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胆脾胰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肝胆脾胰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肝胆脾胰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肝胆脾胰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肝胆脾胰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第一节肝脏、脾脏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 ~ 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 ~ 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径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应在最宽处。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第二节胆系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胆囊测量

1.胆囊长径: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正常值:小于8cm。

2.胆囊横径:为胆囊体的最宽径。正常值:通常小于3.5cm。

3.胆囊壁厚径:正常值:小于2.5mm。

二.胆管测量

1.肝外胆管:上段与门静脉腹侧伴行,其内径小于同水平门静脉内径的l/3;下段与胰头后

方(胰腺段)、下腔静脉前方下行,其内径小于8mm。正常胆总管内径随年龄增加,老年人可达10mm。

2.肝内胆管:位于门静脉左、右支腹侧,其内径多小于2mm。

第三节胰腺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测量胰腺的厚度(前后径)为标准。具体方法:

一.胰头的测量

1.选择切面:胰腺长轴切面,将胰头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在下腔静脉的前方测量,测量一般不包括钩突;

3.正常参考值(成人):≤2.5。

二.胰体的测量

1.选择切面:胰腺长轴切面,将胰体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在腹主动脉的前方垂直线进行测量;

3.正常参考值(成人):≤2.0cm。

三.胰尾的测量

1.选择切面:胰腺长轴切面,将胰尾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在腹主动脉的左缘或脊柱左缘进行测量;

3.正常参考值(成人):≤2.0cm。

第四节肾脏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肾脏长度(上下径)测量

1.测量切面:肾脏冠状切面或矢状切面的最长切面。

2.测量位置:将测量游标分别放置在肾脏上下极顶端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成年、cm):男性:10.6土0.6:女性:10.4土0.6。

二.肾脏宽度(左右径)测量

1.测量切面:肾门部短轴切面,或肾脏冠状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游标分别放置在近肾门与肾脏最宽部的两侧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成年、cm):男性:5.6土0.5;女性:5.4土0.4。

三.肾脏厚度(前后径)测量

1.测量切面:肾门部短轴切面,或肾脏矢状切面。

2.测量位置:将测量游标分别放置在肾脏最厚部的两侧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成年、cm):男性:4.2土0.4:女性:4.0土0.5。

正常肾的大小有较大出入。一般男性肾脏大于女性,左肾大于右肾。在实际超声诊断中,并不因为肾的大小略有出入而影响其诊断结果,只有当肾脏过分巨大或缩小时才有诊断意义。而对肾实质的厚度,尤其是肾皮质的厚度减薄意义较大。

超声医师必备6脾脏超声诊断

六、脾脏超声诊断 195.脾脏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哪些?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第9-11肋间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上极在脊柱左侧2-4cm处。呈长椭圆形,分为膈面与脏面。膈面光滑隆起,紧贴膈肌与侧胸壁;脏面向内凹陷,其内下方与胃底相邻,其下方与左肾和结肠脾曲靠近。中部为脾门,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组成脾蒂。胰尾常抵达脾门附近。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迂曲行走至脾门附近处分成4-7个分支进入脾脏,脾动脉直径约4-5mm,进入脾实质后分为前支及后支。脾静脉在脾动脉下后方,在脾门处由3-6个较大分支静脉汇合而成,沿胰腺上后方行走,呈轻度弯曲状,直径约5-8mm。 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在肋缘下摸不到。 脾脏主要生理功能有: (1)储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平静状态下脾脏储存血液。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脾脏收缩,将血液排入血循环,以增加血容量和浓度。 (2)生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别是在部分急性传染病的 发病期,脾脏肿大,具有吞噬作用,能消灭细菌并产生抗体,增加机体免疫力。 (3)破坏衰老红细胞,释放出胆红素,并将分解出的铁质储存于脾内,调节铁代谢。 (4)调节骨髓造血功能,维持血细胞的平衡。 196.简述脾脏的超声探测方法、正常脾脏声像图、正常值及适应证。 探测方法:患者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左手举起放于头部,使肋间距离增宽,将探头置于左侧腋前线至腋后线间的第7-11肋间逐一进行斜切,观察脾脏的结构及大小。此外,也可将探头置于左侧肋缘下向前正中线及脐部方向探查,以观察脾脏肿大的范围。 正常脾脏的肋间斜切声像图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

