掌握的并不好.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能借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根据上述教材内容与地位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对数函数的定义;通过探究例1会利用对数函数定义求相关函数的定义域; 2、会画出具体的对数函数图像; 3、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方式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定点等); 4、通过探究例2学会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大小.(已知真数大小,比较两个对数值大小;已知对数值大小,比较真数大小;已知对数值、真数大小判定底数范围。)获得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版数学教材必修1中3.4.1的第二节课。在此之前的一节课中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常用对数以及如何用计算器来求对数。本节课所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本小节的重点,在这一节课里要让学生完成对数运算法则的学习。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对数的3个运算法则性质,克服对对数运算的一些误解,如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错误地迁移到对数的运算中,误以为(),log log log N M MN a a a ?=,等。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把对数的运算法则先告诉学生,教学的重心放在对这些运算法则的确认上,即设法证明这些运算法则.对数的运算法则有哪些?为什么就这些?都是由教师给出的,学生不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忽视这些结论来源的教学。另外,教师对学生事实上容易产生的误解采取回避的方式,待作业中或者考试时出现错误时再加以纠正,并不是从源头上防止错误的产生。 由于现在的学生手中普遍有计算器,就可以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观察现象,研究问题,发现真理,自觉纠正错误,自我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掌握了指数的运算和指数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数学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迁移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适当的提问和让学生亲身尝试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和归纳,掌握对数的性质及对数性质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观察现象,研究问题,发现结论,自我纠正错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精神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对数的性质及性质的运用。 2、难点:如何得出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其理解。

对数的运算性质(公开课教案)

§2.7.2 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的基本性质. 2. 对数的运算性质.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进一步熟悉对数的基本性质. 2. 熟练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 3. 掌握化简,求值的技巧. 教学重点 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化简,求值技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对数的定义,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log b a a N b N =?= (0a >且1a ≠,0N >) 本节课,我们将在这基础上,结合幂的运算性质,推导出对数的运算性质. 二、讲授新课 1 . 对数的基本性质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log 10a = log 1a a = (0a >且1a ≠) 把log a b N = 代入 b a N = 可得 log a N a N =(0a >且1a ≠,0N >) 上式称为对数恒等式,通过上式可将任意正实数N 转化为以a 为底的指数 形式。 把b a N = 代入 log a b N = 可得 log b a b a = (0a >且1a ≠) 通过上式可将任意实数b 转化为以a 为底的对数形式。 例如: log 222log a a a a == (0a >且1a ≠) 2 . 对数的运算性质 接下来我们用指对数互化的思想,结合指数的运算性质来推导有关对数的运

算性质。 指数的运算性质 p q p q a a a +?= 在上式中 设 p a M =, q a N = 则有 p q MN a += 将指数式转化为对数式可得: ∴ 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 (0M > 0N > 0a >且1a ≠) 这就是对数运算的加法法则,用语言描述为:两个同底对数相加,底不变,真数相乘。 请同学们猜想:两个同底对数相减,结果又如何? 证明如下:∵ log log log log a a a a M M N N N N =+- 对数运算的减法法则:两个同底对数相减,底不变,真数相除。 根据上述运算法则,多个同底对数相加,底不变,真数相乘, 即 1212log log log log a a a N a n N N N N N N ++ += 若 12N N N N M ==== 则上式可化为 log log n a a n M M = n N +∈ 若将n 的取值范围扩展为实数集R ,上式是否还会成立? 下证 log log n a a n M M = (0M > 0a >且1a ≠ n R ∈) 证明:设 log a M p = 则有 p M a = ∴ n np M a = ∴ log n a M np = 即 log log n a a M n M = (0M > 0a >且1a ≠ n R ∈) 对数的乘法法则:M 的n 次方的对数会等于M 的对数的n 倍。 例如:3222log 8log 23log 23=== 提问:2lg 2lg a a = 这个等式会成立吗? 强调:真数为偶次幂时,必须保证等式两边的对数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0。 3 . 例题讲解 [例1]用log a x ,log a y ,log a z 表示下列各式。 (1)log a xy z (2)log a

《对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对数》,下面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从本节课的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数》这节内容是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在学习指数和指数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对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幂的底数,次数和幂值各方面的认识,加强底数,次数和幂之间的换算和转化,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 2、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18学前教育4班。本班四十五个学生,全是女生,数学基础较差,尤其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缺乏,数据处理能力的薄弱。教学中多半采用形象直观,在教师慢慢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3、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以及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素质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因此,指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 3、掌握利用函数计算器求对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 2、会应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求对数值。 3、培养计算器工具使用技能。 (3)情感目标 1、体验计算器带来了便利,享受成功的快乐。 2、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养成科学,严谨,认真,规范,注意细节的习惯。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抽象的对对数缺乏感性认识,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 针对以上教学重点难点,我们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举例,结合指数式和对数式的关系进行引导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把握重点,攻克难点。 二、教法分析。 通过指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学习指数和指数函数的一般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因此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引导法。3、动手实践。 三、学法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思维转换,去体验对数的概念和意义,同时进行动手做题,同位互对、相互交流,再次体验指数式和对数式之间的转化。通过这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