外侧缘呈向外突的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脾门区可见脾静脉的管状无回声区。脾动脉较细常显示不清。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小的点状回声,回声较低,一般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回声。 脾脏的测量及正常值: (1)长度:即脾上极最高点至脾下极最低点间的距离,正常值范围为8-12cm。 (2)厚度:即脾门至脾门对侧缘最大的切线距离,正常值范围不超过4cm。 (3)宽度: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正常值范围为5-7cm。 脾脏超声检查的适应证: (1)脾脏大小判定,如脾肿大。脾萎缩。 (2)脾脏位置异常判定,如脾下垂、游走脾。。 (3)脾脏先天性异常,如脾缺如、副脾、脾反位。 (4)脾脏炎症,如脾结核、脾脓肿。、. (5)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如多囊脾、脾囊肿、脾假性囊肿、脾寄生虫性囊肿。 (6)脾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血管瘤、转移癌、淋巴瘤、错构瘤。 (7)脾破裂诊断及区别,脾实质内中央性破裂、被膜下破裂及真性破裂等。 (8)脾梗死、脾静脉栓塞。 197.脾脏实性占位有哪些及超声表现如何? 脾脏实性占位并不多见,有良性、恶性两种。前者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纤维瘤、错构瘤等;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非常少见。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为肿瘤医院,他们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脾实性占位以转移癌及脾恶性淋巴瘤相对较多,少见的有恶性血管内皮瘤、网状细胞肉瘤、纤维肉瘤等。声像图表现如下: (1)脾错构瘤超声图像特征:呈实质性团状回声,边界清晰,其内回声与正常脾组织回声相近似或略增强和略欠均匀,当肿瘤内纤维结构较多时,回声增强,杂乱不均。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瘤内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测到动、静脉频谱。脾错构瘤是脾脏实性占位中唯一血供丰富的良性肿瘤。

肝胆脾胰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肝胆脾胰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第一节肝脏、脾脏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 ~ 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 ~ 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径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应在最宽处。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第二节胆系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胆囊测量 1.胆囊长径: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正常值:小于8cm。 2.胆囊横径:为胆囊体的最宽径。正常值:通常小于3.5cm。 3.胆囊壁厚径:正常值:小于2.5mm。 二.胆管测量 1.肝外胆管:上段与门静脉腹侧伴行,其内径小于同水平门静脉内径的l/3;下段与胰头后

肝胆胰脾肾+异常书写

肝胆胰脾肾+异常书写 肝包膜规整,切面大小正常,光点分布均匀,未见异常团块回声。肝内血管走行清,门脉内径正常,内透声好,门脉血流未见异常。 胆囊切面大小正常,囊壁光洁,囊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胆总管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透声佳。 胰腺切面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内部光点分布均匀,主胰管不扩张。 脾脏切面大小正常,实质光点分布均匀,脾静脉不扩张。 双肾切面大小正常,肾实质回声未见明显异常,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1. 肝、胆、胰、脾、肾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一、肝脏 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回声增高,光点细密,分布均匀,肝实质后方回声衰减,肝内血管走向正常,肝内胆管不扩张,门脉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部透声好,CDFI 显示血流正常,血流方向为向肝性。肝静脉正常,血流的主流方向为离肝性。 1.肝区脂质沉积 2.脂肪肝 3.不均匀脂肪肝 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光点增粗,分布均匀,回声正常,肝内血管走向正常,肝内胆管不扩张,门脉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部透声好。CDFI: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肝区回声改变 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回声均质,分布均匀,肝内血管走向正常,肝内胆管不扩张,门脉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部透声好,CDFI显示血流正常,血流方向为向肝性。肝静脉正常,血流的主流方向为离肝性。左肝内可见一个圆形囊性暗区,切面大小约mm*mm,边界清,内部透声好,后方可见增强效应。 4.肝囊肿 5.肝多发囊肿 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回声均质,分布均匀,肝内可见一个实质性肿块,呈低回声,边界清楚,可见声晕,瘤体内部无液化,CDFI显示瘤体的边缘未见血流,肿块未压迫胆管,门脉内未见血栓,门脉血流如常。 1. 肝占位 左,右肝包膜下显示正常,边界清,内透声好,肝包膜左肝不连续,右肝实质内可见规则的高回声团,边界清,范围约mm*mm。 6.肝包膜下血肿,左肝挫伤 7.肝破裂 肝包膜规整,切面大小正常,内部光点稍增粗,回声正常,分布均匀,肝内血管走行清,门脉内径正常,内透声好,门脉血流未见异常。肝内胆管扩张,呈囊状无回声区,最宽约mm,内透声好,内无血流显示。肝内血管走行正常,门脉内径正常,内透声好,门脉血流未见异常。

脾脏的超声诊断技术

【编号】B16.7.1 【名称】脾脏的超声诊断技术 【别名】 【适应证】 1.超声基本上可明确提示的病变包括下列五种。 (1)脾肿大。 (2)脾含液性占位病变,如脾囊肿、多囊脾、脾脓肿等。 (3)脾实性占位病变。 (4)脾实质钙化灶。 (5)脾外伤。 2.部分病例结合声像图与临床病理情况及其他检查有可能确定病变的性质。 (1)脾急性局灶性感染。 (2)脾动脉栓塞。 【禁忌证】 1.一般无特殊禁忌证。 2.病情危重应先进行抗休克等治疗,待病情稳定或配备抢救措施后再进行检查,以免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意外。 【准备】 1.填写申请单 逐项认真填写申请单,提供临床资料,掌握超声检查适应证,提出检查要求。 2.向患者说明检查的必要性 解释检查的过程,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与合作。 3.检查室应安静、整洁、安全,并配有暗色窗帘。 4.启动仪器,调节仪器的分辨率,以保持显像清晰。 5.明确超声检查重点。 6.体位 根据病变位置不同选择仰卧位或侧卧位等。 【方法】 脾脏检查常规采用二维灰阶超声。临床需要检测脾脏血流变化时,应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脾外伤、脾肿大、脾囊肿、脾肿瘤等多采用二维灰阶声

像图,对良、恶性肿瘤一般仅可作提示性的诊断。脾脏局灶性感染包括脾结核,有时难以与肿瘤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加以判断。脾内钙化灶常为多种炎症愈合后的最终改变。脾动脉栓塞在脾实质内出现水肿、出血及坏死区,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大致确定脾动脉阻塞造成的梗死区。 1.患者通常不需进行检查前准备,必要时可行空腹检查。可取右侧卧位或平卧位。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 2.0~5.0M Hz,亦可用相控扇形探头。 2.常规检查多需行左肋间斜切和左肋下斜切。 (1)左肋间斜切,声束朝向脾门,切面经脾脏长轴时测量脾脏长径及厚径。声束转向头端,可观察脾上部膈下区。声束转向脾门下部,可观察胰尾与脾门的关系。再转向长轴可观察脾脏上极和下极,以及脾门处的脾血管。 (2)左肋下斜切,脾肿大时,可观察脾肋缘下的厚度。 3.有条件者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以显示脾门及脾内血管分布,频谱多普勒可获得血流动力学的参数,二者结果相互比较,能更准确判断血流的状况。 4.检查时应观察脾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脾实质回声改变、有无钙化及异常团块回声。如有占位病变,应观察其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分布均匀度、形态等,必要时再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 【结果判断】 【注意事项】 超声提供病理声像图改变但应进一步检查的病变包括下列两种。 1.脾实质弥散性回声异常。 2.脾实性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肝胆胰脾测量方法

肝脏、脾脏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肝脏、脾脏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肝脏、脾脏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肝脏、脾脏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操作手法 1.体位(1)平卧位:最常用。(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 ~ 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 ~ 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径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应在最宽处。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肝胆胰脾超声图文报告

胆囊多发结石并胆囊炎声像。 胆总管扩张。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轮廓清晰,包膜光整,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声像。肝内管道系结构显示清晰,走向正常;门静脉未见明显扩张;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胆囊大小73x28mm,形态饱满,囊壁回声毛糙,囊内见多个强回声光团,其中一个大小约17x7mm,后方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总管扩张,内径为8mm,可显示段内未见明显异常光团。 胰腺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声像;主胰管无扩张。 脾脏大小、形态正常,轮廓清晰,包膜光整,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声像。 CDFI: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胆囊息肉样声像,建议定期复查。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轮廓清晰,包膜光整,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声像。肝内管道系结构显示清晰,走向正常;门静脉未见明显扩张;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壁欠光滑,后壁近囊颈段见两个等回声结节附着,大小分布约4x3mm、3x2mm,后方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总管未见扩张。 胰腺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声像;主胰管无扩张。 脾脏大小、形态正常,轮廓清晰,包膜光整,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声像。 CDFI: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胆囊息肉样声像,建议定期复查。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轮廓清晰,包膜光整,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声像。肝内管道系结构显示清晰,走向正常;门静脉未见明显扩张;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壁欠光滑,囊壁见一个大小约4x4mm等回声结节附着,后方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总管未见扩张。 胰腺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声像;主胰管无扩张。 脾脏大小、形态正常,轮廓清晰,包膜光整,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声像。 CDFI: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肝胆胰脾疾病的超声诊断

第三章肝胆胰脾疾病的超声诊断 第一节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实时超声诊断法是肝脏疾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其目的的主要在于:①确定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提示定性、定位诊断;②对某些弥漫性肝脏疾病或肝弥 漫性疾病的某种阶段作出明确诊断;③ 鉴别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正常肝脏 一.正常肝脏声像图 正常肝脏的外形在肝脏横切面上近似楔形,右侧厚而大,为楔底,左侧小而薄,为楔尖。在纵切面声像图上,肝的形态略呈三角形,右半肝的截面积较左半肝为大,底位于图像左侧,为肝左叶或右叶膈顶部,为肝左叶或右叶下缘。正常肝脏轮廓光滑、整齐,轮廓线是由含纤维结缔组织的肝包膜形成,呈一条线状纤细、光滑强回声围绕整个肝脏。在肝膈面肝轮廓线与腹膜线状回声之间有微小的间隙。二者易分辨,而肝顶部的肝轮廓线与顶部膈肌粗带状强回声间的间隙常不明显,二者不易分辨。正常肝实质呈灰阶中等细小光点回声,分布均匀。肝内管道结构呈树状分布,肝内门静脉管壁回声较强,壁较厚,可显示至三级分支。肝静脉管壁回声弱,壁薄,可显示一至二级分支,肝内胆管与门静脉平行伴行,管径较细,均为伴行门静脉内径的1/3,位于肝门处的肝动脉常显示,穿行于门静脉和胆管之间。正常肝脏在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随心动周期变化而有伸缩,提示肝质地柔软。彩色多普勒检查,肝内门静脉血流为朝肝流向,而肝静脉为离肝蓝色血流,肝动脉为花色高速血流。脉冲多普勒检查,肝内门静脉呈持续性平稳频谱,随呼吸略有波动,肝静脉呈三相波型频谱。动脉呈高阻动脉频谱。

图3-1-1正常肝脏声像图:左图为肝右叶肋间切;右图为肝左叶剑下纵切 图3-1-2正常肝脏声像图:肝右肋缘下斜切 图3-1-3正常肝脏声像图:M型超声(右图)示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 随心动周期变化而有伸缩,提示肝质地柔软 二?肝脏的正常值 正常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分别不超过60mm和90mm,右叶横径不超过 100m mm,右叶最大斜径为100 ~ 140mm。 肝脏弥漫性疾病 肝脏实质内的弥漫性病理改变称弥漫性肝疾病,常见的有肝炎、慢性血吸虫肝病、脂肪肝、淤血性肝病、肝硬化

肝胆胰脾肾

肝胆胰脾肾 肝包膜规整,切面大小正常,光点分布均匀,未见异常团块回声。肝内血管走行清,门脉内径正常,内透声好,门脉血流未见异常。 胆囊切面大小正常,囊壁光洁,囊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胆总管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透声佳。 胰腺切面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内部光点分布均匀,主胰管不扩张。 脾脏切面大小正常,实质光点分布均匀,脾静脉不扩张。 双肾切面大小正常,肾实质回声未见明显异常,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1. 肝、胆、胰、脾、肾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一、肝脏 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回声增高,光点细密,分布均匀,肝实质后方回声衰减,肝内血管走向正常,肝内胆管不扩张,门脉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部透声好,CDFI 显示血流正常,血流方向为向肝性。肝静脉正常,血流的主流方向为离肝性。 1.肝区脂质沉积 2.脂肪肝 3.不均匀脂肪肝 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光点增粗,分布均匀,回声正常,肝内血管走向正常,肝内胆管不扩张,门脉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部透声好。CDFI: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肝区回声改变 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回声均质,分布均匀,肝内血管走向正常,肝内胆管不扩张,门脉内径正常,显示部分内部透声好,CDFI显示血流正常,血流方向为向肝性。肝静脉正常,血流的主流方向为离肝性。左肝内可见一个圆形囊性暗区,切面大小约mm*mm,边界清,内部透声好,后方可见增强效应。 4.肝囊肿 5.肝多发囊肿 肝脏切面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实质回声均质,分布均匀,肝内可见一个实质性肿块,呈低回声,边界清楚,可见声晕,瘤体内部无液化,CDFI显示瘤体的边缘未见血流,肿块未压迫胆管,门脉内未见血栓,门脉血流如常。 1. 肝占位 左,右肝包膜下显示正常,边界清,内透声好,肝包膜左肝不连续,右肝实质内可见规则的高回声团,边界清,范围约mm*mm。 6.肝包膜下血肿,左肝挫伤 7.肝破裂 肝包膜规整,切面大小正常,内部光点稍增粗,回声正常,分布均匀,肝内血管走行清,门脉内径正常,内透声好,门脉血流未见异常。肝内胆管扩张,呈囊状无回声区,最宽约mm,内透声好,内无血流显示。肝内血管走行正常,门脉内径正常,内透声好,门脉血流未见异常。 1. 肝内胆管囊状扩张,提示:Caroli氏病

医学影像学重点 急腹症和肝胆胰脾 中大

急腹症&肝胆胰脾 腹部是指膈肌以下、盆腔以上的解剖范围。包括腹内脏器(以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为主)、腹膜腔、腹膜后间隙及腹壁。 检查技术 国内仍以腹部X 线和B 超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必要时再做CT 检查。 一. X 线检查 最好在临床处理前进行,以反映腹部的自然状态。腹部组织、器官发生病理改变时可改变腹部的自然对比,因而X 线平片常用于急腹症的影像学诊断。 (一)X 线平片及透视 1.X 线平片 至少要求站立正、仰卧前后位,其它如侧位、仰卧水平侧位、侧卧水平正位、倒立正、侧位。 2.透视 除可观察病变外,还可动态观察膈肌运动和胃肠蠕动。 (二)造影检查 1.钡剂、空气灌肠: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结肠癌。 2.钡餐:先天性幽门肥厚、十二指肠梗阻。 3.泛影葡胺: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及肠梗阻。 4.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急性消化道大出血。 二. CT 检查 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 第一节 与急腹症有关的正常影像解剖 X 线平片正常表现: 腹壁与盆壁:腹膜后、肾周脂肪呈灰黑影,胁腹线 腰大肌、腰方肌、闭孔内肌、提肛肌 骨性结构。 实质器官:肝、脾、胰、肾、子宫。 空腔器官:胃肠道、胆囊、膀胱。 第二节 急腹症的基本影像学征象 一、异常气体 (一)胃肠道内异常气体 空腔器官积气、积液并管腔扩大(可判断肠管位置、活动度变化)。 不同肠段胀气表现 空肠:肠腔内环状皱襞密集; 回肠起始段:肠腔内较多环状皱襞; 回肠末段:肠腔内不见环状皱襞; 结肠:可见结肠袋的间隔。 扩大肠腔的鉴别要点 (二) 腹壁气体 :沿肠壁走行的线状或串珠样小囊状透光影。 继发于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引起的肠坏死,也可见于中毒性巨结肠、新生儿坏死性肠炎、肠壁少、不贯肠腔 无 多环状、贯肠腔 黏膜皱襞 >5-7cm 略小 >3cm 大小 腹周 右下腹及盆腔 左上腹 部位 结肠 回肠 空肠

肝胆脾胰超声体检结果建议含医学解释常见原因健康指导

肝内胆管壁钙化 {医学解释}肝内有钙化点可能是肝内胆管壁部分钙化 {常见原因}多由于炎症、结核等引起,也可能是肝内钙化灶及肝组织局部坏死后的纤维化瘢 痕。 {健康指导}建议确诊,积极的治疗。 肝内钙化灶 {医学解释}肝内钙化灶是肝实质细胞炎症后形成的" 疤", 一般无大碍,部分患者可能和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一样会有肝区闷胀感觉,如确诊一般不需治疗。肝内有钙化点可能是肝内胆管壁部分钙化。 {常见原因}它的原因多由于炎症、结核等引起,也可能是肝内钙化灶及肝组织局部坏死后的纤维化瘢痕。{健康指导}首先要排除肝脏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继而要区分肝脏感染和炎症,最重要的是应该到正规的肝胆外科或普通外科进行诊疗,只有明确钙化病因,才能采取正确针对性治疗。肝硬化 {医学解释}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常见原因}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等。 {健康指导}预防本病首先要重视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人给予积极治疗。注意饮食,合理营养,节制饮酒,加强劳动保健,避免各种慢性化学中毒也是预防的积极措施。对于有上述病因而疑有肝硬化者应及时进行全面体检及有关实验室检查,争取在代偿期得到合理积极治疗,防止向失代偿期发展。定期体格检查,同时避免各种诱因,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肝血管瘤 {医学解释}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 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尚无证据说明其有恶变可能。 {常见原因}1. 先天性发育异常:肝血管瘤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 2. 激素刺激学说: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 3. 其他学说:有人认为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健康指导}对明确为血管瘤,瘤体直径小于公分者,可暂不考虑手术等治疗,但需定期进行 B超检查随访。平时要注意避免外力(如撞击挤压肝区、过度用力屏气)引起瘤体破裂。凡 伴有明显症状或有严重合并症者,以及诊断不清,不能排除肝脏恶性肿瘤,或易于破裂的小儿肝血管瘤者应手术治疗。对直径大于公分的血管瘤,究竟增长至多大才适合手术,目前学者们看法不一致,应根据肝血管瘤发展趋势、生长速度、自发性破裂的可能性与恶变与否,并结合年龄、生活环境与性质等全面考虑,多数主张手术或选用超声引导下硬化剂注射、冷冻、放疗、激光、微波、肝动脉结扎、肝动脉栓塞等进行治疗。 胆道下段梗阻 {医学解释}胆管梗阻是指胆管排出道的任何一段因胆管腔内病变、管壁自身疾病、管壁外浸润压迫等疾病,造成胆汁排泄不畅甚至完全堵塞的胆管机械性梗阻。 {常见原因}在原有结石等阻塞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生胆管感染,胆管粘膜充血水种,加重胆管的梗阻,胆汁

肝胆胰脾报告单

一、肝胆胰脾报告单 1、胆总管实性占位病变 超声所见: 肝脏轻度肿大,左肝上下径6.6cm 前后径7.2cm 右肝斜径154.4m.包膜完整,肝缘正常,内光点稍增粗,分布欠均匀,左右肝内胆管扩张,LBD 0.6cm,RBD 0.7cm,血管纹理清晰,走行正常,门静脉内径正常. 胆囊增大,大小8.4x4.1x5.1cm,囊壁欠光滑,胆囊内见胆泥沉积,范围4.1x2.2cm,随体位移动,胆总管轻度扩张,宽约0.8cm.于胆总管内见二个圆形实性光团,大小分别为 1.8x1.2cm 1.2x1.4cm,境界清,内光点欠均匀后无声影。 CDFI:胆总管内实性光团内部见少量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PV内径:1.2cm Vmax 16.7cm/s 超声诊断:1.胆总管实性占位.左右肝内胆管扩张. 2.胆囊舯大伴胆泥沉积. 3.肝回声增粗,考虑胆汁性肝炎. 2、胆囊息肉 超声所见: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左肝上下径7.7cm 前后径4.8cm,右肝斜径10.7cm.包膜完整,肝缘正常,内回声光点细小,分布均匀,肝内血管纹理清晰,走行正常,门静脉内径1.2cm.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大小7.0x3.1cm,胆囊内见大小不一的多个小光斑,最大0.4x0.3cm,后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肝内胆管,胆总管未见扩张. CDFI: 彩色血流显示好. PV内径;1.2cm,Vmax 17.0cm/s. 超声诊断: 1.多发性胆囊小息肉. 2.肝脏未见异常. 3、肝胆胰脾未见异常 正常,门静脉内径正常.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壁光滑,内透声好,胆总管无扩张. 脾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完整光滑,内回声均匀,脾门静脉内径正常. 胰腺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光点均匀,主胰管无扩张. 双肾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完整光滑,肾实质回声光点均匀,集合部未见分离. 贲门形态规整,显像剂通过顺利,胃底充盈隹,周壁光渭,胃体窦壁层次结构尚清晰, 透声欠隹,粘膜皱壁无殊,胃蠕动正常,凼门通过好.十二指肠球部充盈良好,周壁光渭. 双侧输尿管无扩张. 膀胱充盈良好,壁光渭,延续性好,未见占位性病变.

脾脏超声检查和疾病诊断

1、脾脏超声检查最合适的体位是() A、平仰卧位 B、右侧45度卧位 C、左侧卧位 D、右侧卧位 2、“蜂房状”或“车轮状”分隔的超声表现见于() A、脾脏结核 B、脾脏肿大 C、脾包虫囊肿 D、副脾 3、脾脏前方毗邻器官为() A、胃底 B、左肾 胰尾 D、左膈 4、下列哪项是中度脾脏肿大表现() A、径线倍增 B、肋弓下明显 C、下界超过脐水平线 D、无周围脏器受压 5、下列哪项是血液病脾脏表现() A、非特异性肿大 B、增殖性肿大 C、感染性肿大 D、以上全都是6、下列哪项不是脾切除术后超声检查图像() A、肝脏居中 B、副脾发育增大 下感染包块 D、胃肠结构假象 7、正常脾脏测量值面积为() A、5 ~ 10cm2 B、20 ~ 30 cm2 C、30 ~ 40 cm2 D、40 ~ 50 cm2 8、下列哪项是脾脏结核的典型表现() A、脾实质非均质变化 B、局灶性增殖性结节 C、坏死液化 D、以上全都是 9、关于脾脏形态描述错误的是() A、表面分成突出的膈面和凹入的脏面 B、上、下、前、后缘 C、膈面上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的脾门 D、有胃压迹,结肠脾曲压迹和左肾压迹 10、脾脏正常超声图描述错误的是() A、脾脏纵断面形似半月形 B、实质呈均质性等回声 C、略高于肝脏回声 D、脾静脉内径小于0.8cm 下列哪项不是脾切除术后超声检查图像()

脾脏前方毗邻器官为() 写在课前的话 本课件系统介绍了脾脏的解剖结构、脾脏超声的检查方法,正常脾脏的超声图像,脾脏各种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附有大量超声检查图片,内容丰富,有助于学员对脾脏超声的掌握。 脾脏的体表投影在什么位置? 一、脾脏解剖 1. 位置 脾脏位于左季肋部后侧面第 9 、 10 、 11 肋骨深面,其上方较大面积 与左膈面相邻。脾脏表面分成突出的 膈面和凹入的脏面,上,下极及前, 后缘。脾动脉是腹腔动脉的分支之一, 在进入脾门之前分成大约 5 支。脾静 脉由多条属支汇合成一主干,与肠系 膜上静脉汇入门静脉。见右图。 2. 形态 脾脏表面分成突出的膈面和凹入的脏面及上、下、前、后缘。脏面上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的脾门,脾动脉是腹腔动脉的分支之一,在进入脾门之前分成大约 5 支。脾静脉由多条属支汇合成一主干,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入门静脉。此外还有三个压迹:胃压迹,结肠脾曲压迹和左肾压迹。见左图。 3. 周围邻接脏器和结构 右图为脾脏的断面解剖,显示左肝、

脾脏超声检查技术

脾脏超声检查技术 发表时间:2010-12-30T10:14:58.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3期供稿作者:巩淑敏[导读] 超声波检查(US检查)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进行观察 巩淑敏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妇幼保健院 157300)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3-0140-02 【摘要】超声波检查(US检查)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进行观察。一般称为US的超声波检查,是用弱超声波照射到身体上,将组织的反射波(echo)进行图像化处理。所谓US是根据英语超声波(ultrasonic)这个词的拼写而来的。【关键词】超声检查脾脏检查技术 [检查前准备] 以空腹检查为佳。不宜在饱餐后进行检查,以免脾脏过多地向后上方移位,上极被肺下缘遮盖而难以显示。脾肿大和脾区肿块难以鉴别时,可空腹饮水500ml后再查。小儿可在喂乳后检查。 [检查体位] 1.右侧卧位或右侧45°卧位 检查脾脏时常采用此卧位作肋间扫查,因此时脾脏较接近控头,通过肌肉较少,声衰减较小,且可减少肋骨声影及左下肺内空气的干扰,脾脏图像清晰,利于测量及观察脾内结构。如肋间隙较狭时,可让患者将左臂伸到头上,或将毛巾卷放在右胸廓下,使肋间隙增宽。此外,脾脏易受重力作用影响而向下方移位,尤其是脾脏较小或萎缩者,移位后的脾脏常被肋骨、肋弓或胃内气体遮挡,难以显示清晰。 2.仰卧位 检查时脾脏不会因体位变动而显著移位,即使脾脏较小或萎缩者亦可显示。但易受肋骨声影干扰而影响观察。 3.俯卧位 此体位很少使用。因为左右肋膈角处肺组织的遮盖,只有很少部分的脾脏能被显示,图像质量也较差,所以仅在需要鉴别诊断时才采用。 [检查方法] 1.标准断面检查方法 (1)冠状断面扫查 仰卧位,将控头置于左侧腋中线与腑后线之间,使声束朝向脊柱,以显示脾肾图形及其与脊柱关系。并测量最大长径。 (2)前倾冠状断面扫查 由上述冠状断面,将控头声束平面向前腹壁慢转动,直至显示脾门和脾门血管断面时冻结。测量脾传统长径和厚径。同时动态观察脾脏与邻近器官如肾、胃和膈的关系,并注意有无胸腔积液、腹水和膈下积液。 (3)左肋间斜断面扫查 右侧卧位,控头置于第8~10肋间,适当调整扫查角度,可以获得接近于长轴的脾脏斜断面,是观察其形态和内部结构的最常用断面。由于此断面声束与脾门血管接近平行,所以也是对脾血管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的理想断面。 (4)左上腹部横断面扫查 仰卧位,将探头置于前腹壁,相当于第1~2腰椎平面作横断断面扫查,或沿脾脏长轴将控头旋转90°,显示脾门和脾静脉处横断面。测量脾宽径。并可沿胰尾和胰体的后方显示脾静脉的最长部分。测量脾静脉各级的内径。亦可作超声多普勒检查,了解脾静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2.超声测量方法:由于至今为止,脾脏的测量、计算方法尚未统一,因此各家报告亦不一致。现将常用的测量、计算方法介绍如下: (1)径线测量: 1)长径:包括传统长径和最大长径,后者应用较多。 ①传统长径:在前倾冠状断面上,测量肺外下缘与脾膈面交界处至脾下端的间径,为传统长径。由于脾的上部被含气的左肺下叶遮盖,通常难以显示完整的脾脏,因此传统长径亦不能代表脾的真正长径。 ②最大长径:在冠状断面上,测量脾上下端间径,称最大长径。严格地说,此径亦不能代表脾的真正长径。因为脾的形态呈内凹的曲面体,上下端的直线测值总比实际解剖学长径小。理想的脾上下端间径应取弧线,如仪器上有扫描轨迹装置,即可用以作弧线测量,较\接近于真正长径。 2)厚径:在前倾冠状断面上,由脾门处脾静脉中心向脾下端作一直线,再从脾静脉中心作该直线的垂直线,与对侧脾膈面相交,此纵线为厚径。 3)宽径:在横断面上测量脾两侧缘间径,为宽径。 (2)截面积测量: 1)利用仪器的自动测量装置,描绘出脾脏最大断面轮廓,进行直接读数。 2)脾面积指数(SI): SI=(a×b)cm2。 在前倾冠状断面上测量,a为脾门脾静脉中心至脾下端距离;b为从脾静脉中心作该线的垂直线,与对侧膈面相交的距离。如脾静脉在脾门外分支后入脾,则取脾静脉分支汇合点相对的脾门凹陷处为中心。 由于脾的上部被肺遮盖,脾又呈曲面体,很难测出其实际截面积。发以脾肺交界处作测量标识,则由于该点个体变异大,且随呼吸改变,因而难以掌握,导致计算结果不稳定。以脾门脾静脉和脾下端作为测量标识,不但容易清晰显示,而且不受呼吸影响,便于测量标准化,故实用可靠。 3)Koga氏面积计算公式:S=K·ab S为截而积,a为脾最大长径,b为脾厚径,k为常数,正常人K=0.8。

肝胆脾胰超声体检结果建议 含医学解释 常见原因 健康指导

肝内胆管壁钙化 {医学解释}肝内有钙化点可能是肝内胆管壁部分钙化 {常见原因}多由于炎症、结核等引起,也可能是肝内钙化灶及肝组织局部坏死后的纤维化瘢痕。 {健康指导}建议确诊,积极的治疗。 肝内钙化灶 {医学解释}肝内钙化灶是肝实质细胞炎症后形成的"疤",一般无大碍,部分患者可能和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一样会有肝区闷胀感觉,如确诊一般不需治疗。肝内有钙化点可能是肝内胆管壁部分钙化。 {常见原因}它的原因多由于炎症、结核等引起,也可能是肝内钙化灶及肝组织局部坏死后的纤维化瘢痕。 {健康指导}首先要排除肝脏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继而要区分肝脏感染和炎症,最重要的是应该到正规的肝胆外科或普通外科进行诊疗,只有明确钙化病因,才能采取正确针对性治疗。肝硬化 {医学解释}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常见原因}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等。 {健康指导}预防本病首先要重视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人给予积极治疗。注意饮食,合理营养,节制饮酒,加强劳动保健,避免各种慢性化学中毒也是预防的积极措施。对于有上述病因而疑有肝硬化者应及时进行全面体检及有关实验室检查,争取在代偿期得到合理积极治疗,防止向失代偿期发展。定期体格检查,同时避免各种诱因,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肝血管瘤 {医学解释}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尚无证据说明其有恶变可能。{常见原因}1.先天性发育异常:肝血管瘤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 2.激素刺激学说: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 3.其他学说:有人认为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健康指导}对明确为血管瘤,瘤体直径小于公分者,可暂不考虑手术等治疗,但需定期进行B超检查随访。平时要注意避免外力(如撞击挤压肝区、过度用力屏气)引起瘤体破裂。凡伴有明显症状或有严重合并症者,以及诊断不清,不能排除肝脏恶性肿瘤,或易于破裂的小儿肝血管瘤者应手术治疗。对直径大于公分的血管瘤,究竟增长至多大才适合手术,目前学者们看法不一致,应根据肝血管瘤发展趋势、生长速度、自发性破裂的可能性与恶变与否,并结合年龄、生活环境与性质等全面考虑,多数主张手术或选用超声引导下硬化剂注射、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